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冯·康德
Peter von Kant,彼特的苦泪(港),泪比死更冷(台)
导演:弗朗索瓦·欧容
主演:德尼·梅诺谢,伊莎贝尔·阿佳妮,Khalil Gharbia,汉娜·许古拉,斯特凡·克雷蓬,阿明特·奥迪亚德,玛吉特·卡斯滕森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比利时语言:法语,德语年份:2022
简介:炙手可热的导演对偶然结识的英俊小生一见倾心,当他把男伴拉拔成银幕新星时,却也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影片重新诠释德国新浪潮巨匠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的《柏蒂娜的苦泪》,并以法斯宾德本人形象将主角性别由女转男。 除了找来《无耻混蛋》德尼·梅诺谢与影后伊莎贝尔·阿佳妮同台飙戏,更邀来原作传奇女星汉娜·许古拉现身客串,堪称..详细 >
阿佳妮特别好。对法斯宾德不了解但不接受这样的糟改。
B. 从布景布光到调度,一切看似过于well-staged的精工细磨,都是欧容对偶像theatricality的致敬。性转后人物心理略显单薄,但将主角“还原”为男性导演,一方面构成法斯宾德其人生平的镜像,另一方面也引出本片最有趣的元电影自反:电影创作的本质是对痛苦的剥削,既是用镜头撕开对方伤口的施虐快感,也是沉溺于自身苦难无法自拔的受虐倾向,而电影人们全都心知肚明又心甘情愿地参与这场游戏——结尾用不断放大的特写逼近那一滴“苦泪”,不正是欧容在践行这一法则吗?2022.2.12 Berlinale
3.5 Ozon透過對《帕蒂娜的苦淚》的有趣互文撕開了法斯賓達在鎂光燈前的強硬獨裁偽裝,顯露出他跟原作帕蒂娜一樣脆弱的心靈。坐在攝影機/舞台幕後的黑暗之中,近距離捕捉被攝對象「快樂與痛苦」的矛盾狀態,對演員的控制、逼出演員的極端情緒是法斯賓達剖析自我的有效途徑;Peter與男伴在床牀纏綿,鏡子(機器的變體)記錄下兩人的情慾流動;片尾再次望著的影像流下淚水,把飽含深情的鏡頭給到了主角眼泛淚光的臉部特寫,這或許也反映了法斯賓達的另一面向:「眾叛親離」以後的孤獨感,他從導演/控制者退回到觀眾(Karl)的位置,伸手觸碰遠去多時的愛人。導演出色的幽默感雖多少消解了故事本身的殘酷底色,由於不像後者那樣對自己、對他人如此冷酷和殘忍,更加能抓住後者令人倍感糾結的複雜形象,也帶出了多個人物與情景的喜劇感。
太像舞台剧了,不过没那么讨厌,尤其喜欢最后一幕放映电影的画面,但整部电影是不是太浅了一点,好像讲了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讲,只看到一个陷入爱情的疯子!太疯了!
熟悉的欧容回来了,我果然还是更喜欢看他的隐喻。三个人,两支歌,一间房…只有Karl心塞的世界达成了,Amir这个演员最近资源太好了吧。阿佳妮依然绝美,还不是谁的缪斯呢!
本来就困,直接酣睡💤
75
继“干柴烈火”后欧容再次改编法斯宾德剧本,但这次明显心不在焉,一晃而过的“9个月后”简直是把偷懒写在脸上了,再也看不到火上浇油、欲擒故纵的性爱游戏,虐与被虐简单粗暴的duang一声就端了上来。致敬不如怀念,也许欧容只是想用这个老房子着火的故事缅怀遇人不淑的法斯宾德本人吧…
剧情确实比较老套,关于年轻不羁的放荡爱人对感情的背叛,在同性电影里很常见。不过还是有欧容自己的调调~
世事一场大梦
无法理解熊大叔对这个小鲜肉的真情。欧容的疲态。
打破对原有境语所阐述的印象,即使是致敬和对法斯宾德的一次私人化的改编,欧容对自我的保持和对内容更情绪化与形式的自反还是太打动我了。爱是让你疯狂到自愿失去理智,激情似火的红色构筑光滑的墙壁渴望依偎但时常化作无奈用怒火稀释眷恋,爱人的沉溺于自我的执着想蓝色冰冷海水波澜不惊。但刻意用戏剧舞台的布景打光呈现的更是私人化的内心表达,这电影太是时候了“我厌恶电影了,讨好演员,拍制片马屁、担心票房,我明明以前很热爱”,完美切合影视专业学生的我歇斯底里被折磨,甚至嫉妒他有发怒的权利,对周遭一切的自我虐待,好看极了
翻拍的居然是雾港水手
【2】
欧容的少女法胖好干瘪(沮丧笑看前:得知欧容可能会拍有关法胖的元电影闻讯赶来看后:…那我去看柏蒂娜的苦泪吧呜呜但能听到许古拉哼唱摇篮曲
一开始我以为是阿莫多瓦……
歐容已經無聊到拍這種小品了嗎 都不好意思稱之爲“舞臺劇”
可能法斯宾德的死忠粉会生气的程度??性转版本搬上大荧幕 我没觉得情感溢出荧幕 反倒是性/权力关系转换还挺有意思 (狗头保命)
amir真美,+⭐
一个不变的地点,一个不说话的人,一个自欺欺人的导演,一个隐喻生活的媒介,一个世纪老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