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1

我11,十一朵鲜花,我十一,11 flowers,Eleven Flowers

主演:闫妮,刘文卿,莫诗旎,王景春,王紫逸,乔任梁,于越,张珂源,钟国流星,楼逸昊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法国语言:汉语普通话,上海话年份:2011

《我11》剧照

我11 剧照 NO.1我11 剧照 NO.2我11 剧照 NO.3我11 剧照 NO.4我11 剧照 NO.5我11 剧照 NO.6我11 剧照 NO.13我11 剧照 NO.14我11 剧照 NO.15我11 剧照 NO.16我11 剧照 NO.17我11 剧照 NO.18我11 剧照 NO.19我11 剧照 NO.20

《我11》剧情介绍

我11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20世纪70年代,西南三线地区,无数的上海人怀着崇高的理想来到这片贫瘠的土地建设国家,付出莫大的牺牲。此时此刻,文革的余威仍在,各国营单位乱相未除,而在子弟学校就读的少年王憨(刘文卿 饰)则和八拉头(张珂源 饰)、小老鼠(钟国流星 饰)、卫军(楼逸昊 饰)等几个伙伴过着无 忧无虑的快乐生活。王憨广播体操动作标准,被选为领操员,为此软磨硬泡求妈妈(闫妮 饰)为他做了一件崭新的白衬衣。可是他在河边玩时衬衣意外掉入水中,结果意外遭遇了被警察追捕的杀人犯谢觉强(王紫逸 饰)。 时代的大背景下,放眼尽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怪现象,小人物只有随波逐流,身不由己……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余生的第一天从足球流氓到黑帮崛起3悠悠式三个臭皮匠中年男的异世界网购生活暴力街区塞西尔的企图动物之家婚礼记嬉游记之日光宝盒欢乐颂出柜好莱鸟我的公主桑托尸体魔法奇缘摩登家庭第八季天龙特攻队大西洋帝国第二季鬼学校恋爱学分芽笼合约情侣造就罗马的八天我的快乐家庭古忆屋海岛巨蟒天堂镇警局第二季律政英雄特别篇国土安全第八季黄蜂网络

《我11》长篇影评

 1 ) 特殊时期的偷窥

由于传统习惯与资本发展的速度,使很多记忆,是中国某一阶段当中的几代孩子们共有的。

所以不管那年他11时,你多大,甚至有没有你,《我11》都会给你提供些可以寻觅的过去!

《我11》主要以孩子的视角,来展现特殊时期西南三线某建设工厂家庭中一段生活经历。

故事的交代与进展,很多是通过大人间的议论与悄悄话来实现。

孩子们出于好奇,没什么目的性地、有意无意地偷听着,听见了就听见了,不做什么反应。

这就好像是电影本身对那个特殊时期的偷窥,只尽量告诉你我看到了什么,却没有态度,这在某种程度上不值得推崇,但却也是过审的原因之一。

电影主要描述的家庭,从头到尾都没有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儿,尽管身处那个年代,是是非非基本都与他们无关,即便王憨看到了杀人犯、王憨父亲被打,这些都没有使这个家庭出现多大的波澜,大多数时候,这个家庭跟王憨一样,都是旁观者,忠于革命忠于党。

观众没必要为主角们担心,只需要跟他们一起当个窥视者,知道了有中学生被强奸,哥哥报仇杀人放火,被抓死刑。

这种窥视结束了,片子也就完了。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我们并没有看出太多《我11》对那个年代的思考与总结,这是比较可惜的。

虽然没必要太过直面血腥与残酷、不平与愤怒,但是很多态度,是可以不太暧昧的表现出来的。

不过电影本来就是创作者的自由,不那么辛苦的提高片子自身的厚重量,只简单却不平淡的说说那段时光,却也无可厚非。

影片的细节比较丰满,容易引起共同的回忆。

两处比较让我唏嘘,一处是广播中传来死刑犯马上要执行枪决时,孩子们疯跑来找王憨去看,王憨放下手中的活儿,立刻跟了上去,父母都没有阻止的意思;另一处是谢家与来监狱询问白衬衫的事儿的王家相遇,都是下乡的知青,之前老谢心里话都跟王憨父亲哭诉,可是王憨父亲这时竟然选择躲避……总的来看,《我11》整体算是比较有诚意的“王小帅作品”,但是稍显火候不足。

 2 ) 在过去中觉醒

《我11》始于一家人的晨起洗漱,备餐吃饭,孩子出门上学,父亲出门工作。

尖锐的起床号响彻偌大的厂区,驱赶着人们从睡梦中觉醒。

在我看来,《我11》的开场部分就揭示了电影的主题:觉醒。

所以,影片很快就表现了小孩在生理和心理上的觉醒:王憨和小朋友“玩单杠”,他们又被觉红所吸引,视线聚焦于她。

这种觉醒当然是无意识或者下意识的,但王小帅把它们放在一起,那显然是另有所图。

很快,时代的大幕被进一步拉开,逃犯、武斗、受伤的父亲……它们都为独夫和体制所束缚、驾驭。

人们以为斗争无休无止的时候,这个时代突然结束了,毫无征兆的。

所有人似乎迎来了真正的觉醒,重新具有了反思的意识。

  依11岁小孩的年纪,他们在大多数时间一知半懂,茫然不知所措。

其实不仅是王憨,也不仅是小孩,对文革的事情,大人和小孩有着共同的默契,他们想着掩盖,害怕被揭发告密,彼此无法信任(电影也安排了一段小孩子的告密),被时代深深伤害。

《我11》强调着身在现场,历史记忆又化为了个人回忆,就像首尾部分的旁白,还有王憨出现在每一个关键的重要场合。

片中出现了太多的视线和目光交集,王小帅特地强调观看者与对象和事件的相遇,仿佛借助这种表达方式,《我11》便拥有了历史的价值和人性的重量。

  相比同样带有自传性质的《蓝风筝》和《童年往事》,《我11》的叙说姿态正好介于当中。

对当事人,它没有留下太惨烈的文革伤痕,只在记忆深处留有几个波点。

对影响生命的生与死,电影只是处理成“有耳闻”。

因此,直到《我11》结束,我都没有搞明白,所谓的觉醒是不是主动发生的——有意识去驱使的,还是说,只是随着时代的改变,“他们就觉醒了”。

显然在这点上,《我11》的解释难以让人满意。

  短篇回忆散文化背后,《我11》还有一条故事明线,即觉红一家的遭遇,或者更直白去点破:杀人、强奸、放火,时代之罪。

灰暗的氛围、压抑的人物、一个被侮辱和损害的少女……王小帅依然擅长在细节和时代还原上做功夫,片中布满了花、白衬衫、印象派画作等物体符号。

只是对看过《青红》的观众来说,恐怕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甚至在电影的气质和三线背景上,《我11》和《青红》(曾用名《我十九》)都如出一辙。

然而,面对那小孩的纯真和少女的失魂,我突然迷乱,这到底是在仿旧,还是真的怀旧……【南方都市报】

 3 ) 人民艺术家

有人说,王小帅那个人恨不得在自己脑门上挂个牌子,上面写:我是艺术家。

记得第一次知道王小帅是上学的时候,学校礼堂每周六给同学们的福利电影播放了《十七岁的单车》,片尾曲唱响的时候,我还在想下一轮混战应该在什么时候,然而没有结局,混战中戛然而止。

顺便说一句,那时候的圆圆美人还有迅哥儿都是满满地胶原蛋白啊…看每部电影前,为了能从独立的视角去分析电影中的故事及人物,我都不怎么去看影评。

无关于别的什么,只是我一直自诩是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而不是一个人云亦云的家伙。

好吧,也只是自认为。

那样一个年代,文革末期,想起来多数知识分子都是悲怆的代言,在整个故事的叙述过程中,随着细节的展开,心中积蓄的无奈悲愤暗流涌动。

好在,整部电影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去碰触,无奈中还夹带些许轻快,这是不是可以算作导演的善良所为?

我不得而知。

王憨的沉默与疑惑,统统都在眉头的微皱中得以抒发,白衬衫作为整个故事的线索也是整个时代的烙印。

索要新衬衫、不慎掉入河中的忐忑、与逃犯的周旋、衬衫的归还。

我隐约还能记得奶奶家里粮票的摸样,至于布票却是全无印象。

一件衬衫用尽家里将近一年的布票,倘若在计划经济的时代,美女们的波西米亚长裙该是几家人几年的布票啊。

电影的开头便陈述了人们普遍的一种诉求:自由的工作,自由的生活。

王憨他爸让其学习画画,也只是希望孩子能够独立的选择自己的生活,想想那样一个年代,一切都像炖了好几轮的大锅菜。

的确,那是菜,它在锅里,且是菜,可是它,能吃么?

吃了又有什么用呢?

想想,最龌龊的,其实是一群以政治为借口的老混蛋和小混蛋们。

革命没有赋予人们更多地美好,你依然是你,革委会主任没有因为他是革委会主任就具有了革命性与先进性,逃犯也没有因其杀了犯有强奸罪的革委会主任便忘记了承诺与温情。

同样,“你生活的轨迹不会因为你的遐想而改变”, 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生活道路,正如我们无法选择我们出生的时代一样。

那一年,王憨,11岁。

这就是人到中年的王小帅给我们讲述的一个悲剧故事,这样的悲剧在那个时代还有很多,我们唯一所期望的就是,这样的悲剧在我们这个时代最好少一些。

 4 ) 留白

上次看的类似这个年代的片子是和一个很久没联系的朋友。

那时候《变三》全城热映,全上海只有一家影院放《钢的琴》。

其实《钢的琴》和《我11》完全不一样。

但是那种质朴的感觉一下子让我穿越回去。

我没办法从剪辑摄像和导演手法这样专业的角度去看,但是这电影我是三十块包场看完。

感想就是它是拍给一部分人看的。

刚开始的时候我就不懂,为什么那四个小男生趴在双杠上吊着?

讨论版给我的解释是摩擦获得快感。

结尾的地方我也不懂,他们手里拎着的用来暖手的东西叫什么?

当然,除了这些不懂电影还是勾起了很多回忆。

捉迷藏打玻璃弹珠捅炉子在墙上写XX大坏蛋,还会因为白衬衫自信满满。

每一场电影都是一次探险,跟随电影进入不一样的情景。

好像我就成了那个十一岁的少年,因为多人友谊产生的矛盾烦恼。

对死亡和成年人世界高度的恐惧以及对性的幻想。

渴望更多母爱。

截止到这部电影之前,我的最少观影人数纪录是四个人一场的《岁月神偷》。

只是参与到某个年代的某一个人的生活中。

不需要多精彩,也不用问什么时候结束。

就好像看这电影的时候我完全不知道它会讲到哪里发生什么。

直到他收到了白衬衣,他们跑着去看死刑犯人,他们在山上在河边在放学的路上。

一直在跑,跑着跑着后来我们都长大了。

 5 ) 90年代初的西南地区三线城市

我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我最早的记忆是90年代初。

我的家乡,西南地区某三线城市的一个小镇上,我的家人世代居住在这里,我住的平房,但也有的人住着电影里的楼房。

我的小学班主任就住着那样的楼房,连内部设置都和电影里非常相似,有矮矮的窗户,有阳台,底楼的人家门前有一块石桌子,石桌子旁边会有一个石水池,有的人家还有石磨,那个年代,我印象里最多的就是植物和石头,我的世界里充满了各种植物和各种石头做的东西。

电影一开头,我听到那广播,和十几年前一样,困意来袭,我印象中,广播通常是早晨7点和下午2点各响一次,听到那广播就该起床上学。

我一点也不喜欢上学,所以听到那声音反而更加想赖床,更加想睡觉。

学校里的凳子、椅子,书本摆放的方式,文具盒的样子,都和我上小学的时候一样,唯一不同的只有书包,毕竟和电影相差了有快20年。

但是那广播体操应该和我小时候一样的,感觉,只是感觉。

我小时候也喜欢在竹林和水边玩,可惜竹林在山上,水边是长江,它们隔得太远了。

也玩捉迷藏的游戏,不过规则明显比电影合理。

90年代初的夜晚也和电影里一样,大人在一起聊天,小孩就在一起玩游戏,也有稀疏的灯光和黑暗的街区,也是一声“鬼来了”就会吓得四处逃散。

我不知道电影和真实的70年代有多大差别,如果是真的,那么多年后,西南地区的三线城市还保持了那么多70年代的因素,真让人唏嘘。

 6 ) 小贾和他的白衬衫

电影《我11》还没上映时,眼尖的人就发现了电影小男主角像贾樟柯,也有谋体问过王小帅此事,王小帅也觉得当初拍摄时没发现,成品出来后越发觉得那小孩像贾樟柯。

电影无论讲述的是贾樟柯的童年还是王小帅的童年,对于生于60、70后的来人说电影中的一切都那么熟悉。

故事发生在1975年,文革已经结近尾声了,虽然我也生于七十年代,但出生时文革已经结束了,所以对文革的事情更多是爸爸妈妈那听到的。

小贾同学是厂区子弟学校的一名初一学生,厂区子弟学校,那也是当年计划经济时的产物,较大的工厂就像一个小社会,有自己的医院、学校、浴室、食堂、商店。

当年能生为厂区子弟是一件相当光荣至上的事情,当你生下来的第一天就是躺在厂区的医院里,再大点随着父母在厂区的食堂排队打饭吃,在厂区的浴室光着身子泡澡。

上完了厂区幼儿园接着是厂区的小学中学技校,读完这些无论你的成绩好还是不好,都能顺利的进入工厂接下父母的岗位,再下来就是在厂区内找一厂花结婚,为厂区繁衍下一代。

直到九十年代,一批国企的倒下解体转制,厂区的生活才结束,那和谐安稳的小社会被融入到了大社会中。

小贾同学为了能得到一件新白衬衫向妈妈央求了好久。

记得当时家里有肉票、鱼票、蛋票、糖票、布票、煤票,对于生长在七八十年代的人来说再熟悉不过,在当时物质计划分配,所有的东西都要凭票购买,所以做一件新衣服父母总要思前想后很久。

只有在过年和过六一时,父母们才会让小朋友们穿上新衣服,对于现在只有要有钞票没有什么买到今天来说当年的日子是多么的贫乏。

小贾的妈妈用缝纫机为小贾为了一件白衬衫,在那个年代缝纫机是家里必不可少的物件,一家老少的衣服大多是妈妈做的,记得当年妈妈连夜为姐姐做过一条裙子,真神了,又快又漂亮。

小贾同学后来还是弄丢了那件白衬衫,还目睹了一个杀人犯的逃亡。

弄丢东西这样的蠢事我也干过,上学时弄丢了了二元钱餐费,连着两天装病呆家里,都没敢去学校。

二元钱在今天来说真不算什么,当年可是一笔巨款。

十一岁的男生青春懵懂期,对于成人世界对于性又好奇又有些不安。

不经意间撞见了父母在床上的亲亲我我,不经意间偷看了邻家姐姐换衣服,故意去惊吓在街角巷尾亲热的男女青年,故意用双腿紧紧夹着学校的双杆让一股暖流从身体内缓缓流出。

每一个青春期的男生或多或少都会干些现在看起来比较二的事情。

电影从一个十一岁男生的眼中看到在一特殊时代下成年人身上发生的事情,记录了我曾熟悉而又已远去的生活。

 7 ) 澎湃的欲望化作自慰

《我11》是一部与《青红》如此雷同的电影。

背景相同,结尾相同。

我11里能明显看到青红的影子——谢觉红。

到了结尾,死亡同样地又笼罩了主人公。

王小帅在不断退步。

青红里,他说故事的方式实在差强人意,我11则更加退步,看完之后不留任何印象。

或许他们要说,这是生活流电影云云,这是个人表达云云,但是影片中个人化的事件并没有诉诸情感,没有情感何来艺术?

我们既没有觉得感动,也没有觉得惋惜,也不会觉得恐惧。

电影史上的佳作中,不乏这种看似晦涩的电影,但是它们的内容都有一定的指向性,导向了特定的情感,或者故事。

东京物语中我们会流泪,2001我们会意会到言外之意,但是我11不能让我们觉察到什么。

如果我11中有故事,那么它也是一段没有开头和结尾的故事,只存在一个远远的背景。

而且故事又没有发展(电影里的那些不叫发展,伙计),而更像是乱窜,不知道窜到哪里去了。

于是结尾乱来一气,什么那一年发生了很多事,什么那一年我11,什么妈妈发现我内裤上的精斑,全是扯淡——它们没有导向性。

而王小帅又非要把节奏控制得这么缓慢,我真想说,何苦呢?

影片中只有两个线索:白衬衫和杀人犯,被他拍得了无生气,实在没有看头。

我想他真是踏入一条不能倒流的河水中了,选择了一条不用感官刺激来叙事的路子,而到现在他的个人表达又出现了问题,像是自己的回忆录,这个回忆录除了摄影和后期调色很棒之外不具备基本的观赏性,个人化程度倒是真的很高了——高到了只有像王小帅这样的人才愿意欣赏的地步。

何苦要做个人挽歌呢?

要做挽歌的话,为什么又不追求传播的大众化呢?

在电影中,我明显地感到他的话已经说尽了———在青红里就可以说尽的话,到我11又重复了一遍。

也许法国人愿意投钱,如此而已。

而且我想,这不是王小帅一个人的问题。

第六代普遍出现了颓势,娄烨的花不及他以前的作品,王小帅的我11也不及他的《青红》——青红也不见得有多么出色。

也许,也许电影的视角还真的是一种理性的审视。

但是我觉得不像,我觉得更像是王小帅没有能力完成这个作业了,这部电影是一部半成品。

如果说它很理性的话,就有悖于王一直以来不断地重复着他的创作母题————一种想要深入那个年代的人内心深处的欲望,这种欲望是个人化的,充满感情的,不可能十足理性;另一方面,感情在哪里?

我们又没有在电影中看到。

所以我说,这次习作,他失败了。

他如此澎湃的欲望终归化作自慰。

第六代落入了题材和叙事的死角,由他们的艺术观,很难再诞生更有新意的作品了。

 8 ) 历史的幽灵

(Spoiler Alert! 以下内容涉及部分剧情泄露,可能影响观看) 可以想见,文革题材会是未来中国电影的一大题材类型,然而在现在情形下,拍摄这一题材实在难以施展,创作者无法放开手脚。

《我11》的切入点比较简单,大多数事情来自一个11岁小孩的目光所见。

你可以说他看到了,也可以说他并不理解,懵懵懂懂,睁一眼闭上一眼,好似现在的官方态度。

在作者的旁白自述中,他把亲眼目睹的残酷视为了成长过程中的阵痛体验。

自2003年第六代浮出水面后,贾樟柯一举成名,转战纪录片拍摄;娄烨被禁到复出,在黑暗的地下王国摸索了五年;王小帅却好像失去了方向,他拍了《青红》这种小文艺片,也交出《左右》这种俗烂的电视剧,更有选择《日照重庆》这种不上不下的商业破冰。

可以说,他这些年的失败之痛远远大于收获。

由于自身年龄的限制,文革题材一向不是第六代的菜,那会他们还处于青少年时期。

而第五代的陈、张、田,他们各自拍摄了一部充满代表性的文革题材,在不同版的述说里,陈凯歌和张艺谋都选择了改编,不同程度上有所回避,只有田壮壮选择了直面,结果也付出了被禁的惨痛代价。

绕到王小帅《我11》的这桩事,他采用了一个取巧的做法:即说的是文革的事,比如被特地展示的两派武斗,更多的却以个人的自传经验体现出来。

他看到了,但他不道破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种暧昧的态度,就像片中人物谈起谢家父女的事情,大多是以小道流言的形式散播。

在很多人看来,“谢觉强,反革命、纵火、杀人犯,死刑”,结尾女声的高音喇叭洞穿了一个时代的悲剧。

然而对王小帅而言,这些事情跟《青红》结尾的枪声一样,它们不过是换了见证者,重复展示。

在我看来,《我11》带来的最大触动——甚至现在想起来还不寒而栗的一个画面是在尾声部分:谢家父女站在监狱门口,与王家三口视线交错。

他们没有表情,伫立的躯体毫无反应,看上去就像恐怖片的画面,悄无声息,有如历史的幽灵。

这个时候,出于很多考虑,也可能是出于害怕,王家选择了回避,同时也宣告了一个事实:我们都回避了当年的历史真相,血淋淋的事实被隐匿深藏。

面对苦难、面对受害者,我们可能不忍心,也可能是无能为力,难以直接面对(事实上见证者本身也是受害者)。

面对这些历史的幽灵,《我11》做的就是把它们重新招引出来。

略显晦涩的谢家线索以外,《我11》隐隐绰绰地加入很多说明性旁白,像父亲对印象派画家的一些解释,希望孩子能穿透迷雾,看到朝阳,也希望孩子能避开丑恶,保留欣赏美和发现美的眼光。

可在影片的多数时间里,《我11》只是一部太过规矩的儿童片,性启蒙、伙伴得失到对成人世界的好奇,全然可以说是一篇成长日记。

优秀的儿童片能够四两拨千斤,借一个孩童的纯真眼光去反映大人世界的丑恶凶险,但《我11》的做法似乎比较欠缺考虑,它直接身负一大袋的时代重物,跑将了出来。

这当然可以解释为:如果没有被强调说明的时代背景,很多观众会看不懂,然而主题先行是否有必要呢?

更何况,这些事情在《青红》时就讲过了一遍。

那些关键的、出大事的场合,武斗、探监、杀人犯还有父亲被打,小孩子无一例外,身在现场。

恐怕,王小帅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强调成长记忆。

这种方式也并不是不好,只是看起来有些笨拙,残酷和尖锐程度,远不如《蓝风筝》。

那个年纪,小孩子真会关心这些,还是说,在几十年后,创作者重新把修复好的记忆安插在了他身上。

在我看来,《我11》片中有个相对准确的一幕:小孩子玩游戏,听到大人围坐着有说有笑,他们似乎在谈论着什么东西却又有难言之隐。

他听得很完整,但却是在无意中听到的,或许,这才是第六代与文革的真实关系。

其他事情,当真不如一件白衬衫来得重要。

整体而言,《我11》显得过于零碎,尤其是在小孩子的推诿扯皮上,浪费了太多不必要的笔墨。

如果谢觉红是一朵过早凋谢的花,那么,王小帅就是重新往瓶子里放入一束假花,回忆当年事还有当时的自己。

看得出,作者努力想去为立下一道历史的引魂幡,却碍于表达自由或者是自身所限,只能蜻蜓点水,重复了那些书面上的旧事。

【北京青年报】

 9 ) 那年,我11

平心而论,我是不会选择去电影院看国产片(表拍我。。。

)。

向来国产片都非常意识流,让人难以领悟。

而且配乐效果奇差,还不如找个下电影的网站,就这么下下拖拖看看了事。

这是真心话。

表拍。。。

这部片子是如何通过天罗地网的广电总局审查,我感到很好奇。

也许是,某一个领导看到送审的片子,在字幕栏里看到一些字母,眼睛一亮:哎呀,与法国合拍的,为了国际友谊和大国形象,那就审批通过吧。

也许他没真正看故事内容。。

于是,我有理由猜测,这部片子会放映了一半以后紧急下线。

我一直都在感叹。

中国电影人真辛苦,拍个片子要考虑题材是否敏感,故事是否流畅,内容是否健康。

把这些因素考虑进来,没有几部能够通过审核。

所以,这一次,我因为王小帅的这部电影,刮目相看了广电总局,忽然觉得他们变得有点可爱了。

but,若是从头到尾他们根本啥都没看懂,那我也就不表扬了。

这部片子很棒。

虽然情节有点拖沓,有些地方有些不合理。

但是最主要的是他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放在了一个不那么敢拿出来说的时代,这是一种进步。

故事开头说,我们小时候都幻想一夜醒来灵魂进入另一个身体里,以为会不一样,但是很久以后才意识到,我们活在我们的时代,这个时代有历史局限性,我们也不可能成为另一个人,因为我们就是我们。

瞬间打动我。

因为我从小就是这么想的。。。

我11岁那年在干什么呢。

我想了想,其实和那个时期的孩子有很多相似之处,没有很多的新衣服,只有过年时候才有的新衣服。

喜欢吃大白兔,但是记忆里大白兔只有在少数时候才能吃到,但我还是蛀牙了。

和同桌打架,打完了哭了又好了。

妈妈的脾气很大,在工厂上班,中午要赶回家做饭给我吃,会不耐烦就打我。

还有,我在厂里的子弟学校,周围的学校医院等各项设施配套齐全。

上体育课女生会跳皮筋,做仰卧起坐,到现在我依旧不会跳皮筋,仰卧起坐依旧能够一百分(唯一及格的体育项目。。。

)。

我有一个很好的爸爸,爸爸有一辆28自行车,这辆自行车的龙头上有个很响的喇叭。

我每次坐在自行车的横杠上,把手放在龙头上,爸爸一刹车,我的手都会被夹得很疼。

妈妈每次看到我的手都会死死骂我爸爸。

我爸爸就会吼起来:你这个没用的东西,坐个车还把手夹了!

要是我一哭,我爸爸又乖乖给我买糖哄我。

我十一岁的时候爱撒谎,喜欢涂改成绩单。

每个寒假暑假之前的那个小本本,关乎到我整个假期开心不开心。

若是90分以上,必是开心的,会有现金奖励;若是90分以下的,不好意思,额外作业加补课安排。

所以我就拿改写纸偷偷改成绩单,每次都怕被老师秋后算账。

等长大才知道,成绩单这玩意对于老师来讲根本什么都不算,所以他也不会多看一眼。

体育课成绩从来没人在乎,考过三十分,我妈还骄傲:精力都用在学习上了,不错不错。

那一年,我对自己讲,我要记住这种感觉,等我当妈妈了一定要孩子健健康康,最重要是不怕表达自己,不要怕犯错误。

很多年以来,我都在想,我会不会忘记十几岁的那个自己。

那个胆小怕事的自己,那个被价值观扭曲了的自己,那个在懵懂青春期里什么也没发生过的自己。

然后告诉别人,这样的悲剧不要在下一代身上发生。

我希望我的下一辈是正直的诚信的健康的。

我想,这是王小帅拍这个题材的根本意义。

也许,很多人看完了,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唏嘘不已。

也许,有些人看完了,他会想明白当年那个时代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比如为什么会有武斗,比如为什么会下乡,为什么有那么个十年,那么个十年里面发生了什么事。

有些电影,是在消耗某个时代。

但是,有些电影,是在提醒,不要忘记那些年发生的事情。

结合最近的风潮,其实想想,怀念那个时代的,都是不完全懂那个时代的事情的人。

就像是我奶奶知道我关心政治时候,她把我拉到一边,小心地对我说,你不能这样反革命,这要是放在以前,是要杀头的。

若是你真知道那个年代发生了什么事,希望你再提议让我们回到过去。

 10 ) 很真实

在看《我11》这部片子之前,对这部片子的印象并不好。

也许是有点小小的爱国心理作怪,听到这部片子讲的是文革时期的事,本来是很好奇,却了解到这部片子中法合拍,而且5月9日先在法国上映,5月18日才在中国上映。

我很担心,担心这又是一部拍给外国人看的中国电影,为了获奖而讨好国外观众,这是中国导演为成名一贯的作风,个人有点反感。

好在王小帅导演名声在外,年轻人最喜欢的导演之一。

放下顾虑,踏入影院,看完电影,感觉庆幸。

庆幸没有错过这场精彩的电影,庆幸见识到传说中小帅导演的“残酷青春”。

故事是从性开始的。

11岁,正是少年身体第二性特征出现的时候。

四个少年在双杠上消耗自己过剩的体力,以至于迟到了。

两个迟到的小朋友发现同班大5岁的女孩谢觉红也迟到了,很惊讶,猜测是她生理问题,故事的第二条线也随即展开——16岁的谢觉红被人强奸了。

一件白色的新衬衣,这是贯穿《我11》的主线。

小主人公王憨因为做领操需要一件新衬衣,但这在那个物质缺乏的时代这是一种奢望,王憨因为赌气要衬衣甚至被妈妈打。

但是在妈妈了解情况后,花费一年的布票为王憨添置了一件白衬衣。

这件衬衣也成了王憨的骄傲。

为了第一主线和第二条线相结合,导演肯定花了不少心思,但是很可惜,还是有点牵强,有点儿莫名其妙了。

王憨与小朋友戏水时竟然晕倒在水里了,然后衣服飘到水里了,这是第一个莫名其妙。

王憨低头听小伙伴聊杀人事件,脑充血晕倒?

感觉有点儿扯淡,然后衬衣被风吹到水里的吗?

王憨晕倒了,小朋友肯定不会在这时候恶作剧。

看那个到处是树山间,也不可能有风将衬衣吹起来。

第二个莫名其妙是谢觉强拿王憨的衬衣。

逃命之时顺手拿一个小孩的衣服堵住伤口,勉勉强强还能说过去,但是将衬衣的看的非常重要的王憨为何没有大喊大叫?

是因为他胆小吗?

应该不会吧,他敢一个人去深山野林里去找带伤的逃犯要衣服呢。

他若在谢觉强拿衣服的时候大喊大叫,在桥上的公安就可能听到了,那样就没有接下来的故事了。

王导让逃犯和王憨做了个约定,王憨不许将逃犯的位置说出去,逃犯会赔偿给王憨一件新的衬衣。

王憨为了小朋友和他玩,将逃犯的秘密告诉给小朋友,守不住秘密的小老鼠又将逃犯的秘密告诉老师,于是一起警民合作的中国式破案展开,但是很可惜,还是没抓到逃犯谢觉强。

王憨的爸爸因为说了几句实话被打,失去工作,只好在家交王憨画画。

王憨学画是导演最想表现的地方了。

无论是画画的光线阴影论,还是印象派的解释。

既表现了知识分子对艺术的推崇,也借口说出了作者的呐喊,光线强的地方阴暗也就更深。

被粉饰了的社会其实是存在许多问题的,需要有大师的手段才能让一幅画和谐,对于社会也是这样的。

王憨学画画碰到了谢觉红和他的父亲,在父辈的交谈中,王憨了解了谢觉强杀人的原因。

妹妹谢觉红被陈主任强奸,哥哥为了给妹妹报仇杀了陈主任,因为对整个工厂不满,还要烧掉工厂,于是变成了杀人纵火犯。

王憨发烧了,迷迷糊糊,所有的事对于一个11岁的小孩来说还没法理解。

卫军哥那些赤佬们暗地里谈恋爱; 411和保皇派做斗争,他们斗争时所有的人都要站边,不站边的人像王憨的父亲那样会受到打压;谢觉强是一个杀人犯,但是他是为了自己的妹妹报仇;他们的父亲和自己的父亲都是知识分子,却干着与知识分子不相干的事。

这个社会在发烧,像王憨的脑袋一样,社会混乱了,人也就混乱了。

王憨发烧醒了。

谢觉强被抓了,他再次企图烧工厂,可惜被大雨将火浇灭,再次返回去烧,被抓。

谢觉强如他的名字一样,觉强,只是感觉很强,一个人对抗着一个工厂,工厂还有老天爷的帮忙,注定是一个牺牲品。

狱中的谢绝强拜托家人做了件衬衣寄给王憨,完成当初的诺言,但此时王憨的父母却担忧的是与一个杀人犯有来往,对自己或者对王憨都不好。

谢觉强教给王憨诚信,父母教给王憨逃避,在探监完毕后,发现老谢和谢觉红就在门口,他们已经没法面对,只能带着王憨从后门溜走。

谢觉强最后被枪毙,王憨赶去观看的路上,犹豫停了下来。

故事结尾,王憨开始遗精了,标志的他从童年开始步入青年。

这一年王憨11岁,发生了许多事,这些事与国家发生的大事结合在一起,改变着一个人的生命轨迹。

故事看完,有许多遗憾,因为导演要表现的方面很多,我没法找到一个中心的点,整体看来,像一部纪录片了,演员们的演技都非常好,表现的很真。

电影最大的遗憾是这部片子表现爱情的地方比较少,都被表现性朦胧代替了。

关于王憨与谢觉红之间,我觉得他们是可以有情谊的,王憨对谢觉红有好感,或者说王憨暗恋谢觉红。

从开始对谢觉红这个女人的好奇,到看到谢觉红换衣的羞涩,这个大王憨5岁的女孩,尽管经历有些凄惨,但她已经成了王憨心中梦中情人的样子。

电影最大的亮点是闫妮的表演,非常到位,将一个特殊环境下的母亲演绎的活灵活现,很真实的感觉。

还有就是闫妮与王憨父亲床戏那段,虽然没有影像,但叫床声很撩人,据说是闫妮本色演出,哈哈。

《我11》,很真实,很好玩,推荐一看。

《我11》短评

那个时代的少年往事。三星。——《我11》——什么纸飞机白衬衫性懵懂荷尔蒙加械斗外带乔任梁都是胡扯。喜欢小男主,确实像贾樟柯,哈哈

9分钟前
  • kkbear
  • 还行

别拿年代说事儿,如果只有那个年代的人才觉得好的电影,应该也算不上什么好电影。况且我看的时候,旁边坐的就是那个年代的人,人家看到一半就走了。我只恨手里没有鼠标,不能拖进度条。

12分钟前
  • 这一年那些人
  • 较差

看不下去,43分钟后放弃。#20120529

16分钟前
  • huyouyou
  • 较差

一个特殊的年代里,一个孩子的蜕变。一个不为人知的浩大工程,随着时代的结束,渐渐被别人忘记。

20分钟前
  • 淼淼淼鑫鑫鑫
  • 力荐

流水账

23分钟前
  • alex
  • 较差

用小孩的视角去阐述那个朦朦胧胧的年代。

26分钟前
  • 不知道起什么ID
  • 推荐

无趣 冗长

29分钟前
  • NOne
  • 较差

很少打一星。

30分钟前
  • 希尼莫
  • 很差

电视点播。家里。 还行。

34分钟前
  • 喵喵虫
  • 推荐

zhe shi ge bei gao gu de dao yan ,pai bu chu na ge wei dao

36分钟前
  • Amigo
  • 较差

光有诚意,是不足以掩盖毫无才华这件事的。但这位平庸导演却一再误以为自己是艺术家是大师,那就搞笑了。

40分钟前
  • 不想回家哈哈哈
  • 较差

风声鹤唳的年代,小演员表现力很不错,闫妮很赞。

43分钟前
  • 从此改名
  • 推荐

看上去很美

44分钟前
  • 还行

没有想象中闷。有情怀,有寓意,故事弱,被广电审过的关系么?但是青红之后,王小帅都在重复自己么?

45分钟前
  • 圆着石
  • 还行

我以为是牯岭街少年呢。。

47分钟前
  • april
  • 还行

i wanna my money back

49分钟前
  • summer奶茶
  • 较差

王小帅拍的贾樟柯的十一岁 导演都基情起来了 演员们怎么办

54分钟前
  • vimmy
  • 还行

爸妈应该要看

57分钟前
  • 最爱司马
  • 推荐

属于60后的记忆,并非我所能理解。

1小时前
  • Orchid
  • 还行

期望值太高,表演痕迹有些重,剪辑不理想。剧情节奏缓慢,有几个镜头还是不错的,但总体叫我失望

1小时前
  • LELE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