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是,这部电影我实在新航飞机上看的。
然后每次重刷,也是在飞机上,因为我每次坐新航,我都会再看一遍这部电影,好像磕鸦片。。。
第一次看的时候,我还在上海工作。
看完之后拖着一个英国姐姐陪我去电影里的路边摊中心Newton Food Center 吃烤黑虎虾喝啤酒。
过了3年,我搬来了新加坡,居然就住在Newton附近,可以天天去吃。
不知道这算是怎样的缘分。
第一遍沉醉于Rachel 的生命力,她是美国梦的典型代表,ABC里面最有顽强的生命力的那群女生。
她毫不为自己母亲的出身感到羞愧,她对于白手起家感到十分自豪。
她是那么的自信,漂亮,不装。
她不知道,她即将回到亚洲的文化,那是一个和美国完全相反的文化世界。
然而,后来经历的种种,她即使遭到了一定的打击,但是后来还是用她的自信和善良,赢得了她的幸福。
无论几遍,我都永远沉醉于那场婚礼。
如此的美,以至于我后来飞去了新加坡参加新加坡好友的婚礼,我请了一个artist 做了一段婚礼的视频,用的配乐就是Wise man say... 而且我指定要用Crazy Rich Asians的这个歌手的版本。
到了新加坡不久后,我也参加了另一场婚礼,就是在同一个场馆,但是没有人造的小溪,没有萤火虫,没有水边的兰花,没有那几乎让人心醉的氛围。
这是所有电影的婚礼里,最梦幻的一个。
第二遍,我沉醉的是杨紫琼经历岁月沉淀的优雅高贵,和Gemma Chan的那种上流社会的气质。
据说杨紫琼在剧中的珠宝都是她自带的。
她在里面的每一套服装,都是那么的完美,她的举手投足,除了Elegant,我不知道如何形容。
她在这部剧里的那张老钱的舒适感,和对于来自不同的阶层的Rachel 的客气和疏离,还有她每一套品味优雅至极却毫不炫富的衣服和珠宝,都如此让人赏心悦目。
Henry Golding 太假。
我真的不喜欢这个男主角。
简直不能演的更假。
但是比他更有英伦贵族气质的亚裔血统的男演员,我还真想不到第二个。
每次看到party的场景,尤其是单身派对,帆船酒店顶层的派对等,我都觉得,这不就是天堂里才有的开心,每天都这么的开心,新加坡的蓝天白云海岛,给你全世界最好的酒吧,还有身材曼妙的美女,简直是所有美国人的梦想。
杨紫琼批判Rachel,说她一个美国人,根本不懂华人家族一代一代的传承。
最后打麻将摊牌时,看到Rachel 很骄傲的对杨紫琼说,我把你儿子还给你,不是因为我争不过你,而是我不想让他失去你这个母亲。
最后杨紫琼把家传的珠宝给了儿子,表达了对这个美国媳妇的认可。
第一次看的时候,我就觉得,美国人看了肯定老爽了,这就是美国价值观输出的胜利。
事实上,华人的老钱是不会认同Rachel 这一番天真的言论的。
不过我还是喜欢杨紫琼,喜欢Constance Wu,喜欢Gemma Chan,喜欢电影里的生活,喜欢新加坡老钱的生活方式。
这是一部多么令人开心的电影
被同学拉去看该剧,多半时间还是蛮逗乐的,小部分时间强抑身上泛起的鸡皮疙瘩,最佳状态应是将其作为轻松紧凑的浪漫喜剧,不要过于分析其背景内涵。
话虽这么说,可仍忍不住留下几句随感:1. 美籍华人想象中的传统文化真是离奇古怪。
南洋的老钱家庭,有几个不是三妻四妾的,怎会留给尼克来单传,又怎会冒出位一口京片子的贾母,带着大家包饺子呢。
2. 室内装潢走苏丝黄的高端妓院风。
让人想起了倾城之恋里,姑妈家开的花园派对,可姑妈再怎么想讨好西人审美,也不会把祖宗象摆在正门楼梯上方吧。
不过话说回来,但凡去过张弼士故居的人,也可以体谅编剧踵事增华的心态,只是开餐馆长大的,又怎能知道热带仆人们该穿白色dinner jacket呢。
3. 编剧涉及狮城的段落,都还比较到位,瑞秋选在来福士入住,在组屋吃大排档,让人觉得该剧有当地旅游局的参与。
婚礼场景放在圣安德鲁堂,也拿捏的不错,只是堂内布局太奇特了(也不是Methodist),选该堂成礼的家庭,一般都会循规蹈矩,将钱留到Reception上撒。
4. 还是缺少有层次感的男角。
真正代表父权威严的尼克爸爸,全场一直没有出现。
其他男性角色,基本上均为脸谱类的表演,稍有些看头的凤凰男段落,给的篇幅也远远不足。
这其实也不仅是该剧的问题,而与亚裔男性在美国文化的尴尬位置有关。
5. 至于津津乐道的打麻将片段,将其与色戒的麻将戏一比,便可知熊猫快餐与中餐的区别了。
6. 全剧将追求个人passion与维护家族体面对立起来,乍一看反映了两地文化的差别,只是由美籍华裔作为美式追求个人passion的文化代表,不免有些好笑。
那么多华裔的经济系教授,那么多牙医,大家千奇百怪的个人passion,怎么都落到这几门职业了啊。
7. 美国不少亚裔,将该剧捧为提升亚裔影响力的剧目(开篇隐指伦敦的Savoy Hotel,也不知是作者的哪门子暗气),而以该剧为代表,也蛮有趣味的。
这里非裔选的是一部科幻剧为族群翘楚,而亚裔则选了一部浓妆艳抹的炫富剧,画眉画得也太深了点儿罢。
25年的喜福会之后,好莱坞终于又有了一部以亚裔占据绝大多数的电影:【Crazy Rich Asian】,导演就是旧金山湾区一家40多年的中餐馆喜福居的公子:Jon Chu。
朱公子这部电影也选在硅谷的电影提前一个礼拜点映,票一下子就卖光了,和各个族裔的观众们一起排队进场,还有小礼物拿,这是所有点映式的福利吗?
我很民族自豪地猜想,是因为我们Asian 电影制作方在义乌有人?
最来劲的是,电影开场前,走来一个身高六尺西服笔挺的白人帅哥,致辞:华纳兄弟电影公司雇佣我们来确保今天没有人拍摄枪版,所以请你们现在就把所有电话关上!
我和我的同事会巡查现场,一旦发现有屏幕闪亮,我就会打开手电对准你,然后大家一齐boo乖乖关上电话,我看着二位FBI 探员一样的西装男面无表情地巡视,突然觉得应该拍一张。
于是,重新打开手机。
惨剧发生了,iPhone 的启动屏幕可真亮啊!
agent 的目光如炬,迈着大步就走了过来,指着我:Turn it off please! 原来,当agent 冷峻地站在身边凝视的时候,iPhone 启动时间那么久啊!
大家好不容易把手机都收起来关起来,片头短片出来了,主角们鼓励大家赶紧立刻掏出手机来为这个电影造势发社交媒体!
全场爆笑。
我的民族玻璃心也启动了,是所有点映都这样大阵仗排查,还是因为在场很多中国人?
电影讲的是:一个聪明勇敢的ABC女子,爱上了英俊能干的新加坡男子,后~来~发现他狂有钱!
这个顺序很重要,如果先发现有钱,再爱上,那叫做real life;爱上,然后突然发现,你家那么有钱啊!
才叫做童话。
电影节奏很快,台词很幽默,每句台词都努力有两个以上racial stereotype , 饺子麻将,能想到的中国元素都想尽办法塞进去了。
背景音乐全部是华语曾经流行曲,仿佛置身于大华超市。
我觉得好呱噪,同伴很喜欢,说要的就是那种“不懂了吧?
这就是我们喧嚣的亚洲文化!
” 的劲。
可是即便如此,作为一个一半人生在中国,一半人生在美国的Asian ,我一点都没有觉得有一丝丝的感同身受。
原因很显然,我不是crazy rich。
这个电影的主题是其实是rich而不是asian,主题其实是跨越种族的:1。
有钱真好2。
有钱人也有苦恼3。
真爱无敌有钱真好吗?
而那些狂有钱的女人海岛包了场也不过是挑衣服做SPA,狂有钱的男人在公海上一艘大游轮也就是喝酒看女人扭屁股。
有钱也是买买买,买完比比比,抢抢抢金龟婿,拆拆拆别人的好姻缘。
整部电影看下来,刚经济舱飞去飞回的我觉得让我羡慕的只有头等舱,太舒服了!
男女主角第一天到新加坡就一觉睡到八点。
我和同伴说:看看!
有了钱,时差都没有了。
有钱人的苦恼有二:老公包二奶,妈妈让我在家产和真爱间做抉择。
第一个烦恼,不是事儿!
有钱人擦干眼泪,耸耸肩,反正这样的豪华公寓全世界我还有十四个,电影结尾就立刻有鲜肉冲她抛媚眼。
第二个烦恼,不是事儿,真爱无敌。
演员们似乎是演舞台剧,表演痕迹太重了一些,毕竟,亚裔人口就不多,从事演艺行业的就更是凤毛麟角,选择的范围本来就不大。
男演员们都很帅,男主就是加强版吕良伟嘛!
大家还都频繁脱掉上衣露出腹肌。
第一次脱的时候,我身边的孕妇豪放大笑,我一把捂住她的嘴:拜托!
可不可以不要笑得那么淫荡!
女演员们颜值就都,还好。
我们反省了一下,是不是看国内节目太多?
看多了屏幕上每个女人都完美容颜,无油无纹无痘无赘肉,看着这些女人面露油光的真实画面,反而不习惯了?
这是一部让人身心愉悦,笑点不断的成功浪漫喜剧。
周围的各个种族,各个年龄层的观众们都看得津津有味,笑声不断。
杨紫琼说希望各个地方的crazy rich Asians 都去看看这部电影,大家一起自嘲一下。
美中不足的是,原书的基调是对这样奢靡的生活辛辣讽刺的,这部电影走的则是Rom-Com浪漫喜剧路线,一直在撒糖,一路有笑点,可是没有高潮,或者说高潮不够动人。
本片在豆瓣上被翻译成《摘金奇缘》,我个人认为俗掉了,翻译成《狂拽酷炫富炸天的亚洲人》最为贴切。
Crazy 其实是形容 Rich 的程度,而 Asians 在电影里面特指亚洲人。
很欣慰,一本华裔写的书成为了畅销书,一个优秀的华裔导演用了很多华裔演员把它拍成了一部很好看的电影。
下一部好莱坞亚裔电影一定不需要再等25年那么久,也一定会更精彩。
看到杨紫琼演的Elenor Young对那个表弟说出:“be a dear and go take care of that” 的时候我感觉瞬间穿越到了简奥斯汀的小说或者《唐顿庄园》。
当然这个没有人家正经英式小说剧本那么经典啦,但是类比处处可见,比如Rachel和Elizabeth,Nick和Mr.Darcy,Araminta和Lydia,Astrid和Caroline Binley,Collins表哥和awkwafina她哥,那对活宝父母和Bennet先生太太等等。
如果这么说的话,和流星花园也能找到很多相似的人物,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体说来,电影走的是最最讨巧的麻雀变凤凰,灰姑娘嫁王子的案例,随便加些喜剧元素,把王子包装得人人垂涎欲滴(比如Mr.Grey),加上一众帅哥美女,就会很卖座。
但是我给了三星很大的原因是因为这是第一部中国元素简单易懂,但又不令人生厌的电影。
从文化输出的角度来说,这样的电影值得鼓励。
比如李安的那几部中国电影还有《英雄》什么的,太玄虚了,老外不会懂,顶多看个热闹,也不能引起太大兴趣。
其他的那些大量中国广告植入景甜主演的电影就太刻意了,不够讨巧,导致很多美国人一看是中资合作的片子就不愿意看了。
这部电影在美国人当中的口碑好像还不错,很多美国人看了之后都很喜欢Astrid,还有那几个活宝笑星人气也很高。
Awkwafina在Ocean's 8的时候还只是可有可无,但是在这部电影里真的大放光彩,我坐在电影院里一直都在盼望她多出来,多说话,每个有她的情景都非常搞笑。
她就连讲话的语速和口音都听起来亲切好笑,真是佩服。
我个人非常喜欢杨紫琼的角色,高贵而隐忍,克制而有力,她是高贵的杨夫人,也是老太太眼中无论怎么都是错的媳妇。
她在做着自己以为正确的事,不惜牺牲自己的人生去成全大局,比如她放弃了前途出嫁,放弃了儿子让老太太养,都是为了她心中的大局。
所以在一个平民姑娘,还是她眼中只顾自己潇洒的美国人介入她为儿子安排好的生活的时候,她做出了所有在她位置上的人都会做出的决定--阻拦。
影片的高潮应该是麻将馆的那段,当Rachel说出:“不是因为我不够好,也不是因为我害怕,而是因为我太爱他,所以我选择成全。
当有一天,他娶了你眼中合适的媳妇,你含饴弄孙的时候,不要忘了,是我这样一个平凡的贫穷的小人物,给了你那样的一切。
”虽然还是很cheesy吧,但还是看哭了。
中国元素中表现得比较好的除了麻将,还有包饺子,和昙花会,都让人觉得可以欣赏的同时,又有些敬佩中国的文化。
配色上也非常的大胆,但是偏广东风了,大红大绿的。
不功不过的是音乐,不知道怎么选的曲子,很配合电影,但是不够好听。
缺点是主角的选角,男主不够帅,不够高贵。
王子就算装成平民也还是王子啊,你看蒋友柏。
客观来讲女主的喜剧感还是有的,但是有亮点让我不能忍受。
一是她在电影里一副典型无脑ABC的形象气质,妆太浓,无论什么时候,哪怕是睡觉的时候嘴唇都涂得满满的,而且一定要涂出来显得丰满,还有永远的假睫毛,这哪像NYU的教授啊,明明就是美妆博主风啊。
为了自己好看而让观众出戏,是成为一个优秀演员的大忌。
第二,最最不能忍受的就是女主的中文太烂了,女主的角色是第一代ABC,是会讲中文的。
做演员的人怎么连那么那么几句话都模仿不明白,而且听说女主演FOB的时候就被主创吐槽中文不行让她去学。
真正的好演员会将口音模仿得惟妙惟肖,比如《行尸走肉》男主,明明是英国人,但一口美国南部牛仔口音基本毫无破绽,还有大块头施瓦辛格,当年苦练英文,现在好多美国人都不知道他其实是匈牙利人,还一个劲推荐他去竞选总统。
我可能也是爱之深责之切吧,总觉得我们亚裔在好莱坞本来就不容易,所以一定要拼命做到最好才是,不然什么时候才能拿影后啊!
其他配角的选角大部分还是很成功的。
除了kitty pong,哪有亚洲女明星那个样子的。
还有Eddie他老婆,也是丑了点,你看富家少奶奶们大部分形象气质都不错的。
期待这部电影之后,有更多亚裔主演的电影,和更多宣传中国文化的电影出现。
目前看票房和话题度,同样的亚裔喜剧在未来几年应该不是问题,不过还是希望有一天我们的严肃电影也可以票房大卖,真正实现让人尊敬甚至迷恋我们的文化,因为我自己就是这样的。
最后来一张我和几个主创的照片镇楼吧。
最左是我,Gemma又高又瘦还美,完美定义了合影杀手(泪目)
这部电影在许多细节上给了我复杂的感受,虽然剧情本身并没有可以深挖的部分——原书本来就是一个浅薄的故事。
看得出来,导演在选景用人上花了许多心思。
这部全亚裔的英文电影,阶级感首先体现在口音上。
导演很细心: 代表老钱的超级坡富豪,一水的英国腔。
要知道,这个家庭的老太太,在众星拱月如太后一般出场之后,可是操着一口雍容的京腔——另一个帝国口音的余晖。
我还未看原著,不知道这是否是导演有意安排。
但是口音所流露的东西太丰富了,就像演员杨紫琼——以及她所饰演的杨夫人——几乎完美掩盖了的马来西亚式英文口音;男主角纯正的伦敦口音对应他的成长背景,女主角母亲努力掩饰的新加坡口音(因为她饰演大陆移民)。
而作为本剧的真正背景,剧中集中出现Singlish的地方却屈指可数:大部分是小富豪高家女主人(代表了坡岛世俗符号——auntie)在饭桌上的对话,基本是为了激发笑点。
Singlish口音确实独特,说句极为不合适的话,在正统英语口音的映衬下(又是一句不合适的话),因为太过平民而显得局促,只能谐用。
Singlish本身是对高高在上的正统英语的消解,无论是从口音还是语法上。
殖民地人民千奇百怪的英语口音,比如印度英语,菲律宾英语,甚至港式英语,许多时候像低等生物一样被嘲笑。
但在我看来,只有Singlish,因为极度的民族融合与文化碰撞,在异度空间进化出了自有的词汇、语法、发音。
这首先是草根的方言,因此电影里的超级富豪们也率先抛弃了它。
杨夫人与丈夫相识于剑桥,在教育,智力,财富,口音上,都不逊于真正的英国上层---这差不多是上几代英属殖民地华人最高的追求与象征。
当然,比肩绝对不够,超越才能产生权力的转移。
被私人酒店的服务员羞辱后,杨夫人一个电话,让英国老爵士亲自下楼宣布"新主的诞生", 并且明确了财富在地位崛起中的首要位置。
电影的主旨再清楚不过了: 无产者与有产者,乃至生产关系的操控者,隔着无数道鸿沟。
傲慢无礼的酒店员工也好,知性美丽的大学教授也好,无论人种、品德,在老钱的眼中都一样低下。
这就是杨夫人冷冷说出’自己人‘时的含义。
在电影里,杨夫人面对女主Rachel,毫不犹豫地否定美国与美国人,认为美国价值观鼓吹追求个人理想而罔顾家族利益,与她这样的家庭格格不入。
事实上,这个否定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呢? 是秉承经济与口音上英国上层的身份,否定一个美国人;还是以南洋富裕华人的身份,否定一个穷苦大陆移民后代? 或者兼而有之?
第二个否定并不彰显,也许是导演有意为之——为了不引发世界华人内部的鄙视链。
又或者因为,原作系列的第二部,正是《中国富豪女友》。
在操控者的世界里,老钱新贵的故事永远在轮番上演,也同样无论人种、品德。
杨夫人所骄傲的‘传统’,也并不仅仅是华人传统,而是老钱们守卫秩序时自然而然的姿态。
片名是《Crazy Rich Asians》,而亚裔不需要自称亚裔,只有当我们面对他体,才需要指称自身。
所以这部影片当然是拍给非亚裔们看的——通俗一点,主要是拍给欧美白人看的。
白人们分不清亚裔内部的广谱差别,所以给了我们统称。
那么原作者Kevin Kwan是新加坡华人,这个故事的大部分角色,也都是各式各样的华人,他难道不知道亚裔不仅仅指华人,也指为数众多的菲律宾人、印尼人、印度人与日本人?
换句话说,他为何将这样一个华人家庭指称为Asian,而不是Chinese?
除了相当多的国际人口,新加坡有百分之七十的华人,百分之二十的马来人与百分之十的印度裔。
这是区域内被穆斯林包围的唯一一个华人为主的国家,也时时刻刻思索着自己的定位。
鉴于Chinese一词在国籍与族群上的双重指向性,为了不引起敏感的种族与国际纷争,多年来政府对内强调‘One People, One Nation, One Singapore’,试图仿照美国这个最成功的移民国家,塑造出‘新加坡人’的意识身份,甚至不惜重金挖掘本地文化、创造本土符号。
对外,新加坡的野心是做亚洲代言人。
国立大学是‘亚洲首屈一指的大学’,任何新办的研究机构目标是首先要‘引领亚洲’,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下属机构包括‘国际亚洲研究院’...新加坡确实比任何一个亚洲城市都要国际化,堪称亚洲人大熔炉。
这样一个人种与文化处处杂糅的地方(先毋论这些移植文化的深浅),英语是一根悬梁,一个锚针。
英语教育推行多年,即便不会将人种与母国文化之间的联系完全切断,至少是靠阻隔保持了安全距离,况且又在每个人的身上加绘了一层‘先进语言文化’的艳色。
对内对外,Chineseness都被刻意调淡——除非有些时候需要强调多元。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有意识被塑造出的漫延的亚洲形象,这是一个尚未被完全定形的概念,是敏锐意识到自身与观者(白人)不同之后,因为缺乏对自身精确的描述分类(抑或本身就是杂烩),又不愿意显得迷惘,而抓住的一把概括的大伞。
毕竟,没有人希望成为飘蓬。
在母国血统文化与强势的英语文化之间,要么选择一个,要么跳脱出来,说自己是那独特的第三个。
在南洋,每一个说英语的华人,其身份都是重置的。
不要忘了,今天的普通话在上世纪才被确立。
就语言而言,方言,英语,与所在国的官方语言首先便三分了天下。
血统上,与马来人结合而产生的土生华人族群(peranakan)为数众多。
宗教上,更有南洋地区的华人基督教传统,在这繁杂的图景上再添一笔。
所以到底什么是Chineseness?
这是一代目们才会考虑的事。
对二代目三代目们,身份认同的基础首先是家族。
大环境下常常不方便也不乐意强调华人认同,只能笼统地冠之以亚洲人认同。
所以片子里没有也不需要出现Chinatown。
假设这部剧叫做Crazy Rich Indians,片子里也绝对不会出现小印度。
这些民族风情浓重,母国人员众多的景点,正是因为太清晰太民族,而显得与‘亚洲化’的模糊面孔相悖。
出镜的选择里,Bukit Basoh路边那一排修缮完好,精美优雅的店屋,是近年来是‘亚洲化’的代表符号之一。
这些店屋大多建于上世纪初,建筑风格混杂,常常是马来的门楼与电扇,土生华人的瓷砖装饰,配西式立柱和中式牌匾。
由于距离市中心近,许多房子都被买下来作为酒吧和餐馆,重新装修过后很是绚丽。
所以Asianness到底是什么?
从店屋的隐喻来看,是铺面而来的、已经作为嵌合体,又灵活融入本土的异国面目。
杨夫人和Rachel的冲突发生在欧式风格的豪宅,那里是杨夫人的主场。
但在结尾,导演特意将两人的较量安排在槟城的张弼士故居,这是早期南洋华人富豪的代表建筑,同样风格杂糅,但精美大气且传统中国元素更多。
杨夫人穿过写有‘居仁由义’的牌匾(不知道在怡保出生的杨紫琼能不能理解这句孟子里的话语),来到中庭里Rachel设下的麻将桌——这是多么美妙的比喻,麻将桌上无大人,每个人都享用平等的运气,以智慧和胆识搏斗。
华人的家事,最后依然以华人的方式谈判、较量、和解。
这应该是全片里,少有的只强调Asian,不强调Rich的部分。
烂的一塌糊涂!
亚裔在西方人眼中就是这种形象!
fk!整部电影像打了春药的疯狂,满屏的荷尔蒙疯人!
感觉是一堆垃圾在狂欢!
什么电影乱七八糟,还是个华裔导演,宁可别导这部电影,简直在侮辱华人,真忍不了!
反正看了这部片子,感觉中国人在老美心中就是这副德行!
fk!不好意思,我又爆粗口了。
整篇除了表现中国人有钱,胡作非为,混乱的价值观,来了个美国华裔,然后不在美国本土长大的华裔都是垃圾,影片表达的是这种调调,荒唐的文化输出,除了美国文化有真善美,其他都是邪恶的!
就这么简单!
1星已经够多了!
给两份已经是最高的了,两分是给所有演员的付出,如果小说写言情故事,读者可以接受这种所谓的爱情故事,但是最为一个电影,我并不觉得这部拍的有多好。
从导演不明所以的插线描述和转折,电影的叙述手法和方式不是很能让人理解剧情和导演的思想。
总的来说,导的很烂。
再说演员,所有演员都还能算演技在线,重点喜欢杨紫琼,演的很有气势,不错,其他演员都是同行衬托。
再说我最恶心的剧情,什么垃圾剧情啊……我都无力吐槽了,5年前你要说这种霸道总裁爱上我的故事,大家可能都还能接受,但是这已经是2018了,这种恶俗的剧情能不能不再出现了。
为什么总是这种男主很有钱遇见了平凡的女主?
就不能给我来一个富婆和小狼狗吗?
为什么亚洲女性总是处在不是”普通傻白甜”就是“狠毒恶婆婆”这样的刻板印象里呢?
最让我不能理解的是女主对男主妈妈的态度,我觉得她就算结了婚,也不会过的很舒服。
威胁别人不是一个可以一劳永逸的方法,况且女主表现的太懦弱了。
她在一点点缩小她自己的感受去接纳男主的家庭,但是男主除了道歉和安慰帮助都没有。
回想起来,男主完全是个工具人。
👌女主本来就不是因为男主家庭的钱而跟他在一起的,这意味着她没有必要一味的去迁就别人。
在爱情里女主太卑微,而男主有些靠不住。
这里重点表扬男主的姐姐(或者妹妹)跟渣男就是要断的干干净净。
还整凤凰男那一套,什么因为你们家有钱有权所以我被压的喘不过气才出轨的,guna!
你当年看人家钱结婚的时候可不是这么想的吧?
渣男就是渣男还在这找什么破借口。
最后,虽然好莱坞这次用的是全亚洲阵容,但请问这个片子的剪辑和剧情哪一个可以比的上其他的好莱坞片的水平?
昨晚上看的电影,腮帮子都笑酸了。
作为不用费脑的爆米花电影,个人认为绝对合格了,说是很喜欢也不为过。
翻了半天影评没找到特别合心意的来点有用,干脆在这个阴雨天的下午自己码一篇。
大概我是把片子当成亚洲灰姑娘真人版来做的心理预期,所以真心觉得各方面都超出了期待。
首先这绝对不是一个灰姑娘的故事。
Rachel聪明自信,坚强开朗,有自己热爱并擅长的事业,有关系亲密的母亲和朋友。
这样一个满足于自己现有的物质水平,精神上无比富足的姑娘,找到一个与自己相当并且获得幸福的可能性,远大于坐拥豪出天际身家的完美王子Nick找到彼此契合家族又满意的真心爱人。
Rachel跟着恋人回新加坡见家长,虽然非常爱他却也决不是没他不能活。
没有他,她还是她,甚至即使失去任何人,她也还是她。
自己有把握幸福的能力,无须仰仗他人鼻息。
独立的人格闪闪发光,不需要任何王子拯救。
而Nick出身于富豪之家看似是上天的恩赐,但何尝不是人生另一种意义上的困难模式。
世间最美好的亲情、爱情、友情、信任、自由,在巨大的金钱财富面前统统面临各种考验。
他接受了最好的教育,却从小被妈妈送给奶奶抚养。
他被认为是家族事业的继承人,却没有人问过他自身意愿。
他在自己女朋友面前要尽可能掩饰好自己出生富贵的事实,因为‘喜欢跟她待在一起的自己’。
他在物质上也许胜出她太多,但精神上他们是平等的,甚至他有时仰望着她。
他知道她有能力应对家族对两人的异议与为难,重点是她是否愿意为他涉过这滩浑水。
他要确保她认为自己值得。
是不是更像个女武神帮助王子驯服巨龙的故事。
是不是很独立女性,是不是很好莱坞,是不是米国价值。
其次,确实像很多评论里说的很不中国,但还是很新加坡的啊。
里面各种梗真是超好笑。
可能我心里预期比较低,但指望好莱坞改编的新加坡轻小说能够代表整个亚洲或者华人,本来也就不切实际。
我真心觉得作者取名Crazy Rich Asians有部分原因是实在不好意思厚着脸皮写Crazy Rich Singaporeans,其他亚洲国家人都是穷逼的潜台词不利于营销。
以我的有限经验,港澳、台湾、南洋华人虽然实行西方资本主义,但家族个人观念上远比大陆民众传统。
念书的时候一度震惊我幼小心灵的观念是人这一生不过是承上启下,将自祖辈传承的有形无形的财富,不求光宗耀祖,至少完好无缺地交给下一代。
当时既感动又佩服还夹杂着WTF的复杂心绪至今依然生动。
所以Nick家族对于继承人择偶的传统与保守,还有对外来者天然敌意我没有觉得过于夸张。
甚至片子大部分被批评的地方我都挺能接受,包括富豪之间的鄙视链远比中产鄙视链来得赤裸直接,还有诟病频率最高的大红色儿的浮夸舞台。
大陆的传统和阶级观念在那十年里遭受的挑战让忠孝礼仪仁一度几乎俱废,而以其为使命的士大夫阶层被硬生生抹去,说我们的眼光没有局限性是不可能的。
试着跳出中国人角度以更开阔的视角来看,影片的展开其实并没有什么引人注目的不妥之处。
第三,女主Rachel人设很赞。
一个能坦荡荡对空姐说你们搞错了我们是坐经济舱的人,一个毫无心机地表示飞机上的睡衣比自己家里所有睡衣都要好的人,一个落落大方地对男友妈妈表明我走不是因为我怕而是我愿意为你们着想的人。
她哪怕有一点点自卑,都做不到这些。
不卑不亢,进退有度,最是难得。
虽然一开始面对男友的富豪家庭宛如爱丽丝掉进了兔子洞,但回过神来她骨子里的自信,知道自己足够好配得上任何人的气度,我很欣赏。
自己认为自己不配的人,不会有别人来认可你。
这也并不是个教人不在乎才能拥有的故事。
Eleanor在家族中今时今日地位的代价是自己的事业,Rachel之所以得到未来婆婆默认,是愿意主动放弃自己的珍视的爱情。
她如果真的嫁给Nick,一路放弃的东西只会更多。
然而不正是因为这样,才会认为得到的格外宝贵千金不换吗。
爱情或许产生于火石电光的一刻,对彼此经久的付出和共同经历的磨难才是让虚无缥缈的爱情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必经之路。
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没谁能不付出而天生轻松地拥有。
最后硬要说情节展开有什么不自然的地方,看的时候觉得最后男主妈妈的转变有些生硬,但看完回想又觉得也不是说不过去。
第一幕95年在伦敦Eleanor被酒店前台看人下菜碟,有人说悲哀的有人说爽快的,我唯一的想法却是哇塞她好吃得住她老公……她在暴雨中的电话亭里对她老公吼‘我不理啊你给我搞定它’,联系到后面的情节,我想她老公一定非常爱她,一定给了她足够的尊重支持理解和鼓励,一定非常认可她对家庭付出和努力。
一定是一个她认为值得的人。
还有他们那个长得帅身材好,性格阳光又体贴,双商俱高有主见且一心自食其力的儿砸,那可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这只能是个有爱有尊重的家庭。
与表哥家连老婆开口做个自我介绍都会被打断的家庭绝对天壤之别。
我觉得,Eleanor之所以会松口也是希望自己的宝贝儿子能拥有自己所享受的爱情吧。
只要对方是个值得的人。
于是对这点生硬我也就释怀了。
关于讨论的很多的歧视问题,在国外生活过的人都明白没歧视是不可能的。
歧视这种世俗到不能再世俗的玩意,能打破它的也只有人生三俗:金钱、美貌、能力,任一样都行,都有最好。
希望得到主流认可不是错,不是妄自菲薄,也不用悲哀,这是身而为人再正常不过的心理。
所以我认为全亚裔的卡司就是胜利,虽然不是大捷,但一步总是更近一步,由衷感到高兴。
Blood, social rank, wealth, surely they show who we are to the world, but we are so much more than that. We know we all are.
早在国内上映之前几个月,《摘金奇缘》已经在北美取得了票房口碑双丰收。
美国首周票房265万美元,目前美国总票房已达1亿7千万美元。
IMDB评分7.3,烂番茄新鲜度指数92%,影评人评分7.6,观众好评指数79%。
《时代周刊》的Karen Ho将其与25年前的《喜福会》相比,称其为《喜福会》后第一部“有着全亚裔阵容和由美籍亚裔导演的现代故事”。
在这样的口碑下,无论是因为影片性质还是中国广阔的电影市场和庞大的观影基数,此片引进国内可谓是板上钉钉。
中文预告片也早在今年4月份就能在网上一睹为快了。
烂番茄从预告片来看,这部全亚裔班底的电影获得了许多成功亚裔影人的加盟。
老一代的包括卢燕和杨紫琼,年轻演员中吴恬敏和Gemma Chan也是美英两国观众比较熟悉的亚裔演员,给人带来不少亲切感,观众对她们的演技也比较了解和放心。
然而让人感到失落的是,预告还展示出了老套的“灰姑娘”剧情和对亚洲富豪奢华生活的夸张渲染,甚至有网友称之为“好莱坞版小时代”。
不管是原片名Crazy Rich Asians还是中译名摘金奇缘,其中隐约透露出的味道也都正如预告所展现出来的,充满了俗气套路和西方对东方一直以来的猎奇窥探与诠释。
作为被窥探的一方,我们难免会感觉到被误读,特别是在看过近年好莱坞大片里为了迎合中国市场所添加的所谓中国元素后,会担忧此片是否又是一部消费亚裔、对亚洲文化存在着不尊重的作品。
落笔之时国内还未上映,但已看的观众评分仅有6.3分。
是因为水土不服,还是影片的质量和刻画真的让观众的观感有如此大的分歧?
豆瓣当然,这部电影是由小说《疯狂的亚洲富豪》所改编的,里面就描述了各种夸张的亚洲富人生活,而小说据说也是美籍华人作家关凯文根据自己亲身经历而写。
因此对于我们“不真实”“炫富”的指控,原著作者可能会微微一笑,说我们没见过世面。
毕竟我们自己没有体验过这样的生活,确实也无权用虚假来形容它。
但因为这样,这种表现方式就没问题吗?
是,然而也不是。
抛开先入为主的疑虑和不满,我们还是需要回到正片上来讨论。
此片看下来和预告片表现出的风格相差无几。
从目标观众来看,这部片的理想目标观众其实不是中国本土华人。
即使一开头便引用中国睡狮的名言以示赞美和尊重,而且所有主要角色的身份基本都是华裔,但是电影中的每分每秒,都无法给中国国内观众带来多少联系感。
而对于海外华人来说,他们即使不是过着这样纸醉金迷的生活,但是在异国他乡生活所面对的身份认同困境,确实能够在这部电影里找到一丝端倪。
必须承认的是,亚裔制作班底确实更为了解亚洲的文化,不但考虑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还考虑到了华人圈中的多样性,角色们以普通话、粤语、闽南语等方言来区分他们的出身地和文化环境。
在男主Nick的家庭里,阿嬷讲的是国语,而男主母亲Eleanor说的是粤语,体现出了华人圈子里不同地区文化的交融。
但电影中的一些描述仍是给人带来了一丝不适。
一开头紧接着拿破仑的中国睡狮名言“Let China sleep, for when she wakes, she will shake the world”(“让中国沉睡吧,当她苏醒的时候,整个世界都会为之颤抖”),就是Eleanor一言不合就买下一家伦敦历史悠久的酒店的情节。
这场景难免让人解读为:中国强大起来意味着中国人富有起来——且不说角色是新加坡华人“the Young Family of Singapore”——因此中国和中国人就以钱来震撼世界。
在这个双方都不完全占理的场景里,中国角色一方以钱服人,英国角色一方则是高傲和种族歧视(但等等,面对小孩子故意把泥弄得到处都是这样没有教养的行为,被歧视真的只是因为你是亚裔吗?
)。
酒店管理人员最后的尊重不过是资本使然,这并非是一个对华裔形象的正面导向,也不见得是一个高明的制造喜剧效果的方式。
此处树立出的Eleanor的形象不是一个勇于争取自己权益、对抗歧视的正面女性角色,而更接近于一个表面强势却只求助于金钱来解决问题的形象。
而对于Eleanor的行为,小时候的Nick和表姐Astrid表现出的却是得意。
无法想象在这样的教育耳濡目染之下,他们俩后来是如何最后出淤泥而不染、成为这部戏里为数不多“三观正”的富人的。
这样看下来,这一幕戏交待了Nick家的富贵背景,塑造起了Eleanor给观众的第一形象,还顺便反映了某些亚裔的低素质行为,整个开头设下了一个尴尬而讽刺的基调。
这是一场漂亮的胜利吗?
其次,在接下来对新加坡华人圈子的展示中,居然完全没出现一个出身普通家庭的角色。
“最穷”的大学同学也是住豪华大宅,还有整整一个房间的华丽衣服作为Rachel的后盾。
换衣服升级的桥段还出现了两次,第二次直接以抢了富家女镜头的方式来表现Rachel的胜利。
当然,剧情也证实了这样的胜利对达成她最后的圆满结局并没有任何作用。
而Nick方面,除了Nick、Astrid和办婚礼的那对朋友,其他亲人朋友几乎清一色的势利眼,要么有心机要么肤浅愚蠢的形象也让人大呼无趣。
亚裔富家女形象浅薄做作,死鱼事件更不仅仅是普通恶意,而是已经上升到了一种极其恶劣的性质,并体现了一种相当扭曲的心理。
这反映出Rachel跟他们不可调和的其实不是阶层差异和关于家庭和个人的东西文化分歧,而在于根本的价值观。
亚裔富家女的恶作剧我们都讨厌刻板印象,但如果说摆脱刻板印象的方式仅靠大量走向另一个极端,那么简单粗暴的解决方式,不过是另一种刻板印象和剧本塑造上的偷懒罢了。
既然亚裔女性公认的羞涩、温顺、内敛,那就设置一群疯狂、开放、刻薄的亚裔女性。
既然公认亚裔男都瘦弱没有性吸引力,那就在设置戴眼镜肥胖的古怪单身宅男外,贡献出身材完美的亚裔帅哥。
影片不止一次通过亚洲男性腹肌特写和他们裸露上身的镜头来转换传统凝视对象,将男性放在异性角色和观众的凝视焦点中。
这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变对亚裔男的刻板印象,但是比起主要女性角色来说,主要男性角色的塑造远远不够丰满。
单说最完美的白马王子Nick,在整部影片中形象单薄,心理上没有太多的挣扎和成长。
他的争取即便不能说不存在,但基本只在镜头之外进行。
在包饺子场景中,Eleanor很明显对Rachel进行了讽刺,但他却没有反应,也没有为Rachel说话。
我们能看到的是他只会以戒指求婚来坚定选择,以维持他不拜金好男人的形象。
戏内戏外的凝视角度与此相反,女主Rachel的人设十分符合现代独立自主女性的形象。
她不但有大学教授的职位,而且除了发生不熟悉文化而带来的一些乌龙事件以外,待人接物也无可挑剔,面对各方的刁难和白眼能够不卑不亢。
其次是表姐Astrid,虽然出身富贵,但没有架子,一直委曲求全努力维持婚姻,在发现丈夫出轨后,伤心之余能及时抽身潇洒离婚。
这两个女性角色在一众女性角色中鹤立鸡群,是影片的一抹亮色,也响应了近年女权主义的觉醒和呼吁。
但在Astrid方面,影片对她最后的离婚决定缺乏自然有力的铺垫,对她的工作才能也只是匆匆交待,直接以买得起高价珠宝首饰和有14套房产来表现她的离婚资本,这样只显得她的决定和牺牲来得并不挣扎。
结尾更是为她加了一个遇到新对象的彩蛋,以弥补离婚带来的“缺陷”,让这个完美结局更加落入传统东方式的以家庭为中心的圆满,多少让人感到有些老套无味。
Rachel和Astrid身份认同困境:浅尝辄止的诠释与思考我们先将所有华丽元素抛开,看看电影所希望表现和讨论的重点——海外亚裔的生存困境:身份认同。
虽然说这部影片的主要矛盾存在于代表东方传统文化的Eleanor与代表西方文化的女友Rachel之间,她们的主要分歧(以对白方式多次强调)是女性应该放弃工作照顾家庭还是坚持个人事业追求。
但是她们面临的根本困境其实是一样的,那就是她们都是“中间人”。
不但Rachel是“香蕉人”,Eleanor也不算是一个完全的“东方人”。
她们自身都是东西方文化并存的矛盾体,对于两边的文化圈子来说,她们常常都是他者,永远无法完全融入任何一方。
Rachel生长在美国,受到的是西式教育,跟亚洲的唯一联系是母亲和自己的长相。
但是她还是选择了同样身为亚裔的Nick,并且为了跟他在一起,要尽力补回她缺失的关于东方传统文化的了解,在这过程中闹出了一些小插曲。
根据大学课堂场景来看,西方人对于她是尊重和接受的,但她反而遭到了“同胞”——以Nick家庭为代表的亚裔圈子的拒绝和歧视。
这对应了年轻的移民二代的身份认同困境,他们在社会中接触的完全是西方文化,但无论有意无意,由于在原生家庭中得以传承和保留下来的传统文化十分有限,他们被动地丢失了自己身上传统文化的部分。
对于传统文化的不熟悉在他们和同胞之间划出了一条难以填补的心理鸿沟。
Eleanor同样是受过西式教育的,但她选择了放弃工作照顾家庭,是为传统文化占了上风。
有趣的是,在她极力保留自己东方文化的同时,她跟富家太太们学的不是东方佛经,而是西方圣经。
这仅仅是消遣,还是她一直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证明呢?
但就富家太太们对Rachel的八卦嫌弃的劲头,与伊甸园的蛇无异,只怕对基督教文化还是吸收有限。
同时,阿嬷教训Eleanor说把Nick送到国外待太久被西方文化所影响,Eleanor也曾多次催促Nick离开美国回家,说到底也是一种矛盾心理:既认同西方教育系统的先进,又担心下一代被同化。
这对应的是老一辈移民一代的身份认同困境,她们更赞同及遵循传统文化,但又无可避免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
他们无法掌控其中的平衡,无论是在自己身上还是在下一代身上。
因此这里面的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受到两方文化的影响,这给他们带来自豪的同时却又带来了痛苦。
因此我们可以说,这部电影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海外华人的困境。
但我们把华丽元素加回去的时候就会发现,富有的家庭背景和让人眼花缭乱的富豪生活画面冲淡了这样的表达。
美国Variety 综艺杂志的影评人Peter Debruge将表现奢华生活的场景跟《了不起的盖茨比》(2013)进行对比,然而一边是繁华过后的落寞,一边是为抓眼球、破亚洲贫困的刻板印象、制造喜剧效果,批判讽刺之意停留于表面且淡薄,在进一步表现亚裔身份认同困境主题方面并没有帮助,两部影片除了视觉同样华丽之外实在难以相较。
这就是为什么说即便这是原著改编,画面场景的过度华丽仍然成为了一个问题。
即使Eleanor多次强调对Rachel的不赞同不在于家庭条件,而在于文化不同,但在两方家庭条件差距如此大的情况下,文化冲撞的影响分量是否真的可以完全能独立于经济阶层状况来考虑呢?
公海Party就影片表现出来的来说,两者无法独立来看。
如上所说,Rachel跟Nick家庭圈子的观念不和并不完全在于文化。
阿嬷在高潮部分对Rachel的否认仅仅在于Rachel是私生女会影响家庭名声,而不是因为文化背景差异。
Eleanor跟Rachel提到往事的时候,说自己不是阿嬷儿媳妇的首选,仍然先提到了是因为自己并非出身富贵。
因此家庭名声和财富仍然先于文化背景来考虑,文化背景差异对这场婚姻的决定性作用遭到了弱化,损害了对亚裔身份认同困境主题的表现力度。
此外,电影在将东西方文化对立起来的同时,也免不了让人感觉“捧一踩一”。
以Rachel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自由平等,尊重个人追求,对东方传统文化宽容接受;而Eleanor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以家庭为主,牺牲个人追求,不尊重个人隐私(请私家侦探、帮儿子换衣服),对西方文化不宽容。
这样不平等的表达甚至到结尾也没有达到两方的共赢——也就是东西两方的和解和互相尊重。
因此虽然海外华人能在某些片段找到共鸣,但本质上来说,这仍然是偏西方角度的片子,并对身份认同困境的表现和诠释浅尝辄止。
从高潮到结局:未能得到解决的人物矛盾除了对身份认同的困境没有深入思考外,从剧本创作角度来看,这个完美结局实际上也并不完美。
让我们来看看高潮部分最重要的场景麻将馆片段。
这一段是剧情的重要转折点,并且可以跟前面Rachel和Eleanor在家中楼梯上交谈的片段形成对照。
在楼梯场景中,Eleanor占了绝对的上风,不但是因为场景发生在大宅内——是她的主场,而且还安排了Rachel最后在Eleanor逼近时下了一步楼梯来表现。
这种高低的站位和摄影角度不但在视觉上造成压迫感,也反映了人物心理上的交锋状况。
加上Eleanor端详Rachel的无礼动作,使得Rachel开始退缩,并且从先前的自信转变为矛盾。
Rachel和Eleanor的对峙经过身世揭秘剧情后,Rachel的境地落到了低谷。
母亲开导和Nick求婚后,Rachel做出了决定并跟Eleanor做最后的摊牌。
在麻将馆场景中,场地由豪华大宅转换为麻将馆——一个Eleanor不熟悉的环境,此时是Rachel的主场。
Rachel的服装从西式礼服转为传统中式服装,并以麻将入手贴近Eleanor的传统心理,坐在各方平等的麻将桌旁表现平等的态度,让Eleanor放下戒心。
整个场景下来确实并不复杂,一开始Eleanor就咄咄逼人地吃牌,显示毫不怯场。
而Rachel在明明可以胡的情况下故意喂牌,也就意味着她的主动退出。
Eleanor表面上在牌桌内外都获得了胜利,实则这个结果都在于Rachel的选择。
让步?
还是不让步?
可以看得出编剧借用麻将文化推进剧情的巧思,然而这真的能构成Eleanor回心转意的理由吗?
贯穿全片的矛盾是Eleanor的家庭观念和Rachel的独立个人追求的矛盾,背后还有Eleanor和阿嬷老一代婆媳的矛盾,还有Rachel的身世所带来的困境,以及Nick是否继承家产的选择。
那么这场麻将戏是否解决了所有、或者只是其中一个矛盾呢?
并没有,矛盾依然没有解决,而Nick在这其中也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Nick最终的求婚仍然取决于家庭的允许与否(带着Eleanor的戒指,而不是阿嬷的家族戒指),而家庭的允许也不是基于对西方观念的尊重和接受,而是一种“必输”下的无奈举动。
观影无数的观众从开头就已经很清楚一个喜剧灰姑娘故事肯定会有一个圆满结局,这个转折并没有爬到一个足够高的高潮点来满足观众。
这使得最后的结局显得十分简单粗暴,直接抛出,来得无法让人信服,也并不圆满,更像是一种暂时的麻醉剂,而醒来之后仍然需要面对未解决的问题。
父亲形象:隐藏在故事背后的权力 说到这里,我们是否留意到,在以家庭为中心的父权社会中,Nick 和Rachel的父亲都没有出场。
但尽管我们只能通过对白来了解他们,他们在剧情里的作用、特别是对Nick和Rachel的结合成败依然举足轻重,实际上是作为他们的婚姻的重大障碍而存在,并且是笼罩在两位女性Eleanor和Rachel头上挥之不去的阴影。
Nick的父亲以工作为重,家庭的事情都留给母亲和妻子。
他坚持选择娶了Eleanor,但并没有在乎妻子和母亲的矛盾,也没有支持妻子的事业,默许她丢弃律师的前途和高学历来为他打理家庭,自己醉心工作。
可想而知他陪伴妻子的时间也十分有限,唯一能做的补偿,或许也就是当妻子一个电话打过来的时候就千金一掷买酒店了。
可以说剧情反映出的他除了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人之外,并没有为她的权益而抗争。
他的立场和他母亲实际上是一致的,因此他不会赞同儿子的这段婚姻和儿子放弃家产的态度。
这一点到结局也没有解决,因为Eleanor虽然默许了婚事,但她的默许有多大分量,实际上是存疑的。
另外,Eleanor恶婆婆形象正是由她对父权家庭及其利益的的坚定守护和无条件维护所建立。
当她对Rachel的态度跟阿嬷对她的态度一致时,父权通过又一代女性对女性的压迫得到了巩固。
尽管父亲本人完全没出场,但她们对儿媳的是否满意都是围绕着儿媳是否符合父权家庭的利益来考虑。
最后结局里,Eleanor打破了这个传承,可惜的是这个举动既不是因为自我意识的觉醒,也不是对父权家庭的抗争,只是为了完美结局的需要,难以让人喝彩。
至于Rachel这边,她名义上的父亲是个家暴男,生身父亲是母亲的同学。
在她还以为自己的父亲早已去世的时候,富人太太以此来笑话她,并在听说他生前是中国工人时满脸诧异;势利的表哥以为她来自豪门尊重有加,数出各种朱家企业。
无论是嘲笑还是尊重,隐藏的是父权社会的规则:是否有父亲、父亲的社会地位如何,关系到你自己的社会地位。
而高潮部分的矛盾围绕她的私生女身份而展开,成为她对于Nick家庭来说的一个无法改变的“污点”,无法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来解决。
这一点也正是传统父权社会的禁锢:当父亲身份不明或者并不合法,你的社会地位也就随之降低。
这一点在结局解决了吗?
依旧没有。
虽然Rachel接受了生身父亲的事实,但即使Nick不介意,而Eleanor也不知为何就也不介意了,这个家庭的真正的一家之主——缺位的父亲和代掌父权的母权代表阿嬷仍然带着晦暗不明的态度隐藏幕后。
因此这个完美结局仍然暗藏隐患,并非一枚戒指和屋顶上的豪华派对就能掩盖的。
母权代表阿嬷结语我能理解这部片的创作困难所在,从某种程度来说这是另一个层面上的亚裔困境:是先迎合西方,还是独辟蹊径?
在选材方面,以一部畅销小说入手改编,是比较保险的方式,而且没有观众会不喜欢爱情喜剧,也会乐见成功对抗富人阶级的结局,因此容易吸引投资。
但在追求商业的成功基础上,对于内容深度的一些把控就不会那么严格,而且更加迎合西方人的口味。
这部片的成功意味着世界正在接受亚裔为主角的影视作品,给亚裔电影人带来定心丸和敲门砖。
一旦打开了局面并且提高了投资人的信心,打开了观众对亚裔题材的包容度,更好的亚裔作品自然陆续有来,这或许是一个好的交易。
但是,亚裔电影人必须看到这样的创作表达所存在的隐患,如果一直以西方的方式和角度来讲述亚裔故事,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崛起。
如果说《摘金奇缘》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美好的梦,一场盛大的狂欢,那么梦会醒,也没有不散的宴席。
或许有人说一部轻松的喜剧为何要较真呢?
因为无论是观众还是亚裔影人,如果不能看清楚这点进行反思,沉醉在这个梦里,以至于只吸收了此片的华丽外表、将此片作为亚裔片成功的绝对标杆来制作其他亚裔题材作品的话,那么这类型的影视作品的质量就会停滞不前,停留在仅仅展示文化元素和特色的浅层水平,那就不是真正的进步。
如果永远只有票房的成功,而缺乏深层有力的对于亚裔生存现状的思考,那说到底也还是Eleanor一样以钱砸人的思维。
只有回归人物塑造和剧本打磨,塑造更加多样可信的亚裔角色和讲述更加多样可信的亚裔故事,不再需要文化元素去吸引猎奇的西方观众,而是将文化融入角色,才能真正摆脱刻板印象,展现更为真实和丰富的亚裔生存图景。
首先说国内有的译名叫《疯狂的亚洲富豪》是翻译有误,crazy是形容rich=extremely rich, 并不是说Asians are crazy,不过这名字也算符合电影情境。
我在的城市很多白人到电影院看,迎合了美国主流社会对亚洲世界的理解,商业点找得很准,在美国人眼里就是美国价值观再次征服世界的证明,但是作为中国观众就难免尴尬:我不懂富豪的世界,也不觉得传统价值观就得扮演反面教材;全世界的富二代好像要不变态要不很帅,似乎不是什么亚洲特色;配乐听得人犯尴尬癌,都21世纪了,美国人耳熟能详的东方歌曲还是什么《夜来香》?
要不就是翻唱个coldplay,真真显得好像东方文化不是殖民文化就是媚外崇洋……也许这电影是想嘲讽东方经济的崛起和东方文化的衰落成为有趣的对比,但电影本身的呈现和看问题的方式难道不让人觉得美国人对东方的了解简单片面戏剧化又天真吗?
什么全球化都是表面,原来还是天各一方,自以为是。
一家人不用说谢。这大概就是美国人心中的亚洲人吧。
前面还能乐呵乐呵,越往后真是越来越鬼扯。通篇充斥着令人尴尬跟好笑的Stereotype倒不是最大的问题,土也没关系,毕竟是Banana拍给老美们看的意淫亚洲人的故事,我觉得没把杨紫琼那个富婆角色设计成一个会功夫的“女侠”已经很感恩了。只是你拿一个传统意义上代表“美国梦”的人物来对抗你所谓的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礼教,到头来结尾又回到了灰姑娘不费吹灰之力嫁入豪门的童话故事里,实在是有点两边都不讨好啊。另外国内经济水平都消费降级成这样了,还引进这种瞎几把胡闹的片子,这不是摆明让大家“仇富”吗……居心叵测啊实在……
看了提前一周的特别首映 。。。爆笑 lol
当初HBO max拿下而非Netflix就特别想看,但围绕它的讨论实在太多了,就放了放。今年读了何伟三本书,对自我认同产生了不可言喻的新视角,找来看不仅感动更是尊重,能促使这个电影发生的一切都太难得了。好比我在恩施是农民,到武汉是白领,老家的看不起我跑步喝咖啡的那套,武汉人又会嫌我妈喂猪旱厕;国人会嫌他们不够黄,白人嫌他们不够白,亚裔以前是自欺欺人当白人,可无论怎样装其实都不会被当成白人,就这样旗帜漂亮反而洒脱,Henry Golding真心是如我老家长辈般的帅气。卡在两道中间的人心底的那份乡愁是旧,对未来的憧憬是新,并不存在完全的新旧交替,只有杂新掺旧,真心开心能有这样一部电影,很遗憾Netflix不看重它。即便不谈connotation,也是一个完整有趣的故事。
法国二老板极力推荐我看,看完了不仅无感而且疲倦,cliché。听到片名就预计到了会失望,Crazy Rich Asian,热闹是他们的,我们什么也没有。披了独立女性的皮说到底还是辛得瑞拉的故事。
看预告时候感觉,怕不是新加坡版流星花园吧。去电影院一看,嘿真是新加坡流星花园。所以说你坡上流社会特征就是都得说英音,然后嫌弃ABC?避重就轻,华人移民,亚洲女性,新加坡人,三个群体的问题一个都没触及到,3000万的投资就讲了个脑残故事。兄弟啊,说好的国际化大都市能不能来点格局?
三星半吧 an American style Asian story 另外 水稻教堂那首歌真好听 杨紫琼演技还是不错
最后求婚的时候比看pretty woman还令人少女心炸裂!配角也毫不俗套,姐姐真是新时代女性icon,老公出镜展现他的肌肉,最后一个镜头又显得他很渺小,实在厉害!全场坐满都看得好开心。杨紫琼还是好美。 不过2018灰姑娘entry-level都是nyu教授了吗...
演员不错 只有胖子和同性恋最可爱 乳化狠好
特别适合中秋或者飞机上看==此时海上生明月,此时两岸齐团圆什么的==有钱人的生活可太土了==【重看2019.02.27,真的在飞机上看了…】
纯洁心灵:逐梦荷里活。
一边是消费降级卑躬屈膝,一边是挥金如土耀武扬威。堪称美籍华裔版《战狼》,貌似走进新时代,实则续命三五年。所谓浪费,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里是最大的美德,浪费是引起矛盾的燃料,矛盾使经济充满活力,而活力又造成新的浪费。
还挺欢乐的,超级玛丽苏奇观「大片」,对西方观众是东方异国风情奇观,对东方观众是西式华丽包装奇观。本身就是小妞喜剧,「假结婚」的亚洲版那种,就不要苛求像李安的片子那样有着深刻内核了。另外,配乐不管是古典的还是现代的毫无违和感甚至还有点好听。
白人电影只需要讲好一个故事就可以了 所以我们为何要苛求这部片去represent亚洲文化的所有复杂性?男女主确实是路人般的感情线 以及为了迎合美国观众而去exoticize&caricature亚洲文化 但是 《喜福会》后25年来第一部全亚洲卡司的major studio电影 很多insider梗只有亚洲人才能理解(我还向同事解释了麻将那一幕的隐喻)能看到自己人出现在大银幕上 以及制作方对多元尽量的表现 和strong female leads 真的很激动人心 真的很重要 pet peeve可以暂时停一停 先来celebrate 支持票房吧 才有机会看到更多亚洲故事
其实挺好看的,但是确实只能给三颗星。。。
“流星花园”的故事穿上了好莱坞的衣裳,再搭配上文化差异的看点,就让这部电影瞬间蹭上了时下政治热潮的列车,并一路高歌向前,看得老外和国外长大的华裔都乐到不行。中国人很可能不待见吧?其实索性当作爱情喜剧来看,那些该有的笑点泪点都有,别太认真,真的。
If it’s not for my film criticism homework 🙄️这种片质量也配宣发的时候跟喜福会相提并论?自己心里没点13数么?亚裔也真是活该,明明有做的更好的类型片Searching不力挺偏要来捧这个烂片的臭脚
阶级贫富差距不是问题 终极矛盾还是女主的美国身份 一个无解的社会命题 用浮夸外壳包装上层建筑 再配上几条俗气的副线 最终用爱发电 纯粹是为了娱乐 好于预期 真奇怪这样的内容 怎么会成为畅销书 之余西方或者普通人的作用 和两女一杯差不多 过瘾 猎奇 开眼
杨紫琼!!!!!!!
题材并不新鲜的小妞电影,迪士尼套路,属于「灰姑娘」+「小时代」版的「猜猜谁来赴晚宴」,更能令西方观众产生泛共鸣。处心积虑铺满大量脍炙人口的中文歌和东方传统细节,满足西方口味和猎奇心,一改东方刻板印象。婆媳间的潜台词甚至能看到中美文化交锋的隐喻(自己人;你是美国人,我们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