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梅拉岛
La Gomera,吹哨奇案(台),吹哨解密(港),Les Siffleurs,The Whistlers
导演:柯内流·波蓝波宇
主演:弗拉德·伊凡诺夫,卡特里内尔·马龙,罗迪卡·拉泽尔,阿古斯丁·比利亚龙加,萨宾·塔布瑞亚,István Teglas,Cristóbal Pinto,Antonio Buíl,乔治·皮斯特拉努,David Agra
类型:电影地区:罗马尼亚,法国,德国,瑞典语言:罗马尼亚语,英语,西班牙语年份:2019
简介:警察克斯蒂带着任务前往戈梅拉岛,打入黑帮学习口哨暗语。然而当他回到警局之后,昔日的同伴却站在了他的对立面。到底是谁被策反?又是谁在泄密?在表象的忠诚与信任下,一切都不是那么简单。尔虞我诈中,竟然还蔓生开来一场浪漫又富有幽默感的爱之博弈,且看有情人能否终成眷属?罗马尼亚导演波蓝波宇玩转剪辑,五彩缤纷地为观众呈现一出..详细 >
这才是真正的吹哨人。出色的新时代黑色电影,有继承有创新,文本精简,呈现有力,尽管早已证明过自己,波蓝波宇仍是需要引起高度关注的导演。画面构图精雕细琢,把一个简单的犯罪故事拍得声色俱全,非常享受的观影体验。今年有好几次在影视作品里听到《The passenger》了,分外亲切,分外带感。
问题特别多的片子,唯一的优点是展现了美丽的女主和不为大众所知的口哨语言。剧本残破,做作,想当然,人物塑造问题也很多。最夸张的是演母亲那个演员满脸都是精明满眼都是计谋,演蠢成这样的人实在不让人信服。很多场景都仅仅是为了导演的概念而服务的,所以出离,显得假。电影有很多场景都很“美”,但仅此而已。导演无处不表明自己是好莱坞老电影光环下长大的影迷,衔接的过于牵强。
结尾的通俗古典乐大串烧简直了。这届戛纳的片怎么都这么类型
罗马尼亚新浪潮导演转型做的商业匪警片。看片时让你十分费脑,独特的吹哨鸟语、无所不在的监视反监视、各种“不明语言的歌曲”配合等也算别致。只是内容对于我有些无趣,形式、风格的各种努力也就没有多大魅力了。
完全无法进入,所谓的形式也很无趣。
删减了?海南看完就92分钟
#72nd Cannes# 波兰波宇风格突变作品,保留了极简主义手法的警匪类型片,罗马尼亚式的冷笑话和极简主义的处理方式在影片中仍然存在,不过无论是镜头调度还是剪辑节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再度印证了我之前的判断:罗马尼亚新浪潮已经终结了。跟波兰波宇的名作《警察,形容词》其实有连接(弗拉德·伊万诺夫扮演的角色)。影片中有不少迷影段落,直接引用《搜索者》和《一个警官的控诉》,致敬《精神病患者》。而警匪片必备的枪战戏则发生在一处电影布景里(目测是罗马尼亚城堡制片厂的布景)。此外还在许多场景里借用了不少黑色电影的布光方式。拍得非常简练,比起剧本来还是没那么精致……
除了风景音乐口哨还剩什么?
好無聊
前半段优秀的不行,后半段咣咣掉价,还真不是我们看惯了港片式高光时刻,而是此片重点不足的同时,波蓝波宇还在用鸡血的巧合制造戏剧点,我真是…
平特莱的血流在波蓝波宇的身体里,浪漫死了!
胡来
戈梅拉岛
音乐与色彩。电影与导演。
一部因为名字险些被埋没的片子,今年戛纳主竞赛看到的最佳!亮点太多、太流畅,养眼睛养耳朵,充满想象力,不晦涩、不矫情。对罗马尼亚的片子刮目相看,又一部欧洲合拍的成功范例,反观我们的片子仿佛越拍越往死胡同钻,差距真是没法形容
好无聊
对我来说这种类型片看的是真累人,你说他反类型吧,抓眼球的还那三板斧,你说他类型吧,这样的部分就又很无聊很套路…挺分裂的。
东欧趣味的黑色幽默谍战警匪片
艺术导演总有一部「转型商业片」是拿旅游地经费攒出来的吧?跟赫尔佐格那个《盐与火》一样十三不靠。超模和歌剧倒是洗眼洗脑
[Corneliu Porumboiu 完]我无法接受波兰波宇的这部,类型化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完全不适合类型化,还要淌这片浑水。《宝藏》在我眼里是成功的,因为他保持了极简主义和隐喻,来表现类型化故事的内部整个体制的溃烂。这部不同,这部充满着高傲的迷影姿态,与极简主义的滥用。简而言之,一流的构图,一流的摄影,不入流的演技,垃圾的剧本。希望像波蓝波宇这样的导演,在浪潮退去后,想清楚自己适合什么,是否要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