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2015年的第65届柏林电影节,伊朗导演贾法·帕纳西凭借《出租车》获得了金熊奖,却因为被伊朗政府软禁而无法出席颁奖典礼和记者发布会,只得由妻子和侄女代领奖项。
贾法·帕纳西的侄女代领金熊奖五年过后,这一幕在2月柏林国际电影节重现,伊朗导演穆罕默德·拉索罗夫凭借新作《无邪》摘得金熊奖,且同样因为被伊朗政府限制出境而无法到场,最后是他的女儿Baran Rasoulof替代父亲捧起了金熊奖杯。
穆罕默德·拉索罗夫视频出席第7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发布会加上这部《无邪》,拉索罗夫的“诽谤当局之作”也算凑足了份量。
早在2011年,拉索罗夫就已因为《再见》而被判处6年监禁以及为期20年的禁拍令,但这并未影响其继续创作的步伐,接下来的《手稿不会燃烧》依然延续了气味浓烈的政治性。
但在2017年,拉索罗夫凭借《谎言》获得了第70届戛纳电影节的一种关注大奖,影片仍然意在批判伊朗政府,这致使他在回到伊朗之后被当局吊销了护照,彻底失去了人身自由。
穆罕默德·拉索罗夫凭借《谎言》获得第70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大奖从《谎言》到《无邪》这近两年半的时间里,拉索罗夫面临着严苛的审查机构以及其它不可言说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能做的事只有写作,导演找到了一个比较刺激的解决方案,他化名成其它作者,把写下的剧本送到审查机构,于是有很多并没有署名拉索罗夫的作品不仅合法投入制作,甚至已经上映。
穆罕默德·拉索罗夫这种与审查制度周旋的“小聪明”非常实用,也是《无邪》能够拍摄出来的关键。
《无邪》是由四部内核相同的短片拼接而成的长片作品,于是他们登记了四部电影制作人的四部短片作品,而这些人刚好都是《无邪》的助理导演,也正因为伊朗政府不太重视短片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审核很快通过。
《无邪》剧照但拍摄过程却并不容易,拉索罗夫是不被允许在公共场所工作的,但四个故事却发生在完全不同的地方,这意味着《无邪》需要更多“没有被限制人身自由”的电影人参与完成。
几乎是可预见的,这个项目本身具有连坐的危险,《无邪》近乎一个把枪口怼在伊朗政府脸上的抗议口号,它所探讨的死刑话题直接挂钩伊朗自1988年大清洗以来“处决政治犯”的血腥浪潮,即便是在今天,仍有许多“政治犯”在遭遇不公正审判之后被残忍处决。
《无邪》剧照毫无疑问,《无邪》就是在挑战禁忌中的禁忌。
尽管如此,仍有演员带着热情参与进来,他们毫不畏惧地扮演角色,并愿意在影片中露脸,对拉索罗夫来说,同意成为这部电影的一部分已然等同于曝光自己的立场,只有敢对审查制度说不的人,只有不认同死刑制度的人,才会有胆量加入《无邪》。
穆罕默德·拉索罗夫凭借《无邪》获得第7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无邪》围绕着同一主题串联了四个非常独立的故事,其中的四个男主角都曾是服役军人,在伊朗,服兵役是义务,为期两年,在此期间,他们必须完成政府强制施加的所有任务,唯一的宗旨是“服从”。
讽刺的是,这两年兵役刚好处在年轻人思想的塑造期,这段时间里接受了怎样的思想将决定他们如何理解自由意志和强权之下的公平正义。
《无邪》剧照《无邪》的每个小故事都有一个很别致的标题,它们分别是「无邪」「她说:你能做到的」「生日」和「吻我」,纵观四个故事,这些角色均因执行“处决犯人”而陷入了泥沼一般的道德困境。
第一个故事聚焦了普通的伊朗家庭,他们是工作稳定的夫妻和聪明调皮的女儿,夫妻俩的日常是工作、领薪水、还贷款、照顾老人和养育孩子,总之是日复一日的琐碎,但正是这样一个平平无奇的家庭反衬出了结尾的残酷,因为男主人的工作是一个操纵按钮,从“犯人”脚下撤走矮凳的现代刽子手,他与犯人隔着墙板,就像用吊车处理垃圾的工人。
《无邪》剧照拉索罗夫曾说“这个人的生活是一个牢笼,一种恶性循环。
”但作为需要稳定生活和供养家庭的一份子,他毫不犹豫地成为了伊朗政府的一枚齿轮,他不会调动属于自己的道德感,只把“执刑行为”换算成工作和薪水。
在第二个故事中,一个士兵被强行安排了“处决犯人”的任务,他在宿舍里软弱退缩,因为不敢杀人而哭哭啼啼,随后他和舍友对法律正当性展开辩论,比如作为一个刽子手,亲手杀死一个罪不致死的犯人到底是履行职责还是成为了罪恶的同谋。
《无邪》剧照不过故事很快从冗长的辩论转移到充满张力的“逃狱情节”,为了不杀人,他持枪威胁警察冲破了监狱的层层封禁,并与在外面等待他的女友驱车开往城市最边缘。
《无邪》剧照第三个故事追随了一个趁休假探望未婚妻娜娜的士兵贾瓦德,这一天是娜娜的生日,他准备好了戒指向她求婚,却发现未婚妻一家正在悼念一个刚刚死在狱中的男人凯文,贾瓦德无法融入他们的悼念氛围,直到发现自己就是亲手为凯文行刑的警官。
贾瓦德本是一个“回避政治”并合理化极权制度的人,但在他亲证自己的行为对未婚妻一家产生了毁灭性的影响之后,他的世界崩塌了,并开始怀疑自己的双手是否沾满鲜血。
《无邪》剧照而最后这个跨越了两代人的故事充满叹息,因为它接续着第二个故事展示了一个为了“坚守良心”而因此违反法律的人将面临着怎样的代价和悲惨生活。
这是一对自我流放的夫妇,他们无法生活在城市,这次他们的侄女从德国来到伊朗拜访他们,而且女孩正是男主人的亲生女儿。
他的女儿在和平国度里长大,获取了天真又很完美主义的道德标准,且不必亲历需要付出代价的道德困境,但是他的父亲却仍在为当年做出的选择而承担代价,疾病、前途的葬送、与女儿分离……
《无邪》剧照其实这四个故事非常不同,每一个都有独特的氛围、节奏和叙述方式,拉索罗夫本可以施以特定形式让四个故事在视觉和主题上更加连贯,但他最终还是决定让每个篇章都强调一个视角,他想释放解读的多样性,并用更加无形的线索将这些片段连接在一起。
而最终所呈现的效果正是如此,这些故事像是从立体模型的不同侧面脱落下来的,所质问的对象均不相同。
《无邪》剧照穆罕默德·拉索罗夫说,与他过去的电影相比,《无邪》更加直接地批评了政府,因为影片直接与伊朗政府批准杀害持不同政见者有关。
但在艺术层面同样具备挑战,寓言风格根植于伊朗文化,伊朗的诗歌艺术传统让艺术家更青睐间接表达,而在拉索罗夫的早期电影中,他更乐于熟练借助隐喻性表达来绕过审查制度,避免与政府进行直接对抗。
《无邪》剧照很多人认为《白草地》是他最好的电影,但拉索罗夫却展开了自我批判,他认为《白草地》这部影片中的唯美主义虽然让作品富有诗意,却代表着对暴政的接受。
他想打破这种局面,而《无邪》是个很好的证明,这部电影的反抗极其直白,它拒绝服从,立场明晰。
《无邪》剧照拉索罗夫说,他每次看到纳尔吉斯·穆罕默迪和纳西林·索托德赫的照片,都会自问这些人到底拥有怎样的力量,才会为了理想和信念去忍受生活中的种种磨难,她们本可以享受一种更为轻松的生活。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纳西林·索托德赫,她是伊朗的人权女律师以及女性平权运动的倡导者,索托德赫在2019年被正式逮捕,被判处38年监禁,并在多个场合被处以鞭刑,有些观众是知道她的,她就是曾在《出租车》里亮相的伊朗女律师和活动家。
《出租车》剧照如果将《无邪》概括成两个字,大概就是“拷问”。
极权之下,与之抗争还是臣服于它的意志?
穆罕默德·拉索罗夫并没有提供标准答案,但是他从四个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把目光对准那些消极接受被系统分配角色的人,这些人屈服于小小的谎言和虚伪,并以为无需对执行一件错误的事情负责。
《无邪》剧照纵使这是系统性的罪恶,却不代表个体可以免责,拉索罗夫认为,如若世界上存在邪恶,或者自己正生存于一种不公的制度之中,那么如果不表明立场,就会被其腐蚀,更多的人们会把专制政权想象成一个嗜血恐怖的怪物,并认为这种政权是不能触碰的,这也是正常人的防御机制,人们会合理化自己的恐惧并最终与残酷的体制共谋,成为帮凶。
《无邪》一面挖掘出了“服从于极权”的道德负担,第一个故事和第三个故事尤其如此,另一面则呈现了“说不的代价”,这些人失去了许多,但也会得到更重要的东西,比如自我价值。
《无邪》剧照而回到现实,除了审查、限制和迫害,独立电影人在伊朗也没有什么生存空间,整个伊朗电影市场都被政府宣传片和低俗喜剧所垄断,这些影片有着巨额预算,而且无法真正盈利,却有无限的政府扶持。
而此时穆罕默德·拉索罗夫的所有电影都在伊朗被禁,但这些影片仍会通过地下DVD商贩流通,想方设法抵达观众手中,无论情况多么糟糕,即使面临死亡的威胁,人们也有着属于自己的拒绝方式,这或许就是《无邪》的主题。
在电影中“Bella Ciao”这首经典老歌出现了两次,分别在第二个故事和第四个故事。
《无邪》剧照导演说之所以用这首歌是为了表现坚守良知的人的浪漫情怀和叛逆本性,或许一切都能回到汉娜·阿伦特的观点,在她看来,遵守国家法律并不能免除责任,因为法律可能是不公正的,那么遵守它本身就是错误的。
阿伦特也在 《黑暗时代的人们》一书中写道“即使是在最黑暗的时代中,我们也有权去期待一种启明。
”而《无邪》便是展现了这种期待具有怎样的伟大力量。
原文地址: http://www.qh505.com/blog/post/6108.html 他,他,他和他,叫做“他们”:他们曾经按下了绿色按钮,他们曾经拉掉了犯人脚下的凳子,他们曾经处决了罪犯,作为行刑者,他们面对的是囚犯,他们看见了挣扎和死亡,但他们只是在完成一项工作。
但是在死亡真切的发生中,他们和囚犯真的隔开了距离?
他们真的在合法合理的生活中没有负罪感?
为什么他们还会害怕?
为什么他们会变得茫然?
为什么他们也会选择逃避甚至隐居?
而在害怕、茫然和逃亡的选择中,他们是不是会成为无罪的“我们”?
四个故事,是“无邪”,是“她说”,是“生日”,是“父亲”,似乎都在叙说着那个关于“他们”的故事:他们是行刑的男人,他们面对也是他们的囚犯,但是在这个必须面对的现实里,他们有的还是他们,有的却成了“我们”:赫斯马特在天亮的时候走进地下室,将作为单位福利的米放在后备箱里,然后从昏暗而旋转的地下车库开出来,在经过几道门之后,他终于回到了和工作无关的日常生活中:他开着车去接妻子瑞茨,去银行拿了这个月的薪水之后又去接女儿,一家三口去超市买东西,或者买披萨买冰淇淋,或者去拿做好的裙子,然后又去生病的母亲家里,为母亲做好了可口的面条,然后回家,入睡,到凌晨三点的时候起床,开车,回到地下车库,回到一个人的办公室。
在日常生活中,在琐碎现实里,在家庭故事里,赫斯马特都是普通的“我们”中的一员,甚至他也是一个充满了爱心的人:他会帮助妇女和孩子去解救一只受困的猫,他会满足女儿的一切愿望,他会细心照顾母亲。
但是赫斯马特明显是一个游离在现实之外的人,他的目光总是有些茫然,表情总是呆滞,甚至对于绿色总有些敏感,他会盯着路边的绿色指示符号发呆,会看着妻子新作的绿色裙子出神,会在街上信号灯从红色变成绿色后迟疑——因为绿色和他的职业有关,因为绿色将他拉入到“他们”的故事中。
凌晨三点起床,闹钟显示的时间就是绿色的,他开车去往单位,进入不同的门,转向几乎让人晕眩的车道,然后上楼,开门,烧水,煮咖啡,这时,墙上的按钮亮起,起先是红色的,之后变成了绿色,在并没有迟疑中,赫斯马特按下了按钮——在另一边,齐刷刷地垂下了几双脚,他们在挣扎,随即恢复了平静,在阴暗处是从还散发着温度的身体上留下的尿液。
这是囚犯的集体死亡,没有命令,没有喊叫,挣扎过后,尿流过后,一切都恢复了平静,身体也将变得冰冷,而作为行刑者,赫斯马特只是用一个人的一双手,就完成了对他们的行刑。
这是属于他的工作,在完成行刑之后,也许接下来还是日复一日的生活:按时下班,回到家里,继续接妻子、接孩子、照顾母亲,继续在凌晨上班,继续按下按钮。
但是这个“无邪”的故事,真的会让赫拉玛特进入到没有邪恶的日常生活中?
这个疑问在第二个故事中得到了两个完全不同的回答。
普亚在夜里没有入睡,他接到了女友塔米娜的电话,在小声说话中还是吵醒了同宿舍的其他四个人,原来他是监狱里的一名军人,正在服役的他要执行一次行刑过程,但是,“我感到害怕!
”他哭了,他打给女友的电话就是想她的哥哥能帮助他免于执行,甚至希望能调换工作。
被吵醒的同行得知普亚的想法之后,开始质问他:“这里是监狱,你是伊朗士兵。
”这一句话其实就是揭露了普亚的困境,作为一名服役的士兵,服从命令就是天职,行刑就是他的工作,即使害怕,即使不想杀人,但是不能违抗命令,而且同宿舍的哈桑提出了更难以选择的一个问题:“你不执行就是无辜的吗?
”或者转换一下视角,这个问题是在说,难道不执行会是一种选择?
“这里是伊朗,这就是法律。
”法律规定士兵就必须执行命令,执行命令就是拉走囚犯脚下的凳子,即使面对死亡,也是他们的死亡,即使害怕,也无法说不。
这种无选择的困境就是第一个故事赫斯马特的结局,他就是把行刑当成是普通的工作,只要轻轻按下绿色按钮,他们的死就在别处发生。
但是对于普亚来说,当他害怕,当他告诉自己不想杀人,实际上是在寻找一种选择的机会,无论是给女友打电话想换一个工作,还是最后阿里同意替他执行但条件是给他妹妹1500元钱,都是在逃离这一种不想杀人却必须杀人的困境。
但是在这个困境中,普亚的选择不只是逃避,他更是在反抗,一个更大的计划在他心中形成:轮到他执行时,他假装自己身体不舒服,然后去了厕所,出来之后竟然拿出了枪,逼迫另一个狱警打开他和囚犯的手铐,然后将狱警关在厕所里,自己拿着一张监狱地图和钥匙,离开了监狱核心区,接着他又以同样的方式逼迫看门的值守人员打开了门,在走出监狱大门的那一刻,他的确体会到了一种自由,而等他在桥洞下看到女友开来的车,当两个人开着车高唱着:“我们失去了青春,但总有一天,我们所有人都会在自由中工作。
”他在这个最难的选择题前做出了选择,他不再害怕,不再成为刽子手,他获得了自由,他去往他想去的地方。
从某种意义上,他在这次“越狱”中完成了一次身份的颠覆,起初他是一个行刑的士兵,是手上拥有执行死刑的合法权利,但是在他看来这种权利却意味着杀人,也就是说他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囚犯,在他去带即将执行死刑的囚犯时,他颤抖、害怕的样子,更像是一个即将走向生命终点的罪犯,行刑者和囚犯的手铐在一起,普亚似乎悲剧性地完成了一次身份置换,但是正是这种身份的置换让他面对死亡机器时可以反抗,他接下去的行动则更是一次对于规则和身份的颠覆:他拿着枪威胁本是统一战线的狱警拿出钥匙,然后将他们铐住,关进文件柜里,在他的越狱行动中,沾着犯人鲜血的他们也成了杀人犯,在一个渴望自由的人面前,他们才是囚徒。
从行刑者到囚犯,又从囚犯到越狱者,普亚终于在打开大门、拥抱女友、高唱自由中走向了完全不同的人生,他逃避了法律,他远离了囚笼,他获得了自由。
赫斯马特和普亚,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完成了对自我的命名:一个是在服从中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但是他却永远活在被遮掩的“绿色噩梦”中,他变成了生活的囚徒;一个是在拒绝中打破了身上的锁链,他成为了追逐自由的战士。
但是这非此即彼的选择远不是最后的结局,它甚至只是一种表象,因为服从的后面是更多的罪责,因为拒绝的外面还是另一个监狱。
第三个故事里的贾瓦德走的是赫斯马特那条服从的路,他完成一次死刑的执行,只是为了得到三天的假期,而换来的这三天假期他是为了远方女友娜娜的生日。
在见到了娜娜之后,在两个人的浓情之后,贾瓦德听说这里即将举行一场葬礼,娜娜父亲的好友也是娜娜的老师凯文死了,他是作为一个囚犯被当局执行了死刑,本来贾瓦德以为娜娜和凯文有着另外的故事,但不想在葬礼现场他看到了凯文的照片,才知道凯文就是被自己执行死刑的。
贾瓦德用自己的手执行了对凯文的死刑,他以此换取了三天假期,三天假期是为了给女友娜娜过生日,而娜娜生日被凯文的葬礼取代——这是一个吊诡的循环,一切的果回到了最初的因,最初的因造成了最后的果,在这个链条里,凯文作为囚犯死了,而当贾瓦德知道是自己杀死了凯文,他也变成了囚徒,不仅对他说过“我爱你”的女友娜娜离开了自己,而且自己受到了道德的谴责,他颤抖着在大雨天跑进树林,然后把头浸在水里,就是一种忏悔和赎罪,就是把自己当成了永远难以自由的囚徒,而他的这种困境其实就是赫斯马特命运的极端呈现,一个被绿色噩梦包围的自由人,何尝不是生活在永无自我救赎的囚笼里?
而普亚的人生呢?
他是不是在高唱着自由之歌后获得了真正的救赎?
第四个故事是“父亲”,一个在荒郊野外生活了20年的男人,一个把亲生女儿让别人养大的父亲,就是越狱之后的普亚,在一个没有电话、没有互联网、不需要驾照的地方生活,巴赫拉姆却并没有真正过上平静的生活,连女儿都不能见面,是不是一种折磨,是不是当初拒绝的代价?
而现在,他以“父亲”叔叔的名义将达雅接过来,就是为了选择时机告诉她真相。
但是真相的揭开并没有如巴赫拉姆设想的那样是顺利的,达雅不相信这一切,她甚至说出了一句话:“你是我生父,不是我父亲。
”只是在血缘关系上承认是父女关系,但是在感情维系上永远只有父亲之名。
而这一切对于巴赫拉姆来说,其实比自己隐居20年的现实更残酷,因为在女儿面前,他被抹除了作为父亲的存在意义,当这个存在意义成为一种空无,真相还有什么被说出来的意义——而且,巴赫拉姆就是在自己吐血的病症无法康复准备迎接生命死亡的时候说出真相的,而真相又将他推向了更为悲剧的境地。
甚至可以说,当初他选择以反抗法律反抗强权的方式让自己不成为囚犯,但是在把真相告诉达雅的时候,他自己反而变成了强权的代表:女儿的生活被毁了,自己的平静生活被毁了,正如他当初带着达雅去打猎,达雅说自己不喜欢杀生,他想把猎枪给她,并说了一句:“假如我强迫你这样做呢?
”强迫女儿拿起猎枪枪杀猎物,和当初作为行刑者别人强迫他拿起处决犯人的枪,又有什么区别?
在巴赫拉姆说出真相的时候,在父女感情上他自然成了强权者,在这个循环的过程里,作为曾经拒绝者的他再一次跌入了被囚禁的命运里,而这无疑是曾建高唱着自由之歌的普亚的结局。
最后两个故事作为结局对应了前面两个故事,不管是服从还是抗拒,不管是行刑者还是越狱者,他们其实最后都成了无法挣脱的囚徒,似乎和在他们手下被处决的囚犯一样,在这个还保持着死刑,还把行刑当成绝对命令的国家里,他们都无法远离身后那架还在运转的国家机器,行刑者也再无法以“是警察抓的他,是法官判的刑,而我只是个工具而已”来为自己解脱——在这个意义上,他,他,他和他,不是“他们”,而是每一个生活在其中无法走出囚笼的“我们”,甚至当赫斯马特按下绿色按钮的时候,那些挣扎着的囚犯就是他们自己的写照,失禁而死亡也是他们的命运。
而这种电影里的囚禁故事也对应着电影之外的现实,当第70届柏林电影节上评审团主席杰里米·艾恩斯宣布《无邪》获得最佳影片金熊奖,现场并没有出现导演拉索罗夫,是她的女儿前来领奖,而这一切正是因为政府禁令使他无法来到现场,而获奖3天之后,拉索罗夫即被伊朗当局判处一年监禁。
拉索罗夫触犯了法律,他成为了一个囚禁之人,但是当他以电影发声,或者他是在创造着另一种选择的可能,就像在《生日》中,娜娜的母亲知道贾瓦德的职业时,质问他的是:“你为什么不拒绝?
”当贾瓦德说:“只有两年,很快就过去了。
”娜娜的母亲又肯定地说:“你有权拒绝!
”而在《父亲》里,巴赫拉姆想要强迫达雅拿着猎枪去猎杀狐狸,达雅因为不想杀生而拒绝了,而巴赫拉姆在告诉她真相却失去平静生活时,他却对达雅说:“我只是不想去处决那个人,如果再次服役,再次处决,我还是会拔出手枪对准警卫逃跑……”一种拒绝,是唯一的选择,也是永远的选择,而在这个打破了囚笼困境的选择面前,一只狐狸出现在他们面前,没有可以发射子弹的枪,没有可以按下的绿色按钮,一只狐狸是红色的狐狸,是可爱的狐狸,是不被囚禁而自由的狐狸。
片名:There is no evil / 无邪推荐指数:🌟🌟🌟🌟🌟这是一部获得2020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大片,导演穆罕默德·拉索罗夫却被限制出国领奖,甚至获奖后被伊朗政府拘禁一年。
而这个电影,只是讲述了4个伊朗的普通人故事。
为什么这部电影会有那么大的影响呢?
为什么会刺激到伊朗政府的神经呢?
首先,电影要揭示的主题是“平庸之恶”, 指的是面对极权下,不加思考缺乏个人判断力的罪恶。
如果没有自己的判断力,作恶的人并非脸谱化的恶魔,也可以是身边的每一个普通人。
这不仅仅发生上个世纪在法西斯主义的德国,也发生在今时今日。
伊朗是一个青年要强制服兵役的国家,而且死刑多由这些十几二十岁的青年执行。
电影的四个故事都涉及到同样的一个道德困境:当被选中成为执行死刑的刽子手,该服从权威吗?
这些故事虽然发生在伊朗,但是这样的道德困局其实是世界性的,影片说的是伊朗的故事,但是其他国家的人看到也会代入思考。
——————————————————————————————————————————————————以下涉及剧透:第1个故事,镜头对准一位从外形到行为都是老好人的中年大叔的一天,他憨憨的话不多,有一位帮他打点一切的妻子和很可爱的女儿,他会接妻子下班默默地听着她诉说,会很呵护自己年迈的妈妈,会带女儿去吃想吃的雪糕和快餐,还会帮邻居救下可爱的小猫咪。
但是,画面语言总地让人觉得有些悚然和不适,他半夜开车到了工作的地方,和我们上班的日常一样在办公间削点水果,直到红灯亮起,他平静地按下按钮,抽走了一排人脚下的凳子。
这是最残忍的一个故事,也是个人认为编排最深刻的一个。
第2个故事对准了一个被选中去执行死刑的士兵,,这个任务迫在眉睫,他焦虑地如锅上的蚂蚁,反反复复想尽办法如何可以不杀人。
这个士兵的形象是4个故事里看起来最怂的,但确实是最勇敢的。
这个故事还探讨了一个点是,如果让别人替自己去行型,这是否就是道德的呢?
第3个故事是画面最美的,这是一个爱情故事。
男主是一位服兵役的青年,为了给女友庆生,他从军营里请假出来,穿过山野河流,来到了女主家,希望在她生日这天像她求婚。
男主的形象阳光健康, 穿白衬衫特别好看。
当他去到女孩家,才发现女孩的家人正在为失去了一位世交叔叔而伤心。
这位叔叔因为政治见解不一样被处以死刑。
在丧礼那天,男主看到了这位叔叔的照片,崩溃地冲出去…第4个故事,这个故事可以看作是故事2主角的后半生,故事的叙事和音乐都点出了关联。
一个女孩在假期去见自己的叔叔,这位叔叔藏匿于人烟稀少的村子里,是一个乡野医生。
在假期的尾声,叔叔病重,女孩才被告知原来自己是这位叔叔的女儿。
二十年前,因为逃离成为刽子手的命运,他讲女儿托付给了朋友,牺牲了自己的小家…虽然4个故事,同样的困局会让人觉得有些单调和雷同,但是关于这个选择的层次讨论得很丰富。
平庸地行恶却维护普通而温馨的家庭,逃离制度的孤勇却牺牲了陪伴至亲的可能。
影片力图去探讨道德和恶行的层次,但不是没有立场的,正如故事3的一对恩爱的情侣因为这种恶分开一样,选择平庸和选择勇敢的人会成为泾渭分明的河流,而生而为理智有思考的人,应如女孩妈妈对男孩说的那句话一样“你最大的能力,是在于勇敢地说不要。
”
本片我等了快一年终于于昨日看到了字幕消息,在此感谢这些字幕组里的翻译家。
鉴于此片目前并没有太多其他信息供我分析理解,那么刚刚看过一遍,又急于表达的我,就在此献丑一下。
这是四个短篇故事:无邪、她说,你能办到、生日、吻我。
无邪这是我最喜欢的故事,但其实也是最简单,表达最稀松平常的。
除了最后一分钟,其余的皆是一个秃顶肥胖中年男人的生活日常。
他勤恳工作到白天下班,将配给大米放好,洗完澡就看会儿肥皂剧,顺手救下陌生人求救的小猫,准时去接老婆下班,听她抱怨工作,半路接女儿放学,听她抱怨自己迟到,或者听这两个女人同时拌嘴抱怨,逛了超市便去到只剩母亲的家里,又帮老人量血压、打扫做饭,自己一家则在答应女儿吃过披萨后再在天黑时回到自己家中,终于整理完超市商品,帮老婆剪头发后,这个男人才终于可以上床睡觉——吃过安眠药后。
凌晨三点被闹钟吵醒,洗完澡穿着得体后,他独自出门去工作,回到了那个逼仄的空间。
他的工作其实很简单,只需按下开关——然后确认玻璃后面的死刑犯们统统因为痛苦抽搐大小便失禁后,死去。
看的时候我已经有预期结尾会给我个措手不及,但最后这里的处理我依然觉得手法很棒,那是一种如这一整天一样机械木讷的冷峻镜头,让我在一瞬间重新审视了一遍眼前这个男人,他明明看起来人畜无害,在各方面都做得非常周到的父亲、丈夫、儿子。
而他,是个行刑者。
她说,你能办到这个故事稍微带点戏剧性,说的是一个第一天担任行刑官的青年男子,为了躲避不得不像犯人一样越狱的故事,最后在一个舍友和女友的帮助下成功逃脱。
这一段通篇都很戏谑,不论是舍友之间因价值观不同产生的争论,还是越狱过程一系列的手段,虽然呈现得很简单,讽刺力道还是不弱的。
这个男主角演技非常出色,因为那副懦弱相急得我真的想打人,但当他后来成功逃出,却又让我十分牵挂他以后的故事。
生日这又是个行刑官的故事,他就如上一个故事中的男子一般年纪,不同的是他服从了上级管理,然后换来了三天假期。
可是当他满心欢喜去到美艳的女友家里为她庆生时,去发现家中一片悲伤。
原来是家中一个交好的住客去世了,用女主的话说,这人不只是与家人交好,连一个村庄的人都十分尊敬他,称之为老师。
聪明的你估计猜到了,老师死去时的行刑官正是男主。
于是就一系列可以预见的剧情发展了。
这一段理论上应该可以呈现更好,可是不知道为什么,结尾收得十分拖沓无聊,纵然取景地和女主角都非常美丽,这个不算意外的意外也就暗淡了不少。
吻我我试着一句话概括一下:曾为行刑官的老父亲为了躲避逃跑带来的法律惩罚波及儿女,便把女儿从小交由小舅子抚养,十几年后的今天打算摊牌。
这一段的表达我也不喜欢,没有一个让人感到舒适的点,父母两人的态度都是模棱两可。
一个像是忏悔求原谅,但又好像只是为了告诉女儿这么一件事,理解不理解是你个人的感觉。
一个像是因为抛弃而愤恨,却又说服不了自己明明才笃定的价值观。
全程除了荒原风光尚可饱眼福,确实不太在意这对纠结的父女情。
本段的名字大概是来自于片中穿插的一首歌曲里的歌词,翻译家们没有标明具体歌名我也没找到,大概是一首爱情歌曲,这里想要传达的意思大概是父亲希望取得女儿原谅,希望她能吻吻我这个老父亲。
四个故事显然都是围绕着行刑官来做文章的,影片有一个发问是:在专制政权及其看似不可避免的威胁下,个人自由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表达。
我不太理解这个问题,因为我觉得片中借用无知的行刑官来讨论这一点是不太对劲的。
各国理论上都有行刑官,他们做的事情只是一个程序,我认为可以讨论做这件事情的方式,但这件事情本身无可厚非吧,非得废除死刑吗?
在铁一般的制服下或许会有看不见的漏洞,就像影片中“生日”篇死去的那位老师可能是一次误判,是一次专政的武断,可是这个问题显然不应该如此讨论。
需要去质疑的不是行刑官的身份及其个人的自由选择,而是这个制度是否完善。
我想导演之所以选择了第一个故事的标题作为片名,或许是出自他天大的善意,与我不太一致的观点,那就是——这里没有恶魔。
1、如果說「無邪」二字,中國古籍最早出於論語,「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無邪」就是「無斜」,意即「直」,也就是直出人心。
從二戰以來許多學者都分析過,將權威分為兩種,一種是出於外在的機構,是極權的權威,一種是出於生命的直覺,即良心的權威。
2、無邪(شیطان وجود ندارد,2020)這部電影的情節,甚至場景和交通工具(從市中心到郊野、到外國;從汽車到火車、到飛機),如同連環扣般,前後相續相成,嚴絲合縫,從第一章節的日常生活的汲營中出發,到第四章節天人合一般自由自在,充滿生命的氣息。
劇情令人連連拍案的巧妙處,就在所有的轉折,能讓觀眾先意會到真相,之後再以影像和台詞表現出明確答案,同時也有足夠的線索與伏筆讓觀眾去構築故事不宣的背景。
就連故事章節的小標題,也是幾經反轉,將寓意拔高,推陳出新。
3、如果仔細的說,第一個故事的第一個場景,包括一明一滅的電燈閃光、兩個人在地下停車場拖著一個麻袋,這旋即讓人聯想到可怕的謀殺事件。
隨著劇情揭露,麻袋雖裝著白米——白米是一分盡忠職守的報酬,同時象徵一般人所求不外乎一口飯,可是謀殺訊息已灌注給觀眾,這警訊在故事尾端成真,而片頭明滅閃爍的燈光一直是一種警示,這樣的閃光,在馬路上的交通號誌轉換間、商店前的霓虹燈上,以及執刑室裡頭不斷的復現。
是的,這一分工作讓他的家庭安康,可是於男主角自己而言,如果只是把自己當作工具來面對這個世界,靈魂形同抽離,最後當然剩下茫然了;然而慶幸的是,茫然也遠優於麻木。
第二個故事是一場思想與意識具體化的鬥爭,人真的可以像工具或者機器一樣作為一個聽令反應的劊子手嗎——這讓我想到許多人批評美國狙擊手(American Sniper,2014)並非英雄,正是因為這個身分只聽令扣板機。
每個人都可以為執行勤務找一分「合邏輯」的說法或解釋,可那不過是暫時安撫不寧心神的麻醉劑,作為一個人,該怎麼面對終究甦醒的那一天(注意,寢室中六個人夜不能寐;同時,佛洛姆說:「邏輯設若不被對生命的關懷所引導,那不是理性,而不過是乖違的智力活動。
」)?
在孟子書中有人假設了一個問題,至高無上的領導者舜的父親殺人,他會讓司法人員公正的執法嗎?
如果大義滅親,舜又如何面對他自己?
供出了父親,他活下去真有一分安寧嗎?
面對現實中無解的困局,孟子的回答是:「竊負而逃,遵海濱而處,」不僅如此,還「終身訢然,樂而忘天下。
」第二個故事結束於一列疾馳的火車,而第三個故事從火車上下來一名青年,這名青年因為無意識的,也可以說是盲目的盡責,完成了一分行刑的工作,可是他的舉動帶給他所愛的人一道無法修補的裂痕,用白先勇書中的話講,那可是「一道連女媧煉石也無法彌補的天裂」,兩人該怎麼抉擇?
只能保存著舊有的一分情,互道珍重。
第四個故事勾勒出一個回應自身良心呼喚的男人(作為救人命的醫生,這身分設定在此十分重要),付出如何巨大的代價,卻甘之如飴——如他所說,他的內心「平靜」。
這則故事中用動物故事的寓言,還有各種生態的意象,富有生命的息氣,將人順應天道(王陽明所謂「良知即天理」)而為,對生命萬化有感的一種作為,表達得很有意境。
而年輕的、對未來有點不知所措的女孩,從這個男人,也就是其父親身上,重新找到了方向——這裡,父女相認的時機特別重要,是父親在自然山林之中,引出女孩子說出「我不殺生」這句話後,而這就是女孩子的生父與養父口中所謂「適當的時機」。
4、第一章以蒙昧小人(即常人)開章,以反襯與大人(即仁人)之別。
第二章以孟子盡心上篇竊負而逃,談無可奈何現實中的一條自由之道。
第三章如論語公冶長篇,孔子反覆以「不知其仁也」、「焉得仁」來作良心的叩問,並引出退讓、不與、拒絕是一種能力,也是保全生命、性情以至於人格的方法,甚至包括愛情的保全在內——故事中情侶關係的處理非常到味,其結果也是人情之必然與恰當;第四章將生生之德的火苗,遞給行走在迷途與長夜裡的下一個世代,這同時也是導演為全體人類薪火相傳的用心。
從一、二章節的個人抉擇,進入第三章節社會與人際關係鏈,直至最後第四章節涉及歷史(上下世代)與宇宙生之秩序,精采!
5、羅伯特麥基的故事(Story: Substance, Structure, Style and the Principles of Screenwriting,2006)一書中,說到故事中的價值走向時,提出故事有正面的價值,矛盾的價值,對立的價值,還有比負面更加負面的價值。
而這四方面的價值在這部電影的四則故事中,分別以不等的質量與程度組成,因此,如此容易掌握的情節才能饒富意趣。
(一)正面價值主張,如:意識、愛、自由、正義⋯⋯(二)負面矛盾價值,如:死亡、恨、奴役、不義⋯⋯(三)對立的價值,如:無意識、冷漠、妥協、不公⋯⋯(四)負面價值之負面,如:天譴或自責、以愛為名的恨、逃避自由、暴政⋯⋯故事結構與價值上來說,第一則故事表面上是展現了一名奉公守法的正派人物,實際上編劇給了他無意識、冷漠、無能的評價。
第二則故事中的青年逃離自己的義務,可是卻獲得一分自由,甚至一分快樂。
第三個故事中,士兵犯下錯誤,幸而能自責自省,然而相應的懲罰無可逃脫,這懲罰並非來自於社會律令或當權機構,而是莊子所謂「天刑之」。
最後一個故事裡,男人承擔了來自社會律令或當權機構加予他的剝奪與限制,喪失了所有,可是他卻有一分從容與超脫,有一分尊嚴與自重,卻擁有了萬有。
四個片段,起承轉合,價值體系的變化大體從昏酣蒙昧走向意識甦醒,從失能走向有能,從冷漠走入愛,從拘禁走出而獲得自由。
因緣際會,才看到這部港譯《惡與他們的距離》,在伊朗抗爭運動半年之後看,更加佩服導演的預見性。
如果這只是一部講述「平庸之惡」的電影,未免落入陳詞濫調,難得的是各個短片看似互相獨立卻大大拓展了命題的不同面相和歷史縱深。
第一章用傑出的視覺語言,盤旋地下「落入地獄」的長長通道,綠色的禮服,深夜馬路唯一久久停在綠燈前的家用轎車,顧家好男人麥格芬的最後揭曉,敘述了平庸之惡本惡。
第二章敘述普通人拒絕平庸之惡的驚險歷程,逃出生天後響起的伊朗本次抗爭中最廣為傳唱的歌曲Bella Ciao瞬間讓我眼濕濕。
第三章敘述普通人順服於平庸之惡的現世因果。
如果止步於此,這隻是一部尚可的電影。
第四章,非常容易猜到的父女梗本來讓我覺得頗為冗長,但是最後男人獨自拉開蜂箱再次響起的悠長的Bella Ciao,喂肉麥格芬狐狸的現身,男人的獨白,才讓我恍然大悟這個人的真實身份。
最後影片結束在那輛停止不前的汽車。
光輝下是深重的哀愁。
拒絕平庸之惡的自由之味,在一個極權社會裡,每一個追逐的普通人都要為此付出代價。
自由是美好的,但它更是沉重的。
拉索羅夫不僅因這部電影被判入獄1年,今年7月又與《出租車》導演賈法帕納西因為公開支持抗爭一同被捕,因「反動宣傳」罪被判處6年徒刑。
幾十年來拉索羅夫一直受到當局的種種禁拍,軟禁,監禁種種騷擾。
因此也可以理解拉索羅夫描述的「平庸之惡」不會停留在前三章。
然而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下這些創作者、導演包括5號剛剛被釋放的著名伊朗女演員阿里多斯締依然在堅持創作和發聲,這就是一個民族的希望,也是整個世界的寶藏。
第一次看伊朗电影,2020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获奖作品,导演/编剧穆罕默德•拉索罗夫虽然被判监禁,在被限制的情况下,他依旧要展现对死刑政治曝光,影片围绕着伊朗死刑与个人自由如何在专制政权及其看似不可避免的威胁面前保持道德健全的问题,电影的政治表达大于电影本身的故事情节弱点。
电影有两个半小时,四个独立但与主题相关、不同对死刑角度相连的短片,有些内容是由助理导演拍摄,影片由第一个故事做为海报标题,最后一个故事作为海报背景画面,前面两个故事,一个令人震撼,一个情节紧凑的长镜头,后面两个故事虽然有着深刻的视觉构图,风景优美,故事结束都感觉戛然而止但主题处于表面。
There is No Evil/无邪第一个故事展现了在德黑兰家庭的一个中年男人,表面上他善良老实,眼神呆滞有着失眠症,一整天照顾孩子和母亲,听着不停抱怨的妻子,但最后工作时却有张力震撼的一幕,对影片主题进行了点题,这种自愿为了家庭自由生活,抉择道德败坏与政治体制在平庸的员工身上得到了体现,接下来的故事层层梯进变奏。
She said:"You can Do It"/她说:你能办得到第二个故事是第一天当行刑官的Pouya,他不想杀人,这些被处决的罪犯真的都是因为犯罪被抓进来的吗?
如果不服完兵役就没有护照逃离这个国家,没有驾驶证,找不到工作,拿不到工商执照,不能给家里人投保,逃不出去还要面临着延长服役时间或者上军事法庭,他的舍友们对此表达了不同态度与看法,有一位暴躁的舍友说的话很好,这里只有金钱跟裙带关系,让你去做什么就要照做。
Pouya后面拿到纸条进行了反抗,演员不安的情绪带动了观众,跟随长镜头逃离这里与女朋友会面,在车内跟随音乐自由狂欢,观众都很好奇他接下来的故事,短片结束的恰到好处。
Birthday/生日第三个故事主题有着讽刺意味,既是生日也是葬礼,服役期间的行判官Javad终于拿到了三天假期,为了拿到假期去处决的犯人之一正好是她们村最好的老师凯万,娜娜父母待他如亲儿子,从而导致了他回来给娜娜过生日成了办葬礼,服从命令却绞死无辜者,只因他的思想与信仰,处决他们的人不知情并不邪恶,却摧毁了他与娜娜之间的爱情。
大部分犯人被指控只是为了镇压罪恶罢了,Javad背上了这种罪名,无辜的死者与无辜的行判官,两人分崩离析,整体故事弱点情节松散,而且中间有点乏味。
Kiss me/吻我第四个故事算是时间最长的,但处理不到位,总感觉如果加入一些闪回和更多叙事内容做成长片会更好,前面容易猜到后面的故事,一直在等待后面的情节发展,有点枯燥乏味,视觉构图的风景与细节不错。
Darya与真父亲之间一直在互相逃避,父亲曾经是行刑官,也是逃出来正好对应了第二个故事类似情况,母亲与把Darya送往欧洲的事情只存在叙述当中,她学医却不怎么情愿,真正的父亲是学医的,却在荒凉地区养蜜蜂,画面中隐晦的狐狸是父亲不愿杀死活物的表现。
Darya也不愿意杀死狐狸,女儿并没有准备好接受这一切真相,认为他抛弃了她,父亲想让女儿在自己死前给自己一个吻或者拥抱,最后结局却在咳血,回到车上结束,我们真的是时候接受这些邪恶了吗?
伊朗的人民准备好接受这些真相了吗?
对压迫人民的体制感到愤怒,这算是逃出去的一种教训,父亲带有罪恶感被迫服役宁愿毁掉自己一生保护女儿,本来能成为年轻的医生因为接受不了这些死刑,整体很一般,没有什么张力,结尾就这样戛然而止。
无邪,这部影片需要更多人看见,虽然有缺陷,但所表达的意义大于电影的故事缺陷,让更多人看到这部电影,希望拥有没有邪恶的体制,导演也不需要被限制出镜了。
无邪 (2020)7.42020 / 伊朗 捷克 德国 / 剧情 / 穆罕默德·拉索罗夫 / Mahtab Servati Kaveh Ahangar个人评分:7.5/10
文:万年责编:金恒立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 2020年,第7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将最高奖“金熊奖”颁发给了伊朗电影《无邪》。
本片讲述了四个短篇故事以不同的角度切入探讨“死刑制度”给伊朗社会及人们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无邪》夺奖后在伊朗一如既往地受到封禁,导演本人也因为违规拍摄锒铛入狱。
作为这么一部历经曲折却金熊加身的电影,我在豆瓣上看到了如下对这部电影的有趣短评:
在影片的宣传中,导演令人诧异的拍片方式(在狱中拍摄四部短片,并分别用四个假名登记后拼接而成),以及他受到的政治迫害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不过这样的强调似乎会使得人们对这部作品的心理期望值过高,以及带偏观众对于这部作品本身应当给予的关注点。
同时忽略其中最重要的——对于人性以及其中蕴含的伊朗民族精神的挖掘。
很多人无法想象处决死刑犯对于人心理上的影响是否真的有那么大,这里的煎熬似乎在情理上说不通。
我们会觉得,他已经是死刑犯了,你不去处决不代表他就不会死,只是换了个人去处决而已。
其根源在于:在一个崇尚物质、唯物主义的社会,人们精神上是没有寄托的,会习惯于把希望寄托在客观物质层面——“你实际上改变不了什么”、“这没有区别”。
所以恐怕还是必须把自己代入到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的公民里面去理解导演的表达。
我们来看一下伊朗电影与宗教之间的历史渊源: “……公元637 年,阿拉伯的入侵结束了伊朗千年王朝统治。
也正因这一转折点成为了伊朗历史的分水岭:未被伊斯兰化时期和伊斯兰化以后的时期。
阿拉伯人的统治对伊朗文化的影响无疑是深远且长期的,几乎彻底改变了伊朗整个文化进程。
伊朗本土琐罗亚斯德教逐渐被伊斯兰教取代,阿拉伯语变为官方语言,致使伊朗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民族艺术都发生了深刻变革,波斯文化从此被纳入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
这也正是影响伊朗第二次“新电影”浪潮发展的历史渊源所在。
”(苏文《论伊朗第二次“新电影”浪潮 》) 我的建议是: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教徒。
面临这样的困境,你选择不让自己的双手沾满鲜血,也不让同伴的双手沾染鲜血。
代价是你放弃自己的一生,承担下一切罪过,只为了自己能够安心。
就像耶稣,独自一人背负全人类由于不完美而滋生的恶意。
【马太福音18:12】:一个人若有一百只羊,一只羊走迷了路,你们的意思如何?
他岂不撇下这九十九只,往山里去找那只迷路的羊吗?
这样的行为在一个唯物主义的社会里是无法被理解的,正如他女儿的看法——无法理解而且自私。
在我看来这恰恰是伟大的,因为它暗含了宗教精神,那种牺牲自己以保全自己心中的信仰、信念,牺牲自己以拯救弱者的行为绝不是一个视金钱为“新偶像”的社会所能理解和接受的。
人们的残酷与自私、冷漠不允许人们有这样的想法,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无法与片中主角产生共情。
我要说在一个没有宗教文化与传统(把宗教当成工具)的国度;在一个成绩=金钱=社会地位,从而可以把品质贬损得一文不值的国度,让我们去体会《一次别离》里流产女佣最后的煎熬以及《无邪》里宁愿住在离群之地一生也拒绝处决他人的坚定是一种奢侈。
因为他们本可以骗——骗根本不存在的真主安拉;骗自己“他们总是要死的,你改变不了什么”。
但他们没有,所以这就是一种特色,你也可以说是“奇观”。
伊朗诞生这么多的电影大师绝非偶然,日本历史上成为亚洲电影大国也绝非偶然——他们都善于准确而敏锐地发现自己国家的特点、传统,把一个民族几乎每个人都在坚持的东西向全世界展现出来,这种民族精神可以是地方的,也可以成为世界的,因为其中所展现出的品质,那些人类永恒不变的品质在里面闪光,熠熠生辉。
实际上,伊朗的民族电影和万玛才旦拍的藏族电影里蕴含的宗教主题都有一定类似。
都是反反复复地抓住传统宗教精神在现代社会、新的生活方式与社会观念之下所受到的冲击以及在面对强大的政府机器时所做出的选择。
然后嵌套以一个有着巧妙构思与结构的故事,亦或再加上导演个人的一些对于生命的形而上的看法……诸如此类。
事实上影片所讨论的自始至终依然是强权政府对于普通民众平静生活的破坏,以及生理、心理上的迫害,而非流于表面的废除死刑。
但有关于此,首先也应当明白一点:“任何受过一点科学训练的人都知道,这世界上简直找不到什么不言而喻的事,所以这就叫做愚蠢。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也就是说没有什么事情是理所当然的,是否废除死刑从来都应当被讨论,而非有一个圣人出来一锤定音地决定是否保留死刑。
“你的能力在于拒绝。
”“Your power is in saying no.” 添加微信号paokaishubenxbb加入全国影迷群
今年3月,第70届柏林电影节上,评审团主席杰里米·艾恩斯宣布:《无邪》获得最佳影片金熊奖。
台下一片欢呼。
人群中,几个中东面孔相拥而泣。
众人注视下,一个戴黑色头巾的女孩登台领奖。
她是导演穆罕默德·拉索罗夫的女儿。
而此时的拉索罗夫正远在伊朗,因为政府禁令,无法来到现场。
获奖仅3天后,拉索罗夫即被伊朗当局判处一年监禁。
不仅因为他违禁拍片,更因为《无邪》这部电影再次戳中了伊朗政府的痛处。
站在电影角度,《无邪》不算出色。
但它的得奖再次重申了电影的另一层意义。
它不止于娱乐,不单是艺术,更是劈向冰山的巨斧,是治愈沉疴的良药。
所以今天,必须聊它。
01《无邪》长达两个半小时,由四部短片组成。
太长?
没关系。
你大可只看第一部短片。
不夸张地讲,它是我近年来看过的短片里最震撼的一部。
它看似波澜不惊,讲一个男人的一天。
但实际上,它用了一种不算新颖但绝对奏效的叙事策略。
前面三十多分钟,始终在积蓄能量,直到最后几秒才瞬间释放。
它有一种摧毁人心的力度。
带你看最后一根稻草落下,骆驼轰然倒地的时刻。
男人叫赫斯马特,谢顶,微胖。
他有个三口之家。
他为人老实,善良。
导演用一个经典的“救猫咪”情节,让我们快速对他产生共情。
接下来,都是日常琐事。
男人下晚班回到家,洗澡,窝在沙发里看电视,接老婆下班,到银行取工资,接上孩子去超市购物,回母亲家,给行动不便的母亲洗澡,一家人共进晚餐。
最后回到自己家,在不知不觉中睡去。
一切就这么发生着。
没有意外,没有戏剧冲突,只有最平常的生活。
但平常里,又有一丝不安。
那种不安隐藏在一种颜色里。
影片中的大量细节透露,男人对“绿色”格外敏感。
他会盯着路旁绿色的广告牌出神,他会看着妻子绿色的礼服发呆,他会把车停在路口,看红灯变绿又变红……绿色,意味着什么?
直到影片的最后几秒,答案终于揭晓。
凌晨三点,闹钟响起,男人梳洗完毕,着装整齐,再次来到工作的地点。
那是一间狭小而封闭的房间。
东西还算齐全。
有洗漱台,挂衣架,有镜子,桌椅,桌上摆着咖啡壶、收音机,一台老旧的电视悬在天花板一角。
赫然醒目的,是正面墙上的两排指示灯。
一排红色,一排绿色。
突然,毫无征兆地,红灯亮了起来。
提示音也随之响起。
男人顺着小窗看了一眼里面的暗房,像是在确认什么。
短暂等待后,绿灯骤然亮起。
一切就绪。
男人的手摸向一个黑色按钮,冷冷地按了下去。
接下来的一幕,就是那摧毁人心的几秒。
是什么?
请原谅我保留这个悬念,待你自己去看。
我只想说,这一幕有着千钧重量。
它揭露了一个残忍的事实,同时抛出一个两难的问题:当一个普通人被赋予正当权力剥夺他人生命时,他能否免于良知的审判?
导演穆罕穆德·拉索罗夫的提问,掷地有声。
它虽只短短几秒,却经久不息。
02《无邪》的主题,准而狠,关于一个敏感话题:死刑。
而且它瞄准的对象不是死刑犯,不是警察,也不是法官,而是一场死刑中最容易被忽视的角色:行刑人。
它试图探讨的是行刑人的道德困境。
而四部短片就像桌子的四条腿,支撑着导演的表达。
它们代表了行刑人的两种态度:服从或拒绝。
其中短片1和3代表着“服从”。
1中的中年男人,做了半辈子的行刑人。
处决犯人对他来说,已是家常便饭。
可他依然会感到惶恐。
那惶恐就体现在每一次“绿色”出现的时刻。
绿色,原本代表着健康、安全。
但对他来说却是一道残酷的命令,命令他果断下手,置人死地。
于是绿色成了他的梦魇。
短片3的主角,是个刚服兵役的年轻人。
他被派去做行刑人。
这也是伊朗军队的惯例,新兵蛋子轮流当值。
而“福利”是:做一次,放三天假。
男孩想念女友,处决了犯人,却不想这一决定,彻底毁掉了他的生活。
服从,是容易的选择。
特别是服从于“命令”,服从于“上级”,服从于“职业要求”。
正如《杀戮的艰难》这本书揭露的:所有行刑人都以某种方式将自己“工具化”,以寻求心理安慰。
“是警察抓的他,是法官判的刑,而我只是个工具而已。
”这样似乎可以心安理得。
但现实却极其残忍。
它总在心安理得的间隙,插进一把把无声的刀,瞬间戳穿你的所有自欺。
那么,拒绝会好一点吗?
短片2和4给出了答案。
其中,短片2是四部短片中最像类型片的。
它讲述的是一个拒绝行刑的士兵成功越狱的故事。
把这部短片拆成两半看,也很有意思。
前半段是一场思想交锋。
宿舍里,士兵们就“死刑”展开争论:“你是士兵,不管上面怎么说,你都要照办。
”“这是你的职责,你别无选择。
”“你下不去手,我们就能吗?
你以为我们是天生的杀手吗?
”
后半段则是一场真实越狱。
一个细节,胜过千言万语。
死刑犯走出来,主角与他沉默对视。
那一刻我们明白,在面对真实的杀戮时,哪怕举着无比正义的旗帜,也终会手软。
于是主角抢过看守的枪,闯过重重阻碍,成功逃离。
这前后两半,刚好是两重困境。
一重“心理”,一重“现实”,加起来,共同构成“拒绝”所要面临的挑战。
最终,女友开车接上主角,两人消失在夜色里。
《Bella Ciao》激昂的歌声不停唱着:“我们失去了青春,但总有一天,我们所有人都会在自由中工作。
”那也是全片唯一令人欣慰的时刻。
但你以为,结局会好吗?
并不会。
在短片4中,我们将看到更遥远的结局。
一位老人,因为年轻时拒绝做刽子手,一辈子隐姓埋名,住在偏僻乡村。
他怕牵连女儿,于是将女儿寄养,直到临死,才肯相认。
这或许才是短片2真正的结局。
越狱之后,是更大的监狱。
不信你听,《Bella Ciao》的乐声再次响起,只不过是以悲伤的语调。
无论怎么选,无论服从或拒绝,都是悲剧。
那么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认为:这不是“选择”的错,而是置人于两难境地的规则出了问题。
这才是导演真正要批判的核心:道德困境源于非人之法。
那便是,死刑。
03从这个角度讲,《无邪》其实很像一部关于“废死”的公益宣传片。
它通过呈现“死刑”造成的种种活人的悲剧,唤起人们对于刑法本身的反思。
可是,受害者呢?
我知道,很多人一定有此疑问。
影片展示了行刑人的困境,这个我们理解,可它回避了受害者的损失,这是不是一种避重就轻或有意误导呢?
这个问题非常好。
它一针见血地戳中了影片的软肋。
但我想说,这恰恰也是导演的高明之处。
而且,正是这种选择使得影片在“废死”这一议题上,具备了更有力的表达。
为什么这么说?
这就涉及到“废死”的理由。
关于“废死”,常见理由有这么几种。
有算伦理账的。
以正义之名杀人,能实现正义吗?
有算概率账的。
出了冤案怎么办?
人死不能复生,冤案也无法昭雪,岂不是二次杀人?
还有算效果账的。
死刑能威慑犯罪吗?
很难。
你想,对于那些蓄意杀人者,铁了心要作案的,你威慑不了。
而对于那些冲动杀人者,也威慑不了,因为人在冲动时是丧失理性的。
这些说法,都有道理。
但又都没找准要害。
因为说来说去,它们终究会败给一句话:杀人偿命,天经地义。
天下还有比这更正义的事儿吗?
没了。
所以哪还有那么多说的,该杀就得杀。
而《无邪》特殊的地方,就在于它跳开了这个问题,给出了不同角度的答案。
它关注的是“行刑人”。
这是些什么人?
是国家机器上的一颗颗螺丝钉。
这些人朴素、善良,却被迫坐上了刽子手的位置。
影片透过这些螺丝钉,透过他们的挣扎和遭遇,实际让我们隐隐看到了一个无形而巨大的威胁。
那便是藏在后面的那一台高速运转的国家机器。
这台垄断了暴力的机器,一旦失控,将是所有人的灾难。
它可能将无辜之人送上绞刑架。
它可能让那些拒绝行刑的人坐上电椅。
它更可能,像短片3所揭露的那样:将一个正直而受爱戴的人处死,只因他的言论冒犯了自己的权威。
于是我们明白,废除死刑的真正意义无关其他,只关于“限制政府的权力”。
其实,也不光是死刑,实际整个刑法都建立于此。
有人说,不对吧。
刑法的存在,不是为了保证民众的财产和生命安全吗?
是的。
但这只是衍生出的效果。
试想,假如没有刑法,就不能实施保护了吗?
也是可以的。
极端点说,只要把坏人都抓起来,通通枪毙,也能达到效果。
但问题是,我们不能这么做。
我们不能轻易地把生存的权利让渡出去,将所有人都置于可能的危险境地。
所以,要有刑法,要有正当程序,要有量刑制度。
唯有如此,才能把权力关进笼子,免其作恶。
正是从这个角度,《无邪》完成了关于“废死”的有力论证。
其实“无邪”的翻译并不准确。
英文名,显然更好:There is no evil——没有邪恶。
真的没有吗?
表面上没有。
至少影片里没有出现。
那可能的“邪恶”正藏在看不见的地方,虎视眈眈。
而影片兜兜转转,画了个圆,将那个潜在的“邪恶”狠狠地圈入靶心。
04《无邪》不是导演拉索罗夫第一次冒犯伊朗政府。
早在11年前,2009年,他因拍摄《白草地》暗喻社会问题,被伊朗政府下达禁令,20年不准拍片。
但这并没有阻挡住拉索罗夫表达的冲动。
而且锋利程度丝毫不减,每一部都直指伊朗社会的弊病。
2011年,《再见》,关于维权律师的抗争。
2013年,《手稿不会燃烧》,关于政府暗杀知识分子事件。
2017年,《谎言》,关于底层工人对抗强权。
期间他辗转德国,回国后护照被扣。
可拉索罗夫始终没有停止创作。
这次拍摄《无邪》,同样冒了极大的风险。
为绕过政府的审查,他将影片拆分成四部短片,并交由不同制作人送审。
拍摄时为掩人耳目,他只拍室内戏和边远的乡村戏,而城市中的室外戏一律交予助理导演拍摄。
接受采访时,拉索罗夫说道:“我的电影在伊朗并不存在。
”他在用“隐形”的方式继续着自己的创作。
正如《无邪》中的那句对白:“你的力量,来自于‘说不’。
”对无理要求说不,对奴役说不,对傲慢的强权说不。
拉索罗夫说,他的下一部电影正在酝酿中。
没有人能让他停下。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子戈说电影只写不一样的深度影评。
本片的四个故事核心主题远高于一切技法,延续了伊朗电影独有的“生命力”尤其在一个教会氛围浓厚的国度里面这种主题本身就极端的二元对立。
对刑罚导演有强烈的控诉而巧妙的是都用执行者的视角来简述,这个角度就更能覆盖社会个个阶级层面。
服从、反抗、宿命、无奈。
四个情绪点换化成更中重要的核心就是“选择”但是作者却告诉你无论你做出任何选择代价都是极高的根本原因就不说了。
尤其是第三个故事呈现出宿命感我们没有办法控诉个人行为他并不完全错唯一的根本原因是指杜化的问题。
第二个故事则于其他相反作者在给出答案。
个人而言最喜欢的是第一个故事角色完全在逃避自己的社会身份的同时他也是一个正常不过的人生活在这个国度里面冰冷的行尸走肉般的过着每一天,最后一个镜头过于精准了的表达出来。
第四个故事可以说是最平庸的但也是东亚人且身的问题个人牺牲换取他人性命是否值得。
好的是导演并没有给回答。
电影技术、画面很牛,第一二个故事也都不错,第二个越狱那段虽说有些荒谬感,但还是很有趣的,如果影片到这就结束,或者后两个故事换个主题,就好了。可以用整整2个多小时来探讨刽子手的非正义,有点强按着观众的头,逼你接受导演的道德观的感觉,不够含蓄克制,另加对主题的不认同,只能给出2星
毫无邪恶、毫无看点
第一个故事最好,后面一个比一个烂…最后一个故事给我看困了…
【7】邪恶不存在。但暴力滋生的余味则贯彻整个电影。我非常排斥,但同时很佩服拉索罗夫,但我察觉到本片确实是有在用议题同政治与个人命运相挂钩的。每个故事都拍的让人清楚,看得到清晰的轮廓以及邪恶背后的暴力与恐怖。观感与煽动性最好的是第二个故事,最反思的是第三个,最无奈与不愿接受的是第四个,当然拿金熊和本片想讲的,自己在死刑架上的,是第一个故事。2>3>4>>1,这个时代,需要这样的政治正确电影。只关乎表达。
强剧情轻调度政治挂帅这一点都看得出来,最大的问题其实是行刑者的道德自觉和死刑的正当性根本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剧情张力都在于个人和体制的对立,这不是程序正义性的问题,这时候无论是引入一个罪有应得的罪犯,还是引入一个屠夫,全片的道德制高点就全破了。后几个故事设计感都太足,到了欧亨利的程度,基本上雏形一出来就露陷了。
@Concordia
整部電影的四個故事好在水平相當,不會被哪一個特別推了後腿;但敘事上卻有雷同之處,幾乎都在意料之中。但這種意料之中,又更讓觀眾關注每一個意料之中的箇中原委。光就電影來說,還有其稚嫩之處。這個時候卻也彰顯了電影的意義,讓世界了解你。
补标
延续了伊朗电影一贯的反映社会现实,关注底层人民的传统,以“社会是建立在死刑制度之上”这一加缪的观点为题,通过四个故事,以行刑人为切入点,探讨死刑的存在。故事一前面是一路的中产生活日常,最后几秒却给人以极大震撼。第二个故事却是反抗,一铺人有的安于现状在其中向上,有的不满却无奈只能随波逐流,有的出于良心大胆而又被迫地反抗。第三个多乡间风光,又关于政治。第四个多自然空镜,片中角色便是第二个故事的翻版的未来。电影关于体制,体制之下,有的人位于其中,换来麻木;有的人主动迎合以服务于自己,到头来却使自己受伤;有的人看似菩萨心肠,却依此不得不反抗,至少获得了一定的幸福,但最后却不得善终,这一切都导向对其背后死刑行刑体制和政治的反思。There Is No Evil,伊朗的人民没有罪恶,那问题出在哪里呢?
【无邪·伊朗·2023】四个当代刽子手的短片,严肃认真地探究死刑制度下个人责任与司法体制、强制制度的龃龉,平庸之恶及它对日常与世俗浸润性的洗礼、熏染和侵蚀。《白草地》导演穆罕默德·拉索罗夫旗帜鲜明地背离了以优雅摄影、古典气质、田园风光和儿童故事为主导的伊朗电影的寓言美学,以大无畏的正面叙事直抒对压迫的反抗。对那些为这部电影的存在价值大于艺术价值感到遗憾的人说一句:导演所求不过是可以在太阳底下讨论电影艺术性的自由(006)。
当必须在自由和杀人之间做一个抉择,通往恶魔的道路便开启了。犯下罪过与洗清罪业,走的也只能是同一条道路。场景设计的过于刻意,反而遮盖了真实本身的力量。
絕對要給出五星,無論導演的功力,電影所蘊含的意義,舆及其傳奇性的命運(導演坐牢後拿了金熊獎)也絕對令人對他及它肅然起敬。在四個故事當中,雖然角色設定互有不同,但彼此在命運上的安排卻互相糾纏連結,可以說第一和第二個故事是因,第三及第四個故事是果。主角在面對極權的體制下選擇了不同的態度,第一個故事的男主選擇了沉默與服從,而這個故事的衝擊力的確十分強大, 鋪排三十多分鐘的平靜與克制,在最後一刻隨著一聲死刑的巨響與死囚腳部的特寫,爆發出一種筆墨所難以形容的震懾,亦帶有令觀眾對電影進行反思的衝擊力--章回體,反差蒙太奇,隱喻。
后两个故事沉重得让人窒息,电影让我想起了汉娜阿伦特的“平庸之恶”,其实普通人面对着体系严密的组织根本无法逃离,背负的痛苦也并非常人能够想象,所以绝大部份选择了世人眼中的麻木与混沌,而局外人往往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评头论足。电影的镜头和音乐让人印象深刻,但是如果只有一个长故事会更完美。
伊朗街头看到了奇瑞车。前面平淡无奇,忽然一个按钮,一堆人腿下来,吓一跳,原来是绞刑。伊朗军人叛逃,这也能成功,惊掉下巴。时间太长了
77/100
“在这个国家 只有金钱和裙带关系才有效”//电影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有必要揭露当前社会所存在的问题 但不应该是种说教的状态 剧本部分希望要点到的内容太多了//第二段几乎是一场舞台剧 可能是因为相对好控制 观感也相对好一些
刽子手的人生。犀利的设定,却每一个故事都差那么一点儿,太刻意,过于局促?这对分段式的叙事结构来说或许是无解的……
四个故事的拼凑只围绕同一个议题兜兜转转,结果只能造成叠床架屋感而缺乏整体性。尤其是后两个故事实在拉胯,狗血拖沓的剧作并不能触及到任何实质性问题,只能暴露导演对政治权力和个体道德之关系的思考缺乏深度和不够严谨的问题。不过我还是挺喜欢第一个故事中将红绿灯与行刑信号灯的对举,非常精当。
没什么感觉啊
There is no evil ,but there is an elephant in the room. 你过着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可利维坦就像一只巨大而无形的手,永远笼罩在你的头顶,你每一次用力的呼吸,都会感受到它的存在。四个看似独立却有着内在联系的故事,第一个如平地里的一声惊雷,第二个是一次英雄主义的逃亡,第三个是巧合中的宿命,第四个是对轮回与改变的反思,年度十佳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