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汉克斯饰演的“人生导师”福瑞德罗杰斯,尽管是扮相老,但本人也确实老了,未来一直会是那个样子啦!
经历了痛苦,想逃避,天真地认为不应该有痛苦,或者再遇不到痛苦,再有自然不是我的错。
殊不知痛苦与快乐是共生并存的,对快乐的渴求是由于受尽痛苦,感觉不到痛苦,亦无所谓快乐。
而痛苦也不是不堪的,它让人警醒,学习忍耐,珍惜快乐。
不能躲开痛苦会令人愤怒,福瑞德应该看得清这一点,每天通过弹琴、游泳和写信去合理地释放情绪,减轻痛苦对自己的影响。
而片中的劳埃德开始没有意识到,福瑞德勾起过去痛苦的经历使他愤怒,但是当父亲杰瑞心脏病发,他发现了自己的恐惧,原来愤怒的情绪是逃避的伪装,认识到这些他才在爱人的身旁卸下假面具,展露出自己虚弱却真实的一面,其实真正爱你的人并不介意你的软弱,他们只在乎你是否快乐。
一个包容你错误与懦弱的爱人,对于错过第一次成长的人太重要了,安德莉亚是这样的贤妻良母。
苏珊又从《我们这一天》到这里帮助丈夫处理父子间的矛盾,依然贤妻良母。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总是到了生命尽头在望的时候,人们才开始追悔过去,不合格的父亲才想起还有儿女,才知道天伦的可贵,受伤的儿子才发现自己早已原谅了父亲。
我们应该更诚实一点,对自己,对别人,大多伤害是从欺骗开始的,对自己诚实一点,做出正确的选择,减少因为选择错误对别人的伤害;选择错误了也诚实得与对方沟通,及时停止错误,把伤害降到最低。
现在人们对于被伤害孩子是否原谅父母有不同的看法,完全有不原谅的权力。
我没有被伤害过,不能感同身受,但是我觉得不愿被伤害,也不要伤害别人,另外不原谅不彻底放下,伤害还是不能停止的,如果想要拥抱新生,想要跟劳埃德一样过正常的、不要逃避的生活,还是要努力地结束过去。
一直很喜欢汤姆·汉克斯的影片,特别是《阿甘正传》。
在我所有的观感中,这部影片是我评分最高的。
剧本好,导演好,汉克斯演的更好。
他那句“阿—拉—巴—马”实在是让我印象深刻。
前两天,听说汤姆·汉克斯也感染了新冠肺炎,很是不安。
无奈之下,找了这部汉克斯最近出演的影片看看。
或许他能够感觉到,一个他的老粉丝在惦记着他。
在这部影片中,汉克斯饰演一位电视儿童娱乐节目主持人罗杰斯。
一个刊物的专栏作家劳埃德采访他。
劳埃德自幼经历了父亲抛妻别子的不幸,早年的遭遇使得他的性格略有扭曲,脾气暴躁,不关心妻子和孩子。
在对罗杰斯采访的过程中,他被罗杰斯待人宽厚关心他人的秉性所打动,逐渐抚平了伤痕,改善了自己的情绪,家庭和睦,其乐融融。
看看罗杰斯这个人物。
五六十岁,笑容可掬,他努力去搜寻这个世界上的美好事物,并将这种美好传递给观众。
他主持的节目得到了许多儿童和母亲的喜爱。
他用儿童般的纯真去看待这个世界,他接人待物时的谈吐,乍一听似乎有点客气的近乎虚伪,实际上,他自己从心里就是那么想那么说的。
他要“用自己的语言去改变这个破碎的世界”。
谈到“名气”,他说:“名气只是两个汉字的词语,重要的是我们拿它干什么?
”有的人稍有了些名气,就成了目空一切的大牌,语不惊人死不休,见人就不遗余力的展示他们的鸿浩之志;或者是成了摆阔炫富的土豪,随意的驾着限量版的悍马,给世界增添着更多的破碎。
也有那些昨天还是土里刨食的乡亲,一夜成名,今天就操着一口旖旎的港腔:“让我想一想,这句话的中文意思怎么说?
”而如罗杰斯这样的人,不求闻达,不去装逼,只是默默的将自己的所有奉献给孩子们。
和观众们一同唱起《做我的邻居》。
看了他的节目,不由得想起儿时经常在电台上听到的孙敬修老师。
孙老师用一颗童心,用儿童熟悉的语言,不慌不忙地向收音机旁边守候着的我们讲了无数个童话,给了我们许许多多的知识,这些都将化作我们成长的力量,鼓励着我们去抵御社会上的各种纷扰和诱惑,令我们受益终身。
我想,这些才是一个名人所应该做的事情。
影片中,观众问罗杰斯:“你认为父母在抚养孩子时犯的最大错误是什么?
”他答道:“忘记他们自己的童年。
”仔细想想,这句话和咱们常说的那句“不忘初心”是非常契合的。
他说:“如果我们通过电视节目,让人们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是珍贵的。
我们的一切都始于家庭。
”为了缓解劳埃德和他父亲的紧张关系,罗杰斯这样劝说劳埃德:“为人父母并不意味着要做一个完美的父母。
我知道你是一个有信念的人,一个分得清对与错的人,你和你父亲的关系,也塑造了你的人格,是你的一部分,过往的经历,让你成为现在的你。
原谅我们所爱的人是最难的,你总可以找到办法去驾驭你的愤怒。
”这些劝告打动了劳埃德,使他去思考,去“重新处理我的感情”。
就好像我在上一篇观感中说到的,去回到我们启程的地方。
影片中让我感受最深的,却是和影片主题不相干的场景。
当劳埃德的父亲躺在病床上,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快要终结了,他打起精神,用微弱的声音对劳埃德说:“我觉得我现在才刚刚开始懂得如何生活。
”他的这番话,说的是他自己,更是许多老人们的感慨。
我们这些年过半百的人,不都是懵懵懂懂的生活了半辈子吗?
我们常说,四十不惑。
其实,四十岁还远远不够。
尽管我们都在努力的去经历、去接受生活的种种快乐和苦难,有过豪迈,也有过荒唐;有过风光,也有过失意。
无数的悲欢离合,有了人生阅历和经验,有了人情练达的本事,却并不意味着你懂得了如何生活。
有时,我们会迷失,会陷入无所适从的彷徨中,把握不住自己生活的方向。
只有到了卸下了生活的重担,脱离了人世间的纷扰,再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走过的路,这条曲折晦暗的路才逐渐明晰了起来。
也从中渐渐的参透了人生的真谛。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尽管晚了一些,可毕竟还能用此生余下的时光,享受“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和欢愉,我对于这种类型的电影其实并不是很有兴味。
当然啦,有汤姆·汉克斯的加盟,加上豆瓣中的评分还不低,我也不能说它是个烂片。
毕竟片中还是有一些令人思考的情节。
就叫做“鸡汤片”吧。
只是这碗汤里的水多了一些,喝起来有些寡淡。
本人评分:5.5。
写于2020-9-20我宁愿相信今晚这2个小时是属于我的童话故事。
居然在周六晚上一票包场—不用隐藏任何感受,可以尽情哭笑,可以因为超棒的配乐手舞足蹈,可以放声跟唱
《大鱼》对爱与缺憾的终极矛盾进行大篇幅虚化和美化,这固然浪漫,但这也是对成年人涂抹幻痛的美好猜想,并未指出一条明路,大概认为不设置定论就不否认无数个可能。
然而治愈最沉重的必然是最轻盈,这样指向已然明确,可能也正因如此,《邻里美好的一天》让成年人在一个舒缓的flow里逐渐正视所有的幻痛,理顺悲伤的回忆,承认无奈 无能 无助带来的愤怒,而非不考虑实操地将其浪漫化从而打乱和涂抹。
人感觉得到可行性和变化,才能在大故事里对应到个体,在宏观的flow里面找到让自己产生积极感受的flow 。
回溯童年的基础是无限靠近童年,释怀童年的前提是记起童年的自己,筑起美好家庭的根本是把自己先当成孩子,来重新成长一次,用新的生活新的能力抚养一个新的自己。
唯有一次次复习痛感发生的当下,找到当初撞进injury的那扇门,才能一直摸索到出口,从而彻底摆脱和挥别幻痛,这也是万源之源,是最终目的。
关于这一点,游戏《合金装备》里同样有作出解读甚至强调。
而对于我,Mr Rogers’ Neighborhood的定调我早有预期,但是被《邻里》用音乐来了场轰轰烈烈的马杀鸡,加上影坛shrink汤姆汉克斯名师辅导一对一,循循善诱俩小时,明明白白受教育,都是我完全没料到的。
这张电影票带来的flow和滋养无异于十次心理咨询,这个夜晚也是意想不到的美好。
回到家我提醒自己“明天记得提醒自己”,而明天醒来我要提醒自己“I’ll make a snappy new day.”
其实有多少人在评论的时候,真正的看懂了故事的内核?
学会爱,爱自己身边的人。
一个人的童年可以改变他的一生,所以罗杰斯一生都致力于教育孩子们如何应对真实的世界,应对自己的感情,做真实的自己。
只有经历过童年的阴影的人才能深有体会。
怎么应对自己的感情,罗伊德一直没学会,因为他恨他的父亲带给他的悲惨童年,他也就不再相信美好。
最刻骨铭心的仇恨都是在童年受到的伤害,于是罗杰斯为了融化罗伊德冰硬的内心,一直在致力于和他沟通改变他和父亲的关系。
这也是在试图感化那些心中仇恨而阴暗的人们,如果世界上人人心中都充满爱,那就没有战争和犯罪。
问题是罗杰斯为什么要费这么大劲去开导罗伊德,其实电影中还交代了一个情况就是,罗杰斯在年轻的时候和自己的孩子的关系也并不美好,他可能为了工作,没日没夜,出现在电视上的时间很多,但缺少对孩子的陪伴和关爱,所以他的两个孩子对他是有怨恨的,但忙于事业,这在当时的他也是选择了牺牲陪伴,专注于自己的事业,等到孩子们长大了,他也错过了孩子们的成长。
不过最终,他和孩子们达成了谅解,这是互相的成长。
最后电影结束,罗杰斯重重的按了几下琴键,是他释放工作的压力,也是宣泄心中的悔恨。
并不像大部分人说的,罗杰斯不是圣人,他没有光环,他只是在救赎别人灵魂的同时,也救赎了自己的灵魂。
电影最后一幕,Fred Rogers笑着从镜头前的道具门走出,便收起了表情,手托后腰,一副疲倦的样子。
看过监视器后,独自走到钢琴前,伴随着人员撤场和灯光渐暗,开始弹低音键。
这是他之前说过的发泄手段。
Lloyd Vogel第一次见Rogers说,你本人是Fred,这还有个你的角色,Mister Rogers。
显然在他的预设中,镜头前的Rogers并不是现实中的Fred。
但Rogers回避了这个问题,将话题转移到了Vogel脸上的伤。
显然他不想说。
由于剧情一直聚焦在Vogel身上,观众并不了解Rogers。
Vogel的暴躁、冲动、懊恼、悔恨,种种心理活动巨细靡遗的展现在观众面前,但Rogers,整部电影甚至没有他自己独处的镜头,他的从容、大度、优雅、恬静,都只是在人前,而他私下是什么样子,我们不知道。
所以我认为导演安排最后一幕的用意,是想告诉观众,他也是个人。
回来说Vogel,对父亲的恨意只是表现,他最大的问题是关上了心门。
在和Rogers吃饭时,他说自己是破碎的人。
这是他的自我认知,问题也就在这里,如果你认为自己糟糕,你就一定会变成那个糟糕的自己。
Rogers的循循善诱其实只是让他将自己的想法一点一点说出来,你听自己说出你的想法,和你只是在心里想一遍是大不相同的。
而后你会了解自己更应该怎么做。
对于抛妻弃子的父亲,可以选择不原谅,但要放下恨。
因为原不原谅是你对他的态度,而心中带着恨意,却会拖垮你的人生。
Vogel对妻子声泪俱下的表白,是懦弱吗,相反这才是真正的强大。
Vogel真的原谅了父亲么?
未必。
但他可以和他对话了。
不是因为他可以面对父亲了,是因为他可以面对自己了。
这也是Rogers所说的,人一直都在成长。
最近在恶补汤姆汉克斯过去的作品,刚好今天补到了汤姆汉克斯于1989年出演的惊悚喜剧《地狱来的芳邻》,其中出现了汉克斯观看主持人罗杰斯节目的场景,不知道当时拍戏的他如果知道30年后的今天自己居然又饰演了银幕中这位主持人,节目歌曲从自己口中唱出,会不会会心一笑呢?
PS:这两部片不仅都是汉克斯主演,连影片译名《地狱来的芳邻》/《邻里美好的一天》都像是一种冥冥中的注定,也许汉克斯接这部片也算是对过去自己主演影片的一种纪念,或者说,是对自己曾经出演数目众多的喜剧片的一种反叛吧,笑。
再PS:截止2022年3月1日,两部电影豆瓣评分都打成了平手——6.6分,不得不说是跨越时空的联手了
地狱来的芳邻 (1989)6.51989 / 美国 / 喜剧 惊悚 恐怖 / 乔·丹特 / 汤姆·汉克斯 布鲁斯·邓恩
《地狱来的芳邻》
《邻里美好的一天》
一部充满温暖与善意的影片,很喜欢它的开头,欢快的钢琴声响起,Tom Hanks 扮演的Rogers先生穿着一件大红色拉链款毛衣推门出来,对着你唱着“你愿意做我的邻居吗?
...”这真是多么美好的一天,而当他望着你的眼睛,缓缓和你交谈时,似乎有一种神奇的化学反应,可以治愈你那破碎的童年,而他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I like you just the way you are。
当然Rogers先生并不是圣人,他内心也有痛苦的角落,也有愤怒的时候,只是他知道如何用合适的方式来释放情绪,既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他人。
这部改编自真人真事的影片,让Tom Hanks提名奥斯卡和金球奖最佳男配,并被金球奖授予终身成就奖,可谓实至名归, Tom Hanks也继James Stewart之后成为新一代的美国精神之光,两位都是我最喜爱的演员。
其实这部电影和Tom Hanks还有着许多渊源,他是Rogers的第六代表亲,而在1989年他主演的另一部影片“地狱来的芳邻”中,就有他观看Rogers主持节目的场景,不知他会不会想到30年后,自己会扮演这位节目中的主持人,就像豆瓣上有人说这部影片就是一个横跨30年的大彩蛋,另外两部影片的评分也是惊人的一致,不知道是不是有人故意的,哈哈哈
4.5,会再刷,当我过不明白,想不通透该怎么活的时候,应该会再来看。
平淡嘛?
不,这就是人生,关于父母与孩子,为人,和解和如何过好这一生的课题。
偶见弹幕有人说这部电影“神神叨叨”,料想对方要么心浮气躁,要么经事太少。
你无需原谅任何人,爱恨都是消耗,你只需要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包括愤怒和恐惧,想好最终想要达成的目的即可。
比如我心底里是有点介意老爸买不实用的吉他和电子表的,但想到他一辈子辛苦,希望他开心,不要把他不爱好的(比如旅游)强加他身上,其实,也够买表了。
愿我们都能够过好这一生,处理好自己与别人,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演员演得可真好,眼神中真情流露,能明确感受到主角心态的变化。
结尾处看到他们互相比划“朋友”的手语的时候,也跟着开怀一笑。
影片中金句频出, “我们最大的错误就是忘记自己的童年,回想自己当年的感受,你就知道如何对待你的孩子。
”“是人都有情绪,他选择如何回应他的情绪,每天都在做有助于稳定他的事儿”结尾,主持人狠狠锤下琴键的举动,有点意思。
这是前文中提到他处理“负担”的方式,难道他没有那么全然享受节目的录制吗?
人生终究是一场无止境的修行。
我看电影几乎不会先去看简介,所以说实话,我并没有觉得这是一部鸡汤电影,由于本身没有预设期待值,所以所谓的鸡汤没有习惯性的抵触,所以情绪感受完全是被演员演技带动进入的。
我觉得,即使是鸡汤电影,我也认为导演处理的形式高级,形式上,看似是罗伊德采访罗杰斯,实际上,是罗杰斯为罗伊德解心症,电影情节和镜头安排的其实真的很简练,表面上是罗伊德不得已去采访罗杰斯,实则也是罗杰斯的有意而为之:罗伊德本身的大众印象造成了他的窘境,而罗杰斯经过对他的了解,而钦定的他。
实际上,罗伊德早已被罗杰斯通过其的文章窥见他自己身上存在的些许情感问题。
而这些信息仅仅是罗伊德和领导简短的几句对话里传达出。
导演知道自己的重点是什么,自然不会花更多镜头去告诉你这条线以外的更多让你信服或满意的丰满或坐实情感,电影的细节的重要性就在于此,你不注意细节,很容易在无形中被架空情感。
比如电影开始参加婚礼前的物资准备和车上放置婴儿座位的镜头片段,就已经很真实展示了两人的夫妻情感状态,八年的婚姻下的自然状态,我不知道为什么有观者会控诉夫妻情感的单薄……电影并没有呈现一种极力塑造圣人形象的不适感,很多镜头安排其实很客观,甚至摈弃了很多本可以煽情的圣人视角,正是在这样克制客观的镜头下,我才更佩服汤姆·汉克斯自然娴熟的表演,让我觉得,他就是美国好人本人。
除此之外,我感受到导演的意图反而是在强调“世界上并无圣人”,如电影结束时片场的弹奏片段,又如当罗伊德第一次在罗杰斯家采访的时候,罗伊德近乎冒犯的揣测式谈论罗杰斯呈现的圣人感以及他的孩子时,罗杰斯很坦然,也很诚实,他在承认了与孩子的关系后,虽然加了一句这就不是你想得到的答案对吗掩饰,似乎他只是在顺着罗伊德想知道方向作答,无关事实,但是镜头特写到罗杰斯回答时的面部及一些肢体行为时,已经告诉观众了答案,随后他也近乎冒犯式的反问罗伊德的父亲,当然罗伊德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而离开。
罗杰斯自己曾说到自己控制情绪的方式包括弹奏钢琴低音键,而罗伊德和罗杰斯妻子的交谈知道也透露到罗杰斯控制愤怒和情绪的方式包括游泳、念人们的名字做祷告,而罗杰斯泳池游泳时念到沃克尔一家的名字,我想这也侧面证明他遇到罗伊德情绪上的波动——包括愤怒,也就是采访上谈到他与孩子关系的时候。
我不知道为什么电影中罗杰斯如此帮助罗伊德解除心结,我猜测他是读了罗伊德的文章并通过其他方式了解他的家庭关系后,发现他和父亲的关系与自己年轻时候与自己孩子关系上有相似的地方,就是事业停摆三年处理父子关系的三年。
而他作为过来人,学会了运用不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方式控制情绪,所以想引导罗伊德成长。
其实罗伊德写的文章内容虽然不得而知,但是我知道,他已不再是一个只会判断对错为标准纪实的记录者,与父亲感情的和解也是与自己的和解,他开始注入情感,而那篇文章的万字自然也饱含情感,不再用冰冷的文字纪实,而是用温暖的句子描绘感动。
总之,这是一部我心目中的好电影。
不得不说,又是一个穿插讲述,似梦非梦的故事,我不知道电影在讲谁,谁是主角,或者大家都是主角?
No way,这是传记吗。
故事不是很复杂,比较新奇的是玩具与现实的穿插,飞机起飞啦,过金门大桥啦,有很多场景都是用玩具来表现的,奥这时候我知道了,这还是fred的传记,但是是从lloyd的经历来表现的,并且也是从lloyd写的fred的传记来改编的吧。
好的,问题解决。
谈谈它的内容吧,既然主角是fred,那他是什么样的人呢?
是living saint吗?
在拍摄的时候他是的,但是没有人会一直在电视机里面,当他拍摄最后的场景,当他完成拍摄,弓着背,扶着腰,慢慢地踱到钢琴的旁边,然后坐下,开始了弹奏。
不一会,刚刚还在忙碌地拍摄的人没多久就全部离开了,fred还在弹奏。
拍摄棚里越来越暗,所有的灯一盏一盏地熄灭了,fred还在弹奏,但中间,当所有人都离开,但是灯还没全都灭掉的时候,他在钢琴的最低音的地方,猛地按下了一排琴键。
钢琴发出了低沉的乐声,就像fred之前提到的,也是他回避过的问题,
我也想有这么个朋友
从我们撰稿人的角度来看,被采访对象治愈,改变,简直像是不可能发生的事。这种有心的电视媒体人只能出现在过去,有心导致的低效,是现代社会不容的。Anything mentionable is manageable.
很治愈 很治愈
男主这情感转变真的是看的我莫名其妙,完全没有共鸣,也就最喜欢Rogers最后bangbangbang弹钢琴的那小段。看预告的时候我还以为汤姆汉克斯的角色是卖壁纸的,按照我的理解,应该相当于我们国内的董浩叔叔吧。A Beautiful Day in the Neighborhood这个歌的曲调最开始知道是在TBBT,Howard的婚前单身聚会上他们用这个曲调改编的歌,啊还是TBBT亲切,也不知道记错没。(200114,字幕版复习剧情也get不到的故事。)
能看出导演想拍部不一样的传记片,所以会通过记者与父亲的关系和解来侧写罗杰斯先生,但这样做使得人物圣人光环更重了,没有血肉的真实感,加上记者那条线实在是过于平庸,整个电影也就中规中矩。
我看了个啥???我是来看汤姆汉克斯的,改编也不能真改编成儿童综艺吧。罗杰斯先生本人都得生气
hanks把这个角色演绎的深刻、丰富而又美好。
节奏缓慢又无聊,其实主角是记者而非罗杰斯,罗杰斯就像记者的心理医生,但你看不到他对记者这般好的动机。记者与父亲的矛盾很老套,演记者的演员也很僵,没法产生共情。而罗杰斯的每句话都是一碗鸡汤,汉克斯演得并不好,甚至有点做作(尤其我看了几眼原型的影像),他上次提名奥斯卡竟然还是《荒岛余生》,之后的《菲利普船长》《萨利机长》和《华盛顿邮报》都比这个强。
依旧不变的圣人人设,虽有尝试撕碎面具的意向,但还是异常怯懦的收手了。如果把整部电影看做牢笼,那结尾那两声低沉又坚毅的琴键声,仿若“无声”的呐喊与呼救。最应该摘下面具得到救赎的人,是汤姆汉克斯自己。
1.生命中重要他人的作用。2.原谅他人,原谅自己。3.愤怒的力量,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继续伤害。4.儿童的世界,不只有离婚,分离,伤害,死亡。5.亲子关系,父亲的作用影响到孩子可以走多远,以及承担、责任和成熟。6.一分钟的静默来感受生命中的爱。7.爱你本来的样子,无需改变,无需怀疑……8.采访关系中两人角色互换,设置边界总需要去跨越~9.处理情绪需要去学习,成为父母更是如此……10.汤姆汉克斯的表演有点过火,让人肉麻又鸡皮疙瘩,不禁让人想起“来访者中心的”“罗杰斯”。特别主旋律,一切以家庭为核心。三星半
交给迪士尼拍我可能还信你三分,这真善美的小世界我看来是无福消受了,就连汉克斯也拯救不了尴尬癌,可能只有美国人懂吧,但我和2020年还在播雷锋一样如坐针毡。
讲真这故事能讲成这样,真的很高级,讲这样一个神一般的人物都有人评这是鸡汤?这个世界能不能好了🙃
建议删减成短片。
汉克斯一开口说话 我整个人都平静了
适合坐在家里沙发上安安静静观看的一部影片,好喜欢这种拍摄啊,有小时候熟悉又亲切的味道,一个心伤之人的被治愈之旅,又不只是一个人的简单故事,拥有这种友情是至幸,结尾钢琴的低音区是多么有力啊
这类才算有门槛的电影吧,Mr. Rogers的部分属于70、80后美国人特有的情怀。除此以外就会觉得很predictable
Damn Tom Hanks you made me cry again!
要说谁是目前最能代表美国人形象的演员,我肯定投汉克斯一票,他基本上可以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詹姆斯·斯图尔特呢,但我不知道还有谁能在这个当代被称作圣人,而且片中人物还扁平化得厉害,老汤倒是展示了一把才艺,记者嘛没看到写了什么,律师嘛没听到说了什么,开头挖下的几个坑:父子关系、兄妹关系、夫妻关系,没一样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清楚,老汤过来开个光环就万事大吉了,对于一部一百分钟往上的电影来说,可谓相当惨淡,把除了老汤以外别的人物换成木偶照样演。综之,我觉得和我们十七年间的那些人物片差不太多,何况这片子都舍不得花钱取外景。
一言难尽 英皇
竟然不是迪士尼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