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Young girls picked them.Where have all the young girls gone?Gone to young men.Where have all the young men gone?Gone to soldiers.Where have all the soldiers gone?Gone to grave-yards.Where have all the grave-yards gone?Gone to flowerse.心情,随着这首被传唱了60年的老歌而再度翻起一层波澜。
一部以巴尔干半岛冲突为背景的片子。
这个欧洲的火药桶,被形象的规划为:七条国界、六块领土、五个民族、四种语言、三种宗教、二种文字、一个国家的地界,随着铁托大爷的欧哇而乱成了一锅粥!
不由得让人想起的如今的伊拉克、叙利亚。
不知道,独裁是不是拯救这类冲突的唯一标准。
回到片子。
几个国际人道主义救援人员,为当地人员能喝上一口净水而打捞井里浮尸为主线。
打捞需要绳子,没有绳子,当地的人不卖,因为他们的规矩、因为他们的排外(否则也不至于发生战争)。
孤守领土的傻根儿不肯借给你两小时挂国旗的绳子,他固执的认为,一旦国旗降下来,他们就等于输了。
丢了自己心爱足球的孩子,万般无奈的想起了村子里的一条拴狗绳。
结果!
孩子哪里知道,最后得到的是吊死他父母的绳索!
而最后得到的这绳索,就在即将顺利完成任务的一瞬,又被维和部队用莫名其妙的理由所制止。
美国人、法国人、当地人、老情人……。
每个在银幕中的活灵活现,真实完美而又不乏辛辣的交代着、展现着层层递进的故事和各自需要代表的角色。
一天一夜,徒劳的挣扎在道义上的国际主义战士们没能完成的工作,被一场老天派来得一场大鱼解决问题。
而战士们,在大雨中又得到了一个新的任务,去排除一堆粪池溢出的粪便。
这时,一身的鸡皮疙瘩随着那首让我记一辈子的歌声跃然皮上!
深邃的寓意!
莫大的讽刺!
刻骨的歌声!
铭心的感受!
故事很简单,以一队国际义工在巴尔干半岛冲突区想要帮助当地居民从一口井里捞出一具尸体展开。
电影刚开始的氛围轻松愉快,翻译者唠唠叨叨得介绍着这里当地人民的幽默感,战争似乎与他们无关。
紧接着切换到了另一对义工:一个老练的美国人和一个菜鸟法国人,路边的炸弹让我们感受到了战争和不安的存在。
可是在这部电影里,原应该紧张紧凑的解决炸弹问题,变成了个搞笑事件。
慢慢的随着各色人物的出现,小小的冲突,让观众看到一个美丽的国度,但同时深受战争折磨。
小正太被车一撞大命不死还要打那一群小流氓,主角下车拉架,可一个10岁孩子随手掏出了一把手枪。
小正太说父母逃去了别的地方为了躲避战乱,可是后来主角去了他房子才发现他的父母早就被吊死在家而小正太毫不知情。
去他家的一路,一座座破烂的被炸毁的房屋,寥寥无几的居民,将一个被战火吞没的小镇在我们眼前铺开。
轻松愉快的心情消失殆尽。
在寻找绳子的途中还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当地人。
有一个不惧雷区的放牛老大妈,最后在他们被困的时候,她派上了用处;有一群不愿意把绳子卖给他们的村民,不知是因为真的害怕坏运气还是厌恶那些外来者;有被关在巴士里的战俘;有独身守护国家旗帜的普通人。
所有的当地人都让我们对这个国家的现状和当时的战况有了一定的了解。
最后,因为那些死板的united union的干涉,尸体还是沉在了井底。
国际义工们灰头土脸的赶向下一个任务“掏粪” 讽刺了说了句 “今天真是美好的一天”突然又下起了雨,雨让尸体浮到了表面,村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
雨却让他们接下来的掏粪之旅更加艰辛。
黑色幽默和政治讽刺贯穿全片。
给满分
喜欢这种黑色幽默电影。
什么是伟大?
主人公从头至尾穿梭于战乱之地只为不相识的小撮村民清理一口水井。
什么是平凡?
几经周折也没能将水井清理成功,还是村民自己在一场大雨后把浮出水井的异物取出。
就连结尾前接到去另一村落通马桶的任务也因这场大雨可能无法完成。
影片用“一事无成”演绎了正能量。
片尾的一组切换镜头突然联想到了王家卫-_-||玩豆瓣也就个把星期,也是第一次发评论,不知会不会有人看到😎🏂
与电影名字相辉映的评价应该是完美的电影。
用逗比幽默驱赶战区阴霾的乌鸦嘴同事,象征着天真与善良的法国女孩和尼古拉,似乎没什么用但是又有那么一点用的翻译,有那么一腿关系的男女主。
在这美好的一天组成了这个去哪哪不待见,做事处处受牵制的援助小队的日常。
任何“问题地区”本地人永远有比外人更好的生存方法,即使是狗。
社会就是最复杂的难题,所以历史上有野心的聪明家伙都是在做政治方面的事,政治就是管理社会。
战区的社会文化则是最复杂的难题,在很多国家还挣扎在温饱线上时,这个世界一小部分国家已经实现了Developed半个世纪之久(至于他们是怎么实现的?
当然也是取之于战争)。
Developed这个词组成Developed Country(发达国家)。
一个人发达意味着ta生活富裕可以享受一些必要生存条件之外的东西,一个国家发达说明这个整个国家的人都有着一些“不切实际的梦想”,比如:世界和平,没有战争,好坏分明...那部分未达到Developed国家们当然是一个个争相报名成为发达的一员,其中有两条捷径可走,你的国土大(本土资源)那就大力造人大力开发,保护环境?
留给下一代想吧,没有尊严的生活想什么都是妄谈。
手里没有这颗球(本土资源)的国家们时时盯着哪些手里有球却瘦小的家伙,抢来就是了!
援助小队的本意是帮助住在那颗球上的居民,在如此敏感环境下更好的生存。
事实是一开头这个想法就被那个沉在水里的胖子砸了下去,逐渐明白绳子不可以乱用,因为那是珍贵的自杀用品;在战区活下来的人都是恶狗,他们懂得避开比自己还凶的事物,抢夺弱者的东西填饱自己的肚子;畜生和人的区别是,人可以被当作合法的陷阱布置;扫雷的最佳方法是赶着靠(cow),嘴里骂着靠(f**k),边跟着走。
人家电影结束都是雨过天晴美好的一天偏要下雨,下了雨后操心了一天的胖子自己出来了,不关任何狗屁法官的鸟事。
第一评论占个沙发,口气也是跟电影学坏了,所以有点口黑,但并不是说去帮助他人是件错事也不是在否定什么。
总之世界这么大我就是来看看,至于怎么判定一件事的好坏留给政治家去说。
维和部队还挺官僚的,解决问题还要看大自然的脸色。
这样的维和部队维的是面子上的和平。
战争中的黑色幽默,一段绳子引发的血案真是荒谬,在巴尔干半岛恶劣环境中能生存下来的必定是恶犬,但反思这都是战争惹的祸,残酷无情皆为生存。
其实就剧情来说就一个字“绳”。
一切都和那个绳子有关,但最后,解决问题的是大自然。
本尼西奥·德尔·托罗这几年表现的还算不错,进入新世纪后,本尼西奥果然星运高照,大奖频频,成为继罗素-克洛之后又一个大器晚成的性格男星。
(文/杨时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战争的残酷在于直面死亡和鲜血。
在影像的呈现中,更多的时候都将战争化为一种包含着轰炸和血肉横飞的视觉效果。
由于战争的正面样貌过于具有戏剧性,乃至于很少有人愿意去想想战争的侧面与背面。
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战争只停留于国际新闻中,它们似乎绵延不绝地发生于某些远离我们的国家中,而一旦戏剧化的场面不再出现于报道中,似乎那里就永远被人遗忘,如同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战争之下,那些被粗暴篡改的日常生活才是更加需要艺术去介入和抵达的部分。
这部电影叫做《完美的一天》,这个鸡汤兼治愈系的名字背后却是一个黑色幽默的无奈故事。
巴尔干半岛的冲突区,一个水井中国发现了一具尸体。
居民因此无法饮水,几个国际组织的义工来到这里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拖拽的时候,绳子断了,他们不得不到处寻找绳子。
一路上,这几个人遭遇了各种各样的阻碍,有时是和联合国武装的管辖分歧,有时是如何面对当地充满敌意的居民,有时又不得不和发战争财的当地黑帮周旋,而他们自己也正在被相关组织评估,是否要结束对此地的援助活动。
《完美的一天》所涉及的一切就是“战争的背面与侧面”。
通常,在人们心中,国际义工是一群有着“圣母情结”的人,他们冒死前往战地,领着微薄的薪酬,进行人道主义援助,有时,如果不以人性光芒作为解释,从单纯的理性算计上,似乎没办法阐释这种行为。
但在这部电影中,这几位国际人道主义者都被拉入了凡尘。
在去年那部极其惊艳的政治喜剧《政局边缘》中有过精彩出演的蒂姆•罗宾斯,这一次延续了那种贫嘴滑舌但内心耿直而忠诚的角色,一路上,他插科打诨,但一直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务,本尼西奥•德尔•托罗饰演的男主角也同样如此,陷在感情纠结之中,一边是重逢的老情人的牢骚,一边是残酷的战争环境,他左右应付,显得荒诞不经又妙趣横生。
这部电影是那种典型的小切口宣泄大情感的呈现方式,它极其巧妙地展现了战争背后的日常生活,暴力对于日常的破坏,对于人心的撕裂以及绵延不绝的毁弃。
在更多人心中,战争以暴力作为开始,以某一方胜利而就此告终,但实际上,战争并不单单只意味着枪声,它是一种“反日常”的状态,它对人们内心造成的摧毁是短期内无法重建的。
影片中那个一直跟着国际义工的当地孩子就是如此,他所遇到的几段故事成为了一个残忍的隐喻:第一次,他被比他更大的孩子抢走了足球,并被暴力威胁,是战争让他陷入了一种弱肉强食的残酷食物链中;第二次,几位义工发现了他被炸毁的老宅中悬吊着的亲人的尸体,他却一直被蒙在鼓里,也是战争让他几乎沦为孤儿;第三次,义工们冒着危险为他找到的新的足球,被他随意转手卖给了别的孩子,是战争逼迫他祛除情感价值,变得接近冷酷,而更令人心酸的是,孩子用心爱之物换钱的目的是为了去看望父母,他以为自己的父母只是逃难去了远方。
这些小小的细节无比真实地还原了战争背面的细碎生活,但是也让所有最深邃的悲伤轰然而至。
而经历孤独的不只是陷入战争中的当地居民,这些以人道主义之名来到此地的国际人士其实也在疗愈自己。
某种程度上说,他们是一群被正常世界抛弃的人,他们不知道自己一旦回到安定的祖国,面对安宁但慵懒的普通生活会是怎样的情形,他们各自掩藏着自己的悲伤,有些人无人想念,有些人在逃避不想面对的情感,所以,他们一边诅咒着战争,一边希冀着评估组别结束自己的工作。
在这里虽然每天都会面对混乱、无奈和危机,但是这些人会觉得自己在这里才有存在感。
这又是一层荒诞,本来人人逃避的战争却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他们的避难所。
他们想结束这一切,但却又沉溺于其中。
这几个人一直以来的遭遇最终被一场雨解救了。
之前,无法打捞那具尸体的原因都是外部的,比如人性之恶以及那些冠冕堂皇但荒诞无比的条文规定,而一场大雨让那具尸体漂出井外。
这个结尾充满谐趣和悲伤,这场战争中,似乎所有人都陷入了一种无以挣脱的境地中,那场雨犹如一次赏赐和天启。
电影非常有意思。
「美好的一天」简直充满无奈和反讽,也许就像我们面对荒诞人生的态度吧。
电影中对无论是政治、程序还是体制之类的讽刺没什么好说的,比起人民的现实问题,他们更关心彼此利益的角力。
细想一下,觉得几个角色似乎象征着不同的人生态度。
男主角玛姆布鲁和B都是早已看透政客虚伪本质,却仍然试图干点实事的人,当然B更加随性。
法国小妞苏菲代表着社会新人,横冲直撞,对于什么潜规则根本不懂,一心只想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
而卡蒂亚则是一个典型的体制人员,只讲究虚伪的程序正义,不接地气。
而小孩,就是小孩。
电影充满各种荒诞。
人民的水源问题迫在眉睫,部队官兵轻松就能解决却拒绝行动。
援助小组找条绳子都这么难,花钱买不到,找人借不到,最后居然只能拿小男孩父母被绞刑上吊的绳子。
千辛万苦找到绳子,离成功捞人近一步之遥,又被维和部队阻止了,最讽刺的是,他们接到的组织指令竟然是当初苏菲为了部队派人来捞尸而瞎编的理由,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当然还有最后,当他们放弃捞尸,无可奈何地接受新任务去解决难民营厕所排便问题时,一场大雨又给他们新任务带来了巨大障碍,却让之前捞不成的尸体浮上来了…我想这就是人生吧,荒诞离奇,就像玛姆布鲁说的,我们只能着眼于眼前。
所以,微笑面对吧,今天真是“美好的一天”,明天将是新的美好的一天。
或是正义,或是私心,他们只是有勇气的另一群蝼蚁,想驱散巴尔干半岛上空战争的阴霾,可惜自始至终,他们都只能是无能为力的局外人。
一次井水被污染的危机,一条能吊起肿胀尸体的绳索,黑色幽默的开局,无法逃离维和部队和当地明争暗斗派系政治角力形成的漩涡;他们热锅上的蚂蚁一样东奔西走,笑看不知何时降临的死神,稍不留神就会坠入的陷阱,自嘲的口吻驱不散眼中的惊恐。
他们想努力融入当地的生活,只是无论失去双亲的少年、罔顾地雷放牧的妇女、驻守岗哨的青年,都只会静静看着他们这群“闯入者”小丑般努力的模样。
他们有自己的神谕,有自己对命运的理解,有自己觉得重要的价值,所以他们会看见黑市倒卖水源的商贩面露笑容,会把得之不易的足球卖来换钱,会跟着牛群的指引踏过荒凉大地。
最后,雨水解救了水源枯竭的危机,解救了要清理难民营堵塞排粪管道的窘境,努力过后的苍白让人笑不出,战火后的破瓦残垣,他们渺小得就像一群各自逃生的老鼠。
首先我很疑惑,大部分看过影片的人,对此片的评价,竟然是黑色幽默的结论。
如此悲伤的故事,如此冷静的叙述,如此无奈的死亡,到底哪里能看出有幽默的成分?
这与文化差异无关,与地域无关,到底是看电影还是看数据?
我甚至在想,是不是我们的卫国战争离我们已经很长时间了,让我们无法听出战争所发出的悲伤的节奏。
有些事情很难做到,真的,比如说;‘让全世界的人类集体安静一分钟’没人能办到,神也不行。
我在想,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变得如此冷酷?
我们所吸收的知识,还是天朝所特有的,独一无二的人生观?
某某跟朋友聊天;看了某某电影,某某地方,死了好多人,并详细讲解死亡时的情景,以某种方式被杀死。
死了一人,两人,三人,几百人,在我们眼里,那些人的死亡,以娱乐的方式变成数据,改变着我们的电影文化。
到底是看电影还是看数据?
就连写份影评都要如此冷酷、恶毒!
我是谁?
我不过是一个生活在中国的一个普通人而已,我知道死亡是悲伤的,没有人想死。
我们以娱乐的角度,看着一些人的悲伤,这本身就是一种恶毒。
我不知道我说的是否对,也许我错了,可是我每当看到类似这样的电影,内心总是很悲伤。
我们的先辈经历过战争,在死亡和饥饿中挣扎,我们该以什么样的角度去看待生活,以及在生活中所产生的种种问题。
问题不是出在绳子身上,最后的那场雨,让人悲哀的无以复加!
走在风沙漫卷的小镇里,到处可看到有房顶或许因为年久失修而塌陷了,或许主人家不小心,捅破了篓子,只为了制造一个露天的场所,但他们绝对是还没有想好该怎么来安排这一切。
那些到处易碎的玻璃,墙壁的壁纸和一面裂开来的镜子,不远处,仍有一面完好无损,摆了各种物件的储物架。
一个角度看,的确是有人要故意搞破坏,也的确是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一般。
不那么完美,也不那么可怕。
爱你怎样想都行。
它们在没有被人发现之前,更是被比作现代文明世界里,写进夹纸板的规则——“红色区域。
”取代了地图上原有标记的具体名字。
所以,做为区域外的人,你就只能够在一本杂志的某页相关报导的几百个字中来认识它。
设若,有人对古迹、废墟艺术感兴趣,他们也得在众多选择里把它靠后。
因为,他们找不到有哪一本具体的书籍来精确地介绍这里的情况。
无法在一个安全,有着六面防护的屋子、车厢里来体认它。
不过,总有那么些人,谈不上对艺术的情有独钟,说不上有多少好奇的心。
有的话,首先享有这份特权的,还是那些写在夹纸板的,被赋予了使命,且不是固执己见的人。
知道了吧!
你更多的,就只能是一支手、一支腿。
顶了天了,给你眼睛的地位。
可不许你想了。
我们在一个大雨天的房间里,门窗紧闭,只听到“唰唰!
轰轰!
”的声音。
突然有人拉开了帘子,于是乎,我们又能够看到一条闪电。
感觉上是那样真实。
之后,还想更进一步的话。
非得推开大门和窗户。
不过,那已经不再安全了。。。
整个片子就跟男主的眼神一样历经沧桑后的无奈、无助、无力。结局又充满希望。
被简介吸引过来观看,感觉全片被剧情拖了后腿,真是太无趣了。
荒诞的氛围营造得很好,也有一些会笑的小情节,但整体于我而言还是平淡了些
没感觉到幽默,也没有紧张与刺激~~我也没有那么多艺术细胞,反正很无趣,把我看睡着了~~
费劲巴拉找绳子捞人,结果各种计划外阻挠未果;茅房坍塌怕水淹,赶上修的时候偏偏开始下雨;大雨磅礡井水水位上升,尸体浮出井口。进行不下去的时候,换一种思路,也许问题自然解决了。侧面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战火中生存的艰辛与不易。发战争财的卖水商人,死板固执的维和部队,少了人情却无所谓对错。
异乡人在巴尔干的深深无力感也许远不止于悠然自得。
一根绳子难过天,讽刺
笑死我了。台词和配乐太棒,选角太好,故事发生地和时代背景也真是妙
文艺片。
不知所云
蠢的要死,树皮可以做绳子,衣服可以做,废墟城镇到处是电线
无聊,傻
一个绳子,一个球。无法分工,战争下的荒凉之地。
没有意思
...
看片名以为是走温情路数的战争片,没想到是黑色幽默的纪录片。本以为要海报上那几个人怎么也得死一个两个才痛快,没想到一个也没死,但看完还是很忧伤。
似乎说了很多,但又似乎什么都没说。
真的很荒谬,真的很好笑,真的很悲哀。把战争地区拍成好笑的road trip是一门艺术。
搞來搞去還是得個吉,不過細節還是有點少,那個中年阿叔的感情器也出奇地多,完全沒必要。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