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发了一个动态,莫名其妙被陌生人骂了。
而且还是那种问候双亲的国骂。
被骂的一头雾水的同时又不禁要感叹现在的年轻人戾气真的好重。
其实我一直以为网暴,或者说有我参与其中的网暴发生的可能概率极小。
毕竟我知礼又温和,对于观点不和的陌生人从来都是懒的费口舌争论。
最重要的是,我非常以及极其的默默无闻。
想到这又要叹气…真希望现在的网友戾气能小一点,让这个世界更有爱一点不好吗。
其实我一直以为网络骂架这种语言暴力只会发生在那种“你和我的观点不一样那么我一定要强行让你接受我的观点务必帮助你去认识之前的自己究竟有多愚蠢”这种情况下。
我不知道,原来有人这么霸气侧漏,她骂你根本不需要场景预备的,她骂你,不是因为你跟他争辩,或是逼他接受你幼稚的观点。
她骂你,只是因为你公开发表言论又不经意让他看到了而已。
哪怕你在自己的社交平台账号下发表不针对任何人,不带任何恶意的言论,她在你这里看到了,而且看不爽,那么好的,都是你的错,她都要骂你。
天呐,真的好想大家一起坐下来,加个好友讲讲道理。
有那么几分钟,我真的以为自己穿回了清朝,要不怎么看到了现实版的文字狱。
言论自由啊大哥,这都什么年代了…我简直太累了。
心好累。
现在网络发表不当的图片文字或言论,人家都会跳个自动回复提示你发送失败。
为什么骂人就可以省掉“起因”“开头”这些过程,一上来就是故事的高潮。
关键我还不能幼稚的回骂,毕竟我用心维持的温和形象绝对不能因为一点小事就破功。
要忍住,自我催眠自己不会骂人。
想到这里…真的身心俱疲。
其实我还好,一年被陌生人骂不了几次。
而且我也绝不会放在心上,只是有些微微的…对这个有些许残暴的世界感到悲哀而已。
对于今天骂我的那个人,我一定不会记恨,而且转头就会忘掉她对我的可恶行为。
毕竟在人类漫长的百年生命里,那几个字几句话真的算不上什么。
我只是觉得,大概我们真的处在一个很清醒的世道,有机会接受教育,也明白很多的道理。
否则如果把我们放在蛮荒时代或者是丧尸横行的末世。
我一定努力锻炼身体争取一见面就把她天上地下砸来砸去摔个过瘾。
这绝不是报复,或是记恨。
她突然飞来的国骂在我如黄河般宽广的心头留不下一丝阴影,我只是和她看我不爽一样,单纯的也看她不爽而已。
像我这样一个内心拥有平和力量的人,对于陌生人突如其来的谩骂都会起心理波动。
想不到那些一天要收到千百条恶性言论的人是什么心态。
这种事,针对个人没用,上来就口吐芬芳这个行为,其实只反映了个人的受教育水平和素质。
我真的不想,慢慢对网络世界里的陌生人加强戒备。
不想一说起年轻人,就是戾气深重。
如果对生活有不满,烦请一定要想办法寻找适当途径发泄。
有问题,一点点耐心解决。
骂人这回事,除了会败口德以外,真的没有什么好处啊…
被病痛折磨的女孩李澄湘又遇上了“人肉搜索”,绝望的她想要跳楼,危急关头,一个由点点紫光汇聚成的“爆”字挽救了她,她的“紫爆”心愿也实现了。
电影《BBS乡民的正义》里,把李澄湘推向绝望边缘的,是BBS里面的网民(乡民),救回她的也是这个群体。
乡民们以关注点和兴趣等的不同分成若干个群体,称之为“板”,所有板的成员组成了BBS乡民这个大的群体。
站方和板主们则是BBS的管理群体。
群体意识,是促成李澄湘被“人肉搜索”的重大因素。
乡民群体之间的传播互动使他们形成了一定的群体意识,制约成员态度和行为,保障群体的共同性。
乡民们在BBS沟通交流,板主们通过对BBS的管理磨合,他们都有着强烈的群体归属感。
正因为这种群体感情,板主们举行聚会,在会上畅所欲言。
但却被别有用心的人截取了他们“辱骂”乡民的只言片语并以视频的形式传播出去,引起了众多乡民的愤怒。
视频中板主们的言论侵犯了乡民的群体意识,确切地说是群体归属意识。
板主们在视频中蔑视乡民,还让乡民“吃大便”,加之先前对乡民的删帖、禁言等行为,这时,有着强烈群体认同感的乡民们便自发站出来讨伐板主。
乡民们对李澄湘的“人肉搜索”是由刺激性视频帖子引起的一种集合行为。
乡民们的维权观念、愤怒情绪在暗示机制下迅速蔓延。
网络论坛的媒介性,使流言有了同时大面积传播的可能性,所以短时间内李澄湘就不断受到恐吓、威胁等骚扰。
在李澄湘准备终身一跃时,真相在蓝正宇的努力下浮出水面,幕后黑手被纠出来,真正的版主聚会视频也被上传到BBS,网民们看到了真相——板主们的辛勤和友爱。
随后,乡民们通过与之前目的相反的集合行为来挽救李澄湘。
正是强大的群里力量存在,所以 “在网络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可以如此的单纯,但人与人之间的恶意也变得如此狰狞。
”
网络的虚拟世界投射到现实中给人造成的影响:当乡民在BBS上即将冤死一个女孩的时候,我们痛恨网络;当医生重新登录BBS,收到前女友的回信时,我们又不禁感谢网络缩短了世界的距离,给人类带来如此多的便利。
至于什么是乡民的正义,我想就是反叛规则和权威,追求自由和真理的过程,但在寻求真相的途中,总避不开误解和偏激。
剧作组用一个很小的题材以科幻片的手段针砭了很多现实问题,包括媒体行当、网络利弊和爱情各方面。
比如当记者在采集新闻时遇到对象受害,那记者是应该记录新闻在先,还是救人在先;由于网络的强大力量,偏激和主观可能对一个人造成严重后果,那网络是否应该实名;还有网络上的爆料是否属于断章取义或是否属实,影片中骇客只截取了视频资料的一部分进行爆料,导致乡民的愤怒和反击,进一步激发了网站管理员和网民之间的冲突,最终差点致使女孩自杀的悲剧发生。
在爱情中,则有情侣双方的误会和不理解,男生不上进没工作是否会对双方关系有影响等等。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但整部影片有种大杂烩的感觉,主要问题集中在虚拟网络给现实世界造成的影响上,其他问题的涉入是为了填补主题这单个问题的单薄。
但是,如果女主不是陈意涵,如果漂亮女主没得癌症,如果女主男友不是牛逼的网络骇客,那他们曲折的故事还有这么动人吗,还会取得如此养眼纠结心痛的效果吗。。
我知道自己不对,什么时候才能不去用正常世界的平淡逻辑看待故事片呢。。。
还是觉得台剧和台影比大陆的强很多。。。
King是著名黑客,曾经在某个大赛中用1秒的时间打败Mimic,因为KING太狂了,所以这次失败让Mimic一直怀恨在心。
湘是King的女友,他们两个在一起的时候很甜蜜。
彼此都深爱着对方,但是有一天湘却意外的得知自己患上了绝症,她不想连累自己的男友,所以选择退出这段感情。
从此湘就住进了医院,她一直都不愿意向KING说出真相。
她当上了BBS的梦版的版主,这里的网友互相打气加油,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Mimic在网上用的ID是Queen,他故意散播一些BBS的负面新闻,并且还把KING拉下水。
KING很恼火,他也以为这一切都是自己的前女友湘干的。
被怒火冲昏头脑的KING,决定搞垮BBS。
因为人肉搜索,湘的手机号被网民公布了出来。
于是各种谩骂诅咒都来了。
湘一方面要承受病痛的折磨,现在又被无数的网民攻击,甚至曾经信誓旦旦说要永远爱她的男友也不站在她这一边。
她决定辞掉版主职务,真的太累了,感觉不会再爱了,湘打算从大楼跳下去。
但是Mimic的丑陋嘴脸还是被KING公之于众了,网民们这才发觉他们这一群网络暴民差一点点就害死了一个无辜的女孩。
在网民的积极奔走之下,湘所在的那个版真的实现了紫爆。
于是她决定不跳楼了,又到病床上躺下来休息了。
她的前男友这个时候终于知道湘病的很严重了,于是赶紧匆匆赶到病房,两个人紧紧抱在一起。
这个世界上,身体健康的人,忙着婚外情和离婚。
真正让人感动的爱情,却又总是和死亡脱不了关系。
好像只有女友去世永久离开,才会发觉她才是自己的最爱。
而如果两个人都身体健康了,爱情又总会有各种缺憾。
怎么说呢,看《骇战》有所感触,不是因为电影本身,该片格局充其量还是走着台湾偶像剧的路线。
真正让人关注的还是电影所表现出的内容,论坛BBS、网友的力量、人肉搜索、网络骂战,有的放矢的针对时下的“网络暴力”进行控诉,依旧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论调,有些新颖,有些俗套。
最近的电影片名都比较崇尚武力,其中以“XX战”为代表的出来一票,《逆战》、《寒战》,还有未来的《毒战》、《激战》,各个火药味十足。
作为一部“战”字辈的电影,本片与其他同行不大一样,本片是类似于《搜索》这样的关注网络暴力事件的电影。
起点与《搜索》类似,归根结底是由“屁大点儿的事儿”(王学圻语)引发的民意和舆论,但本片刻意加强的虚拟战场部分,电影用拟人化、3D卡通化的手段将虚拟的网络变成一个战场,比较形象,论坛中的恶性事件,人肉搜索、千人骂战,黑客攻击,在电影用用3D动画技术展现出来,动画版网络“水军”炫目激烈的军团作战,采用通过真人与动画的形式不断切换,虚拟战场被赋予了实际化的意义,说穿了也有些夸张。
这种艺术形式充其量只是为了让电影更具多元化的特点,但所发生的事件却是真实的。
本片的故事编改编自真实网络暴力事件,就是当年著名的“批踢踢实业坊风波”(有兴趣的可以谷歌下)。
回想起来《搜索》中视频人肉搜素,与本片的论坛事件大同小异,都是上升到人命官司阶段,只可惜《骇战》终究是一部以台湾网络文化为主的电影,放到国内稍稍显得有些过时。
不过本片还是颇具话题性的,在这个网络时代,虚拟空间大行其道,这样一个国味“现实主义”的故事,一个讲述真正站内文化、网络暴力、舆论危机的电影,足以让很多网络达人所关注。
观众们戏中各种角色的表现各持观点,然而一旦在现实中又与他们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网络时代,上网和泡网是两个概念,上网也就是浏览网页、聊QQ、看视频这些家常,泡网则属于混论坛、混贴吧,混豆瓣,打网游,长期出没或潜水于网络平台,在那里建立一个虚拟世界。
相信网友泡网开始阶段大都始于论坛,当年的论坛时代那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如今BSS论坛早已将社交平台的龙头老大地位拱手让出,取而代之的是微博等平台。
虽然式微但“瘦死的骆驼终究比马大”,不少论坛停产停业,还有几大论坛依然运作如虹,比如天涯、猫扑、D8等,对了,还有爱城。
这些论坛都是当今网络影响力数一数二的大论坛,并未受到当年论坛集体下岗的拖累。
而这些论坛的网友再看到《骇战》中出现的网络事件肯定会感同身受。
因为只要你泡网,同类事件比比皆是。
小弟不才,如今潜水于天涯影视版和鬼版,在没去天涯之前,厮混于网易娱乐,在那里出现过多起围攻版主,水淹议会、刷票、对战等暴力事件。
当年网易娱乐版相当火爆,如今沦落成这个地步,除了论坛的改版,也有很多人是被生生挤兑走的。
来到天涯,由于版面众多,这样的事件不多,但暴力事件,尤其是人肉搜索也是时有发生。
来到天涯有两起事件让小弟赶上了:“69圣战”和“密码泄露”。
前者爆吧过程历历在目,后者俺的密码就在被曝光者行列中,弄得我的ID丢了一年多。
《骇战》中的讲述故事,本质与如上事件相同,甚至规模也比较小,充其量就是时有发生的人肉搜索事件,只不过电影将其格局放大而已。
本片不是教育片,没有丝毫说教味道,但也没有针砭时弊。
故事后半场走偶像剧路线,结尾过于理想化,所有乡民一巴掌被扇成了好人,所以说《骇战》不具备《搜索》那样的控诉味道,或者压根电影就没想往那方面走,而是让观众见证了网络时代的两大特点。
首先就是人肉搜索。
这一点对混论坛的朋友再熟悉不过了,网络中人人戴着面具,但灵魂都是真实的。
《骇战》事件始于人肉搜索,也终于人肉搜索,充分体现了双刃剑效应。
人肉搜索有利于个人情绪的平衡、社会的稳定。
缺点在于个人隐私权不受保障,会对当事人造成恶劣影响,甚至加速网络暴力事件的升级。
“人肉搜索”处于互联网规范与现实社会法律监管的真空地带,其对象林林总总,片中的事件是表面上是一起版主践踏网民的情感,属于恶性事件,这一点有理可循,但却为当事人造成了远超于道德惩罚所承受的危害,而结果又讨回了公道,其方式是通过骇客手段,让人了解到版主的真实情感,看到事件的全貌。
电影毕竟是电影,现实在遭遇人肉搜索的当事人是无法达成这个结果的,更何况有一部分是遭遇到夸大甚至是诽谤的起因,人肉搜索的过程逐渐由“行善、寻找真相”演变成为一种“只求立场”的行为,事件背后的真相反而被放在其次。
这就引出了本片所要表达的第二个内容,舆论的影响。
哲学上表示,事物存在本质与现象的差异,现象不等于本质,片中那段网络视频就是事物的现象,电影带领观众去寻找事件的本质。
但现实生活中,通过现象往往会决定本质,又有谁会去关注事件背后的真相呢?
也就是说,现在的网络时代,群众只是存在立场问题,一条信息会让网友各自站队,而信息的真实性,可以说少有关注。
所要现在网络上辟谣者、控诉者不胜枚举,都是对原始信息的发力,因为他们都知道,舆论的力量是强大的。
在英语中,“民意”和“舆论”都被翻译成public opinion,但在汉语中这两个词汇却有着极大的差别,舆论可以引导,民意却只能遵从。
片中一场事件所造成了网络事件实际上是舆论的影响。
舆论进行引导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在立场问题上,没有人是站错队的,真正有错的就是那些存在不良企图而发动舆论引导的造谣者。
这样的事件,在网络中还少吗?
由此看出,《骇战》这部电影所反映的实际上是一部理想化的事件,表达了电影主创者对网络暴力的控诉,但其结果还是在引导大众去关注事件背后的真相。
现实生活中的网络暴力,人人都可以是受害者,也都可以成为行刑者,其结果无论对与错,都会造成极大的社会影响。
但本片过于理想化的故事也没有直击要害,也就是不深刻。
或许电影主创者明白,这种事情无法根治,只能引导,希望观众透过现象看本质,又谈何容易。
最后说下《骇战》的3D动画部分,只能说与国内的动画水平相当,自然无法和好莱坞相提并论,这是缺点,但不能当作受抨击的对象。
你让一个小学生达到大学生的水平,有点强人所难。
冲着陈意涵来看这个电影,还好对电影本身没带太多的期待,所以即使情节一般,不太真实,而且太煽情,也算是消磨了一些时间。
可能是自己也有了些变化,再也找不到陈意涵在听说里面给我的感觉了,挺可惜的。
另外另一个女主,郭雪芙,才看到一个八卦说她被评为台湾最性感女人,一直没认出来,最后看到演员名单才发现原来就是她,只能说名不副实。。。
傳播學學者麥克魯漢曾經說過「媒介即是人的延伸」,人不能夠脫離各式各樣的傳播體系,諸如說人際之間以口頭與書面式的傳播模式,同時又提出「媒介即信息」的概念。
網絡媒體在近二十年的興起,正好表示了傳播的維度有了新的詮釋與演繹。
我們常稱網絡為「第四媒介」,近年甚至是興起了以手機、智慧電腦為主的新媒體,故且稱為「第五媒介」。
新的傳播系統早已不是單純的點對點模式,而是信息量具大,每個人在網絡都均能擁有各自的話語權。
傳統的傳播模式裡,一般來說會著重權威與專業人士的內容。
但在新興的網絡媒介裡,每個人在網絡上都有各自不同的角色與身份,而且是匿名性的,從傳播學的角度來說早已不會再引發「沉默的螺旋」,而且在網絡上初見冒起的社群,主流意見與獨立或非主流的意見在網上出現對立、互相的指責與質詢。
而台灣電影《BBS鄉民的正義》就是探討網絡群體冒起的現象與其引起的社會現象。
有趣的是這部電影不只是提出事例探討,更採用到動畫元素解構網絡社群的現象。
回看近期香港發生的「港女五百事件」,網民就著一名女生在網絡上的言論,連珠砲發,甚至連人家的男友、家人、工作崗位等私人資料都被迅速的「起底」,引起了城中熱話。
而電影中的「起底文化」也是從始中來,網絡話語權的開放既有利、也有弊處。
好處是民眾能知曉世界發生什麼事、加強個人的社交,但壞處就是網絡空間欠規範、甚至為人帶來傷害。
比如說所謂的「起底文化」會滋擾當事人及其親屬的私人空間,嚴重侵犯他人的人權。
再者傳媒在網絡事情上加以推波助瀾,然而在網絡社群裡對傳媒的介入卻有著相當的爭議。
影片中的記者被老總訓示要在網絡上找尋有意思的素材,但她偏偏沒想到「記者」的角色是如何惹網民的討厭,甚至連BBS的網管也對她表示不應該再來。
指明現實世界與網絡世界之間是兩個社群的事。
但當人們選擇從虛擬走到現實的時候,「改變」因此而起,從中東到華爾街都是一場接著一場的革命。
甚至在中國也有出現到小規模的變革。
我們的生活裡頭早已被網絡世界侵佔,安迪華荷曾經說過每個人也可成名十五分鐘,現在談的不只是十五分鐘,甚至是走進別人的記憶裡。
如果沒有網絡,PSY的《Gangnam Style》不會在全球紅遍半邊天。
傳播的習慣早已有所改變,我們對某些信息進行消費、進行過濾,我們甚至只看自己喜歡的信息,又或者看城中的熱話,只為了不想與人脫節、與人交流。
網絡討論區能夠滿足不同人的需要,信息量大。
有人的地方就有消息,就有意見,甚至會反傳統地出現一些非學術權威的意見領袖。
想成名的話很容易,講一些別人認為是涼薄的話、諷刺、搞笑都能夠有機會成名。
新興起的社交網絡其實也算是某種的討論區,方法就是使用者可以選取自己喜歡的事物,加以討論與評價。
總之,第五媒介是代表一個有包容度、信息量大的媒介。
人們總是好奇看著正在發生的事。
但同時也會衍生道德的問題,在電影中不只是「起底文化」的出現,更有「網絡黑客」,或者是有「色情資訊」、「網絡欺凌」等的出現。
而電影想提出一系列的問題讓我們深思這種的媒體現象是如何入侵我們的生活、我們的思想。
所謂的「正義」,在各方面都會有不同的詮釋,而電影試圖用不同人的身份呈現不同的面貌。
但當我們撕下了皮囊,就會發生正義是不毛一拔的,在社會事件的對立面上,各人都認為自己是正義。
而所謂的正義又會被人利用,像戲中的站長心裡是恨透傳媒,但又容讓媒體力量報導事件,增加影響力。
在平衡大眾的知情權、話語權之間,網絡很容易就成為了非一般的戰場。
人與人之間就會因著各自不同的意見而互相批評,互相的憎惡。
「媒介事件」往往也是從虛擬走到現實當中,經過報導才得到完滿的解決。
在過去的「港女五百事件」中,傳媒並沒有做好保護女事主的角色,反而對事情大事渲染,更走進別人的婚禮當中報導,十分的失德。
電影世界最後雖然是呈現美滿、大團圓的結尾,但我們真的要想想的是我們的社會之所以的墮落,是因為我們的自私,只顧見高就拜、見低就踩,並沒有給機會當事人,反而人家愈折墮就愈快樂。
反之,值得慶幸的是在過去的一年,集結網絡力量在「膠災事件」裡,有熱心有港人義務到海灘執膠。
愛之深、責之切。
網絡社群還是對社會事件有一定的影響力,就且看「第五媒介」如何在各方面再影響著社會的一舉一動吧。
文/Dorothy
故事讲述了一群网络使用者制造出了一个影响现实生活的事件,这是一个台湾的故事,年轻人的故事,网络的故事,感人的故事!
我很钦佩林世勇导演有勇气拍这个题材的电影,虚拟世界还原现实生活中的一切,准确地反应了当下新媒体时代的状态。
今天我在739影视欣赏了这部作品。
影片改编自现实中的真实事件,也是个发人深省的故事——在网络世界,虚拟身份的掩饰,我们捍卫的正义,其实只是人多一方的霸道!
近年来人们的生活逐渐由现实走向网络,许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都改在网络上进行。
我喜欢反思所有新闻的另一面,因为没有人真正了解真相,网络“正义”总是出现在人多的一方!
网络没有好与坏,重点还是网络操控者心灵的清与浊。
影片在技术方面也突破了台湾制作3D动画的范畴,让动画不再只是动画,把真人世界及网络世界用极其巧妙的方式做以诠释。
通过动漫的表现手法达到既巧妙又有趣的效果,使观众身临其境,里面的台词妙不可言,很多话都会产生共鸣。
很好,值得一看与收藏!
说实话,这部电影很烂,从看到这部电影的海报到这部电影的主演,就能预料到这是一部脑残电影。
这就是这部脑残电影竟让我认认真真的看到最后。
原因有几点:1.画面干净,电影应该以让人做梦为宗旨,这部电影仍是台湾惯有的小清新风,男女猪脚很养眼都是拍偶像片出身的。
CG很烂而且很不科学但至少不恶心人,动画让乡民的情绪表现到位然后传递给了观众。
2.情节比较。
相信观看的时候很多人和我一样会拿此片和陈大导演的《搜索》作比较,女主角都得了癌症自杀,前者被网民迫害到自杀成功,后者被醒悟的网民和男友拯救。
前者什么小三啊、多角恋啊一大堆雷雨式的情节也演示不了故事的乏味。
后者简单干净给人以希望和勇气,当然还有孩子气。
3.本来就是,或者太累了,为什么不能简单一点,梦幻一些,甚至是傻到一个让观众觉得还挺舒服的地步。
4当乡民们自发组织去挽救女主角时又被感动到,尽管从时间上来说太不合理了。
我今天是有多闲,居然在办公室看完一部电影,《骇战》(又名《BBS乡民的正义》),被称为台版的《搜索》,剧情的确很相似,但比《搜索》温情了很多,情感描摹细腻,没那么残酷冷漠,结局也比较光明。
影片加入大量后期特效,为观众展现虚拟的BBS空间,科幻色彩过重,偏离现实,说教气息也重了,有些刻意。
陈柏霖+陈意涵,给人第一印象这应该是文艺爱情片的绝佳搭配,但然出现在这部半科幻半写实的剧情片里,让我诧异良久。
两人这对校园情侣非常和谐啊,尾声的恋爱回忆超级甜蜜,大发的演技越来越棒了,天台上那段激烈的对白情绪很到位。
陈柏霖的表演不好不坏吧,还是习惯他演文艺青年了!
郭雪芙的角色有点酱油嫌疑额,除了开头倒叙事件之外,主干情节没她也没差,结尾也没交代她怎么向报社领导交差的。
默默怀疑,会不会是为了学《搜索》才特意弄出个记者的角色。
修杰楷在电影前后部分的正邪两面反差好大啊,气场完全不一样了,一下子转换不过来额。
最爱的是BBS的站长大人(金勤饰演),这孩子一脸萌态啊(虽然我觉得他应该不小了),亮相次数不多但都是让人大为惊艳(找不出更合适的词汇啦),对《华丽的挑战》里他演的那个助理印象太深刻了呀,好好玩的角色!!
谁说大BOSS都必须要人高马大一脸严肃相,站长大人可爱有理!!!
其实剧情有蛮多硬伤,夸张啊不合理什么的,特效也有点过,不用把BBS世界刻意渲染成一个王国吧,看得额头冒黑线。
几个人物的动画形象像是翻版的变形金刚额,让人好容易出戏。
乡民的暴动,版主的辛劳,舆论的可怕都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有些话有点假,但还是蛮打动我的,掉了好几次眼泪额。
电影后半段多次戳中我泪点,特别是乡民齐心协力去救“湘”那段。
当所有乡民举着手机、IPAD等等,发出紫色的光拼成一个“爆”字的时候,我的眼泪刷得就流下来了。
那句“我们不能失去BBS”,瞬间让我想到要是有一天微博关闭了,我们的生活又会怎么样呢?
乡民们在BBS上就像家人一样,那在微博上的我们呢?
因为这样一个平台,而让很多素不相识的人产生了联系,这也算上一种奇妙的缘分吧。
“乡民的正义”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舆论的引导是个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公知的能量凝聚,路阻且长,携手共进。
一星给动画,四星给意涵,我就是脑残粉
1.通过动画来表达抽象的编程和网络虚拟世界实在是一个很妙的idea;2.影片本身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但是对于探讨网络匿名文化和现实生活的法律是否适用于网络、网络匿名文化是否会对现实生活产生危险事件等等问题还是值得深究,主题不错,想法不错。动画也真心不错。3星半。
真是看腻了陈意涵那装着委屈和无辜的演技。
夸大了网络现状,剧情三星演员加一星
我只能说 演员挺好的~
网络论坛的虚拟世界被形象的创造出来,感觉很真实~大陆版的片名是在太恶心了,一点温情都没了
故事比较简单。虚实结合 这个不错。
匿名的游戏。
三星給電影本身,一星給陳柏霖+陳大發。典型的台灣熱血劇情,但還是蠻打動人的。影片表現形式很特別,穿插的動畫場景很是牛逼,如果國內網遊也能做到這個水平的話,就賺大發了。影片取材很特別,會比同題材的《搜索》更出彩。然後就是,陳柏霖跟陳大發,你們在一起好嗎!!!
同样想起了夏日大作战 不过癌症什么的再不想看到了
不能说拍的特别好,但是之前在某网站做类似于版主一职时,也被有些无聊的网民恶意的攻击过,不过,还好没有太严重。。只想说,有些人真的太无聊了。这种事情还是可大可小的,毕竟人言可畏啊!
动画还行
我在台湾看的时候,豆瓣还没这电影呢...
言论过度自由也很可怕 人人都以为自己是正义的 网络社会还是需要能道德自律
片子本身没啥看头,但近期台湾电影有很大转型啊,玩高科技和CG多了
动画效果做的挺好的。
比 搜索 好看
冲着大仁去看的。结果照某人的话来说,开头像悬疑片,中间特喜剧,到最后才恍然是偶像剧。这个世界,永远是有脑子的玩没脑子的,所谓乡民就是一群被玩过来又玩过去还以为自己思路最清楚的人。电影中巨象话了这一类族群,但其实我们或多或少都在现实生活中扮演着这样的人。
我觉得蛮好的啊 把我都看哭了(捂脸 ps站长好帅
好2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