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语言

Adieu au langage,告别言语(港),告别语言(台),Goodbye to Language 3D

主演:埃洛伊塞·戈德特,卡迈勒·阿德里,理查德·舍瓦利尔,柔伊·布鲁诺,克里斯蒂安·格雷戈里,杰西卡·埃里克森,Marie Ruchat,杰里米·赞帕蒂,丹尼尔·路德维格,吉

类型:电影地区:瑞士,法国语言:法语,英语年份:2014

《再见语言》剧照

再见语言 剧照 NO.1再见语言 剧照 NO.2再见语言 剧照 NO.3再见语言 剧照 NO.4再见语言 剧照 NO.5再见语言 剧照 NO.6再见语言 剧照 NO.13再见语言 剧照 NO.14再见语言 剧照 NO.15再见语言 剧照 NO.16再见语言 剧照 NO.17再见语言 剧照 NO.18再见语言 剧照 NO.19再见语言 剧照 NO.20

《再见语言》剧情介绍

再见语言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开始很简单, 一个已婚女人遇到一个单身的男人, 他们相爱,吵架,哭泣。 一只狗,在城市和郊外游荡。 时光飞逝。 男人找到女人。狗遇到他们。 然后第三个人物出现。 前夫破坏一切。 电影第二部分开始, 和第一部分一样, 又不尽相同。 人类变成隐喻。 结束于狗叫,和婴儿哭泣声。 ——来自@快雪时晴 翻译的戈达尔《再见语言》手稿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美男堂计划赶不上变化鲜血淋漓第一季李响进城觉醒蜡笔小新:激战!涂鸦王国和约四位勇士血的代价冯梦龙传奇女神捕之计中计班迪舒班迪斯第二季小鬼神偷浪漫杀手保姆之死岳:冰峰救援我和我的父辈鲸奇NEWGAME!谋杀未遂大汉军魂向左走·向右走恐怖与狼共舞离家路远蜡笔小新:超级美味!B级美食大逃亡!雅典娜:无间谍局阿松第三季掘金完美革命囧神驾到老家新家

《再见语言》长篇影评

 1 ) 你爸爸还是你爸爸

看戈达尔的《再见语言》,从《精疲力尽》中的告别叙事,到这里的告别语言,八十几岁的老爷子真的是太先锋实验了,以至于不太能看懂。

画面美如画,可观众依旧看不懂,也看不下去。

黑白画面与彩色画面交织,动态模糊的画面与平静的无变化的画面杂糅,3D重影画面与2D平面相融合……影片在视觉和听觉上一次次挑战观众的感官极限,好比有个凶横的恶徒怒斥:“滚啊!

混蛋!

”想到了《圣经》中的一句话“神说:‘要有光’”。

世界上先有神了,接着是语言,再接着是欲望,然后才是光。

如果没有语言,就只剩下了“神”。

戈达尔的Goodbye To Language(英语:再见语言)后,世界上是不是只剩下了唯一的神AH DIEUX(法语:神啊)。

最后,不知道说什么的时候,只能说大师还是大师!

God is still God.

 2 ) 颠覆3D

《再见语言》是今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中的神片,神到看完电影所有人都一边发愣一边鼓掌,一边绞尽脑汁地打着影评的腹稿,却怎么也想不出该如何评价这部姑且可以被称之为“电影”的作品。

想来想去,徒劳无获,只得从嘴边气若游丝般地吐出几个字:大师就是大师。

从严格意义上说,《再见语言》是一部实验影像,无奈戈达尔档次太高,随便拍一个短片就是戛纳级别的。

这位83岁的老导演在先锋的道路上狂奔了数十载,以至于近几年他的每一个新动作都会成为现象级的事件。

对于媒体们来说,还能有什么比坐在电影院里看一场戈达尔的新作更能提升逼格的?

就算睡七十分钟又何妨,电影结束睡醒了,照样能赶上鼓掌口哨的致意时间。

于是,《再见语言》的戛纳首映变成了一场争位抢座的酣战,导致开场前半小时,能容纳2300人的卢米埃尔影厅就坐得满满当当。

在影片宣传手册上,戈达尔倒是相当认真地手写了电影梗概:想法很简单,一位已婚妇女和一位单身男人相遇。

他们恋爱,争吵,流泪。

一只在小镇与城市间游荡的狗。

四季轮回,男人和女人再度相遇,狗也出现在他们身边。

它者合一,一又化为它者,他们是三个人。

前夫砸碎了所有,第二部电影开始了,和第一部一样,却又不尽然。

我们从人类的故事过度到隐喻,并由狗的吠叫和婴儿的啼哭结束。

不过,并不要指望这个意识流梗概能帮助你读懂电影,《再见语言》玩的还是戈达尔最擅长的抽象游戏,这位一向拒观众于千里之外的导演再一次彻底决绝地打破了电影语言的规则,在3D技术的帮助下,影像愈加光怪陆离:倾斜颠倒的镜头、过度曝光和失焦、多次出现的画面重叠、不稳定的音量、字幕的有意缺失……几乎所有损害观影体验的招数,《再见语言》都用了一遍。

全裸的男女、街边的座椅、奔走的狗(这只出镜率极高的狗真的是戈达尔自己的宠物)、远洋游轮、浴缸里的血……不关联的意向相互拼接,“像外太空的编码”一样令人费解。

毫无感情的画外音勾勒出冷峻与漠然,在死亡来临前的氛围中,一种对政治与现实的厌恶感缓慢地升腾起来。

《再见语言》的游戏性中,沉淀着晦涩绝望的哲学思考,用电影中的话来说,这本身就是一次“充满文学性的探寻”。

电影像一部章节小说,被分为“自然”和“隐喻”两个部分,主要的画外音对白也都是来自戈达尔私人藏书中“名人名言”。

或许是尼古拉•德•斯塔埃色彩浓烈的抽象画给予了戈达尔灵感;或许是雨中朦胧的玻璃窗让他发现了莫奈般的瞬间;又或许是被小说家莫里斯•布朗肖的反叙事理论所吸引,电影用掷地有声的“Adieu”和破碎图像向结构主义所限定的语言概念告别,转而投身用不同的图像实验打造出一套独立的话语体系。

电影中“自由的男人”和“已婚的妇女”让人想起戈达尔拍摄于1966年的《男性、女性》。

经过五十多年的时间,对马克思可口可乐时代的具象讨论变成了形而上的哲学探求,戈达尔的语气也变得愈发女性主义。

早先被问起如何看到3D技术的时候,戈达尔毫不掩饰自己的鄙夷。

但在《再见语言》中,成就他的却是这项“白痴的技术”。

两部佳能5D2使他能够在银幕上实现文字的叠加,亦能用自带的重映展现女性周旋的纠结。

视觉奇效打造的戈达尔式迷梦,更是完全颠覆了人们对于“3D必是大片”的认知。

原载于2014.6月刊《电影世界》

 3 ) 戒电影的电影

在法国看电影十多年,第一次碰到有人电影还未过半就退场的。

再见语言,叫再见电影才对吧。

可以用来戒电影的电影。

肢解画面,破锣配乐,不如不要3D的3D(产生斗鸡眼效果的3D,只能单眼看,或是两个眼睛看到不同的画面),底片坏掉那样的色彩。

都解构完了,可毕竟不是60年代了,还以破坏为乐,有破而无立。

宁愿相信再高深的道理都能用平实的形式表达出来,何必炫技,更何况还谈不上炫技。

大师玩扮猪吃老虎,虽然还有人捧场,终究降格。

p.s. 纯个人感受,看完头疼欲裂。

忙了一天,特地去的提前首映场。

片子连片尾字幕都不好好出,搞得机器卡带似的,就黑幕了,大家习惯性要等片尾字幕都结束再走,等了5分钟,没有继续字幕,也不亮灯,观众只好手机照明,摸索出去。

 4 ) goodbye to abstraction

some in-class discussions about the movie Goodbye to Languag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Baudrillard’s philosophy in the context of postmodernism:From Descartes’ famous quote, "I think, therefore I am," modern philosophy begins by distinguishing human beings from nature through their capacity for rationality and abstraction. It replaces God with human capacity. Before modernism, human beings were considered special because they were made in the image of God. Now, individual human beings can prove that they are special through scientific deduction and logical thinking.The key to this capacity for abstraction is human linguistic capacity. Language is essential for describing abstract concepts, thus distinguishing human beings from nature. We do not have a word for each material object; for example, the word "bottle" can refer to both a specific bottle and the concept of bottles.In the movie Goodbye to Language, Godard radically questions whether language is key to this distinction. Perhaps language is not directing us towards abstraction, but rather towards a hyperreality created by a series of representations. Images, sound, and words together create layers of representations, causing us to drift further and further away from reality. In this sense, linguistic capacity has lost the functionality that once distinguished human beings from nature, becoming merely a tool for us to move towards hyperreality, driven by our desires.The question now is: in the context of postmodernism, how are human beings different from nature? Godard does not give us a direct answer, but he hints at the end of the movie by referring to Mary Shelley’s Frankenstein: perhaps the capacity for love, rather than abstraction, is the key to humanity.

 5 ) 自由的灵魂

84岁高龄的戈达尔自编自导的最新一部自定义的剧情片,整片70分钟,气质玄妙,正如其所说:“我现在已经老了,人越老想得越深,水面上的事情我已经抓不住了,我在水底思想。

”当然,在这样一部的尖端前沿实验作品面前,你与其试图去寻找它的意义、定义和确凿的指向,还不如放空,单纯面对一种直接观感的体验。

毕竟一方面,此片完完全全的游离于既定的一切影像公式、视听经验之外;另一方面,数字时代的艳丽、凌乱、茫然、刺目和流离失所,又在声画中尽情嘲讽和诗意的呈现。

用虚幻的意向去指代实在的事物,或者相反,虚实交错,另一个层面来说,与其说是再见语言,更像说是再见人类。

如一段画外音所说:“你放弃了一切,再走一步,放弃自由本身,一切就回归了。

” 如此自由的灵魂当然超越了一切。

也应当保持永恒的敏感和尖锐。

电影语言,语言,规矩,人类常识,行为,于他而言已没有意义,就是这么任性。

正如并不用刻意去解读一种装置艺术,甚至无需评判,如果你无法强烈融入共鸣的观感,只不过说明你和创作者不是一个向度的思维模式,并无更多比较、预设和结论。

《再见语言》中,断裂画面,镜头时而鲜亮、时而乱,刺眼、无关联、极致的错位、无意义语言,一段诗性的漂流,一段镜头的颠倒乱晃,一段躁点和屏闪,颜色千变万化,或一段黑白,毫无规律,只剩节奏,情绪,和理性的幕后编码。

影片的旁白继承了戈达尔70年代的存在主义和左派政论风格,所谓“不是拍一部政治电影,而是带着政治性地去拍电影”。

即使已经触摸一种表象下的本质,说出理念同时,也并未能够彻底告别话语。

突如其来蹦出来的音轨,说极权主义、计划经济、国家机器,资本主义、和平年代的剥削,说马基雅维利,索尔仁尼琴,俾斯麦和希特勒,说核能,转基因生物,纳米技术,广告宣传,恐怖主义,说我们的和平和发动战争并无区别。

说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谎言。

并说去美国,获得一些廉价的垃圾。

而手持iphone的人,说你查google去,说我们被这只怪物抓在手心。

影像层面,是各种片段的组接,如我们日常拿着iphone或其他移动设备随时可以来一段的视频拍摄,类似于朋友圈的实时短视频。

肆无忌惮地把电影语言的规则打个支离破碎。

又一一表现了科技、数码、网络、移动设备对肉体和精神的刺激体验。

而最醒目和宁和的片段总是关乎一只狗,其以最自在的姿态,不断的穿插在镜头内外——在雪地里打滚,草地里奔跑,顺着河水漂流而下,仿佛达到了另一个自由的彼岸。

比一般的作者电影更为彻头彻尾的作者化,也更为的自由纵横,无所顾忌。

这一切,依旧是戈大师的终生特质,而其对时代及媒体近况的反讽,更是延续了近几年《电影史》、《社会主义》老辣的表达。

其对电影语言无休止的创新、舍弃和摧枯拉朽的改造,同时,也是集成了他一贯对观众刺激、折磨和从不在乎的态度。

他甚至还常对观众说:“你们人来的太多了。

是什么风把你们吹来的?

你们在干什么?

”显而易见,时至今日,经由大众传媒无休止的洗脑,重塑观影经验已经不可能了。

正如人类在习得语言和经验之后,已没有可能再获得真正自由的灵魂。

在不可遏制的以好莱坞为主的电影叙事语言一边倒情况下,再接受戈达尔这种另类表达的土壤也逐渐消弭,终将消失殆尽。

而片中却仿佛宣言一般的说着:“我们必须要走到最后,在那之前我们必须要活着”。

可能值得欣慰的是,实验精神不老,一个时代或许还并不算彻底结束。

 6 ) 啊,神!哦,语言!戈达尔的告别语言

在影片中,标题的ADIEU AU LANGAGE(别了语言)被戈达尔以谐音的方式替换成了AH DIEUX(或者AH DIEU,单数的神),OH LANGUAG。

啊,神,哦,语言。

片中其实以引用赫拉克利特的方式把语言和战争联系在了一起。

赫拉克利特把战争说成是万物的父亲和王,语言在柏拉图那里也有类似的地位。

戈达尔对语言的告别也就是一场对战争的告别,但这并非纯粹的“反战”,他以谐音的方式揭示了,首先必须承认语言和战争的首要性,才能真正告别语言和战争。

语言就是战争,语言是人类对自然的战争。

作为电影第一部分标题的1 NATURE,必须在希腊PHYSIS的意义上来理解。

PHYSIS是一场更大的原始的暴力,人正是在与自然(PHYSIS)的对抗中获得了自身的存在,创造了属于人类的“世界”,后来的“大自然”意义上的“自然”(即非人一切之总和)已经属于“世界”,不再是那个原初的PHYSIS。

人类以语言对抗自然的过程中,就有了第二部分,2 METAPHORE的问题,语言的移置问题,以及图像对实体的表现和替代。

戈达尔对赫拉克利特的另一次引用也很关键,孩子玩骰子的影像被他用来解释”神“,神,玩骰子的孩子,战争,万物之王,语言,诸神,单一神,这一切都被统合在一起。

动物话题借用了德里达等人的著作,戈达尔对近年来所谓”动物保护“的思潮和运动颇为不以为然,我觉得,在他看来人才是应该被保护的对象,人类承受着语言之累,语言这个”父之名“(如果我们借用一下拉康的这个概念)既是人类得以摆脱”自然“的母权统治的依据,也是人类新幻象和奴役的源泉,人类以之出于自然,却也因之深陷泥潭。

故而戈达尔认为人类必须像狗一样,在被驯化之后,重新开始流浪,重新变成野狗,狼变成狗之后,就无法再重新成为狼,就像希腊是永远回不去了,但狗可以变成野狗,人可以向语言告别,重新回到片尾的那一团婴儿的咿呀,这时所有的言词和所有的图像依然存在,但一起都将重新开始。

 7 ) 电影或哲学?

这是戈达尔的非常有益的尝试,但电影和哲学/诗之间是有区别的。

电影的基础维度是不可触碰的、叙述性的空间;而戈达尔的尝试既不能用实验概括,更不能用电影的逻辑理解,可以说戈达尔在“反电影”,他试图用哲学的展现方式展开影像,“再见语言”也是在这一维度下的提示。

这样的尝试很可能是失败的,电影的肢解现场很难达到电影的效果,电影文本的剪辑更像是给观众开了一场哲学研讨会。

 8 ) 伤眼伤身的视觉实验

每年戛纳总有一或者两部竞赛单元的电影,会产生极端的评论 — 推崇或是诋毁,而这类型的电影呢,往往选择在戛纳舆论温度最高的5月份上映,比如去年的Only God Forgives,和今年的Adieu au langage。

两部电影类似之处都在于极其风格化的视觉语言,是完全的作者型电影,且均出自大导演之手,而不同点,在于Only God Forgives大致属于视觉系,主角基本不说话,灯光布景那个美,而今年的Adieu au langage属于话痨系,背景音就没断过,不管是人声还是配乐。

早前知道这是戈达尔的第一部3D电影,看到上映消息时,就已经做好身心被虐的准备,可真去看这部电影,还是整整给自己打了半个多月的气。

作为晚上8点场,Les halles的上座率还可以,有4成左右,虽然基本是老中年观众为主,想来都是铁粉了吧。

如果回到电影本身,可能大多数人的疑问是,这样的电影还能称为电影么?

在数字时代到来后,电影人纷纷转投数码拍摄,数字化的后期制作。

于是,视频和电影之间原本清晰可见的沟壑,也就渐渐湮没在科技史浪涛里。

甚至当我们上当代艺术史的课程里,还得专门有一小段来从技术层面去讲解艺术视频和电影之间,是曾经有过多么大的区别。

而当技术发展的现在,视频和电影之间的技术没有了巨大的界别,甚至两者的存储介质都已是数码拷贝,甚至放映环节的区别则微乎其微。

之后的问题是,电影可不可以向艺术视频般,不在意故事,不在意传统视觉语言美学,甚至配乐节奏的铺垫作用都是可以丢弃,就更无所谓剪辑上的合理和镜头技术的运用。

在我看来,很明显戈达尔用70分钟去回答了这个问题。

而这部电影又分明拍的不是给一般观众看的,甚至也没有太多考虑到戈导的铁粉都是中老年观众,——太伤眼睛了。

这部电影显然是为了放到博物馆里去的。

想来如果在一个当代博物馆里,放一部这样的纯实验性质电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了。

导演的各种意识流的片段拼接,极其像东京宫里上半年的艺术视频展,不过它的布展是把几十个视频分排投射到地面上,而戈达尔是把这些片段剪合到电影里。

虽然整体的画面是絮乱,其中却不乏几处镜头语言仍较有视觉实验意味,拼合在一起的体验是,更像一个长达70分钟的艺术视频多过于一部广义中的电影。

而背景语言和演员的对话,还是像极了60-70年的戈达尔电影,好像这些对话都和主角有关,但分明更无关联。

细细想来,这还不就是Camus的局外人的情结么。

(这里真心向告诉导演,现在人都不这么说话了!

)看完这部电影让我有了个疑问,如果把传统意识上的电影视觉艺术和古典绘画两者的发展史进行比较:好莱坞的商业巨片,有点走向了19世纪绘画领域里的学院派的道路,纷纷追求视听奇迹,不断地突破荧幕所能表现的视觉极限,甚至题材上,学院派当年大好各种神话题材和历史新画,而好莱坞的商业巨片则是在漫画英雄和科幻题材上高歌猛进。

而戈达尔,或者类似的作者电影,就放佛当年的莫奈展出他的日出.映象, 或者是更早的Turner,在彼时是极具实验性。

而之后,每个极具实验性的作品,总是要放到很久远的未来才能去定义。

当然,就它严重伤害了我的眼睛来说,只能给三星。

艺术家很情绪化,难道买了票的观众只能被动接受么?

见笑。

 9 ) 字数超了,暂时存一下

9.2 语言所构建的堡垒是多么脆弱与不堪。

明暗交易,生意急停急起,无数个微小意象所拼凑的世界却在时时刻刻对立,倾斜和旋转的镜头配上经典的手持dvd质感。

哈哈,如上的短评我大可以继续写下去,高达大概也不会和我想的有一点相似。

但我在思索高达用这么多碎片拼凑的用意。

这并非一次美学的实验,这更像是对我们赤裸裸的嘲讽。

我们愚蠢到所有影评人为这群拼不起图画的拼图而拍手叫好,给予它奖项,又或者,由于我们所有人对高达的崇敬,我们对待这部片子的态度会不同,大概会有人像我一样从这些运动,迷离,高饱和度和无序剪辑之间窥探到一丝美感。

然而真的是这些简单的意象美吗,给我部dv我大可以也拍出这样的东西,可你还会觉得美吗?

你可以把他看做一次蔑视,或者一次训导,我想他大概想让我们知道这些原始的片段和独白,音乐套在一起时有多么美,每个人都能拍这么一部影片,不为竞争戛纳,只为以后翻到硬盘时,也能吹句牛逼,说 “老子也曾是个导演。

 10 ) ::

“先生,有没有可能得出一个描述非洲的概念?

” “哲学是一种存在,它的心,是其存在的问题,同时,此存在也假定除它以外的其他存在成立。

” “并不是动物盲目,人被良心遮蔽,无法看清世界。

里尔克写道:外界,只能通过动物的目光感知。

” “使用语言,就会有东西出现。

我们和世界的关系中,尴尬的那部分,会出现,它与纯粹自由相对。

我在说话,主语;我在听,宾语。

……” “自然中没有裸体,动物没有裸体,因为他们生来裸体。

”51’ “有些人从河中知晓了特定的真相。

在如梦的雾中,河流依然沉睡。

它了解自己,比我们了解得清楚。

已经来到了河边,可在这,什么都看不清,我们只能看见深渊。

迷雾让我们无法看得更清楚。

那时在画布上,不要画我们看见的事物,因为我们眼中空无一物。

也不要画我们无法无法看见的事物,因为我们只能画眼中所见,而要画我们没能看见的事物。

克劳德·莫奈”

《再见语言》短评

类似于杜尚的马桶的电影么?

5分钟前
  • leemajia
  • 很差

一生仅一次的观影体验,没人能够看懂,但每人都被震动。戈达尔再一次肆无忌惮地把电影语言的规则打个稀烂。

8分钟前
  • slim
  • 推荐

很多人慕名而來卻中途退場。字幕翻得很勉強,Anthony直感慨「Pauvres anglophones」。不懂法語還是別看了,3D也讓人眼花。C'est bouleversant, choquant et même dérangeant. Anthony勸我不要糾結「Jamais cherche à comprendre Godard avec toutes ses idéologies politiques.」

9分钟前
  • 新竹
  • 还行

浪费我时间啊

13分钟前
  • 周雨阳
  • 很差

戈達爾的3D影像實驗,左右眼的畫面分離我前所未見。戈達爾說他拍的不是FILM,而是CINEMA,這部作品的確如此。攝影指導回憶,戈達爾不僅是MASTER,還是MONSTER,對他人對自己都極為嚴格,70歲了還能倒立行走10米。戈達爾嘴上說著其他影像形式是敵人,也在三年實驗期兼收並濟,探索更多可能性,不過《阿凡達》和《皮娜》他們是不太看得上的。

16分钟前
  • 推荐

4/10。看不懂,我也不认为真的有人看得懂。我怀疑可能是字幕的原因……我一开始还以为是部默片……两星给摄影。

20分钟前
  • 乍暖
  • 较差

这才是真正的【不看3D等于没看】

25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1、据说这是以3D反3D之作,我没有看到3D版,但反3D我基本认同;2、看不懂,但坚持看完了,期间暂停若干次;3、若单以某个段落或画面看,有视觉创意与冲击,但连接在一起,搞不清楚其中的逻辑关系,或者,反逻辑才是戈达尔之所为;4、将之视为装置艺术比电影更好接受。

29分钟前
  • Clyde
  • 还行

3d版。当发现自己左眼和右眼同一时间看到了不同的画面时,一个崭新的世界朝我打开了。

32分钟前
  • MinamiFans
  • 推荐

电影院重看,戈达尔拿 3D 和人眼玩物理叠化,两处运镜都惊呆了。

36分钟前
  • 无糖吐槽
  • 力荐

开玩笑的吧

40分钟前
  • 外出偷狗
  • 还行

跳脱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42分钟前
  • 孔抽象
  • 还行

看不懂……

44分钟前
  • 安静不安静?
  • 很差

谁说《再见语言》是去年最被低估的电影之一的,过来我不打死他。不知道这个导演以前拍过什么片子,有何地位,可这个片子成功勾起了对其的反感。每个导演都在表达自己的理念与故事,但把这些东西随性一股脑压制在芥子之中,用极私人手法整合,实在强人所难。

47分钟前
  • 古猫国
  • 很差

再见、爱的语言。

51分钟前
  • 李格弟
  • 推荐

没看懂,是不是因为字幕跟电影根本就无法对上。

53分钟前
  • Sabrina
  • 还行

戈达尔声画实验的再进化,分工的声道,3D的画面,两只眼睛与两只耳朵各行其是。断断续续,如醉如痴。六十年代以来的政治与哲学思想,八十年代以来的音乐性与诗意,九十年代以来的希特勒思考,永远的男性、女性,如今的戈达尔依然具有斗争性,依然忘不了毛。从影六十载,戈达尔的电影中充斥着大量难以理解或领会的语句,但从六十年代开始戈达尔就已经意识到了语言的不可沟通性,所以,再见语言,真的再见了吗?

58分钟前
  • 狐不鸣
  • 推荐

【2】嗯,看完的确是告别语言的。因为我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评价我的中国话了,嗯,至于是电影还是哲学嘛。大师开心就好,是无语到不知道说什么从而告别语言。如果是这个层次出发,那大师的确是大师,我等俗人真的看不出来。但大师开心就好哦。

60分钟前
  • 酱桑
  • 很差

8.5/10。①通过无意义且彻底断裂的剧情、声画对立、3D下左右眼不同的画面和纵深画面(多个画面叠在一起同时运行)、缺乏意义的静音/突变单声道/倾斜与倒转构图/震耳欲聋的噪音/重复剪辑/插入历史影像/黑屏/定格/等、过曝与极端调色影像等形式破坏电影观感和逻辑上的连续性,使得电影无法形成有效而统一的体验,于是电影从观感到逻辑从视听语言到剧情台词【旁白/对话/等】都失去了意义,语言被告别,表达全都无意义。②为何要做无意义的表达?法国思想家们和戈达尔认为:语言禁锢了我们,割裂了我们与事物的原始联系,只有告别语言才能回归纯粹自由。③因此,本片本质上是关于「自由诗意」(诗意来自影像元素对位【概念类似声画对位】)的体验。④缺憾:告别的不够彻底,依然还有碎片化的表达。⑤想打更高分,但还是等时间发酵

1小时前
  • 持人的摄影机
  • 力荐

1505,评分5.8分。看不懂,真心一头雾水

1小时前
  • 二一老人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