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看《八佰》被推荐的,挺不错的电影,故事很朴实,也足够令人动容。
但是《捍卫者》神奇的地方在于——明明是部正经的抗战片,却拍出了抗日神剧的质感。。。
镜头抖的不行,日军的衣服也干净的要命,鬼子被炸飞的样子更是像极了抗日神剧。
总体来说,剧情很完整,很集中,就是讲述了姚子青营长率部死守宝山的故事,没有过多花里胡哨的东西,毕竟这种抗战题材,保家卫国的真实故事足以震撼观众的灵魂。
但是我认为剧本仍然有问题,首先女学生在剧中显得挺多余的,虽然能够体现全民族抗战的精神,但是删去她对剧情似乎也没有太大影响。
再者,男主姚子青有的剧情太装犊子了!
开头驰援宝山时,先是一堆手榴弹甩出去,登时鬼子炸飞一片,接着姚子青等人在一片硝烟中现身,然后屏幕上缓缓打出了片名——《捍卫者》。
这一幕差点劝退我,妥妥是是抗日神剧的配置啊!
姚子青营长,书生悍将,不是李元芳!
更不是燕双鹰!
到最后姚子青决意赴死后,斩断退路,一甩手往后把指挥部给炸了,手榴弹在他身后爆炸,火光冲天,他像大侠一样,头也不回,眼都不眨。
这里的气氛本来很悲壮的,但是这犊子装的。。。
太毁气氛了。
其他的地方都还挺好的,影片中对姚子青以攻为守的灵活战术展现的很到位,突出了他的军事指挥才能,但即便如此,宝山有限的兵力仍敌不过日军海陆空的轮番攻击。
到后半段,日军集中火力攻城后,整个氛围都凝重起来了,尤其是雨夜点兵那段,真的很感人——宝山守军死伤殆尽,连姚子青在内只剩24人,姚子青让部下突围求生,众人走后,雨夜中他一个人默默跳入工事,独自架起机枪。
众人走着,不禁回头,谁都没有说话,但不约而同的返回了,回到了姚子青身边。
这段简直是全片最大的泪点了(ಥ_ಥ)。
其实后面都不必加士兵“生是三营的人,死是三营的鬼”这样的慷慨陈词,大家默默无语,却不约而同的抉择其实更加震撼人心。
所以《捍卫者》算是“渐入佳境”的类型的,越到后面越能调动观众的情绪,尤其到后十几分钟,都是激烈的巷战,基本没有台词,但是看的人惊心动魄。
最后结尾处理的也很妙,没有台词,放出了一幕姚子青和妻子儿女拍合照的场景,那温馨安详的场景被定格在一方泛黄的相片中,而相片中的人已然牺牲……影片到这里就结束了。
真的挺不错的,但是!
前后极其不一致的风格真的是一个导演拍的吗?
四星算是客观评价吧,比最后7.8的评分还高一点所以也可以接受,至少拉高一点平均分。
总体来说算是近几年国产战争片中比较好的了,选材选淞沪会战,选角也可圈可点,从姚子青的事迹来看,导演的选角绝对是有心思的,最后一段巷战可以说相当真实了。
也要说点不足,我个人喜欢抓细节,显然这部电影又是一部不换弹夹不用装子弹的战争片,中间两发迫击炮不测距直接打还都打中不合理,炮火准备的时候是没有人会趴在阵地上的,修阵地上的时候肯定都要挖猫耳洞,电影对炮弹爆炸的表现也不够好,没有断臂飙血,说到这个,集结号可能可以算是一个标杆了,当然这也应该有成本上的考虑。
其次情节上,感情戏其实依然走的还是国产抗日剧的老路,没有什么亮点,其实把女学生那段全砍了也并不怎么影响剧情。
不过话说回来,抗战剧这么多,能把家国情怀刻画的刚刚好不显得做作也很难了。
但是,还是瑕不掩瑜,这部片子总体上可以算是高质量电影了,剧情没有太大问题,人物刻画的也不错,战争表现上也让我一个对此要求比较苛刻的观众满意。
印象里战争进入我观念的宏大主题,是在阅读到有人总结说人类文明的三大永恒主题(宗教,战争,爱情)之后,战争这个词开始有了相对来说重要且深厚的概念。
从上学开始不管是课本还是身边环境,都会高频的出现【日本鬼子】【打仗】【抗日战争】【侵华战争】等字眼以及情结(甚至在老家还存有当年的防御军事防空洞以及传言被乡人所杀之日本鬼子埋尸处)。
在大学之前,囿于历史知识的局限以及个人的认识缺陷,确实对日本怀以仇恨,在大一第一学期的思想政治课堂上,老师组织我们参观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改变了我对日本,对战争的看法。
三种影片必看:硬科幻,环保片,纪录片。
《捍卫者》不属于以上三种,但一部优秀的剧情片是可以拍出纪录片的感觉的,尤其是这种由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
一开始我对“抗日片”也是拒绝的,但看过该片的预告片之后就觉得此片并不简单,可以一看。
由于参与了该片的宣发活动,我看了两遍,第一遍放映结束的时候我很想站起来鼓掌,这种感动是真实的,印象里已经很久没看过这种走心,用心,无硬伤的国产片了。
从布景到服装,每一个细节透露出“认真”,可谓非常考究,即使我没亲眼见过国军的军服,电影里的服装也足以令我信以为真。
演员的演技更是没话说,我见到导演时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就是“您调教演员真的很棒,没有一个角色是不必要的”。
“用眼神演戏”,这是对一个演员很高的评价了,而该片中的每一个主角都做到了,男主角虽说情绪收的有点紧,但爆发起来相当有力度,演出了一个世家子弟,书生军官应有的士族气质。
女主角本人跟电影中的角色还是比较接近的,也算是本色演出,毕竟是影后,又是量身定制,其在片中表现可想而知。
我会给这个电影打8.5分,其中有0.5分是打给投资人的。
我在想,为什么这么一部中小成本的电影反而拍的这么好,这应该跟影片的“初衷”有关,一部就没打算赚钱的电影,自然会更注重影片本身的品质,而不受很多商业炒作因素的影响,这样的电影会做的更踏实更纯粹,更接近人性,便更能打动人。
我向导演提了一个问题“如果必须二选一,您会选择更高的评分?
还是更高的票房?
” 我觉得他回答的很好:只有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个电影才更有意义。
是啊,有多少观众曾饱受“抗日脑残片”的摧残,会以为打仗就如同儿戏一般,于是总叫嚣着战争;有多少人会以为游击队和民兵才是抗日主力,而忽视了国军几百万军人的牺牲,这不公平。
我一直在等豆瓣网给出这部电影的总评分,观后感写的晚了些,不知如今的豆瓣还是不是曾经那个豆瓣?
有没有“变质”?
但我知道好的电影就是好的电影,这并不受任何意识形态的影响,也不受任何人任何组织的影响,即使我没有参与宣发也一样会去电影院看它,也会给出一样的评分。
这就是我所能表达的对英雄们的致敬。
根据1937年宝山守卫战改编。
有的电影,已经没有办法只当做电影。
姚子青(1909-1937)本来已经决定不去看太暴力血腥的题材,今年却不知怎么,看了好几部战争片,钢锯岭、敦刻尔克,都是基于史实,但看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往事,触动还是更强烈。
屏幕上的他们在浴血奋战,屏幕外我的手边还放着冰激凌——有种无法忽视的内疚感,忍不住想那段苦难深重的岁月对我们现在究竟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即使买的是不可退的电影票,也不止一次升起不看的念头,仿佛坐过山车一样,一部分的“我”很不理解为什么要去受这份罪——结果这部电影带来的冲击远胜过山车,仅仅一个开头,就忍不住落泪;只要稍稍想到那段岁月前后不知多少类似的事,就有种喘不过气的感觉。
影片结束后,看到外面的繁华与和平,感觉仿佛是场幻影,或者只是这些鲜血与瓦砾的间奏曲。
碎碎念了这些,其实并不知道想说什么,只知道很想找个安静的地方大哭一场。
喜欢那个女学生的情节,点到为止,处理得干净利落。
当她死去时,不禁想起有人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毁灭给人看。
(P.S.女学生洗浴着装的片段,那是赴死前的“正衣冠”啊)出演姚营长的演员,演得既有书卷气,眉眼间又带着一股冰冷狠决,非常有魅力。
最后看姚营长真人的遗照,倒是只觉温和。
看到有人说这部片子情节“老套”,回想起来确实有点,但觉得这样反而正好:这是一个早知结局的故事,用这样朴实到连过程都可以猜中的讲述方式,反而更加突出它承载的其它东西。
最后姚子青仿佛可以逃生,却留下来殉城,我第一个念头是觉得太过“浪费”,但人活着绝不是为了生存本身,这样的选择,得失之间,也难说得很……影片有很多次正面展现战场,各种炮火枪声,打仗的间隙却格外安静,姚营长这个角色本身就特别安静,这动静之间,显得那些不对战的时间有种特殊的质感。
如果说对这部电影有什么不满,那就是中间日记的字幕实在太仓促,每次都不够从头读一边。
反复出现的跪拜宗祠的镜头,看了有种说不清楚的感触。
一边是乡土、文化、传承,另一边是战乱、杀戮、死亡,姚子青行礼那一幕,仿佛另一个版本的岳飞受字。
后半部有一场动员,那些话平时听了实在是“假大空”,但在那时那地,却是再真不过再适合不过了……又,这好像是我第一次看到专门讲抗战时期正面战场的?
***——“职等誓本与敌偕亡之旨,固守城垣,一息尚存,奋斗到底。
惟孤城无援,日久难支,恐人城俱亡,与大局无补,仍恳速援解围。
”姚子青9月5日电报1937年9月6日上午10时姚子青身死、宝山城陷落。
***捍卫者,捍卫的不只是国土……
明明是碾压八佰、金刚川的好片,不知是缺少公关,还是政治因素导致这片子一直不火!
剧情、台词都是上等,唯一差钱人意的就是洋学生的出现和她父亲的死,二者的出现都让人觉得太过牵强!
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还是很缺乏,先辈们已经打得小日本都佩服了,但现在却还有那么多的脑残崇洋媚外,国之悲哀,国之不幸!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日寇携军舰、重型火炮、重型炸弹等先进武器,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
日军海陆空三军已经将华东团团包围,但此时上海、江浙一带的工业力量还未能完成转移,能否牵制敌人保存国力,成为了抗争能否胜利的关键。
9月5日,日军集中30余艘军舰,掩护陆军向宝山发起猛攻。
奉命坚守宝山的98师第583团3营600人在营长姚子青率领下,抱与阵地共存亡之必死决心,一次次打退敌军疯狂进攻。
日军海陆空三军齐出,投放的燃烧弹在城中烧起了冲天大火,所有建筑化为瓦砾堆。
战至7日晨,日军以坦克开道突入城内,姚子青率全营官兵与敌巷战,打尽最后一颗子弹,至当日上午10时,除一人前夜受命突围向上级报告军情外,其余全部壮烈牺牲。
姚子青和全营官兵壮烈殉国后,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会于9月10日通电全国:“宝山之战, 姚子青全营与孤城并命,志气之壮,死事之烈,尤足以动天地而泣鬼神”。
事后估算,日军为占领宝山仅耗费弹药一项价值超过10万美元。
姚子青与600壮士与城偕亡的壮举让凶暴的日本人也不得不被中国勇士的精神折服。
历史记载,日军进城后将死者尸体收殓掩埋,列队鸣枪致敬。
姚子青何许人也?
姚子青(1909-1937)广东平远县人,16岁考入黄埔六期。
平时戴一副近视眼镜,像个文弱儒雅的书生,但打起仗来却是异常勇猛。
抗战全面爆发之后,姚子青在武汉告别了年轻的妻子和三个子女,率部开赴淞沪战场。
临行前,姚子青嘱别夫人"此去倘能生还,固属万幸,如有不测,亦勿悲戚,但好好抚养儿女,孝奉翁姑"。
图左真人,图右白恩饰坚守到第4日晚,姚营4个连长阵亡了3个,9个排长战死6个。
姚子青致电旅部:"抱誓与敌皆亡之旨,固守城垣,一息尚存,奋斗到底。
"打到这个时候,所有计划都没有了,姚子青的部队遵循的战术仅有一个——“我死了,连长接替我指挥,连长牺牲了,排长接替,排长死了,班长接替,班长死了,老兵接替。
到时候不用请示报告,自动接替就行。
”
鲸涛鳄浪撼危城,全仗吾曹抵死争。
五百健儿齐殉国,中华何止一田横。
姚营的事迹曾被著名电影导演徐苏灵和蔡楚生翻拍成《孤军喋血》、《血战宝山城》两部电影,在国内及港澳南洋等地放映。
时隔七十多年,电影《捍卫者》再度揭开这段尘封的抗战历史,豆瓣评分目前稳定在7.8分。
这个成绩远远高出同期上映许多影片,包括你们所熟知的那些国庆档电影。
但相反的是它的排片。
嗯,看这部电影需要特意抽出时间来长途跋涉找影院。
图片来源猫眼票房专业版10月17日的数据尽管如此,《捍卫者》上座率依然保持绝对的领先。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上座率真的这么高,院线为什么不愿意增加排片。
首当其冲的一点是,因为这是一部彻彻底底的“三无影片”——无名导演、无小鲜肉、无大投资。
在流量为先的现在,这样一部电影注定被淹没在其他大制作的浪潮中。
其次,这部电影上映前的宣发也做得并不到位。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如果我没说,你可能都不知道这部电影。
那么这是一部被埋没了的神作?
当然不,起码在我看来《捍卫者》的剪辑,真的应该跟《天才枪手》好好学学。
除此,秉着客观的原则,我还得给这部电影挑挑刺。
剧情中,女医生的爱情线略显多余,破坏了整个战争的气氛和节奏。
制作上,可能因为资金缺乏,画面声音都显得稍微有些粗糙。
但这并不影响这是一部优秀的国产战争电影,我给它打3星,小成本鼓励3.5星。
现在的票房成绩不是他应该得到的。
姚子青在告别妻儿时说道:“丈夫许国,不必相送。
”没想到在空荡荡的电影院内,一语成谶。
以上内容摘自我公众号 真故电影 微信号:zhengudianying大雪纷飞时候你来迎娶我,大雪纷飞时候你离我而去。
奶奶在爷爷坟前烧着纸,旁边还有上次推好的雪人没有化开。
微信后台回复【403】提取文章《大叔啊,我们的头发都白了呢》,看在韩国登顶票房冠军的90岁真实爱情。
杀手里昂剧组拍戏中途意外破获了一起抢劫案。
小黄人的语言真实存在并能被翻译。
关注真故电影每天一则经典电影背后的真实彩蛋。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沉默是金(来自豆瓣)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833648/想要去看电影《捍卫者》完全是出于一种好奇,知乎里有评论称这是近年来国产抗战电影的逆流。
自然是因为它的题材。
它讲述的是淞沪会战之前的宝山之战,毕业于黄埔军校的国民党少将姚之青带领部下誓死抵抗无论是人数还是装备都几倍于己方的日本军队,最终寡不敌众,战死沙场。
逆流之一在于它讲的是国民党军队的抗战,而且没有共产党的人物在内,除了片尾出现伟大的毛主席对姚之青的赞赏之外。
出于对已有政权的巩固和意识形态的维护,我们无论在荧屏上还是在荧幕上都很难见到国民党军队的身影,如果出现,要么是和共产党共同抗日,要么是与共产党为敌。
也就是说,要么敌要么友,但绝不能做主角。
而这部电影中不仅是做了主角,而且还颇有赞赏的意味。
这自然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背离,也难免院线场次少的可怜。
这是其一。
第二,是对人性的还原。
自从解放以来,主流文化便刻意升华军人的形象,甚至产生一套滑稽的模式。
现在大行其道的抗战神剧里的套路,比如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裤裆藏雷,会拐弯的子弹等等,其实也是这种模式的延续。
最近又出了包子雷,由此可见我们的想象力之奇特了。
在这种夸张的模式之下,对应的是对人性的过分的升华,无论什么时候,我们总是看到主人公视死如归慷慨激昂的样子。
戏里说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我看其实是都有一颗钢铁的心。
但在这部影片里,我们能看到有被炮弹吓得尿裤子的士兵,怀里揣着护身符的小兵,以及老想着去调戏女医生的连长。
这种还原其实已经在个别电视剧里有所体现,电影上我看还是第一次。
我们之前的模式讲求的是正面人物要伟光正,相应的反面人物就该是猥琐邪恶又卑贱。
如果是因为主流文化的影响而有意“丑化”的话,这反而有了负负得正的效果。
就像wg期间的《金光大道》,站在现在的立场来看,里面那几个地主和有些小资产阶级思想残余的农民倒闪烁出人性的光芒来。
这部电影能做到这两个突破,自然是国产抗战电影的进步。
然而硬伤也很明显。
摄影实在差劲,镜头晃来晃去,没有中心,连简简单单的正反打都不自然。
开头是一段街垒战,镜头跟在士兵身后,给人带来一种压迫感。
后来开始阵地战和白刃战,镜头反而乱的不可开交,不仅人的动作看不清,就连整个部队的行军也看不清。
如果说是为了增加一点紧张感的话,那也未免太过了。
剪辑也很莫名其妙。
本来镜头就没怎么做好,剪辑师难道也自暴自弃了?
有那么几段镜头实在匪夷所思。
比如女医生擦身,和故事主线并无关系,只是展示了女主角优美的身体线条和白皙的肤色而已。
所以我只好理解成女主角已经预感到她会战死沙场,所以决定“整装待发”。
陈继光和葛若男其实也是很有价值的人物,值得去打磨一下。
性格丰富不了就做个简简单单的扁型人物也好,突变可实在接受不了。
相比而言,倒是揣着护身符的警卫员个性蛮丰富。
最严重的硬伤和国产片如出一辙,就是技术细节太不用心。
人被炸弹炸起来之后竟然在空中完好无损的翻下来,观众当然知道那不过是假人,但假到这个程度可有点过分了。
另外,道具组也太拘谨于血浆包了。
不必说如昆汀一样大洒特洒,至少也得让脸上蹭的像一点啊。
吐槽这么多,自然也是因为有所期待。
该片给我的亮点有,一,战士们的家乡话说的很亲切,日本军官也说起标准的日语来(我看了演员表,的确都是日本人,可谓非常有国际精神了)。
至于刘连长的《天涯歌女》嘛……不做评价。
二,主演表演自然,很沉稳。
不知道是不是也借鉴了原型人物的性格,或者也像梁家辉一样写过人物小传?
看他正值壮年,倘若以后能一直坚持,必有可为。
不过。
这里的演员我一个都不认识……三,战前动员很感人。
我也看过不少抗战片,里面都有过战前动员的场景,最夸张的竟然是讲起mks主义来,往往流于假大空,令人作呕,既不亲切也不热血。
姚子青的动员则很有效果,因为他说的不再是一个宏大而空泛的概念,而是因势利导说,我们的身后,就是你的浙江,你的四川,你的湖南,你的广东!
这大概也是为了避开主流意识形态的审查吧,又是一种负负得正的效果。
我给他打四颗星。
它在同类型的影片中已经有了可贵的进步,但距离一流仍然相去甚远,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非技术层面。
希望后来能有更好的类型作品面世,早日扫清抗战神剧的余毒。
希望我在我有生之年能看到这一天。
姚子青营长时年二十八岁,正值一生当中的黄金年代。
婚姻美满,育有二子。
淞沪会战中,率部于宝山坚守七日,以身殉国。
淞沪会战历时三阅月,宝山守卫战只能算是冰山一角。
万千不起眼的阵地,汇聚成了抗战洪流——东方凡尔登绞肉机。
回归该作,爱情戏的引入并不算是败笔。
因为民族大义与儿女情长都是真实存在着的。
然而编剧的笔力若是无法胜任,自然难以让观众满意。
梦回淞沪,至今思之令人黯然。
这部电影几乎是哭着看完的,关于淞沪会战,个人了解得并不多,只是知道这是在抗日战争中一场艰难的守卫战。
经过查资料得知,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爆发于1937年8月13日,是卢沟桥事变后,蒋中正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同时也为了引起国际社会的注意,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战役,这是中日双方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这场战役对于中国而言,标志两国之间不宣而战、但又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卢沟桥事变后的地区性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
即使当时国力远高于中国的日本,也动员全日本,马上投入全面战争。
例如随即大量增加公债发行,并发起了日本全国性的“消费节约运动”。
战斗在当时远东第一大都市上海的市区和郊区进行,当时上海为中国第一大商港,每年对外贸易额占全国二分之一以上。
只有上海法租界和苏州河以南的半个上海公共租界实行武装中立,分别划为法、英、美、意4国军队的防区。
苏州河以北的公共租界及其越界筑路地区属于日军防区,是日军在上海的作战基地。
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
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
而在这场战役中,一位姚子青将军(实为少将,但我个人认为,这种民族英雄称之为将军并不为过)在其中表现的民族大义让我为之动容。
当姚营长明知这是必死的死局时,还能坚守宝山七日,除了用一句“一寸山河一寸血”形容外,我已不知用什么词句来形容。
在影片中,真实生动地塑造了不止一位英雄的形象,不仅仅是姚子青营长智勇双全的指挥战斗,而一向在战争片中被弱化的儿女情长,也在姚营长与妻书中提到,片中多次出现姚营长抚摸全家福照片的镜头,这样的描写,让我觉得他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真汉子。
很反对某些影片中塑造的“高大全”的英雄形象,为了大义,致父母高堂于不顾,致妻子儿女于无物。
这不是铮铮铁骨的汉子,这是冷冰冰的机器。
而影片中更让人感动的是几个配角的描写,曹姑娘在战场上冲姚子青喊到,你有国仇!
我有家恨!
我不走!
民族危亡时,无老弱无妇孺!
有的只是有无良知的中国人!
而号称胸比姑娘大的,因为扮唱天涯歌女违反军纪的李连长,在最后一刻却是仰天长笑,欠你的十鞭子!
下辈子还!
随即抱着一捆手榴弹冲入敌军坦克队伍中,从容拉响了引信。
在第六天随着六百壮士的不断牺牲,姚营长在做最后的点名,一、二、三……,直到姚子青最后一个报到了二十四,突然,一个稚嫩的声音响了起来,二十五!
被笑称没有枪高的小乞丐跑到了队伍中,不论年龄大小,此刻他就是铮铮铁骨真汉子!
还有最后的一跪,我生是三营的人!
死是三营的鬼!
那一刻,流泪的也是英雄!
我在百度上查了一些相关资料,得知这部电影是一位民营企业家为了纪念自己家乡英雄所拍摄,拍摄起初并未想到赚钱,只是希望这段历史不要被人们所忘记。
而在此国庆佳节,查遍影院信息,偌大的京城只有三家影院有此影片的排片。
遇此情形,只能轻叹一声,希望这段历史要被更多的人熟知,不要再出现“英雄孤冢无人问,戏子家事天下知”的悲剧了!
功能性脸谱角色过多
当年票房算惨败了,首映仅89万,堪称扑街。后来靠影迷推荐才勉勉强强上了点,最终也就1200万人民币。没有什么特效没有大牌压阵,宣发也几乎没有。而且淞沪会战是国军与日军正面直接对战,那时候八路军还没改编,站在大陆这边的角度就不大会宣传。尤其是那面青天白日旗,哪怕后来的《八佰》里面都是能删就删,能遮挡就遮挡了。但这部电影还是值得一看的。
有点儿炮灰团那味儿,但不正,过于仪式化的演员、BGM减分,多一星给怀揣着少年中国梦想的英勇烈士们。
2.5也就那样啊
哎,這不是那個鬼子專業戶嗎?你駡的就是這部電影吧
良心电影,比战狗值得一看!老兵不死!
黄埔军官+全国热血将士+德械精锐+天时地利人和,被撮尔小国的武士道强盗在家门口海陆空立体围歼虐杀,全国战局一败再败,荒不荒谬?电影没有试图探究失败的深刻原因。
电影有张有弛,但这样的节奏套用在这类型的电影里完全的不合适,还不如一紧到底。演员表现力很一般。
你们的背后是你们的浙江、四川、广东。
一寸山河一寸血 正视历史 不是手撕鬼子 而是战至全军覆没。致敬这些战争英雄。
操,给看哭了,憨批李大成浮夸演技与装甲车同归于尽的时候,那句“营长,欠你的十鞭子下辈子再还你”直接泪崩,最后姚子清率23名残部坚守宝山城进行惨烈巷战,真的悲壮了啊。中国人不应该忘记这段历史,中华民族不该忘记这段仇恨!
20210515北京,晚饭后。央视频。
伍佰壮士
向革命英烈致敬!
三星半,姚子青令人敬仰,但电影技术粗糙,没有女演员的戏份会更好。
不算精彩,但所有的抗日神剧加起来,也不如看这部。希望能多拍点这种尊重历史事实的,真正跟日军在战斗的作品,少拍点不存在的,幻想出来的神剧。
装逼耍帅,望之不似军人
姚子青扮演者白恩此次像是收敛了浮浪的余文乐,又像是注入了情感的李秉宪,对人物创作相当成功,硬朗却不粗俗,面带斯文气、仪态有军容,塑造了一个铁血书生的军官形象,对外冷面掌兵、令行禁止,对内心念妻儿、珍视弟兄,内外之不同,既有慈不掌兵之故,又含责任担当之风。制作上,无论是阻击谋战、还是殉国巷战,从战壕到内城,从团战到个人,都以尽力照顾到,配乐气势磅礴,色调暗沉庄重,服化道虽都有遗憾之处,但若是追加投资,优化到金陵十三钗的战争质感,这片子将是国产抗战片的在电影层面前无来者之作。
男主全程装逼,剧情莫名其妙,把挺好的一个故事拍成这样可惜了
写实,叙事简洁明了,战斗残酷真实,以小见大,很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