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艾利根斯·布拉顿
主演: 杰里米·波普,劳尔·卡斯提洛,博基姆·伍德拜因,加布里埃尔·尤尼恩,麦考尔·隆巴蒂,亚伦·多明格斯,尼古拉斯·罗根,艾曼·埃斯凡迪,奥布里·约瑟夫,安德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2
简介:讲述在“不问不说”的时代,无家可归的黑人男子埃利斯·弗伦奇加入了海军陆战队,他试图改变自己的生活,但为了在训练营中生存,他必须隐藏自己对训练教练的吸引力。详细 >
至少他们能拍出来。这个母亲令人窒息,做为黑人,经历过被歧视的苦,16岁生育,同样也让儿子16岁开始独立。善良没有被传承,苦难却一个都不缺席。如何优秀都得不到她的爱,片尾还要献给她,算了吧
没想到这题材还行吧……
非常典型的A24视听风格,作为一部处女作完成度很高。而影片本身既涉及黑人男同的身份认同,又相当肯定军旅生活的价值,在如今的政治环境下可谓是相当异类了
在这类题材没成政治正确前还是挺打动人的。成为风潮成为政治正确很就感觉很无聊
不要幻想所有亲情带来的伤害都可以愈合。
一个朋友曾对我说过这样一件事,有一天一位母亲带着她女儿和女儿的恋人来他店买被子等床上用品,而她女儿的的恋人也是个女的,她们要结婚了。也就是说,母亲在为这对同性情侣准备婚事。这事对我的触动很大,感觉那是一位通情达理的母亲。人的性取向是改变不了的,如果改得过来,这世上早就没有同性恋了。所以我们还是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包容。
不是所有母爱都是无私的,媒体不要光歌颂;有些子爱是无私的,但却没有丁点儿歌颂!
平平淡淡
意外地很有趣。虽然很多时候沉湎于漂亮的空镜和配乐升格镜头,略过了真正身体性的时刻,但值得称赞的是敢于悬置冲突,没有倒向任何想象性解决的途径。于是影片戳穿了军事训练对于理想男性气质锻造的荒谬性,拒斥与包容一体两面,DADT原则的底层逻辑是诉诸凌驾一切的国家意志,因此任何差异都可以无视、任何褶皱都可以抚平,一种掩耳盗铃式的平衡。最终男主被认可被吸纳,却在根本上疏离于此而无处可去。“Thanks for your service”真是豹尾。
我是觉得没有大家描述的那么差,反而在特定时间下的表达很到位,一个特殊群体不被接纳到被接纳,到不被家人接纳却被社会接纳的故事。整体故事是一个很自然的递进关系,最喜欢的是最后和母亲在走廊里的对话:我爱你,但是不是现在这样的你。妈妈,你真的要这样吗?两句话直接情绪拉满,直接把这种无力的冲突推上巅峰。
关于那个压抑年代“不敢说 不能说 不要说” 的军队同性禁忌,A24选片真的毒辣啊,经典小切口、边缘角色、社会议题。
导演试图呼吁重塑一种正确的masculinity,却似乎陷入了toxic masculinity(而不只是军旅生活)那套“杀不死我的都让我更强大”式精神控制逻辑且不自知,剧作更是严重顺拐,这似乎不是单单一套“自传性”的说辞就可以抹过去的。男主角演得很好。
其实拍的挺好,尤其佩服导演的勇气和坦诚,就是前半段过于阳刚,引起不适。虽然是在不问不说的年代,但主角依旧要饱受歧视和侮辱。片尾处导演个人及母亲相片一出,还是有点难过。当经历了所有的痛苦历练排挤打压,甚至冒着枪林弹雨活了下来,到最后拍了一部电影献给最爱的对方,而仅仅是为了得到她的认可,这样一份爱真的太沉重了。为什么要将最爱你的人推至门外,为什么?检阅日不仅仅是部队检阅训练成果的日子,更是孩子接受母亲检阅的日子,但很显然,他并没有通过母亲的“考核”。换句话说,如果孩子可以检阅母亲的思维转变的话,那这个母亲显然也是“不过关”的。只是,到了那个时候,彼此对对方的检阅结果,真的还重要吗?如果亲情成为一种窒息的负担,那就试着松手吧,尽管那很难。
同性恋在军营的成长故事,节奏慢,不是我的菜
中规中矩,很多小的片段都挺出彩,但是缺少连贯性,导致很难达到泪点。话说最后的高潮着实太晚,导演海军出身,是个实在人,不像欧洲导演那样玩花花肠子。在美国当兵太苦啦,bar太高,不像国内有梯度。
后面母子一起进餐时面对母亲的质疑,同胞们的反应还是挺感人的
非常痛苦的創作表達。他們試圖破壞的、毒害的,那層不問不說的同性身份是指望,是閃光,用以捱過日常。
你努力至此,只为一份沉重的母爱,何必呢?到最后谁又检阅了谁?哪怕现实原型如此,我仍不愿接受这份开头和结尾。这一切只会让男主中间一大过程的努力和耻辱宛若笑话。你收获的并不是你最初想要的。
好看,不论剧情如何,这部电影的摄影和BGM绝了,很有心呀,A24也是多重宇宙的公司。
8.0/10 #NYFF (补标) 纽约电影节真是敢选这样一部电影作为闭幕片。即便我不认可其中将少数性群体身份的自我救赎放置在军旅生活所呈现的男性气质/英雄主义和以“反恐”为目标的国家精神之中的这种行为,但依然承认这部影片的难得之处:作为基于导演自身创伤和私人经历改编的处女作,导演并未一味地沉溺在自我表达中,也未使用过度的情感宣泄,而是呈现了难得的克制,来完成了一部各方面水平都不错的剧情片,在这种意义上已实属难得。残酷的现实和出格的想象相互交织,并未喧宾夺主地取代叙事本身的节奏,虽然在此层面上也体现了其手法的传统,和对于更广阔观众群体的预期,缺乏更大胆的表达。但母亲部分的支线也并未被更改为令人宽慰的完美结局,而是保留着不可弥合的状态,足以体现导演的坦诚。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至少他们能拍出来。这个母亲令人窒息,做为黑人,经历过被歧视的苦,16岁生育,同样也让儿子16岁开始独立。善良没有被传承,苦难却一个都不缺席。如何优秀都得不到她的爱,片尾还要献给她,算了吧
没想到这题材还行吧……
非常典型的A24视听风格,作为一部处女作完成度很高。而影片本身既涉及黑人男同的身份认同,又相当肯定军旅生活的价值,在如今的政治环境下可谓是相当异类了
在这类题材没成政治正确前还是挺打动人的。成为风潮成为政治正确很就感觉很无聊
不要幻想所有亲情带来的伤害都可以愈合。
一个朋友曾对我说过这样一件事,有一天一位母亲带着她女儿和女儿的恋人来他店买被子等床上用品,而她女儿的的恋人也是个女的,她们要结婚了。也就是说,母亲在为这对同性情侣准备婚事。这事对我的触动很大,感觉那是一位通情达理的母亲。人的性取向是改变不了的,如果改得过来,这世上早就没有同性恋了。所以我们还是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包容。
不是所有母爱都是无私的,媒体不要光歌颂;有些子爱是无私的,但却没有丁点儿歌颂!
平平淡淡
意外地很有趣。虽然很多时候沉湎于漂亮的空镜和配乐升格镜头,略过了真正身体性的时刻,但值得称赞的是敢于悬置冲突,没有倒向任何想象性解决的途径。于是影片戳穿了军事训练对于理想男性气质锻造的荒谬性,拒斥与包容一体两面,DADT原则的底层逻辑是诉诸凌驾一切的国家意志,因此任何差异都可以无视、任何褶皱都可以抚平,一种掩耳盗铃式的平衡。最终男主被认可被吸纳,却在根本上疏离于此而无处可去。“Thanks for your service”真是豹尾。
我是觉得没有大家描述的那么差,反而在特定时间下的表达很到位,一个特殊群体不被接纳到被接纳,到不被家人接纳却被社会接纳的故事。整体故事是一个很自然的递进关系,最喜欢的是最后和母亲在走廊里的对话:我爱你,但是不是现在这样的你。妈妈,你真的要这样吗?两句话直接情绪拉满,直接把这种无力的冲突推上巅峰。
关于那个压抑年代“不敢说 不能说 不要说” 的军队同性禁忌,A24选片真的毒辣啊,经典小切口、边缘角色、社会议题。
导演试图呼吁重塑一种正确的masculinity,却似乎陷入了toxic masculinity(而不只是军旅生活)那套“杀不死我的都让我更强大”式精神控制逻辑且不自知,剧作更是严重顺拐,这似乎不是单单一套“自传性”的说辞就可以抹过去的。男主角演得很好。
其实拍的挺好,尤其佩服导演的勇气和坦诚,就是前半段过于阳刚,引起不适。虽然是在不问不说的年代,但主角依旧要饱受歧视和侮辱。片尾处导演个人及母亲相片一出,还是有点难过。当经历了所有的痛苦历练排挤打压,甚至冒着枪林弹雨活了下来,到最后拍了一部电影献给最爱的对方,而仅仅是为了得到她的认可,这样一份爱真的太沉重了。为什么要将最爱你的人推至门外,为什么?检阅日不仅仅是部队检阅训练成果的日子,更是孩子接受母亲检阅的日子,但很显然,他并没有通过母亲的“考核”。换句话说,如果孩子可以检阅母亲的思维转变的话,那这个母亲显然也是“不过关”的。只是,到了那个时候,彼此对对方的检阅结果,真的还重要吗?如果亲情成为一种窒息的负担,那就试着松手吧,尽管那很难。
同性恋在军营的成长故事,节奏慢,不是我的菜
中规中矩,很多小的片段都挺出彩,但是缺少连贯性,导致很难达到泪点。话说最后的高潮着实太晚,导演海军出身,是个实在人,不像欧洲导演那样玩花花肠子。在美国当兵太苦啦,bar太高,不像国内有梯度。
后面母子一起进餐时面对母亲的质疑,同胞们的反应还是挺感人的
非常痛苦的創作表達。他們試圖破壞的、毒害的,那層不問不說的同性身份是指望,是閃光,用以捱過日常。
你努力至此,只为一份沉重的母爱,何必呢?到最后谁又检阅了谁?哪怕现实原型如此,我仍不愿接受这份开头和结尾。这一切只会让男主中间一大过程的努力和耻辱宛若笑话。你收获的并不是你最初想要的。
好看,不论剧情如何,这部电影的摄影和BGM绝了,很有心呀,A24也是多重宇宙的公司。
8.0/10 #NYFF (补标) 纽约电影节真是敢选这样一部电影作为闭幕片。即便我不认可其中将少数性群体身份的自我救赎放置在军旅生活所呈现的男性气质/英雄主义和以“反恐”为目标的国家精神之中的这种行为,但依然承认这部影片的难得之处:作为基于导演自身创伤和私人经历改编的处女作,导演并未一味地沉溺在自我表达中,也未使用过度的情感宣泄,而是呈现了难得的克制,来完成了一部各方面水平都不错的剧情片,在这种意义上已实属难得。残酷的现实和出格的想象相互交织,并未喧宾夺主地取代叙事本身的节奏,虽然在此层面上也体现了其手法的传统,和对于更广阔观众群体的预期,缺乏更大胆的表达。但母亲部分的支线也并未被更改为令人宽慰的完美结局,而是保留着不可弥合的状态,足以体现导演的坦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