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公号:杰拉德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讲述出生在基隆八尺门的佟宝驹(李铭顺饰)是该地区的公设辩护人,因一件发生在中国台湾的渔工杀人案,被指派为犯下同族灭门血案的印尼籍嫌疑犯辩护,不得不与曾经的原住民亲朋好友们对簿公堂。
八尺门(历史地名)在今中国台湾基隆港东北,和平岛南。
因与和平岛间的水道狭窄似八尺之门而得名。
今为基隆市中正区公所驻地。
包括和平岛、桶盘屿、中山仔岛等岛屿。
面积10.1平方千米。
人口约6.2万。
西南部为基隆市街北片的一部分,日占时曾为商业区,1945年光复后设区,1960年代阿美族人(台湾原住民族。
是台湾原住民中人口最多的一族)在此聚居。
今市政府、台湾银行等设此。
基隆内港东岸码头在区西南,北海岸有八尺门渔港和八斗子渔港。
和平岛有中国台湾北部最大的造船厂。
海洋学院、海事专科学校和水产职校在八尺门东南。
名胜有海滨公园、和平岛千叠敷、蕃字洞等。
- 人物介绍 -佟宝驹 | 李铭顺饰作为公设辩护人已满25年,即将退休。
在退休之前,被指派为犯下同族灭门血案的印尼籍渔工辩护的案件,这名印尼籍渔工因涉嫌杀害远洋渔业船长阿群一家而被逮捕,而被害人阿群是佟宝驹的原住民表哥。
佟宝驹的父亲曾经是一名船长,但年轻时佟宝驹的母亲因病去世,而作为船长的父亲因常年出海没能陪在他们身边,因此佟宝驹对父亲和其他原住民船员都心存芥蒂,因此与原住民同乡的关系也逐渐疏远。
曾经的佟宝驹,为了辩护人的案子亲尽全力,想要通过法律帮弱势群体伸张正义,但随着时间流逝,也逐渐对司法公正失去信心,以至于现在对于越发的躺平,一度想尽快退休并加入林鼎纹的私人律师事务所赚钱享福。
演员李铭顺为新加坡籍男演员,籍贯广东潮州,生于马来西亚,近年来与周渝民合作出演过剧集《逆局》,主演高分台剧《做工的人》,也曾发行过个人专辑。
他的妻子同样有很高的人气—曾经出演过多部新加坡电视剧女主角的演员范文芳!
连晋平 | 初孟轩饰公设辩护人专长替代役,台大硕士,剧中其父亲是法院法官,可以说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自愿来到公设辩护律师的岗位工作,虽然他可以选择其他更好的地方,但却因为小时候现场旁听过佟宝驹为拾荒老人辩护的案件,深受触动。
“判决是为了被告存在”这句佟宝驹曾经说过的话,也深深印刻在连晋平的脑海中,因此他来到这里寻找“答案”!
剧中年轻的连晋平的加入,让已心灰意冷的佟宝驹又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重燃辩护的“斗志”。
而“一老”带“一新”的配置,李铭顺与初孟轩在剧中的互动也颇具看点。
初孟轩曾主演过《天桥上的魔术师》,也参演过《台北女子图鉴》和《不良执念清除师》等。
莉娜 | 雷嘉汭饰印尼外劳工,曾经在原住民家庭中当佣人,经常会遭到男主人的骚扰,后来偶然机会认识了佟宝驹,为了能与印尼籍渔工沟通正在寻找翻译的佟宝驹也诚意邀请莉娜与他合作来当翻译,同时也将莉娜从男主人的骚扰中解脱出来。
彭正民 | 范逸臣饰原住民,为人义气,在原住民部落中威望较高,与死者船长阿群是好兄弟,与佟宝驹相识但关系并不融洽。
后来佟宝驹因工作关系帮助嫌疑人印尼籍渔工阿布辩护,因此彭正民对佟宝驹的印象也更加不好,两人的关系也是降到了冰点。
范逸臣,作为曾经知名的歌手、演员,在2008年主演过《海角七号》,也曾演唱过《放生》、电影《我的野蛮女友》台湾版主题曲《I Believe》等脍炙人口的歌曲。
2023年参加综艺《声生不息·宝岛季》,又让歌迷重新认识了现在的范逸臣。
陈令秋 | 潘仪君饰“消失”了很久的潘仪君,本剧中饰演法务部长陈令秋,年轻时曾是佟宝驹的女朋友,印尼渔工杀人案审理过程中,也在暗中帮助佟宝驹,剧中已有家庭的她又与黄健玮饰演的角色有一段婚外情,关系稍显复杂,前4集的戏份也相对较少。
潘仪君也曾在中国台湾台视94版《倚天屠龙记》中饰演纪晓芙及杨不悔,让人印象深刻。
人物关系图
这部看似讲述原住民与印尼外劳之间的纠葛,也是讲述司法公正,人们在利益金钱、人性人权、感情正义之间进行的抉择。
同时建议大家不要着急跳过片尾,可以听一下这部剧的片尾曲,由A-Lin演唱的新歌《天亮之前》,虽然这首新歌7月14日才会正式数位上线,不过可以提前在电视剧中听到,很好听的一首歌!
这部8集的剧集,目前已更新4集,每周日晚更新2集,喜欢司法剧的你一定不要错过!
同样是海岛,同样是渔民,同样是表现本地居民对外来人口的偏见、歧视和暴力,看完本片,我想起了《雪落香杉树》的故事。
相比较两个故事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或许可以理清本片的一些思考。
一、台湾人对印尼劳工的暴力本片最核心、最突出表达的一组矛盾,就是台湾人和印尼劳工的矛盾。
又因为台湾捕鱼业发达,海上作业艰苦,雇佣的印尼渔民人数最多,因此渔船暴力显得格外突出。
渔船就是个小政治团体,台湾老板打压台湾渔民,台湾渔民再联手排外压榨印尼劳工。
印尼劳工就是那条引诱鲨鱼的鲭鱼,被人为放置在了整条食物链的最底层。
他们的命甚至不如打捞上来的海货值钱。
没有人听得懂他们说的话,也没人愿意听他们说话。
他们长期忍受着从信仰、外貌到语言、国籍等各方面的歧视,甚至到了法庭上,每天都有无数的居民在催他们去死,因为他们在不属于他们的土地上谋生,因为他们在当地人都不愿意从事的苦差里讨生活,因此他们就该无法享有和台湾居民同等的人权,就该心怀感恩,承受一切。
二、新台民对原住民的暴力本片的另外一组对照组,是男主的爸爸和印尼劳工阿布都拉。
因为他们的经历是如此的相似,相似到我们都要差点忘记了,男主的爸爸可不是印尼劳工,而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台湾人。
不过也正因太过于土生土长,最名正言顺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原住民,竟然也遭受到了来自后来者的歧视。
偶然看过一个台湾少数民族诗人莫那能的诗歌,才了解到原来台湾还有这么多的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就在几十年前都还保持着原始的生活习惯。
在他们的心中,政权,国别,都是很虚无的东西,他们只认定一样,那就是脚下生长着作物、供给他们能量的土地。
“政权,请你退去土地才是我的母亲。
政权,请你闭口母亲不是压迫的理由。
”——莫那能长诗《燃烧》然而现如今,在自己的土地上,他们却被新台民以歧视的口吻称呼为“乡胞”。
甚至于和新台民交流的时候,还要去请翻译。
他们缩在美丽岛的一角,像一群海蟑螂一样靠着渔船操持艰苦的生计,最靠近大海,也最靠近在渔船上被折磨致死的命运。
他们和印尼人的命运,到底又有什么区别。
可能区别只在于,男主的爸爸在自己的土地上杀了人,最终失去了十多年的自由。
而阿布都拉在不属于自己的土地上杀了人,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三、所有的杀戮都是一样的,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力废死投票,死刑投票,政治选举等等,运作的基本原理只有一个,少数服从多数。
若8.5成的人赞成死刑,那么依照大多数人的意愿,予以此人死刑。
若5成以上的人赞同此选民当选,那么依照大多数人的意愿,予以此人职位。
少数服从多数,实际上也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力。
人类从茹毛饮血的社会开始,就喜欢报团取暖,喜欢党同伐异。
对于新台民来说,原住民是少数;对于本地人来说,印尼劳工是少数。
少数的生存空间,就这样逐渐被压榨紧缩,直到逼得人喘不过气来。
用刀杀人,和用民意杀人,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
在海上杀人,和在死刑场上杀人,本质上也是一样的。
都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力。
相比之下,雪落香杉树讨论的面则要窄一些。
可能也是因为台湾的问题真的更错综复杂一些。
而创作组把这些内容都表达出来了,而且很清晰很有层次。
很喜欢最后一集男主得知印尼劳工死讯后愤怒的嘶吼。
困兽之斗。
匹夫之怒。
淋漓尽致。
可能是地区差异,又或是个人的价值观趋向。
首先所有的废死派都是伪善,都是慷他人之慨。
为什么要给杀人犯更多的机会?
为什么要原谅杀人犯?
他们给无辜的受害者机会了吗?
怎么普通人勤勤恳恳一生就求个安安稳稳寿终正寝,你放下屠刀就能立地成佛了?
公辩佟宝驹,宝马哥,是正义的一方吗?
看起来是,他为了阿布杜尔做了许多,想让事情的真相浮出水面,但是他也可以为了达到目的让人作伪证不择手段。
他不愿意一辈子待在部落里像那些大人一样辛辛苦苦一辈子却存不下什么钱。
所以他选择远离部落,拒绝说自己的方言,丢弃自己的文化。
法务部长陈令秋,你为什么要废死?
就因为你信佛?
还是你有什么政治诉求我没注意错过了?
还是你的政治诉求就是废死?
这他妈是什么诉求?
你推动废死的做法就是出卖色相?
就是让一个该死的杀人犯在被隐瞒事实的情况下被执行死刑然后跳出来说其实他可能可以不用被执行死刑的所以我们要废死啊!
为什么编剧总是致力于给所谓的正派加点缺点,给反派再加点人性?
前面一大堆笔墨写阿布杜尔有多可怜,结果最后是他失手把小女孩淹死之后再把船长俩夫妻杀了?
前面写船长是怎么没有人性欺负阿布杜尔然后又写他见到阿布杜尔后还好好招待了他并且记得他不吃猪肉?
编剧到底想表达什么?
废死?
打倒黑暗的渔业公司?
整顿迂腐的司法界?
还是想说这些我们都改变不了,哇这部剧真的太现实了!
海報上最高位的法槌,裁決生死,是神的權柄。
下方卻被七只手相互掣肘制衡,法官,綠袍公辯,紅袍檢察官,法務部長,證人,通譯,被告⋯⋯「所有的殺戮都一樣」,但殺之付出的代價卻大不一樣,死刑是運氣問題,是時機問題。
漁民殺鯊魚,原住民欺凌外勞,漁商封口原住民,賄賂律師,檢察官欲繩之以法漁商,法務部長政治博弈操控民意。
電車難題,政治立法血淋淋的代價,個體正義還是司法正義,而這只是基隆。
「判決是為了被告存在的」?
個人認為前提是被告往往是相對弱勢的一方。
「法官不語」,可只要不是神是人就會語就會有傾向(吳燦基準和司訓蓮霧)。
holy媽祖,佛珠,古蘭經亂燉,超越信仰種族,法律終究是人制。
喜歡第六集佟的結辯,然而第六集之後才是英雄主義的現實,是妥協,是算計,是取捨,是轉機。
天呐,终于捏着鼻子把这部剧看完了(感谢上天它只有8集)!
为了我爱的李铭顺下了这部剧,本来想好好舔屏发花痴的,结果从第一集就看得人浑身难受!
莫名其妙就杀了三个人的外劳最后一集才死不说,还反反复复渲染了整整一集时间,各种慢镜、BGM煽情,真是……拜托,他二话不说地杀了三个人啊好么!!!
就算他因为脑子有病误杀了小女孩,那人家阿群正在为他据理力争,他一言不发就从背后捅了人家,然后转身还把正给他做饭的女主人杀了……这简直就是“天生杀人狂”啊!
完全无法理解这剧里一帮学法的人,脑子进水一样铁了心的要废死,老说什么“误判无法避免”,那到底是合理判罚占比大,还是误判占比大啊?
如果误判竟然是大概率事件,那湾湾的整个司法体系直接推到重来吧!
误判从来都不可避免,但也从来都是小概率事件,民主的原则不就是51%比49吗?
那为什么要为了极小概率事件推翻原有体系?
简直可笑!
多说一句,也完全无法理解“未成年人杀人不用负刑责”和“精神疾病患者杀人不用负刑责”这两项规定!
凭什么?
每每说要对犯罪者人道的时候,有想过被他们杀的那些人了吗?
那些被害者被人道对待了吗?
有精神病了不起哦!
年龄小了不起哦!
推到极致,如果一个人在自己17岁364天23小时59分的时候杀了人,那他是不是就不用“一命偿一命”?
但如果被害者坚持到他18岁1天0小时1分的时候才死透,那他是不是就要被判死刑了?
想知道,这前前后后差的1分钟,到底让这个杀人犯有了怎样质的不同呢?!
这规定本身就可笑以极!
那个法官二代从出场就一副智商欠奉又轴得要死的样子,放着志同道合的白富美不要,一边睡人家还山盟海誓,一边又和外劳小女生玩暧昧……有没有点儿道德观啊?!
这不就是典型的渣男吗?
搞笑的还有那个雄丰船业的老板“洪董”。
说话永远阴森森,盛气凌人,看起来黑白两道通吃、只手遮天的样子。
结果呢?
不但抓不住逃跑的外劳,甚至在知道关键证人在哪儿的情况下,还放任他在外面蹦跶!
杀人灭口还要假旁人之手,您那些黑西服保镖是当仪仗队的吗?!
关键时刻P用没有!
最后撞死阿民还要斩草除根的时候不是挺干净利索的吗?
早这么操作,那个外劳证人不就没法捣乱了?
真不懂这位“洪董”的逻辑……哦,对了,那个阿民也是可笑,外劳喊一句“我的孩子需要我”,他就下不去手了,眼睁睁地放这种大麻烦逃走。
可转头就把冷嘲热讽的通译勒死了!
这手法倒是干净利索啊!
怎么着?
通译没结婚没孩子,所以死了活该是么?!
还有潘怡君的法务部长角色,我一开始也是带着“纪晓芙滤镜”在看的,结果……太TM无语了!
这人脑子里都在想些什么啊?
你说她秉持正义吧,她最后一集以权谋私、明知故犯;你说她心里有鬼吧,她又好像确实没啥私心……反正仅仅从执行力的角度说,如果她早像最后一集这么玩弄政治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可能她早就达成自己的目的了。
反正,搞不懂她是打小儿被什么洗脑了,“废死圣母癌”骨转移了简直是!
至于男主……算了,我毕竟偏爱李铭顺,就不说了。
总之,整部剧的逻辑混乱,人物塑造毫无亮点,全剧唯一让我觉得看着过瘾,忍不住倒回去又重看了一遍的是“四位最高法大法官在麻将桌上的无耻勾结”!
那四个人你来我往,谁都不是省油的灯,各种暗藏机锋、各种攻防转换、各种威逼利诱,何止精彩,简直精彩啊!!!
不知道原著小说作者和本剧主创的创作初衷是怎样的,反正,看完这部剧,唯一更加坚定的感受就是——死刑何止需要,简直是太必要了!!!
本来对死刑无所谓的,但托本剧的福,现在是个坚定的“死刑派”了呢看在李铭顺的面子上,最终给个及格分吧,再多绝不能给了!
也拜托李铭顺,以后也好好挑挑本子吧,这个本子写得根本像没头苍蝇一样……唉End
《八尺门的辩护人》是我们透视台湾省政党博弈、民意操控的绝佳透视镜,也折射了现实主义创作可以达到怎样的深广度。
台湾省又出电视剧佳作。
新近完结的8集连续剧《八尺门的辩护人》,已经连续两周登顶豆瓣华语口碑剧榜单的NO.1。
《八尺门的辩护人》改编自唐福睿的同名获奖小说,由唐福睿自编自导。
唐福睿曾是律师,跨行写影视小说,之后又跨行成为导演,干一行,行一行。
八尺门位于台湾省基隆市正滨渔港附近,曾是台湾阿美族人的聚居地。
故事由一起发生于八尺门的灭门惨案说起,阿美族船长一家三口,被20岁的印尼籍渔工所杀。
公设辩护人佟宝驹(李铭顺 饰)受命为印尼籍劳工辩护,却不料随着案件的深入,牵扯到盘根错节的势力。
由一起灭门惨案切入外籍劳工为何犯下灭门惨案?
他是有预谋的吗?
真相到底如何?
……如果观众带着这些疑问进入剧集,恐怕会感到失望;真相当然是重要的,只是真相并非剧集的呈现重点,剧集的重点是通过该不该让杀人犯死刑(“杀或不杀”)的博弈,剖析台湾社会族群、外劳、资本、政治等议题。
为死刑犯辩护的公诉辩护人佟宝驹(李铭顺 饰)佟宝驹代表的是“不杀”的一方。
作为公设辩护人,佟宝驹本身就有义务为外籍劳工辩护;他在调查中,亦发现本案存在的诸多疑点……而从私人角度来说,佟宝驹老油条的形象下一直有着未被泯灭的正义感,他全力为外籍劳工辩护也出自一种“同为弱者”的共情。
之于台湾省的汉族人群而言,阿美族是少数族群,也是弱势人群;但对于台湾省的人而言,外籍劳工就成为少数人群和弱势人群……佟宝驹的成长过程中,当族人遭受伤害时,很少有人为族人辩护,也出于这种愤怒,佟宝驹拼命挣脱族群,成为公诉辩护人的他终于“融入”台湾的主流社会,拥有为弱者发声的机会。
但这起命案的复杂性在于:船长一家是阿美族人,是佟宝驹的族人,甚至船长是佟宝驹的远亲。
一向团结的族人,对灭门惨案义愤填膺,自然也就对佟宝驹替杀人犯辩护感到不解和愤怒。
佟宝驹的父亲劝说佟宝驹放弃辩护,既来自族人的压力,“不帮自己人,比狗还不如”;也源于父亲年轻时的境遇,父亲曾因遭遇不平愤而杀人,父亲深知制造不平的人的庞大势力,担忧佟宝驹是蚍蜉撼大树,“站在陆地上,才知道摇晃的是自己”……
佟宝驹的工作不为族人所理解这时,剧集经由“杀或不杀”触及的是台湾省的族群问题。
不仅仅是民众关注这起灭门惨案的判决,台湾省法务事务主管部门的负责人陈令秋(潘仪君 饰)也密切关注。
陈令秋是佟宝驹的前女友,两人在大学时代曾是恋人。
陈令秋并不太在意案件本身的是非曲直,她关注的是“废死”(废除死刑)议题,她支持“废死”,但台湾省主流民意坚持死刑。
陈令秋希望这起灭门惨案可以成为她推动“废死”的契机,所以她一路不断“帮助”佟宝驹,提供辩护策略或者一些被隐蔽的关键信息。
陈令秋(潘仪君 饰)是非常有手腕的政客在这里,剧集经由“杀或不杀”,指向的是台湾省争论不休的“废死”话题。
有人争取让杀人犯免于死刑,但更多人希望杀人犯尽快被处以极刑。
比如渔船所隶属的渔业公司的洪老板,他的渔业公司在鱼类的捕获量上在全球名列前茅。
事实上,印尼渔工愤而杀人,与个人在渔船上遭遇的非人待遇相关,而渔船上的外籍劳工普遍遭到残酷的压榨,并且,渔业公司一直滥捕,从事走私、洗钱等肮脏勾当,甚至涉嫌杀人。
洪老板要求杀人犯“一定要死”,他担心如果凶手开口说话了,渔业公司的各种非法行径会遭到曝光。
渔业公司老总认为杀人犯“一定要死”经由“杀或不杀”,《八尺门的辩护人》揭开台湾渔业资本肮脏的一面,披露了台湾外籍劳工的生存困境。
面对陈令秋的咄咄逼人,洪老板并无怯色,因为他的势力早就渗透到台湾执政党的高层,毕竟选举就是烧钱,有赖于这些大资本家的支持。
执政党的“总召”蒋德仁(台湾地区民意代表总召集人被称为“总召”)早已成为洪老板的爪牙。
蒋德仁与陈令秋又是各取所需的情人关系。
陈令秋透过蒋德仁推行她的“废死”理念,蒋德仁则透过陈令秋了解灭门惨案的推进过程,并对陈令秋“威逼利诱”,要求她不要再插手灭门惨案,让凶手尽快被执行死刑。
政客拿人钱财、替人办事由此,“杀或不杀”便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揭开台湾省政治博弈机关算尽的阴暗一角。
豆瓣上有观众说,《八尺门的辩护人》“难看”,并不是说这部剧差,而是说这部剧并不那么容易进入。
确实如此。
因为剧本看似有通俗的悬疑推理外壳,但编剧经由这起命案延伸出存在于台湾社会的多个复杂议题,纵横交错、千头万绪,它没有浮于表面、沦为社会问题的简单罗列,而是比较自然地编织到情节中去,并直击问题要害。
以上这一切,让《八尺门的辩护人》成为一部不错的剧集。
但它能“封神”——被誉为台湾省写实题材创作的新高峰,更多得益于最后两集的设定,高开神走,让这部剧的各种议题最终收拢为台湾省政党的民意操弄,窥见政治博弈的深不可测,以及政治野心家究竟有多么狠心辣手。
佟宝驹获得了一个“不杀”的核心证据——印尼劳工的护照信息有误,他犯下命案时尚未成年,这也就意味着他完全可以不必执行死刑。
佟宝驹立即将这个消息告知陈令秋,要求再审,陈令秋让佟宝驹不要声张,她会处理好一切。
实际上,因为陈令秋强力推行“废死”,已经损害了更高的政治人物的选举利益,蒋德仁对陈令秋放出狠话:假若灭门惨案凶手不死,那么她的“部长”之位就难保。
蒋德仁此举也有他的政治算计。
因为他酒后闹事的丑闻,为了避免被政党抛弃,他打算推动反对“废死”议题的“公投”,利用台湾省民意反对“废死”来为政党博取声量,同时转移公众对自身丑闻的焦点。
台湾省政客利用民意来转移自身丑闻如此一来,未成年人杀人犯明明可以不死,陈令秋明明如此强烈地反对死刑,她仍然签署了死刑执行书。
这里也就有了全剧最骇人听闻的一句台词:“不杀,就不能阻止继续杀;如果必须要杀,那就要杀在最好的时刻。
”
陈令秋试图“以死废死”也即,哪怕未成年杀人犯可以免于死刑,也丝毫改变不了台湾省民众反对“废死”的民意,他虽“不杀”,但“杀”仍在继续;而既然陈令秋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必须以未成年杀人犯的生命为代价,那就杀了他,并且要将他的“错杀”所带来的利益最大化,这也就是所谓的“杀在最好的时刻”。
一条人命在政治斗争中就这样交易了。
果不其然,在匆匆且偷摸地将杀人犯处死之后,杀人犯是未成年人的消息才第一次宣之于众,台湾省法务事务部门还假惺惺地表态要查出信息泄露来源,而陈令秋煞有介事地在记者会上致歉,脸上闪过不为人所留意的笑意,因为她达到了她的目的——“以死废死”,她以“错杀”论证了“废死”的必要性,也直接影响了之后关于“废死”的“公投”。
虽然民意对死刑的态度并非发生根本扭转,但赞成“废死”和废票的比例也达到最高,成为台湾省“废死”运动的最大突破。
成功玩弄民意的政客,脸上难掩笑意固然佟宝驹才是《八尺门的辩护人》当之无愧的第一主角,他也是正义力量的化身,但陈令秋才是《八尺门的辩护人》刻画得最为深刻复杂的角色,由一个女性来承担这样的功能更显难得。
在采取选票制度的机制中,政治人物为了讨好选民、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虚伪到怎样的地步,在陈令秋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而民意的操弄又是可以多么地“神出鬼没”“鬼斧神工”,经由陈令秋和蒋德仁的运作也可见一斑。
《八尺门的辩护人》由此成为华语剧集里少见且顶尖的政治剧。
当然,这部剧的一些缺点也很明显,比如新人替代役的戏份总体寡淡;再比如剧集看似以中立客观的态度呈现“废死”与否这一议题,可实际上剧集的价值立场明显偏向于“废死”,其对“废死”的一系列理由又不具备说服力,诸如杀人犯往往是社会弱势群体,他们是社会问题的“结果”,社会应该反思云云……然而,再完美的社会都会有扭曲人格的人存在;谁也没有权利替受害人的家人谈“饶恕”,不谈受害人的人权,大谈死刑犯的人权荒诞可笑;真有社会问题存在也不该由被害人承担,社会的改进与死刑的存在并不相悖。
至于死刑可能杀错人的理由也站不住脚,随着司法的完善,死刑的执行本身就很少也很严谨,死刑的吓阻功能不应舍弃。
《八尺门的辩护人》无法为“废死”提供坚实的理由,这就让佟宝驹的一些台词和理念看似善良正义,却很容易陷入“伪善”“伪正义”的困境中。
比如“判决是为了被告存在的,不是为了法官,不是被害人”,佟宝驹好像忘了,被告席上不只有弱者,也有权贵;而大结局时,在未成年杀人犯被处死后,佟宝驹愤慨地呐喊“所有的杀戮都一样”,将杀人犯杀人之“杀”,与杀人犯被处死之“杀”等同,偷换概念且相对主义。
无论如何,《八尺门的辩护人》值得我们以批判性视角欣赏。
它是我们透视台湾省政党博弈、民意操控的绝佳透视镜,也折射了现实主义创作可以达到怎样的深广度。
——首发澎湃新闻·有戏——
可是通过一个外籍劳工的刑事案件切入深层带出了死刑废除、台湾原住民的生存困境、远洋捕捞业、洗鱼走私、司法独立性、政治腐败等话题 各个位置上的人的考量竟然这么多,并且人心种种区别如此之特别是女部长的事业路径以及做出的决定,真是不一般“不杀,就不能阻止继续杀;如果要杀,就必须杀在最好的时刻"已经提前知道外籍劳工未成年的事实,完全可以不杀但是为了民意沸腾支持她原来的主张,以及渔业老板的隔层施压提前执行了死刑,然后再道歉解释法务部工作失误。
一箭双雕 她其实并不关心死囚的命也不在乎被杀的船长一家,对自己的偷情对象漠不关心,明确表示那只是互相的交换她坚信自己的信仰用一例死亡来换取她废除死刑的理想这种人出生优渥,自视高尚要干的是大事”信仰“坚定, 从学生时代一直就坚持废死 还信佛教。。
但她取的只是支持她理想的部分的信念为了实现理想手段,各种手段颇多,自己也以”身“入局勾搭总召并且位居如此高层要实现目的,尚需如此普通人的生存路径、空间及天花板就可见一斑了如主角公辩、通译等人
其实我最喜欢的角色是佟宝驹和莉娜,但是这两人相似度比较高,无法成为对照组,而陈令秋这个角色的人物魅力也非常高,且她和莉娜恰恰代表了两种非常有力量的女性形象,非常适合对照分析,所以标题用了她们两个人的名字。
[陈令秋]看剧之前,就留意到短评对陈令秋这个角色讨论度很高,看剧的过程中,我也一次次被陈令秋稳准狠的内在力量所震撼,尤其是最后一集,确实是将她的狡猾、老辣、狠决体现的淋漓尽致,陈令秋是一个非常完整的人物形象。
但是,我必须要说,这个人物形象是完整的,但作为一个人,陈令秋的人格则是残缺的,并且可以预判的将来,她也会将这种残缺一直延续下去。
究竟是怎么样的残缺呢?她是一个虚伪到连自己都骗过的人,她的心里其实没有正义、善良、爱,也没有任何人,只有自己的欲望。
同时,我想到了一位历史上有名的哲学家,卢梭,他把自己的孩子们统统送进孤儿院,然后天天忙着写自己的哲学著作,书中满满的都是对全人类的爱。
我又想到了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里的男主,天天想着外星人的事,置自己的妻女不顾,直到女儿自杀死了,男主以女儿为借口踏上了一段满是愚蠢和荒诞的寻找外星人之路,最后还真让他找到了外星人,这个故事的内核真的令我极为不适。
我想说的是,陈令秋、卢梭、唐志军他们在内心最深处其实是一样的人,那就是对身边存在的,活生生的人不具备任何的感情(陈令秋)或者表达情感的能力(唐志军),但是他们心中又有自己要实现的目标和理想,为了这些目标,他们会以对人类的关怀和爱为借口,利用民众的善良、同情心、愚昧等等,去实现或者掩盖自己真实的目的。
这类人,能力大的就是卢梭、陈令秋,他们的著作或者政治主张一定也能使一些人受益,能力弱的就如唐志军,让同情关心他的人,鸡飞狗跳、苦不堪言。
[莉娜]看完全剧,我才意识到莉娜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女主角,女生里她的戏份最多,演技赞爆,人物内心的成长线刻画的非常细腻真实动人有力量,充满了人性的魅力和光辉,我非常非常喜欢。
如果从世俗标准判断,一个是印尼移工,一个是政府高官, 莉娜怎么可能和陈令秋放在一起讨论, 但是,戏剧最大的魅力正是在于此,如果没有文学作品,没有影视作品,我们永远也不会把这两个人放在心中做比较,但,现在我们不仅可以做比较,并且比较的结果还是--莉娜完胜!!!
我想到,刘瑜老师说过,一个人能够做到怎样的成绩,除了ta的才华能力以外,最重要的是ta出生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
如果比尔盖茨不是出生在美国,他就不可能成为比尔盖茨。
同理,我在莉娜身上也真的看到了这种无奈和哀伤....她聪明、善良、正义、有责任心,她一步步的克服了现实给她的所有困境,成为了更自信更勇敢的自己。
莉娜的可爱和勇敢是一步步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步步提升的。
她从一开始的怯怯诺诺,到和宝驹讨价还价争取翻译的收入,再到卸掉头巾露出秀发,再到为了找证人深入虎穴,再到明明知道继续参与这件事自身会有危险,她都没有丝毫的退缩,就像她给晋平的短信里说“我有能力帮他,我要帮他”,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不知道为什么,从莉娜一出场,我就被她深深打动,她有一种纯真(不是男人夸奖女人的那种涉世未深好操纵的纯真),眼神里有着执拗和坚定,也有着温柔与羞涩, 那是一种非常原始的魅力,虽然涉世未深但是不易被操纵,事实证明,她很有自己的想法和原则。
莉娜最最最最可爱的一幕是在最后一集,宝驹送了她一条丝巾,她把装丝巾的粉红色袋子还给了宝驹,说“这个袋子给你,你好像很喜欢它,总是带着它”。
哈哈哈哈哈,我和宝驹的心情一样一样的啊,这孩子真的好纯真啊,她都不知道宝驹一直拿着这个袋子,里面装的始终都是这条丝巾啊,只是宝驹不好意思送给她......我真的好喜欢莉娜啊,她才是最值得被赞颂和被看见的女性力量!!!
最后夸一下宝驹,50岁亦正亦邪赛道里最迷人的存在。
他和莉娜一样,内心的原则总是关注到活生生的人,他那句“判决是为了被告而存在”和莉娜的“我有能力帮他,我要帮他”一样,他们没有把人当做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而是把自己的原则落实在每一个真实的、具体的人身上。
这样的人,大概率没办法名利双收,但是那又怎样呢,我们为什么要活在别人制定的赛道上奋力奔跑,我们也可以绕道!!!
一、佟宝驹的辩护策略①二审开庭,先把翻译回避了,保障被告人的程序性权利。
②交叉询问证人:证人1:警员。
证据法规则:交叉询问的范围应当限定于直接询问中涉及的事项以及影响证人可信度的因素。
佟宝驹对警员的反诘问(交叉询问)集中在质疑其可信度。
弹劾证言有两种方法:①证明证人不诚实的品格。
②质疑其作证能力。
佟宝驹提出醉酒事实、让他指认刀柄图——就是质疑警员的观察能力。
这里有一个细节,在反诘问大副时,大副提出“我可以看凶刀的照片吗?
”佟宝驹反对,“这部分超出待证事实。
”也就是:大副作为检方证人,并没有被检方问及这个事项,也就不在辩方反诘问的范围内。
辩方的反诘问应当限于检方直接询问涉及的事项之内。
但是,法官通过行使自由裁量权,同意了这一请求。
因为即使佟宝驹反对,检方大可以再次询问证人,问及到这个事项。
辩方的反对没有意义。
证人2:大副大副说,凶刀是被告人在船上偷走,又带到被害人家中(案发现场)的。
佟宝驹辩护,运用的是意见证据法则:即普通证人只能就亲身感知的事实作证,不能提出自己的推论、猜测、评论。
所以大副的证言不能被法庭采纳。
证人3:渔业公司老板作为幕后黑手,洪老板显然是一个非常厉害的证人。
之前,洪老板就凭借从被害人住处打来的一通电话,敏锐的意识到,辩方可能发现了这个事情。
于是,上庭作证之前,他就精心准备了一套说辞来应对。
可没想到,他不疾不徐的说完,佟宝驹一句“传闻证据”就把他自认为毫无破绽的证言全否了。
洪老板傻眼了:“什么是传闻证据?
”传闻证据就是,被害人与洪老板的对话,由于被害人已经死亡,不能到法庭作证,洪老板只是转述这些话(二手资料),不能被法庭采纳。
但是洪老板太聪明了,明白了这个道理后,马上改变了说辞——改成转述案发现场被告人的话。
被告人阿布多就在法庭坐着,转述他的话不算传闻,可以作为证言被采纳。
且由于语言不通,被告人还无法反驳。
③精神鉴定:申请重新鉴定的策略,真是把法理技巧玩得炉火纯青。
这个方法简直闻所未闻,没有十年的律师实务经验想不出这么狡猾的招数(检方在庭上怕不是气得内心地震了)。
其实,内陆司法,诸如严重犯罪的辩护策略,也基本上和剧里演的差不多,犯罪事实几乎是铁案,没什么推翻的可能,律师基本上闭着眼过——要么找程序瑕疵,要么申请精神鉴定(律师费就这么好赚)。
所以,一开始,律所主任才对佟宝驹说:“不要搞精神鉴定(走过场),在犯罪事实上跟检察官正面对决(才牛逼)。
”回到精神鉴定,佟宝驹的辩护策略是,利用翻译没有具结——那么,翻译转述被告人的话给鉴定人员,相当于传闻,没有证据能力,就能申请重新鉴定。
在这里,编剧又紧接来了下一个炫技——本以为出现“新证据”,法官可以同意鉴定了,没想到又运用吴灿基准把鉴定申请否了。
“吴灿基准”是什么并不重要。
更重要的是背景——台湾地区的判例制度。
判例在英美有“先例拘束原则”,即以判例为主,制定法居于补充地位。
相反,台湾隶属大陆法系,以成文法为主,判例居于补充地位。
但实际上,判例在台湾影响很大,相当于法规的效力(详见:杨仁寿《法学方法论》),这一点与内陆非常不同。
此外,剧中控辩还争论了“国际公约”作为一种法源的效力(运用蔡京京案的判例,争论国际公约是否有“强制效力”)。
检方在反驳蔡京京的判例时,强调不能僵化运用判例设定的“强制基准”,而是要对比两案事实的不同,并进一步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法院判死不应该依赖精神鉴定。
”(暗含检方“不能利用精神鉴定就在严重犯罪中免死”的观点)佟宝驹是怎么反驳的呢?
他显然要强调精神鉴定的重要性。
站在这个立场上,理由是:并非把精神鉴定作为一种程序性事项,而是作为犯罪事实(实体事项)认定的一部分。
强调精神鉴定是判断“教化可能性”要件的重要事实。
教化可能性是实体法定罪的一个要件。
因此,无法准确的精神鉴定,就无法准确判断教化可能性,也就无法准确认定案件事实。
也就是,退一步讲,程序性事项可有可无,但实体事项不能不清不楚就判死刑,这是共识。
在这里,剧本的专业度真的非常好。
编剧几乎是连环炫技的程度。
不看三遍以上,几乎反应不过来其中的法理论证。
最终,法官相当于推翻了吴灿基准,自己还演绎了一番论证理由。
法官认为,即使需要判断教化可能性,其方法也有待检验。
进一步讲,“教化可能性”也许本就是个伪概念,因为它属于犯罪学实证范畴,不是法学概念。
法官还分析了科学与价值的区别,即价值概念可能是一种伪科学。
因为它不像自然科学那样能够运用标准公式得出相同的结果。
精神鉴定,不同的人操作可能有不同的结果,其中就含有强烈的价值因素。
简言之,它不具有自然科学的可证伪性。
(进一步论述可见杨仁寿《法学方法论》)再最后,澄清一点误区。
剧中“具结”的意思,相当于宣誓。
有人认为和认罪认罚具结书的“具结”是一个意思,我觉得不对。
其实,剧里的“具结”就是英美法“宣誓”的替代物。
宣誓的来历、依职权宣誓等这些概念,可以参照英美证据法上与神学交叉的那些著作。
二、废死问题:从法律的视角走出来,走到司法与政治的交叉点上,就可以讨论死刑问题。
因此,死刑存废不在本文讨论范畴内,它不是一个纯法律问题。
应该说,是一种人人皆可发表见解的价值命题,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就像在美国,同性恋、堕胎、这都不是纯法律问题。
(当然,剧中也展现了观点:生命权怎么能付诸公投?
生命权是宪法层次的问题,不能交由民意决定)我关注的是晋平对“罪疑惟轻”的一段论述,深刻至极。
他说:“只要有合理怀疑,就要判无罪,等于限制法官的权力,却更容易引起大众质疑。
如果判死刑或无罪都没办法说服自己,就判有罪,但是找理由减刑,这是最安全最保险的做法,这就叫人性。
相反,‘疑罪从无’不符合人性。
”——再加上他对“误判”的认知,我有充分理由怀疑,晋平在台大一定修过内陆刑事诉讼法这门课,并深入了解过赵作海、佘祥林、杜培武、李锦莲等案。
三、司法文明莉娜就是年轻的佟宝驹。
佟宝驹因为家庭变故,不认同部落的生活方式,走出去念书,从此,他的心里就打开了“司法文明”这扇窗户。
但是,部落的老人还停留在原地,他们祖祖孙孙自有一套丛林规则,甚至不理解法律是何物。
就像老船长,也有一套与大海为谋的生存技巧。
当社区的人根本无法理解——佟宝驹为什么要为杀害自己表哥的凶手辩护——只好说,“还不是为了钱。
”警察是第一个理解他的。
因为佟宝驹对他说,“那你为什么当警察?
警察是一份工作。
律师也是我的工作。
”后来,警察为了抓大副阿民,也要背负着与部落为敌的压力。
调查取证时,他向超市老板调取阿民的交易记录。
老板不愿意,“警察了不起啊?
”警察回答:“你有看过CSI吗?
”说到底,警察与佟宝驹是一样的人。
他们虽然站在对立面上(犯罪控制VS人权保障),二人同样在脱离熟人社区与族群部落。
因为其工作、眼界,逐渐开始理解现代司法的运行机制。
就像刘检对佟宝驹说的:“你是执法人员,违背法律,才是叛徒。
”莉娜也无法理解什么叫“辩护”。
她说:“做错了事不应该受到惩罚吗?
”印尼人对救赎,一贯诉诸的是“宗教”,而不是“司法”。
被告人,印尼小伙阿布多,作案后跪在看守所的地上,虔诚的对着光做祷告。
对于惩罚、罪恶、赎罪,他们自有一套宗教上的思维认知。
可以说,他们内心与外界的制度、刑罚机器都是极其疏离、冷漠的。
但是,当晋平领着莉娜走在空荡荡的法庭上,她第一次闯入了人类司法文明的世界。
她感受到了浩大、辽阔、尊严、正义。
她就像一个异族的入侵者,既不能完全理解,却又深深为那寂静里饱含的庄严和哲理而折服。
她说:“我想学法律。
”我完全可以理解这种心态。
我不是法学科班出身,从来没有机会在法学院听过什么课。
我全部的法学知识都是看书自学。
法学,给我打开了与现实生活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世界。
法律是什么?
我觉得是“人的尊严”。
凡讲司法文明,不可能不强调这个概念。
一开头,佟宝驹就说,“判决是为了被告存在,而不是这个法院。
”在犹疑着买新房子还是申请重新鉴定时,佟宝驹的脑中闪过了父亲的那句话:“难道我们不是人吗?
”当年父亲杀了人,跌跌撞撞回到家,把带血的工具扔在地上,眼里噙着泪光,不停重复着:难道我们不是人吗?
难道我们不是人吗?
难道我们不是人吗?
……佟宝驹想起了母亲临终前对他说:“记得给爸爸寄钱,出狱时去接他。
不要怪爸爸。
”在法庭上重新回想的那一刻,佟宝驹恍然谅解了父亲,谅解了父亲的反抗、勇莽与绝望。
“判决是为了被告存在,而不是法院。
”晋平把这句话重复给他爸时,他爸说:司法中代入个人情感是危险的事情。
”在他爸看来,法官只是冷漠适用法律的机器。
佟宝驹讲了一个笑话,其实挺尬的。
他说:“有一次,被告迟到,法官就提议大家说笑话比赛。
法官先说:‘无罪推定。
哈哈哈哈。
’检察官说,‘侦查不公开。
哈哈哈哈。
’律师说,‘律师伦理。
哈哈哈哈。
’正当大家觉得笑话不分上下的时候,被告跑到法庭,对法官大喊,‘庭上,我是冤枉的!
’哈哈哈哈……”四、落幕有一种法庭文明是,法庭上控辩再激烈、再撕破脸、你死我活,下庭还是要一起打篮球、开huang笑话、洗澡……检察官、辩护人、法官都是法律人,他们使用共同的语言,有着相同的身份认同。
这才是法律人共同体的世界。
一个理念共同体、法律职业认同的世界。
刘检说:在司法里最珍贵的就是真相,而真相就是正义。
”佟宝驹说:“真相、真相,它会使你发疯的。
”这段戏带出了一个思考,也是亘古不变的刑诉法考试题:发现真实还是保障人权?
最后一集,佟宝驹让晋平离开,交待他,遇到记者就说是路过:“记住,法官不语!
”晋平逆着汹涌的人群,哭着走了。
也许,未来等待他的是高墙大院内日复一日、埋首公文的生涯。
他却永远不会忘记在公辩室,与穿着红球衣的宝哥手舞足蹈——那刻的快乐。
第一次看这个剧名的时候,我鲁莽的以为八尺门是翻拍的什么日本的小说,主角叫八尺门。
几番查证之后,得知八尺门是个地理位置,剧中肯定就是代指的基隆。
八尺门原本是形容和平岛和本岛之间的狭长水道,最初是出现在康熙年间(https://m.facebook.com/media/set/?set=a.1338369576188516.1073742365.100000464600876&type=3)。
当了解完剧名之后,编剧又抛给了我一个名词: 洗鱼。
捕鱼和做生意一样,需要证件,也有限额。
但远洋渔船为了能更多的获利就通过接船或者借证的方式将自己能捕捞的限额提高,从而获得更大的利益。
而这一做法,其实也造成了海洋枯竭的原因。
而一些船也会捕捞国际禁止的鱼种,譬如鲨鱼,这也是一种走私。
在洗鱼之上,远洋渔船上甚至还有凶杀。
根据2016年《报道者》(https://www.twreporter.org/a/far-sea-fishing-taiwan-truth)的一篇报道,观察员(监管海上作业的成员)Keith Davis 在一艘台湾渔船上神秘失踪,至今下落不明。
我想,作者在剧中也给了一个合理的猜测,那就是Keith早已经被杀掉了。
查完相关新闻,我大概完全理解了雄老板说的杀人,走私,洗鱼到底是怎么个流程。
了解完了基隆地理和远洋历史之后,不得不去了解一下废死联盟。
剧中的废死支持者陈令秋的原型应该是并未当选法务部长的王清峰。
王因为个人信仰,不愿意执行死刑,于是选择了辞职。
而现实中的废死联盟,也是因为几个司法冤案造成的不良影响而成立的民间组织。
在查完这些不懂的名词之后,我才意识到我看的是台湾人眼中的一部分台湾。
一个凶杀案串起了人权,原住民,外劳,远洋捕捞业,法律,政治。
不管是佟大爷还是小官二代,不管是外劳还是阿美渔民,他们做了能做的,不能做的,他们没有赢,没有过上好日子,holy妈祖也没有保佑他们, 判决也抹杀了被告的存在。
即使有法律,所有的杀戮也都一样。
。
很闷很磨叽,才8集却感觉有16集那么长。而且用未成年的点来废除死刑??他没杀人吗?未成年了不起?被欺负也不是这样维护的吧?况且他杀人家妻子女儿干嘛?精神病了不起?外劳了不起?就这么值得主角那么愤愤不平?打动不了一点。
最近看的三部台剧真得都不错,尤其是谢盈萱的那部,这部三星半,我不喜欢剧里的感情线,写得不好,很莫名其妙,最后非要把船长和大副的形象往“好人”的角度写也太过明显了(还包括主人公的律师朋友和他的“死敌”)。
比内地的司法剧也就好六七八九十颗星吧
台剧现在真的很敢拍,原住民,外籍劳工,废除死刑,一个个社会议题杂糅进一个案件,而且凶手杀人已经是既定事实,背后的动机剥开了劳工面临的不公待遇,以及一系列利益的纠葛,但最令人恐怖的还是司法部利用人命作为废死的棋子。李铭顺演技愈发成熟,把老鸟演绎得活灵活现,演印尼女孩的女主也不错,像是年轻时候的友坂理惠。
台湾花莲一起海滨命案即印尼劳工杀人案而牵扯出台湾社会下众多不为人知黑暗面,司法腐败,官商勾结、死刑废除推展、外来印尼劳工生存状况、当地阿美族部落人土风貌及渔业公司滥杀无辜、非法海上作业捕捞走私而杀人灭口……大胆揭露,尺度极其残忍,勇于剖析独特拍摄手法运用算是独树帜。
“司法为民”真是讽刺,这些上位者只在乎自己的权利、政治筹码//没想到印尼人在台湾就像菲佣一样,也没想到 8 集都在讲这一件事,没查到莲雾和莉娜才见那么几次就互相爱上了
第一次碰到短评被删的情况,6
废死派建议先死一死,受害人的人权不是人权,就杀人犯的人权才是人权
快去看!虽然只有一集,人物和基调都立柱了,没有一些高分台剧必须熬过前两集的问题,剧情推进没有半句废话。外籍劳工,人权,原住民少数族群与主流人群的冲突,照顾老年人的女外劳被男性老年雇主骚扰,所有这些问题都在45分钟内呈现,中间还刻画出一个外表玩世不恭,不受所有人欢迎,但应该很正直有能力的辩护律师的男性角色,很油腻,但不会讨厌。电视剧还是能这么拍的。|更新到第六集,已经展现出官商勾结政治贪腐的斗争,很精彩,坐等更新|看完,没想到创作者还能有更大野心,在种族、弱势群体、男女关系、政商关系之外,还想探讨更宏大的命题。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神?期待第二季!
Holy妈祖!你看宝岛多敢拍!题材的大胆程度已经朝韩国影视看齐,再看看大陆被阉割成什么样……“所有的杀戮都一样……”政治和权力斗争多么肮脏,牺牲的永远是民众……8集时长导致后半段叙事疲软,如果改编成电影应该会像《辩护人》一样精彩吧!
一般,男主的诡辩能力确实很强。但是台剧有个很恶心的地方就是没事就喜欢交叉换语种说话,听的极度难受。
不杀就不能阻止继续杀,要杀就杀在最好的时刻反抗不是拒绝合作,而是拒绝同化
为了枉死的结局一直让主角做无用功太刻意了
判决是为了被告人存在的吗杀了人个个都会找理由为什么杀你不杀别人,都判无罪好了放出来你打我我打你你杀我我杀你😂人权和民意相悖那人和民是相悖的吗,谁是人?谁是民?民都是愚民是吧有感情会冲动容易被利用带节奏。人和民分裂,你人都不是。大概就是阶级吧,阶级大概会分三阶九级,就是这么复杂,就是有那么多的矛盾,每个人都可能同时为上层下层,所以双重标准无处不在。底层人的生死,上层人的喜好。
黄健玮你胖得都认不出来了🤣
看到最后真的只有一句holy妈祖了
不太喜欢这个风格。看了两集,太难看了。弃剧
创作者的三观决定了作品要表达的三观,湾湾的创作者在人文关怀这块走得太前面了,远远甩开内娱
本来第一集还不错 打算接着看 结果第二集一上来就开始自称我们是中华民国 这能忍?
剧外意义大于剧作本身,《赛德克巴莱》言犹在耳,十年之后从原住民群体关心到外劳群体,这就是看得到的真实进步。与本剧横向对比的还是近几年的台湾现实题材剧,从随机伤人、职场性骚扰到废死问题,一步一个脚印,涉及对立面也越来越切中根本要害,实在很厉害。编导的职业身份大大加强了全剧的职业剧专业属性,但在影视叙事方面还是详略有所失调,这个故事撑不起八集体量,全剧直到最后一集才爆发了足够好的冲突与人物,大半篇幅还是过于拖沓,人物塑造停滞不前,特别是男主,按照庭审-回办公室乱发火-闪回悲惨父母-找回理想这种写法来回写了数次,而男主与女部长的戏反而过略,令全剧有头轻脚重之感。最后一集确实很拉回好感,不过就像佟宝驹不是李狗嗨或风骚律师,关于司法剧,整个华语地区可能还是刚刚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