槽点满满,从开始到结尾男女主都高知阶层的样子,却完全不长脑子。
所有的冲突起伏都是刻意为之,就是男女主但凡长点脑子都不会有。
别问,问就是编剧导演不让。
(以下不完全槽点,摘侮辱观众智商的重大槽点)1.救命的药,显得十分的不谨慎2.往卡里走的时候喊我们被选中了让一让,生死存亡之际您可真有礼貌,这么说人家就能让?
你就直接几呗,为啥要显摆?
我要是人群中没被选中的人我都想刀他一下2.女主嘴欠的要命,不知道为啥被选中,还不谨慎点,透漏了孩子有病的信息,你没想到。
行,知道手环没用了,不弄掉,等着被人刀。
你没想到,行。
那你上了人家车,人家都透露出对被选中人的仇视了,不知道不动声色的藏一下。
孩子不懂事说爸爸在飞机上,要么说个谎圆过去,不,您单纯诚实说不了谎,但说了不能上飞机就不说原因,该说不说,没想到行,抢你孩子的时候就他么尖叫扒拉车还他么不说:明明就是因为孩子的病上不了,就是不说。
3.他爹也是一样的毛病,挺大个人了,还被选中的,手环不藏也不摘,没用了他抢就给他呗,就不给,就是非要来段打戏。
就这样的还是别选他了,他建的房子敢住?
4.最后全球基站回应,中国作为人口最多的国家没有基站?
还是你觉得中国制造不行?
强烈怀疑反华
大概是宣发的锅,杰拉德的脸+灾难片题材让人误以为是大场面大制作,一看是个这么小格局的三口人逃生故事大失所望,所以导致豆瓣分偏低吧。
其实感觉完成度还可以,相对之前的几部灾难片,视角大幅缩小,聚焦在一家三口逃生上面,倒也有点新意。
估计预算在3000万刀左右,2亿RMB了,这个预算,拍个这么大格局的故事刚刚好,好钢用在刀刃上,你想要这么点预算面面俱到拍几个故事线全球视角,一定会露馅。
开始第一幕开车去空军基地让我想起了最后幸存者1里面的CG桥段。
其实感觉车内视角,第一人称视角之类的可以再多一点,更加缩小视野提升临场感,传统机位还是有点多了。
开篇老婆跑步机上练了5英里=8公里不带累的,所以后来才能一路从堵车地方跑到空军基地找儿子,这小铺垫我太喜欢了。
日剧里那种不管是谁都要夸张的摆臂奔跑太夸张了。
最搞笑的槽点:老婆一看就是个拉丁裔的脸啊。。。
一查演员出生自巴西的,叫Morena。
岳父人设是住在莱克星顿的保守老白男,岳母叫Mary,典型的那一代白人女名。
这???额关于种族梗:两个公然开抢的都是白男,女主搭车的白女口嫌体正直还是接受了抢来的腕带,非裔小哥好心告诉男主逃生门路,持械打劫药店的非裔放过了孤儿寡母,拉丁裔面包车一家主动停下了载了女主。
编剧心中正直度排名:拉丁裔>非裔>盎格鲁女>盎格鲁男?
女主上面包车会说gracias,听懂了aeropuerto不是更加暗示她拉丁裔出身么。。。
另外面包车司机男的西语口音好生硬,又是chicano?(相当于ABC演员说中文那感觉)机场加油管流了一地航空燃油被子弹打中起火爆炸这桥段已经在油管上被那些射击博主吐槽无数次了,不用专门的曳光弹是很难打燃油箱的,何况是地上一滩油。
编剧暗暗的告诉我们,危机时刻还是烧油的皮卡车管用啊。。。。
要电车早没电了,哪能从莱克星顿一口气跑到美加边境哈哈哈电影还暗示了全球变暖的厉害,主角一行在格陵兰下了飞机就一身短袖哆嗦都不打一下。。。。。。
关于地理方面的争论:最后一块大碎片掉在欧洲,主角费那么大劲跑去格陵兰基地不是离撞击点更近么??
编成阿拉斯加基地不是更合适一点么,还可以靠整个加拿大抗一下冲击波跟海啸。。。
彗星即将撞击地球,地表生物存活机会渺茫。
1.作为一个普通的没有任何优秀职业技能市民的我,没有收到政府发来的避难邀请卡…我老老实实在家观星…卒2.作为一个普通的没有任何优秀职业技能市民的我,虽然没有收到政府发来的避难邀请卡…不安分的我驾车逃难,结果三环堵车…卒3.作为一个普通的没有任何优秀职业技能市民的我,虽然没有收到政府发来的避难邀请卡…擅长骑行的我刷了一辆共享单车骑往最近的机场,机场极度混乱发生了严重的踩踏事故…卒4.作为一个普通的没有任何优秀职业技能市民的我,虽然没有收到政府发来的避难邀请卡…躲进了家楼下的民防车库,我躲过了彗星的第一波冲击,房屋坍塌,食物与水用尽…卒5.作为主角的我收到了政府发来的避难邀请卡,我并没有相信,于是我开开心心在家观星…6.作为主角的我收到了政府发来的避难邀请卡,我相信了,但是三环依然很堵……7.作为主角的我收到了政府发来的避难邀请卡,我相信了,但是机场还是发生了踩踏…8.作为主角的我收到了政府发来的避难邀请卡,门铃响了,三个穿军服的大兵把我护进了停在楼下篮球场的直升机,我皱着紧缩的眉头飞到了机场,看着即将毁灭的城市我感慨万千。
到达机场,通过干净整洁的贵宾通道优雅的登上飞机,机组很体贴为我准备了明天的日报,还有一杯65度的枸杞茶,吹吹杯中的茶末,我抿了抿…“告诉机长,可以起飞了…”
1.可能妻子的人设就是不是很机敏吧,逃亡之际,还眼见着凶杀案发生在眼前,还是不对那个只有少数人拥有的手环加以掩藏,坏人动心思,抢走了孩子,知道她是妈妈所以在刚离开家时想要带上邻居的孩子,可是总统警报明确说了不能带其他人,她还要问为啥不能带。
2.孩子虽然气人,没办法,七岁。
3.男主看到了妻子留的纸条说了去自己爸爸家,男主到处找信号打电话,问她们在哪,我虽然觉得奇怪,但想着可能是想问现在具体位置吧,但后面男主收到女主之前发的消息说去爸爸家,他说了现在才收到,然后开往爸爸家,我就很疑惑。
不过影片特效啊,整体那个逃亡紧张的氛围营造地还是超级好的,尤其最后往地堡跑的那段,讲真的,我都心有余悸地想哭
末日逃生 (2020)5.42020 / 美国 英国 / 剧情 科幻 灾难 / 里克·罗曼·沃夫 / 杰拉德·巴特勒 莫蕾娜·巴卡琳
说实话杰拉德巴特勒拍的这部灾难大片,虽然场景好,没有想象中这么厉害,但是我感觉这部电影最主要它不是凸显个效果有多好,而是彰显人们在面对灾难的时候所体现出来那多么黑暗的一面,那么多么可怕的一面,不管怎么样,最终杰拉德和他们在电影里面所演的家人成功逃脱,确实让人感觉好像故事就到这里结束了,不过我也想不到这部电影有续集。
不得不说,在拯救世界这块,一般没母亲啥事儿,女人只会在灾难来临时,在家无助地哭喊,等待丈夫的救援,甚至离婚后,带着富有的丈夫找前任帮忙。
从这些设定来看,大月亮国也是有性别歧视+刻板印象的,包括对母亲角色、职业、价值、智商的刻板印象。
2012 (2009)8.02009 / 美国 加拿大 / 科幻 灾难 / 罗兰·艾默里奇 / 约翰·库萨克 阿曼达·皮特前任司机丈夫带一家老小全球奔逃《2012》无疑是近十年来最成功的灾难片之一,而男主的设定就是个为俄国富豪开车的落魄司机,妻子无法忍受之后带着孩子们嫁给了有钱人,过上了更加富足和安定的生活。
但在世界末日到来时,她却要依靠离婚未娶的前夫救援,而在这个男人的帮助下,一家人最终才成功登上方舟。
飓风营救 (2008)8.32008 / 法国 美国 英国 / 剧情 动作 惊悚 犯罪 / 皮埃尔·莫瑞尔 / 连姆·尼森 玛姬·格蕾斯老父亲为救爱女,上演激情三部曲身为总统前保镖的老父亲,因为危险的工作性质,也不得不与妻子分道扬镳。
但随着女儿出事,老父亲发挥余热,只身飞往法国展开飓风营救。
这部电影依旧表达了父亲对女儿深沉的爱,就像《星际穿越》中,老父亲返回过去提示女儿,最终将人类的历史改写。
其实我觉得在国外人眼中,父女之间的羁绊比夫妻双方更稳固且牢靠,这一方面因为血缘关系,一方面娱乐导向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末日崩塌 (2015)7.12015 / 美国 澳大利亚 / 动作 冒险 灾难 / 布拉德·佩顿 / 道恩·强森 亚历山德拉·达达里奥地震来临,前任救爱女,妻子泪婆娑其实很多这种灾难片电影我很难理解的就是这里,丈夫无一不是岗位上的优秀员工,有着非常专业的素养和强健的体魄,这难道不值得骄傲和自豪,但塑造出的妻子无一不是追求安定,最终离婚,带着一双儿女嫁给有钱人,我一直都觉得挺可笑。
好了,回到本电影,这次虽然没有离婚的俗套设定,但身为母亲的妻子依旧出现了好几次智商下线的表现:1.当丈夫成为那个好不容易被选中的人选后,她还同情邻居,想把邻居的孩子带上,显然没过大脑。
像这种世界级的灾难,名额极端有限,你都不害怕邻居孩子把你家孩子挤掉?
2.丈夫一再交代原地不要乱动,结果她跑走不说,还将孩子患病的消息告诉了军方,结果赶回的丈夫本来已经登上了飞机,又不得不因为她的莽撞之举下飞机。
3.随便搭乘别人的便车,没有一点风险防备意识。
你想想,带着手牌的你就是那个待宰的羔羊,还到处哭诉你跟丈夫走散的故事,生怕别人不知道你是个带着孩子的弱女子,最后孩子被抢,自己也落单了。
总体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母亲的智商贡献,这部电影的剧情将变成:夫妻俩成功登上飞机,并在暴动发生前到达避难所,一家人成功躲过末日,完结。
以下是豆瓣网友分享的影评,我觉得很好,从人性的角度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无法用末日测量每一份人性,只能在逃亡中感恩每一份善意
现实与“艺术”,你说不清是一体,还是故意区隔。
如果电影今年上映才更显得讽刺。
如果2020的抢劫暴乱和森林大火已经让电影中的灾难无数次照进现实,那么2021喀布尔机场大撤退则将电影中军事行动的各种混乱场面上升了几个数量级。
而且比电影情节更荒唐的是,现实中的美军在将滞留的美国公民拒之门外的同时开足马力将不相干的阿富汗“难民”接上军机。
于是,不论是抢劫、山火还是战争,现实中的美国人经历了一切残酷之后,若他们再从影碟中回顾这部老电影,那么其中的各种桥段显得不值一提。
电影情节中的一切都不需要讲究真实。
左逼阵营中的媒体将暴乱粉饰成和平,左逼好莱坞人在电影的灾难情节中依然谨小慎微地粉饰种族。
抢劫者的头目都是白人,抢劫者中放过女主的是黑人;绑架孩童的是白人,帮助女主的是老墨;抢劫男主的是白人,帮助男主的又是黑人;在机场中对女主不耐烦的是白人,耐心帮助的又是黑人。
一部反向版美国生存指南。
你跟着这样的指南去纽约试试,你同一个人杀了四十次,而对方被免于起诉了四十次。
如此精确的操作,让我联想到强森,这位在黑人火烧儿童医院以表达“和平”之际高调予以声援的名人,最近拍摄了一部广告中戏称“不要企图抢走户外电视墙”,广告中的打劫者又是白人。
真是可笑,在他家门口这样抢劫的话也会免于起诉吧。
同样还是今年,当美国一所高校发生自定义性别人士强暴案件时,奥巴马站出来指责受害者的家长是“虚假的愤怒”。
什么时候把这个也改编一下搬上银幕?
这是一部精准的现实讽刺剧。
它向你展示了好莱坞为代表的左逼能把无视现实无视真实的苦难,甚至如何在你的伤口上跳舞。
如果灭顶之灾真正发生,讽刺的是美国也许真的有能力救助所有人,但它只会救助黑命贵和非法移民。
而执行如此惨无人道行径的美国首脑,到底拿了谁的钱。
本来以为是灾难片,哦NO又是美式个人主义温情片。
男主因为有利基建而且身体健康被选中,但是一家三口脑子不行。
救命药难道不绑在身上?
孩子乱翻家长下车怎么不清点确认?
不过选中健康人一是为了人类再生二是为了基因再选。
在生死存亡时刻还不知道“财不外漏”交浅不言深的道理导致孩子被抢、车厢打斗真的是太傻 活该。
导演可能没经历过春运吧,那也见过超级演唱会啊,生死时刻那么多人根本挤不进去,而且设置长长长弯弯弯的通道不给你闯入的机会,怎么可能还能进入!
女主爹给了一把枪才是做的正确的事!
人性很美好也很可怕!
末日逃生 (2020)5.42020 / 美国 英国 / 剧情 科幻 灾难 / 里克·罗曼·沃夫 / 杰拉德·巴特勒 莫蕾娜·巴卡琳
如果你像John是个稍微有一点地位的普通人,在末日来临之际被政府赋予了免死金牌,而这个金牌还带有排外性,你是否还愿意带上别人一起逃亡。
在电影中,我们遇到了好的坏人(放过孩子妈妈和孩子的商店抢劫犯),也遇到了坏的好人(愿意让母子搭顺风车却在中途抢走孩子夺人生机的夫妻),遇到了更坏的坏人(夺腕带的逃亡者),遇到了更好的好人(所有协助John一家人逃亡的好心人)其实这里不能单纯用好坏去衡量,在灾难面前,在那种非正常的环境下,追逐生的渴望,对未知的恐惧,让任何人所做的一切都应被理解为是正常的,可能不合情但是十分合理。
正如这种环境特定性,人性的转变是必然的。
如果说John之前拒绝带上邻居一起逃亡,这是一种非善意不合情的表现,再到后来面对着火的车主动去救里面的司机,飞机失事第一个想到去看飞行员的情况,这便体现了善的转变,从利己到利他。
但也可能是向恶的转变,尤其是“不幸”活的够久而资源却极其有限。
这种转变,亦是不合情却合理的。
每次看完末日电影,我都很想问身边亲近的人,如果我们遇到这种灾难,是打算带上我一起逃亡,还是说就留在家里一起度过最后的日子。
但仔细想想,这种测试题其实毫无意义,因为人在那时会变成什么样,谁都不知道,甚至可能和当时遇到的灾难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地震,洪水,彗星撞地球,还是僵尸袭城。
而我们为什么会被电影里面帮助他人的人,恪尽职守的人所感动,因为这种在平时里都被人称赞的行为,在灾难面前仍可以做到,可见是多么难得。
对于这份善意,只能在我们随着剧情,和John一家人一起逃亡的过程中,心怀感恩地去面对了。
如果选年度最惊喜电影,绝对是这部了!
海报做的很简陋,加上杰拉德·巴特勒的脸和灾难片题材,你一定觉得“Oh No,一定是烂片”但居然不是!
这是我近年来看过的最好的灾难片!
以至于我立刻想看第二遍。
而且这的确是一部有很强代入感且相对来说写实感强的末日危机电影。
经过了2020年,我觉得片中发生的一切还真说不定会发生。
故事最优秀的地方是,虽然设定很俗套,又是彗星砸地球,面临恐龙一样的迷茫结局,部分人被选择到提前秘密建造的庇护所,但其讲故事的方式与《2012》类大格局灾难片却很不同。
《2012》等传统灾难片总是希望照顾到全球视野,有很多主人公,展示不同阶层,不同境遇的人,并以巨大的破坏性作为噱头,很多地方过于戏剧化。
但本片只让观众跟着普通的一家三口,就展示他们逃亡的过程。
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都是通过这三个人,即使有涉及到全球危机也是通过他们看的电视画面或听到的广播,这点上比较类似当年阿汤哥#Tom Cruise#主演的《War of the Worlds》,会更有神秘感同时又很容易让观众建立起对主人公的依赖性和共鸣性。
而本片的格局比《War of the Worlds》还要小,根本不希望树立什么英雄形象或通过外星人去吸引观众,它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让你禁不住联想:如果你是男主角一家,要怎么才能逃生。
而这个过程真的比想象中曲折很多。
男主一家的经历简单说就是,明明眼看到希望的港湾,但就是怎么也到不了那里,中间出现了太多曲折。
从忘记给孩子拿药,到孩子患病不让上飞机,然后孩子又被绑架了,全家好不容易团聚逃生路上再度遇到各种险境。
基本上到最后,我都有点不能相信他们还能活下来,感觉这家人就是注定没好运而且影片对灾难临头,各处陷入恐慌、骚乱这方面展示得非常真实,不需要看其他国家或名胜古迹怎么遭到破坏,主角一家一路上看到的一切就已经足以展示出世界失去秩序后可能出现的各种混乱。
故事在制造转折、紧张、恐惧和焦急感上确实做得很出色,大部分时候观众的情绪会一直被主角牵引着,不知道下一秒又有什么倒霉的事发生。
基本上看完会让人觉得,与其冒险求生,各种着急上火,真不如和家人一起在家里安安静静等待世界末日的到来。
片中也有少数的几场大规模的灾难场面展示,但多是通过小小的手机银幕或电视银幕,不需要太多特效,反而觉得很有真实感。
《死侍》里出演女友的莫蕾娜·巴卡琳 (Morena Baccarin)在片中饰演男主的妻子。
这位母亲确实经历了很多操碎心的挫折,几乎每个人都能体会到那种束手无策的焦急心情,相信会比男主角更容易获得共鸣。
如果今年没有让你感到危机感,那么看看本片,也许可以再次感受到末日危机带来的刺激。
强推!
明知道老公是出来拿药的,药在老公手上,儿子没有这药随时药丸,出了机场,不等老公自己带着儿子跑掉?花个半小时一小时等等老公,会掉一两肉?
电影本身的定位与效果不太符合,全片更像是在人文灾难与特效灾难之间徘徊和摸索,最后摸索出来呈现的结果趋向于中成本网络电影,Gerard Butler和Morena Baccarin都已经是尽力了,故事方面整体思路塑造得还算不错的,在节奏的把握和高潮的区分上可能欠缺了点火候,导致全片的观感不好不坏,调动情绪的细节点也还能再发挥得好一些。
开头邻居拦车一脸严正拒绝,最后自己同样方式拦飞机展现“双标”的设定倒无所谓,弱化科幻着重末日情景也不是问题,但整体平平淡淡,开车搭车换个人再搭车找车借车,周遭事件和人物也是按需一会儿崩溃混乱险恶人家忙得没时间搭理你,一会儿幸运眷顾非你莫属还有专人安排你休息检查帮你找人,不但失而复合又得知逃生线路,这设定玩过家家呢。
看过这片后更不想生孩子了。又是一部主角一家害死好多人的故事。最后挡飞机说出我们走不了都别走这种话,我白眼已经翻到肛门了。倒是胜在人性真实。
超乎预想的好看!尤其是前半段三人分散的部分戏剧张力极强,人性展现的淋漓尽致。后半程落入了灾难片的俗套但整体不错!值得在电影院一看。
如果末日来临,最好是当一个事了拂衣去的志愿者,次好是当一个大难临头仍在放音乐的电台主持人,最不济也可以去老朋友家打牌或天台开派对。千万不要当东西掉了不知道捡、手环套在袖子外面、在行驶的车上打架…那样的人!
3.5/5 by tuning the white balance is not looks like a smart strategy to me. Story is interesting but no depth at all.
大部分建筑都没倒你们随便找个地下室就没事了呗😂
打着末日的标签,其实是家庭伦理人性感情,没有亮点,看得比较累
所以这对夫妻干啥了?抛弃邻居、违规带病人上飞机、弄丢生病的娃、杀人保住登机名额、丢下年迈老父亲、拦截飞机……这一系列蜜汁操作,丢人现眼,拍出来的意义是啥?展示狗逼的人性?!
剧情一般,但2020真的很难得能看到一部带点大场面的电影了,鼓励一下
由一句多嘴引发的系列事故,每一个美国大汉都需要毁灭半个地球来拯救他的婚姻危机。好坏的定义对比鲜明,喜欢外公,多次以为最后的生还只是男主的臆想。末日控,灰烬重燃!
没有华为5G,傻了吧。
彗星撞击这种灾难设定果然还是比较有代入感。部分冲突十分没有必要令人厌恶。20/11/18
全程高能的一部片子,几次冲突都很抓人,逻辑也经得起推敲,中间还有一个大泪点,给我哭的稀里哗啦的。另外看这种灾难片,一定不要纠结为什么陨石啊爆炸啊没有砸在主角身上,因为只有活下来的才能当主角。这部片值得更好的分数
从预告的手持摄影风格就确定了这会是微观写实版《2012》。很难想到动作片导演出身的里克·罗曼·沃夫能把末日倒数处理得如此细腻。美国国防部协拍了此片,罗宾斯空军基地正是美国空军装备司令部的驻地,片中出现的C-5和C-17正好在该基地的后勤综合体进行保养和维护,所以不要认为这片没有“大场面”。基地戏的群演来自基地官兵、国防部文职雇员、基地空军家属和军事承包商雇员。因为有国防部的介入,所以美军形象(以及FEMA等等)也相当正面,特别是“99%的军眷都未被选中”这句台词。原定导演是《第九区》的布洛姆坎普,主演是美队,后双双退出。我家头上就是航班进近航线,看完之后联想片中的C-17机群,既视感太强了。
中规中矩。用灾难的背景说着人性的种种。前期营造的压迫感还是可以的,后期有一场公路彗星碎片雨,也是可以的。这样的故事为什么要要求那么多呢?
剧情紧凑不无聊
不做科学家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喜欢末日片,这部也很好看,除了有些逻辑问题,演员表演的都很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