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喜欢慢节奏,但确实讲的乱呀,想说比 魂归故里 剧情效果上差比较多,所以大众不喜欢吧!
2、这种特别的手法又让人感觉很贴近生活。
女主太懦弱了,太依赖丈夫了,也不敢正面面对丈夫出轨的事实,知道怀疑丈夫死了,也没有勇气去见小三.............吐槽一下,男主为什么不能做车回家呢?
这到是另一种《人鬼情未了》,只是瑞希的丈夫薮内优介没有化身于他人,而是直接出现在她面前,并且告诉她自己已经因病去世。
而瑞希似乎也很平静,这简直是太令人无语了。
薮内优介是真正死亡了吗?
为什么看起来与正常人无异,似乎为了解开这一个问题,俩人开始了一段旅行,来回溯丈夫三年的回家之旅。
在旅程中,俩人即见到了与丈夫一样久久不能离去的老人,也有着忘不了死去妹妹的姐姐。
见了丈夫的过去的恋人,当然瑞希也坦诚了自己的过去。
并且瑞希甚至见到了去世的父亲。
作品似乎通过这种活人与死人之间的牵绊来表现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不象《人鬼情未了》中西方人的直接,充满了传统日本式的含蓄的情感表达,最终两人终于放开心扉,决定相忘于江湖,优介也终于彻底离开了。
在《岸边之旅》中,导演黑泽清使用极强的光暗对比,光与影的渐变感,以及镜头的失焦感,来呈现这种模糊、暧昧的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因而带给观众极强视觉冲击感。
明明什么都没发生,却让人感觉什么事情即将发生。
明明寂静无声,却让人喘不过气来。
首先说一下看《岸边之旅》的直观感受。
我是在大半夜看的,一个人,看之前关了灯。
看着看着,忍不住重新开了灯——早知如此,就不会选这样一个时间段看了。
简单介绍下《岸边之旅》的剧情。
钢琴教师瑞希的丈夫优介三年前神秘失踪,尽管如此,瑞希依然对他念念不忘。
一天晚上,优介忽然出现在家中,他告诉瑞希,他已经死了,是从那边回来的。
于是,瑞希和优介开启了一趟漫长的旅行。
这是一趟关于寻找与失落、执着与放下、爱与虚无的旅行。
在旅行中,他们重返优介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他们终于坦诚以对,直面过往婚姻里的种种问题。
影片改编自汤本香树实的同名小说,由日本导演黑泽清执导,是一部地地道道的日本物语电影。
《岸边之旅》记得村上春树曾这样说(也可能是其他什么人说的,读的东西太多,实在找不到具体出处了,如果有人知道出处,还请告知),在日本传统文化中,尤其是物语(民间传说)中,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并不存在一条明确的界线,而是相当模糊的、暧昧的,人们相信,此端和彼端是可以自由往来的。
这就是物语,这就是日本人的生死观。
当然,所谓「彼岸世界」,世界上许多地区和民族都有类似的文化。
以我国来说,有阴曹地府、蒲松龄的志怪小说等等,总的来说,阴阳两个世界的界限是很明确的。
像奈何桥,还有皮克斯电影《寻梦环游记》里万寿菊构成的桥。
所有这些,似乎都想告诉你,那是一个决然不同的世界,中间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但日本物语并非如此。
这种模糊性、暧昧性似乎是日本文化里面特有的。
电影《寻梦环游记》很多人喜欢《挪威的森林》里面那句话——「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尽管并非十分理解,可能更多是出于一种虽然不明所以,但其中大有深意的态度而记住。
所以,理解日本的物语之后,就会发现,日本人就是这样看待生死的嘛。
在《阅读村上春树的午后》里面,两位日本研究村上春树的资深学者汤川丰和小山铁郎指出(顺带说一句,两位学者对村上的解读极富见地),「我」在东京电车上遇见的「直子」,已经是一个身在彼岸的「灵魂」了。
这倒是过度解读了,毕竟村上阐明《挪威的森林》是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
与《岸边之旅》气质上非常相近的,倒非《挪威的森林》,而是村上另一部被视为现实主义题材的《国境以南 太阳以西》。
其实这部小说是地道的现代物语。
仔细想想看,岛本身上那种神秘、郁郁寡欢的气质,是不是像极了来自彼端的人?
她时而现身,时而消失,最后与初君渡过漫长一夜之后,终而销声匿迹。
村上在其后记里写道:「岛本是实际存在的吗?
这应该是这部作品最重要的命题之一。
」在村上众多作品中,神秘出现、神秘失踪的角色,数量相当之多,他们似乎不讲道理地闯入主角的世界,继而像是完成任务一样消失在台前,只留下台上孤零零的主角。
比如羊男、喜喜、双胞胎女郎等等。
更不用说,小说中,岛本与初君携带骨灰离开东京,找到一条河流抛洒骨灰时,那不无溢出的浓郁的死亡气息。
村上这种「死亡情节」早在《1973年的弹子球》已现端倪。
为了寻找弹子球游戏机,主角毅然踏进了彼端——被废弃的养鸡场仓库。
那静谧无人、厚重黑暗的场景,那种阴森森、压抑的氛围,使人时刻准备拔脚就跑。
此外还有《舞!
舞!
舞!
》中那有六具白骨、令人毛骨悚然的房间,《刺杀骑士团长》里头发出不明声音的井,无不带有彼端的特征。
汤川丰和小山铁郎认为,村上小说中这些彼端情节,灵感源泉显然是日本传统的物语。
村上本人也在接受《巴黎评论》采访时肯定了这一说法,他说:「我想把那种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界线或者觉醒与非觉醒之间的界线不分明的作品世界以现代物语这一形式表现出来。
」写了这么多,骤然觉得,以后晚上尤其是半夜里读村上可得当心了。
《岸边之旅》是一部极具象征意味的物语电影,影片名《岸边之旅》便是一种象征。
「岸」的一端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陆地,另一端是变幻莫测、吞纳万物的海洋,一端是此岸世界,另一端是彼岸世界。
这之间不仅没有鸿沟之类的事物,而且正如前文所说的,「岸」就是日本物语模糊性、暧昧性的象征,海浪无休止地冲击着陆地,有时候会冲入陆地深处,有时又退得很远,两者交织纠缠在一起,无法确切地将之区分开来。
影片也出现了连接此端和彼端的象征——瀑布、黑黝黝的水潭、以及据说隐藏于水潭之下的洞穴——似乎也跟水有关。
瑞希便是在瀑布边遇见了自己已过世的父亲,这也表明瑞希越来越接近彼端了,甚至近在咫尺。
父亲的出现将徘徊在两段的瑞希往此端推了一把。
《岸边之旅》其实这一象征在《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出现过两处。
第一处是主角跟胖女郎前去见博士,路上一团漆黑,连声音被消除了,需要穿过隐藏在瀑布后面的洞穴。
进去之后,虽然好像还在东京的地下,但一切的一切,都像另外一个世界,夜鬼神出鬼没,连绵不断的洞穴,曲曲折折的路,仿佛迷宫一般。
第二处则在世界尽头。
主角经过仔细分析,认定逃离世界尽头的出口是一个水潭,那里位置偏僻,人迹罕至,村上这样描写道——(水潭的声响)与我过往听过的任何声响都有所不同。
既不同于瀑布的轰鸣,又有异于风的怒号,亦非地动之声,而类似巨大喉咙突出的粗重喘声。
其声时而低回,时而高扬,时而断断续续,甚至杂乱无章,如咽如泣……如蒸汽一般从水潭中涌出的巨大喘息统治着周围,仿佛是地底回响的无数死者的痛苦呻吟。
两部完全不同的作品,近乎一模一样的象征,这当然不是什么巧合。
应该说,两者都继承了日本民间传说、物语的遗产,又以各自的形式表现出来。
村上以文学的方式呈现,黑泽清则以电影的方式呈现。
在《岸边之旅》中,导演黑泽清使用的方法相当巧妙,当然也可以说是寻常的技巧。
他利用极强的光暗对比,光与影的渐变感,以及镜头的失焦感,来呈现这种模糊、暧昧的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因而带给观众极强视觉冲击感。
明明什么都没发生,却让人感觉什么事情即将发生。
明明寂静无声,却让人喘不过气来。
《岸边之旅》例如在邮递员老人家中,当瑞希和优介扶着老人睡下时,强光打在纸花布满的墙上,然后自上而下依次黯淡。
再比如瑞希弹钢琴那一场景,原本是亮晃晃的大白天,随着剧情的推进,女主人请求早逝的妹妹原谅,妹妹自黑暗中现身,整个场景逐渐过度到漆黑的状态,而当妹妹再度离去时,场景再次回到光亮状态。
此外,影片还使用了雾气来营造此端和彼端的区别,但似乎有点出戏,效果远不如光影变化那般出色。
在影片步入尾声时,优介给当地村民讲最后一堂宇宙课。
一开始,室内昏暗不堪,所有人的脸似乎都隐没在黑暗之中,之后,村民从左至右,将灯依次点亮,室内一片亮堂,人们的脸清晰地映照出来。
似乎也寓意着瑞希和优介的岸边之旅行将结束,而瑞希将放下对优介的念想,重返此岸的世界。
《岸边之旅》最后,请允许我再阐述一遍,《岸边之旅》是一部以电影的方式集中呈现日本传统文化的地地道道的物语电影。
在分析片段前,我们可以先大致了解一下本片的剧情:独自生活的钢琴教师瑞希(深津绘里 饰)曾经拥有幸福无忧的生活,但是自从三年前丈夫薮内优介(浅野忠信 饰)失踪后,一切发生了改变。
某个晚上,正准备做吃的瑞希,突然目睹优介由外面走了进来。
而接下来的话语更令她吃惊,原来三年前担任牙科医师的丈夫被诊断患有绝症,他不声不响离家出走,寻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安然死去。
某种执念让他以活生生的形态出现世间,并历经三年跋涉回到了家中。
在优介的提议下,半信半疑的瑞希和丈夫踏上了回溯这三年来的寻家之旅。
路上他们遇到了曾经照顾过丈夫的人,夫妻二人心底的秘密交替浮现,他们终于能够坦然地面对彼此了。
作为当代日本影坛最重要的导演之一的黑泽清从来不是一个讲“好故事”的导演。
他所有的电影里的因果关系都是断裂的。
他的叙事充满跳跃性,让人很难跟上。
因为既然影像能说明的,为什么一定要用语言说出来?
(这也是黑泽电影主角大多沉默寡言无表情的原因,你无法预读情节发展)他所要表达的,都藏在那些光影里,体现在场面的调度之上。
比起故事本身,黑泽清远相信影像的力量。
他对于运用光线来配合人物与摄影机的运动有十分独到的创新。
黑泽清十分擅长精准地刻画影片中人物的心理状态,在电影中表现人物心理是电影的一大难题,尤其是以《岸边之旅》这种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影片。
黑泽清给出的如下的解决方法。
如下图所示, 外来的女主角来到一位住户家拜访,弹起了住户家的钢琴。
住户家的女主人听闻琴声赶来,整个场面正式开始。
此时我们可以看出,黑泽清惯用的室内的柱子再次出现,将物理空间分割。
人物与摄影机缓慢运动,柱子对空间的分割越发精确,两人处在不同的空间。
女主人缓慢地走到钢琴旁,接着谈起自己去世妹妹的事情。
此时画面分割依然成立,并且整个空间较为明亮。
而这时,女主角的走位和摄影机的运动自己打破了刚刚成立的“分割空间”,两人进入了同一的空间中。
此时这代表着,两个人心理上关系的逐渐亲近和戒备的放松。
随着谈话的深入,整个空间的光线逐渐变暗,并逐渐消失,整个空间不再仅仅代表着物理属性,它被通过光线的明暗来反映了精神上的状态,同时两位人物越发相近,戒备逐渐消失。
在这部分中,光线的变化对于气氛的营造来说是决定性的,也就是最值得分析的元素。
他们真的很相信死去的人的灵魂一直在这件事情,好多这种灵魂回来的事情,这种观点和中国不谋而合,也是认为有回魂这种事情啊……我随随便便看日本电影,虽然看的不多,但已经有三部都是这样类似的作品了……去日本旅游过三次,感觉还想再去,喜欢花艺庭院书法美食,还有人与人的边界感和礼仪,很想去走熊野古道,虽然膝盖不太好,但是我的梦想,老了身体更不好吧,好想找一些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去体验啊
一直很想看,但是实在太忙,分三天看完的,看了一下大家的影评,多半讨论的是生死,我个人觉得看的有一些表层化了,故事讲得是生死,但是导演想要表达的其实跟生死无关。
而是在完全抛弃执念,抛弃社会属性,普世价值,之后的爱。
生死,忠诚,尊严,价值全都不重要的时候,爱应该是什么样子?
爱,对于人类来说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这是导演想要表达的语境,而不是剧情表面的陈述的死人复活说声道歉那样简单。
《岸边之旅》讲的是妻子瑞希在死去的丈夫优介的带领下拜访三组丈夫在寻回之旅中遇到的人与事。
是的,你没看错,优介三年前已经自杀溺水身亡了,三年来,瑞希一直在找丈夫,不管是未死还是已死的,而优介死后一直也在找回家的路。
优介找到妻子,带她重走了他所走的路,在这趟回溯之旅中,夫妇二人更加了解彼此。
第一遍看,感觉这是一部我看过的慢节奏的电影中最“闷”的一部了,以至于在有些片段我都出戏了,甚至产生弃剧的念头,还好,猎奇心理的驱使,我把它看完了。
第二次看,我边看边记,尝试更为细致的观察演员的每一个眼神、表情与肢体动作,看到了更多。
我用“走向救赎的岸边”来概括主人公瑞希和优介的这趟回溯之旅,主要是瑞希的。
一来因为瑞希是跟随丈夫的脚步去走他三年来走过的路,二是因为丈夫优介在这三年的寻回之途中已经得到救赎(正因此他才回来见瑞希啊,还有他劝说香织的丈夫“我已经放下了。
”),而瑞希心中还有心结。
瑞希的救赎在三段拜访中逐步展开与实现。
夫妇二人第一个拜访对象是送报的老先生岛影,此时他俩的互动还显疏离。
瑞希看到的是一位老人对妻子的愧疚以及一位死者再死的过程。
面对着正在“睡去”的岛影床后发着亮光的花墙,瑞希的目光被深深吸引;次日醒来,再面对着凋零的花墙以及落满灰尘、满目苍夷的房间,瑞希呆立在岛影空空如也的床前。
岛影和优介一样是已死之人,那么这次,我想是岛影的灵魂也去了。
其实,这一段,瑞希使用岛影的锅具做寿喜烧,因而与岛影发生冲突,岛影情绪紧张,“家人是什么?
仅仅是肉体的分离就结束了吗”,貌似是对瑞希自作主张的责备,实则也是在自责与忏悔。
岛影在“教导”瑞希家人的含义的同时,自己也得到救赎,所以,他才能在那晚安然离去吧。
第二个拜访对象是一对在小镇上开着饺子店的夫妇。
瑞希在这里体会到了生活的快乐,她对优介说希望两人能留在这里相守到老。
瑞希孩子般的欢畅与轻盈的走路姿态将内心的快乐显露出来。
两人的互动更加亲密自然,似乎两人心中的爱都被唤起了。
这一段,瑞希又以闯入者的身份冒犯了饺子店的女主人,她擅自弹奏女主人的钢琴,却唤起了女主人心底深处的懊悔,女主人逝去的妹妹在女主人深深的自责中出现,终于弹走了完整而流畅的《天使的合唱》,至此,女主人和妹妹也达成了和解。
这段拜访之后的插曲特别重要,在离开小镇的公交车上,夫妇二人因丈夫生前的情人发生口角,瑞希负气下车回家。
回家之后,瑞希拜访了丈夫的情人朋子,她似乎要去炫耀自己先找到了丈夫,但是在与朋子交谈的过程中败下阵来。
她以为很重要的男人或者也是在朋子那里占据同样分量的男人,朋子似乎放得更开,而她自己却始终无法放下。
瑞希悻悻然而归。
是的,她放不下,她还未达成救赎。
慌乱中,她再次做起了丈夫出现那晚她做的汤圆,搅拌糯米粉时瑞希的面部都好像在使劲儿。
黯然等待中,丈夫再次出现了。
他们开始第三段拜访之旅。
前两段拜访,包括瑞希对朋子的拜访,他们的拜访对象最后都是释然的状态。
第三个拜访对象也是一对夫妇,且丈夫也已经死去,不同的是这对夫妇纠葛不清,生者拉着死者,死者拖住生者,两相折磨。
香织丈夫之所以不肯离去,是因为他不肯放下。
优介问香织丈夫“你有什么愿望?
”香织丈夫说“我不想死。
”可是他这个愿望是无法实现的。
看到这一对的纠缠,瑞希劝丈夫不要再管,她说“有时候没有了断才是最好的结果。
”她的心结在打开,她已经明白与其痛苦的纠缠,不如放下。
晚上,之前对瑞希身体的欲求表示拒绝的优介主动抱起了瑞希,两人在这岸边之旅的最后一站灵肉合一。
第二天,两人离开村庄,在海岸边,优介最终说出了道歉的话,优介的愿望得以实现,瑞希也得到了救赎。
瑞希说“再见吧,终有一天”。
瑞希烧掉了为寻找丈夫写的祈愿书。
在此岸边,瑞希与优介作别;在彼岸边,他们或许还会再见。
面對死亡,面對離開了的人。
這片子我想起了台灣電影百日告別,都用了相同的題材,調子驚人地相似。
不過對比起這套,我更喜歡《百》。
因為導演的親身經歷吧,他把不依的情感非常仔細地渲染了整部電影。
而且林嘉欣比深津繪里更加演繹到面對被逼留在世上面對龐大的孤獨感的那種表情。
不完全評論深津繪里的功力,而是角色的問題。
在裡面的太太似乎沒有任何性格,超級平凡,沒有生氣沒有愉快,沒有深度。
她更像是死去的人,隨丈夫飄蕩的遊魂。
他丈夫,又是一個謎樣人物,為什麼要回來?
因為自殺的內疚所以決定回去看妻子過到如何?
我解不開。
人物一號,那位發日報的老伯,代表的是恐懼?
對於膽小如我的觀眾其實並沒有期待在片子裡獲得心臟的刺激啊⋯⋯ 可是那一下卻真的被騙了,以為會有恐怖的事發生,結果沒有。
什麼嘛。
人物二號,因為使用暴力而內疚不堪長達三十年之久的店主太太,被妹妹彈一曲就治癒了。
什麼嘛。
人物三號,朋子,老公的外遇對象,咦,咆哮宣示主權不遂,似乎還被擊中了內心的太太,是在什麼情緒下希望丈夫再次回來的?
除了自私之外看不出別的東西來。
什麼嘛。
人物四號,薰和她兒子、死去的老公、老爺爺。
其實看到這段已經失去耐性了,反正都是一連串奇怪的事情發生,然後結束。
在此穿插的鄉間講課真的是做作到極點,光速、宇宙大爆炸,這些深奧的課題挑戰的不是耕者的耐性,而是觀眾。
毫無說服力。
同場加映,女主角的爸爸,在瀑布邊出現,我已經抬不起眼睛了。
什麼嘛。
再來是薰的老公,在一片霧氣之中眾人胡鬧一陣子,完結。
什麼嘛。
什麼嘛。
如果拍這題材的電影是為了幫助別人透過代入角色去舒緩情緒,我並不覺得在生的女主角有任何解脫,相反我倒是覺得去世了的男主角,他才是解脫的那個。
第一次有這麼多人在片子完結以前離座。
戲院中一片不明朗的氛圍。
黑泽清,一个极其注重氛围的电影导演,其新作《岸边之旅》一如既往地延续了他静态下的诡异,只不过,多了些许温馨,是为美好。
逝去的丈夫某日突然回归,妻子没有任何讶异,只是淡淡地问了一句:你什么时候回来的?
故事由此展开。
鬼丈夫的故事在哪里都可以见到,但是由黑泽清讲来,无大起大落的声嘶力竭,有的仅是陪一天少一天的珍惜和不舍,一切在平静中来到,也在平静中流走。
就连妻子鼓起勇气去见丈夫生前的情妇时,都显得如此镇定自若,语气中当然含有嫉妒和愤怒,但表达出来,仅剩悲凉和唏嘘。
妻子陪着归来的丈夫去了曾经打工过的送报站和面店,见证了与丈夫一样不愿从人世离去的送报老先生和在钢琴声中偶然闪回的善良女孩,二者都在作出原谅后正式退出了人世的舞台,老先生原谅了已将自己遗忘的人们,在绚烂的剪贴画中消逝殆尽,小女孩原谅了曾对自己无比苛刻的姐姐,在完美得弹奏一曲后转瞬即逝。
巧合的是,两人的逝去仅被妻子所见,让其逐渐相信了丈夫即将离去的事实,愈发珍惜与丈夫在一起的最后时刻。
生与死一直是黑泽清探讨的主题,当年在《光明的未来》里被水母刺杀的父亲的形象突然出现在我脑袋里,探究的过程仅仅是为了打破一个对立面,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包含于生中,是轮回,是重生。
最后,丈夫带着妻子来到曾经支教过的山村,在那里,像是回归母体般,又开始了讲述宇宙和能量的故事,光影能手黑泽导演在这时候就开始发挥他的特殊才能,一个身影,一团雾气,一次日落,都被赋予了生机和色彩。
在最后一堂课上,妻子搀扶着疲惫的丈夫来到了讲台,黑暗瞬间侵吞了白日,村舍中的灯光被轮番打开,象征着已然逝去的故人即将再次远航。
分别的时刻没有过多心酸,放开丈夫的手,望着逐渐消逝的身影,妻子释然,一定也理解了丈夫的离开。
这一趟岸边之旅,就此完结。
深津绘里依然贡献了她的完美演技,与浅野忠信对戏,完全压倒对方,有一场躺在床上向丈夫诉说初恋的戏份,活生生地演出了高中生的感觉,匪夷所思。
这个有着不老容颜的女人,我只能认为她是怀着一颗少女心投身于电影事业。
可以说,因为有她,整本电影有了生命。
黑泽清在2010年代唯一一部入选《电影手册》年度十佳的作品,这部《岸边之旅》在同年戛纳“一种注目”单元获得最佳导演奖,是继《东京奏鸣曲》后再次在同样的单元里获奖。
该片一直是黑泽清评价两极的代表作,俗套的人鬼情未了题材已经被拍过无数次了,而在此前是枝裕和有一部《下一站天国》触及记忆的话题,相比之下,这部作品明显黯然失色不少。
从题材上看,确实没太多新意可言,而黑泽清创新之处在于其擅长的类型实验,他用公路片的形式娓娓道出一段浪漫温情而稍带惊悚的夫妻情感故事。
失踪三年的丈夫突然回到家中,妻子跟随他重历三年来走过的地方,追寻他昔日的记忆与揭开夫妻两人的秘密。
在这个故事里,生死之间的界线模糊不清,活人和死者共存,这些人鬼恋题材里常见的设定透过黑泽清风格化的光影处理令人印象深刻。
飘动的窗帘这种招牌式的画面早已成为他影片里的标配;室内过度曝光的处理,令人感觉身处异界,最厉害的莫过于利用光线明暗的变化,暗示情节里鬼魂即将出现或离去,比如妻子和饺子店老板娘在餐厅里谈话的一幕,以及卖报纸老爷爷躺下就寝后,墙壁上出现五颜六色的纸花等等。
由此,日常空间里不知不觉渗透进诡异的氛围,这算是黑泽清制造惊悚悬疑的独门绝技。
然而,相比起之后《暗房秘密》采用古老的摄影术召唤鬼魂,这位女主角用一碗芝麻汤圆唤回丈夫的手段就显得不太高明了。
大部分观众,特别是惊悚恐怖片影迷抱怨的是影片节奏过慢,充斥着太多情节剧的套路,令人腻味。
事实上电影的片名指明了情节主线及其核心,夫妻两人行走在生死两个世界的边缘地带,河对岸就是往生之地。
与其说影片表现了一对恩爱痴缠的夫妻在回忆的旅途上发现彼此的秘密,倒不如说剧本刻画了一种执念:丈夫死后不甘心要长途跋涉回家看望妻子,而妻子则不舍得丈夫离开,写下一百页祈愿文,祈祷丈夫回归。
这趟“岸边之旅”其实是在描绘夫妻远离大都市,在乡村小镇短暂生活并见证人们与至亲告别,从而逐渐摆脱执念,最终走出各自思想的牢笼的过程。
这个主题从以往多部作品里一直延续下来,《赎罪》里对女儿之死愤愤不平的母亲、《完美的蛇颈龙之日》里的植物人男主角、《暗房秘密》里迷恋师傅女儿的学徒,无一例外。
这似乎也成为了黑泽清作品里一道鲜明的标签,由此,他似乎也多了一个“执念大师”的头衔。
引用友邻@石墙的评语:题材上太容易就让人想到大林宣彦的《幽异仲夏》了。如果你有一个已经过世的至爱之人,你不但不会怀疑这死人复活的故事太鬼扯,反而会觉得它拍的就是你的遗憾和思念。
这故事看的,我一脸的懵逼。深津绘里简直就是人妻版的江一燕。苍井优一句预产期牛逼得不行
黑泽清的片子有温情的“鬼”。气质和阿彼察邦略像。西方角度看,便是东方视角的神秘了吧。
看了半年?太难看了。剧本导演镜头演员都做作得要死。
本质上和《借雨点说爱你》是一样的,就是借一个奇幻事件让本已死去的人再回来,让生者接触心结,可以继续向前。但,这片的质量真的太差了,聚集了好几个影帝影后就整出了这种烂活,真的是浪费所有人时间。台词,镜头语言,剪辑,音乐等等都是一个赛一个的烂。
阴阳无界,生死释然。黑泽清的鬼故事拍得闷闷沉沉,观众大可在这梦/游般的环境中诉清自己的陈年心事。
8/10.一个充满感情的鬼故事,一次与亡灵同行的释怀之旅。深津绘里和浅野忠信演得都很棒。
不太喜欢
拍的是爱情片的调调,却拍成了恐怖片,应该说黑泽清拍啥都是恐怖片
去年最想看的片总算看掉了。正常刻意主流得令人发指的构图布光配乐,直白得令人发指的三观,重点全帮你找好一个WTF时刻也没有……如果这不是黑泽清的片可能还能接受。强烈怀念把明星拍得比路人还路人闹鬼拍得比吃饭还平常的DV感了。找时间重看荒凉幻境吧。浅野忠信演了多少个“突然消失的老公”了?这两人的搭档我脑子里老回放他俩跳once in a blue moon的样子。
呃越来越看不了文艺片!但我喜欢第一个故事里一切美丽旧年华,和夫妇关于小三的对话,我很能体会女生又狂躁又无法发泄的心情。故事还是不算少,人物也够多。就是太……慢……深津头发好美哈!黑长直。
精细动人。
哪怕加入了一些神秘元素在其中,也掩盖不了它就是一锅浓浓的心灵鸡汤的事实,到头来也没有被它的剧情所打动,而且从浅野忠信一出场也就基本知道了是怎么一回事了,到最后全当温情版的《完美的蛇颈龙之日》来看,反正都是黑泽清拍的,也没差了。所幸深津绘里发挥得还不错,就是为什么越看越像江一燕。
气氛很厉害。最后一堂课,灯次第亮起。车窗外无声的景致。不过仍有一些很僵化的人物行为。
一直在想死的到底是谁结果发现还是多想了 蛇颈龙的后遗症 期待得太多吧 大导演们好像个个都温柔了一把 黑泽清的美学还是很耐看的 故事无感
爱戏加分
再陪你走最后一程,在送别你的时候也是与我自己的一部分告别。东方智慧的魔幻表达,黑泽清痛而不伤地穿越阴阳界限,留下这样一部具有自省气质的片子
受不了。。
在放最后一张多米诺骨牌的时候,大力推倒了。
差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