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都揪着一颗心在看 几乎每一分每一秒脑海就抑制不住地闪现着同类影片的画面韩国的熔炉美国的聚焦 英国的裂缝等影片如果你问我是否能想起任何一件有关于中国对于学校 孩子或教育相关问题的事我会告诉你一个号称前央视著名主持的正不遗余力地用传统文化教育我们这些将垮下的新一代他的大名叫陈大惠哦对了他们这些教育专家都喜欢说这样一句话孩子你要明白,我这样做都是为了你好也许我该像片里的Elma一样 尝试用自己的力量做些事情 比如说正儿八经地写篇文章让更多人快醒醒
完全不同意某条热评的看法。
在影视作品中,我想大多数人并不会习惯“美好的粉饰”,甚至偏爱人性的失败与毁灭的悲剧。
显然这片和《熔炉》都是相当好的作品,但偏爱这部的原因绝不仅仅是其“希望”的内核。
熔炉是一部大是大非的讨论,孩子单纯善良得令人绝望,老师正义得令人可怜,校长死一万次都不够。
但《总有一天》里,两个孩子最开始偷东西,不体谅他们的妈妈;善良的女老师在盛怒之下和校长一样删了弟弟的巴掌;想要照顾兄弟俩的叔叔半路放弃了他们……甚至就像评论里说的,有人的天平虽然倾向于同情孩子,但仍认为他们缺乏管教,而体罚和严格的纪律是不可或缺的方式。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杨永信这种人还能够活着了。
单纯的恶是恶,但愚蠢更是一种恶,并且这种恶还广泛存在于这个社会,比单纯的恶普遍得多。
熔炉的校长就算真的法律无法惩戒,自有天理道义能做个论断,但或许真正可怕的,是还有人做不出明确论断的问题。
另外,我真喜欢这部片的名字。
总有一天,总有一天弟弟的梦想实现,有人等上月球,总有一天抗争会找到出路,尽管已经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但同时,“总有一天”这四个字包含了一些软弱的哀伤。
“我总有一天会变得很厉害,我总有一天会发大财”,人类的希望有时显得可怜。
这部看似一个好结局的片子给我的感觉仍是一种深远空旷的悲伤,就像《边城》的最后一句,“也许他永远不会来,也许他明天就来”。
对悲伤的降格处理可能更符合我的审美情趣,“在一种激情的过程中,最不能显出这种好处的莫过于它的顶点。
到了顶点就到了止境,眼睛就不能朝更远的地方去看,想象就捆住了翅膀⋯⋯”反而是冲淡之后,更显源远流长。
PPS,最近我竟看到三次悲情浪漫臆想,一次是《飞驰人生》里张弛开车冲入悬崖感觉自己飞起来了,一次是《末路狂花》路易斯和艾尔莎冲入峡谷看到的更广阔的人生,还有这里弟弟从建筑物上跳下来却感觉自己飞入了太空。
明明都是最好的结局,怎么还叫人唏嘘呢?
“总有一天,一切都会好起来”片头“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和片尾“寄宿学校里的学生一直需要服用药物缓解恐惧和痛苦”,让人心痛。
总是看见校园霸凌、教师体罚孩子的各类新闻,学校原本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老师原本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这些老师是如何做到心安理得理直气壮的披着教育的外衣去殴打体罚虐待这些孩子的啊!!!
他们教会了这些孩子什么?
教会了他们欺凌他人,教会了他们撒谎隐瞒,教会了他们必须要做个没有思想的鬼魂,强迫他们接受这样残忍的“教育”方式以及这样的环境……弟弟的沉默和忍耐让人心痛,在沐浴着冬日暖阳的哥本哈根街头,弟弟看到街头艺人在演唱,同龄的小孩儿在奔跑在玩耍,大一些的孩子在欢声笑语的讨论交流,这才是真实的世界啊,外面的世界虽然充满未知但是没有虐待啊,那一帧无言的眼睛特写镜头里,弟弟是如此的难过又如此的坚决(救哥哥)。
失去母亲,叔叔给予不了庇护,那位老师原本是唯一的温暖,却终究是背叛了他们(在他们理解的是背叛,实际上老师也有无奈吧。
但是总觉得这位老师实际上可以再勇敢一些!
)。
第一次检察官突击检查没有一个孩子敢说出实情和最后一个个都举手的场景形成的对比,直接泪崩……阅读能力很好的弟弟帮大家读信的场景,和最后电影旁白的叙述者“我”奔跑着送两兄弟走的场景,以及由于“我”勇敢举手大家都举手的场景,让我意识到,勇敢又善良(哥哥给弟弟吃捡到的一小块巧克力的时候,弟弟还分给大家!
)的两兄弟,不仅仅是将大家从寄宿学校解救了出来,更重要的是在大家的这段黑暗记忆中增添了一丝温暖和成长吧。
片头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场景以及“这将改变人类历史”,不仅仅为后续弟弟的登月梦想(后来跳水塔的场景直接切换到想象的登月场景也很窒息,难过到窒息,这样残忍的地方不仅仅折磨的是身体,还有他们的梦想和心灵!!
)作铺垫,更重要的是想引出,教育工作者们如何教育,如何去引导和培养这些以后需要支撑起一个新时代的孩子们,是关乎人类命运以及人类历史的重要功课吧!
恶魔在人间,希望所有愿意从事教育事业的人们,请务必怀着一颗善良的心啊!
世上本没有坏孩子,只是无脑的父辈多了,事情就朝坏的方向发展了。
多关注自己的孩子,以他们接受的方式沟通而不是一味地埋怨责怪推开他们。
作为教育者是孩子们的第二父母,师德至上,不能站在制高点去批评辱骂暴力相向孩子。
孩子们生性调皮固然有犯错的时候,但是这个容错幅度能否宽容些?
不要将你成人世界的怒气、委屈加之他们身上,多花一些时间和耐心,他们依然是最可爱的人。
看完之后真的很痛苦,这是一则由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真实,现实,真残忍。
一直都疑惑于为什么会有人完全丧失人性?
这些完全都不能称作为人的东西为什么没有人能够惩治他们,付出应有代价,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呢?
我没看完就想到了豫章书院,这个电影和豫章书院发生的事情几乎重合了,甚至豫章书院这种事实更加的残忍,电影拍摄于2016年,豫章书院在2020被揭发,历史还在重演,可见这种事根本没有离我们很远,揭发豫章书院的人们甚至被威胁生命还要揭发他们。
电影的最后,所有人都被弟弟的思想感化了,人怎么可能没有思想,只做一个鬼魂?
只要一片黑中有一个红色,一定会有很多红色出现。
我们能做什么?
电影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不是故事,这是现实,而现实离我们根本不远,它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你能够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件事这个电影吗?
好想尽自己一份力来改变一些事情。
如果中国有导演能够拍豫章书院的电影出来,我真的敬佩他。
《总有一天》自评B站上看到很可怕的一条弹幕,那条弹幕就是:Elmer兄弟俩知道母亲的去世后在饭桌前号啕大哭被摁在饭盘里,弹幕说 “不过他们之前偷东西确实不好,被惩罚也是该”。
这世界上真的有像校长这样的思想的人存在,最可怕的是他们觉得自己是对的,相反这也是把孩子送到杨永信那儿父母的想法吧。
电影《总有一天》就像是一块时光的碎片,带我们穿梭回那个老旧的孤儿院,和那里的孩子们一起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
导演杰斯珀·W·尼尔森在这部电影中,没有花哨的特效,也没有豪华的布景,但他就是有那种魔力,能把一个充满压抑和挑战的故事讲得深入人心。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两个兄弟在孤儿院的经历,那里的日子不好过,但这两个小家伙的演技真的很棒,看着他们的表现,你会觉得这一切就发生在你的眼前。
他们的眼神里有着太多的话,让你不禁想去抱抱他们,告诉他们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导演的手法很朴实,没有太多修饰,每一幕都很真实。
影片的色调有点灰暗,让人感觉有些压抑,但这恰恰反映了那个时代和那些孩子的生活状态。
镜头紧紧跟随着孩子们,让你感觉自己就像是他们中的一个,和他们一起经历了那段不易的岁月。
音乐也很到位,没有哗众取宠,而是恰到好处地衬托了电影的氛围,有时候它就悄悄地出现,让你的情绪跟着它起起落落。
总之,《总有一天》是那种看完后会让你久久不能忘怀的电影。
它没有惊天动地的剧情,也没有让你哭得稀里哗啦的桥段,但它就是有那种力量,让你在看完后还想再回味一下那些孩子们的故事。
这部电影是杰斯珀·W·尼尔森的一次精彩展现,证明了即使是简单的故事,只要讲得好,也能打动人心。
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
最可怕的是,寄宿学校里的暴行并不仅仅是剧本,它是曾经发生过的,也是现在正在某个角落发生的。
其实不太理解校长的暴力,可能人性本恶吧,没有为什么,而在这个偏远的学校,他就是主宰,所以可以肆无忌惮,毫不掩饰自己的恶。
其他教师,有更坏更变态的,有顺从校长用虐待学生获取认同的,也有没那么坏冷眼旁观的。
这些孩子们是受害者,但也是旁观者,他们以这个环境中受欢迎和接受的方式表现自我,比如沉默,比如忍耐,甚至也成为那个施暴者。
明明都是受害者,为什么孩子中也有欺压也有殴打。
是因为教师的煽动?
是因为环境的影响,于是也成为了暴力的执行者?
是因为自己受欺负,要靠欺负更弱小的人转移痛苦,寻求短暂的平衡与快乐?
所以当刚刚受到侵害的小男孩回到宿舍,眼里还含着泪时,片刻后却又声嘶力竭地咆哮着“惩罚”,要让尿床的Elmer受罚,稚嫩的面庞上全然是让我害怕的愤怒。
集体奴役和集体麻痹后的集体沉默,强制服从和强制认同后的强制失声,怎能不让人心痛。
而Elmer就是最后的一缕光,在所有人成为鬼魂时,他依然坚持宇航员的梦。
与其说是梦想,这更像一种心灵寄托。
因为在太空中可以克服重力,畸形的脚也可以正常行走,他就能和其他小孩一样了。
所以他在读大家的信时,还会加上奇奇怪怪的行星、飞船、太空怪兽等情节,这近乎偏执的坚持也悄悄改变了周围。
“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Elmer就是那个没被改变的小孩。
都说是丹麦版熔炉,其实不然,这里,一路奋战的不是大人而是孩子,更多是一场自我救赎。
当求助检查官无果后,Elmer决定用自己的方式拯救重病的哥哥。
他知道,只有自己伤痕累累地出现在世人面前,他们才会相信,于是他穿着自制的宇航服跃下高塔。
阿姆斯特朗走下飞船前,外界一片未知,那一小步需要莫大的勇气;同样,Elmer的宇航服就是他的勇气来源,他要像宇航员一样去面对前路的未知,当一个小小英雄。
不得不说,最后飞向月球的镜头,很有浪漫主义色彩,是一个伤痕累累的孩子与黑暗的博弈,也是他逃脱地狱、飞向自由的号角。
总有一天,不再沉默,孩子们举起了控诉的手。
总有一天,阳关普照,每个梦想都闪闪发亮。
The day will come,只希望,这一天,可以更早来到。
PS:附上一段关于旁观者的诗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此后他们追杀……;最后他们奔我而来,那时已经没有人能为我说话了。
——马丁尼莫拉PPS:这些xq的变态就该自宫、通通剁碎😤
快乐小邮差
没想到,在这里,也有值得回忆、留恋的友谊
一切的悲剧都来源于没有一个好的家庭。
相信还有比电影中更加残酷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身边,发生在全球各地,各个角落里,每一部悲剧电影都是存在幸存者偏差的,就像校园暴力欺凌视频,是要多蠢的人才会边欺辱他人边录视频最后还要发到网上,还要一不小心被转发过万,所以这种悲剧的实际比例要比我们所看到的要大100-1000倍。
其实这种比例不难解释,短评里说这部电影在B站上就有这样一条弹幕,Elmer兄弟俩知道母亲的去世后在饭桌前号啕大哭被摁在饭盘里,弹幕说 “不过他们之前偷东西确实不好,被惩罚也是该”。
世界上像校长那样的人很多,只是他们没有能力办一个那样的学校而已,想想身边那些殴打孩子的父母有多少,那些把孩子送去戒网瘾学校的父母有多少,如果他们有了钱,有了能力,可以聚集一群没有家庭撑腰的无反击能力的孩子,随意拿他们撒气,随意殴打、随意强奸、随意灌输任何你想灌输的思想,还不会受到惩罚,没有任何后果,他们早那么干了。
我想说的不是怎么去同情那些孩子,不是如何拯救那些孩子,也不是怎么除恶的问题,我想说的是如何不变成恶人,不要以为自己离恶人有多远。
回答这样几个问题:一、如果这世界上只有你一个人杀人不犯法,你会去杀了你最恨的人吗(不会遭到报复)?
二、如果杀掉一个人可以使你获得50万并且不会有人知道人是你杀的,你会这样去做吗?
三、如果周围所有人都把黑说成是白,不容你去反驳,注意是所有人,你会不会真的认为黑就是白?
第一个问题,受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的那些未成年人早就那么做了,因为法律保护的是施暴者而不是受害人。
第二个问题,不用50万,50块钱就够了,地沟油、三鹿奶粉、假疫苗、瘦肉精,他们不是无知,他们完全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第三个问题,我们先找一个被大多数人所认同的理论——“没有父母不爱孩子,父母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
”好,那我们来用数学的方法验证一下这个理论。
∵{不爱孩子的父母}为空集,{父母的一切行为}∈{为你好的行为}∴父母的一切行为=为你好=爱孩子∵{打孩子,骂孩子,欺骗孩子,讽刺孩子}∈{父母的一切行为}∴打孩子,骂孩子,欺骗孩子,讽刺孩子=爱孩子∵{孩子不听话、不懂事、不够聪明}∈{打孩子、骂孩子、欺骗孩子、讽刺孩子的原因/理由}∴{孩子不听话、不懂事、不够聪明}∈{爱孩子的原因/理由}∵没有父母承认自己爱孩子的理由是孩子不听话不懂事不聪明∴{孩子不听话、不懂事、不够聪明}∈{爱孩子的原因/理由}不成立∴{父母的一切行为}∈{为你好的行为}不成立且{不爱孩子的父母}为空集 不成立∴{爱孩子的父母}∪{不爱孩子的父母}={所有父母}既然我们证明了这条理论不成立,而它又是被大多数人所认同的理论,所以第三个问题的答案也出来了。
同样的证明题还可以再来一道:打孩子是正当的,因为孩子不听话,因为打他是为他好,那么我为了父母好,不让他们拿自己的积蓄去炒股赔钱,而他们不听话,所以我打他们也是正当的咯?
所以说,可怕的不是处心积虑的坏,而是无知的坏,这些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问题,上过初中一年级的人就能解出来的证明题,只是很多人心甘情愿被蒙蔽双眼,不愿意动脑子,宁愿用屁股代替大脑而已。
这也就是为什么校长到最后都逼迫Elmer承认这一切都是为他好,让他说这一切在今后都会对他有帮助的。
小孩子的演技太好了,我一直在想Elmer会用什么样的语言什么样的表情来回应,会是冷笑?
会是毒舌反击?
会是恐惧?
结果小孩子用一种同情的眼神看着校长,拉着莉莉安老师的手离开了。
记得上初中的时候,有一天下午自习课没有老师看管,我们几个女生坐在后排聊天,聊到一个话题:如果你被卖到大山里当童养媳,如何才能逃出来。
当时大家的方案五花八门,周围的人看我们聊得起劲,都来加入我们,包括男生,每人提一个方案,其他人给他的答案找漏洞,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没有任何有效办法可以逃出,只能凭运气。
那天放学之后我心情挺沉重的,我觉得是不是应该发明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成为女性同胞之间的小秘密,携带在身上,不小心被拐卖到山里的时候,放出武器来逃跑。
当然这我不是严肃的最终方案,因为毕竟那时候觉得这些事情离自己太遥远。
越大越觉得,这类事情的解决方案,不在于如何解救受害者,而在于如何杜绝事情的发生,如何提高人的思想觉悟,不能在某一区域,再把拐卖人口当成理所当然的事情看待。
最后,看到结尾处打出的字幕写到——在此之前入学的孩子们,大部分人至今都在依靠药物缓解抑郁和恐惧。
这是很令人痛心的结局,被毁掉的人,就那么被毁掉了,不要用正常人的思维去要求他们忘记那些痛苦的回忆,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更加令人无奈的事实是——社会的进步并不是去改善那些思想邪恶的人,而是以健康的思想去教育年轻人,然后等待着那些邪恶的人慢慢死掉,而那些人直到死都会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一代不如一代,年轻人药丸,然而,这一代认为的健康的思想,也仅仅是我们这个水平范围内的健康而已。
熔炉的遭遇,飞跃疯人院的反抗,肖申克的信念和结局。
《总有一天》集三部经典精华于一身。
在进入这个熔炉之后,尽管遭受暴力和屈辱,弟弟心中依旧充满梦想与希望,这类似于安迪口中的hope。
而哥哥与校长的对抗则表现了 “墨菲”式飞跃疯人院的决心。
弟弟登上水塔望着月亮,轻轻一跃,仿佛在奔向自由,就如安迪二十年如一日挖开那道通向自由的墙之后在雨中释放自我。
影片最终以让人欣慰的方式结尾,兄弟两个相视一笑就如安迪与瑞德在海滩上的拥抱那样让人感动。
不错的电影,没有多余的情节,小演员的演技丝毫不逊色与老戏骨。
电影到一半女老师离开了还以为后面不会出场了
85/100 虽然由真实事件改编,但却进行了浪漫主义化的处理,像是寄宿学校版的肖申克的救赎或者飞越疯人院。腿脚不便的人希望登上月球,是因为那里的重力可以让他像健康的人一样自由的奔跑,但是总有一天我们不用去那么遥远的地方,也可以活得像个健康的人。
虽然有点套路,人物塑造单一也,台词又过于抒情不叙事,电影的观感和读一篇半纪实文学基本类似,不能称之为一部好电影,但是虐童可能是每个人的点吧。。。。
看到结尾还是感觉差一股子劲儿没发泄出来。。。。
某些剧情很智障。
不甚唏嘘
只能用这种方式表达不喜欢。不过把2星都给Elmer,演得很好。它用一个近几年很吃香的题材以及所谓的真人真事赢得了豆瓣的高分,但我认为它受之有愧。这又是一部完全没做到show don't tell的反面典型,一直在流水账般地推进故事,几乎没有起承转合,观众只被灌输情节,代入感极低。
开篇压抑,黑暗中被载往寄宿学校的俩娃,开始暗无天日的生活。结尾被载出学校时阳光灿烂,对比鲜明。当恶行被揭穿娃要退学时校长还在灌输“你会明白这一切都是为你们好”的臭不要脸思想。棍棒式教育者求你们醒醒,就更不想提猥亵儿童的人渣了。真希望这只是故事,不是事实。
结尾的“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让人痛心,这个世上,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着你我不曾知晓的痛苦
小男孩好萌好天真,还有一种淡定
题材已不新颖,情节设计也极其平庸。这种限制人身自由强制劳动的寄养院真的是人间炼狱。
丹麦真的盛产这种规整的电影啊。小男孩从头到尾宇航员不离嘴,真的好尴尬,对于性侵的默许与一开始就有的隐忍的态度,让我觉得很不适啊,这究竟是初出毛犊的孩子,还是一个曲意逢迎性经验丰富的孩子,迷の搞笑。
这是一个很别扭的文本 前面的残酷呈现和少年们被体制化的刻画不够细腻 后面的解决过程更是简单到有些简陋
根本到不了四星。也就是题材和编剧比较耸人眼球。实际内涵乏善可陈。也就当看看视觉奇观而已。标准三星影片
原谅我是个内心黑暗的人,这部电影和《熔炉》比,痛苦小太多了,或许是拍摄角度的问题,总是显得不够残忍。
三星半。小朋友表演加分,但是导演你真的觉得这个诡异的视点是合理的吗?
丹麦版《熔炉》,但是没有后者那样的黑暗与直接展现暴力,本片在压抑的同时,也给了观者一些希望,比如小男孩宇航员的梦想。导演功底很扎实,很多场戏印象深刻。其实这样的事情离我们并不遥远,中国可以拍杨永信的治疗中心。
年度最心水boy诞生,一语一式,戏骨已成。观感更像《飞越疯人院》,一个扭曲的世界,冒出一个勇敢幻想的偏执狂,真的可以把那片大陆挽救。而在丑陋世界面前,我们都一样的软弱,尽管我们有力量阻止这一切,仍需要唤醒的灯塔点明道路。ps:海报为什么要把老坏蛋印的那么大
对于这样的题材,总体完成上有些不温不火,虽然没有韩国电影那么煽情,但还是流于表浅了。
一直在强调宇航员这个概念,台词和人物刻画显得很模式化,整部影片的观感让我觉得被好莱坞同化得很严重,远不如口碑说的那么好。PS,说这部比熔炉好的也真是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