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七天,Seven Days

主演:王德顺,王诗雯淇,黄嵩博,徐文宇,朴政希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无对白年份:2015

《冬》剧照

冬 剧照 NO.1冬 剧照 NO.2冬 剧照 NO.3冬 剧照 NO.4冬 剧照 NO.5冬 剧照 NO.6冬 剧照 NO.13冬 剧照 NO.14冬 剧照 NO.15冬 剧照 NO.16冬 剧照 NO.17冬 剧照 NO.18冬 剧照 NO.19冬 剧照 NO.20

《冬》长篇影评

 1 ) 距离我心目中的艺术电影 差之毫厘 缪以千里

纯属个人观点 欢迎来撕我经常讲,一个作品有四个创作过程:第一是剧本,剧作家想说什么?

第二是导演,导演想表达什么 ?

第三是演员,演员能诠释什么?

第四是观众,观众看到了什么?

从剧本讲起,我认为剧本的第一性是故事性,故事性的第一要求是故事完整。

在我看来,这个讲述老人与爱人、与鱼、与鸟、与小孩的故事并不完整。

看不出时代背景,看不出人物关系,讲孤寡老人?

讲留守儿童?

任意自然和谐共处?

讲宗教信仰?

好像都蜻蜓点水,但又感觉都不贴切,看不出很多东西,不知在讲什么故事,回味全剧,讲述了老人七天的生活,到第七天死了,变成鸟飞走了。

这个故事很无聊,并无感动,也无内心宁静。

恍然大悟,是个宗教寓言故事,但宗教寓言故事这么儿戏?

七天 ?

《圣经》开篇“创世纪”中提到神用了六天创世界,第七天是安息日。

所以老人用了六天单调乏味的生活找自己,最后超脱了?

不是吧?

这么浅显!

这么单薄?

听说所有的现代故事,都是古代寓言故事的变形。

我同意这话,所以现代故事就看你怎么玩儿那些古老了故事。

从这一点看这部电影的编剧文化水平不怎么高?

还是思想深度不够?

既然没有提示,我们就猜想嘛。

说说导演。

电影开始,老者在钓鱼,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映入脑海,“千山鸟飞绝,万近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是什么这么熟悉?

不是诗!

是上大学时候的一个训练,叫做“画面小品”(专门用来训练导演的想象力和场面调度能力的元素训练)。

心想,这应该是学院派导演的作品。

再看,是默片(没有语言),这个好理解,都“独钓寒江雪”了,没人说话,不需要语言,合理!

再往下看,黑白,在一次确认是在做元素训练,画面选自国画,没有光影,只有浓淡,想学那种张力表达,这里有点“东施效颦”了,好想用我的美图秀秀给他从新调个对比度,全剧的黑白色调用的是这么失败,后期没给足制作费用吧?

既没有像国画的张力,反而显得非常刻意。

主背景在冬天,白雪皑皑,寒风凛冽,破旧土屋,封不严实的门窗,整个影片冷色调够足了,黑白并不能让看电影的人更冷,并不能。

注意到,影片中有用到古琴音乐,那音乐用脚趾头就能看出导演要用来增加“水墨画”的张力配合,但起点的突兀,以及文不对题,也让挺好听的古琴成了败笔。

前文有提到,编剧写的是一个天主教故事,影片结尾给了一个佛教梵音!

这是几个意思?

难道是像“京剧版的蝴蝶夫人”那样,中体西用,让外国人知道你的意图?

最雷在于老人临死之前回味过往,想起的尽然是年轻时候的爱人!

年轻时候!

想起的不是陪伴在侧伴其老去的老伴!

想起的是年轻的躯体!

只能应正一句话,男人到死都喜欢18岁的年轻女人!

这是什么价值取向?!

最后字幕出现,敬他爷爷!

他爷爷是孤寡老人?!

那导演这个大孙子是抽奖中的奖品?

总结,导演把不知道哪里学来的电影讲述技巧生硬死板的拼凑在一起,拍了一部没有多少思想深度的作品,让人有种“一撅屁股就知道要拉什么屎”的感觉。

不过年轻人还是很需要实践的历练,最起码人家愿意拍,人家走在路上,不像一些老东西,指手画脚,自己啥也拍不出来,戏剧届亦是如此。

正是这些不成熟但有思想有抱负的年轻人撑起了新的天空!

在此也勉励我自己及跟我一样的年轻人,像毛主席说的一样:要戒骄戒躁,永远保持进取精神!

啊哈哈哈哈哈~演员是传递编剧、导演以及自我对角色的总体诠释。

但从整体来看,老人体格健硕,面露胡须看起来是知书达理的老知识分子,与家中萧条及好无文化气息的摆设形成“不健康”的对比,完全反映不出老人的文化层次,少时过往,产生场景设定和人物的矛盾。

正确的老人打开方式因该是略显消瘦,略显蓬头垢面,在有一些病态的样子,文化程度不高要特别强调。

小孩儿同样是场景设定和人物矛盾。

小孩面容干净,虎头虎脑,穿戴整齐,不像留守儿童或家境贫寒的野孩子。

影片中的表述更像是村里家境殷实调皮捣蛋的熊孩子。

最后观众看到的,就是一个“卤水拼盘”,各种下水都有,吃在嘴里,卤的时间不够,都不入味儿,差强人意。

很久以前看过两部作品,探讨的同样是“善恶”,一部是苍井空演的三级片《复仇者之死》,看毕心潮澎湃,思绪良久。

一部日本动漫《虫师》看毕心如止水,宁静致远。

长长的日子大大的天,这个《冬》,才刚刚开始~

 2 ) 孤寂的冬

东直门的紫光影城,有个厅是双人座,边上没人。

于是把包垫在腰下,躺靠在座位上。

电影开始,银色的大地飞舞着白色的尘土,说不上多美。

老人钓鱼又放生,循环往复,孤寂无比。

想到这儿我也蜷缩了下身子,空调有点冷。

鱼,鸟,孩子,老婆。

我想,就算老人变成青年,小孩换成美女,也是可以的,写的都是欲望。

整部电影传达了一种盲目、孤独和无奈的情绪,就算这老人住在城市里,也于事无补。

要说这电影与孤寡老人相关,我是反对的。

 3 ) 唯有孤独是永恒

华语电影节第二场之《冬》–人生第一部默片,很惊喜。

摄像和美指以前一定是学国画的,每一祯都美得像幅水墨画,恨不能截图拿回家做桌面。

剧组不容易,大冬天在长白山顶风冒雪工作,简直是用生命在拍戏啊!这是一个轮回的寓言,讲述得略显刻意,有点像大学生作品。

不断地牺牲旧爱来取悦新欢,只为在孤独中换取一点长久的慰藉。

杀鱼喂鸟那段触目惊心,钝刀子发出的吱吱声让我厌烦又恶心,到了老人在雪地中哑剧般抚摸幻想中的孩子那段时,我心里却只剩疼痛与怜悯。

谁能苛责茫茫天地间一个孤独的老者呢?也根本无人苛责。

然而这最后的七天,从一人起也必一人终,当灵魂化身为鸟钻出茅屋飞向雪山,我恍惚看到雪山下,冰湖中央,仍坐着一个独钓寒江雪的老人。

 4 ) 唯美风光与真实人性包裹下的雄心壮志

鉴于与导演相识,电影的影评就异常难写,生怕写过了得罪人,写不够还不如不写,尺度的拿捏比批评本身还难以把握,好在豆瓣上也默默无闻,所以就当永远不会有人看到这部影评来写吧《冬》是导演出道也是搏击的作品,赌性的程度很大,导演很用力,稚嫩之处是无法遮掩的,同时也展露了导演的野心。

作为一部艺术电影,导演对一些经典电影采取了借鉴,同时也努力迎合西方,特别是四大电影节的口味,这是无可厚非的,对于国内独立电影人的现状,文艺-获奖-出名-商业-文艺,成为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闭环影片的叙事十分简单,有些宗教意味,是基督教的壳、禅宗的核,导演想用寓言的方式,讲述一些人性的特质,普世的人的优点与缺点。

在颜色上采用黑白,增强了光影的对比,但是有些刻意的做作,其实当老人的孤独中进入了生命的光辉,影片刻意进行颜色的切换,但从电影构图、光影、景深等技术角度而言,导演的科班出身还是展露无遗的,没有特别耀眼,但是非常程式化的标准鱼和鸟的意象是写实的,孩子和去世的爱人部分是抽象的,导演处理的很模糊,给了受众遐想的空间,但是也因而不够完整。

说作者关注的是空巢老人,这是牵强的,但如果说是结合自己的童年,还是比较可信的,对于一部志在国外红的电影而言,名字只是一方面,叙事还是有待加强的,毕竟这部电影的戏剧冲突太不明显,大部分是参照默片与哑剧,是靠演员撑起电影的时间虽然影片在节奏上还有待提高,但是画面的唯美确实可以成为一部长白山的旅游宣传片,对于一位新人来说,这样一部作品是可以完成一个及格成绩的,但是对比贾樟柯出道时的突破而言,这部电影还有很多值得商榷的上升空间

 5 ) 象征的迭代与回归

黑白电影《冬》将情节的时空背景抽象化,讲一位在雪山上独居的老人,先后与鱼,鸟和孩子相伴的故事。

片中的重复性镜头是老人入睡前的仪式:摊开铺盖卷儿,整齐地码上亡妻的被褥,故事从人物内心这一缺失的空间展开。

垂钓的老人夜晚与鱼的相伴,第二天将鱼放生。

空手而归的夜晚,老人随着摇曳的烛光焦灼地辗转反侧,一伸手,打碎镜子,音乐也戛然而止。

鱼与老人的相伴在影片中以模糊的镜像呈现,直到雀跃的小鸟与老人有了视线的交汇和神态的交流,老人为喂鸟杀了鱼。

结识捕鸟而来的孩子,二人在炕上嬉戏打闹,老人将孩子安顿在亡妻的被褥中入睡,为孩子杀了鸟。

然而苦苦追赶之后,找到的却是落在冰窟窿里的孩子的帽子。

老人抚摸着无形的孩子,孩子的不在场倒出老人欲念的虚幻,成为情节的转折点:空屋里的鸟叫,游鱼的身影和空空的鱼缸,彷佛对之前情节的否定。

老人抬起头,影片再次着眼于亡妻的旧照,亡妻抚摸老人的脸……如果说影片开场,妻子的被褥意味着老人内心的缺失与渴望,而此时出现的亡妻则是在这(未)发生的一切之后更为具体的慰藉形象。

老人杀鱼刀的把手正是鱼的图案,彷佛由缺失而展开的找寻过程中,欲念的两面。

向伟大的作品致敬。

 6 ) 《冬》︱落在夏天秘而不宣的雪

我以为/我已经把你藏好了/藏在那样深/那样冷的/昔日的心底我以为/只要绝口不提/只要让日子继续地过去/你就终于/终于会变成一个/古老的秘密可是/不眠的夜/仍然太长/而/早生的白发/又泄露了/我的悲伤——席慕蓉《七里香》所谓巧合·不过是意欲而为壹/周五午间,不小心瞅到微信订阅号「門唱片」推送的文章。

7月2日电影《冬》的放映+见面会将落地重庆。

现在正值夏日,为何这样一部奇怪的电影会上映?

冬,不应该冬天看更符合吗?

带着满满的好奇心,点开文章。

几段黑底黄字很显眼。

失语,黑白。

或许是天生对这样的文字敏感,寥寥几行便吸引了我。

于是一个伪文青的我,顿时扮演着好奇猫的角色,想对夏天里的冬,一探究竟。

人与人初次相识都有各自的第一感,但我对于《冬》的初映象,不同于伊丽莎白和西蒙的错觉。

进入影院。

倒数第三排,右边靠墙。

关掉灯光。

夏天里的冬,正式开始。

隐忍入骨·孤独如鲠在喉贰/白色,漫天的白色,冬天漫天的白色。

就像一个人的思想处于放空状态,耳旁只剩寒雪呼啸的声音。

这就是影片开场,黑白画面,简单而浓烈。

一位白发老人,坐在结冰的河上垂钓。

一身厚袄,沾满柔软的雪,旁边放着透明的玻璃,里面有一条被帽子温暖着的鱼。

镜头拉近,凛冽的风把老人的花白须发吹的絮乱,一张干枯的脸爬满了深深浅浅的皱纹。

当老人拉动嘴角,皱纹像一条条垂死蠕动的蚯蚓。

孤独,这是我对《冬》的第一感。

在一望无垠的雪地里,老人就好像是一朵弱小的雪花。

看似轻如鸿毛,实则比整个天地的白雪更沉。

不为别的,只因为这是孤独的重量。

不知为什么,我突然想起了海明威笔下的老渔夫,一样是和鱼牵扯出的场景。

老人白日钓鱼,深夜一个人面对空荡的木屋。

但是回到家,身体温暖了,那么心呢?

老人的屋内墙壁挂着大大小小的照片,有孩子,有妻子。

他们人去哪了?

我不知道。

每当老人望着照片怔怔发呆,眼眶总是湿润。

如果想念是由具体的形态呈现,我想便是老人每天多留出的一半床榻、睡觉的辗转、早餐桌上出现的第二双碗筷……<图片3>就这样反复几日。

有一天,老人把一只在雪地里瑟瑟发抖的鸟,带回了家。

可我不知道,当一个人热切需要陪伴的时候,会伤害到别人。

老人有了鸟,和鱼的缘分就走到尽头。

为了让鸟知道它的重要性,老人用刀把鱼切成几块,准备送给鸟。

就好像爱情里第三者上位,男主就迫不及待的休了原配。

可是,鸟被一个调皮的孩子捉走。

当孩子成了老人孤独世界的“新宠”,第三者就得到和原配一样的下场。

喜新厌旧,用在这里再恰当不过了。

可不知为何,我无法对木板上冒着热气的鱼、炉火上瘦骨如柴的鸟产生怜悯。

如果渴望温暖有错,世间还有什么是对的?

那些已死去的,终会成为心中的一座坟墓,让活着的人泪流满面。

<图片4>无心去来·万物皆为水月镜像叁/所有曾经爱的、现在爱的,都一一离去。

当老人在茫茫大雪中追寻小孩的途中,从冰窖里捞出了小孩的帽子,该结束这一场孤独的闹剧了。

蹲身、抚摸、拥抱……或许不曾拥有,就会永远披上保护色,不会受伤。

但孤独的人,对于爱的渴求,总不能停止占有。

最后,老人从风雪里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还有即将决堤的泪。

窗外的寒雪还在纷飞,木屋内的老人看见了鱼缸里游动的鱼、听到了屋檐的鸟声,还有帮他擦拭眼泪的妻子。

我不说一句话,你是否能够读懂我?

73分钟的黑白电影,没有任何一句对白。

但是心里隐藏的孤独血液,却一直在老人的心中流淌着。

一切以往都不复存在,就连那最坚韧而又狂乱的爱情,归根结底也只是一场梦。

而无声的对白,有时比说话更让你动容。

张小耳,生活的寄居者。

微信订阅号◎ Ears-Radio

 7 ) 《冬》:孤独的感觉是寒冷。

完整图文请关注简书号:春逝的时光笔记。

其实我并不知道该怎样去评价这部电影,尤其是在看了许多影评之后。

有人从七天的故事情节发展中解读出了基督教《圣经·创世纪》的味道,也有人从片尾梵音中听出了佛家的意义,还有人在得鸟杀鱼、得人烤鸟、老人化鸟中悟道了轮回的概念。

那么《冬》短短的73分钟究竟讲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呢?

在影片结束的时候,出现了导演打出的这样一段字幕。

“谨以此片献给天上的爷爷”,可以看出导演通过这部电影表达的是对爷爷的思念之情。

有篇文章中提到说导演拍摄此片的初衷来自于家乡的一些留守老人,那么从这个角度去看这部电影是否更贴切呢?

白雪皑皑的长白山,老人独坐雪地里。

白茫茫的画面里只有老人的身影,寒风吹起的雪花肆无忌弹的在老人身边翩翩起舞。

孤独,就是电影的基调……雪山中孤零零的木屋,独居的老人。

每天重复着一样的事情。

将小鱼缸里的鱼儿带到雪地里放生后再钓起来,回到家放在桌子上。

老人和鱼,就这样度过白天的时光。

铺好整洁的“爱之花”枕巾,仿佛妻子仍旧生活在身边。

望着墙壁上妻子年轻时的照片孤枕难眠。

一碗粥一个土豆,饭桌上仍旧摆下两幅碗筷,仿佛这个家中还有她的气息。

有一天,在老人钓鱼的时候飞来一只鸟。

哪怕是受伤的鸟儿带给老人的也是比鱼儿更多的慰籍。

鸟儿能飞,鸟儿会叫,这些都要比默默无语只能生活在小小的鱼缸中的鱼儿更令人舒心。

鸟儿不知在何处叼来一只虫子放在老人的碗里,这些的事情鱼儿是永远不会做的。

看着鸟儿停落手指,看着鸟儿用树枝搭成的鸟窝,老人的内心涌现出更多的亲近感。

鱼儿在老人手中的刀下分成了几截,最后变为了鸟儿的食物……雪山里出现了几个孩子。

没有原因的出现以及没有原因的分离。

窥探、玩耍、交集。

其中的一个孩子就这样闯入了老人的世界里。

孩子抓走了鸟儿。

老人从开始对孩子的排斥到渐渐发出的笑声,“爱之花”的枕巾上有了主人,冷清的屋里终于有了人的对话和笑声。

鸟儿给了鱼儿所不能带来的欢乐,孩子又带来鸟儿所无法给予的温暖。

人,才是最终极的陪伴。

望着老人递过来的土豆,孩子没有接。

鸟儿在燃烧的火中羽毛渐渐的消失,终究变成了孩子口中的美味。

为了留住鸟儿,鱼儿失去了生命。

为了留住孩子,鸟儿也走到了尽头……孩子不见了。

在钓鱼的冰窟口仿佛看到了孩子的帽子。

鱼儿与鸟儿命丧老人手中,唯一的孩子消失了……老人身边不再有可以陪伴的。

雪地里,老人仿佛找到了孩子,抱着他深一脚浅一脚的在雪地里行走……又是一个孤独寒冷的夜晚。

“爱之花”的枕巾又失去了人的温度。

此刻,是无法言说的孤独。

总想留住最好的,结果就是一切都失去了。

似乎有一双年轻女人的手拭去了老人眼角的泪,墙壁上女人的照片幻化成了真人,在几十年后孤寂的冬夜里陪伴在老人身边。

被子下飞出了一只鸟,穿过房屋迎着风雪向着远方展翅飞翔……这不是一部传统叙事的电影作品。

这是一部关于孤独与思念的寓言。

鱼儿、鸟儿、孩子、老人组成了故事的全部。

没有一句台词,模糊了时间空间,影像中所表达出的韵味全靠观众自己回味。

我在电影开始不久出现墙上照片的时候忽然想起了上面这幅截图的视频。

视频中是一位网友在某条街上偶遇的一对老年夫妇。

妻子已经丧失了活动能力,看老人的穿着也许他们也买不起轮椅。

但这位大叔为了这妻子出来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选择了将妻子用布绳栓在自己身上,背着她出来转转。

电影中的老人日夜思念着年轻时就已不在的妻子,在多年时光变迁的岁月里与雪山孤独寒冷为伴。

相比电影的艺术化创作,视频中那对真实的患难与共的夫妻更值得庆幸也更值得赞赏。

年轻时那些所谓轰轰烈烈的爱情其实大多如同绚丽的烟花,璀璨却转瞬即逝。

那些容颜不在漂泊一生共度风雨的夕阳爱情才应该是所有人共同的追求,走到最后的才是最好的。

人生难得老来伴。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愿天下有情人共度一生……

 8 ) 孤独

黑白的画面给人震撼,视觉冲击很强。

影片更多的是给人遐想,将“留守”一词的意义通过艺术的表达方式扩大。

黑白的画面给人干净、整齐,一个沧桑老人孤寂中把自己的小屋打扫的井井有条,被子整理的好,铺盖铺的……影片看不到花哨之处,有的只有在恶劣环境中苦苦挣扎求存的人,相比环境更多的是人心的孤独,艰难存活,肉体上求解脱却很难做到精神上挣脱孤独。

鱼、鸟、小孩。

杀鱼喂鸟,烤鸟为小孩,孤独中心理已有扭曲。

默剧,默剧。

默剧!

 9 ) 暑期三部国内电影之一,超过北纬40度的日常。

我是昨天晚上十点看的本片,那是我们这里全城最后一场《冬》的拍片,看完十一点多一个人走出来,感觉被冬天的气氛凉到了。

全场四个人,除了一个中年男子坐在我这一排,前一排还有两个叽叽喳喳的小姑娘,当然只是开场前叽叽喳喳,开始放映后竟安安静静聚精会神地看电影,貌似也一直没有把手机掏出来拍照啥的。

难能可贵,当然也可能是睡着了。

开头对影院的描述,是我觉得珍贵的地方,因为买票时我还没说要看什么,小姐就问:“寒战是伐,看一下位子,已经开始了赶紧的....” “我看冬....” “啊?

冬?

” 片头算是相当吸引我了,冷冽的画风糅合了中国古画与古文字的气质,一个大大的冬字出现,下面还有两个小小的英文词,seven days,想估计又来个什么生死啊循环啊,最后讲个人生大道理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啥的,我就想这片子里肯定有明确的时间节点来记录这七天,于是一路认真地看生怕错过了什么。

接着就是王老爷子出镜了,大老远看过去,呵,刮着暴风雪一个人坐空地上干啥呢这么想不开....原来是在钓鱼,原谅江南长大的孩子- -....慢吞吞(艺术性)地进行到了第三天,鸟和孩子同时出现,那孩子躺在冰面上不知道犯了什么病,王老头儿没去管,鸟也躺在地上像是快被冻死了,王老头儿又没管,接着王老头儿走着走着就摔倒了,就回去把那死鸟捡起来了。

好了,平静地看了三十分钟,第一个冲突终于来了,王老头儿把陪着自己的鱼直接就砍了,我当时就我曹这也太突然了吧,虽然每天陪着他的可能都不是同一条鱼,就这么切成了渣滓...原来是喂鸟。

王老头儿开始变了。

接着就如大家看的那样,又把鸟烤了,喂给小孩儿,就像喂一只牲畜似的。

看到这儿才觉得,原来是个生命的循环。

完了王老头儿就开始在雪地上跳breaking了,没了小孩儿夜不能寐开始出现幻觉了....总之影片进行到后半段儿出现了几处超现实的镜头,比如小孩儿的身影从王老头儿背后闪过,小孩儿远去留下一串脚印等等。

至于小孩儿是在什么时候死的,为什么会掉到冰窟窿里呢,这个,就随它去吧。

最后王老头儿变成了鸟,驾鹤西去。

生死轮回,天命有定。

总体看下来还是非常对我胃口,第一次在国内院线看这种片,见识少于是激动不已,上一次看类似的估计还是....只是片尾的那两行屌大的字幕有点儿刺眼什么“谨以此片....”“这是....”,这我想有必要么这个。。。

还记得看完我们四人走出来,工作人员还问,这么快就不看了?

我们说,看完啦。。

总之整个影院的工作人员就跟不知道他们有《冬》的排片似的。

 10 ) 诗和哲学

有塔克夫斯基的诗意,也有金基德春夏秋冬又一春的哲学思考。

一开始钓鱼只想鱼陪伴,后来来了鸟把鱼杀了喂鸟,又来了小孩安慰,又杀了鸟,最后小孩也没有了,精神没有了寄托,产生了一些幻觉。

有点像猴子掰玉米的故事。

最后表明了孤独的原因是忘不了已故的妻子,用超现实表达死后化身为鸟飞向远方。

这里特别有金基德的感觉。

《冬》短评

诗情有,画意有,怎么来的,都靠强扭。导演会画画,就是不一样,贝拉塔尔玩剩的,徒弟玩一轮,还能轮到他。

3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寂寞如雪

8分钟前
  • Tori
  • 推荐

平衡水军

12分钟前
  • 开小鸡的火车
  • 很差

冬眠

16分钟前
  • 四两白干
  • 推荐

个人觉得拍成黑白的有点过了。

19分钟前
  • 白墨君
  • 还行

和今天的主题无比契合,伪文艺就是伪文艺。两星分别给王德顺和鸟。

21分钟前
  • 王天一 Sirius
  • 较差

一个风雪世界、一个老人、一个小孩、一只鸟,呈现了一片令人绝望的孤独。

25分钟前
  • 执念兔子
  • 推荐

三星半,有点儿意思。虽然走黑白风,但是颜色层次有问题;王德顺演得不错,可惜了导演功力不足,试图搞文艺但是有些装逼

27分钟前
  • 🌈ransoma🇨🇳
  • 还行

6/10

29分钟前
  • 三嘟
  • 还行

老人、飞鸟、鱼~看得我有点方……

32分钟前
  • 苏烨也
  • 较差

两星半。我们希望艺术家能表现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自己眼中世界应有的模样,但不应该是纯粹自我个性的展现。英文名就很做作:Seven Days,这不该作为一部如此东方禅意主题电影的英文名,这样更加让人觉得它和《都灵之马》的相似,但是人物张力、逼仄空间的多重镜头运用都差距太大。片尾字幕不能更自恋。

35分钟前
  • 月球漫舞者
  • 较差

导演和电影都有点傻…

39分钟前
  • underthinking
  • 较差

大雪封山的背景将人物与世隔绝,片中的老人已然失去了社会人的属性,面对独孤,如何耗尽余生变成生活的主题。故事本身简单得不着一字,但在呈现上却全是孤独与绝望的强烈内心(放弃了语言)。摄影,或者说类似中国传统山水写意留白的摄影处理让人印象深刻。

43分钟前
  • Tony
  • 推荐

我是看商业片的,这部电影,欣赏不来!

45分钟前
  • 罗纳肉多
  • 很差

师哥的作品。很冷静。

46分钟前
  • silencio
  • 推荐

处女作拍成这样实属不易。导演的朋克头和片子凑在一起感觉很裂。配乐做的很好。王老头儿的表演也很到位。给导演点赞,希望继续拿奖。电影马上要上映了,但愿大家可以去影院支持一下这部一句台词都没有的黑白片。

50分钟前
  • 爬上去下不来
  • 推荐

像法国艺术动画

51分钟前
  • Hushnore
  • 还行

时人王德顺好交友。初与鱼为友,终日垂钓,鱼不来,怒;后与鸟为友,杀鱼喂鸟,鸟走,忧;终与孩童为友,烤鸟食之,孩童遂一去不返。故王德顺友尽,成痴。

53分钟前
  • 余小岛
  • 还行

观感有点怪。独处时,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存,即便排遣孤独,也保有互不伤害的底线;而人缔结了关系后,产生了需求,就对自然造成侵犯。然而首尾呼应出的是对过往感情的怀缅。有割裂感。作为一个寓言故事,意象的刻意之处倒无可厚非。王德顺演得确实好,动作细节精到。影像上也不错。3.5

57分钟前
  • 居无间
  • 还行

很有意思!有种“物哀”美!小孩洗白有点烦……

58分钟前
  • Genies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