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無奈很無奈的時候....冷血如我也遭遇過這樣的時候,看什麼都是灰色的,吃什麼都是苦的,聽什麼都是吵的,只想把自己狠狠關起來,喝醉了,抱著膝蓋哭累了,睡下去,不想再看到明天的太陽。
這種時候,某只會在望彌撒時肆無忌憚打瞌睡的動物會學著虔誠的信徒那樣一直在睡前默念“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Th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the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我甚至不知道這句話是哪裡來的,也不確定整句後面應不應該加“阿門”,但這是我人生中聽到過的求向上帝的最實際也最有用的要求,像海上的浮木,讓漸將沉沒的人看到一絲希望,由放棄變而重新去爭取——肢體上雖然帶著遇難後的傷痛,不過至少在接下來的人生裡享有平靜的睡境——帶著這樣的希望在風浪中生存下去。
在這種時候,我寧願上帝是真的存在的,哪怕在末日審判的時候將我丟到地獄的火裡去燒以懲罰我的不信——如果他真能在我碎碎念的時候賜予平和,勇氣和慧眼。
所以我不以為這是一個關於救贖的話題。
就像影片開頭說的 "The hunger has returned to Mr.Brooks' brain. It never really left.” Mr.Brooks只是在浪中掙扎而已。
大學的時候開臥談會,女生還沒有離開發夢的年紀——女生也許永遠不會擺脫這個年紀的心情——會討論說如果愛上了一個罪犯,一個殺人狂會怎麼辦?
“殺人犯也是有人愛的啊!
”有人舉出不知是哪個綜藝節目主持人的話說。
一眾理工科女生紛紛搖頭,其中的幾個是堅信愛情敵不過自己的原則和正義感,另外的則相信愛人是愛其靈魂,如果在soul上發現了污點,便無法再繼續做他的mate,那是對自己的貶低。
“也許會放他一馬吧”,我們的結論是,但絕對無法愛下去。
我說完之後就想到了我的初戀,我迷戀著的一個老頭子,是他在我幼小的心臟上捶下了第一下悸動,種下了我日後大叔大伯大爺控的孳根。
他的名字叫Hannibal Lector,電影史上迄今為止最著名亦是最具魅力的連環殺手,食人狂魔。
我偷偷地反省,究竟是我的原則太弱正義感太少,又或者我愛人並不挑剔其靈魂,只是看中了這老頭子冰藍色的眸子。
那天晚上,我還沒有學會向上帝祈求任何事物,於是只好盯著天花板發了好久的呆,想我的心智該是有什麼地方出了錯,才會厭惡Hannibal裡讓他自剁其手的結局,反而希望這個殺人如麻的傢伙像小說裡那樣帶著他渴望的MM自由地享受平靜的生活。
這個問題,在遇到Mr.Brooks的時候,終於變得清晰。
喜歡上——應該說迷戀上——Kevin Costner,並不是在他與狼共舞的時候。
天生口味古怪的我在高中時遇到一個同樣重口味的語文老師,在電影賞析課上放了一部被評為當年金酸莓獎的片子《郵差》。
一下被這個風塵滿面的男人迷上了,其墮落的速度不亞於看到《秋日傳奇》中金發飄揚的小皮,後者是純粹的荷爾蒙作祟,前者卻一直說不出個原由。
他不見得有多麼帥到驚天動地,也不喜歡耍弄這套。
只是站在那裡,定定看著,牙口很白,眼睛很藍,大腦門散發著早禿的危機,偶爾蹙一下眉頭,我心跳不止。
他周遭有一種氣場。
硬朗?
寂寞?
執著?
含忍?
我無法形容。
只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他挑電影的口味比我更奇特,因此也隕落得很快,幾部片子失利,一下子似乎就在好萊塢消失了蹤影。
Kevin Costner+Demi Moore,曾經的一哥一姐,但應該是沒有“老將出馬,一個頂倆”的意思,反而看著很淒涼的組合。
我基於對電影寧可錯殺不可放過的熱情,以及對於愛戀的對象極其執拗的本性,剛剛回到巴黎,還沒來得及看影片簡介,看到演員表就顛顛地跑去了電影院。
我喜歡看Costner風霜滿衣衫的樣子,所以對於影片開頭他全套禮服配黑框眼鏡的造型至感不爽,生怕他出演什麼溫馨老爸,或者出軌中年男這樣俗爛的角色——這不適合讓我一見種情的人。
還好老科立刻露出了真面目,原來他是一個擁有雙重性格的連環殺手。
他的第二重人格,總是穿著全套黑色的Marshall非常有趣。
如果說Earl Brooks是傑出人類的代表——盡職盡責的好丈夫,體貼有愛的好爸爸,成功富有的企業人;那Marshall則是惡魔那邊派來引誘傑出人類的毒蛇——心思縝密,享受生活,毫不掩飾他自己的慾望。
而在關鍵的時刻,惡魔總會戰勝人類,因為Earl是Mr. Brooks的自我,而Marshall才是他的本我。
Earl希望借由斷癮治療停止殺人,擺脫Marshall,但他從來沒有說出類似“良心負罪”這樣的話,最讓他苦惱的是萬一他的身份被發現,那對於他的妻女來說會是怎樣難堪的場景。
所以這只是自我努力想要約束本我的慾望,歸於超我的階段,像我們每個良好市民一樣,想要受縛於社會道德文明,為的只是用興奮激情來換取波瀾不驚但是正常的生活。
他僅有的戰勝Marshall的一次,是為了救他的女兒。
本我是自私的,告訴他說為了自己的安全,為了日後的安寧,應當讓他的女兒進監獄,殺了Mr. Smith,繼續他自己自由黑暗快樂的生活。
然而Earl說,“她是我女兒,我愛她”,衝破了Marshall的阻攔。
這是自我將本我昇華的一部分,是人類之間的關係對於人性的至深影響,所以文學影視作品裡才總是喜歡把“愛”當成拯救世界的金箭。
因此當Earl聽到Jane說“我自然愛你,你是我爸爸”的時候,他竟然也對自己女兒身體跳動的渴望謀殺的基因微微放了心(他對Marshall說“她還沒有走得這麼遠”,意思是她應該還沒有完全迷失自我)。
或者說,Earl是我們每個人用來和這個社會交涉的自我——擁有美好的家庭,成功的事業,無垢的聲名,而這一切只是為了滿足Marshall,也就是我們的本我的長遠的慾望——喜歡美食,喜歡做愛,喜歡謀殺。
所以我們才會喜歡Hannibal,才會喜歡Mr.Brooks,就像看到我們自己的自我終於擺脫了超我的控制,而屈從於本我,活出原來的面目。
像我們的祖先那樣從殺戮中感受興奮,從鮮血中暢飲愉悅。
戴上文明的面具,身體裡仍然殘存著野蠻的血液,奔流著尋找出口。
虛偽的人會別過臉去說“殺人者應該下地獄”,而誠實的人會承認“他們是我們的黑暗面的代言人”——他們並不是純然冷血的如動物,他們的慾望也許會臣服於感情,譬如Hannibal之對Starling,Mr. Brooks之對Jane,但絕不會默然於社會的標準,因為他們有更高明的頭腦,更高超的手段。
所以真的懂得Mr. Brooks的人絕對不會相信他真的會把性命交到Mr. Smith的手上。
Mr. Smith是個還在動搖的“我”,像大部分的凶犯一樣,厭倦了平淡的生活,渴望新鮮和刺激。
但同時又沒有足夠的智能和膽識。
他險險就將Mr. Brooks出賣給了警察,又在犯罪現場犯下了愚蠢的錯誤,這樣的人,既沒有決心去控制本我,也沒有能力去突破超我,這樣的人最後總是犧牲品。
影片塑造了幾段非常古怪的關係。
除了Earl父女,Earl和Marshall,Mr. Brooks和Mr.Smith之外就是影片的另外一條主線——Tracy Atwoods和Earl Brooks。
首先兩人的姓氏就很趣致,Atwoods是“在森林”的意思,而Brook則是可以作“小溪”解。
難道外國人也講究仁者擇山,智者愛水嗎?
其次,作為影片的男女主人公,這兩個人從來沒有碰過面。
即使是一個作為罪犯,一個身為追匪的警探,兩人大部分時間仍然在自己的生活中打轉,Earl忙於搞掂Mr. Smith和解救自己的女兒,而Tracy則疲於應付前夫的敲詐和對頭的追殺。
但是僅一點了解之後,Earl喜歡上了Tracy,這並不是出於男女之間的傾慕,多少有點類似於Hannibal對Starling起始的好感,像是從地獄裡嗅到了遠在天堂的同類的氣味,遙遠的,甚至可以說是站在兩極的,但在骨子裡卻是一樣的。
Earl感嘆說他喜歡Tracy,因為她雖然有一個富有的父親,但她卻擺脫了他的影響,選擇了自己的人生,而擁有了屬於自己的事業,而這正是他期望於Jane的。
而Jane恰恰讓他失望了。
她沒有能擺脫他的影響,一如他早前害怕的一樣,她繼承了他的基因,染上了殺人的惡癮無法自撥。
如果說Earl的自我在頑抗,Jane的自我業已迷失,Mr. Smith的自我在掙扎的話,那麼Tracy和Starling一樣,擁有超人般堅定的自我。
她恨她的前夫,但她並沒有殺死他的慾望,她有富有的父親,但她並沒有依賴他的想法。
她抗拒外界施加於她身上的影響,甚至拒絕別人的幫助,企圖以自己的力量控制局面。
Mr. Brooks也像Dr. Lector一樣,幫了我們的女主角一個小幫——他殺了她的前夫,引她去找到她的仇敵,解決了她生活中的干擾,為的只是一個答案——Marshall常常問Earl“為什麼定要苦苦掙扎?
你終究鬥不過誘惑”,那為什麼,為什麼她竟然能擺脫。
-為什麼你要從農場逃跑?
-因為羔羊在尖叫。
你答應過告訴我野牛比爾在哪兒。
Dr. Lector笑了,他遵守承諾幫助這個年輕的FBI探員救出了她的羔羊。
作者說因為Starling是Lector僅見的少數沒有墮落的人。
-為什麼你要當警察?
-我父親悔恨我不是個男孩子。
我窮極一生就是想證明我的父親是錯的。
你答應過告訴我你在哪兒。
Mr. Brooks笑了,他說“我正在一座高樓上”,然後將紅色的手機從樓頂上摔落。
影片沒有停止在Earl的噩夢上,因為死亡於他是解脫,是掙扎的中止,是問題的中斷。
而他不能停止掙扎,人類無法解脫,無法停止掙扎,無法停止發問,只有一遍一遍地祈求上帝說請賜予我平和以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事,賜予我勇氣來改變我力所能及的事,賜予我慧眼來區分其中的不同。
Costner偏愛離奇的故事和詭異的劇本。
這次,即使是在大眾的眼中他應當也沒有挑錯。
電影兩線並行卻錯節有致,絲毫不亂,奇情迭出卻又在情理之中,邏輯之內,台詞中還不時來個幽默。
Costner和Moore兩張從來表情不很豐富的臉各司其職。
相對而言,因為Tracy Atwoods警官個性堅硬,果敢獨立,所以Demi Moore的任務要簡單一些,就是做回二十年前屏幕裡的自己即可。
而Earl Brooks卻是在標準好先生和變態殺人狂之間來回穿梭,難得Costner在溫情的家庭和緊張的謀殺之間演得一點也不脫節。
说实话,我八、九年前看完保镖和完美世界后开始视Kevin Costner为第一偶像,现在越来越有些失望了,Costner这个情场浪子,毕竟是老了……
有人的爱好是音乐,有人是电影,也有人是体育或者经济,甚至是收藏哪怕泡妞,这些爱好穿插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是除了吃饭睡觉工作之外的最大比重,它们滋润丰富生活,当然也消耗掉一个人的时间精力财力,但人们却又乐此不疲,这就是兴趣的魅力,它替你阻挡乏味带来飞越,它让你的灵魂不用跟着身体一起死死守在地面,而是可以随时飞起来。
电影《布鲁克斯先生》里,布鲁克斯先生的兴趣可能更酷一点,他的兴趣是杀人。
先别扯道德,你先问问自己,难道从来不曾有过一刻的杀人欲望?
电影里正义的女警察在面对骗取她钱财的前夫和前夫的情人时愤怒地说:“我真希望你出门被车撞死,一命呜呼。
”瞧,再正义的化身也有片刻的魔性。
连杜拉斯也说:杀人的欲望是我生活中的一个常数。
”你敢说你从来没有在愤怒的时候对着别人吼出:“去死吧”这样的话?
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种恶念只是偶然乍现的小火花,即刻就能被人们以一种生活方式所化解,譬如有人选择暴食,有人选择狂奔,也有人选择打CS,你都可以使出狠劲,放肆宣泄,对人生并不会带来太大影响,这些是都市人排遣恶念的最惯常方式。
而我们电影中温文尔雅的布鲁克斯先生却不待见这些方式,他跟他的恶灵魂“米歇尔”亲密无间,彼此鼓励,共同进退,虽然在恶念面前也有挣扎,但这挣扎轻飘飘,很快便被主宰灵魂的黑暗力量所覆盖。
布鲁克斯先生这样的上流社会精英,事业有成,家庭美满,更热衷于慈善,全身散发着儒雅的名流气质,这样的人本应爱好香车美女或者游艇高尔夫,但他的灵魂里有一个蛊惑的声音告诉他:只有杀人是他唯一的乐趣。
布鲁克斯先生与他的黑色使者米歇尔在白天的背面上演着一出又一出仿佛雕琢艺术一般的杀人剧目,他用套着塑料薄膜的机枪射杀情侣,然后把他们的尸体摆成各种各样美妙浪漫的姿势,再拍下照片保存起来,由于他习惯于将情侣的拇指指纹留在案发现场的显眼处,所以他得到了一个“拇指纹杀手”的称号。
清晨时分,布鲁克斯先生褪下黑色灵魂,安然地坐于桌前跟妻子女儿共进早餐,他俨然是一个温良的丈夫和慈爱的父亲,穿上西装,戴上黑色框镜,隔绝了在夜晚的放肆,恢复到几十年如一日的儒雅表象。
他的黑色使者环绕在他的身边,但除了他谁也看不到。
在一次作案中,布鲁克斯先生的射杀行为被一位摄影师捕捉到,我们会想,摄影师若是善类则会将线索提供给警方,那么接下来的戏码便似乎无甚可延展,若摄影师是低劣小人一枚,那他无非只为求财,而对于布鲁克斯先生这样高智商的犯罪分子来说,要消灭一个资质平平的摄影师再容易不过,那么这个情节也设置地无甚意义。
有趣就有趣在,这个摄影师不求名不求财,求的居然也是让恶灵魂肆意,他要求布鲁克斯先生下一次行动带上他。
有趣得很,个人行为陡然间变成组织行为,只是这个不争气的摄影师让布鲁克斯先生原本完美的作案过程变得瑕疵毕现,你看,即便是杀人也是需要天赋的。
大黑超在《堕落天使》中借黎明之口说:即使杀手也是有小学同学的。
布鲁克斯先生即使是个杀人狂魔也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好爸爸,他不曾料到自己血液中的黑色成分悄无声息地流淌在女儿的体内,当他知道女儿杀了人之后方才惊觉像冥冥中注定一般,嗜杀的血液竟会遗传,他在恶梦中被自己的女儿一刀刺死,鲜血染满了白衫,他从梦中惊醒,心有戚戚。
为了替女儿掩盖罪行,他不惜乔装杀人,将女儿身上的所有犯罪嫌疑尽数转移,女儿脱罪,然而他的恶梦却还生生不息着。
我热爱这部电影中对人类灵魂中的黑色使者不回避不说教,而是直面并呈现,道德放一边,人性摆中间,分裂的力量在有的人生命中是惊鸿一瞥,而对有的人来说却是生命的主味,黑色的力量一直都在,他的活力源于我们的凝视,我们忽略它,它便影响不到人生,我们望向它关注它,它则茁壮成长,当它成长到独当一面的时刻,我们便需要与它斗争,用主流的价值观,积极向上的生活信条来试图将它冲得魂飞魄散,这种斗争也许很短,也许很长,谁也无法预料。
布鲁克斯先生与我们中的每个人一样,他跟他的恶灵魂相安无事时他杀人,他想挣扎逃脱恶念时他祈祷,进入上帝之门的钥匙是他内心的咒语:“我的上帝,请赐我宁静,去接受我所不能改变的;赐我勇气,去改变我所能改变的,并赐我智慧,去分辨两者的不同。
按着你的真实,而非照我所愿,相信上帝,只要顺服你的旨意,凡事定会归顺修直,如此我可以欢度今生,与神同在,享受永生的福分,阿门!
”这道咒语给予他宽恕自我的力量,赐予他灵魂无穷的再生,并且万试万灵。
上帝的密码让他义无反顾地堕入黑暗的深渊,因为他有自以为是的上帝曙光将他再次照耀。
值得从头到尾再看一次的电影.故事是编出来的,人性是真实的,活着的人都要这样那样的另类的心理需求,只不过布先生是喜欢杀陌生人.那个黛米演的警察的线索其实可以再放大的,但被凯文压下去了.一连看了黛米的几个新片(还有茱迪福斯特),发现女人到四十多岁以后戏路还是有的,当然老男人的戏就更多了,以前看凯文风光过又落魄过但现在的凯文还是未变演技.叹一个.
首先满贯王凯文+有意思的海报图+一点信息都不肯透露的片名 激发了强烈的观感欲~还是从主体开始讲,主线是有正常工作有家庭的布鲁克斯的 自我放纵 逃离 救赎的过程且分为三条支线 威廉演嗜杀的另一重人格拇指杀手穿插于整个故事 使线索展现得更加流畅女儿这条支线激活了布鲁克斯的双重人格 也是他想压制自己嗜杀一面的重要因素 也从侧面表现了一个可以为女儿而疯狂的父亲 而且女儿也走上了这条不归路 遗传真是个神奇的东西最后就是背锅侠和女警察了 背锅侠与女警察 还有女警察的前任 应该是像剧中讲到的 没有非得杀一个人 但是当那个人出现时 那种感觉会越来越强烈 这段和背锅侠的对话深刻的植入了他的脑海 铺垫了后面拇指杀手弄弯他枪的撞针以及背锅侠拿枪对着拇指杀手,在带着背锅侠去杀女警察的糟糕前任时还无形中操控女警察与逃犯遭遇,最后杀掉背锅侠 代表着拇指杀手永远消失 唯一可以找到真相的女警察也陷入了窘境……电影在快结尾时那个红色手机有两个特写镜头 不知道是呼应的前面还是铺垫后面的那一场梦;还有他为什么要写那封信,如果事情按照他的剧本发展成功脱离了拇指杀手这个身份那么他还是可以回归家庭啊,如果失败那么注定他会上报纸的头版头条~ 这种电影一遍真是难看懂所以已知的未知的细节,不过看得很爽倒是真的 精彩的剧本 优秀的导演 以及两位奥斯卡最佳男主演电影传递的内容和美国丽人有些类似,一个是父子一个是父女 一个是男同 一个是人格分裂 相似的是都可以看出 导演是想传递 我们对这种现状不会反对 但是那种状态是不应该推崇的!
可能是所学专业的缘故 ,我最近开始迷犯罪悬疑的题材,欧美的犯罪题材电影相当一部分都以精神障碍为原型衍生出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再加上与中国迥异的文化背景,mix在一起,比较复杂,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的确有扑朔迷离的感觉,同时也让我乐呵呵地对照专业知识找各种吐槽点。
这部电影里,Mr. Brooks身上发生的情况呢,单用人格分裂是无法解释的,主人格和副人格?
同时出现?
无缝转换?
而且两个人格可以彼此感知?
这不合逻辑。
他有幻视、并且有交谈性、命令性的幻听,可他的思维和情感完全没有异常,用精神分裂也无法解释。
不伦不类,姑且就当作是科幻的背景,不去探求其严谨与否。
Mr. Brooks实在是个聪明绝顶的人,所有的杀人计划可以用完美来形容。
他和他幻想出来的Marshall交谈,讨论,一起实施杀人计划。
这个Marshall,我的理解,他也是Brooks的一部分,是被Brooks极力压制的潜意识的执行者,代表了Brooks的“本我”部分,是被压抑的想要释放的潜藏在心底的欲望。
Brooks和Marshall的冲突实际上就是“本我”和“自我”的冲突。
电影中Brooks作为父亲,对女儿的保护也让我感慨,他甚至于Marshall决裂,决定以自杀的方式保护女儿。
幸而遇上了Smith这个蠢材,事情才有了转机。
Smith真的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像他这种智商,除了把照片交给警方或者选择永不开口之外,其他方法都是自寻死路。
影片刻意把杀人的罪恶感淡化,这是我不支持的。
多数观众都会被引导,赞叹Brooks的智慧和严谨,赞叹Brooks为保护女儿所作的牺牲,忽略了被他们杀的人是多么无辜。
Kevin Costner的演技出神入化,大赞!
电影最后一段,Brooks的台词:My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that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that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Living one day at a time; Enjoying one moment at a time; Accepting hardships as the pathway to peace; Taking, as He did, this sinful world as it is, not as I would have it; Trusting that He will make all things right if I surrender to His Will; That I may be reasonably happy in this life and supremely happy with Himforever in the next. Amen.
影片的第一个新意在于从杀人犯的角度来叙述整个故事。
试想,如果我们仍以惯常的侦破视角来看待,肯定会将凶手想象成一个极度变态的衣冠禽兽,会将他的居住场所想象成有如墓穴般的阴暗之地,会将常见的连环杀手特征逐个安在他身上。
然而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我们的布鲁克斯先生打破了所有的既定规则:他身体健康,事业有成,没有特殊的残酷遭遇(较之《德州电锯杀人狂》的丑陋面容及许多因心理阴影而人格扭曲的杀手);他待人随和,有心爱的妻子和女儿(较之《沉默的羔羊》中汉尼拔的盛气凌人和独来独往);他知道自己在犯罪,也为此感到不安,从不找一些冠冕堂皇的借口(较之《七宗罪》里那个以道德之名杀人的罪犯);他思想缜密,自制力强,不会因为失误或玩弄猎物而出现破坏性极强的追杀场面,杀人后即使十分陶醉不舍,也会果断的销毁一切证据,绝不会留下一些纪念品啥的……可以说,布鲁克斯先生近乎完美,杀人被他演绎为一场高雅的行为艺术,甚至让人有一种享受的感觉,真正应了那句话:欣赏极致的美是需要勇气的。
然而,百密终有一疏,布鲁克斯先生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心爱的女儿会继承了他嗜杀的天性。
他的保密工作做得滴水不漏,女儿绝对不可能是通过耳濡目染而导致心灵扭曲,唯一的解释只有——DNA早已决定一切,就像先天遗传的绝症一样。
更令人烦心的是,女儿并不如他那样聪明谨慎,引得警察来家中调查。
为了保护爱女,布鲁克斯先生第一次违背自己的原则做了一次案。
然而,即便他逃过了警察的追捕、逃过了良心的谴责、成功维护了自己的女儿,他依然逃不过可能被亲生爱女杀害的恐惧。
这个完美先生终于也有了一个摆脱不了的梦魇……不得不说,这个以杀人犯的日常生活为视角的叙述方式十分有趣,但感觉也十分“危险”呢!
因为看电影时,我感到自己完全站在布鲁克斯这一边,陶醉在他的完美犯罪中,且非常鄙视那些给他添乱的蠢人,这这这真是很危险啊!!
最近还注意到另一部有些相似的电影——《面具之后》(Behind the Mask: The Rise of Leslie Vernon),也是站在杀人犯的角度叙述故事,且采用了新闻记录片的拍摄方式,看了一点,觉得有点意思,但我还是很讨厌那种粗糙的DV纪实风格。
其实欲望如影随形,从不曾离去。
MY GOD,请赐予我宁静,去接受我所不能改变的。
请赐予我勇气去改变我所能改变的。
并赐予我智慧去分辨两者的不同。
-《布鲁克斯先生》
双重性格也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平日里压抑的自我,总要找个机会跳出来呼吸新鲜空气。
这就会出现遵循社会规则的我和渴望本性释放的我在一个意识中同时存在的状况,而我们管本体占主导的状态叫双重人格,管意识占主导的状态叫人格分裂。
Earl是内心中有个Marshall,这是他最原始欲望的具象化。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内都有一个Marshall,只是他的欲望可能不是杀人,也许是贪吃,也许是好色,也许只是偶尔为之的小放纵。
欲望爆发时的力量和平时压抑的程度是成正比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越是道貌岸然的成功人士,越容易爆出与之身份相反,或者说与之身份相衬的罪恶。
Earl杀人前的计划,杀人时的冷静,杀人后的处置都透出极强的专业素养,简直就是专业级的,除了喜欢在打开的窗帘前摆上几个pose才拉上之外。
Tracy是个极其意气用事的警察,从她处理离婚就可见一般,然而刚一露面导演就让她表现出不可思议的推理能力,这种能力,除了因为她看过剧本之外,无法解释。
Earl一直是道貌岸然,甚至表现的像真的心甘情愿的死在Smith的枪下,但可惜的是Earl不是真正的Earl,Marshall才是。
所以最后死掉的必然是Smith。
这里的警匪暗战其实一直没有展开,Earl和Tracy基本没有任何的正面交锋,有的也都是Earl事先设好的陷阱。
可以说,除了他自己的女儿,没有人是Earl的对手。
如果没有最后的梦,Earl就实现了完胜。
但导演最后还是告诉我们,即使百兽之王也有天敌。
45岁的Demi Moore老的连嘴角都下垂了,电影里交了个帅哥小男友而搞得心烦意乱,不知Ashton Kutcher看后什么感想。
相比之下49岁的Marg Helgenberger倒显得年轻的多。
甚至一度让我以为只比她大三岁的Costner又是老牛吃嫩草。
曾经让我在《Sky High》中惊艳的Danielle Panabaker这次看来也只是还好而已,果然第一眼美女不是我的菜。
但本片总还是让我看到了几个第一眼美女,一个就是扮演帅哥小男友律师的Reiko Aylesworth,也许是她四分之一的日本血统给了她一些东方气质吧。
还有一个就是扮演Kevin Costner秘书的Yasmine Delawari,总之知性美还是更能吸引我。
极端洁癖的人,内心深处一定有一块想痛快污浊的地方。
好比,看似保守的妞,其实床上反而十分疯狂。
那些能被压制在心底的欲望,也是人和动物的区别。
道家思想告诉我们的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外表彬彬有礼的德国人毛片产量却是世界第一更是证明了道家学说的合理。
本片在所设定的地点,那些作为祖先是新教徒的美利坚继承者,压抑内心欲望者的后代们,出现无数的变态更是理所当然吧,血液里流淌的恶,只会因为文明的进步而隐藏的更深。
全片中女儿的表演算是乏善可陈,其他都算不错,可惜如果布努斯埃文斯最后的结局停在梦醒之前,应该会让邪恶的人对此片更有爱一些。
老实说有些无聊,不就人格分裂杀来杀去玩来玩去的么。人格分裂的戏看心灵捕手到觉得更好。
很分裂
人格分裂片,但是不把人格分裂作为卖点,而是一开始就亮牌了,所以讲述的是纠结的心情,想得到救赎但又不能克制杀人的欲望。结局反转了几下。总觉得Demi Moore那个角色有点多余,那条线的故事没处理好。
如果没有那结局,这部电影只值3星
不推荐,故事情节很好就是不喜欢。
穷折腾,故弄玄虚,狗血的结尾~~
就算扯上热门的人格分裂、连环杀手的遮羞布,还是掩盖不住制作低劣的本来面目
片子很不错 还能更好些
白天是企业家,晚上是杀手。
凯文·科斯特纳老戏骨,双重人格,结局算是给续集留了一手吧。
我的上帝,请赐我宁静,去接受所我不能改变的;赐我勇气,去改变我所能改变的,并赐我智慧,去分辨两者的不同。
这可能是最早看过的精神分裂片儿了
紧扣着变身先生的主题,最终的噩梦显得突兀了点
凯文科斯特纳的个人魅力支撑我看完整部电影,其它的故事线都很老腔老调。。。男主的主人格与精分人格,竟然共存得如此和谐,完全没有戏剧性,以至于精分的设定形同鸡肋~~~
拖沓,狗血,落伍,梦回80年代
散,无稽,无新意,狗血结尾,烂表演。
为什么观众都是偏向brooks这边的呢?
台词太没意思了,情节也太冗长。
有个这样的朋友也不错
比较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