“早恋”这个词特别中国特色,《萨摩亚人的成年》里原始少女初次性行为发生在十三岁左右。
但我们的《中学生行为守则》里规定男女生不得不正当交往。
在高考的压力下, 我们的孩子们在成年之前,如何和异性相处方面,大多数竟是空白(当然我没有调查数据,只是经验出发)。
如何处理青春期的爱恋?
如何平衡学习和春心萌动?
《青春派》通过展示男主对待高考前“早恋”的两种不同处理方式,给出了答案。
第一次高考前五天,男主当众表白做“毕业照情圣”,又因为母亲与班主任的应激反应失恋,考场上只想着黄晶晶,落榜。
第二次遇见晓凡,高考路上并肩同行、互相鼓励,并且非常默契地在高考前把情愫藏在心里。
片尾晓凡和居然一起考上人民大学,互不打扰,许诺对方未来,引导高中生负责任地处理高中恋爱。
男主复读时对于如何表达爱变得更成熟(或者说更加符合这样高学习强度)。
但教师和父母在引导孩子正确对待对异性的好感上的“不教而诛”也是值得提起注意的。
发生之前装聋作哑,发生之后大呼小叫,父母与老师介入过于粗暴,让孩子更加无措。
倘若孩子因学业下滑,大人们便可进一步得出“早恋害人”的结论,把原本正常的青春期对异性的好奇与好感妖魔化。
等到下一次又有个不幸的孩子暴露了这原本正常的青春期好感,又要被搅局一番。
进一步的,我们在反思“早恋害人”时,不应该单单在应试至上密不透风的小匣子里探讨。
班主任在病假后返校的讲话“我带给你们的只是高考,你们真的没来看我,我还是有些失落的”。
居然在毕业合照时对班主任说“我们恨您”那时班主任的失落与不堪,再到转折道:“我们也爱您”,老师眼中跃动着泪光。
这两个片段都反思了应试之下师生情中的矛盾。
教师通过让逼着孩子高考,其他的都要断舍离,来表达自己对学生的爱。
学生回馈给老师的,是老师出车祸后,竟没有一人去探望,而是按照老师说的“高考最重要”去执行。
班主任躺在病床上应该会反思吧,或许带下一届时,她会更讲人情味地爱学生。
进一步带来的问题是,教师到底应该顺应高考应试向,甚至“助纣为虐”,还是给孩子们更多空间,“让班级一本率掉20%”呢?
这两个片段让这部青春片升华。
不管是青春期对异性的好感,还是应试至上让师生情变得更复杂,其实探讨的都是高考之下,我们的学生如何学着去爱人的问题。
分数真的可以悬置在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之上吗?
我们的理论说,教育是为了让人活得幸福,我们的学生是要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怎么一场高考把大家都折腾地喘不过气呢?
青春是一场没有地区界限的冲动,无论在地球的哪一面,总有相似的故事在发生。
当年的校服记载着当年的青春,不知道你们拍毕业照的时候,有没有人说, “等一下!
”影片的男主角(居然)在开头高考前拍毕业照时,当着全校师生的面,用泰戈尔的诗句 “沉默是一种美德但在喜欢的人面前沉默便是懦弱,我已经懦弱了三年今天我要勇敢”他大胆与自己一直暗恋的女神表白。
电影中,会有一个细节击中你,让你瞬间穿越到十七八岁的夏天;赶上南下的火车,貌似随意的经过他面前,只为了让他的背影消失得晚一点。
这样的蠢事,我们也见过很多。
还不仅仅如此,更多的蠢事银幕上的他也做了,替我们做了。
让我们能含泪笑出来,说:你看!
当时有多蠢!
但是我不后悔。
青春执着却无悔。
现实+真实才会让我们懂得我们的青春没白来过。
电影聚焦情感萌动和拼命备战高考的矛盾冲突,在人生的重要十字路口,要爱情还是要升学,这样的故事可能非常普及,但那份沉重却令人无比怀念。
电影中描绘的青春,不在于如何自由奔跑,而在于被迫学习驾驭。
痛苦地驾驭,大汗淋漓,迎面吹来风🍃🍃
其实近年来描述青春的电影有很多,但是这部《青春派》却能把我带回那年高考的记忆。
一个半小时的电影有欢笑也有眼泪,有高三时期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的压力和奋斗,也许正是这些相同的记忆才会引起观众的共鸣吧。
还记得高三那年,所有的一切都是为高考而服务,不管是破釜沉舟亦或是背水一战,大家都在拼尽全力为自己的的未来蓄力。
只是青春时期的懵懂,年少时候的爱恋,来自师长的压迫,一切的一切都不免会激起我们的反抗,只是有的如同居然一般表现出来了,有的只是默默的在心中反击一下。
不过不管怎么样,高三那一年的确是难以忘记的青春记忆。
其实电影中的撒老师和我们高三时期的班主任是一模一样,严苛的要求,大量的题海,永不停歇的考试……还有就是日日可见的鼓励和批评。
这年头,怀旧青春的电影很多,怀念高考的也不少。
我始终认为,高考这一题材只能拍成纪录片。
故事片的导演无能怎样启承转折,都能难将高考的残酷性表现的真实,更不要说感人。
于是刘导在青春派里直接放弃了这样努力,直接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原谅我这样的措辞,但的确配的上),展现了一场在高考的故事背景下发生的有关青春爱情的故事。
而最终电影呈现的效果,却是意外的让人感同身受。
呈现的效果是,电影的节奏把握的相当流畅,时间轴也异常的清晰。
这样一部电影谈论什么场景调度、构图简直没有必要。
我想就其电影本身的人物和故事性来说,已经相当的复杂了。
而且对于高考这样的题材来说,形式永远只是辅助,故事才是人生赢家。
但我还是想谈谈其中几个镜头完全有着王家卫的风范,我去,人物在宿舍摆出各种王家卫式的造型还?配着可能是万能青年旅店演唱的曲作配乐。
刘导,膜拜啊!
环形结构(再次原谅我用这样一个可能有些名不副实的描述,但的确如此),酷炫霸气屌炸天。
但与复读这个主线联系起来,想想,环形的安排是很巧妙的,更是接地气的。
刘导的编剧能力由此可见具备相当的功底。
在这个环形结构中,推动故事发展的时间。
既然剧情按着时间轴进行下去,那么这个环形就是传说中更加酷炫的“圆形不圆,环形不环”!
这特么可是《暴雨将至》的形式啊。
刘导敢这样用,可能很容易就陷入空模仿的形式主义套路中。
所以,在电影形式如此高大上的情况下,故事性不强,很容易就和小四先生的《小时代》一样炸天了。
因此,刘导安排了一场谈不上苦情的备胎的爱情故事。
男主居然居然在影片开头拍毕业照的时候就向女主黄晶晶同学表了白。
刘导对于备胎的认识是很深刻的。
首先,当众表白这样的事情一般只有备胎才干的出来。
因为,即便女主答应,也只是不想让对方当众出丑。
这是成熟的知性女性如黄晶晶同学所表现的那样的一种修养。
同时,当众表白这种完全不顾女方感受的恐怖主义行为的确是一个幼稚的高中生(或大一新生)经常引以为傲的杀手锏。
所以,这样炫目的开头,无疑是编剧兼导演丰富的备胎经历的副产品。
但最令我佩服的是,导演借女主之口说出了一句至理名言,“当时(表白的时候)我并不讨厌你,但我就是不喜欢你”。
嗯,这句话泰戈尔曾经也说过,也可能是张爱玲说的。
但无论如何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就好像我喜欢你但是不能和你在一起一样复杂。
事实和逻辑也说明了这个命题无法得到论证。
随着故事的推进,男主永不服输的精神将备胎所必备的”坚持不懈“品质表现的是浑然天成。
这里需要举例来论证一下,男主的具体表现有:跳楼见女主,高考时为了女主直接落榜,女主要坐高铁去上海直接买了一张票跟着去,女主骗他放假没回来其实和高富帅约会被其撞见后他毅然决然地宣称我还喜欢你但被女主告知自己是个备胎后依然死心塌地等等。
以上将男主的备胎形象塑造的相当丰满。
但是,刘导显然不是一个俗气的编剧,他不满足于人物形象的丰满,他追求的是人物的真实。
这完全是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才用到的表现手法啊!
于是居然同学居然也有了一个备胎,晓凡同学。
这样,女神,备胎兼男神,备胎的备胎兼女神(之所以晓凡同学也是女神我会在后面指出)。
主要人物及其主要配角之间完全也形成了一个环形结构,多么巧夺天工。
在人物主线的分支处,几位配角的塑造同样极为出色。
饰演那个什么强(我忘了名字),那个什么智(我也忘了)和李飞(这个死都忘不掉)的小演员的表演觉得是香港金像奖和台湾金马奖级别的。
虽然在戛纳或者柏林电影节想斩获最佳男配还有点难度,但是饰演娘娘腔李飞的高浩元,对,请记住这个名字,将来必定会闪耀中国电影界!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那个好像叫什么强的富富富暗恋晓凡的情节设计完全体现了刘导浪漫主义的戏剧表现力。
这种女屌也能是富富富追求对象的情节设计,无疑再向观众传达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使得整部片子的基调更能与投资商中影集团的气息相投。
这种巧妙地迎合投资方但却不失艺术性的手法是每一个导演都应该学习的。
我想剧透一下最后结局。
居然放弃了考取黄晶晶同学所在的复旦大学的机会而选择了和晓雯一起留守北京,考取了人民大学。
影片的字幕告诉我们电影改编自真人真事,于是我们震惊了。
备胎和备胎在一起才有春天。
同时,刘导也告诉所以正在备着女神的男吊们,最好的永远在你的身边,要去寻找自己的女神不用跑到1200公里以外的上海,她可能就在你的身边。
这完全是《蝴蝶》的立意啊!
刘导是有多么的流弊!
最后,来谈谈其影片背后的深刻立意以及其社会价值。
在主线故事下暗潮涌动的是家庭这一暗线的时隐时现。
家庭元素的插入,是刘导深刻的理解chinese gaokao的独特性以及所表现出的现代性。
独特性在于高考的科举性质从未被剔除过,chinese gaokao是一种科举制的现代性表现。
“你永远不是一个人在高考”是多么犀利的一句台词啊,考得考不上大学永远不是你自己的事。
居然的妈妈在他第一次高考失利时说“我的梦想全都破灭了。
”多么犀利的反讽,或者又是一种多么心酸的悔恨。
这里即看到了微观权力在教育领域渗透,也能看到人性在这个权力渗透下的善。
父母在高考过程中的付出,在性善论者看来是一种天生的善,在性恶论看来是一种父母利用自己的专制父权对于其子女的无偿压榨。
刘导没有给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因为居然在最后也选择了家庭,他为了能够和父母在一起留在了北京。
但是,我想刘导还是将父母在高考中的付出看成感恩,当做一种心酸的感受。
但是,他不得不指出,在阶层固化的今天,高考也只是给予底层群众一种希望或者是一种“教育改变命运”的信仰。
但他也借着秦海璐饰演老师之口说出了高考的一种欺骗性,或者一种法西斯式的狂热性,她在骂那个什么智的时候说,“你爸有钱吗?
你爸是中石化的吗?
你知道他爸是干嘛的吗?
你不好好学,不考的好大学,拼爹还拼不过别人,你以后能干嘛?
滚出去!
”“滚出去!
”今天滚出的是教室,明天滚出的就是社会!
影片最后的字幕告诉我们那个什么智复读一年之后考了一个400多分的大学。
多年后,同学聚会,当居然他们重新聚在一起,可能会发现,哎,为什么只有他没来?
大约那个什么智的确是死了吧。
刘导在最后用了一个《孔乙己》式的留白,醍醐灌顶,可悲可泣!
高三的时候老师放给我们看的,至今还记得居然告白时说的话:泰戈尔曾经说过,沉默是一种美德,但在喜欢的人面前沉默就是懦弱,我已经懦弱了三年,今天我要勇敢。
黄晶晶同学,你愿意和我一起携手告别高中时代吗?!
全班哄笑加轰动啊。
那是我们高考的青春,是我们奋力拼搏的青春,也是我们情窦初开勇敢无畏的青春。
现在想想,那段日子真是我人生中顶宝贵的经历,喜欢那个为了理想无惧无畏的自己。
奉上电影里的经典台词,经历过高三的人会更有感触。
1. 两眼一睁,开始竞争!
2. 不苦不累,高三无味;不拼不搏,等于白活!
3. 就算拼个头破血流,也要给我冲进一本的大楼!
4. 提高一分,你就有可能干掉的是上万人!
上万人!
5. 扛得住给我扛;扛不住,给我死扛!
6. 累死你一个,幸福你一家!
7. 破釜沉舟,拼它个日出日落;背水一战,干它个无怨无悔!
8. 高考不仅仅是考学生,也是考家长。
所以你们有要破产的,请坚持坚持,熬过这一百五十八天;有要离婚的,也请先凑合凑合,等过了半年再说。
现在你们最高的使命,就是高考!
跟我高呼,奋战一百五十八天!
为了孩子美好明天!
9. 去什么马场!
在高三,没有假期,没有爱好,没有娱乐,连一丝丝想玩的念头都是罪恶的10.早恋不对,但我不后悔
最近看电影总犯困,其中包括速度与激情和惊天危机。
轰炸声那么大我都能很快进入梦乡,但今天去看这个却没有。
可能是我更喜欢看青春片吧,还是觉得其应该趁年轻多看点儿青春电影,怕以后没这心劲儿了。
这电影真的挺好看,流畅不生硬。
有笑有泪。
真实到男主脸上的青春痘还依旧青春着。
晓凡、居然、飞飞、贾迪、周强就是我们身边人的缩影,但其实我还没遇见过跟他们完全一样的缩影。
没遇见过那么勇敢的居然,没遇见过那么样喜欢一个男生的晓凡,没遇见过那么张扬二缺的贾迪,只遇见过一个像半个飞飞的飞飞。
但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它只是高于生活了一些。
我只这个世界上有好多个周强,自卑倔强有骨气也相信高考可以改变命运。
至于黄晶晶,我是不怎么喜欢,不能说她是坏人,但她这种对待居然的方式简直就是暧昧不清。
虽然后来居然看见一个男生送她回家,她很直接了当的说明了真实想法,可她早干嘛去了。
为什么会在居然下了动车的时候一脸不舍,这不对啊。
说怕影响居然学习,可半路忍不住了更伤人,还不如一早说清互不相欠。
但居然就是喜欢啊。
他不是情圣么,给别人出点子讲道理的时候一套一套的。
到自己身上就蒙蔽了双眼,到自己身上就看不到了晓凡身上的另一个自己。
晓凡多好啊,她的双马尾真的一点都不令人讨厌,不卖萌也不做作。
后来剪短了,居然也说更喜欢以前的晓凡的样子。
可是故事的主角能换成晓凡么,我觉得不能。
再让居然走回高一,还是会对黄晶晶怦然心动吧。
黄晶晶有点遥不可及,得不到的最好。
即使受伤难过,也很难忘记。
但晓凡不同啊,晓凡一直在那里,就算你伤了她的心,她痛哭流涕,下一秒看见你流血了还是会立刻递上纸巾。
爱与被爱不成正比就在这里等着呢。
也不知道自己在胡言乱语什么,毕竟没恋爱过的人没理由讲爱情,可我不喜欢居然一次一次委屈求全的联系黄晶晶,也不喜欢晓凡一次又一次的对居然好他却无动于衷。
在爱的世界里,一切都应该是对等的。
坚持没错,付出没错,但放爱情里就不对了。
委屈自己去等爱,得到了之后又会多快乐呢?
可要是剧情变成了"我叫居然,我喜欢晓凡" 那又不算是青春了。
青春里就是有好多错事,弥足珍贵的却也都是这些错的。
回忆青春的时候,这都是没办法忘却的故事啊。
8月2日上映的电影,8月5日看的,全场不超过10个人。
万达影城的排片一天两场,一场中午,一场将近晚上10点。
尽管如此的受排挤,小成本小制作,我也并不看好本片的票房,但是我还是觉得这是今年目前为止最让人惊喜的电影。
在《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带起的一片青春片风潮中, 我想说这部拍的最好。
同类型的打集体回忆牌的前面有《中国合伙人》、《致青春》、《小时代》,后面有《小时代》2,3,4,可这些电影真的有质量么,票房好赚点钱有什么可吹的?
除了票房,你特么的还敢聊别的吗?
砸那么多钱,连个故事都讲不好,大制作你妹,你特么的用心作了么?
长期霸占电影市场,观众就算想看别的也没得选啊,光靠画面,音乐,一堆青春偶像,就是青春题材就是缅怀青春了?
青春有情绪,有愤怒,有哀怨,只有真实的青春,才能打动观众。
这部电影,在我看来,也许远称不上经典,但他至少抓住了青春的尾巴,别的鸡巴都没有。
这里插一句,我真的特别喜欢和欣赏秦海璐,我记得当年《钢的琴》资金短缺,秦海璐自掏腰包最终让这部充满情怀的电影出现在我们面前,她非常支持小成本和独立制片,中国电影需要这些电影基因,我希望中国多一些这样电影人,我也希望中国电影市场多一些有诚意的作品。
台湾电影近几年进步神速,各种类型片纷至沓来,中国电影近两年不得不说却是实实在在的倒退。
整部电影叙事简洁,情感真挚,故事时间跨度就一年,格局小,虽然有些地方节奏有些混乱,但确实很有味道,对于彼时的爱情友情亲情师生情以及横亘其间的大大的高考的把握,其实还是满到位的,虽然羞于承认,但我高中那会确实是这样,现在看来只能用二来形容,但是那份单纯美好,顾影自怜懵懂无知,夸张的拉伸自己的情绪情感绵延自己的委屈痛苦小心呵护自己的那份自以为是的真挚都特么的是真的。
自己的情绪也随着感情波动特别大,那个时候觉得自己可以把握住,可以把这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但其实自己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掌控的程度。
仔细想来,高考之后,似乎自己也再没有这样奋力的追逐过某些东西了。
青春期那种特有的荒诞,迷茫,躁动,癫狂,以及难以言说的淡淡的忧伤都在本片里得到了真实的展现。
列车呼啸而过的声音,快速略过而模糊的路人面目,迷惘,离殇,也许就是青春的感觉。
那个时候的感情也没什么道理可讲,也许你成绩好,也许你体育好,也许你会吉他,也许你坐在我边上,也许就是看你比较顺眼吧。
泰戈尔说过,尽管走下去,不必逗留着,去采鲜花来保存,因为在这一路上,花自然会继续开放。
本片主演挺顺眼的,气质比罗根·勒曼更有一些肆意。
几位配角塑造的相等成功,那位高个戴眼镜瘦子演的不错,很像每个人的高中同学并且很容易忘记名字;娘炮说真的可能有人觉得演的太过了但确实为本片增色不少。
我初中有个徒手画圆画的特别好的数学老师,所以当侯孝贤戴着眼镜出来画个圆画成这样真的笑喷了好吗。
本片的配乐也很赞。
最后吐槽下“青春派”这三俗的片名吧,在了解这片的信息前,我是绝对不会站在电影院的排片表前选择有这种名字的电影来观看的。
总结一下,难得的国产佳片,诚心推荐,今年目前为止国产电影的最大惊喜。
“高三,都给我努力的拼搏,往死了拼”!!!
高中,说起来真的是一段非常忙碌的时期,成堆成堆的作业,一天又一天的考试,有的时候,你请了一下午的假,等你回来,就发现桌子上已经有了一摞试卷,在数学课上,你低头的一瞬间,黑板上的内容早已换了。
“不疯狂,怎么叫青春”!!!
在每个青春的回忆中,一个深陷暗恋默默付出的女孩儿,几个情感丰富讲义气的哥们,一群各有故事特色十足的损友,一段所有人共有的回忆。
这就是青春派——生活里总在闪烁,永不褪色的一段岁月。
那时候,我们都带着向往,都带着希望,走进了高三的生活。
不怕困难,不怕危险,只是为了上大学,愿意做出任何的牺牲。
看完《青春派》,除了觉得剧情不错,演员很好,剧情也很好,更多的是勾起了自己的那段高中过往。
居然为了爱情,一直在努力着,我又何尝不是呢?
高中啊,谁还没个爱情?
或是明恋,或是暗恋,那时候就只知道要好好学习,和自己喜欢的人考一所大学,这样就可以在大学里正大光明的在一起。
刚开始,挺不理解居然的母亲,就算是不想让两个孩子在一起,也不能这么做啊,这样子对女孩子多残忍,后来仔细一想,大概是母亲太想让自己的孩子努力学习,考上大学了吧。
不过,还好,就算没有在一起,高中的那份爱情依旧美好。
拍高考题材的电影不少,但是能做到如此掌控的电影却很少见。
16岁的时候,高考失败,重新复读,觉得这个世界所有东西都在跟自己作对,家长、老师、高考、女友、同学、邻居。
而正是在这个复读的一年中,加速了成熟的脚步,复读的不只是高考,而是从青葱到青春的成长。
青春的成长就是不断经历第一次的过程。
没有恋爱过,没有告白过,青春的热血会冲破自己的懦弱。
但是青春的热血一般伴随的都是头破血流的反省。
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总会在你热血的时候给你当头一击棒喝,人难免就又会缩了回去。
走一步,退两步,思第三步,哪一段第一次不是这样。
青春的成长总会伴随着亦敌亦友的朋友,他们会跟你争妹子打得头破血流,也会在外敌当前的时候做你最坚强的后盾。
他们可能跟你在同一个宿舍,你们没有深交,但当他消失的那一刻,好像又掏空了你生命中的某一种习惯。
他们可能外向可能内敛可能单纯可能细腻,但你总能接受各种多样性而又不带成见。
青春的成长就是第一次的恋爱,大千世界的恋爱故事大体是你爱的人爱别人,而爱你的你不爱。
这个基本的道理我们都知道,但是体验了第一次才知道为什么恋爱的魔力让你对不爱你的人专情,而对爱你的傲慢。
男主角居然也只有在自己失恋的深渊才能体会父母要离婚的伤感,哪怕他早就知道这是一个局。
也就只有在时间和对恋爱新的体验中,才知道应该欣赏爱你的人对你的付出,双宿双飞去了人大。
所以说,青春的成长就是从懵懂到体谅。
电影里面,像我们影子的中学生们都像我们曾经一样,老说别人幼稚,而自己干着没有担当的幼稚的事情。
而我们接触了社会,知道我们无法保护同伴,知道我们身边看起来跟我们一样人有着不同的身家,知道我们对朋友背负的重担的无知程度,知道我们父母老师所经历的不能言说的痛。
知道了这些,很难再幼稚下去。
所以,我们体谅、我们担当、我们分担、我们才可能进化成更好的人。
虽然字幕的最后,居然和晓凡都考去了人大,虽然居然懂得了晓凡换发型的原因,虽然看起来居然这一次要紧紧抓住爱自己的那个人的付出,但青春总伴随着来来回回。
说不定他会再次放弃爱他的人选择他爱的人。
但是,在复读恋爱的这一段旅程,他只是更清楚了自己想要什么而不想要什么。
所以,青春的第一次,总要尝试,不在尝试中失败,哪能从失败中找到成功呢?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时代青春的故事。
很明显,80后90后的青春不是北京胡同家属大院,山西汾阳晃荡迷茫。
但对于青春的叛逆,青春的成长,每个重新翻看这一段的人,总会敲击到内心的共鸣--PS. 秦海璐的老师演技真是神一般的,前面泼辣又幽默,最后说心里话那一段说到动情的地方,忍住眼泪而上嘴唇还一直抽动,真是细腻到家了。
各位中学生主角更是非常抢镜,男主角让人想起当年的夏雨,而李飞的饰演者每一场戏都让电影院充满欢乐。
《青春派》以高考为背景讲述特殊时期下的人生故事,故事主线清晰,贴近更多人的经历,虽然也有一些艺术的表演成分,但比起近几年同类型的青春电影,更加接内地的地气,更容易让经历过高考战争的人们感动,尤其看到片尾出现每个人的录取院校和分数,瞬间把我拉回十年前收录取通知书的场景中,虽然已经记不起高三生活的点滴,甚至不能回忆起当年的时光是快乐还是痛苦,却总能在时光残忍磨灭记忆的过程中,残留些许情绪,遇到那些熟悉的场景,无法控制地汹涌宣泄。
所以那些经历过刻骨铭心高考的人,推荐看看这部电影。
PS.虽然没怎么看过秦海路出演的电影,不过继《钢的琴》她又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电影角色,赞一下。
高中三年真的是特别难忘的,最怀念的也是高中,高考是记忆最深的
本片生动地告诉观众——拼爹真好啊!
2013.8.7青岛万达影城(台东店)
几个小演员演技差我就忍了,咏梅大姐虽然容貌依旧在可是演技实在差的cry,16岁就暗恋人家三年了,那么从13岁就开始爱了?导演到底有没有在乎过观众的智商?
高大上的电影统统看不进去,还是青春最好看啊。少年如玉美人如虹~~
五年内最好的青春电影!没有获得太多的排场绝对是影迷们的遗珠之憾。推荐身边的朋友都去看吧!满含感情和诚意的电影,可以打动人的电影,才是好电影!配乐恰到好处的触动你的热血和泪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青春,但青春是永恒存在的!
虽然“青春派”代表的也许并不是大部分学生对于高考的记忆,也并非对高中校园面面俱到的生活写照,但影片自然随和接地气的姿态依然能收获观众会心的一笑。可以说董子健饰演的居然这一角色并不讨喜,但一众“狐朋狗友”们很好地起到了陪衬并添彩的作用,尤其是娘娘腔李飞。侯孝贤的客串同样令人惊喜。
老头子做出来的青春片,这样就算是最不错的了,你们看看赵葆华的《全城高考》,啧啧啧。当然啦,在他们老头子眼中,年轻人的爱好就算谈谈恋爱、玩玩DOTA、看看《失恋33天》(人赵葆华好歹还知道个尾田荣一郎)。掌握资源的永远都是老一辈的人,年轻人也只能看他们拍出来的东西,这就是中国影视业现实
中国式的青春派,重石头下的一株小野花。#20131103
很难见到一部电影做到如此极致,令每一个角色都实打实地令人厌恶。所有的情感变化和人物关系都神奇地掉进了下水道里。
预测一部国产电影的票房如何,请看水军数量;判断一部国产电影是否好看,请看水军数量。
你的高考是什么味道的?
在长达七十几分钟的软广告百忙之中插播了几段电影的间隙还不忘黑我大复旦一下,到了最后几分钟终于想起来介绍一下各位人物了,哎呀。
离开校园后才真真发现曾经那些内心痛绝与书本为伴的日子虽然聊苦,但却最简单最开心。电影叙事简单朴实,没有大野心,但真诚动人。
很多年前,因为ta要去美国读书,我也曾跳上北京到上海的火车,坐10个多小时只为和ta见40分钟,然后又坐10个多小时的火车回去。回到家后我倒头睡了整整一天。那个周末就是我对初恋的最后回忆——我比男主角幸运。
青春电影,高考回味
比起一个简单烂俗的片名 内容确实让人略有惊喜。有高考的欢笑和苦闷 但是还是略显浮夸、难得大陆电影能如此好的把校园生活和早恋结合的不错 屌丝永远是女神的备胎 默泪一把、
勉强及格吧,基本和《那些年》同一水平。南征北战的电影主题曲好听,没办法我就是喜欢这种调子,就像拿《追梦赤子心》配乐的那个五星兔子的短片
配角都很出彩
哈哈哈哈哈哈挺好的,小娘炮好棒好像泰国青春片里的常规设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