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ストレンジャー~上海の芥川龍之介~,A Stranger in Shanghai

主演:松田龙平,冈部敬史,中村友理,奈绪,金世佳,任洛敏,邱必昌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9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剧照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1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2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3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4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5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6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13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14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15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16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17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18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19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20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长篇影评

 1 ) 《异乡人》里的旧上海烟花场往事

“芥川先生觉得中国女人怎么样呢?

”“很美。

”“哪里美呢?

”“怎么说呢。

耳朵最美,日本女人自古就把耳朵藏在抹了油的鬓发后面。

而中国女人的耳朵,一直都任凭春风吹拂。

还有爱美人士戴上镶有宝石的耳环,天生漂亮。

”“真是个有趣的人呢。

”席间的女人听闻都拿着手帕捂嘴嘤嘤笑着又这般叹到。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在所写《上海游记》里,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用“南国美人”几个字形容他在上海所遇的“花界”女子们。

所谓“花界”,当时的时髦词,说的是烟花场。

中国读者认识芥川龙之介,大概常常是从黑泽明的那部[罗生门]开始,但芥川和中国的渊源更早。

1921年,芥川龙之介以《大阪每日新闻》海外观察员的身份,第一次来到中国。

他在上海待了数月,后又辗转前往南京、长沙、北京、天津等地游历,见证了当时民国的风云飘摇、混乱时局,将所见、所思、所感写入了《上海游记》。

2019年12月,日本NHK改编《上海游记》拍摄的两集电视剧[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播出(两集合并时常约80分钟,体量接近一部电影),由松田龙平饰演芥川,从他抵达上海后下船讲起,用极精致的8K摄影展现了一幅百年前的上海全景画卷。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吃油条、看《新青年》的芥川街上黄包车夫们大声吆喝,河上挤满了驳船,柏油路上洋人和中国人行色匆匆,公共租界中舞厅华丽、觥筹交错。

来自世界各国的人,都云集在此时的上海。

“上海是一座大都市”,芥川这么写,而同时期另一个日本作家村松梢风则直接以《魔都》为其命名(后“魔都”一词便出自此书)。

无愧“魔都”之魔幻现实之名,20年代的上海,一面是纸醉金迷的奢华,另一面也是腐败、混乱与贫穷。

街头的乞丐、往河中撒尿的醉汉、门口卖花的老女人,和被打死的学生,组成了另一幅交织画卷。

而在[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中,用场所勾连起故事和主线的是“花界”。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芥川劝诫露露读书救国文雅清秀的男娼露露、身世特别的湖南女子玉兰,还有那成为了芥川睡梦中“妖婆”的林黛玉,让电影有了别样[海上花]的味道。

01侯孝贤的[海上花],说的便是那旧上海“花界”的故事。

改编自《海上花列传》,被鲁迅称之为 “实写妓家” 的开创之作。

旧上海的“花界”实有一定的分区,还有明确的等级。

比如[海上花]里的长三书院,又叫长三书寓。

“书寓”便是近代前期最高档次的妓家院,以弹唱说书经营起家,又称“卖艺不卖身”。

到了后来,有了比书寓低一等级的“长三”,有了留宿业务。

因出局陪席、留宿的价格均为三银元而得名,院中女子皆被尊称为“先生”。

只不过从鸦片战争之后,海上通商以来,书寓、长三便被糊涂混淆在一起了,实际便没了区分,总之说的都是那最头等欢场。

[海上花]的故事场地就是在上海英租界内的长三书寓,当红的书寓先生们各自心有盘算,有的想要和某个男人建立起一段稳定的长久关系,有的和多个男人斡旋,手握恩客为她赎身,有的则看透欢场,再无欲无求。

©[海上花]里的书寓先生十里洋场,灯红酒绿,欢场女人们各凭本事,在狎妓男人间进退周旋。

羽田美智子、刘嘉玲、李嘉欣分别扮演了这些书寓先生们。

在[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中,则是男娼露露、民国名妓林黛玉这些人。

露露虽口不能言,看似一个苍白少年,却最终死在街头学生运动中,让芥川内心深受触动。

露露的角色很重要,却是片方原创的,而露露一直跟随着的林黛玉则确有其人,还是“花界”名人。

林黛玉是为“花名”,自然出自《红楼梦》,她是当时长三书寓红得发紫的名妓之一,曾和胡宝玉、赛金花并称“沪上花界三杰”,又和金小宝、陆兰芬、张书玉并称“花界四大金刚”。

©“花界四大金刚”林黛玉、张书玉、金小宝、陆兰芬当时,有文人曾这样赞美过林黛玉的美貌:十七八岁年纪,烫着头发,戴着耳环,眉毛粉黛,一双大眼水波流动,鹅蛋秀脸,红唇性感,身着粉红绸缎旗袍,三曲身材,下褂高开,一双玉腿秀长健美,白皙诱人。

还有闲人们为上海滩的风月女神们排过花榜,共有16美人入选。

林黛玉排在第四,评语是“蓄意缠绵,含情绵邈,嫣然一笑,神在箇中,以韵胜。

”她还有一著名奇事:一生嫁人从良了19次,又复出19次。

据说林黛玉嗜赌,但凡欠下巨债,就嫁一次人(多是富商)。

搞到钱还清赌债,就再复出做回她的书寓先生。

可谓潇洒至极,还每每有人买账。

芥川到上海游历的20年代,林黛玉已经是无数次从良又重操旧业的名人。

彼时她已经58岁,但在芥川笔下,她看上去“顶多四十,特别是她的手,竟像小孩子一样”,而又“身材丰满,那双丹凤眼中浮现的柔美娇艳,能让人联想到她往年的美丽”。

林黛玉还成为过象征当时上海滩风月场最高荣誉的“花国大总统”,也就是[一步之遥]里那场花国大选的原型,也由此可见当时沪上花业的高度繁荣。

©[一步之遥]里的花国大选[一步之遥]改编的是当时轰动一时的“阎瑞生案”,阎瑞生为偿还巨债,抢劫杀害了另一位名叫王连英的“花国大总统”,也就是舒淇这个角色的原型。

据说,其实阎瑞生当时的本来目标是林黛玉来着,奈何林黛玉实在太难约了。

02在[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和[海上花]里,都有大量的吃饭场景,大半故事都围绕着饭桌发生。

谈情说爱、议事说事、喝酒欢娱,都在宴席间。

写“花界”,就不能不写宴席。

因为宴席是当时有闲阶级一个重要的社交和娱乐活动。

伴随着西式生活的渗入和夜生活的兴盛而发展起来。

当时一本小说这样描写旧上海夜生活说:“但见电灯赛月,地火冲霄,往来的人车水马龙,比着日间更甚热闹”。

©[海上花]里的宴席而在大大小小各处的宴席间,座上的“花界”女人们是别样的点缀。

对于“书寓先生”来说,出局反而是最主要的业务活动,也是她们最重要的经济来源。

所谓的“局”,是说当时的交际场,男人们组织宴席,喝茶、吃饭,往往会叫来几个当红“花界”女人,或装点门面,或弹唱助兴。

一般分为酒局、花局、装干湿、牌局、戏局等,陪过夜的话,就叫住局。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叫局还需写好局票,没有门路介绍是约不到当红书寓先生的当时的文人墨客、士人商贾,皆以此为乐,十分流行。

胡适在他的日记里就曾记载了自己年轻时多次叫局“打茶围”的往事。

他写其中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他1910年在喝完花酒,叫局“打茶围”之后,醉酒而归,半路耍酒疯向巡捕寻衅,被罚款5元。

这事对他触动很大,引发了一次“精神上的大转机”。

在芥川龙之介的《上海游记》描写里,这些女人出局很快,但即便是席间献艺,也很快就走了。

刚刚在一个宴席间见到,很快就出现在另一个宴席间,也很常见,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里的宴席而女人们也常常不能拒绝出局安排。

《海上花列传》原著里就写到长三书寓最小的一个女孩,才十二三岁,因为天真可爱、眉目如画格外受喜爱,经常被叫局,连晚上睡觉都不得安宁,经常已经睡熟了还要叫起来,被迫出局。

当时的上海,狎妓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时代文化。

南京有秦淮河,北京有八大胡同,上海那就有四马路(今福州路一带)。

四马路是长三书寓的地盘。

“天下数上海租界最繁华,上海租界又数四马路最热闹。

”这样的天然“广告语”在民间广为流传。

《沪江商业市景词》里写四马路风光:四马路中人最多,两旁书寓野鸡窝。

戏园茶馆兼番菜,游客忘归半入魔。

有趣的是,四马路这样的头等欢场里,比起惯常的叫局、出局活动,性关系反倒成了“一种特殊的优待”。

对当红书寓先生而言,一段时期内往往只有一位“相好”,算得上是得了恩宠才有的关系。

也正因此,才有了[海上花]里沈小红和王莲生那样缱绻纠结的爱情。

就如张爱玲所说,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当时,反而只有这脏乱的风月场角落里,才有了那么点恋爱的滋味。

©[海上花]沈小红和王莲生十里洋场,花事之盛,堪称美谈。

芥川从上海回到日本,带走了一些中国的做衣布料,几年后,据说他服药自杀时所穿的浴衣,便是用那布料做的。

“我拾起了那朵枯萎的白兰花,举起嗅上一嗅,香味已经不在,花瓣变成了褐色,‘白兰花,白兰花’这叫卖声曾几何时也成了追忆而已。

凝望这花儿在南国美人的胸前飘溢芳香,如今也恍若梦境。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这是芥川龙之介《上海游记》的收尾,那是他初见“南国美人”时胸前的白兰花。

-作者/卷卷毛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pocier)】

 2 ) 异乡人

看完了目前出的一集,不知道是抱着什么心态点开的,可能是“松田龙平”和“上海”这两个关键词勾起了我想看的欲望吧。

果然,无论是横看竖看,中国近代史都很屈辱啊!

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几番泪目,吾辈当自强。

虽然是日剧,但对中国人来说很有爱国教育意义。

看得出此次的制作片方也是很花心思的,不知道是不是在中国取的景,画面很有厚重感,处处可见用心。

“君尚青年,勤勉苦学,定有好职”,第一个泪点。

 3 ) 人血饼干

谁能想到日本拍了一部揪心的“爱国片”各种细节的设置已经让我忘了松田龙平饰演的芥川龙之介,开始的妓院部分颇有张爱玲海上花的风味,然而占卜的部分又有日本魑魅魍魉的形态,正如芥川龙之介所说,戏院的后台宛如百鬼夜行。

片中的上海光怪陆离又满目疮痍,芥川龙之介讽刺的精妙在于,通过坐在生着暖炉的屋子中等待奇迹的老派士大夫形象,来点破精致思想的苍白与虚伪。

片中还有一个“人血饼干”的意向,与人血馒头不一样的,它代表了底层受压迫人民堕落谋生的同时,心中残留的最后一丝温存,个人觉得这也是本片的高明之处。

如片中所呈现的,芥川龙之介是以一个“人”的视角在看待这个国家,不仅有对这个国家和人民的迷惑与担忧,也有对自己国家的芥蒂与反思。

然而他也不过是个因为男女问题逃来上海嫖娼的文人骚客。

影片最后又回到戏馆唱了一出霸王别姬,结尾绿牡丹的那个擤鼻涕无比精妙,看似华美的的袍子底下满是虱子,顿时有了张爱玲的尖酸刻薄。

扮演李人杰的金世佳和扮演老鸨的徐玉兰是全片亮点,片中日语英语普通话上海话夹杂,混乱却迷幻的上海跃然纸上,作为日本人拍的片子已经太不容易。

 4 ) 松田龙平的演技是个谜

龙平这次演绎乱世文豪,真的是非常合适。

每次他一演这种看似天然呆,实则像只猫一样是一只心中有数,你都猜不透他在想什么他马上要做什么的旁观者的角色,我就觉得真牛逼只有他能演出来。

NHK拍摄手法太棒了,认认真真还原了芥川笔下1921年混乱、糟糕、绝望的旧中国。

在当下激情澎湃的爱国主旋律已经无法打动丧文化流行的当代青年之时,这部剧真的挑动了我的神经。

百年以前的中国竟然是这副模样,我觉得现在的生活得来太不易了,不仅要好好珍惜,还必须努力保持不能退步。

这里面大文豪和男妓露露用纸笔对话那一段,真是别样的浪漫,不是怜悯也不是可惜,文豪就那样做了他会去做的事而已—唤醒一个、拯救一个还没有完全堕落的会写字的年轻人,是一个文化人内心深处的焦躁不安驱动着他做了这样的事吧。

 5 ) 克制,理性,日本人镜头下的一部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片

NHK不愧是cctv日本分局,拍摄的《上海的芥川龙之介》很克制,很客观;从芥川龙之介的经历出发,看到了当时中国政治的堕落,社会的混乱,但是不乏有参加劳工运动惨死的男妓露露,有为中国寻求出路的先驱李汉俊,可是他始终相信“这个大国,会再次崛起”。

居中“血饼干”的设计是不是受“血馒头”的启发?

不同的是,在剧中吃下“血饼干”,就可以让逝去的人融入我们身体里,永远成为我们的一部分。

 6 ) 异乡人之梦

每次想着不要开弹幕,但是忍不住想看看别人的看法,随即感到非常后悔,因为只剩下反驳和轻视别人的情绪。

松田龙平饰演的芥川龙之介捻着玉兰花坐在水边,旁白说他六年后服用大量安眠药而自杀,弹幕里有人感慨真是病态的人生。

让人不解的是,每每看到日剧日影里出现这样的“日本人变态论”,似乎唯有如此才能彰显出自己局外者的傲慢,对于电视剧作品本身想传达的,对于芥川本人真正的经历和思想,没有丝毫进一步了解的欲望。

无疑这部剧为我们呈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部分真实。

当时中国最先进却也最堕落的城市,就像狄更斯在《双城记》里说的一样。

烟火气的大上海,有来自各国的人,戴眼镜的舞女,纸醉金迷、觥筹交错、吴侬软语……门口卖玫瑰花的女人、写得一手好字的铁拐李似的乞丐,早餐桌子不远处撒尿的人……上海的夜晚、白天都是芥川头脑中的一幅幅剪影,作家的想象力通过镜头表现得很好。

梦境里深陷烛火通明的密室、高高坐在太师椅上的小女孩、绰号“林黛玉”的不相衬的老鸨、阴柔的男孩露露,穿着黄袍的芥川被吵醒了,才渐渐触及到梦境之外的真实。

他穿过充斥鸦片瘾者的小巷,劝诫露露多读书、勿食鸦片;他去拜访当时有声望的贤者,却只感受到他们寒冷的绝望情绪;他去寻访革命浪潮汹涌的湖南,看似温婉的湖南女人玉兰曾啖下浸润情人鲜血的桃酥,学校不愿使用日本人造的铅笔……诚实的青楼青年露露在运动中被乱棒打死,先行革命者却退出了革命,芥川先生所见的上海,如鲁迅先生所说:“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既有齐啖亲者血的那般愤怒,又还缺乏开明和团结的意识。

单从第一集看,NHK拍这部剧是需要些正视历史的勇气的,部分好看的日剧免不了美化日本侵略事实的嫌疑,比如《多谢款待》《天皇的御厨》,但是《异乡人》客观地再现了芥川的所见和文章观点。

微讽了舞女拉客时说的话“对于日本男人来说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提出对桃太郎的质疑:高举桃之旗,率领着三匹动物去讨伐别的岛屿,难道不是侵略吗?

别的岛屿上居住的一定是魔鬼吗?

期待有朝一日能见到国内制作这样高水准的影视作品——精美精致,如梦似幻,体现“物哀”的日本传统文化语境和作家本人的作品语言,同时尊重历史和文化。

 7 ) 近代社会糟透了

1、来自外国对旧中国的视角,比我们更能展现痛苦和落败2、nhk被称为最会拍中国的电视台3、偶尔看看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挺好的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生活到底是如何地悲惨?

是否真的有革命的必要?

以前看的历史书、电影、传记都太苍白,感受不出来。

这部电影以芥川龙之介,一个作家一个日本人的视角交代地有些清楚。

连年动乱,富人家庭分崩离析,年轻的女性沦为妓女,年长的男性成为乞丐,年幼的男性成为男娼。

富人尚且如此,更别说普通人和穷人。

他们成为小贩、人力车夫、乞丐。

尸体躺在街上,无人问津,大家都已习以为常。

上海就是中国的缩影,可见此时的中国已经是糟糕透了。

面对这种糟糕的社会状况,有的隐居旁观,等待英雄和奇迹出现;有的吸食鸦片,流连妓院、舞会,醉生梦死;有的呆坐街边,形如枯槁,双目茫然,静静等死;有的努力打工,努力生活;也有的游行、罢工,继续革命。

自鸦片战争以来,失败到处都是,然而改革的实践却依然层出不穷,希望更是越来越大。

即使大多数人茫然,只要有少数人觉醒,一点点组织实践起来,也终能唤醒大多数人的觉悟。

 8 ) 住在隔壁岛屿上的生物,真的是魔鬼吗?

NHK用这部传记作品回答了这个问题。

这部电影在电脑中躺了很久,本来以为会是《人间失格》那种类型,没想到却带给我这一种异乡人拍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错觉。

一时间,也想不出,除了松田龙平,还有谁能演绎出这种病恹恹却充满幻想,现实主义又追求诗性美好的人物了。

或许演员本身,也是这么一个人。

虽然片头引用了芥川的话,「我没有任何一种良心,我拥有的只是神经而已」,但从他的作品和本片呈现的方式来看,导演和观众都会反驳这句话—— 这位作家,良心大大的有。

不然,他也不会成为资本主义上升时期,那撮小小的无产阶级文学萌芽的先驱者。

从早期对社会制度的怀疑,到晚年(也谈不上晚年吧)家庭纠葛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他的一生都是在被现实反复捶打与自我内心的挣扎中度过的。

这部作品,在展现二十世纪初上海人文风貌上,着实下了苦力。

剧组对史实的考证和还原,着实令人敬佩。

作为邻国创作团队,取材和呈现方式不受广电总局的辖制,却也没有失了公允,惹出敏感问题,只是单纯从艺术文化的角度出发,展示了当时外国人眼中的中国,镜头语言和台词撰写,对大厦将倾的中国,抱有深深的怜悯与渺茫的期待。

从政治性来讲,对中国观众非常友好(烦死了,还得妄议政治)。

整部影片呈现的方式,与芥川龙之介的文笔相互呼应。

「芥川的独到之处在于他从细处着手,或取材于现实,或从日本、中国的历史传说故事吸取灵感,不拘泥于时代,描绘武士、贵族、僧侣、匠人、盗贼、平民等等各色人等的离奇故事,纵观他的全部短篇,也是一种对人间百态的展现。

」本片在服化道以及史实考查上,下了足够令人尊敬的功夫。

若将NHK对标央视,我也不敢打包票,国台在还原时代方面能有压倒性的优势。

观影过程中,或许因为演员或者台词的不足,却也能让观众十分真切地感受到那个年代的生活气。

除了通过建筑街景来展现时代风貌,在人物刻画上,本片也有优秀的表现。

有戏子乞丐、有神婆老鸨、有政客以及革命人……政治腐败,盗匪横行,卖妻鬻子,鸦片祸国,底层民众的苦难和十里洋场的灯红酒绿共存,就被这么鲜血淋漓地摆在眼前。

道貌岸然的政治家们

茶屋

沾血的饼干

拒绝芥川龙之介一行人参观学生宿舍

镇压工人与学生运动

学园育才救国,却不用效率更高的铅笔,因为是日本制造;本国资本家雇佣地痞流氓,打击工人运动和学生游行。

在加藤拓的镜头里,对乞丐也包含了深思与悲悯——神话色彩或许能减轻那份「路有冻死骨」的戚哀。

刚来中国,芥川还觉得《苏三起解》闹哄哄,后来渐渐听到《霸王别姬》也喜欢上戏台上的锣鼓喧天。

若不是梆子二胡小锣足够嘈杂,又怎么压得住人心中的愤愤不平和惴惴不安呢?

一个异乡人对这内忧外患、百鬼夜行的中国,感到了忧心。

看到流血奋斗的年轻人后,芥川或许感受到中国人破土而出的希望,产生了了解《新青年》愿望,才会在读书时担心弄脏书册,把油污揩在自己袖子上。

咽下沾着革命者鲜血的饼干,或是想品品这野蛮生长的力量,或是想让这不屈不挠的生命延长。

虞姬:大王,官兵他他他杀进来了项羽:待公看来

“哇呀呀呀呀呀”一个起势,满座皆是鼓掌叫好。

可当华彩溢动的虞姬,用那张艳冠群芳的脸,在后台完美的表演了一次擤鼻涕之后,唯一能安抚人心的美丽也破灭了。

就像捉摸不定的心情,就像福祸难测的命运,前一秒为纯粹的美热泪盈眶,后一秒就发现是这美也是恶鬼的画皮;前一秒还为百姓的愚昧无知扼腕叹息,后一秒又看到了大批青年"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

昭和2年(1927),芥川龙之介吞服安眠药自杀——在战争到来之前,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用自己的死亡「为腐败道贺,为苍白的死光祝福」,也算是将自己活成了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的诗句吧。

但若长存,芥川指不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日本共产主义者(笑)。

 9 ) 传播的魅力

最近刚好读了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转手看到这部剧。

我曾说,要谈白话文乃至中文的变迁,不知道中国的近代史是没有资格谈的。

其中,芥川龙之介所身处的1921年,更是承上启下,不可替代。

彼时民国初立,孙中山让位,军阀混乱,中国内忧外患,堪称到了悬崖边上,从内至外的任何方面,都在一触即散的边缘。

这部剧好在它的文学性,它不那么下判断,只是通过市井,江湖和庙堂三方面,记录发生什么事。

其中也有一厢情愿,或是巧言令色的片段,但都无伤大雅。

呈现出的民国面貌,不说完整,确切,但如果你拥有一定程度上完整的知识体系,定可从方方面面管中窥豹,看到你想看到,并且应该看到的东西。

制作的灵光也不赘述,场景和服设皆可,镜头与配乐上乘,珍惜景别,有中景乃至远景的自信。

我很期待后面几集讲如何继续表达,如果能一直维持这个水准,那是不可多得的一种传播。

目前的中国,既没有能力,也没有耐心,更不允许,把这些拍出来。

 10 ) 一个日本人的文化苦旅

“最先下车的村田君给了车夫几文钱,但车夫看起来好像对那点钱很不满足的样子,并不轻易地把伸出的手缩回去,不仅如此,还一直唾沫横飞、喋喋不休地说着什么……之后再次回过头去看时,那车夫已经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恬然地坐在驾驶座上。

既然如此,当初又何必那样吵闹呢?

”“在我们的旁边不知从何时起,那个卖花的老太太一边絮絮叨叨地说着什么一边像个乞丐一样朝我们伸着手。

老太太在得到了我们的银币之后,好像还期待着我们再一次慷慨解囊。

我不禁为这个贪婪的老太太所卖的美丽的玫瑰而感到惋惜。

这个纠缠不休的老太太,还有白天乘坐的马车的车夫,——这不仅是我对上海的第一瞥,遗憾的是,这同时也是我对中国的第一瞥。

” 被疾病折磨的芥川,站在上海街头,估计心情也不会很好。

在《中国游记》中,作家本人也明确表达了自己更喜欢北京。

同样的,来到中国的芥川,在期待中也夹杂着不少失望,但是他又用一个有中国文化沉淀的外人的视角,对亲眼看到的中国做出了自己的刨析,尽管这段历史对于我们这些现代中国人来说也是有点陌生而又感觉有些黑暗的。

在片子里和在书中,芥川都毫不掩饰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崇拜,在这个角度上来看,他对中国文化的向往的确是发自肺腑的,但是现实总会有不如意的地方,比如台上刚唱完《玉堂春》的白牡丹,带着苏三的扮相在台下熟练的用手擤鼻涕。

“他扭过头去,忽然挽起那大红底儿绣着银线的美丽的袖子,利落地往地板上擤了一下鼻涕。

” 惯常的戏谑笔法,形象跃然纸上。

还有他讲到比日本餐馆更可口的上海馆子,小便竟然是在后厨的水槽解决,厨子也不背人,算是给他示范了。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大量引用了《上海游记》中的描写,同时插入另外两个短篇《火神阿耆尼》和《湖南的扇子》的内容。

书中《南国美人》分成了三个章节,和片子一样,也占了不小的篇幅。

我们一提到妓院,脑海中马上冒出来的就是浓妆艳抹的女子和花花绿绿的陈设。

但是逛妓院这件事,在芥川的笔下,有了日本文学的独特色彩,收起了轻浮,没有劝妓女从良的道德高地,在这一段描写中,仿佛略施粉黛一般让几个女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片中三段拜访名人的戏码是很有意思的,分别是代表了民国的章炳麟,代表了晚清也就是传统中国文化的郑孝胥,和代表新青年革命力量的李人杰(李汉俊)。

作为游记而言,芥川并没有结论性的语言,但是作为一个新锐作家,他的情绪都透过自己的文字表达了出来。

在章炳麟这段,拿出了他标志性的戏谑,章说了一堆空话,到了芥川这除了冷,着墨最多的就是悬挂在墙上的鳄鱼了。

到了郑孝胥这里,面对代表他向往的传统中国文化的代表,芥川仿佛化身一个学生,包括还在沿用的大清帝国的说法,都侧面的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特别是关于点烟的描写很有意思:“在谈论这些话题的时候,我每每刚一叼起香烟,郑先生就会马上站起来为我点火,令我颇为诚惶诚恐。

同时不禁感叹在待客方面,与邻国的君子相比,要数日本人最为拙劣了。

真正有问有答的,是在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之一的李人杰这里,如果说郑老先生是师长,那李人杰作为同龄人,也是芥川的读者,无疑应该是最佳的交谈对象,这一章节,芥川没有再用春秋笔法,而是直接引用了自己写下的备忘录。

和片子里一样,李人杰日语很好,而且有很好的语言逻辑,以至于芥川都感叹在深入浅出表述道理方面,李人杰的日语可能比自己还要好。

希望——这是李人杰不同于之前两位的最大区别,信仰的力量,透过文字穿越而来,百年之后,感慨犹存。

“种子就在手中,唯恐力所不及,不能解救万里的荒芜。

吾人的身体能否耐得住如此的劳顿,也甚堪忧。

” 1927年12月,也就是芥川自杀几个月之后,李人杰在武汉被军阀杀害。

露露是片中原创的角色,算是呼应了李人杰种子说,沾血的饼干来自于《湖南的扇子》,在书中真的就和《药》是一样的,片子里做了处理,变成了某种更具象征意义的东西。

片子以外,之后芥川到了北京,见到了胡适和辜鸿铭,错过了周作人。

但是我想提一下周作人的兄弟——周树人也就是鲁迅先生,芥川龙之介和鲁迅,这两位文豪,竟然也有交集。

回忆那个年代,我列出几个代表性的时间点:1915年9月,《新青年》创刊,同年11月,芥川龙之介于《帝国文学》上发表其代表作《罗生门》;1918年4月,鲁迅创作完成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次月在《新青年》发表;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1921年3月—7月,芥川龙之介游历中国;1923年,鲁迅翻译完成并发表芥川龙之介的两篇最著名的小说《罗生门》和《鼻子》;1927年7月24日,芥川吞服大量安眠药自杀身亡;1936年10月19日,鲁迅病逝。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这是鲁迅回忆散文《藤野先生》的开篇。

——部分内容节选自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短评

如果没看过芥川的《中国游记》观影体验是绝对大打折扣的。非常有意思地把一些小细节都表现了出来,卖玫瑰的老妇人、“不要不要”、罗曼蒂克的乞丐、绿牡丹的擤鼻涕、章炳麟的鳄鱼标本、郑孝胥的点烟、中日女子耳朵的区别,加的露露和人血饼干(致敬鲁迅?)的戏很妙。龙平真是看起来太虚了……怪不得想逃脱女人

7分钟前
  • 十六
  • 推荐

了解外国人眼里的旧社会

11分钟前
  • 男主啊
  • 较差

作为历史纪录片很是出彩

15分钟前
  • Vinception
  • 较差

QAQ

20分钟前
  • Sid
  • 还行

当代日本的视角对中国太温柔了。中国游记里的芥川只有失望,因为对古典中国的想象太过美好,没有对彼时旧中国的同情。人血饼干的意象不知道是不是受了鲁迅的影响,意义却完全走向了人血馒头的反面。浪漫。

23分钟前
  • 別にいいけど
  • 推荐

无聊

26分钟前
  • 较差

拍的很美,演技都在线,为平老师而刷……剧情是认真的嘛…有点尬

31分钟前
  • 阿涅丝
  • 还行

芥川龙之介,1921年来到上海在此逗留4个月中,上海部分的见闻。从一个外国人眼中看到的上海,当时正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到1928年),国家内部刚推翻清朝统治内有军阀混战,工人力量崛起,外有一战结束巴黎和谈不公正对待下爆发的五四运动,各种矛盾掺杂的社会背景。上海处于多国租界处,20年代吴金荣杜月笙也陆续在上海崛起,他来到是看到了很多各国人员,有纸醉灯谜的酒吧门口坐着卖玫瑰花的老婆婆,路上社会动荡有游行的百姓被军阀镇压,有很多妓女到处拉客(还流行戴着眼镜),很多人吸食鸦片,妓女们有各种不同悲惨的命运年龄上竟然有12-13岁的,其中还有男扮女装的孩子,还识字后来默默参加游行运动惨死。采访了章炳麟家里有一只标本鳄鱼,李人杰原型李汉俊,京剧后台的粗俗,《新青年》陈独秀,去女校发现大家都用毛笔

32分钟前
  • pepper 安
  • 推荐

为什么会分数这么高 整个电影都不对 情节必是没有 人物形象扭曲 犹如百鬼夜行 难道这就是旁观着的角度吗?松田龙平在妓院披着黄色袍子 已经满脸问号 老太婆摸到松田龙平身体时 鸡皮疙瘩 龙平你为什么不反抗!“慢慢享用”台词low穿地心 床戏穿插的算命镜头 让人阳痿 松田龙平果然招男人 露露~ 好烦里面政治情节 扯 还不如松田龙平逛一小时妓院来的好看 最后金世佳演的辛苦 看的难受 鼻涕那里 神呐救救我吧

34分钟前
  • ฅ՞ﻌ՞ฅ
  • 较差

美术和摄影太好了,为龙平加一分

39分钟前
  • 杜扬Seatory
  • 力荐

在日本无意间看到了直播,发现竟然还有金世佳,而且日文听着好像还挺好?

42分钟前
  • Rockeos
  • 推荐

情绪与氛围

4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目前为止看到影像对文本的最佳还原,芥川笔下的那种朦胧,混乱在细致的镜头下缓缓展开,时不时会让我想起毛姆的《在中国的屏风上》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这样的片子当前的中国不能拍也不敢拍,电影中一些小细节的处理足见NHK的用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48分钟前
  • 布拉布拉卡
  • 力荐

得其一二,失其全然。多田便利行天穿越记。

53分钟前
  • 疏雨孟尝
  • 较差

音乐满分,龙平满分,反思满分,没有还原那个让芥川失望的旧中国,而是把视角投向“救中国”,真中日友好一家亲…

57分钟前
  • 阿鱼
  • 推荐

露露这个角色设置得倒是不错,新人演员也可以期待,金世佳短短的出场竟有风骨。陷落的上海,沾着血咀嚼入口的时代,有可期的理想也在浩浩荡荡地重复业障,芥川龙之介的见闻缝合了奇妙的两端。穿着中国布料缝制的浴衣,不紧不慢奔赴死亡

60分钟前
  • SundanceKid🌈
  • 还行

从晚清到民国,日本人言之中国,大都有青木正儿似的“乡愁”,每每来去,未免大失所望。芥川龙之介眼中的“中国”,却又是一个别样的世界:在文人的阔谈中,在相公的睫毛下,在妓女的耳朵上,在血浸透的饼干里,都不若优伶撸得一手好鼻涕爽快。延至今日,我喜欢一个纸上的中国,一个在想象中时而模糊时而明晰的中国,所以说龙平神色虽不似芥川,却自带一种疏离;眼睛虽小,却常以冷眼观之。但凡做人做事做文,即使有所爱憎,但不狂热,这感觉就对了。

1小时前
  • 刀叢中的小詩
  • 推荐

难以言述的观影体验... 有点文化冲击(?)是因作品本身的外人叙事视角,还是回观历史的自己本就是外人呢... わからない... (结尾芥川说自己喜欢上京剧的嘈杂那段挺妙。

1小时前
  • Nileperch
  • 较差

上海气息很浓的人物传记片

1小时前
  • 坐等1900
  • 推荐

四不像

1小时前
  • 饮歌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