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看完电影哭到不能自已然后写下了下面这些文字(我室友全场冷静导致从那以后我在室友面前再也不能抬头做人,这是后话),很多地方并没有仔细斟酌过,感谢各位提出改进意见的豆友。
“动画片最开始是来哄小孩”这是偏见,评论中有科普帝科普过了,虚心受教。
而黑小黄人,嘿嘿我就是黑了。
─────────────────下面是原文───────────────────动画片最开始是来哄小孩的,比如迪士尼早期公主系列,在现在看来完全是人物纸片化三观有问题。
后来开始掺杂一些心灵鸡汤和人生道理,人物也开始朝丰满的方向发展,比如亲情和友情,比如相信自己,比如善待自然。
卖萌和搞笑最开始作为调味品,但是近两年出现了一种几乎全靠卖萌咯吱人笑的动画类别,而道理也就是通过一个正能量的故事那么一笔带过,看了之后除了笑过并没有留下什么别的痕迹。
小黄人,说的就是你。
别的电影敢直白的告诉你,你妈的主控情绪是悲伤,你爸的主控情绪是愤怒么?
哪个片子里不是父慈母爱天下太平父母为孩子撑起一片天?
别的电影敢直白的告诉你,你妈在对你爸不满意的时候花痴当年放手的异国帅哥,你爸脑袋里大部分时候是在开脑洞完全不理解你妈和你说的啥么??
哪个片子不是家庭和睦,一个人一辈子只喜欢一个人?
(死人不算)我就好奇孩子回家问妈妈这段什么意思妈妈怎么回答…别的电影敢直白的对你说,It's OK to be sad么?
敢说不论如何悲伤终有一天会主控你的生活然后你只能拥抱这悲伤么? 哪个片子不是欢乐多过悲伤, 不管是重新认识亲情友情还是重新认识自己都是正能量满满? 哪个片子主人公不管出场多么落魄最后结尾也是逆袭成功?就算没有得到最开始想要的是不是也得到了一个别的然后再论证一番这个别的其实更重要? 所以孩子们还在雀跃欢笑, 却看哭了半场的大人。
喜悦恋恋不舍的让出了控制权,记忆缓缓退色然后随风飘散,曾经形影不离的幻想朋友融化在黑暗的记忆的深渊中。
只有悲伤有感染记忆的能力,因为不管儿时的记忆有多甜蜜,联想到当下内心也总还是有苦涩。
时间是一辆不回头的列车,不论我们怎样哭喊,都无力阻止热二律在自己身上残忍的展开。
能做的只有接受现实,带着满腔复杂的情绪,挥别童年继续前进。
导演说这是一封写给孩子的情书,我觉得这更是一部写给成年人的情书:献给所有的孩子,愿他们从未长大。
翻转大脑体悟成长的烦恼这部皮克斯公司五年磨一剑的动画片,故事的核心出发点来源于导演对自己孩子的疑问,同时也是无数人对孩子,对彼此间的疑问,有的时候:“真不知道你脑子里想的是什么!
”,而《飞屋环游记》的导演:彼得.道格特,就花了五年半的时间,试图用一部动画片来回答这个悬在世人脑袋里的问题。
故事核心围绕一个11岁小女孩的成长,这个年纪,正是儿童时期步入青少年阶段的转型期。
通常大人开始发现,跟孩子沟通不像以前那么容易了,孩子有时候也不会直接的将情绪表达出来。
这时如果家长的沟通方式落后于孩子的成长,问题就爆露出来了。
故事中的一家人,11岁的Riley由于父亲的工作变动,从明尼苏达举家搬迁到旧金山,于是一切都不同了,在搬家后的几天里,Riley经历了一段适应新环境和内心成长的过程。
这是一个契机,在每个人成长的阶段,都会因为一段经历,而让我们迅速的蜕变,可能是搬家,可能是升学,可能是亲人的离去,也可能是初恋,总之在这后,我们成长了,开始学会面对现实,不再活在内心的童话世界里,逐渐迈入了青少年向成年人过渡的阶段,当然众所周知,在成为成年人之前,我们还会用变扭的青春期,表示抗议。
影片中故事的导火索,爆发于搬家后Riley第一天放学回家。
母亲点燃的这一句:“新学校的第一天怎么样?
”,通常这个问题下,是没有好结果的,尤其对青少年,他们会本能的觉得,你在拿他们当孩子看,并且新学校的第一天,又怎么可能好过呢。
谁又会因为这个而兴奋?
又不是幼稚园第一天。
而接下来,随着Riley情绪的恶化和失控,影片开始逐渐的从几个层面,层层的翻转颠覆了我们的大脑,内心和认知。
让荧幕前的观众无论孩子,还是大人,都跟着皮克斯动画师们根本停不下来的想象力,彻底的被由内到外“ INSIDE OUT ”。
第一个层面,对大脑物理感官的翻转。
故事的开篇,就从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一个一个基本情绪的诞生和相互合作,展开了对我们情绪变幻的解析。
首先,导演简化了我们复杂的情绪感官,最终将各种各样的情绪,归结为:开心,愤怒,悲伤,恐惧和厌恶,五个情绪小代表,并用形象的卡通设计表现出来。
“开心”给人直观的感觉像个闪闪发亮的星星,“愤怒”是块红色的砖头,“悲伤”是一滴眼泪,“恐惧”是一根敏感的神经,“厌恶”来自于小朋友讨厌的西兰花。
影片的前奏,Riley在这五个情绪小人的通力合作下,与父母搬家来到旧金山,度过了还算开心的第一天。
而当Riley闭上眼睛,开始入睡时,影片开始为我们展现记忆的形成,一天之内,人们会留下很多开心的瞬间,悲伤失望的瞬间,或者气愤的记忆,而电影中这样的记忆片段被形象地比喻为一个个不同颜色的记忆球,每天亮闪闪的黄色开心记忆越多,一天过的越完美。
而在入睡之后,我们的短期记忆,都会进入大脑更深层次的地方,在那里记忆将被分门别类,有些永远的记住了,有些就被遗忘了。
而导演为了更深入的解析我们大脑内部的工作,用了一个意外情节,让“开心”和“悲伤”两个小情绪,为了保护Riley的核心记忆,从情绪控制室的管道被吸入了大脑内部。
在后续的这段旅途中,观众跟着“开心”和“悲伤”两个小人,一起展开了一次脑内大探险,彻底的把我们复杂的大脑,翻来倒去,转了个遍。
长期记忆区域,抽象思维区(Abstract Thought),想象力乐园(Imagination land),梦境制片厂(Dream productions),潜意识山洞(Subconscious),记忆垃圾场(Memory Dump)。
在这里,几乎把每一个我们似乎有点认知的大脑区域,都进行了具象化,形象化的趣味解析。
真正的大师,总是能把复杂的科学问题简化,让小朋友都能明白,亦如《星际穿越》里对虫洞和时间旅行的解析。
而在这样奇幻乐趣的脑内乐园,还充满了趣味横生的脑内工作者(Mind Worker),想象中的朋友(Imagination Friend)和潜意识里的小丑巨人。
故事在这样的情节牵引下,一次又一次击中了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如果说,开始的一切是将每个人的大脑刨开,让记忆,思维,梦境等等都变得言之有理,让人感同身受。
而这一次,当你发现脑海中那首挥之不去的神曲:“送礼就送脑白金”或者“我的滑板鞋,摩擦摩擦”,到底为什么老是脱口而出,原来是被我们大脑中的工作者私藏起来了,当他们闲暇之余,不时拿出来回味的时候,我们就莫名的跟着唱了起来。
这个桥段真的是神来之笔,不需要什么科学理论,只需要让观众感受到那一刻的共鸣,每个人都会付之一笑。
而“儿时想象中的朋友”则更是触及到每个人的内心深处,相信大多数成年人已经很难想起自己幼年时期,那个凭空想象出来的小伙伴了,因为他们已经消失在你的记忆深渊里,当你成年,你已经不再需要他的陪伴,他已经永远的被遗忘了。
故事中Riley想象中的小伙伴叫BingBong,它有着棉花糖的身子,大象的鼻子,猫的尾巴,是小女生喜欢的各种事物的集合体,让人倍感亲切。
每个人一定有着类似对着空气自己玩过家家或者士兵大战的回忆,而那个陪我们玩耍的小伙伴或者假想敌,它就是我们想象出来的朋友,只存在我们的脑海里。
而故事中的BingBong为了帮助“开心”回到Riley的情绪主控区,选择了自我牺牲,永远的留在了Riley的记忆废墟里。
其实从他一开始与“开心”相遇,强烈的要求一定要让Riley再次想起他,已经揭露了可怜的BingBong其实早已经知道,随着Riley的长大,已经不曾再想起他了,而最终BingBong也消失在了记忆深渊中,他知道其实Riley也已经不需要他了。
这里也是影片中的泪点之一,每个人的成长伴随着童年的遗忘,你不可能记住所有,这就是成长的代价。
而感伤过后,导演又带领我们来到了可怕的潜意识区,让我们去探究自己内心那个沉睡着的恐惧。
在睡梦中,我们的潜意识会更容易浮出水面。
而影片中把西方人潜意识里的大怪兽具象为“恐怖的小丑”叔叔,确实麦当劳叔叔也不为过,看豆瓣上“末药煎肉塔”的影评提到,很可能每个国内的年轻人潜意识里都藏着一个“冯远征叔叔”,这点简直让我也躺枪啊。
那些儿时不经意间,不知道怎么就被吓到的记忆,其实深藏在每个人的潜意识里,时不时的你们会在梦里相见,当然还是相见不如不见。
最后故事的大脑探险,终于在Riley的个性岛屿全部坍塌之前,赶在家庭亲情岛屿摇摇欲坠的时刻,“开心”和“悲伤”将Riley的核心记忆重新带回了情绪控制室。
影片这里对我们每个人幼年时期,与家人的欢乐时光,第一次运动会得奖,与朋友玩耍的回忆,都形成了一个个组成自我个性的岛屿,让我们的人格中充满了亲情,友情,运动,搞笑等等元素。
这里是对每个人通过不同经历,形成了不同性格的一次解析,而我们的无限未来都是以此为起点,因为性格又决定了命运。
到此为止,这部动画片已经做到了史无前例的,将人类大脑扒开,从内到外,翻出来展示给大家,让观众即理解了大脑内神奇的运作模式,又感受到了那些温馨,有趣的瞬间。
然而皮克斯又怎会停止在,仅用想象力和动画设计呈现大脑的神奇。
接下来才开始揭示故事的主题,大脑的复杂,映射着我们繁复的情绪,而人们试图对情绪的控制,才常常是灾难的关键。
第二个层面,对内心情感认知的翻转。
让我们回到影片的故事开始,故事的主人公Riley是个积极乐观的小女孩,情绪中的“开心”试图主控她每天都过得积极向上,欢乐无比。
即便搬家之后,看到老旧的新家,Riley仍尝试寻找快乐的一面,不希望陷入失落和悲伤中。
到了入夜,母亲的睡前寄语也是关于分担父亲的压力,让母女二人都要保持开心的微笑度过每一天。
而Riley的脑内情绪们,也都是阻拦着悲伤去触碰一切记忆,从外界到自身对情绪的抑制扑面而来。
看似悲伤总是带来灾难,让人感到自己的无能和脆弱,但其实往往,忽视悲伤,并不能解决问题。
影片中随着“开心”从严令禁止“悲伤”接近任何Riley的记忆,到慢慢的,“开心”在那些回忆中,看到了伤感和快乐并存的两面性。
一个记忆球,一面是悲伤,翻转过来,就是开心。
因为一件事情,有时候可能既让人感到悲伤,又会由于悲伤而得到朋友和家人的帮助,从而又感到欣慰和开心。
这样的经历,只有在心智日渐成熟后,才会慢慢的体悟到。
就像年初的动画片《Home》里,外星小怪人O发现,原来人类朋友小零有时候不是真的生气,而是悲伤的生气一样。
人们的情绪本来就很复杂,有时候并不是单纯的生气或者悲伤,而快乐里也会带着伤感。
影片最后,“开心”放手让“悲伤”主控了Riley的情绪,这才终于化解了危机,也让人们重新认识了每一个情绪的必要性,与如何正视并接受他们的过程。
这一次,轮到我们的情绪观念被翻转,从简单的认为,快乐越多越好,悲伤越少越好,到变得开始了解悲伤情绪的必要性和存在价值。
悲伤并不一定是脆弱的表现,直面自己的情绪,将他们表达出来,尤其是对最亲近的人,本身就是一种勇气的体现,又有谁会因为你的悲伤,而大发雷霆的生气呢。
如果真的有那样的人,我们反而应该去质疑,他们强加于自己的情绪是否是合理的,当然有时候身边的人也是无意识的。
当一个小朋友,从儿时的爱哭鬼,变成一个要强的小大人,之后体会到,自己的情绪从简单的喜怒哀乐,成长为复杂的悲喜交加,又怕又爱的时候,他的成长才又进了一步。
第三个层面,对外界彼此理解的翻转影片的故事在Riley一家三口的相拥下,落下帷幕。
而影片带来的思考才刚刚开始,片尾彩蛋中,掀起了又一轮脑内大翻转。
除了Riley脑内的五个性格迥异的小人物之外,爸爸妈妈的脑子里五个情绪小人是什么样子呢?
你的街坊邻居,披萨饼店员,小丑的表演者,他们的脑内都是怎样的情形呢?
最后除了人类,汪星人和喵星人的脑子里有没有情绪控制室呢?
他们的情绪控制也是跟我们一样的吗?
最后那个喵星人的控制室揭秘,真的是让人豁然开朗,原来这才是人类永远无法理解喵星人的原因。
影片结束后,让每个观众都不由得开始思索,坐在我身边的家伙,此时脑子里是什么样的呢?
影片从一个问题的开始,给了我们对身边人彼此了解的可能性和思考方式。
而整部动画片翻转脑内的旅程,就像打开了你尘封已久的儿时写字台,将其中抽屉柜子里的东西一股脑的倒出来,再重新拾起每一份回忆,将他们分门别类的放回去一样,过程伴着重拾记忆的欢乐,也伴着痛苦回忆的悲伤,最后还有一些我们怎么都想不来的零件和记忆碎片,不知道从何拾起或者无处安放,而这些就是我们成长的烦恼。
最后附上几句情绪主控“开心”的口头禅:We can fix this! 我们一定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Think positive! 凡事都要往好处想!
You can’t focus on what’s going on, 你不能只盯着当下发生了什么,There is always a way to turn things around . 总有办法让事情峰回路转的。
此时,让我在脑海中播放一百遍:“小田切让对我说,你是我心中的最美。
”,又可以花痴的活下去了呢。
2015年6月22日 小玄儿记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新老电影混剪系列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
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头脑特工队号称重新展示了迪斯尼动画的质量,重现了那些伴随了成千上万儿童成长的迪斯尼经典的辉煌岁月。
我开始当然是持怀疑态度的。
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不是看迪士尼的经典电影长大的,还因为最近的迪士尼电影不是太吸引人。
头脑特工队这部电影是基于一个假设每个人的头脑里住着五个情绪的化身小人,快乐,悲伤,恐惧,愤怒,和厌恶。
通过一个巨大的显示器,这些情绪化身小人观察着外面的世界,控制你对所遇到的所有问题的反应。
这部电影的主要讲了一个叫RILEY的一个小女孩的成长生活。
电影利用一系列的记忆蒙太奇和配音,通过RILEY的成长介绍了人的记忆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情绪是如何控制人的行为的。
RILEY出生在明尼苏达州。
在她心目中的总部,有五个情绪小人:快乐,悲伤,恐惧,厌恶和愤怒。
这些情绪通过一个控制台影响着RILEY的心情和行为。
莱利的记忆被存在各个有色球体中,每个夜晚它通过一个很长的“记忆管”把记忆球发送到长期记忆的地方保存起来。
RILEY的最重要的记忆,被称为“核心的回忆”,被存在总部和与它相连的五个权力“孤岛”上,每个小岛反映了RILEY的不同性格。
快乐小人总是试图让RILEY高兴,她和其他的情绪小人一起尽量的避免悲伤小人使用控制台。
然而,当RILEY全家搬到旧金山,这一切都变了。
她到了一个新的并且不是完全理想的环境,装满所有财物的移动面包车丢了,悲伤开始影响RILEY,把她的美好的回忆变成蓝色的伤感回忆。
一系列不幸的事件降临到RILEY头上,尽管快乐情绪小人很努力,但是一个悲伤的记忆核心开始形成。
快乐小人很难过,她拼命的阻止这些悲伤的记忆被送到长期存贮区域因而影响到RILEY的性格。
结果快乐和悲伤情绪小人以及相关的核心记忆被吸入管子并且发送出控制塔。
控制台前只剩下愤怒,恐惧,和厌恶情绪小人。
显而易见,剩下的三个情绪小人不可能制造美好的回忆,他们只能制造造各自相关的情绪记忆。
这导致RILEY的情感开始崩溃。
与此同时,快乐和悲伤小人都在争取尽快的回到控制塔内。
电影通过RILEY所经历的一切,让观众看到了大脑的各个功能,从思维到潜意识到梦的形成,电影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解释了大脑的作用以及它是如何运作的。
最后,这部电影把观众引入了高潮,愤怒,恐惧,厌恶情绪小人让RILEY有了离开旧金山的想法。
他们惊恐地看着自己的控制台再也无法影响RILEY了,因为RILEY已经变得没有感觉。
这时候,快乐和悲伤及时回到控制塔里。
快乐认识到,RILEY不可能永远快乐,她也需要悲伤来保持平衡。
悲伤情绪小人终于得到了一次使用控制台的权力,让RILEY恢复了感觉。
这是一个真正令人心碎的时刻,RILEY告诉父母她搬家后事多么的难过,然后全家拥抱在一起。
最后,控制台更新了,出了五个情绪,RILEY可以感觉到更复杂的情绪,慢慢的有形成了影响RILEY性格的新的小岛。
完全出乎意料,我很喜欢这个电影。
动画很美,故事编的很好,特别赞的是电影用简单形象的方式让孩子们甚至成人观众了解了大脑的功能和以及各种情绪的对人的影响。
所有年龄阶段的观众都会喜欢这个电影的。
全家一起去看更好。
无疑,这个电影再现了迪斯尼的经典动画的辉煌。
前段时间比较忙,终于有空静下来来看这部电影。
在上映的时候身边就有很多人推荐,说的各种好,于是在心里默默记下了,带着一丝好奇与期待,开始看。
看名字我以为是一群特别聪明的特工的故事,结果看了几分钟之后发现果然不能看外国片的译名。
人有各种各样的情绪,电影中有喜,悲,怒,厌恶,害怕。
也是我们生活中最常有的,电源很巧妙的把五种情绪具象化,的确常常也会感觉到脑袋中有两个小人在打架,是不是很奇妙。
场景方面,有每天的短时记忆,有长期记忆,其中会有不断忘记不重要的记忆,有潜意识,有抽象意识,有想象,还有各种性格岛,还有儿时想象出来的好伙伴,有思维列车,有做梦等等。
觉得这不仅仅是一部动画片了,很科学,一边看就一边可以对照自己思考。
真的很佩服制作团队。
还想说几点。
第一,就是悲伤不是十恶不赦的。
悲伤时有伙伴安慰,或者大哭一场,都有助于变得好起来。
喜悲同在。
第二,有家人,有朋友,真好。
不要轻易放弃。
第三,三思而后行。
冲动是魔鬼,让情绪小人们多一些争执的时间吧,可能乐乐就能赢啦。
第四,BingBang从火箭车上跳下来的时候眼泪真是止不住。
相信每个人童年都有想象的玩伴吧,尤其是独生子女我们这代,但随着年纪的增长,真的越来越少出现了呢,挺怀念的 ,谢谢曾经出现。
第五,最后彩蛋,不仅是小女孩的五个情绪小人,随意的一个人的脑内的场景,看完就不禁想象自己脑内的场景,我觉得电影做到这一步真的就很成功了。
还有最后喵星人和汪星人的,好逗。
最后,希望多一些这样适合所有年龄段的人的动画吧
为什么我们在面对一个人时心里会问:TA到底在想什么?
为什么有时候我们感觉脑袋里有好几个声音在吵架?
为什么 “长大”似乎是一件很突然的事?
这些问题,就是彼特-道格特和他的制作班底打算在《头脑特工队》里一探究竟的问题。
一切源起于导演道格特的一个真实的困惑:他的女儿Elie小时候一直是个活力四射的快乐孩子,跟《飞屋环游记》里那个后来成了男主角妻子的小女孩一样的张牙舞爪(Elie为她配音)。
然而当Elie长到11岁时,她一下子变得安静寡言起来。
——她到底在想什么?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正是这个问题,让道格特决定要做一个与“头脑”有关的故事。
一个名叫Riley的小女孩跟着父母跨越大半个国家从明尼苏达搬到了旧金山,面对着新环境的全面挑战,然而这只是故事的背景。
真正的故事存在于她的大脑内:在头脑的“司令部”里住着五位情绪小人,他们一同操纵着Riley的行为,管理司令部外神奇的长期记忆、潜意识……一个有科学理论支撑,却又完全虚构的世界。
在让皮粉持续失望好几年之后,这一回皮克斯终于“开着脑洞打开了脑洞”。
不是公主不是续集,而是彻底的原创。
而且,这回的创意也不是擅长烹饪的老鼠大厨,或者靠一堆气球飞到南美的房子,《头脑特工队》的创意甚至比前两者更有野心,它潜入人体最神秘的器官,带来了一套天马行空却又逻辑自洽的大脑理论。
如果你愿意,你可以用这个理论来解释自己脑袋里想过的任何事。
【情绪小人进化史】 快乐(Joy)、悲伤(Sadness)、恐惧(Fear)、厌恶(Disgust)、愤怒(Anger),这是女主角Riley脑内的五位情绪司令官,也是《头脑特工队》定义的五种基本情绪。
Joy是那个总想逗你开心的角色。
她自带光圈上蹿下跳,常年呼吁“起来嗨”,遇到困难口头禅是“我能搞定”(I can fix it)。
她不遗余力让你快乐。
Fear是提醒你远离危险的角色。
人生中危机重重,不只有墙角的蜘蛛或90度过山车才算危险,如果没有Fear逼你在考试前通宵复习,估计你还能再挂几科。
Disgust使你的身心免遭“毒害”。
因为Disgust,你拒绝去吃英国菜、爱上比裂帛、穿成杀马特。
(当然有的Disgust毕竟能力有限。。
Anger保证你被世界公平对待。
隔壁老王打你?
喷火分分钟烧死他。
街上情侣秀恩爱?
喷火烧死异性恋。
女神把你甩了?
喷火……等等,好像是Sadness来了。
Sadness究竟何许人也?
谁也不知道。
她总是悄无声息地出现,不由自主地去碰操作台。
然后你痛哭失声,或者一瞬间悲从中来。
在刚决定由“情绪”作主角时,道格特跟他的同事一起做了大量研究。
人类究竟有多少种基本情感?
科学家的答案并不一致,有的说3种,有人则认为有27种之多。
本片的顾问之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Paul Ekman在1972年给出的答案是6种:愤怒、厌恶、恐惧、快乐、悲伤、惊讶。
道格特一开始考虑过这个组合,但最终觉得“惊讶”(Surprise)跟“恐惧”有些相似而舍弃了。
他在最开始的脑暴阶段还考虑过使用“乐观”(Optimistic)、骄傲(Pride)还有“幸灾乐祸”(Schandenfreude),但后来被告知“乐观”不是一种情绪,后两者又略显多余。
设计情绪的形象成了最大挑战之一。
人人都有这些情绪,但谁也没见过它们。
它们不该完全拟人化,而且得跟我们对这些情绪的感觉相符。
我们最终看到的情绪小人就从这个思路得来。
Joy就像是一颗星星,不停跳动浑身发光。
我们开心的时候,好像也是“整个世界都亮了”。
Sadness是一颗倒立的蓝色泪滴,衣着臃肿行动迟缓。
悲伤时你总想躲起来,裹紧自己静静发会呆。
Anger是一块头顶能喷火的红色砖头,随时都能“气的冒火”。
愤怒能战胜恐惧,所以Anger经常殴打Fear。
Fear是一根敏感的神经,脑袋后挂着一根狗尾巴似的头发,它会随着受惊吓程度凹出不同造型,就像我们受到惊吓时“头发都竖起来了”。
Disgust是一颗西兰花——Riley最讨厌的食物。
好吧,导演表示,在设计时大家觉得小孩子会被西兰花恶心到…… 情绪的颜色是比较容易确定的部分,忧郁的蓝、恼火的红,或是闪亮的黄都很直观。
绿色是蔬菜的颜色,小孩子多半都不爱吃,至于恐惧先生的紫色,那是挑剩下的。
配音也是塑造情绪的重要部分。
最早加入的是给Anger配音的Lewis Black,他的标志性咆哮腔调让制片人第一时间想到了他;Fear的配音Bill Hader曾是“周六夜现场”(SNL)的模仿达人和资深段子手,也是皮克斯的老缠粉,为故事提供了不少创意;Disgust的配音演员Mindy Kaling经常演绎类似的碧池角色;配Sadness的Phyllis Smith则是第一次给动画片配音(顺便一提,Sadness的原设定是个男孩,但团队觉得这样一来女主角的情绪小队里就太多男性了);最难配音的角色是Joy,导演并不想要一个啦啦队长般的闹腾角色,而更想要个有真实感、假小子型的Joy。
这种“打鸡血”和“招人烦”之间的平衡非常难把握,好在最后进组的Amy Poehler是主持了三年金球奖的顶尖段子手,超快语速carry全场。
在Riley的大脑中,Joy是她的情绪总司令,这一方面是因为她的设定是天性快乐的孩子,另一方面则代表着天下父母的普遍心愿——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快乐的。
但在故事中我们也会发现,不是每个人都是由Joy支配的。
有的人天生悲伤,有的人暴躁易怒,芸芸众生是如此复杂,或许还有人是好几种情绪在撕逼夺权也说不定。
(which is me【大脑世界建筑史】 情绪小人各就各位,接下来就是打造大脑世界的时刻了。
跟情绪小人一样,这是个从无到有的苦逼过程。
大脑司令部的内部设计灵感来源于下丘脑,同时制作人不想让它看起来太科幻,而希望它是个看上去温暖舒适、能让情绪们安家的地方。
白天产生的记忆球会暂时储存在司令部的架子上(短期记忆),而当夜里睡着时,这些记忆会随着管道滚入层层叠叠宛如迷宫的长期记忆之中,那里有头脑工人(Mind Worker)负责整理(时不时让神曲蹦出来给你洗脑的也是它们),不重要的记忆比如隔壁老王的电话,就是“忘记师”(Forgetter)的工作了。
顺便一提,“记忆”和“长期记忆”在最初是设计成了露珠和蜘蛛网的样子。
后来制作者在设计结构时去参观了吉利贝利糖果公司和一家鸡蛋加工厂,尤其是鸡蛋厂里高大上的生产设备让制作者感到了灵魂的震颤,于是有了后来的记忆球输送管道。
个性之岛(Personality Islands)是我们之所以为我们的决定因素,每个核心记忆(Core Memory)点亮一座岛屿,照映我们性格中的某一部分。
温暖的家庭生活,一起闯祸的挚友,第一次比赛拿了冠军,第一次挑战蹦极……这些核心记忆组成了我们性格中的每一点——当然,并不都是闪光点。
每当失去一个核心记忆,性格中对应的那部分就会轰然消失。
还好的是,这些岛屿都能重建。
抽象思维(Abstract Thought)是最为怪异的地方之一,它能把情绪、想法通通压成二维再到一维。
因为11岁的Riley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成熟,所以这里是危险的施工重地。
毫无疑问,造梦制片厂(Dream Production)是制作团队玩得最high的地方。
为Fear配音的Bill Hader邀请导演到周六夜现场的后台呆了一个星期,于是最终有了这个SNL和好莱坞的山寨混合体。
潜意识(Subconscious)的设计师参照了很多恐怖电影做出了这个阴森森的空间。
许多西方人的潜意识里都关着一只小丑(有时候是麦当劳叔叔)。
然而我国很多青年的潜意识里关着一只冯远征老师。
记忆废墟(Memory Dump)是深渊的垃圾堆。
隔壁老王的电话号码就丢在这里,然而你永远都想不起来了。
哦对了,我们年幼时还可能有过想象出来的朋友,就像BingBong一样,它是我们喜欢的各种东西的混合体,陪我们说话陪我们玩(你对着空气说话把爸妈吓坏的时候),但长大后我们抛弃了它。
【头脑特工启示录】 《头脑特工队》的主题依旧是成长。
这听起来似乎是个说烂了的话题,然而这回不同的是,这个故事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我们的情绪,我们如何被情绪挟持,我们为何会遗忘,甚至包括为什么听了一首滑板鞋你就会一直在脑子里摩擦摩擦。
这个成长的过程不再限于Riley克服了种种不适面对新生活,也不限于父母们看过后释怀了孩子终将变成有独立意志的个体离自己而去的现实。
这个成长更是我们在这个故事后对自己的全新认识。
其一,接纳每一种情绪。
我们总是渴望欢乐抵抗悲伤,赞扬乐观嘲弄消极。
社会文化鼓励我们做一个活泼外向、积极阳光的正能量人类,然而并不是每个人的人设都是Joy坐镇中央,带着“I can fix it”的自信笑容排除万难。
更多时候,是生命中的那些“负面情绪”给我们力量:悲伤让我们深刻,去学习和体验,去增加生命的分量;恐惧使我们未雨绸缪,小心驶得万年船;愤怒为我们划出底线,警告外敌不可侵犯;厌恶决定品格,阻挡我们跟风从众失去自我。
快乐的确让我们过得更好,但很多时候,盲目的乐观却无济于事。
它是烧过天际短暂的流星,绚烂耀目,然而亘古不变的却是深邃广博的幽暗天幕。
有趣的是,在最开始的设计中,制作团队是让Joy和Fear一起飞出了总部结伴冒险,然而后来却发现故事顺不下去——他们想让Joy在这段经历中有所顿悟,去做一些从前不会去做的事,但Fear无法完成这个使命。
在把故事推翻重来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只有Sadness能够给Joy上这么一课。
也许我们一开始也都像单纯的Joy一样,不能明白Sadness存在的意义而想把她排除在外。
然而失去了悲伤的能力,并没有让人生变得完美。
人的成长中会有很多的艰难时刻,任你看一千遍滑稽电影也无法度过,而这个时候找个安静的角落大哭一场,却能帮你满血复活重新再战。
于是最后我们终将走过Joy的路,明白悲伤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很多时候正是Sadness将你引向光明。
每种情绪都塑造着我们。
接纳它们,才能真正地接纳自己。
其二,成长伴随着失去。
每个人成长的方式都不一样,有人家道中落,有人一场大病,有人从乡村搬进城市。
这是一个无人能逃避的过程。
当我们突然看到纷繁芜杂的成年人世界,童年就在那一刻变成阳光下飞升的肥皂泡泡,再不可挽回了。
于是每个被甩在童年和成年夹缝中的孩子都可能像Riley一样,Joy离奇消失,剩余的家伙你争我抢,于是变得沉默、多疑、敏感、易怒、叛逆……而父母也很困惑,曾经的小天使死哪了?
这好像是个很突然的过程,我们失去童年,父母失去了无忧无虑的我们。
这并不是一个拍给儿童看的成长故事。
对于那些还没长大的孩子们来说,这五个情绪小人加起来恐怕还比不上一个能卖萌的大白。
然而对于成年人、尤其是已为父母的观众们,它却是精心制作的一场内心冒险,充满了太多让人会心一笑或是细思恐极的巧思。
《头脑特工队》的制作团队大多数都已为人父母,这部电影有很多他们的切身感受。
当自己的孩子有一天突然拥有了秘密,变得有所保留,许多父母都偷偷想过:别长大啊,如果时间能永远停留在我们亲密无间的时刻多好。
本片制片人Jonas Rivera说过:“身为父母,有很多的时刻我都希望时间能永远停下来。
但那并不对。
那不是我们作为父母的职责,我们的职责是为他们指引前路。
”于是有了结尾一家人泪中带笑的相拥。
每个人都经历过失去。
失去BingBong,失去纯粹的记忆球,失去曾经引以为傲的个性之岛。
然而失去是成长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个悲欣交集的过程。
当失去来临,我们需要告别。
有时候我们用彻底忘记来告别,有时候我们在废墟上重建新城。
童年的消逝宣告着,记忆从此不再毫无杂质,交织的情绪让回忆开始五味杂陈。
然而这正是人生。
懂得悲伤,方能体验欢乐的可贵;背负过沉重,才能拥有真正的轻松。
从单纯走向复杂,从孩童变成大人,还有结尾隐隐一现的“青春期”,这终究还是个阳光灿烂的故事。
(本片将不会有续集,不过开下脑洞,衰老又是什么样呢?
记忆球成批褪色,情绪小人恹恹欲睡,整个世界向遗忘的深渊坍塌……Sadness你不要再往下写了【如何用《头脑特工队》进行一次性格分析?
】 其实这才是我看完电影想到的第一件事。
我觉得《头脑特工队》最棒的一点莫过于,Riley的故事结束了,然而观众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当观众把片中的设定套在自己身上,会发现,自己经历的成长之路或许是一部更加精彩的电影。
你可以利用本片的理论给自己写一份生动的性格分析书,当然,对别人也可以使用。
比如说: 我叫乔治马丁,我每天都在五万多具尸体中醒来,但我从来不做噩梦,因为造梦制片厂根本没那么多演员。
而且Fear他早就死掉了。
其他还有谁活着我也不清楚,但是每一季GOT的结尾看到观众反应Joy就会蹦出来好好干活。
我的长期记忆塞得比别人都满,因为十几年前的伏笔球我也不能扔掉,还得经常让工人拿下来擦擦。
不过最近实在有点塞不下了,是时候找Anger出来填填坑了……Oops,我的“有坑必填岛”几年前就已经塌了。
你感受一下。
【Fun facts】-背景中的记忆球里很多影像是《飞屋》里的片段-当Riley和爸妈长途跋涉来到旧金山时,他们遇到的鸟站在电话线上的场景来自皮克斯2000年的短片《鸟!
鸟!
鸟!
》-Riley教室的那个地球仪也出现在了《玩具总动员》系列的每一部-Riley的一个同学穿着印有《玩具总动员》角色的衣服-旧金山街景中的许多车上贴着来自《汽车总动员》的车尾贴纸-Riley老爸的公司名叫Brang,是个毫无意义的词语,叫这个名字是为了使它听起来更像个初创公司——这与湾区浓厚的科技创业气氛很搭调-旧金山的一个停车咪表上写的是:“25美分或1美元硬币,或者‘火人节’期间物品交换”( Quarters and Dollar Coins or Barter During Burning Man)-作为对沃尔特迪斯尼家族博物馆的致敬,Riley去的冰球场地正好是博物馆在旧金山的位置(104 Montgomery St, San Francisco, CA 94129)(禁转)
配图彩色版戳这里:http://www.douban.com/note/520101241/作为皮克斯动画的脑残粉,一路关注最新作品动向时已看过早先的彩色概念设计图。
5个色彩各异的小怪人第一次出现的时候,不得不承认当时猛吸了一口冷气:这画风人设...神马玩意儿啊?!
抽象之中透着...些许粗糙,与之前的精致细腻3D质感相差甚远,最impressive的也不过是这几个小“怪物”鲜明的色彩,看着略丑啊= =皮克斯这回不是要搞砸吧?
现在一切尘埃落定,各界都高喊着本片必为来年奥斯卡大热之际,本粉终于可以把一颗悬着的心放回肚里,以十分业余的动画脑残粉身份随意浅扒一下本片的色彩运用。
情绪小人部分:注:本片里对所有人物乃至动物大脑中的情绪小人色彩设定都是一致的。
可见这种颜色对应是设计师在充分考究了相关心理学材料之后所做的具有“定义”作用的决定。
黄色的幸福小人——乐乐JOY黄色是太阳的颜色,如果你仔细观察,我们的快乐小天使JOY每次出场的时候周身还泛着金光呢!
阳光、暖阳、活力、朝气蓬勃,这些光想到就让人产生绒绒幸福感的字眼当然再适合我们的小主人翁11岁的小女孩莱莉不过了。
故事的开头,从出生到现在,一直快乐可爱的小莱莉的情绪控制台就是被设定为黄色的幸福小人JOY主控的。
产生的种种情绪会形成一颗颗小球存档收录形成记忆,JOY捧出的自然是像一颗颗小太阳似的闪闪发亮的金色小球。
这些情绪小球中的核心记忆又支撑并驱动了一个个“性情岛”的构建。
童年的小莱莉,脑海中的全部核心记忆和大部分情绪存档都是幸福的JOY黄。
蓝色的忧伤——忧忧 SADNESS蓝色是被动的颜色,歌里面不是也唱道“蓝色是忧郁”么,于是本片的另一关键人物:悲伤情绪小人SADNESS则被设定为蓝色。
故事的开端,就是因为莱莉一家搬家的“意外”使得SADNESS不断触摸到原本黄色的快乐记忆球乃至核心记忆,进而导致JOY行动“挽救”的进程中被一起卷离“情绪总部”而引发的一系列惊险大作战。
与快乐、积极、自信的JOY截然相反,SADNESS最难忘的时刻总关乎悲伤,即使是在JOY认为快乐的时刻,她也总能敏感捕捉到令人悲伤的记忆。
每当挫折或变故来临,忧伤又自卑的SADNESS更是忧心忡忡地无力到连路都走不动,且别说那惟妙惟肖的表情动作,光看一眼她那通体发着蓝光的皮肤和头发、穿着厚厚的白色毛衣、拖着那似乎永远积极不起来的笨笨身躯,你是联想到了寒冬还是冰山呢?
或许我们都会有像乐乐一样嫌弃忧忧的时刻,幸福的人生为什么需要“累赘的”忧伤呢?
然而影片会告诉你SADNESS不是反面人物,正如被动的蓝也是理智的色彩。
情绪的指挥部里,没有“人”应该被抛弃。
要让莱莉健康幸福地成长,大家缺一不可。
红色的愤怒——怒怒ANGER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几乎所有的表情包里都会把生气、发怒设置成一个个气鼓鼓的红色小脸,气急时刻还能从头喷出火红的愤怒之火。
没错,这个可爱的怒目圆瞪的、总是容易燥怒的可爱的红色小家伙就是我们的愤怒情绪ANGER啦。
红色是刺激之色,尤其是火红的颜色,表达愤怒恰如其分。
这只红色小人还有一个显著“外貌特征”就是有着一张时常大张大合的大嘴,片尾的部分,他可是如愿以偿地掌控了一整部部的“脏话字典”呀。
嘻嘻,老美的幽默还是那么令人忍俊不禁。
绿色的厌恶——厌厌 DISGUST与后文涉及的紫一样,绿色是一种矛盾色。
绿是生命的颜色,绿叶儿啊青草儿呀...多美。
但绿色的毛毛虫和绿色的毒蛇呢?
是不是想来令人毛骨悚然?
所以往往影片中的毒汁儿都被设定成绿色液体,想来确实让人有种disgusting的作呕感。
对于我们可爱的小loli莱莉而言,绿色还是最讨厌的蔬菜西兰花的颜色。
让我们仔细看DISGUST的发型和身姿,确实很像一朵“可恶”的西兰花呀。
再配上她紫色的唇和小丝巾,还是一朵中了毒的西兰花(\(^o^)/不挑食的博主表示小宝宝们的世界,皮克斯大神们果然好懂)紫色的恐惧——怕怕 FEAR在很多人的认知里,紫色象征着神秘。
那么神秘的自然意味着未知,未知的东西总令人不安和害怕。
我们整日蹑手蹑脚提心吊胆的FEAR正是这样的设定,每次镜头转到他的镜头,我都会担心那细小的身板儿上的细胳膊细腿儿或是充满恐惧之色的大眼珠会像看恐怖片一样突然散架。
其他:粉色的梦幻——冰棒Bing Bong及梦境之城除了上述5个情绪小人之外,莱莉的内心世界还有一个(群)重要的角色:幻想出来的朋友。
这只长了大象的身体、猫的尾巴,有时还能像海豚、哭出来的眼泪全是彩色糖果,有一辆能登月的扫帚车的忠实朋友Bing Bong,周身的大部分颜色是梦幻的粉。
这个忠实的好朋友,承包了本片的大部分泪点,在此不加详述。
这个梦幻的人物,最终也像我们生活里经历的那样,在小loli成长的过程中被遗忘在美好的时间里。
他虽然会消逝,但终究会成为成就我们的一股坚定力量。
我所认知的电影的其中一个魅力就是 一切不可能的都可以在其中发生。
毕竟,它还是一个动画嘛。
所以,在意识到‘冰棒’消失的第一瞬间,我理所当然的认为影片到最后,只要救了‘乐乐’,她就可以做到使冰棒复活,她可以通过放映记忆球等让莱莉想起‘冰棒’,但到最后,都没有等来这一刻。
冰棒一出场时‘鬼鬼祟祟’,正在仔仔细细的挑挑选选一些记忆球,那时还不完全了解头脑特工们工作的我以为它是‘记忆小偷’,它要偷走莱莉快乐的回忆,是个坏蛋的角色。
只是没有预料到,那些金光闪闪的记忆球,也许也是冰棒的回忆。
乐乐想起来冰棒是莱莉小时候假想出来的朋友。
并且答应带冰棒一起回到控制中心,让莱莉记起冰棒。
冰棒为此欢欣,全心全意帮助乐乐和悲伤。
冰棒只知道莱莉很久没有和它一起玩了。
只是,冰棒不知道莱莉长大了,不再需要它的陪伴了。
后来,冰棒通过记忆球才知道 ‘哇,莱莉原来已经长这么大了,它的小火箭也再装不下莱莉了。
’第三次的尝试,冰棒对莱莉说 我知道这次一定会成功……多少人在冰棒消失的时候不经意间伤了,痛了,哭了。
于我来说,冰棒做出的选择,它的消失,就像是一次对童年单纯、无忧、充满幻想的小世界做了一次郑重的告别仪式。
“该长大了,但是别放弃快乐”而不知情的乐乐,很像小时候急着长大的自己,甚至都来不及对童年说声再见。
一部带有酸酸甜甜味道的皮克斯电影。
充满想象力的设定和空间构造,打动人心的共鸣点,并且不失去幽默,让人看得笑泪交织,感动不已。
一场五味俱全的情感风暴从我们脑袋里五个情绪化的小人开始,他们站在操纵台面前主导着我们的情绪,把点点回忆汇融相聚。
记忆是一个个玻璃球,染上了这个记忆所附带的情绪的颜色。
而那些最刻骨铭心的记忆,则会被摆在最高位置,映射出一个个个性的岛屿。
人的性格是童年塑成的,它的基石便是童年记忆,它可以是家庭的温馨,友谊的暖意,爱好的热情,品质的纯洁,也可能是与之相反的可怕东西。
这些岛屿便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它们有可能崩塌,有可能更强大,也有可能被其他岛屿所代替。
这崩塌与重塑的过程,我们叫它“成长”。
关于记忆深渊,电影里有个悲伤的支线故事,主角不是我们的头脑特工,而是binbang,一个莱莉幻想出来的玩伴。
不知道你们幼年时,是否也像莱莉一样,幻想出一个伙伴陪着我们,一起淘气,一起快乐,就像binbang那样,一起欢笑,一起坐着那辆小四轮玩具车,幻想着它像火箭一样,能带着我们冲向天空。
当我们长大后,我们到了新环境,交了新朋友,渐渐的,我们已经不需要这个想象的“朋友”像以前那样陪着我们一整天了。
就像bingbang刚碰到乐乐时的抱怨一样:莱莉已经很少来找我玩了。
就算被莱莉遗忘后bingbang也不抱怨,他在记忆球迷宫里,等着哪天能被莱莉想起。
bingbang的大背包里装满了记忆球,都是关于他和莱莉的美好回忆,他偷偷的将这些记忆球藏起来,只是不想因为他们褪色后被记忆清洁工发现扔进记忆深渊,这些记忆对他来说是很重要的,但当他看到乐乐需要帮助时,他毅然的把包里的记忆球都扔了,用来放莱莉的核心记忆球,他知道,相较莱莉的核心记忆球来说,那些记忆球是无足轻重的。
虽然bingbang在前半部分里是欢乐搞笑的,但是当他和乐乐一起跌入记忆深渊时,悲伤情绪就已经开始蔓延了,在小车没办法承载他和乐乐的重量一起冲向天空时,bingbang把自己永远的留在了记忆深渊里。
在记忆的深渊里,不管是美好的还是难过的,都会随着时间慢慢的消失。
就像我们的成长,总会要做出选择,总会舍弃些东西,而那些舍弃的美好会化为我们成长的一部分。
我们这代人,是看着皮克斯长大的。
但皮克斯的故事却没有遭遇《玩具总动员》里的玩具们一样的结局:长大成人的我们依然深深地喜欢着这些电影。
因为简单的孩子式冒险故事里面,总还有一只手,悄悄伸到成年人的心里,轻抚那个住在里面的没长大的孩子的头。
皮克斯电影给人最美妙的体验,就是上一秒陷入哀愁,下一秒卻又能捧腹大笑。
电影看完,嘴角还保持上扬状态,却尝到了淡淡的苦涩。
但上一次从皮克斯的电影里体会到这种感觉,还是“Up”,而且开头的惊艳之后却陷入了完全低龄的俗套。
真的害怕这过程会成为皮克斯的一个缩影,因为在那之后的皮克斯作品如《勇敢传说》、《怪物学园》都算可以一看,但却没了那双伸到你心里的温柔的手。
直到这次的”Inside Out”,之前看到戛纳电影节好评如潮,尤其诸如这样的评语:“有趣,而又有深刻的忧伤,有关于世界和自身的深沉思考”。
这正是我想从皮克斯的电影里得到的。
结果,这部电影给了我更多。
故事有一个脑洞大开童话色彩浓郁的设定,仔细一想却合情合理甚至有科学基础。
那些Riley生活中与大脑里的种种情状,孩子们看来津津有味,但经历了些许沧桑的大人看起来,稍稍一细想,就有了无穷的酸涩与甜蜜并存的回味。
从Riley面对新环境的情绪变化,到长期记忆短期记忆的运作,再到成长伴随着一些记忆的永远失去这种精妙的剧情自不用提;而“我们需要悲伤,悲伤甚至可以是快乐的底色”,这样的表述就让人击节了。
故事的结尾,随着Riley的成长,所有的记忆都不再是非黑即白,不再是不是快乐就是悲伤,而是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的混合颜色。
这是我见过最棒的动画片结尾,把成长、生活那种复杂的、说不清道不明的、迷人却又让人怅惘的复杂变化成功地外化了。
电影本身就像一个七彩的记忆球,没有乐呵呵的大团圆,也没有惨兮兮的悲剧,就像生活本身,就像成长本身。
散场后站在影院门口,那种复杂却愉悦的感受久久不能散去,我想,我的内心中一定正在流淌着一条七彩的记忆球的瀑布吧。
影片里有个概念,核心记忆球支撑着一座座回忆之岛。
这样一想,在我们的内心里一定也有一个皮克斯岛,里边放着我们颜色渐渐暗淡的记忆。
以及像goofy island这样,所有曾经存在却最终消失的岛的复制品。
如inside out这样好的电影,就能让这座载满我们最美妙,最不可言,以及最复杂情绪和记忆的岛运行起来。
pixar island会有一天也掉入填埋区吗?
我的答案是,即使未来皮克斯这家公司消失了,我也会努力保留心里的这座岛的。
我们是孤岛,但pixar island不是。
有些电影我喜欢,但是看完并没有说话的欲望,有些电影看完就很有想法要表达。
今年唯一一部把我看哭的影片居然又是一部动画片——头脑特工队,当冰棒挥着手消失的时候,我忍不住想自己的大脑是不是也有一段我早已遗忘的记忆还在记挂着我,期待有一天我能想起它,最后就这样烟消云散,不复记忆……头脑特工队讲述了一个小女孩莱莉的成长故事,但不是传统的历险成长模式,而是用栩栩如生的拟人形象描绘了普通人的情感变化。
影片的开头由乐乐主控的莱莉活泼开朗,倍受大家宠爱,连观众都免不了喜欢坚强乐观总有好办法的乐乐,讨厌似乎百无一用还搞乱一切的忧忧。
随着莱莉全家搬迁到陌生的地方,企图隔离忧忧的乐乐主控开始力不从心,乐乐和忧忧一起失陷在记忆仓库,连性格岛都一一塌方,事情失控到情绪特工们完全无法工作,莱莉离家出走。
我们才渐渐明白,忧忧的存在释放了我们的压力带来外界的帮助,让我们能更多的思考何去何从,一味的乐观是盲目而且不切实际的。
最后随着忧忧的入主控制台,莱莉正式地进入了青春期,永远地告别了无忧的儿童期,记忆球不再是单纯明亮的黄色,变成各色掺杂。
影片结束让人久久回味,成长真是令人忧伤的一件事,但是又无法抗拒它的来临,谁能做永不长大永远快乐的小孩呢?
了解自己的负面情绪并管理好,我们就真正开始成熟了。
影片如此天才地解析人类的各种情感变化,不但让小朋友能很快理解,连大人都不由自主地思念那些遗失的美好过往,思考怎样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的确是老少咸宜的好电影。
几个难忘的重点:莱莉幻想的冰棒真是小女孩最喜欢的好朋友的形象,粉红色的大象海豚棉花糖的结合体,每一颗眼泪都是一颗糖果,彼此嬉闹做伴,有一天女孩长大了遗忘了它,它仍然为莱莉牺牲,消失在记忆深处。
妈妈的主控情绪是忧忧,爸爸的主控情绪是怒怒,妈妈一旦对现实失望头脑自动上演偶像剧,爸爸的头脑里总在上映球赛。
滑稽的造梦剧场都是白天现实的投射,黑暗的潜意识里隐藏着可怕的小丑,小朋友奇形怪状的抽象世界,美丽奇幻却不停在崩塌的幻想世界,莱莉幻想中能为她牺牲一切的帅哥,万恶地洗脑广告音乐,结尾彩蛋恶搞的各式各样的头脑特工,甚至还有喵星人和汪星人……影片独具匠心地打造了一个如此浪漫逼真可爱的脑内世界,五星推荐。
那个兼具想象和情怀的Pixar并没有回来 所谓的创意也不过是拾人牙慧 《脑内中毒大作战》《四叠半神话大系》里早就玩过了
你的每个情绪都在保护你
故事很有创意, 就是欣赏不动这个画风和画面效果.......
哈哈哈 是一部解决了我所有成长疑惑的动画片
喜欢五颜六色的混合球,除此以外很一般。
画风超丑,剧情尴尬,乐乐真是个讨厌鬼,整个片子看下来无聊得很,斯丢屁得。
电影已经很难再带观众做梦了,幸好还有动画片。
你永远不是孤身一人,在你无助时,你的欢乐正翻山越岭地拯救你的坏情绪。
没劲
最被虚赞和高估的作品,通篇事实上充满了标签化、模式化的构建,将孩子的成长与情绪拟人化是一件讨巧的事情,但是本作却如此僵硬且脸谱化的草率形式,任何一个角色背后都有成人化的想当然与不好玩,一部严重成人化和缺乏想象力的庸作而已。
3.5。讲感情的戏,情感部分却是最弱的,就这点不满。
作为一个设定是有意思的,大脑分工协作人体细胞各履其职,人对自己的情绪行为到底有没有自主权,自由意志真的存在吗?悲伤愤怒对于人就一定是不好的吗?但整部电影都在重复一个三分钟能演明白的设定,故事就很无聊,有些概念就一旦实像化就莫名其妙无聊透顶。同样是心灵哲学具象化,心灵奇旅就非常有趣感人
创意很好
总是不断的被评分骗去看这种动画,明明每部都差不多。
看了几次看不进去
我觉得内容可以再丰富一点,有些太程序化了。
也许是下雨,也许是厅太小,总之没觉得好看。走出商场门口后倒是很舒服,夏天的白兰花秋天还能看见,浓烈的香味和下雨的夜晚很配。
飛機上看了十五分鐘就關了故事有點弱智。。 主要還是人設不好看。。作為一個顏控。。但是family的片段做的都很好的!
皮克斯重回《瓦力》《飞屋》巅峰。在心理学基础上大胆想象出记忆球、遗忘深渊、梦制片厂、思维列车、个性岛,自成一套天马行空的脑世界观。没有盲目灌鸡汤,而是让你明白即便负面情绪都天生我材必有用,当然能让Joy挂帅,尽可能保持乐观面对生活自然最好。彩蛋很赞,年度最佳动画候选。9/10
看到冰棒跳车让乐乐自己上去每次会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