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有失望。
导演引用了1979年的社会背景,但这个借力没有借到位,感觉冲突是被大环境牵着走的,缺少一点自己的内核,层次也显得单薄,整个故事的呈现并没有因此更上一层楼。
剧情总体四平八稳,都在意料之中,中规中矩,也没有明显的差池。
但我还是比较投入地看完了,弓蕉园的布景正正狙击在我的审美点上,两位主演fall in love的戏份很有氛围感,高雄本地的方言(闽南语?
)听着非常舒服(虽然我听不懂)。
很喜欢电影中娟的哥哥的设定,他一直尊重理解妹妹的取向,有这样的家人真的很幸运。
两个女孩在夏天睡凉席,用芭蕉叶扇风,脱下外套乘凉。
两个相爱的人,窝在一起,看杂志,闲聊天,教对方自己家的方言,这样的夏日,也许真的用一生都难以忘记。
虽然是简单的故事,但是周导真的用心拍好了。
孟娟在课堂上因为同性恋画家和同学争吵,哥哥入狱后变得特别谨慎,再加上这一段,画面的布局。
学长说要保护阿蘭,但他其实是遮住了她的阳光。
我依旧是对青春时期女孩子们的热恋故事爱得无法自拔,周美玲导演真的太会拍了,这部电影不好说是经典,但是足以在华语青春电影市场里留下痕迹。
虽然有些剧情不够流畅,比如阿兰入狱的前后,学长的身份和权力,但是周导还是给我展现了一个清晰的学生时代深刻的爱情故事。
这个故事里没有娇柔做作的伤痛,没有女生之间的勾心斗角,也没有流产打胎的疼痛。
只是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短暂而深刻的爱恋。
我很反感一些电影,把情情爱爱拍的很无趣,故意去刻画女生之间的尔虞我诈,深化“三个女人一台戏”这样的刻板印象。
又或者是去拍前任现任剪不断理还乱的无聊故事,拜托,那些男的有啥好,需要女生这样苦苦追求。
当然我并不是不喜欢男女的爱情,真诚的爱值得一切尊重,而周导这部戏里的爱情更让我动容。
阿蘭的口音把我一下就带回了家乡,这样可爱的乡音,这样可爱的女孩。
为了自己爱的人,学习台语,去做香蕉园里的粗活,就为了和孟娟呆在一起,睡来抵。
广东口音再加上闽南语,这样娇滴滴的女孩,又十分十分的坚强。
所以当她说和学长在一起时,我清楚这背后肯定有苦衷!
她是那样坚强勇敢的女生,如果不是为了保护爱的人,她又怎么会害怕而隐藏自己。
尽管猜到了故事走向,但是在看到阿蘭入狱的时候我还是忍不住要哭,太好哭了。
阿蘭的声音轻轻的,带着哭腔的,细细地诉说着她对孟娟的情。
她希望接她出狱的人是她,但又害怕是她。
也是这次入狱让她明白了,在这个环境她们的爱只能是留在芭蕉园里的秘密。
讲真的,周导真的给观众带来了好作品,很可惜没能在院线看到。
电影看完后,还有很深的感触。
六月份是骄傲月,今年的骄傲月可能还是很安静,在学校论坛里看到有人说“我们为什么不能讨厌同性恋”,这样的留言获的赞比踩要多得多。
有时也会自我阉割,会问自己“我有什么好因为同志身份而骄傲的呢”。
谢谢周导提醒了我,因为在三四十年前,孟娟不知道要以什么身份去找阿蘭,因为在二十年前大陆才将同志去病化,因为到现在还有广电总局发布禁止同志内容影视的通则、南航空少被辞退、学生做同性恋反歧视演讲被退学、年长的同性恋者被对方家人起诉、同性情侣不能用游乐园情侣票等等数不清,诉不尽的不平等事件。
正因为我们经历了那么多的不公,所以我们更要骄傲,我骄傲。
满分,是这两年看过最好的爱情片,最好的。
先说场景,夏日黏腻,连绵雨水,芭蕉阔叶,昏暗朦胧,暧昧到极致的氛围。
再说故事,很完整,细节交代清楚,就是有点过于清楚了,几处地方有点不必要的重复,但能理解导演的用意。
最后说角色,首先是大芝,没想到娟这个角色跟她的适配度如此之高,利落中带着细腻~再就是书兰,不明就里的时候真的把我气死,后来看了信,才知道她的隐忍和痛苦,演员演的很好,有两处我特别动容,一是学长拉她在走廊,此时跟信的内容重叠,她坚定地说我不是为了好玩,我是认真的。
二是学长强吻她过后,她那绝望的眼神,灵魂像被剥离出肉体,透过信件又说:我背叛了你也背叛了我自己。
“为什么把照片拍得那么模糊。
”“这是我们相爱的证据,也是说不出口的秘密。
”总得来说,这段在芭蕉园深处隐藏的爱意无论对于两人谁来说,都是此生最重要的恋情,只可惜太短太短,夏天刚开始的时候相恋,还没等到冬天就结束了。
但爱过就是最好的证据,娟守着那半年的回忆残了此生,我信书兰回马来西亚后也定不会好过。
多少人,败在情字上,损耗一生。
最后,借用书兰的一句话:我多希望能有一片自由之地,那里能包容所有的声音,所有的爱情。
这也是我的心之所向。
看完了这部戏,让我一次又一次的循环播放着《刻在我心底的名字》这首歌……『刻在我心底的名字 忘记了时间这回事 于是谎言说了一次就一辈子』
书兰当初的谎言,是为了保护阿娟,但这谎言一说,就一辈子了……『刻在我心底的名字你藏在尘封的位置要不是这样我怎么过一辈子刻在我心底的名字忘记了时间这回事既然决定爱上一次就一辈子』林书兰这个名字,娟记了一辈子……
电视新闻里香港反送中游行把老年的娟一下拉回到了那个夏天。
相信老去的娟已经在弓蕉树园里一次又下次去回忆过去这段感情。
故事开始那场鱼池边的告白看得让人舒服,希望像鱼儿一样可以在池子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也呼应了片尾书兰的愿望。
书兰的愿望也是我的愿望。
一封被翻阅了不知道多少次的信是你留给我的最后的爱意那一张张模糊的照片是你我之间爱的证明那些“不能说”的秘密如今也只能随岁月藏在心里烂在心底了
已经是周导近年最佳了 不同于成都北京新加坡的错位感 我完全可以感受到槟城这片土地和台湾话带给她的安全感 所以从剧作到视听都是舒展的、稳扎稳打的 党派政治、国际关系与身份政治、人际关系形成很明显的符码对照本片让我们回忆起那个年代女学生也是革命运动的主力,当然对女性题材或者女同性恋题材的贬低和矮化,这片既不够主旋律也不够英雄主义。
本片让我们回忆起那个年代女学生也是革命运动的主力,当然对女性题材或者女同性恋题材的贬低和矮化,这片既不够主旋律也不够英雄主义。
可以感受到槟城这片土地和台湾话带给她的安全感, 所以从剧作到视听都是舒展的、稳扎稳打的 党派政治、国际关系与身份政治、人际关系形成很明显的符码对照 围困着遭遇双重身份认同危机的边缘人。
台语好评,选角好评,叙事结构好评,感情戏好评,说是周导历年最佳也不过分。
电影打破了zz运动里女性作为镶边或者缺席的刻板印象,本片让我们看到那个年代女学生也是zz运动的主力,以及男性在zz运动中对女性的背刺。
题材上算是les和zz结合的一个大胆的尝试。
个人觉得电影有些极端的低分评价,很有可能源自顺直男对女性/女同性恋题材的贬低和矮化:他们自动带入了徐志祥和教官这些大爹视角,觉得女性不能搞zz,更不能搞les,应该做一个服从温顺、被保护的玩偶角色。
所以林书兰这个角色才如此让人动容,她作为一个传统家族的富贵小姐,能够坚定的选择爱己所爱和为了自由而奋斗,这是何等的勇气和魄力,这一形象设置也打破了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可惜由于林书兰的正直磊落和缺乏经验,被卑鄙的徐志祥(把女性当成性资源的男性典型)算计、胁迫,被迫与爱人分离,并受尽监禁审问,但是她还是跳出了徐志祥设的圈套。
最后关于她的结局是开放性的,徐志祥对外宣称她奉父母之命回槟城结婚,对蔡孟娟说她被关进了绿岛的监狱。
不过结合林书兰一向的行为和发言,个人认为后一种的可能性更大。
因为书兰曾经坚定的对孟娟说过自己不会接受男性,也不想嫁人,并举了自家的妈姊们不结婚合买姑婆屋住这种女性同盟的生活方式。
这种脱胎于传统母系氏族遗产的生活方式,和觉醒后女性的志向冥冥中形成了呼应,仿佛女性主义的火把以一种隐晦的方式代代相传。
这样一来,就解构了婚姻这堵“男墙”对女性同盟的割裂和瓦解。
电影最揪心的部分莫过于书兰为了保护孟娟而对她撒谎、把她推开。
有人诟病这个情节过于老套和中二,但是作为一个白色恐怖下的学生、作为一个被相对剥夺的女性,这是她为爱人能做的最好的打算了。
这也正反映了,女性对女性的情感往往才是勇敢的、忠诚的,男性对女性往往充满了算计和胁迫。
明白书兰心意的孟娟,怀着对书兰不减的爱过完了余生。
就像余秀华写过的诗:我承认这不停的轮回里也有清澈的沉淀我无所期待,无所怠慢如果十月安慰我,就允许五月烫伤我时光落在村庄里,我不过是义无反顾地捧着如捧一块玉身边响起的都是瓦碎之音我也愿意相信,林书兰并没有一直被关在绿岛,而是设法出来并隐姓埋名,继续参加zz运动,为了自由而奋斗。
为了不拖累爱人,她一生也没有再和她相见。
相比一些更精致的les电影,我更喜欢这种带有乡土气息和地域风情的les电影。
两位女主角的面部线条都偏圆钝,身材纤长结实,看起来都有种扎实的生命力。
孟娟有农家乐t那种能给人安全感的可靠气质,看到书兰从监狱往外走的时候,我感觉她是那种可以从大灾难里活下来的女性。
而且书兰下垂的狗狗眼、坚定的眼神,以及和孟娟亲昵时的喃喃细语,真的太让人喜欢了!
和杨采妮一样有种可爱的娇憨感。
“回想起这半年,我们从夏天开始相恋,到现在冬天都还没有过完,我这一生最重要的恋情,却已经没有办法继续了。
”“你问过我为什么把照片拍得很朦胧,因为这是我们相爱的证据,也是讲不出口的秘密。
”“我只能期待有一天,有一个自由之地,可以容纳所有不同的声音,还有爱情。
”
时代印记。。。
反正看完so blue 难受😣。。。。。。。。。。。。。。。。。。。。。。。。。。。。。。。。。。。。。。。。。。。。。。。。。。。。。。。。。。。。。。。。。。。。。。。。。。。。。。。。。。。。。。。。。。。。。。。。。。。。。。。。。。。。。。。。。。。。。。。。。。。。。。。。
凑字数儿,神经病要求
首先剧透一下,结局是BE。
两个人的感情戏份比较朦胧,主要表达的是环境对于爱情的影响。
给我的感觉就是导演是在表达对政治环境的控诉吧。
两个相爱的人因为年代,因为政治原因最后被迫分开。
同时也在想可能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人敢于突破现状,发出不同的声音,台湾的同性婚姻法才会得以实施吧。
对于爱情可怕的不是没有回应,而是两个相爱的人被迫分开。
我看完之后对于学长是不是到底是不是告密者或者说有些事是他告密的有些或许不是 产生了很多疑问,还有就是他既然做到这份上的话 并且他又不喜欢孟娟,为什么不把孟娟也举发了呢?
第二个疑问就是书兰最后到底是回马来西亚了还是真的被关绿岛了?
许志祥这边故意当着孟娟面说被关绿岛,实际在背后和同学承认是回马来西亚。
但最后哥哥嫂子又说在绿岛上还有一个监狱没查,所以到底是哪个答案呢?
自由。掺杂着ZZ可是又拍的不够深刻。两位女主的气氛倒是很不错。PS:林书兰可太会撩了吧!!!!!!!
电视电影水平....
原来导演拍过学运啊,但单纯通过这一点反应两人的情感实在不太够。讨厌通过不知道多少重复镜头增加时长(虽然也并不只是,或许导演有意为之,那就再多点啊),这注水也太严重了吧。总体还是可以的。审问书兰的人是大陆口音(湖南那片?不太清楚,猜的),细节加分。
“我多希望有一天,世界上的某个地方,可以容纳所有不同的声音。” 有点土味…
题材很深刻 故事太简陋了 但感觉比《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好看诶
许志祥真的好讨厌耶
难看 太简单了剧情
导演没有太多交代两个女生在一起前的情节,这样的节奏蛮少见的。当把故事背景定在那个年代,就注定结局不会太完满。虽然在看之前已经做好了这样的心理准备,但看到孟娟最后一个人守着那半年的回忆度过余生,还是很难过。还是要感叹一句,周美玲导演很会拍这种台湾本土气息浓厚的故事(有想到漂浪青春),夏天闷热的香蕉园里,两个人躺在凉席上,黏腻的皮肤互相摩擦,简直是荷尔蒙爆棚!(不愧是专门上过情欲课的演员)
时代背景下,无法圆满的爱情。有时候爱情并非在一起才是圆满,也并非可以肆无忌惮的爱一个人。在白色恐怖的氛围下,不能自由做自己,不能自由爱,不能自由地思想。即使相爱,也只能分离,成为了阿嬷一辈子的遗憾,但也是一辈子的印记。
一直在倒叙但其实根本没有从另一个角度把故事更好的还原讲出来感觉两边的视角都没有讲明白到底想表达什么像个谜语人一样一直强调不能说可能有那个年代的特殊背景但是关乎到人自由选择的部分完全是被政治或历史环境特定裹挟着个体是渺小无力的最近一直在思考关于同性恋先天形成与后天选择的争论现在明白在一些不可抗力背景下发生的爱情更容易被归结于先天形成以此为借口表明自己没有选择但是在自由意志越来越被强调的今天我更倾向于自我选择的结果尤其对于女性来说选择尤为重要这可以让你从根本上对自己拥有选择的权利这一能力带来的一系列掌控自身命运与判断自我价值形成正循环并且任何感情之间最忌讳的就是猜疑与不信任请相信自己的判断相信对方的判断这很重要看到请假条是许递交的我第一反应就是书兰被他挟持了永远相信自己的同伴这也是自我肯定的表现
唯一有点动心的是那封信。
政治性很难把控,因为个体严重只能看到“吃人”和“压迫”和两个词。导演不仅强调了政治性,还意图和同性恋两个题材嫁接在一起想要塑造一个白色恐怖时代下个体恋情的破产,这种想法是好的,但呈现出来的东西略显空洞。同样的类型,对一百分钟的华语片子的期待是什么呢,她们相互吸引,相互观察,相互小心呵护,她们背后里紧握的手,这点上《植物学家的女儿》强太多了。这部整体观感也不如《心底里的名字》的前半部分,蛮一般的。
就…真的不好看。
拍的还不够好,感受不到浓烈的爱
啊是想拍成《蝴蝶》没拍出来 她俩怎么好上的?长发女的声音和长相真的好婊啊啊 看不下去
这个故事可以讲得更动人的,有点可惜。
啊,最后的意料之中的暴击果然还是忍不住掉几滴泪。看过的好几部呆湾电影/书,都有政治背景、时代浪潮啥的,还是吃这一套。闽南特色的红砖房,年代感的场景,可爱的口音,主角的互动也很有爱,整个画面很美好。唯一想吐槽的就是镜头的插叙转地太快,偶尔会反应不过来…回忆与现实,以及回忆中的时间线,有几次糊涂了。看着娟像周韵茹,看着阿蘭像学姐,这眼睛是真的不需要了😂😂两位女主都是很棒很棒的啊!不管是故事人设还是演员演技,都很好!娟的真诚青春,蘭的温柔坚毅,动人,好嗑!!☺️☺️合理推断学长是gmd眼线甚至是体制内的(因为那句“上级”)并自导自演了對阿蘭的监控、抓捕与救援😒 (对杂志社的封禁以及活动人士的抓捕就是一整个军警系统的行动了。)阿蘭的下落究竟是怎样呢……
哦我好爱闽南语。
穿插政治题材的女同片,可惜表现得太差了,周美玲的电影真心爱不起来
马来西亚女生刘倩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