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总是让我着迷,那种混乱无序而带来的文化自由与丰富性,那种五湖四海世界各地齐汇一堂的斑斓感,比现在消费主义大潮下一切向西看的上海更加风情迷人,更接近纽约的精神。
电车经过片片租界,邻座来自英美法德俄,肤色发色各异,操着家乡语言,背景千差万别,但都挤在一个小小的车厢内,或来淘金或来避难,受到这个城市的包容庇护。
同时二战阴影下三四十年代总带有箭在弦上的不安,乃至生离死别家破人亡的悲痛,和平秩序不再,生死无常的颠簸动荡都暗藏在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欢歌下,有时会好奇那时的国人,那些在百乐门随着爵士乐跳舞的人们如何听着东北、华北沦陷的消息,夜里枕着不安、惶恐、愤怒乃至麻木入梦,然后慌然逃向南方,或者甚至根本逃不出去,就看着每天飞机落下炸弹而毫无办法。
电影里表现的正是这种毫无办法只好活在当下,把生活”正常化“的平淡感,唏嘘的是那段波澜壮阔兵荒马乱颇有英雄感的历史下生活如此平凡琐碎,贵族生活没了就在别处过,要养家就当舞女,飞机来了就逃,你看夫人在舞厅总是从容淡然,仿佛她生就平凡女子,从未和哪个伯爵打过网球跳过华尔兹,然而听她纯正流利的一口法语,弹得动听的钢琴,便知她家教极好,便猜这人背后湮没的辉煌有多少,不语的隐忍有多深。
这时就会赞叹起她的坚韧顽强,她不像aunt vera 或 grusha一样沉湎过去,渴望体面,生活将她置于不堪之境,回首过去只能徒增痛苦,既然陷入泥潭那就在泥里打滚吧。
不过做舞女也是生活所迫至极,他人不愿下地狱只能自己跳火坑的无奈之举,所以当战争频临,家里其他女子决定抛下她,抛下无法为她们的体面之梦增光的养家支柱,真尽显人性之恶。
或许当时的人们就这样生活,一切苦难无常都太沉重,无法开口,无需直言,流亡这个词就已经戏剧性十足了,不用增加几分跌宕起伏的爱情元素泼狗血,不用以泪洗面内心独白,不用大吵大闹问苍天,such is life, a little life.注意到有一点蛮有意思,那位日本朋友施加政治影响力时首先请来的是左派人士,然后才是当局右派,军队。
不知是左派开明包容,对一个政治真空的娱乐场感兴趣还是暗指30年代初中日民间交好左翼受到日本资助的那段历史。
导演编剧都不是中国人,拍在中国发生的故事也跟国人惯常的历史视角不一样,可结局还是明媚得不真实,从上海到澳门,等在mr jackson前头的战乱与流离哪里是一曲jazz能抚慰的呢?
至于演员,啊拉叔演技太好,盲人演得一板一眼,女主natasha像极了希区柯克电影里的金发女郎,极具风情,把一个落入风月场的落没白俄贵族诠释得细腻可感,可惜佳人已逝,希望在天上也演得潇洒。
而佩佩嘛(好吧实话说就是来瞅佩的),不得不感叹他年纪轻轻就拿到与业界戏骨合作的机会,真是棒棒哒,不过对上拉叔还是显得稚嫩,一个巨贾少爷没有意气风发反而羞涩得像军嫂是怎么回事?
佩你读剧本给的私设是个专被拉叔调戏(划掉)的乖乖小公子?
《伯爵夫人》是一部令人着迷的影片,其背后蕴藏的深厚情感和复杂的人物关系使得它成为了一部备受关注和讨论的作品。
该片以一种细腻而真实的方式描绘了伯爵夫人这一角色的内心世界和她所处的社会背景,使得观众在欣赏的同时也能深入思考和感受角色的情感历程。
首先,影片的故事背景设定在19世纪末的俄国,这一时代和地域背景为影片增添了一层神秘而富有历史感的色彩。
在这样的背景下,伯爵夫人这一角色成为了影片的核心。
她美丽、高贵,但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束缚。
她的身份和地位使得她无法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幸福,而她与身边人的复杂关系更是让她陷入了一种无法自拔的境地。
影片的演员阵容也是其一大亮点。
女主角的扮演者成功地将伯爵夫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她的表演真实而细腻,使得观众能够深入地感受到角色的内心挣扎和痛苦。
而与其他角色的互动也展现出了她出色的演技和角色塑造能力。
除了演员的表演,影片的摄影和画面构图也是其一大特色。
每一个镜头都仿佛是一幅精美的画作,画面中的光影、色彩和构图都展现出了导演对于影片的用心和热爱。
这种美学的追求使得影片在视觉上也成为了一种享受。
然而,影片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部分情节的处理可能显得有些拖沓,一些细节和情节的安排也可能不够紧凑。
此外,影片在展现伯爵夫人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时也可能过于单一或者不够深入,导致一些观众可能难以完全理解和感受到角色的内心世界。
总的来说,《伯爵夫人》是一部有着深厚情感底蕴和复杂人物关系的影片。
它通过精心的故事编排和演员表演,成功地展现了一个美丽而高贵的女性角色的内心挣扎和痛苦。
虽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整体上仍然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佳作。
它不仅仅是一部讲述爱情和婚姻的故事,更是一部关于人性、社会和历史的深刻反思。
俄罗斯的王子和公主 为什么会流落到上海呢 因为十月革命 沙皇统治被推翻了 沙俄贵族拒绝加入苏籍 开始了逃往世界各地的流亡生活 为了一家三代六个人的生存 俄罗斯的伯爵夫人在上海滩的酒吧舞厅中做起了歌女舞女……她出卖身心供养她们 她们却以她为耻 日本人要打过来了 她们用她赚来的钱出逃香港 唯独抛弃了她 犹太人救了她 帮助她要回女儿 美国人找到了她 要和她互相照顾共同生活(1936年的美丽国 还是个盲人 在国际上还没有清楚自己的路线)万国城市—1936年的上海 云集了这个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喜欢冒险的旅人 人人有自己的旅程—惊险的刺激的艰难的孤单的/温暖的甜蜜的美好的浪漫的人生 —一场一次性的旅程
你的旅程怎么样呢
破败的、失意的、窘迫的、毫无希望的…… 随着整个电影的推进,我的脑海中不断闪过这些词汇,这不仅是对20世纪30年代上海这座城市的描述,也是对剧中几位主人公正在经历的人生和命运的描述——不论是杰克逊,还是索菲亚一家,还是犹太人费斯坦,每个人的命运和生活都因为时代巨大的撞击而变得支离破碎,甚至可以说是苟延残喘……然而命运并不总是一直残忍,灰暗的生活之中,也有着点点星光不时照进——舞女之间的友谊、温暖的邻居以及整日嬉闹在一起的儿童、戏剧般地在法国大使馆遇到的故知……当然,最大的明亮,也即是最终照亮了两位主角后半生的那次相遇。
从一句无心的旁听开始、到一次偶然出手的相助,到往后一起共事一起走过风雨,到乱世之中的走失和失而复得——尽管有过克制,但爱情终究还是战胜了理性,因为爱,是无法无法掩饰也不能放弃的。
格茨司令官和辛德勒果然交情匪浅,辛德勒的太太都可以去给格茨当红尘爱人。
Ralph真的特适合同有沧桑感的知性美人配戏,两人在上海滩伊沃里式的隐忍来隐忍去,终究华东沦陷了,他们爱上了。
白俄的落魄贵族不说俄语,为了迁就导演和美国领事一律说英文,也罢了。
当年的小伯爵少爷小伯爵小姐沦落到扛活和舞女还不算让人心酸,那俄国歌者他乡犹唱后庭花才真是悲切呀。
中国又缺席,除了成全那对痴男怨女基本上只能自己躲起来舔伤口。
王洛勇忠心地给Ralph当管家,而英达的镜头只能论秒计。
他是失明的美国外交官,杰克逊;她是没落的俄国贵族伯爵夫人,索菲亚。
在繁华喧嚣的国际都市上海,詹姆斯•伊沃里总是喜欢在这样厚重沧桑的背景里面给我们缓缓地讲述一个故事。
他总是喜欢这样讲故事,没有太多喧哗修饰的台词,只有直指内心的演员的表演,像《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海伦娜•邦汉卡特那怨恨的眼神,像是拉尔夫•费因斯在炮声引起慌乱的上海街道上跌跌撞撞地行走,因为他们的心里面有着不肯退却的执念。
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是在上海难民逃往苏州的船群上,杰克逊安静地坐着,像是一块屹立风中的石,他身边倚靠着索菲亚,索菲亚把手伸过来,和他十指相扣。
这时候船头有人吹起了沉郁的萨克斯,于是索菲亚的女儿凯翠雅跑过去看,这在战火摧残之后仍然热爱生活的中国人。
杜可风的摄影向远处延伸开去,又回转流连,仿佛对这里诉说着赞叹与眷恋。
这是在几经沧桑起落的上海,不管怎样都有它独特的迷人之处,给我们意外,于是爱情,最后也是尘埃落定。
因为这是一部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开幕片,就以为是部政治片或战争片。
错了。
这是部纯粹的“小资”影片。
一个失意的英国外交官和一个逃亡的俄国贵夫人相遇在战乱中的上海。
他们相识、相知、相爱,一切都是淡淡的,所谓的情色,不过是轻轻一吻。
在战争的大背景下,他们是相濡以沫。
他们在对方的身上看到了自己过去的生活和影子,爱情以外更多的是同情和怜惜。
中年人的恋情多半是矜持的,他们的也同样。
一直到可能会永别,他们才懂得,对方对自己有多么重要。
一个贵族,娇生惯养的,生活在上海的石库门的小屋里,让人觉得滑稽,也让人辛酸。
而她的亲属还在盘算着她的女儿,就更让人可怜。
为了“活着”,人呀,要丧失多少尊严!
影片勾勒着老上海的风情。
这是一个外国导演眼中的十里洋场。
还有几分风韵。
两双忧郁的眼睛,我会永远记得的。
想象不出杰克逊是一种怎样的心态爱着索菲亚的。
初识如此巧妙,又不为牵强。
只因一次邂逅就确定的认为她就是完美的自己需要的女人。
这不免与他坚持的选择女人一定要谨慎的原则有些相悖。
但感情就是那么不可言喻的东西。
只是声音,只是感觉,就让别的种种因素黯然失色。
感性的男人。
一年的相处,划不清界限的协议。
彼此不深不浅的接触,丝丝缕缕的牵扯。
那样的大环境。
那样的背景。
那样的人物。
那样的性格。
那样的经历。
那样的感情。
"I am a blind man."他每次说这句话的时候嘴角都会有些微微抽搐。
我想他不知道在心里描绘叻她多少遍的容颜。
终于在觉得她要离开是伸手触摸到叻他心中存留已久的女子。
索菲亚是个悲情的女子,身边那样的亲人让人觉得无法忍受。
为了女儿她付出叻那么多,容忍叻那么多,甚至近乎能接受失去最爱的女儿自己被抛弃的安排。
当所有人都急着离开上海,而她一个人在房间抽泣的喘不上气的时候让人的心钝钝的疼。
不过,幸好上帝还是很仁慈的。
并且最终给了她最完美的结局。
Ralph演出将每一丝感觉都融入叻每个细节。
一个转身,一个摸索,一丝落寞,一丝苦涩。
俄语歌的感觉柔和带着些些凉意。
看到影片里熟悉的车墩的场景。
三十年代的旧上海,外白渡桥,电车,黄包车夫……虽然情节并不是十分急迫,但缓缓的节奏加上演员出色的表演让人觉得确是不错的影片,值得一看。
并且结局美好。
奔着拉叔去的。
又看到他那双深情而忧郁的蓝眼睛,带着几分贵气和孤傲,直直地望向你心里去。
这次,他是一位在战乱时期躲避在上海的外交官,形单影只,盲人。
我很少看到盲人的眼睛里会闪出光亮,拉叔很不一样,他跟人交谈时的神采飞扬,亦或凝神倾听时的开怀大笑,时常让我忘了他是个盲人。
除了走路时的磕碰会显出些许慌乱,但很快就佯装镇定。
他和伯爵夫人的第一次相遇,是在酒吧里,歌舞升平人声鼎沸,他独独听到了她的声音——她和昔日玩伴的重逢,很有礼貌,充满欣喜和感动。
他的嘴角有微妙地触动。
耳畔那一丝丝颤动的喜悦里,涌现着一个没落俄贵族夫人的善良与高贵。
随后,她帮他躲过一劫。
送他上车,在深夜的街头礼节性地作别,她去等电车。
他回头让司机多看了她一眼——她一袭绿袍,正频频回头,关切地望向他。
他喃喃自语,她正是我一直在找的人。
伯爵夫人回到弄堂阁楼里的家。
脱掉鞋子上楼,看了眼熟睡的家人,她随手拿件外套,坐在椅子上合衣而睡。
闭上眼睛,眼前浮现出童年的快乐画面。
家里没有她睡的床,她总是傍晚出门,在舞场工作到清晨,等有人起床后,空出床位给她睡。
昨晚因为帮助这位盲人,回家早了。
她和女儿跟姑妈一家人逃难到上海,三位老人和一个小姑子,她是唯一出去挣钱养活这个家的人。
但在这个家里,她依然饱受冷眼和非议,他们觉得她从事的工作玷污了他们的家风,羞辱了他们的脸面,甚至阻止她在出门前跟女儿接触。
他们却又像冷面的包租婆一样,每天理直气壮地接过她递过来的几张皱巴巴的钞票。
为了女儿,昔日的伯爵夫人把眼泪咽进肚里,毫无怨言,继续化着精致的妆容,扬起动人的嘴角。
第二次相遇,他循着声音,主动找到她,用一首舞曲的时间邀请她坐下来聊天。
又在一首舞曲里牵手,跳了支舞。
他发出邀约,请她加入他的“梦中酒吧”,做他的顶梁柱。
他指了指自己的头,微笑着对她说,在这里,你是最完美的。
一年后。
他的酒吧生意红火。
她一身华服坐在吧台陪客人聊天,言行举止愈发得优雅独特,光彩夺目。
眉目流转,只为他停留。
当朋友到来,问起她,他的眼睛愈发温柔地望向她,骄傲地说——她就是我酒吧的顶梁柱。
他俩之间有个小小的约定,只在友谊的范畴内活动,不打听对方的生活。
但是感情是潜移默化的,只要埋下一颗种子,它就会潜滋暗长,按耐不住地悲喜与共。
他们对彼此的爱隐秘而真切,心照不宣。
1937年的上海,时局动荡战事频发,伯爵夫人的家人得到一个机会,可以全家逃往香港,但是需要一大笔钱打点。
他们毫不犹豫地把这个责任推给了伯爵夫人。
第一次约会,他轻快地下楼,用脚面轮换着去蹭裤腿,昂然上车。
他牵着伯爵夫人女儿的手,三人并行在公园里漫步,看起来温馨浪漫,像极了幸福的一家人。
水边坐下,他们都感受到了彼此的心事,那个约定自然而然就小事化无了。
他讲起他失明的缘故,乘坐的电车突然遇袭,爆炸起火,女儿当场丧生,他身受重伤,双目失明。
她说,我的心事你听了可能会不开心。
隔天,他就把那笔钱递到了她手上,为了怕有闪失,他特意用了一个破塑料袋装着。
很快,战事告急,日本侵占上海,轰炸声接连不断,街道上乌泱泱一片汹涌,人们拖扛着行李潮水般扑向码头。
密集的炮火声,被一个人关在了门外。
他耷拉着脑袋,目光呆滞地坐在酒吧里,旁边的台桌上横斜趴着几个宿醉的客人。
有人推门进来,他抬起头来,望了一眼,面露愠怒。
来的这位,是个日本人。
一年前,因为对酒吧的共同兴趣,他们成为了朋友。
他说他的愿望是开自己的梦中酒吧,日本人说他的愿望是拥有更广阔的画布。
他现在知道了,他这位日本朋友更广阔的画布,就是侵占上海。
日本人要带他到安全区域,他断然拒绝。
临走,日本人跟他说了句话,一语点醒梦中人。
他戴上礼帽,拿起盲杖,走进汹涌的人流。
而彼时,伯爵夫人正奔向码头去寻找女儿的身影。
一家人已出发,当晚坐船去香港,但他们做出了一个决定,撇下伯爵夫人。
在楼下邻居犹太人的帮助下,他们一起赶往码头,把女儿要回来。
在等待上船的间歇,炮火映亮他们的脸庞,他对她真情告白。
她会心轻笑,欣然答应。
他们一直心照不宣。
最后的结局,谈不上美好,但很温暖。
他们一起坐在开往澳门的船上,三人依偎着,十指紧扣。
她的手指甲已经没有了点点猩红,脸庞也失了光彩,但是她看起来那么素凈,纤尘不染,美得越发动人。
船头,坐着一位穿着长衫的中国人,从包袱里取出乐器,高昂着头,迎风吹奏。
女儿循着乐声走到跟前,握紧缆绳,微笑地望着他。
船儿扬帆远行,海面暂时恢复了宁静,波光星星点点地跳跃。
海风吹动衣衫,吹过凌乱的发梢,吹散心底的团团愁绪,却怎么也抚不平船上人紧皱的眉头。
看这部电影的感觉很不一样。
一个是因为没有字幕,中文配音。
另一个,故事背景是发生在战乱时期的上海,那些杂乱的弄堂阁楼,孩子们的嬉笑欢闹,夜上海的歌舞升平,都让我觉得很亲近,像是在看国语片。
特别欣赏电影里,酒吧舞场里的那些表演——歌剧、小丑、芭蕾舞等等,歌声美妙,舞姿优美。
还有,就是在那个特殊时期,在平淡琐碎里蕴藏的动人瞬间。
它的讲述方式是缓慢的,甚至有人会觉得拖沓,但这是我喜欢的节奏。
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家,毁灭就在一瞬间,而重建,何其艰难。
看完伯爵夫人后,灵光乍现安妮宝贝的一本书,书名叫做《彼岸花》,内容早已忘记,但是名字用在这里相当恰如其缝。
彼岸花—镜中月,水中花伯爵夫人一家是沙皇时代的贵族,但是故事的发生时间已经来到1936年,那时候的俄国沙皇统治已遭推翻,没落的贵族也都是树倒猢狲散般流落异乡,看着早非贵族的一家遥想公瑾当年的模样似乎与清朝遗老遗少的病态纠结并无二致。
富贵如过眼云烟,即使他们已经一无所有,仍无法走出那个虚幻的梦境,仍惦念昨天舞会上的觥筹交错、锦衣华服,仍痴望着明天一如既往的权倾天下,接受无数人的顶礼膜拜。
其实对他们来说,今天,破衣烂衫、残根冷炙的当下才是最不真实的虚幻世界。
他们自始至终追逐着彼岸的那朵花,但彼岸根本无花,只有海市蜃楼的幻境,而已。
女主人公伯爵夫人现实很多,她的现实并非来自其天生睿智,而是作为一个母亲的责任和担当,为了能养活自己的女儿,她从事着被人看不起的低贱职业。
曾经的高贵让如今的沦落更显突兀和不堪。
彼岸花—希冀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未曾轰轰烈烈爆发却早早流于平淡,他们之间的情愫是若有似无的暧昧,是惺惺相惜的理解,甚至怀疑无关乎爱情。
男女主人公截然不同的生活背景,却经历了相似的情感打击,而从天堂掉入地狱的滋味他们都最清楚,也因此彼此抗拒彼此靠近,最终彼此依偎取暖。
对他们来说,彼岸花是幸福,只有跋山涉水,抛弃过往,到达彼岸才能有新的开始、发掘新的希望。
Ralph Fiennes,自从《英国病人》后,就中了这个男人的蛊,哪怕是《哈利•波特》的混世魔王伏地魔,因为他的演绎可以让我无比迷恋这样一个邪恶的角色;就算是在《公爵夫人》中再荒唐再沙文,我也能解读出他是不善言辞的爱恋、那是不解风情的困惑,更是言不由衷的无奈;抑或在《朗读者》中,因为他的恐惧而原谅他,因为他穿风衣的帅气模样而原谅他,仅仅因为他是Ralph Fiennes便原谅他。
喜欢这个男人,可以很肤浅,因为他的样子。
喜欢这个男人,可以很深沉,因为他的忧郁,他的沉默。
《伯爵夫人》中的他,没让我失望,他的演技从来就不会让人失望。
他演的盲人让人心生怜爱,又有谁能忍心夺走那双湛蓝眼眸的神彩!
叹一句,天妒英才啊!
片中的他一如既往的寡言,荡漾在他身后的是谜样的过去;也一如既往的忧郁,不用蹙眉捧心,只需静坐一隅,便是一副遗世独立的姿态;但是他不会将温柔泛滥,他的狂暴可以发泄到歇斯底里后不能自已。
他是英国病人,但又不是,他能将一个盲人演绎得如此调皮可爱(从台阶跳上跳下),也能将一个盲人演绎得如此脆弱而又勇敢(不敢吐露心机放女主角走&在战争爆发一片混乱时只身一人踏上寻爱征途),还能将一个盲人演得风度翩翩、魅力十足(还有哪一个盲人能如此这般呢?
)。
虽然结局有些太过完美,但是Ralph Fiennes的盲人先生绝对值得幸福生活!
娜塔莎·理查德森 和 瓦妮莎·雷德格瑞夫 母女档,可惜女儿去世得早
好像译制版比原声更显甜怎么回事啊哈哈哈!很常规,落魄贵族处在战争纷争中的异乡,男女主角最后的选择需要靠别人告知、通过简单的台词对话来推动,缺少说服力和共情。
明明主线不错,但老想扯些没用的。。。
很喜欢两人的配合
一星给拉尔夫,一星给佩佩老公。别的一无是处。
视角还行,可惜拍的不到位
超级闷
唉,上海
电影平平淡淡的,不过卡司太俊美了~
终究是时代和黑暗笼罩了这段爱情。
那个时代什么都那么迷人
战争中的小人物,可以这样讲述得动人。
老觉得拉尔夫·费因斯和真田广之眉来眼去怎么回事,费因斯演的还是个盲人。上影厂方面尽力了,production design和中国演员都没话说。故事延续《长日将尽》,隐忍深埋,但战乱背景不符合这个平淡的前景。
喜欢那个节奏。原来是这个导演。
善良真诚的人,表面上容易被人欺负,但实际帮助的人会更多。8.5
结构又松又散 大概是没有原作的气息和精华
这么帅的瞎子谁不爱呢 女主好惨 给家里人挣钱还要被抛下 一般般 结尾突然结束了 没有优点 脸熟明星不少
这片子阿 居然买了全价票 竟然还是一个人
很失望,因为ralph我才能坚持看完……
RF大飙演技之作,迄今为止最好看的旧上海画面,居然是外国拍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