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系男生

The History Boys,不羁吧!男孩(台),历史男孩,历史系男孩,高校男生

主演:塞缪尔·安德森,詹姆斯·柯登,斯蒂芬·坎贝尔·莫尔,理查德·格雷弗斯,弗朗西斯·德·拉·图瓦,安德鲁·诺,拉塞尔·托维,杰米·帕克,多米尼克·库珀,塞缪尔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06

《历史系男生》剧照

历史系男生 剧照 NO.1历史系男生 剧照 NO.2历史系男生 剧照 NO.3历史系男生 剧照 NO.4历史系男生 剧照 NO.5历史系男生 剧照 NO.6历史系男生 剧照 NO.13历史系男生 剧照 NO.14历史系男生 剧照 NO.15历史系男生 剧照 NO.16历史系男生 剧照 NO.17历史系男生 剧照 NO.18历史系男生 剧照 NO.19历史系男生 剧照 NO.20

《历史系男生》剧情介绍

历史系男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这是一群高智商男生们的故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英国北部的一所男子中学里,八个高中生正积极准备着牛津和剑桥大学的招生考试。这几个男生性格各异。有万人迷,自视甚高的Dakin(多米尼克•库珀 Dominic Cooper 饰);有四肢发达头脑不简单的Rudge(拉塞尔•托维 Russell Tovey 饰)等。他们对课本对知识有属于自己的解读。 教他们文学的是个肥胖,教学方式独特的怪老头Hector(理查德•格雷弗斯 Richard Griffiths饰),他主张学生通过课本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和享受,而不是单纯为了升学而读。与他教学模式相反的则是学校新聘请的老师Tom(斯蒂芬•坎贝尔•莫尔 Stephen Campbell Moore 饰)。Tom的目标则是协助这些孩子尽可能考上牛津或剑桥。两种老师的两种教学模式,究竟孰优孰劣,或许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正念谋杀我笑的时候师公降魔陆小凤传奇之银钩赌坊文德森·奴尼斯:我就这样云襄传目击者狂野目标食人鱼3DD谎话连篇浪花梦之阵狼与香辛料2先行OVA第00话:狼与琥珀色的忧郁变装大师金色茧房丘吉尔步步惊魂幸福路上复仇慈母心前哨玻璃谜城原子危机大稻埕最普通的恋爱铁证悬案:真实之门本X女孩不哭神通乡巴佬亲切的警察大力出奇迹岚电关东大先生

《历史系男生》长篇影评

 1 ) 迥然不同的英国校园青春片

The History Boys,根据剧情,与其说是“历史系男生”或是“高校男生”,不如翻译成“学习历史的大学预科男生”。

英国人的校园电影果然好美国人的《美国派》之流完全两样,高中校园里的美国孩子们似乎都是些被牛肉汉堡催熟的发育过剩整天满脑子只想找个大胸MM上垒的单细胞动物;而The History Boys里的高三男生们,个个修养良好,精通文学历史艺术音乐法语等等,都是牛津剑桥都迫不及待要将之招致麾下的精英。

当然,有青春少年的地方就有青春的萌动和憧憬。

显然,美国派中的美国孩子们个个都是毋庸置疑的异性恋,天天想着大胸MM就是最好的证明么;而The History Boys的英国精英男孩们,则几乎都带点偏阴柔的“玻璃”倾向,恩,可能这和他们的老师有关,那个身体庞大的像一艘航空母舰的胖老头HECTOR,最大的爱好居然是将手伸向坐在他摩托车后座上的男孩的EGG,像他这样体重的老家伙竟然也骑摩托,倒也是一大奇观。

貌似温文尔雅的年轻教师Irwin,其实也是一个隐藏的同性恋者,但面对英俊男学生DAKIN的热烈挑逗,他终究还是胆怯的退缩了。

由话剧改编的痕迹还是很明显的,男孩们的表演也带有极强的话剧腔。

 2 ) 喜欢POSNER

应该是冗长的两个小时,可是因为英伦的气息我还是坚持了。

整个片结束之后回味的还是 DAKINDUI 对 POSNER 的奖励 (拥抱)“就这样了吗?

我期望已久的时刻““有错吗?

”“太短了把”“应该更久一点”————“照办吧 快啊!!

”IS THAT IT ? THE LONGED FOR MONMENT.WELL,WHAT'S WRONG WITH IT?IT'S TOO FUCKING BRIEF.I WAS LOOKING FOR SOMETHING MORE LINGERING.GO ON .我就单单看这个片段就来回了好几次。

 3 ) 文科的超级魅力

在有些人眼里,影片的同性恋内容有点观赏障碍。

实际上,大多数同志情节仅仅意味着青春性冲动,如果因为这个原因错过这部电影,或者因此诟病这部影片,那就太低估自己的鉴赏力了。

对于酷爱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的观众来说,The History Boys充满了精妙的智慧,很多情节会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如果你喜爱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和男孩,那么,The History Boys就圆满了\(^o^)/Nicholas Hytner和Alan Bennett为这部影片贡献了精彩的剧本,一流的台词,机智有趣的细节,还有广博的人生观和前卫的历史观并且把抽象的理念和典雅的内涵非常巧妙地融入到青春生活中,自然流畅,不落俗套。

细节与情节环环相扣,每一处交锋和引用都暗示着某种生活状态和角色心理。

最重要的,这些生活细节和历史中的角色,或者某些文学作品中的人生,同样息息相关,同样的感同身受。

历史和文艺,就是这样生动地被带入永恒的记忆。

The History Boys也是如此来打动喜欢思考的观众。

当然,还有群体一流的表演!!!

It’s not in the subjunctive!

The History Boys他们太有才了!

 4 ) 对英国教育的隔皮瘙痒式的讽刺

原创勿转。

本片具有了一切英国精英教育的影子:男校(同龄女生的缺席),推崇美的教师,上一流大学的压倒性的任务,精英式的同性爱。

但是本片的各位男主角却缺少了那种显而易见的精英气息和使命,他们与普通的大男生没啥差别,整天作弄老师,说黄色笑话,吊儿郎当,各种低级地卖腐。

在精英的设定下,这群大男生的作为也可谓是一种讽刺。

本片初现的仿佛是两种教育理念的对立。

一方是Hector,一方是校长和Irwin。

(其实校长与Irwin也不尽一致,但在此先二元分)。

但到最后,我们发现,这不是一个关于政治讽刺、双方博弈的故事。

Hector是一个极有意思的角色。

Hector认为,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真正热爱文学。

他代表的其实是英国传统的精英教学理念。

(讽刺的是,他是谢菲尔德大学毕业的,嘴上不说,但他心底却有着精英的崇拜情结)这里先说一下,20世纪英国的公学里曾流行着“同性恋崇拜”。

“公学成为神话,与之相关的同性恋从中国找到一种合法性和荣耀。

”而男孩们致力上的剑桥牛津则是“同性恋崇拜的象征”。

“多数教授鼓励男性之爱……他们要求将对男孩的爱意作为从古希腊衍生来的哲学理想,把它理想化,以至去除了所有感性和具体的性含义。

”这种同性恋崇拜的遗风一直在流传。

Hector高大而臃肿,头发花白,一个想象中那睿智的学者形象在银幕上看来又是有点古板和猥琐的。

(Hector这个名称也是很有意思的,Hector是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民族英雄,被学生称为Hector有什么讽刺的意味,我也搞不清楚。

)他有着英国历来的同性恋崇拜(男同性恋没女人的事)情结,认为同性恋是“一种高尚活动、纯洁的理想,”尊崇柏拉图,王尔德,奥登。

电影中多次出现了奥登,奥登本人曾就读格雷沙姆公学和牛津大学,是20-30年代英国同性恋崇拜的代表之一。

而那首“眠歌- Lullaby ”也是奥登献给情人的。

但是那个课堂上高尚地、忘我地朗诵诗篇的、将同性恋无限升华的Hector在生活中却不是那个样子的。

他在上法语课的时候纵容男生去表演妓院的情景(天你暗爽死了吧)。

甚至最爱开摩托车载男生回家(还挑男生的相貌。

),然后趁机去摸他们的蛋蛋。

天,他还有妻子!

终于有一天,他摸学生蛋蛋被交警看到了,他要被炒鱿鱼了,他还辩解说“知识传播本身就是带有色情意味”。

校长极度生气,大喊“去他的文艺复兴、去他的柏拉图、去他的米开朗基罗、去他的王尔德!

”还有梅乐思大喊:“你摸了学生的蛋蛋就是摸了,不要狡辩!

”这段我十分钟爱,就这么一句话,把Hector那似乎富有深度见解的狡辩给揭露了,把知识分子用华美的语言包装的龌蹉的行为给揭露了!

一下子什么鬼王尔德,那不齿的行为都在阳光下被刨开!

(有人知道,当年王尔德被判刑的依据最主要不是和波西搞基而是他四处嫖男妓么……虽然我很喜欢王尔德,但我还是要揭他老底)还有一幕,极能说明Hector的个性。

在Hector和Irwin共同上课的时候,他们与学生讨论犹太人屠杀。

Hector第一反应就是“天呀,你怎么可以跟学生讨论犹太人屠杀”。

然后他说“他们会在集中营拍照留念吗,他们会笑吗?

会牵手吗?

这些都不是合适”然后他激动地说“为什么我们不能直截了当地谴责集中营惨绝人寰、史无前例?

”“如此之类……殉难者仅仅化作一个微不足道的缩略词”。

这个不单单是反应了文学与历史对阐述历史事件之争,而且反应了文学对历史式的阐述的不齿。

Hector认为历史不应该被解释、不应被分解,他认为沉痛的沉默足矣。

当然我认为两者皆有可取之处,能够统一文学的情感表达和历史式的理性分析最好,但是我也认为Hector对历史的厌恨、理解过于偏激。

Hector此处表现的是作为文人的悯天怜人、也反应了他活在文人式的自我沉湎中。

毕竟,在社会实用性方面,历史的阐释远远重要过文人的沉醉。

有位男生说得好,他说“我觉得文人都是生活中的失败者”。

总结一下,Hector就是一个情感丰富、睿智的学者,同时也有着文人的懦弱、抑郁和自我沉湎。

再说说Irwin。

Irwin的教育方式我比较喜欢,再说想要考上剑桥牛津也没什么错。

最有意思的是,Irwin谎称他是牛津大学毕业的,其实他是布里斯托大学毕业的。

这也反应了他内心对牛津大学的精英意识的渴求。

再说说关于“讽刺”。

片中几处对比很有意思, Hector是谢菲尔德大学毕业的,但他却有着牛津剑桥的传统—同性恋崇拜;Hector表面要装着圣洁的同性爱人的形象,内里最爱摸学生蛋蛋,然后Dakin却直截了当地对Irwin说“你要给我口交吗”这种表面装逼和直接淫荡形成了绝妙对比;Irwin是校长钦点的让学生上牛津剑桥的老师,他自己却是Bristol的……但是这种讽刺是隔皮瘙痒的、矛盾的。

男生们(应该说是英国男生)一边厌恶着这个污浊的阶级社会的势力和虚伪,一边又迷恋着、向往着自己的优越地位。

他们一边憎恨着,一边迷恋着(青少年的传统)。

他们一边不齿Hector的非礼,一边又觉得能坐上他的后座很有趣、有意思;梅乐思老师高喊着“在女人眼中,历史没有在男人眼中那样趣味横生,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她们没有地位……历史就是对众多无能男人的评述。

历史式什么?

历史就是女人亦步亦趋地跟在男人后面。

”大力批评了这个父权社会(特指英国),但是在戏中,背景设定在男校,女性角色少得可怜,在梅乐思说话时,Irwin还在跟Dakin调情;他们一边瞧不起学校逼着他们上牛津,但是却暗暗努力;一边觉得Irwin老师很有睿智,一边又试图勾引老师……到片尾,一切角色也竟在学生考上牛津后,重归于好,和和气气,仿佛之前的一切从没发生,一切回归到原点……最后,此片决不能视为探讨两种教育方式的片子,也不是什么大书讽刺的电影。

这不过是英国青少年在“高考”大背景下的一些青春骚动而已。

此电影向我们展示了英国师生关系中的一面,但却没有倾向,更像是轻松的幽默讽刺,即同时讽刺了Irwin和Hector,由同时赞扬了他们。

就是这种幽默讽刺的设定,让观众有些许的“科普”,也注定这部电影的深度不足。

参考:欧洲同性恋史 (法)弗洛朗斯*塔玛涅著 周莽译

 5 ) 意料之外的好看

开始时很惊讶他们在如此一部100分钟的电影里容纳了这么多,没有冗赘的废话或镜头,每一分钟都让我有感想。

查了资料才知道原来是话剧改编的电影,这的确解释了很多。

首先,个人以为话剧演员的台词功力比单纯的电影电视演员要高,没有太浓重的口音。

另一个令人高兴的是表演并没有过多舞台痕迹,不会有那种表演过于用力的感觉,很自然。

但就整个电影来说,没有体现电影这种形式的优势,好象就是用镜头带着你去看了遍话剧。

镜头变化不多,拍人脸时就一直拍脸,比较固定。

好处是能让人更好地欣赏演员的表演。

影片无论从什么角度看,主题、用色、背景……都写着两个大字——英国。

影片主线是考牛津剑桥,副线是同性情感问题。

同死亡诗社不同,这里的学生不是需要叛逆的老师来带他们突破陈规陋习,而是需要一个老师帮他们通过大学考试,需要应试教育。

这8个学生很努力,每次看到他们下课之后就冲到图书馆借书的情景我都挺感动的,被勤奋的态度感动了。

老头主张为知识本身的乐趣而学习,新老师是告诉他们考官要什么。

但与印象中的应试教育不同,新老师要求学生把所知道的一切都尽量表现出来,去努力思考发掘别人想不到的角度。

而那些学生之所以能背很多诗歌片段,是靠老教师打下的基础。

影片让人想到教育界和心理界上困扰很久并将继续困扰的问题:我们如何选拔人才?

我们从靠出身靠种族靠血统到现在的靠考试,然后世界就是现在这副样子。

无论你是培养学生背诵知识或学会创造还是提高素质(关于什么是素质,那是另一个话题),到最后总是要考试,有考试就有应试教育,这不是中国特色。

面对考试的现实,空谈知识的乐趣真的没什么用。

英国电影在某种时刻相当现实,但有的时候天真得可笑。

既然故事发生在文法男校,考虑到现在同性恋这么流行,不拿出来实在浪费素材。

李银河的以同性恋和虐恋为主题的著作都举了英国男校的例子。

我一直有一个想法,历史越久远的国家就越开放,比如欧洲比美国开放,更能接纳事物。

毕竟,太阳底下没什么太新鲜的,很多现在不能接受的新想法,有着古老的根源。

Hector,和学生讨论哈代文字的美妙,在放学路上骚扰学生,衰老肥胖的同性恋,像所有知识分子一样悲观,喜欢动名词结构,就是这么一个存在。

我相信的他教学很有用,因为天知道哪些东西会对你有用,所以学什么都一样。

只是在考试前,他显得不合时宜。

影片不没有关注于他的教学,只是很精彩地提了几笔,但他的私生活才是真正的噱头。

每天放学都要顺路带学生,然后边骑摩托边性骚扰……在质疑他的人格之前,我想先肯定一下动作的难度。

毕竟对一个超过200斤的人来说,一手扶车把一手向后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为什么他会这样做?

他用“给予”来为自己辩护,听起来实在像变态连环强奸犯。

这些人都是把犯罪看成自己在做好事。

所以连他的同事都听不下去这种拙劣的辩解。

但就学生而言,他们对他的骚扰是什么态度呢?

答案是:并不特别厌恶。

毕竟乡间小路上狂飚时的同性按摩,对17、8岁的男生来说是很刺激的体验,我猜。

而且很明显,有的不能理解这件事的学生,他不去碰。

也还算有起码的道德吧。

这是不是同性的方便之处?

试想如果是男老师骚扰女学生或女老师骚扰男学生?

事情就大了吧。

在这方面,学生对他的评价是:一个笑料。

Irwin,表层性格与真实自我有很大差异。

作为一个教师,他犀利、激进、不择手段;作为一个人,他小心谨慎,不愿表露自我。

他可能是Homo也可能BI,没有明确表示,但他不太在乎,他接受对他有吸引力的人。

作为教师的他博学而且很有魅力,人气高的花花公子也在努力取悦他,努力到连字迹都和他相似。

他开始时就喜欢Darkin,但只是像老师喜欢有趣的学生,直到对方用二战的开始这种来向他暗示和表白,相当不一般的方式。

但他显然明白了那暗示,而且他的表现说明他喜欢他,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喜欢。

最后Darkin来和他挑明时,他却假装羞怯,非要让人逼到眼前才答应。

我想,是因为他有太多秘密要保守,所以要塑造另一个自我。

据说话剧里这个角色更狡猾,和Hector老师的冲突更激烈,不像电影里这么讨人喜欢。

Darkin,在学校里男女通吃,一边和校长秘书鬼混一边企图引诱老师,混乱,迷惑,只能用青春期来解释了。

虽然他是主角,但我现在还挖不出太多,可能是因为他太典型。

小犹太,绝望地喜欢着Darkin,自卑,敏感,但有勇气。

他冲着Darkin唱歌的样子像天使。

演员完美地展现了他多方面的性格特点。

基督徒,从我的审美来看,挺帅的。

他有趣的地方在于,作为一个虔诚的宗教人士,他和一个犹太同性恋最要好,对大屠杀集中营更敏感。

他可以接受坐在Hector的后座,我猜是因为他的信仰要求他不能自慰,所以他就另找出路了……他特别八卦大概也是因为这个。

Totti老师,影片有台词的两个女性之一。

据说在这部话剧在美国上演时,她凭这个角色拿到了TONY奖。

这真让我想看话剧,在影片里她表现的地方太少了,虽然很有力量但还是太少。

其他学生在电影里没什么表现,因为时间的原因,删减了很多。

我相信原作应该很有趣,有打扮很嬉皮的,有大胖子,有运动特长生,黑人与穆斯林也不应该像电影里这样只是作为多元性的符号存在。

真希望能看到话剧,毕竟这些人不可能一直演下去,不是什么年龄都能演高中生的。

 6 ) 《历史系男生》的星空

本文原载QAF中文站,非经作者同意请勿转载英国电影《历史系男生》根据荣获英国戏剧托尼奖的伦敦国家剧院经典剧目改编。

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便以其妙语连珠的对白、古典与现代交融的英伦风、别开生面的历史课堂、古希腊风格的同性理想,引发观众热烈的反响。

为了保留戏剧语言的精髓,电影将原著极具张力的台词贯穿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以此呈现师生不同的个性风貌。

八个男生形象洒脱文采飞扬,他们对历史、社会与人生的思维碰撞激荡出炫目的火花,从而构成本片主要的看点。

对普通观众而言,《历史系男生》最大的吸引力来自传统历史学习思维的革新。

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青年人质疑传统的历史价值观,他们的目光也绝不拘泥于写在书本上的观念,现实人生的规划、青春期的苦恼、情感取向的困惑,都被融入思辨话题并据此展开讨论。

这样的角度让我想起儒家孔子向老子的问礼。

老子的赠言是: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

大意是,你崇尚经典,可是古代写书的人早已化作白骨,请勿执着于字句表面啊。

学问的真谛不在名(形式),你得用自己的头脑去消化你的所学,把理论变成与你的生命融汇贯通的一部分。

知识不是死的,而是有生命的。

对于一个聪明的求学者而言,知识是点亮黑暗的灵光,是你望着星空发出的天问,而不是干涸的枯井。

开通包容的学习氛围为八个男生开创了一片个性成长与重塑自我的广阔天空。

学生们尚在青春成长的关键时刻。

勇气是年轻人求知最可贵的品质,但光有胆量还不够,对于学生们来说,智者的教导与点拨至关重要。

胖乎乎的老教师Hector便幸运地扮演了这样一个引路人的角色。

Hector之所以能得到学子们的爱戴,最重要的并非他如何知识渊博,而是源于他富于启发性的教学态度。

他打破了传统刻板的教学方法,将戏剧、诗歌、音乐与历史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将他的课堂变得灵光四射生气勃勃(这点倒是和古代中国文史合一的学术传统一致)。

电影中有这样一段: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创作的乐趣,Hector老师为他们开设了一堂生动的话剧表演课。

他尊重年轻人的意愿,将维多利亚时代的青楼场景搬到课堂上来。

学生们分角色扮演妓女和嫖客,在开怀的纵情欢笑中学会古典词汇的灵活表达。

这样不拘一格的教学方式,不禁让人对这位慈祥憨厚的老人刮目相看。

Hector老师这样解释他的教学方式。

他说他要培养学生们探索历史的乐趣。

他希望青年学生能在最美好的年华发现文学艺术与历史星空的浩瀚璀璨,“而不是要等到他那样的年纪才后悔生命的虚度”。

“阅读中最大的乐趣,就是你突然领悟到什么:一种思想、一段情感、一个视角,和一个未曾谋面的人有了共鸣,就像有人握住了你的手”。

他把他的课堂变成一座生机盎然的艺术殿堂,他认为激发学生思想的活力才能产生头脑风暴,哪怕得用书砸他们的脑袋。

与Hector老师注重启发性的历史教育方法不同,另一位青年老师Irwin则是校长聘请过来,专门为学生进行牛津/剑桥入学前的考试辅导。

Irwin老师更看重学生们的作业和论文写作。

相较于Hector,他的课堂少了一些灵活的表达方式,但观点新颖的历史讨论同样在充实着男生们的心灵和大脑。

就这样,电影通过两位历史老师生动的历史课堂为中国学生打开了一扇全新看待历史的窗口。

对中国的同学来讲,高中课程就是教科书为你预先设置的标准答案。

《历史系男生》却告诉我们,历史是无比美妙的,历史课绝不是无法提问的死记硬背。

历史要让你知道,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它所在的坐标系,就如星座之间某种看不见的联系,没有一种人文现象是孤立存在的。

学习历史,可以让你发现更为浩瀚的星空。

Irwin老师在教导论文写作时也说,Knowledge,pursuit it for its own sake。

关于那些公认的史实,课本上千篇一律的东西,没有死记它们的必要。

千篇一律的就不要去写了,能够说出不同观点,反向思考的才是论文。

历史是史学家站在局外人的视角对过去或现在的记录与诠释,这种看法在时间长河的流逝中也在悄然发生改变。

不同时代的人对同样一件事或同一个人为什么会有不一样的结论呢。

从这个角度来讲,历史的观察与分析也可以变得非常有趣且重要。

How does histry happen?

History is just one fucking thing after another, nothing special, ordinary stuff.有趣的是,这句令人捧腹的台词出自被认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运动健将Rudge之口。

饰演Rudge这一角色的是众多基友心中的男神:英挺桀骜的出柜演员小狼拉塞尔·托维。

显然,Rudge的感悟来自Hector老师的戏剧模拟。

历史系男生之小狼在戏剧表演中,虚拟时态的用法是Hector孜孜不倦的一个传授方式。

Hector老师是想通过虚拟时态的练习与表达为学生开创一片想象力驰骋的天空:一边练习句法,一边在头脑中设想过去将来历史发生的各种可能性,从而明白历史虽然是一连串偶然发生的“狗屎”事件,但这些偶然性事件最后却能形成一个结果:看似偶然的历史中也包含着某种无法抗拒的特定规律。

就这样,学贯古今的性情中人Hector老师与严谨理性的Irwin老师以他们不同的历史教学风格在八个学生间展开一番较量。

男生们的学习场所也绝不局限于狭小的课堂,老师们会将他们带到更为开阔的天地。

不列颠岛早期人文遗址、文艺复兴时期的教堂,剑桥与牛津大学庄严优美的气象……都留下了男生们探索思想的脚印。

置身于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场所,彷佛也能听到遥远时空传来的隐隐呼唤。

《历史系男生》不仅给我们上了一堂妙趣横生的历史课,它还是一首关于人性情感的美妙诗篇。

电影借助诗歌与音乐表达男生们真挚的心灵诉求:师生情谊的深刻联接,男生之间悄然萌动的爱欲。

Posner是一个藏不住心事的文弱男孩,他有一双如小鹿般澄澈透明的眼眸。

另一个英俊聪颖的男生Dakin似乎对他构成致命般的吸引力。

Posner对Dakin的爱慕也被同学看在眼里:当他在课堂上吟唱爱情诗篇之际,他的目光会不由自主地追随Dakin。

同性倾向的苦恼也在折磨这个对未来感到忐忑不安的男孩。

他问Irwin老师,书上说同性爱慕会在青春期少年中弥漫、流动,这种情感真的只是青春期阶段性的迷惘吗。

他拿不定主意要不要让这种情感过去。

一方面,他恐惧未来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Dakin放浪不羁、我行我素的行事风格也在影响他。

Dakin不仅是他爱慕的对象,也是他面对未来的勇气源泉。

即使得不到Dakin的回应,Posner也情愿在心灵一角为他留下永久不可取代的一席。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胸襟潇洒的Dakin,Dakin天生一股蔑视权威的风度与敢于挑战禁忌的气质。

他敢太岁头上动土,泡校长专宠的小蜜,敢对拥有实权的漂亮女秘书大吼一声:别以为我会像别人那样绕着你转!

当Hector老师因“性骚扰”的罪名要被校长辞退之际,Dakin身先士卒地闯入校长办公室,以校长和女秘书的秘密来威胁校长,最终迫使校长收回了对Hector老师辞退的声明。

Dakin最具魄力的一面表现在他对Irwin老师的理解。

在发现老师对自己暗藏的心事之后,他直面戴着眼镜的Irwin老师:“请把你的眼镜摘下来。

”潜台词是:请把你的面具取下来。

毕业前夕,Dakin用毫不遮掩的目光盯着Irwin老师,道出藏在彼此心里的秘密。

他说:也许你该请我喝一杯。

不,我们不用那种说法,说实话,我想让你给我口交!

——Dakin的这句告白足以吓退所有名牌大学的教授们。

但这个男生的狂妄并非因为他缺乏教养,而是来自他赤子般纯真的心性。

这样的对话场景也只能发生在Dakin这样独一无二的男生身上。

电影的最后,Hector老师因车祸离开了他热爱的课堂,离开了一直爱着他的学生们。

他的学生们并没有因为这个“同性恋”老师曾对他们施加的“性骚扰”而轻视他。

正相反,这个老师以他对教育发自肺腑的热情,以他对学生如慈父般的坦诚与关爱,赢得了所有学生对他的尊敬。

八个男生之中的“同志”Posner则继承了Hector老师的理想,成为了一名中学教师。

联想起电影中提及的文艺复兴艺术家的同性倾向,以及古希腊文化所推崇的男风,我不禁猜想电影编导是否在告诉我们,是同性恋老师将英伦历史文化的教育理想继承了下来。

我想起postner曾为HECTOR老师念过的一首诗,这首诗也是在对老师的一生做出最生动的诠释和缅怀: 鼓手霍奇被扔进坑里掩埋, 正如找到时那样,没有棺材: 他的坟地是南非的一座小山, 把周围的平原稍稍撕开; 这坟墓上空的每个夜晚, 异国的星座在西边摆开。

   刚从威塞克斯老家来到这里, 年轻的鼓手霍奇弄不明白, 灌木丛丛,沃土扬尘, 广阔干旱的高原意义何在?

昏暗的黑夜茫茫一片, 闪烁的星座好生奇怪。

正是这无名平原的一角, 霍奇将要长眠,永不离开; 他将长成一棵南方的大树, 带着北方质朴的头脑、胸怀, 任凭星星闪烁陌生的眼睛, 把他的命运永远主宰。

 7 ) 他将长成一棵南方的大树,带着北方质朴的头脑、胸怀

考据癖如我找了找片中提到的诗歌。

原诗在前,网上能找到的中文译本放在后面。

这几首里我最喜欢是《鼓手霍奇》。

[No.1] 眠歌- []LullabyBy W.H.AudenLay your sleeping head, my love, Human on my faithless arm; Time and fevers burn awayIndividual beauty fromThoughtful children, and the graveProves the child ephemeral: But in my arms till break of dayLet the living creature lie, Mortal, guilty, but to meThe entirely beautiful.Soul and body have no bounds: To lovers as they lie uponHer tolerant enchanted slopeIn their ordinary swoon, Grave the vision Venus sendsOf supernatural sympathy, Universal love and hope; While an abstract insight wakesAmong the glaciers and the rocksThe hermit's carnal ecstasy.Certainty, fidelityOn the stroke of midnight passLike vibrations of a bellAnd fashionable madmen raiseTheir pedantic boring cry: Every farthing cost, All the dreaded cards foretell, Shall be paid, but from this nightNot a whisper, not a thought, Not a kiss nor look be lost.Beauty, midnight, vision dies: Let the winds of dawn that blowSoftly round your dreaming headSuch a day of welcome showEye and knocking heart may bless, Find our mortal world enough; Noons of dryness find you fedBy the involuntary powers, Nights of insult let you passWatched by every human love. 摇篮曲  薛舟 译放下你沉睡的头,我的爱,在我背叛的臂弯里:时间和热病烧掉了个体的美丽,从沉思的孩子身上,坟墓证明那孩子的短命:但在破晓之前,先让仅存的生者躺在我的臂弯,平凡、有罪,对我来说却是彻底的美丽。

爱人们的灵魂和肉体没有界限:当他们躺在惯常的陶醉中那被施以魔法的宽容的斜坡,铭记下维纳斯送来超自然的同情心、以及普遍的爱和希望的幻象;当一个抽象的顿悟从冰河与岩石中唤醒隐士世俗的狂热。

确定性,和忠诚在午夜钟声的敲打中走开像一个铃铛在颤动时髦的疯子提高了他们书生气的烦人的喊叫:损失掉的每一法寻都要被偿还。

所有恐怖的纸牌的预言都要得到兑现。

但不是从这个夜晚也不是一声耳语,一个想法不是一个吻,更不是错过的一瞥。

美、午夜、幻象都将死去:就让黎明的风吹着轻柔地环绕你做梦的头这样受欢迎的一天显示出眼睛和搏动的心脏或许在祝福,发现我们平凡的世界已经足够;干燥的正午你已经被喂饱被一种不经意的力量,凌辱之夜允许你通过在每一对世间爱人的注视下。

 [No.2] 美术馆- []Musée des Beaux Arts By W. H. AudenAbout suffering they were never wrong, The Old Masters; how well, they understood Its human position; how it takes place While someone else is eating or opening a window or just walking dully along; How, when the aged are reverently, passionately waiting For the miraculous birth, there always must be Children who did not specially want it to happen, skating On a pond at the edge of the wood: They never forgot That even the dreadful martyrdom must run its course Anyhow in a corner, some untidy spot Where the dogs go on with their doggy life and the torturer's horse Scratches its innocent behind on a tree. In Breughel's Icarus, for instance: how everything turns away Quite leisurely from the disaster; the ploughman may Have heard the splash, the forsaken cry, But for him it was not an important failure; the sun shone As it had to on the white legs disappearing into the green Water; and the expensive delicate ship that must have seen Something amazing, a boy falling out of the sky, had somewhere to get to and sailed calmly on. 美术馆 查良铮 译 关于苦难他们总是很清楚的, 这些古典画家:他们多么深知它在 人心中的地位,深知痛苦会产生, 当别人在吃,在开窗,或正作着无聊的散步的时候; 深知当老年人热烈地、虔敬地等候 神异的降生时,总会有些孩子 并不特别想要他出现,而却在 树林边沿的池塘上溜着冰。

他们从不忘记: 即使悲惨的殉道也终归会完结 在一个角落,乱糟糟的地方, 在那里狗继续过着狗的生涯,而迫害者的马 把无知的臀部在树上摩擦。

在勃鲁盖尔的《伊卡鲁斯》里,比如说; 一切是多么安闲地从那桩灾难转过脸: 农夫或许听到了堕水的声音和那绝望的呼喊, 但对于他,那不是了不得的失败; 太阳依旧照着白腿落进绿波里; 那华贵而精巧的船必曾看见 一件怪事,从天上掉下一个男孩, 但它有某地要去,仍静静地航行。

美术馆 余光中 译 说到苦难,他们从未看错, 古代那些大师:他们深切体认 苦难在人世的地位;当苦难降临, 别人总是在进食或开窗或仅仅默然走过; 当长者正虔诚地、热烈地等, 等奇迹降临,总有孩子们 不特别期待它发生,正巧 在林边的池塘上溜冰: 大师们从不忘记 即使可怖的殉道也必须在一隅 独自进行,在杂乱的一隅 一任狗照常过狗的日子,酷吏的马匹 向一颗树干摩擦无辜的后臀。

例如布鲁果的《伊卡瑞斯》,众人 都悠然不顾那劫难,那农夫可能 听见了水波溅洒,呼救无望, 但是不当它是惨重的牺牲;阳光灿照, 不会不照见白净的双腿没入碧湛 的海波;那豪华优雅的海舟必然看见 一幕奇景,一童子自天而降, 却有路要赶,仍安详地向前航行。

ABOUT THE POEM: meaning:The basic premise of the poem is response to tragedy, or as the song goes "Obla Di, Obla Da, Life Goes On." The title refers to the Museum of Fine Arts in Brussels. Auden visited the museum in 1938 and viewed the painting by Brueghel, which the poem is basically about. Generalizing at first, and then going into specifics the poem theme is the apathy with which humans view individual suffering.Auden wrote that "In so far as poetry, or any of the arts, can be said to have an ulterior purpose, it is, by telling the truth, to disenchant and disintoxicate."The poem juxtaposes ordinary events and exraordinary ones, although extraordinary events seem to deflate to everyday ones with his descriptions. Life goes on while a "miraculous birth occurs", but also while "the disaster" of Icarus's death happens. background info:For those cultural barbarians who don't know the story of Icarus, here it is, in condensed form. Icarus was a Greek mythological figure, also known as the son of Daedalus (famous for the Labyrinth of Crete). Now Icarus and his dad were stuck in Crete, because the King of Crete wouldn't let them leave. Daedalus made some wings for the both of them and gave his son instruction on how to fly (not too close to the sea, the water will soak the wings, and not too close to the sky, the sun will melt them). Icarus, however, appeared to be obstinate and did fly to close to the sun. This caused the wax that held his wings to his body to melt. Icarus crashed into the sea and died. hints:Some have even claimed to find hints of Auden's eventual reconversion to Christiantiy in the poem. Richard Johnson, author of "Man's Place: An Essay on Auden", believes there is a touch of Christian awareness in the poem, especially the timeline. The reader of the poem is placed in front of the Breughel painting in a museum, and at the same time is expected to project those images and truths to the world outside. There is also a sort of continuity through the poem as you read it and are allowed to see what the poet means. This allows a reader to become aware of his human position.The poem first discusses a "miraculous birth", and at the end "the tragedy" of a death. The theme in the poem is human suffering. If you add these things together, and stir really well you might even get some hints at religion, mainly at Christianity Also, the poem suggest a religious acceptance of suffering (example: eating your morning breakfast while watching coverage of a serious trainwreck on CNN). Religious acceptance basically means coming to terms with the ways of the world. [No.3] 西罗普郡少年- []A SHROPSHIRE LAD XXXI. "On Wenlock Edge the wood's in trouble..."by A. E. Housman (1859-1936) On Wenlock Edge the wood's in trouble;His forest fleece the Wrekin heaves;The gale, it plies the saplings double,And thick on Severn snow the leaves.'Twould blow like this through holt and hangerWhen Uricon the city stood:'Tis the old wind in the old anger,But then it threshed another wood.Then, 'twas before my time, the RomanAt yonder heaving hill would stare:The blood that warms as English yeoman,The thoughts that hurt him, they were there.There, like the wind through woods in riot,Through him the gale of life blew high;The tree of man was never quiet:Then 'twas the Roman, now 'tis I.The gale, it plies the saplings double,It blows so hard, 'twill soon be gone:To-day the Roman and his troubleAre ashes under Uricon.A.E.Housman简介:Alfred Edward Housman was born in a village in rural Shropshire, England in 1859. As a student at Oxford, he distinguished himself as a promising scholar of classics, though crises of a personal nature caused him to fail his final exams. Housman was determined to overcome this failing. When not working at the British Patent office Housman wrote scholarly articles, and published many of them to very high regard from those in academic circles. He was invited to teach at the University of London as a professor of Latin, and soon stepped up to Cambridge University, to retire to the life of a shy academic. He published only two volumes of poetry --A Shropshire Lad in 1898 and Last Poems in 1922 -- yet these were instantly and enormously popular. However successful he was, the tone of his poems remained that of the Latin poets he admired: that life is short and often, inexplicably, comes to a bad end.另外,八十多年前郁达夫也曾提到过A Shropshire Lad:啊呵,去年六月在灯火繁华的上海市外,在车马喧嚷的黄浦江边,我一边念着Housman的A Shropshire Lad里的Come you home a heroOr come not home at all,The lads you leave will mind YouTill Ludlow tower shall fall 几句清诗, 一边呆呆的看着江中黝黑混浊的流水,曾经发了几多的叹声,滴了几多的眼泪。

你若知道我那时候的绝望的情怀,我想你去年的那几封微有怨意的信也不至于发给我了。

——啊,我想起了,你是不懂英文的,这几句诗我顺便替你译出吧。

“汝当衣锦归,否则永莫回,令汝别后之儿童望到拉德罗塔毁。

”摘自:《茑萝行》(原载一九二三年五月一日《创造季刊》第二卷第一号,据《达夫短篇小说集》上册)[No.4] 鼓手霍奇- []Drummer Hodge by Thomas HardyThey throw in Drummer Hodge, to restUncoffined – just as found:His landmark is a kopje-crestThat breaks the veldt around;And foreign constellations westEach night above his mound.Young Hodge the Drummer never knew –Fresh from his Wessex home –The meaning of the broad Karoo,The Bush, the dusty loam,And why uprose to nightly viewStrange stars amid the gloam.Yet portion of that unknown plainWill Hodge forever be;His homely Northern breast and brainGrow to some Southern tree,And strange-eyed constellation reignHis stars eternally. 鼓手霍奇  托玛斯·哈代 吕志鲁译 鼓手霍奇被扔进坑里掩埋,  正如找到时那样,没有棺材:  他的坟地是南非的一座小山,  把周围的平原稍稍撕开;  这坟墓上空的每个夜晚,  异国的星座在西边摆开。

 刚从威塞克斯老家来到这里,  年轻的鼓手霍奇弄不明白,  灌木丛丛,沃土扬尘,  广阔干旱的高原意义何在?

 昏暗的黑夜茫茫一片,  闪烁的星座好生奇怪。

 正是这无名平原的一角,  霍奇将要长眠,永不离开;  他将长成一棵南方的大树,  带着北方质朴的头脑、胸怀,  任凭星星闪烁陌生的眼睛,  把他的命运永远主宰。

[No.5] 不言的渴望- [] Leaves of Grass289. The Untold Want By Walt Whitman (1819–1892) THE untold want, by life and land ne’er granted, Now, Voyager, sail thou forth, to seek and find.

 8 ) BEWITCHED 爱上瘾

Bewitched--高校男生 The History Boys 导 演: 尼古拉斯·希特纳 主 演: 理查德·格利菲斯 法西斯达娜桃亚 史蒂芬·坎贝尔·摩尔 地 区: 美国 类 型: 喜剧 剧情 上 映: 2006-11-22 好久没有能有时间看电影,更不用说写些什么。

象以往的很多次一样,英国背景的小品电影,又一次打动我。

The History Boys 来头不小,由新鲜夺得2005年劳伦斯.奥立佛大奖最佳新编舞台剧、最佳导演及最佳男主角三项大奖的舞台剧改编而来。

20世纪80年代,英国的YORK郡,年轻的男孩子门在发芽萌动的心痒痒的夏天,却要面对进入牛津剑桥的严酷挑战,一边是带他们进入艺术世界却也不时骚扰他们的同性恋老教授HECKTOR,一边是新闯入这所沉闷学校的英俊牛津毕业生老师,吸引着最优秀的漂亮男生的目光。

在严谨和感性的对抗中,戏剧中锤炼出的台词如同颗颗珍珠一般闪亮而优雅。

爱情,永远是这个年纪的孩子没有接受却必须经过的必修课。

DAKIN原来的骄傲是接近校长的美女小秘的三垒,却在感激和欣赏之中发现自己最想取悦的是年轻的新老师IRWIN,在拿到牛津的OFFER之后和IRWIN单独相处的对话,咄咄逼人的火辣辣的对话,也许是他之后一生都不会有的表白。

一直明恋着DAKIN的POSNER,BE WITCHED的歌曲被他演绎的深情无比,他的无结果的单恋和对IRWIN的嫉妒竟然没有一点灰色的悲伤,反而在最后的毕业时分,因为DAKIN一个理解的拥抱依然笑靥盛开。

他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也因而理解HECKTOR的苦楚,对于太多不能表示的爱或者情感,也许只有温和的注视和在别人哭泣的时候能够轻轻拍拍他的肩膀。

而也是他在最后,把HECKTOR的精神传承了下去,静静的承受,用不多的天才传递着爱,如他所讲:I AM NOT HAPPY, BUT I AM NOT UNHAPPY ABOUT IT。

即便是IRWIN,在最开始就被看破的漂亮老师,不管是不是有了勇气真的去追求性取向里的那份冲动,毕竟不会再在名校毕业里的谎言继续一个自己并不最爱的工作,而是去做了一个记者,去讲述自己看到和相信的世界。

教育中,什么是有用的,而什么又是值得的?

历史是不是真的有其真实,或者只是一连串可能的堆砌?

而面对每个人自己的历史,而如何去书写他?

导演并没有树立一个万世师表的标杆,或一群天天向上的好学生,并不想给出任何答案。

只是一个老爷爷,一个年轻教师和一群真实的年轻人的夏天。

突然WONDER为什么涉及到同性话题的电影总离不开夏天,也许这种时候,一切都肆意生长,有种种理由去不拒绝诱惑,或者仅仅是因为,生命,其实也都应该有一季绽放,甚至不为了结果。

电影的结尾,又一首注定要象CLOSER里面的BLOWERS DAUGHTER一样要被我记得的歌曲,同性恋歌手Rufus Wainwright翻唱的JAZZ老歌Bewitched,JAZZ就象爱情本身,被无数的人演绎,但总有一个人会有最让你心动的味道。

那一刻,就象HECKTOR所形容,象有一只手穿越层层时空,握住你的手,然后你知道,茫茫人海你并不寂寞。

原谅我又一次Bewitched BY 那些闪亮的台词,让我用HECKTOR最痛恨而IRWIN最喜欢的摘句来结束这文章:LOVE APART IS THE ONLY EDUCATION THAT WORTH HAVING.PASS IT ON,BOYS,TAKE IT,FEEL IT,PASS IT ON

 9 ) A quotation.

"The best moment in reading are when you come across something...a thought, a feeling, a way of looking at things that you'd thought special, particular to you, and here it is, set down by someone else, a person you've never met, maybe even someone long dead. And...it's as if a hand...has come out...and taken yours."-- From Hector.一个六十岁的老男人,是一所中学的老师,和八个年轻的男孩在一起念诗歌读文学。

唯一的安慰,可能就是每次借带他们回家的名义,给他们自己的“benedictions". 他原本想有一辆装满书的车,环游世界。

却最终在一次车祸中离开人世。

或许,这就是他的一生。

求而不可得,漫无边际的孤独,唯有书本能给自己安慰。

可是,那始终不是柔软的,有温度的,真实的手,不是吗?

 10 ) 历史的唯美主义

在影片的结尾处,在弥漫着忧伤的毕业典礼上,男孩们温柔的唱起了那首悠扬的《Bye Bye Bird》,他们身后的幻灯片上,赫克特(Hector)和蔼的微笑显得那么温暖……赫克特这个人物交织了很多矛盾,一方面,是个才华横溢的教师;另一方面,他逾越了道德界限,做了令人不齿的事——性骚扰他的男学生。

乍看这部电影仿佛落入了俗套:道貌岸然、道德败坏的男教师的故事?只是,这真的是《历史系男生》要表达的主题吗?

不!

影片中多彩而美妙的配乐,纯熟而毫不拖沓的节奏把握,那一个个饱满而丰实的人物,那一段段令人应接不暇的精辟睿智的对白,绝不是用来讲述这样一个关于道德批判的滥白故事。

一、传递“包裹”在一堂文学课上,赫克特表达了他独特的教育理念,他告诉男孩们学诗歌的意义:即使诗歌大多是关于没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即使现在不能理解,即使与考试无关,但只要你现在去学习它,理解它,总有一天你会懂,那一刻也许是痛苦、快乐的时候,也许是弥留之际,而此时“你已经有解药了”。

赫克特总是这样,用诗意唯美的方式,娓娓道来,向你传授这些凝练的感悟。

在指导普斯纳(Posner)鉴赏《鼓手霍奇》这部作品时,赫克特的教育理念展现得淋漓尽致。

《鼓手霍奇》是关于一个无名小卒在战争年代的故事,默默无名的鼓手霍奇死去,被孤伶伶地埋葬在遥远的异乡。

此时,60多岁的赫克特刚刚遭受了被迫提前退休的打击,突如其来的变故使赫克特对人生产生了怀疑与悲哀,而《鼓手霍奇》作者托马斯•哈代孤独落魄的一生仿佛与此时的赫克特同病相怜。

于是,前人的思想情感在赫克特心中强烈地共鸣着,与个体的经历、际遇交融,带上了个体的深刻烙印,然后,赫克特作为传播“介质”,像传递“包裹”那样,把前人的思想情感通过语言的表达,在普斯纳心中同样引起共鸣。

情节发展到此处,象征着赫克特这个人物已经完成了他的使命——也就是他所说的“传递包裹”,人类文明和历史在本质上就是这样经过传递而被继承下来的,穿越时空,从一个心灵到另一个心灵。

教育,也就是一种“传递”。

正如赫克特所说的,接受它,感受它,传递它。

这才是赫克特想让男孩们明白的“比赛(Game)”,而不是仅仅为了应付考试。

普斯纳后来继承赫克特的衣钵,成为一名教师,把赫克特递过来的包裹传递下去,更是印证了这一主题。

也许,这才是《历史系男生》想讲述的。

二、违背道德??

无疑地,赫克特珍视他的事业,不然他也不会因为被迫提前退休而如此黯然神伤,不知道是什么驱使赫克特冒险逾越了道德的界限,侥幸心理?

还是轻视道德?

或者两者兼有?

我们也许无从得知。

不过,有趣的是,对于赫克特的“骚扰”,男孩们的态度值得玩味。

不同于校长认为这是一桩“极不体面的事情”,男孩们最多只是觉得赫克特是个笑料,一直以来都和赫克特亲密无间;达肯(Dakin)说赫克特的离开某种程度上不得不说是遗憾,最后甚至用小花样迫使校长收回赫克特的辞退令……这使我想起另外一部电影《十诫》里的一个故事,一个男人为了追求“纯粹的”自由,,于是在周末邀请友人到自己家里举办一丝不挂的“裸体Party”,别误会,他们只是想自由自在地阅读、听歌、烧烤,讨论音乐,没有其他。

虽然这和赫克特的行为有着质的区别,但同样让我们萌发了一些思考:毫无疑问,道德对于维系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有着巨大的意义,但是,我们又该如何定义某一些处在道德边缘的事情呢?

特别是当人性与普遍道德价值产生摩擦的时候,比如同性恋、安乐死……三、尾声不管怎样,赫克特还是优雅的赫克特,还是那个想买一辆货车装满书本,开上无尽的公路周游世界的可爱老头子……圆满的结局似乎已经来到,当男孩们的前途都有了好归宿,赫克特也不必提前退休的时候,他却突然去世了……纵然令人措手不及,但未尝不是一种美好的解脱,把一切的争论和喧嚣都抛在身后,愿他充满诗意的灵魂安息……历史,由始至终都是《历史系男生》展开叙事的线索。

对于赫克特的死,Dakin问道:“历史是怎样发生的?

”;桃乐丝(Dorothy)老师说,历史是女性提着花篮跟在无能的男人们身后;Rudge说,历史是一件又一件该死的事情……虽然是由舞台剧改编的,但人物、对白、情节,一切都很自然,没有造作的痕迹,没有过度的渲染。

80年代英国校园的宁静葱郁,学院建筑的宏伟深沉,诗歌的优美雅致,男孩们惟妙惟肖的角色模仿,扑鼻的青春气息……还有令人印象深刻的那一幕:赫克特曾感慨地谈起阅读的愉悦,当你读到某些独特的文字,感悟到了什么,就像坐在某人身旁,然后有一只手握住了你……充满历史感的唯美,过目难忘。

《历史系男生》短评

posner !!

3分钟前
  • 哪吒
  • 推荐

D9 WX-1024

5分钟前
  • 风之影
  • 力荐

英国的男人们,你们要闹哪样? /参见Cracks/ 惊世骇俗。除了没有明确主题外还是值得一看的,对话很精彩

7分钟前
  • forest
  • 还行

说实话,看完此片我有种云里雾里的感觉,不知道它的主题是什么。尽管围绕教学方式对立的两个老师、想名校冲刺的八个学生讲了很多,诸如男生间的同性爱、老师对学生性骚扰、诠释历史事件的手法、以商业思维发展教育及教与学的真正意义等话题。也许,它所涉及的校园及社会问题正是其主旨所在吧。

8分钟前
  • 秀才Bui出门
  • 还行

3.5

9分钟前
  • 疾风
  • 还行

学生男主角像憨豆!

12分钟前
  • Ziggy
  • 还行

半路冒出来的老师不自信得很,自信的老老师缺爱和理解得很。相比之下,学生们成长的速度和活力令人咋舌。

17分钟前
  • Aisling
  • 还行

很励志。看着他们从图书馆借来的书,想到了自己,一边读一边抄。这样的学习方式很棒。法语课上的情景剧只为虚拟语气。钢琴弹得真不错~说实话我看到了他弹的根本那本谱子上印的曲子。英国真保守。不喜欢英国。不止是气候。

18分钟前
  • 猫猫eko
  • 推荐

又看了一遍...top 10 of all time!台词太妙了,很可惜看不到话剧...

21分钟前
  • kalcium
  • 力荐

瞧瞧我们的历史课~only focus on the facts!

23分钟前
  • 丑妞-宝贝
  • 推荐

3.5 信息量巨大,是看点,也是缺点,平衡做得不好会让电影空间变得拥挤。与其说这是一部同性恋题材电影,不如说它就是一部严肃探讨历史命定的片子,如何看待历史?每个角色都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我觉得因为历史只有一次,所以所有偶然都是必然,而当宿命论作为结果出现时,一切就变得合理无疑,但从中提出假如的疑问会让今天的历史变得有趣,也就是我的今天,以及大众的今天,探讨历史的可能性就是在探讨人的未来,是重蹈覆辙抑或有效传承就要看个人造化了。另外,电影里的诗歌真好啊,里面的引言如此多,直叫我掩眼---读书太少!

27分钟前
  • 电个爆炸头
  • 还行

Samuel Barnett超有爱哒

32分钟前
  • Fan
  • 推荐

老师也是人!!!!!!!!!!

33分钟前
  • 寒武纪
  • 还行

从头到尾都是昏昏睡睡看完的,男校里的小伙子们难道都是gay么?惊现哈利波特里演那个喜欢海格的巨人女校长~

35分钟前
  • 右耳//诱饵
  • 还行

糟糕的文科班啊,高中真是不堪回首

39分钟前
  • Nemo
  • 还行

看到主要演员都是小男生和老男人,看到出产地是英国,我就早应该想到这很可能是一部基片了....

42分钟前
  • 春风得意
  • 推荐

什么鬼

46分钟前
  • Dm7
  • 较差

老师怎么那么面熟。在哪里见过。哈利的姨夫。。。我欲为人中的狼人。coupling中的那谁。女教师也很面熟。不是很喜欢。

47分钟前
  • jessiestone
  • 较差

一班男的半班gay

52分钟前
  • 76.X
  • 还行

腐国就是腐国!

57分钟前
  • sfdm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