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电影很少看,综艺比较多,虽然知道其中的八卦不代表台湾生活,但视野还是被它影响着。
该片的投资应该是不大的,人物也没有什么特别俊美的,当时几个大婶的样子按我的审美比大小S还是耐看多了。
夜市的生活,当然不是像高级百货店那么能上大雅之堂,也也藏污纳垢之嫌疑,如盗版碟,如低胸妹。
开夜市的无疑是弱势群体,卖牛排的目标是自己开一家牛排店,长期作夜市生意由于日晒少骨头都出现问题;由于决定是议会作出的,所以开放商要贿赂议院;大家都在找舆论支持,一方是弱势群体牌,一方是抓住污点打作文章。
最终议员亮良心回归。。。。
温情的一点是:原来阿华的妈是当掉项链让被逼债的亮偷钱跑路,正是大人的世界小孩无法理解。
不理解的,亮与华妈妈应该是情人关系,但他的称呼是;姆妈。
奇怪。
电影中很多闽南语,比较原生态,但也费解。
其实我想写“看看宝岛人民是如果反拆迁的”,后来想起这部电影的影评大多都是围绕这个来的,也就不赶这个趟儿了。
毕竟起初吸引我的并不是这个题材,而是你——蓝正龙啊。
这几年你确实走出自己的一条路了。
不再被某某的影响力封杀,也不再是男主角旁边的旁边那位。
《福气又安康》和《偷心大圣PS男》里可以是当仁不让的男一号了,于是电影也逐渐成为你的工作重心了(《十日天堂》以及在内地拍的电影电视提都不要提!
《恋人》的档都找不到!
)。
《鸡排英雄》里你是可以掌管夜市大局的自治会会长,即便顶着一头超级台的卷发,罩着一件土到不行的T恤,句句出口都是台语,也不掩饰你在这部戏的光彩。
其实说来这部戏里被人熟知的明星并不少。
赵哥,小甜甜,猪哥亮,柯佳嬿,《海角七号》里的水蛭,李李仁,报社里的胖妹,甚至饰演阿亮叔左右手的樊光耀(说起他,我不得不啰嗦一下——他其实上过央视春晚,跟另一位台湾人一起讲相声。
也在《我在垦丁天气晴》里演抛弃张钧甯的那个有妇之夫),张张脸掠过,熟悉台湾影视的人都觉得眼熟到不行。
可我一一看来,仍然是蓝正龙最好。
——《求婚事务所》里最爱的也是你和大S那一段《情书》。
剃发那场景历历在目,声嘶力竭的怒吼也是至今也忘不掉的画面。
当年万分期待你和她会修成正果,没想到分手后你一封写给她的告别信,才道来了你们之间太多的不适合。
如今她经历仔仔之后,以闪婚嫁到京城结束自己的颠簸感情经历,你却真正开始不受人控制的演艺事业。
你私底下话并不多,寡言但并不冷漠。
有我独认的某种气质,也不至于到光芒万丈(因为我隐约觉得你的范儿还差那么一丁点……),可以很“台”,可以是富家男和花心鬼,也可以一点个性都没有——《酷马》里面你真的是彻头彻尾的配角,配到我都快忘记你接了这部戏了。
演技也并没有炉火纯青,可《鸡排英雄》里你握着阿嬷的手哭那一段,我却被真实感动了。
哦对了,还有几个你被亦南吸引的眼神,我承认,这部戏里我突然觉得柯佳嬿很漂亮了,那么,你的眼神,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吧。
医院天台你对她发泄,那种无能为力被你吼出来了,但个人觉得并没有做作。
咦,我是在表演你的演技吗?
以及你突然出现在一团乱的八八八,一鼓作气的喊话,热血和励志是这部电影的主旋律,我又觉得超级动人……因为,这部电影确实有很多泪点啊!
爱情并不是,贯穿始终的是亲情,和夜市大家庭团结始终的向心力啊!
但片名叫做《鸡排英雄》又似乎牵强了一点,鸡排摊并未体现得多明显,阿珠牛排也很抢镜的好吗!
阿华的个人表现真的没到要成为片子主题的地步,个人觉得,真正感动人的,还是阿珠,十八勒,满妹,小七,美香以及妈妈等等的一群可爱的人啊特别是最后一场,各大夜市庙口争相赶来支援的窝心戏码,真的又击中泪点了啊!
……好吧,我泪点真的很低。
最后想起阿华拿着话筒喊着“八八八加油”的时候,回眸时望见亦南同样带来支持者的时候,眼神交汇的那几秒,我突然相信了,这样的同心同力,就是爱情。
人群中被分割的两个人,依然为同一个目的尽力拼命,并且有心领神会的交流,我想,爱情就应该是这样的啊。
因为,万千人群中,你依然是最亮的那颗星啊。
日不见太阳的暖,夜不见月光的蓝。
熟悉的言语,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
谁曾正视林立的高楼之间,四方的天空之下,那一团粗鄙的聒噪与杂乱的肮脏。
汹涌人潮,冷漠的眼神,装腔作势的一本正经,自以为是的高人一等,趋炎附势的点头哈腰,你为谁停留?
不知何时开始,这空虚而贫乏的灵魂,做起了欲求未满的梦魇,从此再无法沉睡。
你是谁?
在追求什么?
落叶归根,归入纯朴的宁静……
欢乐轻快的民谣曲,地道的闽南腔语,正宗的台湾小吃,市井的夜摊,却处处不一样的情怀。
想起Mengga,其实撑起一部好电影的不一定华丽的动作,也不一定是男女猪有趣的恋情,台湾电影最近挺火,浓浓的传统风与人文情怀才是重点。
很多其实我们都有过,但现在都不再有。
真X蛋,想远了有点莫名的感伤。
回到片子,琳琅满目的台湾特色小食,喧闹的市井却不失细腻的温情。
关于选举,关于风俗的表演,关于城管,关于拆迁,关于恶与善的斗争,关于小市民的众志成城。
导演很用心,戏剧夸张的镜头下很多用意深刻的镜头,戏谑的布袋戏,有趣的男追女的小心思小动作,也有英雄的穿越炮火,也有迟暮的怀旧感伤与悔悟和众多的社会现状。
888夜市,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故事,有欢乐,也有悲伤。
不得不提下蓝正龙的男猪,从英雄到逃避到再次的挺身而出完成自我救赎,刻画的挺好。
而不知名的XX女猪,个性下的别有风味,从懦弱到独立,冰冷中一丝热情。
感动人的电影,没有让人拧巴的宏大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只为小人物们最真最纯最简单的情感。
结尾一段老音乐,一段老画面的回忆,一句道谢的"阿母",一片众人的欢悦,及男女猪的深情对望,感动,值得推荐。
这部电影,是我所见过最具台湾气质的——虽然这气质是我遥想出来的。
关于台湾气质,我有过三个深刻的印象:一年多前,我在印度遇到了7-8个台湾年轻人。
大家一见如故聊的非常开心。
他们看人的目光,干净并且专注。
知道我是一个人在异国背包旅行,一个漂亮的姑娘把自己备的维生素送给我,希望我平安健康走完全程。
之后,遇到了一对夫妻,男的来自以色列女的来自台湾。
老外老公因为在台湾住了很久,中文都是咬着嗲嗲的台腔。
同行的北京姑娘曾经因为他的口音偷笑了很久,我却觉得,一副朋克打扮全身扎满钉子无时无刻不在卷大麻的他,因为沾上了台湾味,骨子里养成了谦谦君子后来,一个好朋友去台北待了几天,回来不住的盛赞,说那里是一个节奏慢人情浓的地方,路上陌生人看你的眼神都不一样。
如果你习惯了北京上海的生活,去台北,很快就能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从容和和善。
我非常相信她的判断。
虽然我从未到过。
但是,她所说的那个气息,就是我对于台湾的想象。
《鸡排英雄》让我重新想起、并且日益坚信那个气息。
其实,就编剧表演和拍摄来讲,《鸡排英雄》没什么可太多可取之处。
在地小民的情感这个重头戏,太早拿出来渲染和铺陈。
背景音乐和慢镜头的滥用,更是让人看得情绪腻歪。
一句话,过了。
有点像我朝春晚,动不动就放起肉麻的背景音乐,让主持人饱含热泪来上一段朗诵。
然而,滥情用在歌功颂德上就是恶俗丑陋,用在描绘草民的患难真情上就是有情可原。
这之间的高下美丑之别,就在于对象是假大空,还是真小实?
你是更热爱统治你的政府和恩惠你的政党,还是更热爱你身边锅碗瓢盆共进共退的邻居?
相信我,无法热爱邻居同事同学的人,绝对无法真正的爱国。
因为,国,也不过就是由我们身边一个个喜怒哀乐远近亲疏的人组成。
生活在台湾某些方面是幸运的,因为,他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让底层小人物遭遇恶势力侵犯的时候,有可能相信“我们不一定会输”。
这个信念和勇气,弥足珍贵。
它是一种不放弃——不放弃正义的信念,不放弃对弱者的同情,不放弃对不公的抗争。
身处一个麻木的国度,我完全无法想象的这种“不放弃”——我们即失去了不放弃的能力,也丧失了不放弃的热情。
希望,有一天,我们遇见不公正、荒谬、贪婪和暴力的时候,也能振臂高呼一句:我们不一定会输。
这种信念,需要扭转颓势的想象力,更需要行动起来的魄力。
一直以来对台湾电影充满好感,因为他们的主角一般都没有“高大全”的臭毛病。
这部片子聚焦了底层的小人物,市井、粗俗、自私、怯懦,总之一堆坏毛病,但是却充满了人情味儿,挣扎在底层的市井小民,也有热血、也有想要保护、想要坚持的东西。
总之,是一部有人味儿的励志电影。
唉,每部热血的片子都逃不过励志完美的大团圆结局,不过这也算是台湾电影的特色之一吧!
鸡排英雄,听起来像是周星星的“无厘头”。
影片一开始就是极具生活化的台湾夜市,充斥着各色台湾小吃,哇~我那口水哇~还有市井中牛排女和鸡排女的小口角小争拌,热闹混乱的夜市长选举,一片喧哗。
女主角上场后,我以为这便是一趟回归市民生活的个人成长片,尤其是女主角给男朋友打电话问NYU的情况时,我心想,真是俗啊,肯定是这女的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和生命中的真爱,放弃了赴美与帅哥男友留学,而投向小蓝的怀抱。
看到半场,电影话题一转,出现了一位不靠谱当地议员前一秒甩开征地议案,下一秒因为六亿助选金而马上通过征地议案。
继尔一帮小混混在权钱交易的撑台下,威吓利诱小蓝夜市长不成,便到夜市上砸场,还砸了小蓝的家,吓得奶奶住进了医院。
女主角利用人脉优势,请了一帮媒体来声援小商贩,结果被有钱人雇佣的媒体用歪曲事实的方式马上又抹了商贩们一脸黑。
有的小贩落魄的走了,剩下的也都垂头丧气。
小蓝在医院天台对女主角吼到“小虾米战胜大鲸鱼的故事只有电视上才会有!
”。
……当然,结局是小虾米真正战胜了大鲸鱼,虽然这不是电视,但这是更大的屏幕(电影)~电影在豆瓣上的分数还不错。
我猜,理由一是电影用温柔轻喜剧的方式讲了小人物抗拆抗争的故事。
理由二是电影里的小人物个个生灵活鲜,仿佛你在屏幕前,就可以闻到炸鸡排的味道,感受到台湾热粘粘的天气。
大陆的愤青和热血青年总是喜欢抗争故事。
但在台湾大选正在预热的2011年,有这样的故事,可能是阵营间的揶揄,抑或是文化人调侃某色阵营的方式。
虽然如此,we still have a dream,that one day, we can campaign in the street,可以大张旗鼓,可以不用以散步的名义。
我更希望,我们这些小小的人儿,太平日子可以在夜市里逍遥,遇难时可以发出诉求,并且获得媒体和其他公众的观注。
我们沉默的大多数,也可以清醒的意识到,一片土地,“有人来人往,进进出出才是活的”,即使盖再漂亮的大楼,无法传承当地人的生活,也是死的。
如果仔细观察我们自己的生活,每个市井小人都是活生生的人,这个世界上,除了鲁迅胡适,除了梁漱溟晏阳初,除了王石李开复,还有我们这些小白领、菜市场大伯、超市收银员、消防队员,以及千千万万耕作在土地上的农民。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每页都精采,字字都是生活,行行酸甜苦辣。
就像电影里的小人物,鸡排女对流浪拾荒者的善心,对弟弟的照顾;小蓝对布袋人偶的缅怀;女主角对爸爸的思念;丝瓜女一家人的相互依靠……前段时间听国琼说到“三明治”的精英化趋势,谈到一个“不得不”,确实,如果以点击量,或是故事的可读性来衡量,草根的故事肯定不如精英的传奇精彩。
电影中女主角的父亲说,要想感动别人,必须先感动自己。
如果女主角仅仅是走近,而不是“走进”商贩们的生活,也不会拍到好照片。
会不会,文章能不能传神感人,关键在于执笔者与人物的关系,是近还是进呢?
如果我们认识到那些活生生的人,小虾米战胜大鲸鱼,一定会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正发生。
分享一个视频——相思寮不卖,http://www.youtube.com/watch?v=6tz_-cKqne4&feature=related (需翻个跟头到墙那头才能看)
当小七把鸡排塞到议员的手上,鸡排让议员从人心与物欲之间抉择了。
(鸡排还是八亿,选什么?
八亿!!
果断八亿啊。
好吧,我再问一次,鸡排和八亿,选什么?
八亿!!!
你有病是不是。
)开个玩笑,电影硬要鸡排充当一次英雄,有什么办法,硬要说人心都是肉长的,硬要说鸡排和四神汤可以让掉钱眼里去的议员临阵倒戈。
有什么办法?
有异议,你去写剧本,你去拉钱,你去拍啊!
那本孤本《独唱团》里面有这么一篇文章,大意是,每当鸡蛋和高墙对撞,我都是站在鸡蛋一边的。
很愤青,很有大爱。
鸡蛋好啊,血流满面,说着,“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一副撞倒高墙我就是英雄,一副撞得粉身碎骨就是高墙耍流氓的模样。
多好啊,这生意多好做,无论怎么着都是高墙输。
要么输阵,要么输面子。
人们骨子里都是鸡蛋的化身,因为人们大多数都来自于底层,人情与经济效应,大家都希望人情能够获胜。
鸡排和八亿,大家都希望最后鸡排能够逆转。
别忘了,某一刻,鸡蛋赢了,要么是高墙不忍,要么是高墙不想玩,为了高墙的不忍和不想玩,你却要用一切力气去冲撞。
不是鸡蛋不好,也不是高墙不好,似乎我就是这么中正的人。
请记住这两句话,在历史上,即使在某一时刻鸡蛋推倒了高墙,但历史主角和主导者永远是高墙,即使鸡蛋赢了也会重新变成高墙;那些自以为是鸡蛋的人,有很多都不知道,其实自己是高墙。
抱歉,我也是个鸡蛋。
看完了#鸡排英雄#,本来很唾弃的小混混变英雄情结,竟然把自己看哭了[泪]在小混混阿华以为阿嫲死了而暴哭,后来发现只是睡着,转悲为喜的时候[泪]在议员阿亮背弃家人后被家人原谅喝到了十几年没喝的四神汤的时候[泪]在议员阿亮说服众议员保留夜市的时候[泪]在阿亮赎回老母的项链为其戴上的时候#鸡排英雄#除了感人亲情之外,还告诉我们,在出人头地的过程中,我们一定会放弃很多东西,比如亲情、比如良心、比如尊严!
有时候也不是放弃,这些东西就是会自己离你而去。
而其实也只有放弃了这些,得到了社会地位,还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爱的人!
若阿亮不是议员阿亮,那么,这场故事,还是悲剧结尾
影片的开始,一边是夜市一群小人物的市井生活,一边是女主角失意的工作和感情。
导演用了大量的镜头去展现台湾小吃和夜市文化,还有贯穿始终的台语和布袋戏,充满了浓郁的台湾味道。
剧中的每个人物的个性都很鲜明,几位配角的表演也是可圈可点,依旧脏话满天飞的赵哥,心直口快的彩桦姐,冷酷的杨琪,还有台剧配角专业户钟欣凌。
夜市浓缩了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白天照顾家庭,晚上出来摆摊,无论多么劳累和辛苦也笑着吆喝,迎接每一位顾客。
有欢乐也有痛苦,有竞争也有帮扶。
女主角意外地来到夜市进行社区服务,慢慢了解了夜市里的每一个人,也逐渐明白了父亲想要教给她的东西。
随着政府对夜市进行征地,剧情也从温情细腻的人物视角转向反映台湾的政治生态,议员贿选,财团操纵,游行示威,市民参与,媒体导向。
一个小夜市的存亡,牵扯到多方的利益,在多方利益博弈之下,最终夜市得以保存并发展,拯救夜市的英雄,不是良心发现的议员,不是牵头游行的男主角,也不是拉来各地支援的女主角,而是看上去漏洞百出的民主程序,是充分的言论自由,是畅通的民意表达渠道,是成熟的市民社会。
台湾人用自己的电影语言告诉人们,这是一个不需要英雄的时代。
这不跟72家房客差不多嘛,只是换成台客版。综艺档加些许小清新
很有台湾风情。
我们不懂你们,你们不懂我们
好片子,就是美香胖了点儿~
夜市人生,雖然想表現的東西很多,但控制的不好有點雜亂,第一次看到趙哥演電影~
很草根民粹主义,但论水平着实一般。演员不错的,对蓝正龙重新认识,赞。
“在八八八,每一摊都有一个故事,可是大家都有同一个梦想,就是天公伯给我们一个好天气,让我们能好好地做生意,安稳地过日子。”贺岁档能做到如此综艺好玩、温情感人,加上台湾本土人风,还有什么不够的地方呢?
起码我入戏了
贩卖本土情怀能够成为一部电影制胜的法宝吗?突出地域特色未必就狭隘,但还是把故事讲好比较重要吧。更何况台湾电影深入骨髓挥之不去的小清新味道弥漫于“用生命在做作”的王彩桦制造的八八八夜市乡土气中,万分诡异。台湾综艺饭们倒是有福了,名咖大联欢什么的。
台版72家租客。感觉略无趣。对抗的太随便,赢的也很随便,爱情也很随便,剧本也很随便的感觉
闹哄哄乱七八糟
我居然看着看着就哭得稀里哗啦了!!!
太濃的臺灣鄉土氣息
夜市片居然也可以拍到近两个小时!!
台湾小人物的热情刻划得真好,只是剧情有些地方实在经不起推敲。结尾为了煽情而煽情,反而显得太着痕迹。
赵哥!
很台 彩桦姐 哈哈 好想吃鸡排
赵正平胖了!
太。。烂。。。了。。
节奏散乱, 情节老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