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要懒散的活法我忽视不了眼下的暗潮我买不起进口的零食我排斥大开大合的故事.以上这些有关联么?我只能很诚恳地告诉你我在吐槽它们没任何关联.我对面是一个比我糟糕得多的老男人,他也在吐,不过我没有任何慰藉.因为我对着的是一面墙他对着的是一个姑娘.这世上最悲哀的不是你去买苹果四代我去买四袋苹果,而是本来只够买四袋苹果却不小心掉进魔瓶,好不容易释放出来又被当作神继而听人许愿说要苹果四代.姑娘很美长身细腿,觉着她不好的人我咒你们统统阳痿.只是说话太吓人,你没和我睡过但你睡过我妈.她没有哭没有闹没有画外音也没有音乐奏起,简直成了一个最普通的桥段里最简短的一句话,随意得像开饭时间一边找筷子一边自言自语说我饿了;他也没有愤怒没有错愕没有动作没有言语,仿佛一盘刚出锅的菜,静静地明了自己就要被端上去.好个一唱一和.所有的羁绊是否都如流水线样被印上纠结与完满,倘若如此,他们似乎只能当令人头痛的次品,但凡那些本该相濡以沫的场景硬是被粉刷上一层贱格.我十六岁跟他,今年二十六,为了赶走其他的女人她居然也晓得去扮起沧桑断起电.没有人会带着自己的未成年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大半夜爆瓶即使他并未当过父亲.你醉了你先躺着我好色我睡沙发,他再次写满面无表情的起身.我笑,亦从这份笑里察觉出不正常来.谁没有点过去呢?惨绿的少年孱弱的初恋,医院的长椅早已修炼成精目睹着上演悲欢的每一天.国配里还有旁白港版里只有空白,好在这并不比读起卡佛来还要难以理解.少年开始混账初恋依旧贤良,少年变老初恋却病死在变老的路上.遗留的女儿与喂养的狗,如今狗丢了他负责带女儿去找,找不到接着找找到了请滚蛋.是的是的就是这么简单.始料未及之处在于那从中抽出的温柔,砍也不是.她懂得对心仪她的男生三令五呵,自然懂得如何与他保持停留.他惹上麻烦想带她一走了之,却好像哪里都不对劲似的.究竟哪里不对劲呢?其实他最清楚不过了.他的城市亟待回归,他却奔上一条逃避的圆形轨道怎么也回归不了.她的出现是一次改道或仅仅是一出调味他不敢确定,于是他还需要一次错愕.伊莎贝拉是初恋是狗是人宠同名的小把戏但不仅仅只是这些,它还是对过去的回忆和现今的延续.在明了这个世界一切无聊的游戏规则后,只有你才能不让我启动自杀程序.对他是如此,对我们亦然.他愿意背负愿意承担愿意陪伴她保护她,尽管从现在起他们已无任何关系.这种放开双手就能获得世界的情结不再那么扯淡,同时,一种新的关系在自行地蓄谋着,它更为亲密却不再禁忌,它好过生活好过毒品好过喜剧片里的一句我养你.接下来要做的,只需等待就好了.只需等待就好了.等待闲庭信步的开春等待不再潦草的日子等待那该拥有的结果,姑娘穿着校服坐在课堂望着窗外出着神,素净的脸上流淌着比当初准备逃亡时还要大得多的渴望.好故事终将开始,电影戛然而止.
平静地看完。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而电影是一种挽留青春的努力。
”——在豆瓣看到的一篇《Isabella》影评中的话。
印象深刻的有:空荡的医院走道,失措绝望的眼神。
瘦削白皙的后背,陈陋阴暗的房间。
透蓝飘飞的制服衣襟,托着大袋沉重行李的臃肿背影。
一地细碎的酒瓶玻璃渣。
是这些细节,不是故事本身。
打开家门后,发现丢失小狗,连并着那些情愫。
和母亲年轻时名字一样的狗。
能理解这样的感情。
因为曾经丢失过养了三年的小狗,母亲在外找到凌晨二点才回家。
那是在外念大学的第一年,第一个月。
母亲一直隐瞒,直至放假回家,才发现母亲重新寻到一只外表接近的狗重新喂养的无奈。
可是那些呢,那些呢。
三年里,她给予我所有的温情,给予我的无时无刻的陪伴,连同她来到我身边时带给我的惊喜。
三年里,和她独处时讲过的所有的话,滴在她柔顺毛发上的所有眼泪。
这是一个讲父亲与女儿的故事吧。
浪子回归,青春救赎,有温情,但总是一部残酷故事。
残酷青春的遗物。
我不能够说:谁没有在这样的年纪这样与人相爱过,谁没有面临过诸如独自堕胎的残酷现实,谁没有狠心离弃过自己的爱人,谁没有失去过一生所爱,谁没有阴暗颓败无奈地成长,谁没有谁没有谁没有……。
我不能这样说。
我只想说,如果你没有过,也必然经历其它,别人所不知的残酷。
然后得以成长。
这是我的想法。
也许是一部讲到父亲的故事,所以让我有些特别的偏爱。
吸同一支烟,提同样大的包裹,一起灌酒,在深夜的路边练爆酒瓶。
甚至有一夜睡同一张床。
父亲是落魄的父亲。
但这永远不会是女儿心目中的形象。
小学的时候,父亲给过我一支烟,我还记得它绿色细长,薄荷味,有点呛。
多次和母亲一起搬家。
与电影不同的是,母亲不会变成父亲。
记忆错乱。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而电影是一种挽留青春的努力。
不知道未来,我是不是你心中的Isabella。
还有没有Isabella。
题记:上海作家陈村说过:你做了,你就欠了。
情感电影的内容故事不会太新鲜,就看导演以怎样的方式播弄你的神经了。
为七情六欲主宰的人们总是在天堂和地狱之间彷徨。
――――卡夫卡·陆(KavkaLu)[img]http://bbs.dvdspring.com/UploadFile/2006-4/2006419104886211.jpg[/img]本片以一个在澳门当司警的父亲和混迹夜店的16岁女儿若即若离的关系开始,揭示了欲望本身对于道义的疑惑,这条无形的戒条两边埋藏着“恋父”的关键所在,而父亲是司警的精神指向是男权世界的粗暴,他和女儿在夜店的繁琐表白自己是导演暗喻男性形象的虚伪,正如电影里不知实情的父亲将不知是他女儿的张碧欣逼到墙角询问一样,导演让观众的心理也到达绝境,人的故事里道德约束是否惨白,怎样的设计才是道义的底线。
导演将人类的敏感话题却以看似懒散的方式表达出来,影片开始那个从屋檐下仰拍的镜头显示着内心对于外界的不可顾测,而酒吧里慵懒的暖光充满色情气息,女孩第一个正面近景的镜头充满了哀怨的气息这和在一旁搭讪的马振成成为对话,在夜色里男性总是以老套的台词堂而皇之搜寻着可以猎取的小白兔。
时空交错的场景,慢慢泄露着这个被郁郁寡欢的男人旧情和新欢,沧桑的经历让这个男人选择了自我沉醉,颓废的背后有着导演对于时局的想法,暧昧的情愫被彭浩翔弄成了对于体系的哲理,一个电影所标记的年份往往很有象征意义,父亲对于女儿的愧疚和抱怨以及最终的冰释寓言着两地的关系,这种将宏大话题浓缩成父女关系的智慧显现了年轻导演把控敏感的能力。
导演保持着自己作者电影的风格,细节上非常独到,张丽华决定生孩子的镜头导演以一个游戏的按键和一声买单表述,人生许多决定在于一念的偶然。
一条和张碧欣母亲同名的狗伊莎贝拉连接着故事三个人的关系,旧情里的母亲和马振成,当下的女儿和弃狗,名字下蕴藏的是情人之间无法割舍的关系,而询问的关系也使得父女之间有了重新了解,“伊莎贝拉不可以再给人扔掉”这句由女儿说出的台词有着对于父亲的埋汰和对于自己的祈愿,在吉他的拨弦里观众看见马司警的悔意。
为了舒解内心的歉意,马司警用为女儿贴寻狗启示的方式表现一份迟到的男性责任。
他们在磕碰里了解对方,责任是导演一再突出的话题,无论是女儿固执寻狗还是女儿买安全套给父亲都是呈现着人际的责任,而闪回里女儿和母亲屡次搬家艰难行走的夜景有着依靠缺席的含蓄表达,同导演以往电影不同的是,导演将所有的愤懑情绪克制在人物的情绪里。
贯串全剧的音乐有着两种构成,一种是酒吧纵情的热辣音乐,一种则是反映人物之间心灵沟通的钢琴声,在找到狗一段里它直接成为父女心声和关联的写照。
而母亲旁白和影像的错位却为观众了解马振成的性格特征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个其貌不扬的小个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却对自己的亲人有着爱心,在午夜的大三巴父女俩高声的说话里我们看得出他们的心连在了一起,这个过程导演以细微的观察传递人情的暖意,色调也以最初的冷色转为暖色,心理的反映通过视觉给观众以确定。
影片后半部导演慢慢展现了阿成的境遇,栅栏、灯塔、狗等象征物为简练叙事起着作用,逐渐达致高潮的时刻让我们看到了回归主题的三层涵义,澳门的回归、女儿的回家、父亲的自我认知这些都是亲情的作用,这个故事到这里似乎已经可以高潮,导演在此时却安排了一个男人的突然出现,在他和阿成的谈话里,我们发现阿成和张碧欣的真实关系,这样的转变可能更加适合亚洲发行,特别是大陆发行吧,看了或许观众有些错愕却说明导演把人际放到更大的范围去审视。
我们应该承认这部怀旧的影片确实在影调上和王家卫喜欢的大色块有着某种联系,而内在的更有香港电影人对于的历史伤怀和对于相互前尘不确定性影像表述,或许没有人注意到这部影片的字幕插入是和澳门警察涉黑有关的腐败事件,这样的方式在王家卫的《2046》的插入有着异曲同工,这个涉及到警察阴暗题材的影片最后以阿成对镜剃须而寓意新的日子洗心革面的开始,他以自己的行为挽回了警察的尊严。
导演选择相貌平常的杜汶泽主演就把故事变成了普遍性的意义,释演女儿的小美女梁洛施有着一种灵气,而阿成的上司,饕餮客警司黄秋生其实可以省略,当放着似乎有着某种调侃。
综观导演数部影片,他在影像叙事和编剧上都掌控得比较好,这部让他载誉柏林的影片或许是他崭新的开始,相信他会有更好的成就。
【附录:影片资料】片名:《伊莎贝拉 Isabella》2005中国香港导演:彭浩翔主演:杜汶泽 梁洛施 黄秋生 片长:104分钟个人评价:艺术性7.5,欣赏性8(不错的港片)云间 寒鸦精舍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联络方式:MSN:[email protected]邮箱: [email protected]
其实我不太喜欢这种颠来倒去好几遍才能把整个故事弄明白的片子,但我还是选择了推荐这个用复杂的手法讲成的简单的故事给大家。
但在此我并不是要写个什么评论,因为我确实不感冒这种类型,我只是想把片头那二十来分钟被导演用剪刀解构得支离破碎的故事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结构一下。
说白了,就是阿成和阿欣这对由伪父女发展成的真情侣在那晚做爱了么?
导演的那把剪刀真是厉害,他前后共解构了三个主要的情节。
一个是张妈妈到底堕胎了么?
有个她从医生那里跑出来的场景给人感觉就是她反悔了,然后生下了阿欣。
最后导演给了我们答案,确实是堕了,让我们终于能如释重负地跳出乱伦的阴影。
另外一个是阿成到底是干嘛的?
这最后也由阿成自己给出了答案,在他给出答案之后,再回过头看,才发现黄秋生等人的客串出演的那几场戏实在不是单纯的噱头,比如那句一语双关的“有人见到你买海盗葡国菜”,都是在为交代阿成的真实身份作伏笔。
而剩下的一个情节,导演却没有明确给出答案,反而是在片中时不时地放些烟雾弹来扰乱观众视听,让我为这种乱伦的爱情故事揪心了好半天,直到电影看完,虽然乱伦关系不复存在,也有一个光明的尾巴,但我还是以为他和她在那晚做爱了。
有人会说,做不做爱对理解这部电影很重要吗?
是的,很重要。
这无论是对分析阿欣还是阿成的性格和心理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认真看了片头几遍之后,我确定他和她没有做爱,而且导演其实也想透过这些画面来告诉观众这一点。
但很明显的是,导演高明过头了,至少没让我这样还不算弱智的观众弄明白这一点,就更别说他把阿成都骗了。
哈哈,如此好玩的事,大概也只有在“作者电影”里才能看到。
那么,我最初的理解,大概也是很多观众最初的理解是什么呢?
一般是这个样子:阿成和黑帮的混混碰头,把那个案子破了,那天晚上,他和她做了爱。
第二天,她把他头打破了,然后告诉他她是他女儿。
再然后,他(习惯性地)又和一个妓女过了一夜,这时她没地方住了来找他。
然后就有了后来的故事。
下面就由我这双剪刀手来重新结构这个故事:缘起:一年前,他和她在DNA的偶遇,“你的眼睛,很像我第一个女朋友。
”事件:他朝黑帮混混砸酒瓶,然后套出了交货的时间地点,因此有了电影中的字幕。
也就是说,这场砸酒瓶存在的合理性是为了把贯穿全剧的字幕引出来,而字幕是为了表达电影的一个背景,澳门回归前整个社会的不安。
同时,就是这个砸酒瓶混淆了观众的视听。
(我第一遍看的时候重复了三遍,确认她明明就是砸到他了啊,还莫名其妙了好半天。
)这时他对那个本来陪混混的妓女说“你今晚赚不到他钱了”,下一个镜头就是他和妓女在家门前的过道上的激情戏,再下一个镜头就是妓女起床,没掏够钱,然后走了。
妓女出门的时候碰到了无家可归蹲在门外的她。
这前前后后通过妓女的着装红裙子就可以判断出是同一人。
不过,前后两次妓女起床的镜头角度有些不同,理论上应该是同一个场景,但唯独阿成的动作却略有不同(第一次把身体完全扭过来了),难道是导演的疏忽?
她进门后把他家好好看了个遍,冰箱里没吃的,然后就自己弄吃的。
他起来之后把她当成了晚上的妓女,因为没弄够钱所以没走,于是他说给她去提钱。
正因为他以为她是妓女,所以还调戏了她,她只好跑掉了。
这一幕大概也说明她还是很单纯的。
她跟了他一整天,到晚上,她跟他去了夜总会,那个跟她搭讪的男的说了一句:“如果我是你,我会让自己放纵一晚。
”这句话也很容易误导观众。
而她砸他,也很好理解,因为他是个从没养过她的“爸爸”啊。
砸酒瓶的技术不高,也说明了她的单纯。
他在医院知道了这个“妓女”未成年,而她说了一句:“你没跟我睡过,但你跟我妈睡过。
”已经说明了她确实就没和他做过,可上下文的存在让观众不会认为前半句是真话。
接着两人去了饭馆,又是一段对话:“你明知道你是我女儿嘛,昨天晚上还跟我那个。
”“你关心吗?
我以为你不关心呢?
你那么多女朋友,有时撞到自己女儿,有什么奇怪的。
”这无疑让观众觉得事实是当然的了,两个当事人都承认了嘛。
而实际上,他说这话确实是他误会了,她其实也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即使这句话被理解为承认,也是因为她之后为了向他要钱而这样说的。
有人可能会问,她想要钱的话认他爸爸不就够了?
但后来从她说“我来找你,不是想你做我爸爸,我只想要三千块钱。
”就可得出结论,她也确实没认他做爸爸,而一直当他是男朋友。
再到第57分钟时,她和他在马路上玩砸酒瓶,他扶她回家,镜头也停在家门前的过道上,这一方面似乎是在暗示观众做爱的那天晚上同样是她,一方面又似乎在暗示观众那天晚上不是她,因为穿着不同。
之后在床上两人有一段对话,将缘起引出后:“其实那天真的很想和你回去。
”“为什么?
”“看看你的家,还没看过呢。
不过想想还是不要了。
你好色,跟你回去了还得了啊。
”从这段话,提供了两个信息,一是她想看他的家,于是就有了那天妓女出门后,她进门好好端详他的家的一幕。
这也说明,她之前没进过他的家。
二是“跟你回去了还得了啊”,大抵说明了她不是个随便的女孩,她也知道他是她爸爸而不会和他发生关系,本来人家就只是个单纯的缺少父爱的未成年学生嘛!
结论:他和她根本就没有发生过性关系。
一方面,她由于没有父爱的经历,更没有过恋爱和性爱,所以她对他的爱彷徨在了亲情和爱情之间,终于走向了爱情;另一方面,他则由于误以为和自己的女儿“那个”过,于是带着内疚并负责任地做起了父亲,但当他发现他并不是她爸爸时,这种亲情也开始了向爱情的转变。
这是一场背负着子虚乌有的性交易和乱伦最终得以走出迷离的美好爱情。
会去看这部电影纯属无意,本来以为只是又一部港式快餐电影,但结果出乎意料的好。
谈摄影谈细节谈演技谈台词都可以谈出一堆好来,问题却是,好电影应该动人,虽不说满分,但《伊莎贝拉》,的确撼动了自己的一些坚硬……虽明知其实电影处处布局,却偏偏说不出它造作;虽明知有时不过煽情,但还是为之所动。
于细微处见功力,化大局为无形,这次导演的功力发挥得淋漓尽致,让我为之写个“服”字。
两个主角的演技未达我的要求,但胜在让人偏爱。
虽然偏爱会让人做出错误判断,但能演到让人偏爱,不也就够了吗……提外话的感慨:这两三年,感觉得到香港电影在劣境后的蜕变,变得更深沉得无形,更浓郁至若轻。
从《无间道》《黑社会》到《伊莎贝拉》等,越来越多元化。
港片,不再只有《甜密密》让我可以怀念了。
一个少女张望着楼上紧闭的房门,海报上的《伊莎贝拉》弥漫着粉红色调的暧昧,正如这个故事开头10来分钟给观众所造成的错觉。
比之《公主复仇记》的所有悬念压在结尾,《伊莎贝拉》用近乎溢满的音乐,更为散漫的节奏讲述了回归前夕的澳门——一个落魄司警和他素未谋面女儿的感情起伏。
与其说《伊莎贝拉》沉浸在一种怀旧气息中,不如说彭浩翔依然停留在“回归”情结带来的迷恋情绪而没有完全清醒。
他在《伊莎贝拉》重复的只是走出过往,转而获取新生的过程。
如果说《大丈夫》的怀旧迷恋有所遮掩,需要甩开“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幌子并且计算一道简单数学题目(2002-5=1997),在《伊莎贝拉》里字幕打出的另一半并行故事线索则直白得多,距离1999年12月20号澳门回归祖国的脚步日益踏近,一个落魄的男子遭遇了他生命中最为恐骇的劫数。
但是这种直白并没有表现得赤裸裸,除了一次对比式的街头被堵掌嘴,影片也没在马振成的落难上着墨太多,这不太像是用力不均的失误而是有意为之的保持平稳。
《伊莎贝拉》的创作冲动源于彭浩翔和杜汶泽一次半玩笑性质的聊天,两个男人遂决定在无中生有的爱情上下一番文章,于是这般不为常人所容的畸恋投射到了一对父女身上,带着荒诞色彩的真实。
影片里的马振成过着没心没肺的单身生活,换女人如换衣般平常,突然一个自称他女儿的少女闯进了他的生活,死水起了微澜,他佯装的冷漠并非无以为惧的麻木。
澳门真的是太小了,小到这样一对父女能够多次相见却又素未谋面般陌生。
穿着热裤,露着雪白玉腿的张碧欣,走来晃去间洋溢着青春少女应有的热情和天真,却有着和少女不相称符的心计,缺少父亲关爱的她早早学会了如何在这个世界上过活,她需要借助父亲的力量继续生存下去。
马振成在女儿身上发觉了死去女友的影子以及良心的愧疚,冷静与热情,畏怯和接纳,冥冥中也是母亲把女儿指引到了父亲身边,这是另一层回归,于是他决定留女儿在他身边。
在名叫伊莎贝拉的狗身上(这段太像韩国的《绑架门口狗》了),在包折金银纸的时候,再回到医院长椅上,他意识到自己不会一无所有。
于是他教她爆酒瓶帮她寻找爱犬又在最后劝她戒烟,这种感情超乎了父女应有的关爱。
彭浩翔在《伊莎贝拉》运用了不少平移镜头和固定机位,平缓柔美。
他变得从所未有的含情脉脉,注视着破败的澳门街头小巷,简陋的家居小屋,这对父女的喜忧,怀旧与伤感一一在画面上得到了再现。
《伊莎贝拉》设置的悬念在消除刹那并没有给人恍然大悟的快感,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淡淡忧伤。
医院长椅上的几次闪回已经足够道破真相了,彭浩翔还是过于照顾着观众的理解力,非得把事实通过一个无关紧要角色再说一遍才能消除他们的心结。
至于这是不是回归主流乃至投奔商业,至少目前并还没有特别明显的迹象,看完《伊莎贝拉》很多人甚至会心生闷骚的埋怨(例如关于赌博下注与人生的感言),于我只是觉得节奏流动缓慢了些——和《公主复仇记》一样的毛病(或者说“优点”),部分剧情变成了音乐的搭配附属,音乐过于饱满导致着不少细节成为累赘,或者说细节丧失了彭浩翔最初给人黑色怪诞的印象,转而在音乐旋律中存活。
许多年前,一个家庭面临破裂的十三岁男孩坐在屯门的蝴蝶湾沙滩上,怀着极坏的心情和同龄友伴们喝着酒,抽着烟。
朋友带了个高贵傲气的女孩来加入。
她说:『叫我ISABELLA』,友侪们嘘声四起:『什么名字啊 !
依哩呱啦』 女孩极不高兴,不多久离群坐在远处。
男孩坐近她静坐。
终于他开口问:『妳的名字是什么意思 ? 』她说不知道,是母亲给她的英文名 。
谈下去就是半个晚上,男孩的友人习以为常他的『手段』.不来打扰。
本来一腔少年『热血』的男孩知道女孩正为父亲离开家庭而苦恼时,打消了本来的大计。
用心地听下去.直到天微发亮。
目送她离去。
从此就再没见过她一面。
男孩继续长大,生命中失去母亲的他总是拚命地想找回母爱,但不果。
渐渐开始用男人的方法,迷恋大胸,用尽力『回归母体』。
倾倒于女性在床上的叫声。
对这一切行为他不求甚解。
直至大学时一天因追求上心理学的女孩而去旁听佛洛伊德理论课,才无意中听到,母亲生小孩时的惨叫声是孩子和母亲一起努力的印证,是母爱的第一印象。
他彷然大悟。
但无补于事。
男孩成了男人,这一晚他在一片大雾中奔向这部多年前他接触过的名字为题的作品【伊莎贝拉】。
由一个城中都叫他作【傻强】的家伙监制和饰演男主角,一个被同学称为【四眼多咸湿】的小胖导演。
一个资料上家庭成员只有母亲,姐姐的ISABELLA主演的作品。
说的着回归前的澳门.一个拚命回归母体的男人,遇上自己素未谋面的女儿的故事。
有说人的初恋情人就是自己的父母,男性爱的是母亲,女性爱的是父亲。
这个澳门【傻强】的家中除了床上就没有一丝家庭温暖的痕迹。
这个ISABELLA从失去母亲起彷徨无助。
不顾一切奔向父亲,二人开始用现代人最善长的『疏离』方式互动。
唯有酒后放肆的《舞伴》才勾出难得的笑容,从未见过【傻强】笑得那么吸引。
像个父亲又像个情人。
彭浩翔从未如此深情过,之前的作品中以阳具崇拜为主。
唯独《公主复仇记》中的阿娇和陶红曾稍稍令他柔情地,顺从地向女性主义敬了一个礼,再恨恨地打了俊男王子一把。
当日曾被笑道是为【泡到妞儿的可怜虫】出了口气。
今次从片名到故事都拜倒在这个ISABELLA裙下。
足见她的魅力。
笔者在观片后也叹一口气。
这的确是块瑰丽的宝石。
自打被小说《全职杀手》迷倒起,便相信彭浩翔是个喜欢,沉迷,善长说故事的人。
这次也一样,尽了力去铺陈场面,安设角色,音乐由金培达拈手而来是一片葡国风情。
金熊奖最佳音乐拿得合情合理。
南亚作品能把欧洲列强的最后一个殖民地风情拿捏得如此准确,入围柏林影展也可服众。
既然尽了力把故事说好。
那奖项的得失已不太重要。
在这晚的大雾中走在湾仔的街头上,感受这个信念迷失,父君伦常失调的大时代气息。
人们就是在这片雾中走着。
看不清道路如何走下去 ?
我想,唯有一路走下去。
向着前方的微弱街灯光线.踏着《梦伴》的拍子。。
走下去。。。
口里可哼着。。。。
今天今天星闪闪剩下我北风中漆黑中带着泪念当天当天跟他一起的每天今天今天星闪闪剩下我漆黑中北风中带泪悼念。。。。。
关于"Isabella"据彭同学访谈中提及,Isabbella在西班牙语中意味“对上帝的承诺”,美丽的名字,美丽的寓意。
女主演梁洛施的英文名也叫Isabbella,这不仅仅是巧合,彭虽然不是特地为她量身打造的剧本,但很乐意用一个同名的澳门女星来演这个角色。
在电影里,伊莎贝拉是个女高中生的名字。
年轻的马振成说你和你的名字一样美丽。
伊莎贝拉也是旁白张妈妈(没记住名字啊名字)在得知自己身患绝症的情况下收养的一只狗,在张死后便留给了她的女儿张碧欣。
关于电影伊莎贝拉大体上可以分成三条线:马同学和张小同学的关系推进,这是故事的主线;死人张妈妈的旁白,这是马同学的过去;干巴巴打着诸如日期、澳门等的字幕,这是故事的危机所在。
三条线交在一起的时候,故事也就接近尾声。
狡猾的叙事可能是彭在这部电影里留下的唯一能体现他原色的东西。
在开始他便设了好几个明显的问号,很快他转几个圈便把答案告诉你。
之后便使更大更长的铺垫、酝酿,为了最大的转折出现时能给人最大的意外感。
熟悉彭同学的人自然不会傻傻的相信他的故事会是朴实的直线,当真相浮上的一刻,提防已久的人估计不会喊出一句“原来如此”。
这是一部温情的电影,马振成和张碧欣间的父女感情在变化中慢慢推进。
普通人看这它可能会觉得慢,因为它剪辑不快,不是动作片,也不是喜剧片。
但它不闷,没有王家卫那种耍酷,更没有候孝贤的悠长或蔡明亮的空无。
彭这一次是换一个角度贴近大众。
某种变化马振成:如果没有一个女儿突然闯进生活,马振成估计会一成不便下去,着急的时候狗跳墙一把。
马振成同女儿的相识是在一个极大的误会之下(或者应该说两个),他不知所措,大声地质问张碧欣你想怎么样。
这他那时估计想这个女儿消失,就像从没出现过一般,好让他回到原有的轨道。
这种父亲的状况在去年文德斯和贾木许的电影里都有出现,只不过他们面对的是儿子。
马的转变开始于寻找那只叫伊莎贝拉的狗的某刻,他意识到自己一直被某个伊莎贝拉惦记着。
直到同张碧欣关系的发展和17年前那个不负责任的错误从记忆深处回到他的脑里,马逐渐曲折地成长为一个要负起责任的父亲,他对过去做出承诺。
电影里最后刮胡子的一幕是马变化的明证,他选择了另一条路,对人与事的看法已经不同。
杜汶泽:杜汶泽身上一直贴着两个标签:配角、喜剧演员。
杜走进大众的眼里要熟多年前的无间道,那个不傻的傻强在他的演绎下有种深入人心的力量。
之后他接着在其他的电影继续类似的风格,睁大眼卖傻逗笑,担当绿叶衬红花。
然而杜的扶正也在情理之中,他的表现得到评论和观众的一致赞赏,有他的电影,总会有人冒出来说一声,我喜欢杜汶泽。
杜和彭是好哥们,他们自己也组一个兄弟公司。
这一次他出现在彭的新片中担当主角也是情理之中。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胖得没有脖子只有肚子的中年司警,他的个头和女儿在一起没有父亲应有的高大,但这点却又很符合一个不正直又不负责任的形象。
这次杜演得可圈可点,他没有让你一见到便习惯性发笑。
不过由于故事角色所限,杜没有让人惊艳之处,偶有一俩处挣扎能让人小小细味一番。
彭浩翔:在看伊莎贝拉之前,便听说彭自言这是一部“不彭浩翔”的电影。
他又说追求风格多变才是真正的彭浩翔。
早在公主复仇记,彭已经显现了一些变化,黑色减少,喜剧成分减少。
这一次他终于完全变了,甚至在电影语言上有了变化,节奏放慢,还出现了好几处平移镜头。
我理解他这种追求,大多导演都不愿自我重复。
可伊莎贝拉的彭浩翔并没有多大的闪光,就和看上去很美的张元比,也没强多少。
而买凶拍人的彭浩翔呢,虽然比不上片中提及的马丁、梅尔维尔,却是国内独一无二带着鬼才气息的导演。
彭还说,他目前最喜欢伊莎贝拉,之后还有拍爱情片、武侠片。
这个转变中的胖子,我不知会喜欢多久。
一些胡话#配乐:伊莎贝拉在柏林唯一获得的奖项便是配乐,这项荣誉主要归于金培达。
伊的配乐称得上好听,风格统一的小提琴拉、钢琴拉、吉它拉,都是沟人情绪的魔鬼,还有结尾的女声也带着澳门相关的葡萄牙味。
可有地方,音乐突出了些,抢了其他的风采。
彭之前的电影里配乐最好的当属公主复仇,风格从古典到独立流行多而杂,却又切合场景又不抢戏。
#配音:很多时候,配音是种灾难,它难以面面俱到。
杜和梁两个主角的配音还不错,可旁白便显得一般。
罪不可恕的是给黄秋生的配音,配得这么傻叉又不好玩,让人惨不忍听。
#马张父女搬家的那一段,两人走路一停一顿,太假了点。
我理解彭同学想表达行李的沉重以及张母女过去的经历,可咋能弄得这么装?
#伊莎贝拉的结尾同此前彭的作品相比过于美好而充满希望,一点邪恶的味道也没有,不好啊不好。
#片中的张碧欣让我想起孔雀里的姐姐,有点以自欺欺人的方式满足个人虚荣。
最后抱着狗哭,就像张静初拿起番茄……rating:7/10
从来都跟不上潮流,什么都跟不上,所以今天才看了《伊莎贝拉》几乎毫不知情,看之前。
无论对导演还是演员还是剧情,只知道这部片曾经像今天广州的空气一样热。
没有期待,也没有偏见。
这该是看电影最好的状态。
小地方小故事小人情,拍好了比很多传奇都好看。
看完了上豆瓣看影评不明白为什么有人觉得这故事有情欲暧昧马振成的一举一动都把握得很好,而且可以明显看出他的底线,从他以为自己是小欣的爸爸那时候起,他对小欣的种种的好都明显出于父爱。
至于一起灌酒一起躺床上的场景,我认为并不过分。
小欣的一颦一笑也都恰如其分,从未越界。
她只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死了母亲,无依无助,有对父亲的依赖也是很正常的,况且她猜测马振成是她父亲多年了。
我想,当一个人从小缺乏别人都有的东西的话,一旦他拥有了肯定就会狠狠地抓住不放手,非常非常珍爱。
但是,小欣真正的父亲的出现很没必要,而且很突兀。
如果故事简化到马振成就是小欣父亲会更好。
不明白为什么有人觉得镜头运用抄王家卫。
是有学他的痕迹,但也是师承关系。
没有必要刁难导演。
只要用在电影里合适就是好的。
再说,这部片的色调很澳门,真的,记忆中的澳门就是这种色调的。
不觉得有悲哀,结局是小幸福。
也不觉得矫情不是很多年前就有种香港电影已死的说法吗,现在我相信香港电影只是在经历一个艰难的转型。
年初看的《狗咬狗》也是拍得非常的漂亮。
好像都是06年的片子吧,一年有两部好作品很不错了。
Isabella,伊莎贝拉,西班牙语:“上帝的承诺。
”粱洛施,一个也叫伊莎贝拉的混血女孩,幼年丧父,生活贫困,她没有想到在自己17岁的时候,会出演一部用自己名字命名的电影。
《伊莎贝拉》,鬼才导演彭浩翔的最新力作,这是一部我肯定会进电影院去看的电影,因为彭浩翔,因为杜文泽,因为金培成,因为他们的草跟身份,或者说因为银熊奖。
之前,我可能根本不会关注这样一个姑娘,无可挑剔的年轻美人,签约于香港的最大的艺人公司,网页搜索出来的写真照片要成倍的多余关于她的消息和采访,一个急吼吼要成为小张柏芝的新生代玉女掌门人……其实粱洛施也是个小人物出身,粱洛施的母亲不过是一个赌场的发牌女工,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病逝了,母亲拉扯着粱洛施和大她7岁的姐姐艰难过活,他们去亲戚哪里借钱,却总是遭人冷眼,因为交不起房租,经常要拖着东西四处搬家,母亲总是善意的欺骗她们,“爸爸在葡萄牙工作”,一直到粱洛施12岁,她才知道自己早已经没有父亲。
她大哭了一场,然后她用自己1米70的瘦弱高个子去挑生活的担子,她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去说服母亲:把读书的计划放一放,提前工作,她和一家模特公司签约,后转签到英皇公司,粱洛施一直在学习舞蹈唱歌表演等技能,为杀入娱乐圈热身,母亲却一直告戒她不要入行太早,不要随便轻信别人,甚至母亲教她怎么喝酒:“女孩子要会喝一点酒,知道酒的滋味,那样就不会在外面随便被男人灌醉了。
”如今粱洛施也只相信妈妈一个人,“妈妈永远不会出卖我。
”她那双亮亮的大眼睛里,偶尔会闪过一点恐惧。
《伊莎贝拉》里的粱洛施,确实很让人着迷。
在迷离的音乐和陆离的色彩画面里,她穿着简单短小的衣服,用衣服的颜色表达内心的情感,纤细的身体游走在澳门颓废的街道上,用尚未成熟的身体与生活对抗并获得关系,她踢掉鞋子走路,埋头用力吃饭,喝完酒乱唱歌,满脸兴奋得爆碎酒瓶,从大背包里使劲翻腾着找打火机,为浪迹天涯而精心挑选牙刷……这些细节让我们似曾相识。
年轻的,残酷的,叛逆的,执拗的,脆弱的惨绿少年,心里埋藏着爱,却爱得不合章法。
《伊莎贝拉》其实是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澳门,主角是警察马振成:中学时,伊莎贝拉怀上了阿成的孩子。
阿成陪伊莎贝拉去拿掉孩子时,偷偷溜走,从此两人再没联系。
阿成后来当上了警察,他与上司一起,与走私集团勾结。
澳门还有几个月就要回归,当局对警务人员违法行为加大了打击力度,犯罪集团准备让阿成一个人顶下所有罪行。
这时,一个女孩突然闯进了警察阿成的生活,声称自己是他和伊莎贝拉生下的女儿……在这里父女之情与情人之爱,一直是混淆的,影片一开始就背上了乱伦的影子,导演再一步步将其化解。
影片中马振成带着对初恋女友的歉意温习着与女儿在一起的初恋感觉,从来没有体会过父爱的女儿肆意挥霍着对父亲的依恋。
当女儿把父亲的情人们一一劝退,父亲当着情人的面答应要对女儿好一点的时候,我宁愿相信这是爱情,不是亲情。
一个从来没当过父亲的女儿,和一个从来没女儿的父亲,就是这份的疏远和过度依赖,把人物关系拧合起来,让人疑惑并抓狂。
生活中没有父亲的粱洛施, 甚至不知道与一个男人生活在一起到底是什么感觉,所以她才把影片中那种暧昧的感觉表达地如此自然而充沛。
最后导演巧妙得化解了乱伦的嫌疑,就像他反复阐释的创作初衷:“女儿是父亲的最后一个情人”。
一个老男人的爱,爱得很克制,又很不克制,这是这部影片最打动我的地方,据说,彭浩翔之所以在澳门拍这部电影是因为他在澳门也确实爱上过一个澳门葡籍的女子,电影里的一句台词,“在香港,两个人分手之后,可能永远都不会撞见。
但澳门很小,这条街分手,很可能下条街就遇到了。
”彭浩翔反复地重复,可是在拍电影的这段时间,他依然没有遇到这个葡籍,女子世界在你想小的时候就会变大,在你想大的时候就会变小,所以请习惯了彭式黑色幽默的原谅他的温情,这个温情默默的胖子其实在拿自己讲一个残酷的笑话。
难得的是《伊莎贝拉》的残酷不带有任何抱怨的色彩,逼仄、炎热、肮脏的澳门夏天,破旧的房屋,女孩未发育的身体,老男人那臃肿的身材,犯罪的阴影,世纪末的惶惑感……这一切都是令人绝望的,但那模糊混乱的绿色最后变得光明,温情优美的音乐填补着影片每一个沉默的缝隙,我甚至在荒凉的背后体会到了一丝暖意。
阿欣把情感寄托在走失的狗上,阿欣的母亲一直惦念着阿成,她联系着过去与将来的纽带,马振成认定了自己与“女儿”的关系,才摆脱了堕落的日子并勇敢地去自首,“Isabella”确实是一种责任与承诺,一种精神上的救赎,其实每个人在生命长久的寂寞背后其实都会有一些美好的回忆,总会遇到一些人在精神上给我们带来改变。
如同《小王子》里被驯养的狐狸,只有建立了关系,只有灵魂上有了寄托,才不会无根,不会漂泊,不会逃避自己的责任,而是坚定下来,充满希望地活下去。
影片结尾有一个光亮的尾巴,阿欣为她的男人(应该是她的了)戒烟,一片片光明的茂密的绿色树冠似乎在暗示着未来美好的可能,这时一个高亢的西班牙女高音歌唱起了心中祖国。
就让我们就着点温情的泪水,把所有的爱,都混为一谈。
实在没品出来梁洛施的盛世美颜。彭浩翔这部的套路我不太吃。
浓厚文艺味道版彭浩翔不太对胃口。★★☆
彭浩翔的所有作品中最美好的一部。很多画面和配乐都让人想起王家卫。8.5
喜欢马振成教张碧欣摔啤酒樽那场,还有最后自首前在家吃饭那场
有异国风情的小故事,讲小人物的小故事。小文艺小情怀。
MS当时没看完,看不下去鸟~
好文艺!!!好像花样年华!!!
彭胖子开始收敛了各种小聪明,着眼于情感关系了。
將澳門的顔色和建築掌握的很好很澳門。女主角選用不符角色,而且老像看到張柏芝的樣子。細膩的部分足夠“你知道嗎?在澳門做人很難。沒金表不行。”“不是人家看不起你。是看不見你。”還有開場砸酒瓶的時候。砸一個不夠強烈。再砸一個。很好的細節。
9.7;神作。不靠幻想,我们根本无法活下去
“你知唔知,我哋澳门人做人好难噶,没只RO唔掂噶。唔喺睇唔起你,喺睇唔到你。我唯有唸办法咯。咁梗喺唸到了,咁又点?D嘢咪错噻咯……”1999年的澳门,有的人捱过去,有的人捱不过去。ps:梁洛施的声音总是让我出戏……
梁洛施的身材很好 没了。
想不出来伊莎贝拉这部电影有什么好,但就是和其他香港电影不一样。如此而已吧。
说来好笑,以为澳门是一个充满葡式建筑的步行小岛,实地探访后才知道贻笑大方了,和香港的感觉很像,因为人少更加慢节奏一点。很清淡的剧情,还好最后没有狗血地让杜汶泽死掉。看了他的微博发现是个非常有想法的人,开始迷这个还不红的胖子。误打误撞在梁洛施遛狗的台阶上留了影:)
在澳门做人很难,没有金表不行,不是人家看不起你,是看不见你。
彭浩翔这部电影执着于找到一种人与人之间密不可宣的情欲,并与之套上父女乱伦的外壳,以此想表达情侣之间那特殊的爱意;但是实际的结果却是满篇空洞的镜头,寡淡如白开水的台词,僵化的表演,碎片化的剧情;唯一能入我眼的就是这绿色调挺好看的。
音乐和叙事方法都很喜欢,不知道编剧在起Isabella这名字的时候是否借鉴了Le Papillon中那个Isabella,另外暮光里面的那位也叫Isabella,看来Isabella很火呀~
阳光充足的午后,再没有论文的牵绊与烦恼,捧一碗草莓,看伊莎贝拉。听金培达的配乐,悠扬地跳跃地,看那对父女在澳门的小巷中来回。
少见的港式文艺 但还是更喜欢彭导的黑色幽默
摄影值得推荐~~音乐也狠好~~可做文艺风的参考~里面的澳门虽不熟悉却很亲切~~可惜剧情进度过于缓慢~我停了几次才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