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帘中启幕,也算雨帘中落幕,看你静静地躺在小小的小小的坟墓里,洁白地像初生的婴孩,把你送我的再归还你,此翻轮回过去了,你与世间无相欠。
母亲是你在芥末根部深深一嗅刺进鼻腔的味道,她永远牵着你的鼻子走,因为你也永远牵着她的心在走。
琴子说:“忘记了就忘记了呗。
”奶奶说:“大家都回去了。
”爸爸说:“纪子,我不是丢下你哦。
”一帧一帧都那么精致,顺畅地讲述了一个并不顺畅的故事,我们都是找东西的孩子,被牵引着,被束缚着,也被感动着。
无论是怎样的路,“终点只有一个”,家人是不谈“爱”字的,因为爱得刻骨自是不必言说。
琴子不要爸爸写家人,因为写下来便不爱了,写作就是在刺探,在告别。
而爸爸忘记自己写了什么,或也是因为“爱”吧,没有记忆也似奶奶的遗忘。
虽说是写母亲,其实也谈到了生死,起点和终点的缝合,在一个家庭里通过代际容纳进了更宽广的含义。
人与人之间的介入是那样小心谨慎、轻轻缓缓,树木希林的演绎是伟大的,她的魅力就写在脸上,那质朴纯真的一扬,就把心揉碎了。
暮年的稚气大概是对一生奉献的弥补,但却不惹人讨厌。
琴子起身:“我要和奶奶绝交”,奶奶边吃边说着:“我也和你拜拜”。
越是老来,越是没有对错,找一个可以容身的窝,每一天都不再按部就班着过。
还完人间所欠下的债,念着些再也还不回来的情,也就该走了,无憾,也别难过。
看到琴子好像自己,奶奶好像奶奶,爸爸好像爸爸,也好像他。
“地瓜烤好了”,我更喜欢叫它红薯,土土的。
在海边哭得最凶,琴子看着看着,拍摄着,记录着,在她纯真的眸子里,试图去理解的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
电影的设计真巧妙,抓着我的心。
在海边好似已经完成了盛大的告别,真正告别时却使我平静下来,死生平等,并无多大震颤,虽然电话那一头的女士已泣不成声。
走向死亡,也向死而生,爸爸那一哭,并不为死,只为她的一生,人终要归土,去自己愿意去的地方便是慈悲。
我们都站在自己的视角用力地理解着“人”、理解着“身份”、理解着“生死”,忘记仇恨的金丝雀是不会唱歌的,即使不理解,即使不被理解,即使是仇恨而恶语相向,可这就是爱啊,在内心和眼神里,它永远柔软。
小津安二郎曾经将日本家庭电影拍到极致,但对家庭关系的讨论始终是超越时代和国界的题材,经久不衰。
这部根据井上靖的自传体小说改编的电影,也正如巴赫的音乐那般触及我们的心灵。
小津能成为日本最受欢迎的导演之一,也很说明日本人以家庭为价值中心的常态,这也解释了片中原型井上靖这个经常把家人写进小说的专业作家,其严肃文学作品何以畅销到能养活一大家人。
这位信奉“有奉献才有爱,有爱才有奉献”的硬派家长伊上洪作,上要处理和老年痴呆日益严重的母亲的关系,下要处理和三个不断成长的女儿的关系。
故事跨度从1959年到1973年底,传统的桑子顺利结婚生子,柔弱的纪子从指责父亲反对她看伯格曼名片《处女泉》开始反抗父权,居然也勇敢走出家庭,去了夏威夷留学,而从小就叛逆的小女儿琴子(宫崎葵饰),反倒是最懂事最了解父亲和奶奶的人。
她一针见血地指出父亲对家人的付出是为了赎罪,因为把家人写入小说犯了七宗罪里的偷窃罪、骄傲罪;她也酒后吐真言,说父亲对奶奶的怨恨是他写小说的原动力——观众看不到他的小说,但是他的学生兼司机濑川说过一段分析:老师写的爱情,是无意间的心灵交错,阴差阳错,擦肩而过,想要细水长流,在肉体上确认了爱时,恋爱就终止了。
没错,这正是母亲对他的“抛弃”导致的爱情审美观。
洪作5岁那年,被母亲“抛弃”在汤之岛,跟随母亲她祖父的小妾生活到8岁,而两个妹妹却跟随大家庭去了中国台湾。
他从不避讳自己对母亲的怨恨,而母亲,即使老年痴呆,选择性记忆严重,都会一直纠结此事,因而做出一系列匪夷所思的事情,甚至不断提及“弃母”。
但儿子与母亲之间,没有抛弃。
影片几处伏笔,提及母亲在默念一首小诗,直到母亲已不认得儿子的时候,眼中含泪地当面背诵她珍藏一辈子的儿子在童年时写给她的那首小诗——母子情绪冲突达到一个小高潮。
直到洪作妻子告诉他真相:为了延续血脉,母亲被迫将长子留在家乡,而不告诉他真相,也是为了他能拥有持续不断的创作灵感源泉,哪怕是仇恨自己——洪作与险些走失的母亲在海边重聚,驮起母亲的他,终于与她和解。
如海般深沉的母爱,溢出海、天、人构成的大画,主旋律音乐配器极简,巴赫的韵味,不煽情胜煽情。
此片有丰富的日本风俗礼仪展示,而伊豆等地美丽的乡土风光、男女交往风气在时光中的演变也很有看头。
细腻精致、令人感动、毫无废笔的诚意电影。
亮点:琴子对濑川表白,让他选择要她父亲还是她,这场戏干净,纯粹,决绝,令人意犹未尽;交代剧情的细节很丰富,比如仅“蜗牛的濑川”这个小称谓,便泄露出洪作发脾气后也为女儿弥补了过错;色彩和谐,音乐绝美。
你还可以看:小津安二郎的家庭电影本文发表于《环球荧幕》12月号。
我的公众号:树屋钓月亮
拿《菊次郎的夏天》来对比,也许没有什么可比性,只是因为最近看了这两部电影。
粗略地都归为日本文艺片吧。
《母亲》里面,原田真人可以把伊豆的林中景色拍得如此惊艳。
也借着12年技术进步之利,在画面方面胜了北野武一遭。
宫崎葵也是难得一见的清新少女,在电影所展现的一个时间跨度渐渐成长。
罹患老年痴呆症的老奶奶,时而清醒,时而俏皮地用言语惹家人生气,却总是念兹在兹地记得儿子小时候写的诗(俳句?
)。
最后一段情节,拍到三个人在海边,儿子背着母亲走在海里,因为母亲怕海,却想看看儿子曾经游泳的海。
电影的动情之处,也确实很动人,却始终抓不住那根容易走神的神经。
也不知道是衔接得不好,还是故事性不强,还是缺少几个让人可以久久地凝视的镜头。
最终,似乎也没有达到北野武的高度。
原田真人最好的作品。
井上靖确实提供了足够文学基础,在一个大的柔板情绪下,整体叙事结构平仄各致,个别的插叙显得还算有节制,虽然还是令人有主流叙事的引导之嫌,但并不太影响整体效果。
老中青三个主要人物的主导形成一个有机的层次,而三位主要演员的表现都令人信服,特别是树木希林,基本总在演母亲角色,但每次都是不同的感觉。
当然也很感谢影片所展现的母子情感,在某方面对我自己也是种疏导,有些怀疑还是存在,但至少令我看到了如何走出的希望。
与时间里不灭的亲情击掌相笑 影片讲述了因身患痴呆症而逐渐丧失对儿子的记忆、但却一直挂念着儿子的母亲与虽从小没有在母亲身边长大,但在长大后却要重拾母子情的儿子之间的感人故事。
儿子误解母亲,以为母亲是故意抛弃他,把他留在汤之岛和祖父的小妾在一起生活,而母亲为了“让家里留个后”,忍受着思子之痛,几十年里,也不做解释,因为对母亲的怨恨是儿子一直以来的写作动力。
当患老年痴呆症的母亲作出一系列糊涂却又令人心疼的举动,当儿子渐渐体会到老去的滋味,当儿时的记忆渐渐涌上心头,渐渐冰雪都消融…… 第一次和解。
母子的相处模式似乎很令人费解,儿子从不掩饰自己对母亲的怨恨,但是明面上对母亲很是温柔,正处少女时期的琴子却误打误撞猜透了爸爸的心思——是为了赎罪,弥补把奶奶写进书里所犯下的原罪。
面对糊涂、做事荒诞,甚至有点蛮不讲理的母亲,但是童年那一段在仓库里孤独成长的艰难岁月,在洪作的心里遗留了许多怨念,但是,当母亲渐渐老去,记不清自己已经重复多次说过的“你父亲说,讣告写简单点就好”,记不清儿子洪作的模样,把他当成美国弟弟,甚至忘记了曾经“丢弃”过儿子洪作时,当母亲在古老的寺庙对着儿子胸前自己曾经留给孩子的护身符久久沉思时,当老年痴呆的母亲手里不停摩挲着写着儿子的诗的泛黄了的纸张,嘴里嘟哝着儿子都记不清的小诗“雨停了,校园里积了几洼水,太平洋,地中海,还有日本海,好望角,还有我坐的那个秋千,它们都那么美好,但我最喜欢那个世界上不存在的小小海峡,我和母亲要跨越那海峡才能重聚。
”,“家里最坚强”的洪作却突然孩子般的哭了起来,这是母亲和儿子的第一次和解,几十年的隔阂慢慢被孩子般的母亲一点点消磨……第二次和解。
处于二次童年的母亲总是作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执拗的要来司仪簿;行动都不算方便,还总在夜里连着两三次起身拿着手电筒转遍每个房间;儿子洪作去送女儿去往夏威夷,而母亲却独自跌跌撞撞前往海滩寻找洪作…其实,母亲只是想在自己去世之前填补所有的“借贷关系”,保持平衡;母亲即使行动不便也要寻找自己的孩子洪作,这样才能安然入睡;即使患老年痴呆,不清楚去往海滩的路,仍记得儿子幼时喜欢的海滩,即使怕海也要去寻找那可以弥合母子隔阂的小小海湾……当洪作在去往夏威夷的甲板上得知母亲当年是为了“留后”才“抛弃”了洪作,当天空微亮,海水湛蓝,篝火忽闪,正值中年的儿子背着年迈的母亲在海边玩耍,洪作心里的怨气渐渐弥散…… 《我的母亲手记》细腻、事无巨细的记录下了与母亲十多年间的故事,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糊涂、孩子气,就像我们的母亲,她们不完美,但却总在主观上做着对我们好的事情,希望我们生活得好,儿子洪作事业有成,虽然心中对母亲有怨言,但始终对母亲很好,就像现在的我们,也许心中对小时候的事情“怀恨在心”,但已经身为大学生的我们不会再跟父母置气,当我们渐渐长大,体验到生存的压力、生活的不易,也许小时候的隔阂也会慢慢消失…时光荏苒,世间万物皆会消散,唯有时间里不灭的亲情,待我们回首,她仍在灯火阑珊处对我们莞尔一笑……
每种文学体裁,自有其擅长表现的与不擅长表现的。
短篇小说与长篇小说,其篇幅本身,甚至都是一种无声的力量。
就像米开朗基罗雕刻大卫,如果大卫不是十七英尺高,比真人还要高大,又怎么会有那种壮美的气势,尺寸与篇幅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表示。
短篇小说,或者诗歌的作者再能提炼,作品的形式放在这里,对于历史、时代、更为纵深与广阔的人生和世界,势必难以有如长篇一样具体而微却又恢弘壮阔的描摹。
一个短篇小说,再千锤百炼,也出不来《战争与和平》这样的气势,乃是因为长篇中篇短篇,本就自有其限制与长处。
20230503私人电影院观影之《记我的母亲》这是我今年到电影院观看的第53部电影,也是在私人电影院观赏的第106部电影,同时也是2016年以来到电影院观赏的第630部电影。
今晚这部日本亲情电影吸引了七男两女共九位影迷观赏。
这是根据作家井上靖的回忆录改编的电影,作家五岁时被母亲留在日本,母亲则带着两个女儿去台湾陪驻扎在宝岛台湾的日本少校老公去了。
所以作家一直很记恨他妈,后来他母亲老年痴呆了,作家慢慢发现其实他母亲一直很爱他,他选择了和解。
作家的5岁到13岁这8年实际上是一个“仓库阿姨”带大的,孩子其实很简单,谁把他带大就跟谁亲。
尽管扮演他母亲的树木希林演技很棒,演活了一个老年痴呆的老太婆,尤其是她趴在背她的儿子背上那个姿势和神态简直是毫无表演痕迹,但是从剧情来看,又不是很让人信服,片中老年痴呆的老母亲还能背诵作家儿子的诗作,这点打动了作家,但我认为这个情节可能只是作家自己编造的。
而且这首诗也写的很烂。
女星宫崎葵戏份很重,不过我实在get不到她的颜,太一般了,搞不懂这为啥她曾经在日本红透半边天。
总之,这部电影想强行煽情,却没感动到我。
精彩台词:你去过的地方都可以画成地图了。
有爱才会有牺牲,有牺牲才会有爱。
《处女泉》?
你们居然去看色情电影?
你那时等于是抛弃了我。
要是你上了天堂,有人抱怨你没回包怎么办?
5岁开始跟曾祖父的情妇(小妾)生活了8年?
不过我还是没有原谅妈妈哦,她把我一个人丢在了汤之岛。
佣人说话怎么大声?
戴绅士帽的都是间谍!
美国派来的间谍。
留学三年换了三个男朋友。
豆瓣评分8.7分,我给7.0分。
(芷宁写于2013年1月3日)有关亲情的日本影片总能被呈现得真挚感人、细腻绵长,在不知不觉间,如润物无声般的碰触、打动、抚慰、疏导观众的心,并由此反思起自身所遭遇的各种烦心琐事。
这部根据著名作家井上靖的自传体小说《我的母亲(わが母の记)》(分“花下”、“月光”、“雪面”三部)改编的影片,可谓原田真人导演最好的作品,当然井上靖先生美好的文字基础为该片提供了太多可以盘究研磨深入的空间,并使得片中的很多对白及独白都准确洗练,且特别有韵味,在动人心弦的同时,又仿佛在提点生与死的感悟,配合悦目怡人的自然风光,叫人欲罢不能。
影片的结构平整,叙事舒缓,插叙错落有致,细节巧致温暖,情绪和情感的铺垫、收放、拿捏都恰到好处,而主要演员的表演更是为影片锦上添花,古稀之年的树木希林演技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她表现出的老母亲的日渐衰老糊涂忘事、对陈年旧事的耿耿于怀,都本白自然,毫无表演痕迹,甚至在海边看到潮涌到脚下的海水时,那老小孩般胆怯好奇的神情,也都到了入木三分的地步。
而她与役所广司所再现的母子间的对手戏,更是呈现得细腻平实,耐人追寻,在表现出母子间那份特殊的疏离又羁绊的情感的同时,还很好地诠释了各自的脾性。
有些年少时的痛是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散的,它往往会如老树的虬根般盘亘交错、纠葛深入到伤痛的最深处。
曾经母亲于无奈之下将长子交付他人抚养所造成的离殇和隔阂,是日后十几年间的相处都补偿不了的。
这是长子的痛,一个孩子对被抛弃的敏感可以绵延一辈子,片中已身为著名作家的长子对幼时的这个伤痛始终无从排解、难以释怀。
这更是母亲的痛,也是她的心结,以至于年老的她在糊涂痴呆病症的折磨下,即便已经不认得最亲的人,依旧念念不忘地要去寻找儿子,当年没能带那个孩子一起走的遗憾,折磨了母亲的心,一辈子。
该片的泪点颇多,却不着力于煽情,只用看似琐碎的细节来表述,片中最温情而难言的一幕当属发生在后院午后的闲聊时刻,当痴呆的母亲平静地念出儿子早已忘记的年少时写的诗时,很多观众的泪水便喷涌而出,一个母亲对孩子所有的感情便倾注在这句重复诵读着的“和妈妈一起渡过的海峡”上。
虽说最终儿子的释然或许只能出现在文艺作品中,现实中多的是终结一生也无法解开的心结和不可消弭的一辈子的痛,但影片那属于亲情的温暖人心的一面,似乎真的能洗涤当代人繁忙而干涸的内心,哪怕片刻也好。
(杂志约稿)http://nicolew.blog.hexun.com/83229364_d.html
电影《记我的母亲》是根据日本作家井上靖的 私密日记《我母亲的手记》改编的。
可是,读过原著的读者再去看电影《记我的母亲》,一定会大感疑惑:那还是井上靖的《我母亲的手记》吗?
细究起来,说电影《记我的母亲》改编自《我母亲的手记》的确有些勉强,可它脱胎于井上靖的原著,害我疑问。
同样的时间地点与人物,甚至同样的情节脉络,只是,井上靖记录患有阿兹海默症的母亲八十到九十岁日常生活时,他关注的是老年人行为能力退行的过程以及由此带给家人的困惑和烦恼。
写书的井上靖从书斋里抽身而出与电影导演原田真人搭档共同担纲一部电影的编剧时,虽还是以他的母亲为主角,但主题完全变了。
《记我的母亲》的第一个镜头,是一位穿着粗布和服的已不那么年轻的女人正抚摸着身边男孩的脑袋,她的眼里满是不舍,她的身姿是欲走还留;而男孩呢?
突然别过脸来,于是我们看到,他眼里除了眼泪,还有小孩子的怨愤。
可见,从一本书到一部电影,井上靖已将他写作《我母亲的手记》的初衷,从记录自己老迈的母亲从失去当下记忆开始,慢慢回到少时、幼时,继而离世的过程,转而变成了畅销书作家伊上洪作与母亲之间多年的芥蒂,是如何化解的。
于是,以那个颇具悬念的回忆场景开始后,电影随即切入伊上洪作父母在伊豆汤之岛的家里。
在那里,伊上洪作正跟母亲和姐姐妹妹一起送病入膏肓的父亲最后一程。
见父亲的身体还能拖延一些时日,伊上洪作决定先回东京。
去车站的路上,一直跟在伊上洪作身后的母亲紧赶几步将一把刚刚洗干净的芥末塞给儿子,却又呛声道,她着急慌忙地跟出来不是为了送他,而是要去感谢本家的热情款待。
朴素的画面、寥寥数语,就把整部电影的关键元素,交代清楚了,亦即这对母子之间有过勃谿。
才开始不到10分钟,《记我的母亲》已将情节推到了高潮处。
但我们由《我母亲的手记》了解到的井上靖,更愿意娓娓道来地讲故事,“就这样母亲丧失了从七十多岁一直到四十多岁期间的记忆,然而我觉得那些失去的部分并不像是整个被涂黑,反而比较像罩上一层雾气般朦胧。
有些地方雾气较浓,有些地方较淡,此外在雾气中还可以隐约看见一些难以清楚辨识的脸孔”,像这样充满感情又表达优美的感叹,井上靖会让它们重复出现在三个分别以“花·之·下”、“月·之·光”和“雪·之·颜”为标题的章节里,不疾不徐、情感浓郁的叙述,显然与电影必须时时刻刻呈现冲突颇有扦格,如何来调和电影与原著之间的风格差异?
《记我的母亲》请出了德国作曲家巴赫。
伊上洪作乘上回东京的公共汽车后,原田真人就让巴赫的《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陪伴作家由老家到东京自己的家。
德国巴洛克时期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一生创作丰赡,直到今天,研究巴赫的专家都不敢肯定他们已经将巴赫的全部作品都罗列在了他的作品目录里,因为谁都不敢否认,有一天一位幸运儿会在一家旧书店的旧书堆里翻出一卷巴赫的手稿,就像当年西班牙著名的大提琴演奏家卡萨尔斯偶然间翻检到巴赫的重要作品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一样。
据此,说巴赫一生只创作了三部小提琴协奏曲,也只能是暂定状态。
不过,能肯定的是,已被世人认定为巴赫作品的这三首小提琴协奏曲,每一首都非常动听,尤其是《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行板,沁人心脾。
“都说人声是世上最美丽的声音,巴赫用他的方式将他那个时代的人声用他最擅长的方式保存了起来。
今天,在我们都感到无助、无奈、无望的时候,得以在巴赫的‘记录’中释怀”,这是我第一次听巴赫的这部作品时留下的笔记。
既然能跨越时间的长河,巴赫的《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怎么就不能将井上靖的私密日记和井上靖编剧的电影无缝对接起来?
所以,蓦然在电影《记我的母亲》中遇见巴赫的这首作品,愕然只持续了片刻。
特别是电影还在伊上洪作听到的巴赫里添加进了与之同车的一群老妪不间歇的聊天声,就更让我们觉得,被供奉在殿堂里的古典音乐,曾经也非常日常。
可惜的是,能听得见巴赫的伊上洪作,却不能共情母亲当年将他送到仓库奶奶那里的不得已。
仓库奶奶,是伊上洪作爷爷的外室。
还是个小小孩的伊上洪作因为母亲再度怀孕无暇照顾,被送回老家请仓库奶奶帮忙照顾,到了学龄才被接回家,这就成了伊上洪作放不下的一个心结:一个母亲怎么能将自己的亲生儿子扔到另一个女人身边后就不管不顾了呢?
当然,父亲去世以后作为长子伊上洪作在照顾失智母亲这件事上始终身体力行,但那不是感情使然,而是为了不违逆善待长辈的社会约定。
那一天,狂躁过后的母亲与伊上洪作促膝对坐在书房里,忽然,母亲泪眼朦胧地诉说起来:“有件事我一直想跟你讲。
跟我一起住老家的那个女人,一个夺走我儿子的女人,我每晚每晚都想从那个女人那里打听我儿子的下落,可她就是不告诉我。
我怎么做才能在有生之年见到我儿子呢?
”一直记恨母亲将他丢在老家仓库奶奶那里就不管不顾的伊上洪作,这才明白其中的隐秘,而电影觉得渲染至此还不够浓情,又让母亲念起一首诗来:雨停了校园里出现了很多水塘太平洋 地中海 日本海喜望峰 浪桥的影子可是 我最喜欢的是不存在地球上的小小的新海峡和妈妈一起渡过的海峡
刚才还在质疑母亲当年不顾他的感受就将他扔在老家的伊上洪作,眼圈红了,因为母亲念的正是他少年时写下的对母亲的思念。
而当母亲边重复着诗的最后三行边小心翼翼地展开一张纸时,伊上洪作再也忍不住地失声痛哭起来,因为那张纸上正记录着他对母亲的思念!
写下那首诗以后的数十年里,少年已成为著名作家,母亲从清爽利落的中年女子变成了认不出眼前这个男人就是她曾经朝思暮想的儿子的阿尔兹海默症患者,但是,岁月带不走的是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爱,以随身珍藏着儿子少年之作的手迹为证。
直到此刻才意识到母亲一直在以她的方式传递着母爱的伊上洪作,只能离席而去向隅而泣。
这种虽迟到却终于没有缺席的对母爱的感知,电影的编剧和导演大概认为唯有巴赫的《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二乐章,最能代言。
我这样的井上靖的粉丝也这么认为,所以,当伊上洪作不得不暂时离开仿佛回到从前的母亲以平缓情绪时,画外音中虽没有音乐,我却听到了巴赫的《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我的母亲手记》以一种舒缓的语调讲述了三代人的故事,心存芥蒂的伊上洪作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最终与母亲和解,叛逆的琴子也随着时间的流逝开始理解父亲。
影片的开始便是洪作父亲的去世,洪作最初拒绝承认自己与父亲的相似,然而后来还是承认自己与父亲越来越相像,意识到自己开始变老,甚至是感受到了死神可能就在不远处。
洪作写作时的一段话让我想起了《百年孤独》中的一段话:父母是隔在我们和死亡之间的帘子。
你和死亡好象隔着什么在看,没有什么感受,你的父母挡在你们中间,等到你的父母过世了,你才会直面这些东西,不然你看到的死亡是很抽象的,你不知道。
亲戚,朋友,邻居,隔代,他们去世对你的压力不是那么直接,父母是隔在你和死亡之间的一道帘子,把你挡了一下,你最亲密的人会影响你的生死观。
现在这层帘子对洪作而言已经掀开了一半。
“被抛弃”这件事对洪作的人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笔下的爱情总是擦肩而过阴差阳错,当肉体结合时爱情就消失了;他对待女儿们总是管束颇多,像是在弥补自己与母亲分离的遗憾在后代身上的弥补;当要寻找奶奶而不能陪女儿去夏威夷时会叮嘱道“纪子,我不是丢下你哦,我以后会开飞机去找你的”......奶奶对“仓库阿姨”怀有敌意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觉得洪作与自己的疏离是“仓库阿姨”导致的,是她改变了洪作,使得他不再与自己亲近。
她也明白洪作对那件事情耿耿于怀,然而她却始终没有向洪作解释当初将他留在汤之岛背后的原因。
或许是觉得“即使被儿子记恨也不要紧,他可以因此写出精彩的小说,成为因果优秀的作家。
”
尽管后来洪作好几次想与奶奶谈起这件事情,但是患病的奶奶已经忘记了过去的许多事情,谈话往往无法继续。
知道后来妻子提起,洪作才明白母亲其实始终都以自己的方式沉默地爱着他。
整部电影最打动我的部分是奶奶念诗的那一段,就连洪作自己也不记不起儿时的诗里面写了什么,可是早已忘记了丈夫、女儿、弟弟的奶奶却还是能够清楚深情的念出那首诗,双手颤巍巍的打开早已泛黄的纸张,谁也不知道这张纸被她多少次在无人的地方小心翼翼地抚摸。
奶奶会在夜里开着手电筒到处走,还会想要去曾经洪作呆过的海边,即使忘记所有,也还是记得要找到你;即使大海很可怕,但是在你背上我仍旧无比安心。
“今晚的钟声格外响”我总觉得这是一种母子连心的预兆,总是听一些人说到有一天会突然心里特别难受,后来才发现母亲永远离开了自己。
不敢接电话的洪作也是一样,从这个晚上开始,他再也没有母亲了,他和死亡之间的帘子也被彻底揭开。
父母在,人生尚有归途;父母去,人生只剩远方。
电影中曾提到人与人之间是一种借贷关系,借贷清零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结束了,但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羁绊是不可能消失的,不会因清零消失,也不会随死亡离去。
影片中还有一个部分对我的感触比较大,从最初不让纪子看《处女之泉》到后来纪子一提便答应让她去夏威夷,洪作开始变得柔软。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能够感受到父母不再是从前强硬的样子,他们开始对我妥协,有时候甚至有点小心翼翼。
洪作家里开始变得安静,他渐渐不再需要关门写作。
等今年弟弟高考完也离家上大学,爸爸妈妈也不会再抱怨总是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但是也会很寂寞吧。
失败的电影。1:台词过于直白和矫情,人物情感虚假苍白。2:镜头切太多没有很好的营造影片的气氛。3:前半部分稍有失控,年代跳跃毫无说服力,虚假的散文化处理和侯孝贤、是枝裕和差距太远。4:拍摄手法不适合这样的故事,导致整个影片味道古怪,除了中间吃饭一场戏其余乏善可陈
.虽然路上发生很多事,但是终点只有一个。
在海边的那段奶奶可爱死了~
这么多短评里,看不到一句关于缝奶奶的,这个世界啊,三观怎么会歪曲成这样子
日本电影是真的难看,三倍速也看不下去。这不是我习惯的叙事节奏或生活节奏。
节奏过于拖沓了
不出意外母子最后解开心结,是家庭片中常见的父母与子女的矛盾,平淡的情节看多了也觉得无聊。
这种节奏的电影,真是看不下去,放弃了。
我喜欢的役所广司大叔。嗷,然而不喜欢片子。
妈妈因为害怕把最健壮的大儿子冒险淹死,于是把孩子留给了爷爷那没有家庭地位的情人奶奶照管,儿子大半辈子都为母亲单单抛弃了他而感到愤怒和生疏。这样的误会持续到儿子的中老年,妈妈也痴呆到天天找儿子的地步,最终母子俩在海边听着海浪的声音,化解了心中的恐惧。电影的情绪总是断断续续,三浦友和的小儿子强行加戏。
片头还行,往后无感,人物矫情,没看完。
電影沒什麼,但獻給世界上所有母親。
一部日式家庭日记式电影,日本的这类平实记叙类电影在豆瓣普遍评分较高。影片从儿子对于母亲的误会矛盾出发,讲诉了误会消除的过程。最终阐释了一个母爱无私与伟大的主题。但就电影艺术历史来说,各方面表现一般。--
你在岁月里横冲直撞、有勇无谋,那经年不散的旧日芥蒂萦绕心头。你踏过校园的小小水塘,如同横越了太平洋、地中海、日本海,母亲却在那弯不知名的浅浅海峡对岸与你遥望,于是终于泪流满面终于与往事和解。日复一日母亲记忆急速退化中,你不晓得她是否还认得你;挂上铭牌,你终于确信,她从未忘记爱你。
6
弃子之痛,弃母之地。
看见别人写井上靖很贴切:“主人公有奇特的与亲人疏离的倾向和对一切都毫不在意的可恶本性”。他并不是赤子之心,也不是一心温柔,只是在不在意与疏离的过程里恰巧撞上了隧道尽头的光明。母亲用最出人意料但又合情合理的方法表达了只有母亲才能做得到的事,只有母亲才会在意才会珍惜的事。
日本男人也太让人讨厌了吧,好大男子主义哦。还是原作好看一些。
摄影美极了。一闪而过的少年与弥留之际的母亲,电影传递出来的情感,仿佛填补了人生的某种空缺。
我不喜欢 昏昏欲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