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认

Denial,否定,时代伪证者(港),永不退让(台)

主演:蕾切尔·薇兹,汤姆·威尔金森,蒂莫西·斯波,安德鲁·斯科特,杰克·劳登,凯伦·皮斯托里斯,阿历克斯·杰宁斯,哈丽特·瓦尔特,马克·加蒂斯,约翰·塞森斯,妮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语言:英语,德语,希伯来语年份:2016

《否认》剧照

否认 剧照 NO.1否认 剧照 NO.2否认 剧照 NO.3否认 剧照 NO.4否认 剧照 NO.5否认 剧照 NO.6否认 剧照 NO.13否认 剧照 NO.14否认 剧照 NO.15否认 剧照 NO.16否认 剧照 NO.17否认 剧照 NO.18否认 剧照 NO.19否认 剧照 NO.20

《否认》剧情介绍

否认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94年,犹太裔美国教授黛博拉·利普斯塔特就自己的著作《否认大屠杀》和《对事实与记忆日益增长的歪曲》发表演说时,遭到右翼英国作家大卫·欧文的质询。欧文坚称黛博拉在其著作中称自己为“犹太大屠杀否认者”是恶意诽谤,并将其诉诸法庭。一贯不愿与人就“大屠杀”辩论的黛博拉无法忍受欧文在媒体上冠冕堂皇地大谈对大屠杀历史的否认,她请来英国著名律师安东尼·作为法律顾问,并由安东尼组建了专家组和法律团队。2000年1月11日英国皇家法院正式开庭审理此案。庭审初期,欧文显得更占上风,黛博拉按耐不住焦急的情绪,而安东尼和德高望重的辩护律师理查德·兰普顿表现得十分冷静。在接下来的几轮激烈交锋中,理查德通过整理欧文的大量日记、亲身丈量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距离,提出有利的证据反驳欧文的论断。经过三个月的漫长审理,法官最终判决黛博拉·利普斯塔特获胜。 影片改编自黛博拉·利普斯塔特的...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鹿鼎记What'sup画壁之消失的校花沧海百年维琴河第二季王者天下食人喜剧演员说唱王戴夫第二季摩登家庭第四季萌宝找辣妈真正的痛苦十万个冷笑话吹响悠风号合奏比赛篇BG:贴身保镖第二季无言的结局木浦黑帮天堂其实不想走花式舞蹈摸骨大师警视厅搜查一课长第三季【我推的孩子】厄玛卧底爷爷旋风书院单刀直入中华赌侠圣诞王子:皇家宝宝空之境界第四章伽蓝之洞鲛珠传开发者有罪

《否认》长篇影评

 1 ) 如何在法庭获胜

这部片子与其说是关于二战历史的,不如说是纯粹关于英国法律,关于他们如何从逻辑上思考,认定与裁决。

女主是位作家,研究者,同时也是犹太人,她在这件事上不可避免地非常emotional,她觉得质疑这件事本身就是不可原谅的,而她的律师,显然很专业地告诉她一件事,在法庭上emotional没有用,The more emotional ,the more vulnerable to attack,证明一件事是真的,比证明一件事不是真的要难多了,所以他们并没有argue大屠杀是真的这件事,他们去攻击原告的破绽,指出他为了自己的利益去有意的歪曲一些自己明知的事实。

亮点在后面法官那句话,如果他真心是这么认为的怎么办,言下之意你可以说他是脑子不好使但似乎不能说他是有意为之。

呵呵哒,感觉这些人看问题真的非常非常specific,要形成链条,要合理,要区分出明确的动机因果,需要多么清晰的脑回路才能成为英国的律师啊!

当然,最终的判决,仍然需要人的判断,法官更大程度地认为哪种情况更可能,确实是没有绝对证据就没有绝对事实,但是我们仍要有论断。

 2 ) 大屠杀是真实的吗?

“你们是我的见证。

”——《以赛亚书》第43章第10节 走进美国大屠杀纪念馆,映入眼帘的是这句话。

巨大的黑色墙壁上,小小的一行,除了几扇小窗周围空空荡荡。

全世界的大屠杀纪念馆或者说承载了一段沉重黑暗历史的纪念馆,或许都不会设计得张灯结彩喜气洋洋。

设计者们致力于保留历史原貌,至少是还原历史场景。

奥斯维辛,在二战之后至今74年的时间里已经被塑造成二战时的人间地狱。

无数犹太人被“清洗”,德国接近战败时将其摧毁,竭力抹除所有直接证明大屠杀的证据,盟军飞机又进行过轰炸,现今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奥斯维辛只剩一片断壁残垣。

但是那里堆积如山的鞋子,墙壁上一张一张贴得密密麻麻的照片,焚尸炉,毒气室,置身其中,很少有人可以熟视无睹。

像“你们是我的见证”这样的话,做一个隐喻,从《圣经》中摘录出来,放在这样的场合中,参观者联想到大屠杀的经历者,当时已死的或者幸存者,强化了参观者关于大屠杀的共同记忆。

我们正处在一种历史的建构中,我们被期待树立起对大屠杀的承认与同情,进而谴责法西斯主义的恶。

但是,很少有普通人会再想:大屠杀是真实的吗?

这是一个冒险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强烈的价值判断 。

在人类社会文化中,大屠杀代表的是邪恶、罪孽,而否认大屠杀则是背叛道德、泯灭人性。

它不像某个历史人物的生卒年月或者某个历史事件的原因,你否认了一个说法,别人可以来反驳你,你也可以反驳回去。

大屠杀是一件不容讨论的事实,你否认它就是否认人性,这可能是启蒙运动以来最大的恶。

但是,二十世纪末的一桩案件却因为对大屠杀历史两种针锋相对的态度而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

《否认》这部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1993年,英国企鹅出版社出版了美国埃默里大学犹太研究专家狄波拉·利普斯塔特《否认纳粹屠犹:对真理和记忆的持续凌辱》一书。

利普斯塔特在书中指称英国作家大卫·欧文是否认大屠杀最危险的代言人之一,利普斯塔特一书出版后,多家出版社取消了出版欧文与大屠杀有关联的书籍的计划,使欧文经济利益受损。

一年以后欧文在伦敦一个法庭上以诽谤罪控告了企鹅出版社与利普斯塔特,媒体争相报道这件事,在案件审判过程中被告利普斯塔特一方步步紧逼,把欧文逼到了败诉的道路上,也在大屠杀之后50年之后再次掀起了全世界对大屠杀的反思。

当把一个历史问题搬上法庭时,用学术的方式很难解决问题,因为法庭上不仅需要探讨事实,还要让法官相信这些探讨是符合法律、可以进行判决的,因此需要用法律的技巧来击败对手。

利普斯塔特和律师团队将其辩护目标定位为证明利普斯塔特书上所写的对欧文的评论都是正确的,而不是证明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真正发生过。

欧文关于大屠杀的主要观点如下:希特勒在“最后解决”没有扮演任何角色;东部前线犹太人被杀并不是被纳粹当局认可的;纳粹政府没有灭绝欧洲犹太人的计划;毒气室不是用来屠杀集中营里的犹太人的。

他们聘请了多位历史学家,仔细阅读欧文的书籍和日记,检验他是否遵守了历史研究的标准规范,对史料的发现和解读是否准确,能否被其他学者验证。

但是我有时候不免会想,这是不是另一种悲哀,无论一个事件当时是多么恐怖,随着时间流逝,人们逐渐把这些事看做历史的一部分,不带感情地研究它。

这种局外人的思想,历史地存在着,也现实地存在着。

鲁迅在《而已集·小杂感》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

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

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对于大屠杀这样一个可以说极富戏剧性道德意义的事件,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都在运用多种策略来解释它。

早期有很多人试图把这最恐怖的种族灭绝描述成道德上有缺陷的个体在犯罪的、尤其是非理性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脱离了文明的约束而结成的特别紧密的网络的产物。

可是细致的历史研究告诉我们,刽子手神智清楚、道德“正常”。

各种范式都缺乏解释力,于是不停有新的理论被建构,大屠杀的情节被一次次地安排,但是到目前为止研究大屠杀史实最流行的方法根本不是在研究大屠杀,经常被讨论的倒是现代性的实质与历史趋势、文明进程的逻辑、社会生活逐渐理性化的前景与障碍,仿佛大屠杀未曾发生,仿佛它不是事实,甚至不值得去严肃地思考大屠杀“见证了文明的进展”或者“文明在它的物质和精神产物中包含了死亡集中营与集中营里束手待毙的人们”。

大屠杀成为研究对象后,我们就很少再关注大屠杀本身了。

大屠杀研究成了解构与重构理论的方式之一,这种战后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勃发一定程度上为否认大屠杀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温床。

,有人把这种否认称为“修正”,实际上是不负责任的。

美国历史学家詹姆斯·麦克福森对历史学的“修正主义”作过描述:“修正是历史学研究的生命线。

历史是现在和过去的持续对话……没有单一、永久、不可变更的关于过去事件及其意义的‘真理’。

正是历史学家对理解过去永无止境的追寻——也就是‘修正主义’——才使得历史变得重要和有意义。

”大屠杀否认者完全或部分否认事实,替纳粹政权和希特勒开脱,如果我们给了他们机会,尤其是在事实发生多年之后,否认之声甚嚣尘上,这就是给了他们历史研究的合法平台,是对事实的不尊重,对当事人的伤害。

20世纪60年代末,历史学的语言学转向这一新史学思潮勃兴,其中尤以美国历史哲学家海登·怀特最为有名。

在《作为文学虚构的历史文本》一文中,怀特认为历史通过从时间顺序里编出故事的成功正是历史阐释效用的一部分。

他把这一过程称为“编织情节”:从时间顺序表中取出事实,然后把他们作为特殊情节结构,运用特殊技巧进行编码,类似于弗莱所称的“虚构”的方式。

技巧和策略包括在事件中压制和贬低一些因素同时抬高和重视另一些因素、个性塑造、主题重复、声音和观点的变化等等,在历史真实——那些再也无法重演的真实——之外,我们阅读文本必须要怀着另一重心情,即文本本身没有固定的意义 ,读者的认识和解释而非作者的书写决定着文本的意义。

从书写者角度和阅读者角度双向打破旧观念,不仅在历史学领域产生了飓风般的影响,也在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它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讨论一个文本的具体意义和思想,甚至一个事件,变得越发困难。

历史上的一切都变成了相对的,没有什么解释是绝对正确的。

解构主义的相对观使得在质疑历史事件意义的问题上产生了放任自流的状况,整个社会开始弥漫这样的氛围,大屠杀否认者也忙趁东风,用解构主义支持自己的观点。

当然我们可以用言论自由来保障个人持有这种观点,但是很多时候一种思想成为群体性共有观念后,这个群体就会出现排斥性,进而对其他群体或个人表现出敌意甚至做出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

到了这一步,社会需要做出反应来维持契约的稳定性不致发生更大的骚乱。

除了解构主义,相对主义或许具有更加值得思考的深层次内涵,一些人承认大屠杀发生过,但是将纳粹的大屠杀和二战时盟军的行为以及其他暴力事件进行比较,客观上达到弱化和转移注意力的目的。

我不否认这些人试图将罪恶相对化的主观目的的不正当性,我也承认纳粹大屠杀确实使犹太人经历了地狱般的苦难,但我还想关注作为相对主义弱化行为另一主体的盟军行为与其他暴力事件。

许多历史学者和政治家在描述其他事件时,会用到一些感情色彩很浓重的词句。

哈马斯领导人哈尔德·玛莎在电视采访中讲话称“以色列对巴勒斯坦人所做的要比纳粹对犹太人所做的坏很多倍”;卡塔尔记者拉亚·安-内喀什说“纳粹屠犹是历史上最大的投资和贸易机构”;“自由大厅”周报《聚光灯》谈论在德国德累斯顿建立纪念碑“以纪念二战最后几天内被(英国)皇家空军及美国地毯式轰炸袭击无设防城市而遇害的成千上万的平民”;哈里·巴恩斯在《冲破历史的封锁》中说“二战后被从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赶出来的德国人遭受着比犹太人更可怕、更持久的命运”……这些言论将纳粹屠犹与巴以战争、盟军轰炸德国等联系起来,很难说没有政治利益考量。

上述事例都遵循相似的逻辑:转移纳粹屠犹的道德逻辑,将受害者视为新的作恶者。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我们现在对于纳粹大屠杀研究的重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其他暴力事件的关注。

历史书写者对大屠杀的共同记忆的构建,最后通过教育等途径全部施加到民众身上,使得民众对历史的认知陷入脸谱化、单一化的窠臼。

历史教育的不足(这种不足可能是有意识的选择)阻碍民众建立起理性的历史观,在信息时代更加无法抵御所谓的猎奇的“野史”。

人们接触到这类信息,第一反应是“那段历史竟然是这样的?

”,而不是“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吗?

”,这就证明教育出问题了。

战后美国关于二战的历史著作会渲染盟军(尤其是美国)对解放欧洲的巨大作用,而后来大批欧陆学者通过二战档案发现盟军在欧陆上实施的暴行,中国学者会讲述美英苏三国秘密外交对中国国家利益的损害,日本学者会强化原子弹爆炸对广岛长崎的毁灭性影响,苏联会极力隐瞒古拉格集中营的所作所为。

每一个利益共同体的整体或个体会在不同时期利益变化的权衡中用不同手段来达成不同的目的,这就要求人们面对任何一种文本都需要保持警惕,不管你是局内人还是局外人,局内人更要慎重,尽可能地看到历史的全貌,做出相对准确的判断。

电影《否认》聚焦于欧文诉利普斯塔特案本身,让我们思索我们应该怎样认识一段已经过去的历史。

我们的建构极其重要,塑造集体共同记忆,是为了集体的存在与延续。

但是人的情感性在历史建构的过程中会衍生出无数种可能性,如果作为历史建构直接参与者的书写者和传播者不能理性对待,那么最后可能会使得整个共同体进入一种自嗨状态,封闭的话语体系极易出问题。

如今的中日韩三国在历史问题上就缺乏沟通交流,各自一套话语体系。

中日两国关于南京大屠杀一直争论不休:中国指责日本右翼篡改历史,日本国内则对南京大屠杀一事持模糊态度。

显然中国站在本国道义角度的指责是无用的,日本国内的民族记忆仍然被缓慢但坚定地构建着。

我们的建构仍在进行,解构也如跗骨之蛆。

但是很多情况下,后现代主义只是给了我们一个自我纠缠的方式,而没有提供自我解脱的方式,关于历史学的意义,关于人性,我们需要思考更多。

 3 ) 颠倒的大卫和哥利亚

针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个人评价、法律评价与社会评价并不是一回事,它们将导致不同的社会行动。

如彼此形成对抗的大卫的行动,和哥利亚的行动。

这部电影试图辨析这些“并不是一回事”的事物和行动之间的联系和差别,但并没有为个人辩论、法庭辩论和社会辩论中的反方预留一定的空间以放置论据。

影片台词提及的大卫和哥利亚的故事,首先将圣经中的故事颠倒为大屠杀质疑者和受害者群体的对抗,又以情节的走向将这位挑战者变成一无可取的跳梁小丑。

这个譬喻的错位也显露了整个故事意义建构的错位。

 4 ) 莫里亚蒂好像要秃顶了

You can't accuse someone of lying,if they genuinely believe what they're saying.1.这个只是否认二战的屠杀犹太人,否认南京大屠杀、二战慰安妇问题的,早已上升到政治问题、国家与民族不可调和的矛盾了……还有那些民科民粹2.上述三个事件的幸存者们也死得差不多了,但翻烂账的一直都会存续吧,像不像隔几年就拍一部阿波罗登月否的电影……3.女主是感情用事的代表,险些用文化、道德来跟科学PK,竟是一些前门楼子VS胯骨肘子的事……前些天看反中医的书,顺带搜了下各路网红们的观点,音频视频还都有,这还真是一个兄弟反目割袍断义的第一话题吖!

谁聊这个话题,都能自诩xxxx大样本随机双盲实验……巴拉巴拉,其实正反双方举出来的都可以算作孤证,或是同类型孤证☞一如既往的"知识恐慌"

 5 ) Just watched Denial

At first I this is about a long-past event, but no, this is a pretty recent trial -- that I have never heard of. Alex needs to read the news more. Well-acted and well-paced, though I knew Lipstadt would win, else they wouldn't have made the movie. My mom said Irving reminds her of Trump. Egads.

 6 ) 对这样的女主,我真的有些疲劳了,尤其是2020年

虽然我一直都很支持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但这部我往高了给,还是只能给到四分了。

这么多年的好莱坞,政治正确逐渐让人审美疲劳了。

我不支持否认大屠杀,但女主这一脸女权主义的政治正确,所有的男律师都弄得像是对不起她罪人一样的,要干啥?

明明律师团队给出的辩护方案很对,而且做出了那么多努力来帮她,弄得我反倒感觉她一点学术水平都没有,只有咄咄逼人的不受控制的女性情绪。

虽然女主的演员很漂亮,但这仍然成为了一个令我厌恶的银幕角色。

影片一如既往的白左,女人、黑人、弱者天生正确和光环普照,反派欧文几乎被脸谱化了。

其实,欧文的个人能力很强,而且从同意开放自己的全部日记、以及同意不启用陪审团开始,他就数次被女主的律师团队带沟里去了。

我个人觉得,结尾大法官的思辨才是影片真正的主题,如果欧文不是为了个人权术的目的而否认大屠杀,如果他真的坚信他所写所想呢?

我们是否允许有真心反对的声音存在?

……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当然,对于大屠杀,我是认为它是存在的。

但对于影片中所有表示自己天生正确的人,我是持否定态度的。

 7 ) 感性的认知热情并不能赢得历史

想来每一位观看本片的中国人会与片中犹太人一样纠心,二战过去也不过半个多世纪,纳粹当年对犹太人的迫害在某些人的骨子里居然是死无对证、捏造的历史,而且能够成为知名"历史学家"的论著公开出版。

坚信这就是铁一样历史事实的女主因为“诬告”莫名成了被告,最终采用旁敲侧击的法庭辩论艰难地赢得胜利。

可以说这场官司几乎就是近些年"南京大屠杀"中日争议的另一翻板议题。

铁一样历史需要铁一样的证据,仅仅靠冲动、感性的认知去重复那些年的遭遇,在对手面前只会遭到更大的羞辱,本片也是对中日历史问题纠纷的一个极好的案例借鉴,大家在为美化侵略,否认战争罪行的日方大量所谓"历史真相"书籍感到愤怒的时候,我们除了口诛笔伐,是否为日后寻找历史真相的人们留下了哪些亘古不变的铁的证据和历史事实。

若干年后的今天,面对历史,女主团队选择让参与者和亲历者旁观,这是面对未来的非常理性的正确选择。

本片只是基于一场曾经的官司记录了这一过程,除了冲动女主和冷静律师的不俗演技,影片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也许是导演的个人认知或顾忌没有让影片思想性上有更高的提升与深层次的探讨,但能给观众呈现这样敏感的话题就值得多加一颗星。

感性的认知热情并不能赢得历史真相,理性的应对才会让历史真相多一分后人的尊重,一味地谩骂和无知的暴行只会让对手更加狂喜,赢得更多的受众,在民粹烈火复燃的未来,历史会面对更艰难的挑战。

 8 ) 否认Denial

研究犹太屠杀历史的女主被否认纳粹屠杀的欧文以诽谤告上法院,受理的英国律师团队选择不让幸存者们举证,而改以专攻欧文学术著作的漏洞以及说谎的动机将欧文塑造成一个激进的反犹种族主义者。

最终英国法院判决女主胜诉。

这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此事件的意义在于通过法律来证实了二战期间犹太人大屠杀的存在。

影响最深刻的几句话“世界上满是懦夫,我总是有种紧张的感觉怕自己是他们的一员”、“stay seated,button your lip,win" 剧情安排地比较平淡;尤其是在法院里argue的场面。

内容上也只能算是一部政治正确的作品。

但是第一次看这种体裁的电影,很欣赏这种尊重事实不多做改动的电影。

 9 ) 历史是不可改变的

历史学家黛博拉·利普斯塔特与大卫·欧文在法庭上对峙,因为欧文坚持纳粹大屠杀并不存在的理论而被利普斯塔特称为“大屠杀否认者”,欧文也因此以诽谤罪将她告上法庭。

在英国,法律 规定诽谤罪必须由被告寻找证据,所以利普斯塔特必须找到证据,证明纳粹大屠杀的真实性。

在利普斯塔特的案件中,她聘请了法务官安东尼·朱理斯(安德鲁·斯科特饰)与出庭律师理查德·兰普顿(汤姆·威尔金森饰)为自己服务,两位法务工作者均为优秀的处理诽谤案件的律师。

为赢得诉讼,并驳回欧文提出的诽谤主张,利普斯塔特和她的辩护团队着手准备材料以证明大屠杀的真实存在,他们同时证明在欧文的历史著作中存在着不如实叙述事实的现象,欧文操纵扭曲了历史事件,并对阿道夫·希特勒进行了美化。

 10 ) 精彩的庭审戏

第三场的庭审戏非常的精彩。

而对于言论自由的讨论也很有意思。

欧文起诉黛博拉诽谤的目的是希望借此通过法院庭审证实大屠杀是犹太人的谎言,为了能更好的质询和羞辱幸存者,他亲自上阵给自己辩护。

而他觉得黛博拉方的辩护策略应该是,召集一批大屠杀幸存者出庭来证明大屠杀。

而自己只用通过抓到这些幸存者的一些小错误不断放大并羞辱,打乱幸存者的逻辑,进而推论出大屠杀是犹太人制造的谎言这个结论就可以了。

但欧文没有想到的是,黛博拉的律师们采用的策略是引欧文进圈套,在欧文不擅长的地方让欧文犯错,来证明欧文是个歪曲历史的历史学家,不给他羞辱幸存者的机会。

第二场庭审时,欧文质询作证的历史学家,他即开始用自己常用的手段,将别人引入到自己的逻辑圈,抓到证人建筑还原图中的一处不断攻击证人,并以小错误直接否定大屠杀。

而第三场庭审是重头戏,查理质询的突破口是毒气室门上的窥视镜,希望以此证明欧文在大屠杀问题上不专业还喜欢乱说,所以欧文本就不是个客观的历史学家。

开局查理以集中营二号火化场的一号停尸房残骸中的木头上检测出了氰化物为引子,欧文应该觉得查理依然会在集中营杀人毒气室是否存在这个所有人都关注且不断论证的问题上跟他纠缠,他很轻视这个问题,因为他伪造的历史中对这个情况早就编织好了一套故事线索,他觉得这个话题可以让他一路顺下去证明杀人毒气室不存在-->大屠杀犹太人是谎言。

所以他很干脆的承认该房间是给尸体消毒的毒气室。

发现欧文上钩,查理马上转移话题问到给尸体消毒的毒气室门上干嘛要安装玻璃窥视镜,这个问题打乱了欧文的阵脚,这是他将杀人毒气室歪曲成给尸体消毒毒气室的伪造历史中没有编的一条故事线,死尸是不需要监控的用不着窥视镜,所以他只好急中生智说此地是空袭避难所。

而早已布局好的查理则步步为营,继续质询欧文的荒谬处,二号火化场的一号停尸房真的有两种作用吗?

党卫军营地距离此停尸房2.5英里,空袭时还没有到避难所就炸死了。

而如果说是给尸体消毒的,既然马上要烧掉尸体,就可以清除掉虱子等病毒,干嘛还要消毒?

查理一系列的质询让该房间的两种作用都说不通了,完全打乱了欧文早先编排好的故事,欧文被逼到自己的底线,承认自己由于不是大屠杀的专家所以不是特别清楚。

而这正是查理想要的,他接着质问欧文既然不专业干嘛要跳出来乱说,所以欧文根本不是个值得信任的历史学家。

《否认》短评

令人震惊

7分钟前
  • momo
  • 推荐

人物演绎相对平淡,女主角的内心和个性塑造较失败

8分钟前
  • 一颗喵喵头
  • 较差

不错,律师的理性和黛博拉的感性,对簿公堂激烈。细节充分

10分钟前
  • 非灰
  • 推荐

好看

14分钟前
  • 黎黎小叶子
  • 力荐

因为题材而多给一颗星,人类的残酷和无知近在咫尺,万不可忘记,有一种电影的意义就在此。

16分钟前
  • andarta
  • 推荐

后期女主忽然成了一个摆设 我是谁? 我在哪? 我要干什么?

19分钟前
  • 忧忧愁愁地走了
  • 还行

其待我國的法治改革,為28年前的事件做公正的審判。

23分钟前
  • Roger
  • 力荐

对于篇幅的精准切分为影片加分不少,开篇用最简洁的冲突段引出之后的控诉,然后就是导演把“好钢”都用在法庭交战这把“刀刃”上的出色调度,蕾切尔·薇兹、莫娘等一众演员带来了极为沉稳冷静克制的表演,和胜诉那一刻情绪的释放形成了绝妙对比。心疼蒂莫西·斯波,可能又奉献了一个最为人讨厌的反面角

25分钟前
  • 我是大皮哥
  • 还行

不知道为啥感觉很不好看

30分钟前
  • 何由山
  • 较差

庭审戏真是精彩,虫尾巴的反派真是厉害。

34分钟前
  • H型Tachikoma
  • 推荐

立意本身不错但女主人设一般,过于感性、尖锐,剧情一般

39分钟前
  • Jackie
  • 较差

我知道,作为一部犹太人大屠杀主题的电影,它一定是不过瘾的:没有哭喊、没有痛斥、没有声泪俱下的控诉。但作为一部法律题材的电影,它的冷静和理性从始至终都在熠熠生辉。

44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推荐

《否认》由米克·杰克逊执导,改编自黛博拉·利普斯塔特的自传小说,讲述作者因称右翼英国作家大卫·艾文为“犹太大屠杀否认者”,而遭对方控诉的法庭交战

47分钟前
  • (๑⁼̴̀д⁼̴́๑)
  • 还行

剧情平淡,一般。女主好漂亮

51分钟前
  • 🐷年大吉
  • 较差

希特勒已死,纳粹在英国竟还有余孽,何况日本鬼子万世一系,那余孽堪称正统。电影并不精彩,因为它并非想要讲什么精彩的故事,而是抽丝剥茧的将不同立场的人之间的交锋干净利落地演绎出来而已,但足以看到一种电影佳作的从容气魄。于是,犹太人的苦难被世界铭记,而我们同胞的冤魂,化为了尘土,悲哉

52分钟前
  • 苏彦明
  • 力荐

这种题材不好拍,节奏和趣味是两大关键,在尊重真人真事的前提下,节奏感使情绪相对集中,但本子还是稍弱,不会觉得冗长,倒是没那么精彩有趣,有些中规中矩。当然薇姿再次表扬。只是最近接的片子都有点偏啊。

56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还行

有一部分是超出预期的。一是因为英国的法律体系原本“需要黛博拉提供确实有大屠杀发生的证据”,但律师团队改变策略变为证明“欧文是一个反犹太主义者”。我很喜欢律师团队将“是否发生过大屠杀”同这场辩护的成功与否区分开。第二点是大法官最后那段关于“言论自由”的问题:一个人如果真的相信自己所认为的并表达出来,是否应该支持?答案是否定的。当然电影的唯一缺点也在这儿,关于“不是所有的观点都是平等的”这一点并没有从逻辑上去解释,反而流俗开始上价值,挺没劲的。

57分钟前
  • 英恩
  • 推荐

对这样的题材很感兴趣,然而看得多了就不得不感觉这部的表达方式太陈旧老套了点。

1小时前
  • 外出偷狗
  • 还行

简单传记

1小时前
  • better me
  • 较差

好一出恶人先告状。不尊重历史真相的人也不会尊重法律判决,无疑,最后的结果证明了这点。被告需要自证清白,而诬告者不在乎输赢,他的目的是自我宣传,吸引臭味相投的极右翼分子的注意。记住,与恶人打官司,讲究策略,据理力争,绝对不要感情用事。团队力量大,有能力的话一定要请一流的团队!

1小时前
  • ofelia11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