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边有个好地方》是一部儿童电影,儿童电影在艺术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记得在上戏读书时彭勇文老师曾说:“艺术教育就像是一棵树唤醒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这句话出自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它以生动的意象深刻地揭示了教育的本质。
在教育领域,教师恰似那棵主动的树,以自身的知识涵养、品德风范,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学生。
不是生硬地灌输,而是通过春风化雨般的熏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觉醒,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成长的追求。
就像刘盼老师在电影主题曲中的歌词“我要飞,飞出试卷对错,飞向未知飞向”!
该片在欣赏电影的同时借助电影传递的正能量,还能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助力他们健康成长,实现艺术对心灵的温润与塑造。
标题引用申老师的一句话:‘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
很能感同身受剧中校长老师以及班长对牛牛的偏见与盲目,如果没有表妹老师的引导与耐心,去发现背后的故事,不知道两个孩子会走向怎样的人生道路。
老师与孩子们的演技超乎想象,尤其是班长值得一个奥斯卡,实在看不出是真情流露还是演技超群最后,感谢导演用简单的故事和三毛钱的特效拍出了孩子内心最纯粹的善良,谢谢
有位教育家说:“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个树,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
”之前看过《树上有个好地方》的时候也有了这样的感悟,在这部影片当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牛牛与毛叶就像两个孤单的灵魂,被周围的环境困扰、不被理解。
当遇到了校长的表妹时候,才被真正的理解和欣赏,将所谓的“坏孩子”唤醒为“好孩子”。
沉默寡言的毛叶、顽皮的牛牛,像是两个互补的灵魂,他们是彼此理解的。
而老师作为一个大人,他们对待教育有着不同的理解,比如传统的校长和她的表妹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表妹对校长说:“要多鼓励”。
在当今社会,真正的“爱的教育”本质上就是鼓励,摆脱世俗的眼光和看法,教育是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影片中刻画的人物都非常的立体,很有教育意义,画面也很唯美有趣,无论是严厉的小班长还是主角们,人物都非常的鲜明鲜活。
这部电影真的很值得给每个人去观看,一起去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吧!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儿童电影,由西安邮电大学的校外导师精心执导,众多校友及师生深度参与制作,为影片注入了独特的灵魂与情感。
道具布景细致入微,从孩子们手中破旧却珍爱的玩具,到家中斑驳的墙壁与简陋的家具,每一处都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演员们的表演平淡质朴,却精准地捕捉到孩子们的天真烂漫与成长的困惑,无需夸张的表演,便将角色刻画得鲜活立体。
没有震撼的配乐,没有煽情的旁白,却通过非常克制的镜头,记录下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以及日常叙事下波涛汹涌的回忆。
没有令人震撼的特效,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也没有曲折跌宕的情节,它就像一首娓娓道来的散文诗,吟咏着生活本身所具有的源源不断的诗意。
在《河边有个好地方》中,导演巧妙地将生活的真实细节融入影片,无论是孩子嬉戏的欢声笑语,还是他们在面对困难时的坚强,都生动地展现了生活的酸甜苦辣。
人性永远是文艺创作者想探索的主题,千人千面、人性永恒。
影片中,孩子们的善良与纯真,村民们的质朴与热情,都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人性的美好。
《河边有个好地方》聚焦于校园生活,通过对不同性格孩子的刻画,深入探讨了教育这一宏大主题。
影片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留守儿童诗牛牛、富有创作天赋却被孤立的毛叶,以及事事争先的班长闫颖等鲜活形象,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不同教育理念与环境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诗牛牛作为留守儿童,身上有着这一群体共有的特征:缺少父母陪伴,在成长过程中面临诸多情感与教育上的缺失。
然而,电影并未将视角局限于展现其困境,而是努力挖掘他的闪光点,让观众看到即便身处艰难环境,孩子依然能绽放出独特光芒。
这不仅是对留守儿童群体的温情关怀,更是对教育公平性的一种叩问:如何让每个孩子,无论家庭背景如何,都能被发现、被培养。
毛叶的存在则揭示了校园中另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因性格内向而遭受孤立。
他虽沉默寡言,却在创作领域展现出非凡天赋。
这一角色促使我们思考教育环境的包容性,是否真正做到了接纳每一个孩子的独特之处。
毛叶的经历提醒着教育者们,不能仅仅以成绩、性格等单一维度去评判学生,而应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潜力,为他们提供发展的土壤。
闫颖则是在家长高期望下成长的典型代表。
在妈妈的影响下,她事事争先,努力在班级中获取更高的存在感。
这一形象反映出部分家长教育观念的偏差,过度强调竞争与成绩,可能会给孩子带来无形的压力。
闫颖的内心世界,是对教育功利化倾向的一种映射,促使我们反思教育的初衷究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还是追求成绩与名次的机器。
影片中引入心理学老师的观点——因材施教,这恰是对前面诸多角色所反映问题的精准回应。
不同性格、不同背景的孩子,需要不同的教育方式。
电影通过展现这些孩子的成长历程,深刻地传达出教育不应是千篇一律的模具,而应是量体裁衣的定制。
然而,影片并非尽善尽美。
最后的误会偷钱情节,显得有些落入俗套,处理方式较为低级,未能像前几部“好地方”系列儿童电影那样有效地升华主题,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影片的深度与价值。
希望在后续创作中,能够在情节设计上更加用心,避免此类简单套路,让作品在探讨教育问题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深入。
总体而言,《河边有个好地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儿童成长与教育问题的窗口,尽管存在瑕疵,但仍不失为一部发人深省的作品。
《河边有个好地方》是一部充满温情与思考的儿童电影,它以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描绘了两个边缘化孩子之间的友谊与成长。
影片聚焦于乡村教育题材,通过诗牛牛和毛叶的故事,展现了乡村教育面临的各种困难,同时也传达了尊重个性、友善待人的美好理念。
电影中,粉提老师的角色尤为亮眼。
她用鼓励的话语引导孩子们发现自己的优势,从而找寻到属于自己的一番天地。
这种教育方式与校长对两个同学的不信任形成鲜明对比,让人深刻感受到教育中鼓励与理解的重要性。
影片没有宏大叙事的喧嚣,而是通过潺潺水声、声声乡谈,让观众觅得心灵栖息的“好地方”,重新审视根脉所在。
演员们质朴且极具感染力的表演,赋予角色鲜活生命力。
方言的运用更是点睛之笔,乡音袅袅,那些嬉笑、叹息都带着泥土的温度,从荧幕中直抵灵魂深处。
影片不仅适合孩子观看,对成年人来说也是一部值得深思的作品,它让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意义,也让人们回忆起学生时代的点滴温暖。
《河边有个好地方》是由张忠华执导的儿童电影,于2025年1月正式上映,作为“树上有个好地方”系列的第三部作品,它一如既往地延续了这一系列儿童片对于“问题儿童”的特别关注,例如第一部中对调皮捣蛋学生巴王超过的关注,第二部中对中考制度下非主流文化生以外的其他美术生、音乐生、体育生等学生群体的关注,以及第三部中对兔唇少女毛叶和留守儿童诗巴牛牛的关注等,饱含温情又充满童趣是这部电影的主要情感色彩和特征。
影片一如既往地坚持了“树上”系列的儿童本位视角,将镜头聚焦儿童的日常生活和心理活动,并通过儿童的眼睛观察和批判成人世界里的各种脱离公平正义的丑陋面。
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平凡的农村小学内,主人公毛叶、诗巴牛牛和女校长经历了一系列斗智斗勇的趣事,最终在温柔和蔼的粉提老师的引导下敞开心扉,展现了孩子们纯真美好的友谊、儿童与自然的亲密联系以及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挑战与困惑。
影片通过两个“问题孩子”诗巴牛牛与毛叶的故事,关注到了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规训与挫折,以及他们对友谊、理解与包容的渴望。
与“树上”系列另外两部以男孩为主体的叙述视角相比,《河边有个好地方》是基于女孩毛叶视角展开的叙事,因此有着更为深刻的情感表达和细腻的视觉呈现。
诗巴牛牛这个角色塑造得生动而富有层次感,他的每一次成长、每一次情感变化都显得真挚而细腻,让观众仿佛看到了自己童年的影子;而女孩毛叶则更像是真善美的化身一般,她有着敏感丰富的内心世界,又极具绘画和写作的天赋。
两个孩子的友谊纯真而又自然,诗巴牛牛保护毛叶不受同学霸凌,毛叶也大方分享自己的早餐给诗巴牛牛,在两人放烟花导致毛叶受伤后,毛叶依然没有责怪诗巴牛牛,而是独自勇敢地在医院接受治疗。
影片的结尾,导演还设置了下一部续集的伏笔,那就是关于班长闫颖的故事,作为被绩优主义裹挟的教师子女,其实她的心理问题和精神压力才更加突出,正如第二部《美术老师的放羊班》中身患抑郁症的校长儿子一样,作为教师的子女,他们往往肩负父母更多的打压和期望,因而容易造成严重的身心伤害。
在影片中,“河”既是片名,又作为重要的意象贯穿叙述的始终。
男孩的内心成长像树一样,是一个越来越强大的过程;而女孩的内心成长则更像河流,是一个越来越包容、宽阔的过程,因此“树”与“河”更像是一种诗意的隐喻,象征着儿童的内心世界。
无论是“河边的好地方”,还是“树上的好地方”,都是独属于儿童自己的、不被成年人所知晓的秘密基地和情感世界,是一方不被世俗所干扰的、充满童真与美好的心灵净土。
在影片中,儿童们游戏在河边,诗巴牛牛为毛叶许愿而放烟花在河边,粉提老师寻找到失踪的诗巴牛牛也在河边,正是因为有像诗巴牛牛、粉提老师这样善意和真诚的靠近,毛叶才逐渐敞开自己的心扉,她的才华也才逐渐得到应有的肯定和回馈,她的绘本得以出版,更多的孩子也因此拥有了可以进入活动室和阅览室的机会,这正是片名“河流”这一意象的独特之处。
《河边有个好地方》是一部充满温情与哲理的电影,它不仅仅是一部儿童电影,更是一部能够触动所有年龄段观众心灵的佳作。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这部电影所传递的主题和情感缓慢悠扬而又深邃感人,让观众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片刻的宁静和温暖,无论是怀念童年的大人,还是对成长充满好奇的孩子,都能在这部影片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感动与启迪。
看完我只感叹一句:童心真美。
这个形容不光是针对孩子,也针对我们这些成年人,我不知道如果真正的小孩子看到这个电影会有什么感想?我看完很感动,我想这源于我一路以来的成长和教育没有遇见那个粉提老师,我遇见的是每一个老师认真负责,但是他们都有一套教育标准。
我不敢置喙这样的教育方式,因为我已经在这套教育方式下鬼使神差或者说几里拐弯找到了属于自己独特的路,尽管这其中我付出了很多代价,但是每个人的路都是独特的,有的需要老师指引,有的需要自己去坚毅得守护。
但我依旧由束羡莫诗牛牛以及乃班上每一个孩子
这部电影大概是在说我们那一代前后(大学教育以及互联网大规模普及,信息平权之前)一个挺普遍的情况,直到现在,这个背景设置在农村,应该也是成立的。
小学班主任通常是我们接触到的第一个掌握生杀予夺大权,运行着一整套奖惩治理术的独裁统治者,大多数的时候,他们兼具一丝不苟与轻描淡写,唯命是从与颐指神使,光明正确与假公济私,算不得什么大奸大恶之人,但麻木,缺乏审美。
孩子们对社会框架的最初认识通常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比如我的小学班主任动则以文革为例,没事儿就拿乱说话的后果去恐吓我们,也经常采取流放(设置特殊座位),罚站,抄书,示众,扯红领巾,揪耳朵,扇嘴巴子,红黑榜,找代理人,发奖状这些方法(手段),我们大多数人都亲身经历过吧……这样一点儿一点儿把我们放进这个标准化的系统,统一管理,倒挺高效,挺省事儿的。
河边有个好地方是个不错的解决之道,自主开辟的天地,构筑起的自由之所是童年单纯快乐的独立空间,能清洗掉从成人世界投射过来的很多尘埃。
可是这部关于成长伤痛的电影这么迅速这么快乐大团圆结局,总觉得有点儿……强扭……就想问问假如没这个研究生的田野调查该怎么办?
那班主任的真的通过这件事就一下顿悟了吗?
没有遇到上述条件发生的其他孩子将怎么继续挖掘他们的人生呢……短时间内在几个特别戏剧化的反转之后这一切戛然而止……
看完这部影片最大的感触就是找回了童年的感觉,该影片聚焦陕北农村小学,故事流畅,情节一波三折,非常有代入感。
影片中的孩子们虽然性格天差地别,但都单纯善良,每个人物形象都十分立体。
主角诗牛牛,调皮捣蛋是他的日常标签,但十分有责任心能够把老师交代的事情认真完成;他身上那源源不断的创造力,无论是亲手捏制的栩栩如生的泥人,还是精心打造的桌椅,都彰显出他独特的天赋与创造力。
小女孩毛叶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但有较强的创作能力,细腻的文笔和好听的声音也使得他在自己擅长的领域熠熠发光。
粉提老师善于发现每一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她对于诗牛牛和毛叶同学的肯定以及鼓励,让两个孩子重拾信心,向大众展现了自己的特长。
这部影片,不仅是对童年纯真岁月的深情回望,更是对乡村教育中那些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老师们的崇高礼赞。
它让我们看到,在偏远乡村的角落里,每一个孩子都有着无限可能,每一位老师都在用心呵护这些希望的种子,助力他们茁壮成长。
“狗屁优帮差,黑猪笑老鸦”
虽说没有有问题的孩子,只有有问题的看待孩子的角度,但其实还是无可避免的只能拍成“个人问题”掩盖“制度失范”。校长、诗牛牛、班长和班长妈妈,四种视角,四类难以撼动的结构性思想问题。看完最兴奋的不是诗牛牛也不是影片本身,而是张导说的后续还有“三好学生”班长的故事,被规训的不敢犯错的班长,才是大多数人的缩影。期待!
农村题材的好电影越来越少了,农村孩子们的困境是另一个角度,包装下理想化和喜剧下的现实主义。
🎬
童心童真
剧情发展过于理想化了,而且对于教育和孩子的问题都是纸上谈兵,但是几个小孩子都很出彩,也正是几个小演员让电影可看度提高不少。
我对这个系列电影的印象就是,朴实温暖,让人感怀过去。这个系列电影一直在跟我们讲述的就是,因材施教的事情。第一集,“坏”学生有好的一面可取的一面,只要积极引导;第二集,有特长的学生,要积极开发引导他这特长的一面得以发展;而这第三集,则是要我们不要以表面现象取人,要认真看待每一个孩子,更要正确对待犯了错的他们,如何积极引导。我想,人不可能一辈子不犯任何错,有的只是犯错之后,被怎么样引导,或是怎么被纵容。又让我想起昨天看到的一则新闻,语文填空题,冰融化之后是什么?一位同学填春天,被判了错,看到这,让我觉得因材施教或者素质教育还任重道远,但看到语文老师们的集体反应:谴责这位老师,我大感欣慰。在我们的生命中,希望大家,希望大家的孩子,都能遇到一位粉提老师,照亮自己苦闷辛劳的学习那条路。
这是一个平淡清新又娓娓道来的儿童故事,所有的演员都很真实质朴,故事也很接地气。一所农村小学,就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人际关系。如果静不下心来,可能会看不进去。支持国产乡村电影。
第二部远不如第一部了,最出彩的反而是气鼓鼓的班长,可惜没有垫脚砖了。这部片活生生把道具组搞死啰
结尾处还有点担心像闫颖这样的孩子,谁会发现她的问题并提供帮助,彩蛋说有她的故事,我就放心啦,被关注到就行。。
以后农村有关孩子在学校上学的内容会越来越少,不是因为农村条件与环境有多大的改变,留守儿童还是那个留守儿童,而是人口减少了,农村没有学校了,学校都在城镇。曾经在村的学校上过学,也在小乡镇上过学,现在这些学校都没有了。要说影片有童年回忆,也算准确,与上两部差不太多,有时候不需要多么深刻,多么引人深思,简单的故事展现人物与生活也挺好。
回不去的从前
2025年1月25日在看,和《树上有个好地方》居然是同一个编剧,那要好好看看了
第4662-儿童片,最好不要想着怎么教育观众。能把童年怎么过的尽可能真实呈现出来就行,虽然做到有趣又润物细无声不容易,像《冬冬的假期》那样就挺好。
刻意 业余 自我感动……
说真的,这个系列的电影不要再更了,就让第一部树上有个好地方成为记忆中的白月光吧。无论是2还是3,都是味同嚼蜡重复过往,人物刻画两级对立,人设又千篇一律,导演再开新篇吧,教育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别再重复陕北农村九十年代小学故事了。
第三部了,还是这么童贞
校长这形象吧,不太成功。那爆脾气,那小格局,更像一个班主任。
姊妹篇诗牛牛的成长转向了和同样被边缘的毛叶的友情,但更多是从外部事件的推动,来反映孩子心理变化的,包括以班长为首政治化的氛围笼罩在整间教室里,针锋相对的承认世界、半成人世界多了些刻意。
特别有意义的一部电影,清新脱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