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小心给一个朋友讲西藏。
问:为什么那么多人都想去西藏?
答:因为在那样的环境中,人的状态会变得不一样。
独自行走,高原平缓,空气稀薄,阳光如酒。
人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中而抛弃了大都市的自我禁闭和伪装,变得心胸宽敞,信任他人。
我们容易与陌生人敞开心扉,与不相识的背包客结伴而行,在街角一坐半天晒太阳,在偏远的寺院和喇嘛聊天。
这是自然赋予人的变化,正如人类的歌声到了高原上就变得高亢嘹亮,人类的的眼神到了高原上就变得坚韧不拔。
这些风蚀刀刻出来的痕迹,是安于城市一角的我们所追求的,由于难以见到而变得孤独,由于孤独而变得更为壮丽。
台湾同学张书豪因为要完成哥哥的遗愿而骑行滇藏线,路上碰到许多危险、朋友,亲情、友情。
我理解他的选择,死去的人往往给活着的人带来许多变化,赎罪也好,内疚也好,励志也好,思念也好,人往往找到一个理由把自己的生活放大,让自己的心灵在某种寂寞和自虐中得到升华。
那些平时领略不到的风景,壮美的山川,风幡旌旗,猎猎西风,会让我们的伤口仿佛被冰镇了一样;海拔5000米的高原和风雪,默默无言的修行尼姑,一个接一个的磕长头,会按捺住我们沸腾的痛苦。
张书豪为哥哥在高原的顶端放飞风马,而我们觉得自己得到了救赎,那个脏的自己被洗干净晾晒在阳光下。
这就是我们要去西藏和一切艰险壮丽的地方赋予我们的礼物。
有人抱怨这里的故事把滇藏线夸张得太难,从而打消了许多驴友骑行的念头。
这确实是电影的缺点之一,尤其是李晓川的重伤情节更显得过于戏剧性,与相对纪实性的风格显得格格不入。
但我知道,很多夸大的情节是真实的,或至少是源于真实的。
在藏区住过一年的我知道环境给人的心理带来的变化,从而使许多不可能的故事变得可能:人生如梦,在那里,你是自己的试验品。
更多影评请见王小心http://www.wangxiaoxin.net
看电影一定要找人一起看,这样,想吐槽的时候不会由于没人可以交流而又把话咽回去,把想吐出来的东西再吃回去的感觉比真吐出来还难受(参见《人在囧途》王宝强吐牛奶那段的感觉)《转山》这电影很早就听说了,也一直有些期待,看了预告片我还以为能比较真实,结果抱着看骑行纪录片的心态看了一部魔幻片,我有一千万个槽,我要吐出来!转山,这名字就很搞,你转的哪座山,一说转山,在云南无非是转梅里雪山,入藏无非是转冈仁波齐,尼玛,你明明是走滇藏线,你好好取个名不行啊,误导我,看得浑身不适还安慰自己,没事没事,后面还有冈仁波齐压箱底,就当看风景好了,结果小伙子在布达拉宫门口跳了段僵尸舞就画面一黑,一年后台北,我勒个去,说好的转山呢!
说好的风景呢!
你要说取名嘛,要文艺,和内容不一定要一致嘛,那你干嘛不叫《台湾仔大闹天宫》,干嘛不叫《海底两万里--台湾仔游记》。
电影一开头就是葬礼,男猪脚肯定又是要背负上死人的遗愿了,妈的,我就没见过哪个骑行的人是为了别人的愿望出来骑车。
什么混账设定,看到这里我就知道这电影矫情的尿性了。
不煽情不成活是吗!
电影嘛,总要整死个人才行,既然男猪脚要骑行不能死,那就只好委屈你这做哥哥的了。
决定上路!
突然就跳出个女朋友要分手,我擦,骑车而已,至于嘛,那骑的是车啊,不是在骑第三者,有那么多方法能用来渲染一下路途艰险不过导演选择了最sb的一种而已,淡定……于是我连这女的脸都没看清楚。
到了丽江,男猪脚就开始喘,喘你妹啊,接机的骑友华丽丽得丢下一句,“这里还是有点高度的”,我就黑线了……在丽江就开始高反你还搞个p的滇藏线,回家玩儿蛋去吧。
没过两天骑友就变成了骗子(我说导演,你是来黑骑行者的吧)。
男猪还真信了,大哥!
这满街的“办证”小广告,但凡你看过一眼,(而且其实就算你存心不去看,也不可能躲的过去)也应该知道办证是个什么价钱,台湾来的后生仔啊,你还是太嫩了,要学会观察生活嘛。
男猪脚心一横,就去偷,还真偷到了,我就不吐槽那满桌的身份证了,我说导演,你真是来黑骑行者的吧!
又是骗子又是小偷的。
出发不久就遇上封路,正好有个老鸟同路,请老鸟带路,老鸟拽得突破天际“能跟上我再说”,要不要这么黑,导演!
为毛我就没见过有这种拽b?
为毛我觉得骑行的人都是热心可爱的?
(当然这个老鸟其实也是个热心的好汉子,但为啥要插这么一段?
导演你偶像剧拍多了,但凡有人出场一定要狂霸拽吊酷?
)一路上猪脚蹬得那叫一个辛苦,妈的蹬不动不知道换低档啊?
体力不行还学别人高档摇车,累死活该!
被人捡了还要耍脾气,蹬不动了就丢车,我勒个去,就这种心态也能骑行?
(导演你到底要黑到什么时候)我见过蹬不动死撑的,见过撑不住推车的,见过不想推搭车的,就是没见过把车一甩,耍贵公子脾气的。
上坡蹬不动不说,下坡还出事故,作为一个带新人的老鸟居然夜里放坡还扭头聊天,不摔车都说不过去。
有那么多种出事的方式,导演你偏偏让一个走了滇藏线3次的人以这种方式摔断3根脊椎骨,要黑到什么程度才能下得去这种狠手?
到了怒江72拐,就更tm扯淡了,男猪脚是抢了你女人还是睡了马子?
要这样摔,72个拐摔个十几次,这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吧。
导演你是想说男猪脚不会骑自行车呢还是想说男猪脚不会骑自行车呢?
最扯淡的还不止如此,md,男猪脚千里迢迢从台湾运过来的giant就这么摔散了,好吧原来在台湾土生土长的giant质量如此之差。
merida是不是给你赞助了啊?
车坏了男猪脚首先不是修车而是又耍脾气对车一阵很踹,踹完居然就躺路边睡着了……你这是要把男猪脚往死路上赶啊……果然就来了一群狗,真的是一群哦!
导演你得是把全滇藏线的狗都抓到了一起吧……能不能实事求是一点累倒在路途中,被卡车司机狠k一顿,一方面导演各种夸大藏民的热情好客提供吃住不算还来点眉来眼去,另一方面,在这时候又把藏民描述的这么暴躁,对一个奄奄一息的伤病大打出手。
导演我真是猜不透你的想法啊。
到了然乌,男猪脚见别人电话诉亲情,于是自己也亲情泛滥,掏出最后一张一百块买了电话卡(然后没钱之后掰冰块当饮用水,大哥,你不知道你之前怎么昏死的吗?
老医生没告诉你是因为食物中毒吗?
你还真以为自己是圣斗士是超级赛亚人,同样的招数第二次对自己无效!
),打了一通电话给天堂的哥哥声泪俱下,好煽情啊!
我艹!
尼玛啊,没钱了不赶紧打电话借钱应急还tm搞这种调调,这是哪来的2b文艺青年才能干出的事!
导演啊,骑行不等于找死啊,你这么整,谁还敢加入骑行??
(我就听到后面两个女的在说,这太惨了吧,真危险,我真想跳起来教导他们,事实不是这样的……)在米拉山前,路人甲把猪脚大赞一番,于是猪脚就超人附体了,把行李一丢,空车上路,你丢帐篷就算了,反正这是最后一天的行程了,但你丢水干嘛?
这路上你不用喝水了?
还是你辛辛苦苦从来古冰川上掰下来的冰棍化的水哦!
少年!!
然后就一头扎进雪里,你牛逼大了!
突破天际了!
在米拉山顶,电影迎来了高潮,海拔5000+哦有没有!
经幡哦有没有!
风景好哦有没有!
然后旁边打出小字”米拉山,海拔xxxx,川藏线第一高度“,我瞬间泪流满面,你走的是滇藏线啊!
我!
@¥¥……¥%@¥@#¥,好吧导演,根据你的思路,我觉得电影应该叫《新藏线》,然后猪脚走滇藏线,字幕打川藏线,一次涵盖三条入藏线路,齐活儿了!
(米拉山既在川藏线上也在滇藏线上,是两条线的最高点,可是,为什么我看到电影里的川藏线总觉得有种微妙的感觉)。
在对冈仁波齐的期待中,男猪脚洗了车跳了舞就回了台北……这时候我整个人都恍惚了,妈的,是不是还有下一部啊?
电影打出字幕我都没有反应过来,电影结束了。
风景没看到,对于路上的记录也太过夸张,导演还敢自夸,“这是一部有诚意的电影”,我完全没看出诚意在哪里,只看到电影对骑行的无知,对于人在旅途的想当然,失望不止一点点。
首先我极力推荐这个片子,因为我9月份刚从滇藏线骑行回来。
《转山》在北京的第一次放映是在百老汇电影院,当时杜家毅、张家鲁、程孝泽、李晓川都来了。
还有黄磊、廖凡、阿雅等一些明星。
我第一次看转山也是在这里。
片子的很多的镜头都是我曾经骑过的,感触很深,仿佛又回到了当初。
骑行对我来说只是一种方式,一种能让自己更牛逼,当然也能更加亲近自然的方式。
骑行前,我觉得这是件牛逼的事!
我是一个普通上班族,年初就下定决心要出去骑这一趟。
3月份买了辆捷安特的770,开始了所谓的训练。
直到9月份出发,我的码表显示2000公里。
其中我就骑过一次长途,从西单骑到十三陵然后骑回来,路程大概100公里,其余的都是上班骑车。
这其实等于基本没训练,只是对自己的车比较了解。
有些事情现在不做,可能就永远都不会再做了。
——真是一句听烂的话,可是我相信了。
9月5号从北京出发,出发前我怕了,我怕我回不来。
出发前我就和转山剧组有过里联系,知道他们9月18号有一次#重走转山路#的活动,也许在路上我们能遇到。
《转山》主角张书豪是从丽江开始出发,电影里在丽江过的很快,貌似应该还有些艳遇的情节,给剪了。
虽然张书豪和我情况不一样,不过骑上自行车出发的那一刻我们的心情是一样的,很忐忑和很兴奋。
《转山》的很多镜头很美,但是骑车的镜头和实际上是差很远的。
比如上坡开如此大的档,自然踩不动,而且更不可能站起来踩。
我们上坡是都是开小档慢慢的踩,平均速度也就6-7km/小时。
而且电影里面很少有爬长坡的镜头,那是滇藏线骑行时最难熬的时候,那个时候只能听到自己一呼一吸。
下坡的时候很爽,三四十公里的连续下坡,都不带踩一下的,杜家毅也没把这感觉表现出来。
也许是他没骑过车,无法体会到这一点。
再有就是盐井那段路了,就是电影里面张书豪碰到李桃那段,那段路在骑行过程中是没有的。
不过我们也骑了,是因为我们在路上真正碰到了《转山》剧组。
而且和他们一起骑过了滇藏界碑。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优酷网上找“一起去西藏”第二集,我在第10分钟30秒的时候有默默的登场。
其实那时我们在界碑那里停留了很久,拍了不少镜头,估计是没拍好,后来都给剪了 后来在盐井一起吃加加面的时候晓川哥告诉我们要去看下盐井下面的盐田。
于是我们就骑车去了,就是电影里面出现的那段。
这段路是滇藏线上没有的,而且路在修很不好走。
《转山》一路把张书豪拍的很惨,这纯粹属于电影效果要求。
其实骑车根本没那么惨,我骑了一趟,只扎过一次胎,没摔过一跤。
所以,这部片子千万不能拿来作为路书。
再说一下路上的风景。
我也是玩摄影的,以前看过很多各种各样的漂亮照片,把西藏拍的和仙境似的,转山也一样。
走过这一趟之后,我才明白,最美的风景是拍不出来的,拍出来的都不是最美的风景。
(这句话我想加粗!
)我的新浪微博有我骑行的全程直播,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搜:黄同学Tony。
亲,真实现场直播的哦!
上传了部分骑行照,里面有与《转山》剧组相遇部分。
http://www.douban.com/people/gumo1686/photos更新了亚丁的照片,大家有眼福了。
骑完后我发现,这事虽然不容易,但也不至于牛逼。
旅行的意义在于,它能让你更加强大,也能让你知道自己有多渺小。
好吧,居然翻页了: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153300/?start=100#comments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153300/?start=200#comments好吧,这篇文章已经上过电视了——BTV 8
大多数人都搞不明白那一小撮人为什么总是跟自己过不去,放着的平淡日子不好好的去生活,整天满世界的奔跑。
在他们的眼里这些人是疯狂的人。
有的人会好奇的去问这些疯狂的人,为什么?
他们可能会说“因为山在那里!
”也可能会说“有些事情现在不做,可能就永远不会再去做了!
”这些话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已经听烂了。
但是对于一些人来说,每个字都印在心里。
在你年轻的时候你说要给自己一个间隔年,然后你被时间带走,而那个誓言永远被禁锢在最最年轻的一个夏天;你步入社会,说好了要给自己一个时间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去远离喧闹压抑的都市和紊乱的生活,然后你发现,你根本没办法停下来,也没有勇气去停下来。
时间就这样在走,你只能遥望心里的那座山,告诉自己总有一天你会去哪里!
有这样想法的人是大多数,是除去那一小撮疯狂的人之后的大多数,他们可能会说那些人太疯狂,可能会告诫那些人前路太险恶。
但是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内心深处的那座山,在每个袭夜而来的孤独中发出的次次召唤。
有没有一本书让你鼓足了勇气背上了行囊,有没有一部电影让你放弃一切理由转身上路。
是卡鲁亚克的《在路上》,是《练习曲》里的单车少年,是《摩托日记》里对世界的思考,是《荒岛生存》中理想主义的自由流浪,还是石田裕辅的《不去会死》。
那些疯狂的人在用行动来告诉你生命可以达到的厚度和高度。
一首熟悉的旋律,一个时代的跨度,一句“骑出去就要骑回来啊。
”有没有戳中你心中的某段信念。
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对于转山是没有概念的,我并不知道这样的一个地方,还是在十一国庆的时候在想要不要出去走走,然后就在围脖上看到之前的一位驴友,她说十一要去转山。
然后我就开始去搜索关于转山的信息,才恍惚的惊叹,哇,那里真的好美啊!
再搜索,就看到了关于这部电影的拍摄和介绍。
当时看到了很激动,因为我知道咱本土还没有一部真正算得上的公路片。
之前看了谷岳的《搭车去柏林》看得各种热血沸腾。
那种感觉似乎就是在看卡鲁亚克《在路上》时的心情。
而且以这部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改编的电影也正在拍摄中!
到现在我还记得当看到“卡鲁亚克在打印机上花了一个礼拜没有停歇的打完一卷纸”时的心情,而那就是《在路上》的初稿。
我很想羡慕那样的经历,那般自由桀骜。
但是在《转山》里我们看到的是干净的一种坚持和最真的人性。
结果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时过程和一种信念。
你无法想像开始那个稚嫩的清新少年会踏上一条如此险恶的路。
那种稚嫩可能是你,可能是我,可能是我们每一个人。
他的开始可以是没有头绪的,但是幸运的是他遇到了那个糕点师,于是他的内心和大多数第一次上路的人一样,紧紧跟着小川。
他是对的,可是结果小川出事了,故事讲到这里是悲伤的。
没错,路上并不是你以为的那般自由和美好,你要学会的还有很多,你要学会和自己决斗,你要被命运牵绊!
之后,男主角一个人上路了,各种辛苦,各种痛苦,各种纯爷们的坚持。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面容清秀的小清新蜕变成皮肤黝黑,胡须凌乱的纯男人。
一个旅途中的成长,这是在什么书上都学不到的,是再多的人谈再多的人生都无法深刻的经历吧!
最后他做到了,在山顶,逆光中斑驳刺眼的阳光,空中飘着色彩斑斓的风马旗,书豪甩出那叠印着经文的彩色纸片,纷飞的纸片。
这段很震撼,书豪可以尽情的哭了。
骑车去拉萨..我一直在想,这几个字究竟有着怎样的一个魔力,可以让那么多人为之疯狂。
或许真的有吧!
因为在我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人,每一个还没去过西藏的人都相信有一天会踏上那片土地,每一个离开西藏的人,都深信自己还会回去。
或许那就是人们心中的那座山,一直在那里,不管多少的生死离别,不管多少的爱恨纠缠,她都在那里,在每一个人的心里。
本该给四星,可给了五星,在这个烂片如过江之鲫的今日,还会有人拍这样的电影,实在应该鼓励。
我以前不知道,生命是有尽头,时间有长短。
我以为有些人天生就没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当爷爷奶奶外公,我的姑父、二姨离开时,才知道,我与他们并非天生有缘。
物欲横流却还有人拍这样的片子,书店艰难却还有人写信“我想开个书店,能给些建议么”。
年三十,刚坐下,父亲说,“无论人在哪里,无论回家多么艰难,无论在家待的时间有多短,所有人,这一天,都要吃这顿饭!
”而这或许就是中国人的希望?
经过2天的劳累,被剧组拉去《转山》首映礼,吹了2天的风雪。
今日终于得了张辛苦的电影票,抱着看看的心情去的。
虽然我不是骑行者,但是我也是个背包客。
好歹这次也是滇藏线上来的,一开始我并不打算对这部电影做任何的评价,然后我的骑行的朋友是边看边骂对于电影中的某些地理性,我要吐槽一下。
一。
地理性主人公在然乌湖被人救了以后出发,居然还要经过安久拉山下来的隧道(就是拿冰柱装进水桶之后的场景).走过318的人都知道,只有过了安久拉山下山以后才是然乌湖.不知道是导演编剧没有常识了,还是剪辑出了问题。
还有一点就是然乌镇的邮局从来没开门口不管是去年我去了,还是今年都是一致大门紧锁,里面都开旅社l二 怒江72拐下来。。。。
猪脚被藏狗围攻,哪里实际根本连狗狗的影子都没有。
老子在那段连条狗的尾巴都未见到三。
基本沿路的村庄没有给个实际的景像,给人错觉,沿途都十分落后。
你可以看到里面。。
基本每到的一个点,基本上没有全貌..四,女猪脚-李桃,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记,基本也少了一些预考片上的情节。
说是猪脚,其实出场的时间,都没有小川多。
据我所知女猪脚扮演的是藏族女孩,事实上有个情况是在盐井特别是上盐井是纳西族,准确的说不是藏族,只是个被藏化的民族,只有纳西族的才信仰天主教,下盐井的藏族同胞都是佛教徒,给人错觉这里的人都是信仰 主的。
五,跳跃性省略了路中很多的地方,波密,通麦,鲁郎,八一,直接跳到了米拉山口,之后就是拉萨,或许没有出来过的人会被这部电影忽悠。
哪怕米拉山之后还有几个点了。。。
完全就是偷工减料。
基本上本片上映后来年,滇藏线还有川藏线南线骑车的人预计比今年更多了。
就像搭车去柏林出来后,今年的人那是明显多的多。
如果你也像被忽悠那请来看吧
关于《转山》: 这是一部没有大牌,没有情节冲突,甚至连贴片广告都没有的电影。
但在时光和豆瓣上,我都打出了五星。
其实如果单纯从影片的角度来说,《转山》最多也就是四星的水平,其中还会有一颗星是打给西藏绝美的风景。
但《转山》的意义在于,这是一部会让所有背包客和单车族热泪盈眶的电影。
对于那些从未有过此种想法的人,或许永远不会理解片中台湾男主角骑行滇藏线的意义,就像背包客永远不会认同“平淡”这个词。
对于影片中的情节我无从证实,我没有骑行过滇藏线,甚至从没有踏上过那片土地,不知道片中细节的真假,不知道是不是每个骑行者都能够遇到像李晓川一样的大哥,不知道滇藏线的藏民们是否如片中一样热情淳朴,更不知道是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一个热情的小寡妇。
但我知道,这部电影最好的诠释了那些人们的梦想,《转山》不一定真实,但一定很真诚。
就像片子开头,男主哥哥的朋友所说的“不要等到哪天在对方的葬礼上说,当时有去就好了。
” 作为一部完完全全的公路片,《转山》同样有它的败笔,节奏过快,男主气场不足等等等等,甚至凭空多出来的小寡妇那场戏明显可以看出剧组为了出卖点所导致的用力过猛,以至于让人觉得过犹不及。
但瑕不掩瑜,这这问题并不妨碍《转山》是一部好电影。
完美的摄影,完美的音乐,以及,滇藏线完美的景色。
所有像我一样有西藏梦的少年,去看《转山》吧,它会让你更加坚定梦想;而对“西藏”完全无感的人们,也去看《转山》吧,至少,你会感受到那些人们的真诚,当然,你也会对那片土地更加望而却步。
关于梦想: 李晓川说,我热爱生命,所以我必须走出去。
几天前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去影院看一部他们看起来毫无必要花钱去看的片子。
我答“支持一下”,实际上远非如此,去影院看《转山》,更为了我的梦想,那个隐藏已久的关于西藏的梦想。
在《转山》的页面上,排名第一的短评是“推荐给那些热爱旅行而不是旅游的人”。
连我自己都不敢肯定我是否属于前者。
我不是背包客,也不是单车族。
我缺乏上路的勇气,更缺乏上路的资金,甚至,在这样一个连《体坛周报》都要第二天才能买到的小城市里,说起“旅行”这个词儿,会被身边的绝大多数人嘲笑,并被认为是“有病”。
做了一辈子工人阶级的父母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我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但他们同样尊重我的选择,感谢他们的理解,让我能够一直保有这样的梦想。
从我八岁时第一次听到郑钧的《回到拉萨》,心里便有了这个关于西藏的梦想。
时至今日,我已经向无数人说过今生一定要去一次西藏,也许不会像张书豪一样骑车,也许不会去商业化严重的拉萨,但亲自踏上一次那片土地,早已成为了我一生最迫切要完成的愿望之一。
不知何时才能够真正踏上成都—稻城—亚丁—中甸—林芝—拉萨这条在我看来完美的徒步路线,但这几个似乎并不被人熟知的名字,也许会在很长时间内让我魂牵梦萦。
这个夏天,我的朋友独自踏上了搭车去拉萨的旅程。
我曾想过和他一起去,但最终没有能够成行。
这也成为了我2011年的一大遗憾。
所幸,我还有几十年用来实现我的这个梦想。
周星驰说过“人如果没有了梦想,那跟咸鱼有什么区别?
”或许在你们看来,这个梦很俗气,也并不宏大,但正是如它一样的梦想们,构成了我活着的意义。
出发吧朋友,像张书豪一样。
你的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像路易斯,植村直己,余纯顺和阿甘那样得人,拿自己得生命颠沛流离是为了什么?
这些表面自由洒脱得人,其实内心软弱无力,不能适应社会,所以采取极端得态度,本身只不过是颓废的弱者吗?
不......你真得不了解他们他们只是感觉到寂寞,寂寞,你知道吗?
你有的东西他们没有,可是你又无法给他们,就想这个世界并不符合我们得梦想,可是我们又不能舍弃梦想。
所以......只能放纵流浪现实中的自己......”刚刚看完电影《转山》,男猪脚书豪或许真的是圆已逝哥哥的梦想,又或许是逃避无法改变的现实,总之,他选择踏上那条他完全未知的旅途。
由开始的无知受骗彷徨,在相信与怀疑之间摆荡,到后来发现另一个强大的自我。
在途中有惊险,有绝望,有感动,有恐惧,直到拉萨后的一心坦然完满。
不仅是一次身体的旅行,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这不仅是一部关于旅行的故事,更是一部关于成长的故事。
生命很脆弱,活着的时候感受不到,总要在最后的那一秒才会看到内心的那一抹本能。
记忆深刻的画面是那个疲惫了在草垛上微眯着眼睛抓住阳光的手;那本每当安静下来拿出来激励继续前行的骑行册子;在悬崖边上等待裸去的冰激淋雪山;跨过边界抬起的雄赳赳气昂昂响亮的跨步;潜行研究着能让姑娘心醉的甜品的云南大哥,讲起那个美丽梦想美好的冰激淋小店;戏弄天外来客一般的书豪然后仓皇逃跑的西藏小男孩;骑车经过的每一个美丽村庄和壮阔的山河以及被侵蚀的路面;屹立在藏区最高点仪式般将经帆撒向空中的瞬间,肃然起敬,任这些彩色的经文随风生根;和蔼的阿公阿婆,害羞善良能干美丽的西藏姑娘。。。
这一路真的很漂亮,风气云涌,壮阔山河,真的很美,奔子栏,德钦还有好多好多说不出名字的地方,那些值得我们用相机一一记录下来更值得我们一一经过的地方,一直有鸟儿飞过的蓝天,好像摸得到的白云,大片大片的雪和雨后春笋般的冰,大片油绿油绿的麦田,阳光抚摸后的大地,真的好漂亮。
还有好听的配乐。
愈艰苦的旅程对他们来说可能是愈浪漫的。
看《转山》的预告片的时候,就决定一定要去看。
之前约前男友同看,对方是一个对西藏驴行不感冒的小伙子,勉强敷衍不愿作陪。
这段感情持续不到两月,昨天分完手,淋雨喝醉大哭,早上醒来,一场大雨把成都冲刷的干干净净,空气也滋润鲜活。
带着内心的隐痛,一个人参加小型试映会。
每一次失恋、受伤、心情低落,都企图通过出行带回自己。
从二十岁开始驴行,前往藏区,后来每年生日必定出行,如今已经六年载。
甘孜阿坝几近走遍,却一直未抵达西藏。
因为神圣,故一直不愿轻易碰触。
又见不得听不得西藏、拉萨、藏传佛教、高原这些词汇,一见一听便是出发的冲动。
近几年走遍中国河山,非洲东部,以及东南亚多国,旅行对我而言更多的意义是打开对外在世界的探寻之门,而其实自我的觉知只是刚开始,也许环游世界是有止境的,而内观的道路却是一个永恒的旋转的圈。
旅行,绝非解脱之路,但它是不可或缺的修行方式,不旅行的人生未必就不完整。
看电影的时候,想到一句话“蜣螂用小脚滚动一粪时,他们以为就是在转动全世界。
我们就是这样的活在大脑编造的世界里挣扎。
”大脑的编造,就我们的意念,我们挣扎,是因为我们深信。
譬如,电影中的张书豪,他执着的腰从丽江骑行至拉萨,是为何?
在很多家庭系统排列的案例中,我们通常会看到,家族里亲人的离世后,活着的人会有一种想要跟随其离开的意念,所以在生活中会有重重阻碍。
他是弟弟,在家族里是下位,所以性格羞涩、情感闭塞,在人际关系里常常是听话的角色、弱势,所以他的女朋友听说他要做骑行拉萨这样危险的事情是万分不解、责备的,他的人生曾经是被父母、哥哥、女朋友掌控,他只是个听话的孩子,或者哥哥的脊梁下。
而哥哥必定是一个刚强、内心渴望放逐的野性的男人,是他小时候膜拜的偶像,哥哥的梦想自然就应该是他的仰望。
哥哥的离去,小小的他世界突然空落,他要站起来,添补家族里的那个空白,直起脊梁,背起哥哥的梦想,用这样的一个仪式来爱、来释放悲伤、来完结他们的尘世情缘、来替哥哥“死”一次......大凡强烈对上路执着的人,内心一定有一处无法在现实释放的激情、无处安放的爱。
有的人在一次或者多次豪迈的行走中,学会规避、修剪蘖枝、打开自己,犹如新生;而更多的人,即使开了眼界,却更多只是数量的累积,自我的彰显,在地图上不断添补空缺罢了。
毫无疑问,这个仪式对于张书豪来说,是一次新生。
他克服重重障碍、九死一生,在肌肤和心灵的痛楚中艰难推行抵达心中的圣地,他背负起了包袱,在旅途上与哥哥的灵体联接,再把这个包袱换放下,最后完成这个仪式,做回自己,实现真正的自由。
他不再只是父母的儿子,哥哥的弟弟,女朋友的男朋友,他在与大自然抗争、和交付中,在对神秘宗教的膜拜中,寻得联接到自我的源泉。
这是一个人总其一生修行的缩影。
所以我们转山,转动的不只是山,时间、路途、沿途的风景都不过是心智的创造结果。
这一切与骑行无关,与高原无关,与西藏无关,与在路上无关。
重要的是,我们要看到我们是谁。
昨天失恋痛哭,有人安慰说“你若真的放下,便是平静分手”,我说“不,悲伤是总结的力量,情绪的释放是告别的仪式,如果我们不能好好的悲伤,就不能对昨天说‘bye’,对明天说‘hi’”。
所以依然是要上路的。
那是生命不可缺失的仪式,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
继续不断的行走在路上,带着觉知的,向外和向内的旅程。
这是一部去过拉萨骑过滇藏的人看完会莞尔一笑或者嗤之以鼻而没去过远方心中仍有流离梦的人看完会小宇宙一颤的不知道该叫冒险还是剧情的片子。
好吧,开头要长长长长长长长。
本来打算打个四颗星甚至三颗星但是看完豆瓣时光的评论以及看完片尾的花絮后就mark了high five的片子!
片子本身来说,就像我的朋友苦瓜说的一样,“除了吐槽点什么都没有!!!
转的是哪个山!!!
本来还想着有冈仁波齐就当风景片了……结果……结果神马都没有。
TAT ”片子真的不算好看,40分钟川哥掉下去开始才算有点状态,可是你不得不说意犹未尽,这个意犹未尽不是过了高潮而回味无穷,而是连bra还没解开连nipple还没露就盖上被子啥也没说打了呼噜预示了新的一天。
扒着悬崖上那棵草时候的绝处逢生呢???
心理的百转千回呢???
遇见藏獒之后的胆怯惶恐和手上的奋力反击呢???
击退之后的狼狈颓然呢???
最扯的就是身份证那段,简直就是一个毫无准备的快乐小二逼遇见了善良又心怀萌物的糕点糙爷们,在狂风暴雨歇斯底里后毅然而然攀登到了山的顶峰俯瞰了万物众生完成了修行。
咩?
真的是这样咩?
屁咧!
谢的原著里最喜欢的第二人称在电影里没有体现,这是我当时最喜欢的,完全被带入了情绪,像对话,像信,像自言自语。
除却这些失望,让人感动的,是真的有网友在路上和摄制组和导演摄像们一起喝酒吃肉聊天扯淡,是花絮里那些路过的藏人汉人不知道什么族的人真诚地说着祝你们一路平安,你看嘛,这才是转山的真谛嘛!
这才不是《转山》而是我们的转山嘛!
09年的7月,我在香格里拉的小旅馆第一次读到这本书,那天晚上前台妹子刚从雨崩转山而归,在我们诧异的险些掉了下巴的目光下,从包里拿出来背回来的10公斤红酒,跟我们得瑟说,山里的隐居人竟酿得如此好酒,大喜之下按照自己的极限背了一些回来,当天的晚餐每人分得一杯忽觉无比浪漫。
更传奇的是,前台妹子路遇一外国老头,莫名给她500块钱,只是说,虽然我不知道你叫什么你多大你做什么,但是我希望你能继续走下去。
那年我还不混豆瓣,还不知道这种编着麻花辫听着民谣曲手捧红酒杯的妞就是文艺妞,我只记得一车人围坐在火炉旁看着快乐大本营,那期嘉宾是吴彦祖。
我实在不觉得主角能骑到拉萨
信教吗?
看不下去,太假了
在《摩托日记》《荒野生存》“摧残”了我多年以后,终于有这样一部在路上的中国电影。生命不息,梦想不止。你在年轻的时候应该做一件事儿,这件事儿等你老了你可以拿它来吹牛逼,至少证明自己曾经活过。永远的年轻,永远的热泪盈眶。选择一种生活,并且有勇气坚持下去。
我想说:坑爹!只要有过长途骑行经历的人都知道,这不可能。从主角遇到寡妇开始了艳遇那一刻起,我就在吐槽这部电影。电影好像没住宿的概念,都在大冬天搭帐篷烧篝火,藏民全热情好客免费提供食物和住宿…做那么多自寻死路的事都没死。具体可看别人豆瓣影评
他替了哥哥同时也带着我完成这次旅行,谢谢
失望。据说是中国版《荒野生存》我才去看的,但《转山》完全没有《荒野》那种在自然中豪情万丈和帅呆酷毙的feel好吗!和《荒野》也根本不在同一个层次上。《荒野》的人物各种饱满,各种人生观拍透拍深,《转山》就扔一个帮哥哥完成心愿的背景就完啦?一点心思都不用!
无法接受的小清新
从影片中什么也没看到,缺少心灵上的颤动。苍茫的天地间,艰辛的路途,一日日的路途在奔波,一夜夜的恐惧在撕咬,却只是来自于自己的想象。导演和演员太嫩,可惜了这转山。
超哥,什么时候再去骑的时候捎上我。
看风景都值了
这么粗糙的片子
不似记录,不似文艺。台词和沿途的风景相悖,走到米拉山口的一刹那情绪的释放太压抑,不大气。但至少整部影片很干净,是华语电影近年来值得一提的作品。对于我这个刚刚回来的人,触动很深。
曾经在学校遇到过这样一个哥们 学中医的 毕业旅行 从温州到三亚 自己一个人。。。
帅。净土。「骑行」「西藏」,这两个词对我有太多诱惑。
刚开始觉得真是台湾小清新那股子做作气太重了。后面倒是觉得还蛮真实。听朋友说电影基本没做什么宣传,上映时影院里都基本没什么人。要这么想 有个这样的纪实片拍出来还是挺好的。
318,我们一起走吧
二笔弟弟历险记。台湾人,拍西藏,嗯。
兄弟情铺的太少,以至于整个旅程都有点。。。让人没有那么感同身受,是怎样的情感会让弟弟动意替哥哥走完来不及走的路?BTW,想到Lee也是从丽江一路骑到拉萨,真TM不容易啊,每一个这样的男人都由小清新变成了糙老爷们。。。监制陈国富,《出发》比《转山》好太多了
不知道为什么,哭了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