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塔传奇
Die Stille nach dem Schuß,打开心门向蓝天,The Legends of Rita
导演:沃尔克·施隆多夫
主演:Bibiana Beglau,Richard Kropf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法语,英语年份:2000
简介:Die BRD in den 70er Jahren. Über die heitere Anarchie kommt Rita Vogt zum Terrorismus, verführt durch ihren Gerechtigkeitssinn und durch die Liebe zu Andi. A..详细 >
历史题材,东西阵营都利用革命搞政治平衡,杀交警,为交警所杀是宿命
西德、东德、柏林墙、西德红军、苏联、克格勃。往事如风,一切似乎都已经烟消云散,一切又似乎仍然漂浮于我们的天空……(很早以前买的D5片子,最近整理东西时又翻出来看了一下,此记)
曾经的红军旅成员在斯塔西帮助下流亡东德的故事,也因此其在东德叙事中的独特之处就在于进入而非逃离东德。丽塔们执拗的反资本主义陈辞在“理论之后”的今天显得天真而幼稚,但那是真正的以命相搏的故事,而不是“爱与和平”或学院高墙中的文化研究,其动人之处即在此。
Deutschland...高中历史都教了什么 fuck off...I know nothing about the world. Too bad!!!Need to learn by myself now! Ostalgie!!!
多重意义上的离弃与背叛,理想死去,好在还有一丝真留存在世间
@歌德 在此地此时来观看这部电影也颇具幽默了,而这种两种制度的范式或许也只有在冷战时期的德国才能成立,西方的左派青年遁入共产主义地区并乐此不疲。而相比这些西德的左翼青年,在东德的平常人同样被展现,在工人迪斯科舞厅,每个人都随着乐队跳舞;电视上有一个男人唱着英国船夫号子——每个人都在忙碌地过着日常生活,但每个人都在默默地想逃离。除了丽塔之外的所有人。
“影片最成功而迷人的地方是,尽管作者有着鲜明的政治立场,但他丝毫不回避冷战历史自身的酷烈斑驳。他所拒绝的不仅是胜利者的逻辑,而且是冷战思维自身的非此即彼、非敌即我的二项式。将目光、乃至同情投向失败者,并不意味着无保留地认同他们的意识形态逻辑。”
3.5
讲述了1970年代美苏冷战背景下烧杀抢掠杀富济贫的西德红军旅青年革命暴动故事,然而当西德的理想青年遭遇东德的现实环境,当自由的个人主义碰上平等的集体主义,当万恶的资本主义面对恐怖的极权主义,枪响后的沉默,革命之路究竟又该向左还是向右呢?
只为看一眼第72'的Theresia Wider。
@2019-12-28 23:47:50
只看到97分钟的了。
13.东德这段历史值得了解下
感觉德国人在东西德问题上总是很撕扯,挺难理解的。
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丽塔·沃格特(Rita Vogt)被她的正义感和对安迪(Andi)的爱所吸引,通过轻松的无政府状态转向了恐怖主义。当她意识到运动的失败时,她躲进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埃尔文·赫尔(Erwin Hull)化身的国家安全(Staatssicherheit)的帮助下,她以另一个名字开始了新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丽塔过着工人阶级的正常生活。她想去,而她的年轻同事Tatjana想去西方。两人之间的友谊开始了,但西方电视上的一篇搜索报道突然结束了这段友谊。丽塔再次出现。有了新城市的新名字,她似乎更幸运。丽塔在假期遇到了学生约亨。他想带她去莫斯科。1989年,柏林墙倒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不复存在。——德国文化中心观影。
一个西德女红军在东德的无产阶级生活。他们在西德实行恐怖主义,又被东德的斯塔西隐藏起来。两德的统一,让他们被双方追捕。他们在西德过着资本主义的生活,却向往着革命;而当他们来到革命的东德,却发现那里的人向往着西方的资本主义生活。这就是他们的命运,可恨又可悲。
政治的牺牲品,丽塔传奇的短暂一生也是可怜的一生。les线也格外心碎...
“你想什么时候过生日?”“夏天暖和的时候”
Winner of Berlin Film Festival, Best Actress - 2000 (50th), Winner of Golden Global Award, 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 2000
理想主义者的挽歌,表达的是个体和体制对抗冲突的悲剧,最后丽塔在漫天飞雪中倒在东德士兵的枪下,是最大的讽刺,她的曾为之奋斗的理想最终把她指向死亡。施隆多夫没有先入为主去批判某一方,影像风格是冷峻的,旨在体现个体在大环境下的悲惨遭遇。在感情戏的处理上十分克制,甚至是粗糙;对人物的塑造也十分扁平化(这是个人不喜欢的地方)。导演着重对政治进行批判,一个“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终极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