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对韩国电影敬而佩之。
但其实根本就不是敢拍能拍的问题,终究命题研究的还是人。
如集中营一般的训练场,闭塞难受。
愤恨清醒的人,他们是疯子,同情疯掉的人,他们很正常,因为他们追寻了人最深层的欲望。
有趣的是看完之后对任何人没有同情和怨恨,甚至已经感到习以为常。
那是一片不能穿越的地带,人人都为疯子愤恨,人人皆为疯子。
人人都抵挡不了疯子的色欲。
人人都败倒在疯子双腿之下。
每个人的双眼就像在黑夜匍匐的军人一样,满是雾气和看不清人脸的夜视仪。
而军人正好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群体,他们脑子彻底机械化,成了只听命令的杀人机器,高低分明,变相奴化。
维护自我尊严的下场就是不能反抗的鞭打。
每个人都能成为异类,只是概率问题而已。
那双正面黑色背面血红的翅膀的军标,其实是恶魔之翼。
最后笑死了,无敌好的射杀机会都浪费给了四目相对。
金基德最后一幕总让我难以忘怀,一部撒马利亚的最后一幕让它成为我心中持续到现在的年度十佳,而本片的最后一幕,也是如此…..
金同学零二年的片子了,是看过他所有电影中最不喜欢的一部。
故事不好,拍了一些疯子,疯得够透彻但看不出为什么会透彻到这个地步,只觉得傻乎乎的。
整个片子里最纠结有理的我看只有两个,金上士和美英她哥,单纯的出于友情和亲情,没有乱七八糟的心理阴影,浅点儿说就是真情实感了。
我发自内心的觉得江汉泽和美英疯过了,后者用于审美还可以欣然接受,疯掉的女孩子总是可以做出很赏心悦目的事情——从高草里走出来,面无表情的贴上正在缓慢行驶的车的挡风玻璃,又轻轻擦出去;穿着碎花裙子走道路中央用镜子的反光拦住士兵的车,脸上挂着最灿烂的笑;手持红旗跑在海水里,后面是受罚的士兵;带着血坐进哥哥的鱼缸咬死里面的鱼,典型的金基德式的暴力。
她以自己的方式把每个人推向死亡。
虽然有这些漂亮东西在里面,可这故事还是太生硬太理所当然,也许是习惯了金基德的思考,也许是他在拍这片子时受困于思考,故事在走形式符号变得没有意义。
用了张东健看来电影还是定位商业的吧,那就没什么不妥了,有明星有情节有社会关注有思考,再强调一下导演,自然有我这样的爱好者去看。
我知道金基德有多好,不在乎这样的一部片子。
我比较喜欢的张东健演的。
力度十足。
大家先看看这个新闻:http://news.sina.com.cn/w/2005-06-19/08006982565.shtml韩国兵营发生枪击事件 八名军人被打死两人重伤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9日08:00 国际在线 国际在线消息:据法新社报道,韩国军方今日称,韩国兵营发生枪击事件,一名韩国士兵在重兵驻守的朝韩边界疯狂扫射,打死八名韩国军人,至少两名士兵受重伤。
这名制造枪击事件的士兵被证实为一名姓金的上等兵,今天早些时候向正在兵营中熟睡的其他韩国士兵投掷手榴弹,并疯狂开枪扫射。
该兵营位于涟川郡(Yeoncheon-gun) 的东北部。
一名韩国军方发言人称,“包括一名军官在内的八名军人被打死,至少两人受重伤。
”他称目前正在调查枪击事件的原因,今天上午将召开一个对此事件的发布会。
韩国国防部没有提供进一步的详细情况,但韩国广播公司的电视报道称,肇事士兵据信是由于前沿哨所生活压力过大而行凶的。
这一事件发生在韩朝非军事区附近的一个小型警戒哨所内。
每名身体健康的韩国男性都必须服两年兵役。
韩国朝鲜在技术上仍处于交战状况,因为朝鲜战争只是签署了停战协议而没有签署和平条约。
(昆仑) 韩国国防部长官就兵营枪击案向国民公开道歉 韩国兵营枪击事件肇事士兵曾遭上级军官虐待
晚上看了金基德的《海岸线》,预料之中的心理准备,亘古不变的演绎方式,压抑却又令人宣泄的情感基调,号称“亚洲360度无死角”的张东健帅得一塌糊涂,演技也真不赖,主题曲结尾想起的时候让人泪眼朦胧!
个人一直是对哈韩哈日反感的,对韩国电影却情有独钟,对金基德的作品更是尤加欣赏,大学以来即如此。
可能是大学期间现实主义和批判主义作品看是多了的缘故,对影视、文学、舆论和娱乐节目也是偏好写实和批判性质的。
个人认为金基德的电影,《野兽之都》《坏小子》《漂流欲室》《空房间》《春夏秋冬又一春》《收信人不明》《撒玛利亚女孩》 等 ,几乎 都算得上佳作。
掠夺、自残、杀戮、侮辱、歧视、挣扎、无奈、性宣泄、逃避和解脱,揭露现实黑暗和人性丑陋,批判战争的残酷性和灾难性,崇尚渴求返璞归真,便是金大叔电影里面的所有元素和倾向。
虽然会让观影者产生临时歇斯底里崩溃式呕吐式的视觉冲击和压抑沉溺的心理感应,但走出影院后又获得如潮好评,不断地赢得大量粉丝,足以证明金大叔的风格和魅力。
金基德评价自己的一句话一直让人印象深刻:“韩国人民并不喜欢我和我的电影,他们更偏好那些娱乐和商业片,在他们看来我只是欧洲人眼里有名的电影导演!
”是的,金基德年纪轻轻就在韩国影坛属于巨匠,今年的威尼斯电影节把金狮授予《圣殇》便是最好的褒奖,但他的风格太犀利,一次次狂风暴雨般地抽打和批判自己民族的劣根性和丑陋,除了那些死忠,广大民众不喜欢甚至厌恶,实属理所当然。
相对于中国,金大叔可谓幸运得多,中国电影真是被国情和现实制度压得抬不起头,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用王天明老师曾经引用过的一句有意思的话来表达吧:根源于悠久的封建社会文化,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是一个闷骚却又渴望张扬的民族,道德至上却又无时无刻不在违反和践踏道德。
流着口水美滋滋看着岛国片,嘴里却骂着日本人至贱则无敌;经济飞速发展,GDP、CPI几何攀升,国民却怨声载道;天天喊学习雷锋好榜样,老人的下场竟然到了摔倒都没人敢去扶起的境界;小时候最渴望成为的,最有威信力最可爱的人民警察,在网上看到的除了全国各地的扫黄打非就无所事事了,甚至用上了高深莫测的潜伏心计和无间道智慧;运动的最高追求,最不可亵渎的奥林匹克精神和国家荣誉,观众却是最卑微的被愚弄者,金牌至尊无上和运动员发家致富成了最抢眼的关键词;钓鱼岛民族危机时刻,国家以大局为重能够理解,民众却不干了,是可忍孰不可忍,冒死打砸,抵制日货,高喊”给我三千城管,誓死踏平东京,给我三千贪官,誓必吃垮岛国”;上海火烧大楼,国庆华山论刀,结果都是临时工和农民工惹的祸。。。。。。
陆天明、谢晋、张艺谋、田壮壮、贾璋柯、娄烨、王全安、姜文、张扬、张元、王小帅、《菊豆》《红高粱》《大鸿米店》《三峡好人》《图雅的婚事》《苏州河》《鬼子来了》《蓝宇》《巫山云雨》《盲井》《青红》《白鹿原》……多少的好导演,难得出一部不错的片子,却因为触痛了自己的伤疤和神经,被死要面子不肯承认自己缺陷和硬伤、挑剔而刻薄的民众的唾沫星子淹没,成了广电制度大门前的冤魂,国产电影也成了欧美市场的炮灰!
香港电影曾经百花齐放,吴宇森、徐克、王家卫、陈可辛、尔冬升、关锦鹏、许鞍华、杜琪峰,台湾也当仁不让,有我更偏爱的现实主义四大高手杨德昌、李安、蔡明亮、侯孝贤,现在都面临青黄不接。
中国电影发展的现状,显然已经跟不上国家曾经的文化主张,充其量只是繁花乱放。
归根结底,政治是经济的产物,文化又是政治的成分,无可厚非。
在如此现实快节奏、安逸幸福却又急功近利、莽撞和浮躁的环境中,每个人必须明白一个永久不变的生存法宝:强者自强,自助天助!
网友A:工作和生活压力这么大,中国就不该拍严肃的现实主义影视剧,看些轻松快乐的就好了!
网友B回复:那你看新闻联播就好了!
点评:鞭辟入里、一剑飚血!
嘶吼,挣扎,狂奔,鲜血,烈日,怒海……这种种的意象,便是《海岸线》这部电影所展现给人们的。
铁丝网把清一色的蓝分割成了不完整的碎片。
人的眸子与惨淡的笑在碎片中碾出血来。
疯狂,不尽的疯狂如此鲜活,而疯狂之外的东西已被白浪卷走,发出嘲讽的呼啸。
第一遍看《海岸线》的时候,整个思绪是慌乱而无从把握的。
稳定的画面传递出不稳定的讯息,动荡控制了所有清醒的想法。
影片开头,男主角的一身迷彩绿在镜头中疏远成了浓重的灰黑,可灰黑中的人分明还实在地存在——由那纯净的蓝衬托出来。
他周身迸发出阳刚的呐喊,突刺有力的动作象征着原始的挣扎。
或者不可说挣扎,因为挣扎已被规范成一种信仰。
在信仰的支配下,男主角用黑墨在自己脸上画下狰狞的图案,于是故事展开了,一个看似单纯的开端揭开了幕布。
这是韩国的海边,用铁丝网围起来的军事警戒区。
这里的军人们所存在的意义和目标就是捍卫国家,捍卫那由无数****堆垒起来的人的城堡。
这种意义被美化成了口号:我们要抓住间谍。
为了这一理想,军方给与了士兵许多美丽的承诺。
然而困惑、不安不可遏止地向天空攀长着:在这海边,我们真能抓住一个间谍?
这是否一个笑话?
这是影片中无人可回答出的问题,但它的求解过程却为以后海的疯狂作出了预言。
为着不可知而享受着待遇,这样的奢侈引起了海边平民的敌视。
这些与人们争夺着生存之地的军人,真的有用吗?
不可避免的冲突终于爆发于几个小混混与主角士兵康之间。
第一次的血的召唤里,枪,这个血与暴力的媒介开始深化了它的意义象征,枪口在影片中第一次对准了人。
那满脸油墨掩盖不了男主角如兽般的双眼,镜头的接近开始令人恐惧,无意识中昭示了人血与暴力的本能,信仰与真实的冲突已经突破了人的体肤。
镜头的背景仍然是海,看似平静,却呼啸的海。
几天后的夜晚,枪声终于响了。
士兵康误杀了一对闯进海岸线的情侣。
崇高的责任义务刹那崩溃,间谍的童话再次成了一个恶狠狠的童话。
士兵康的眸子在张牙舞爪的夜色中显得慌张、无助而几近崩溃。
不仅是他,还有那个女人——目睹情人死在自己面前,她疯了。
愤怒的平民们把仇恨幻化成拳打脚踢,士兵康就在这人与人的肢体交织中蜷缩着。
而他的战友们,眼神无谓,更加以冷漠的嘲讽。
对所谓信仰的坚守,到幻灭,使男主角的崩溃成了必然。
他一面为自己的罪承担了爱的背离和人性的恨意,一面仍在探索放弃与不放弃间的距离。
他到处挑衅平民,用肉体一次又一次的疼痛来完成精神的彻悟与清醒;他又折磨战友,用陌生的仇视与熟悉的痛感,完成最终的疯狂。
他已经搞不懂自己到底属于什么,也分不清错及对。
这个世界似乎意味着全部对,也意味着全部的错误。
他的战友都说:士兵康疯了。
是的。
枪这一主体意识再度出现,他开始用它,来杀死海岸线内的军人们,那令他疯狂的理念的根源,一个接一个地,杀死。
而那个疯女人,则把自己的身体作为祭品,同样给了军人们,直到罪恶的种子在肚中萌生。
两个海岸线内的疯子,命运的浪尖终于把二人都推向了复仇。
为了毁灭证据,海岸线内的士兵们,把孩子从她腹中,拽出,满地血……士兵康冷笑着,把枪口对准,把眼神对准,战友……疯女人麻木地坐在鱼缸内,咬下一个个头颅……黑夜中的海无限度地延伸,海浪的呼啸一次次冲破那连绵的海岸线,用力的。
影片的结局,是男主角在人潮汹涌的市中心,重复着影片开头的动作。
用枪,突刺,再突刺。
一个男子倒下了,警察来了,男主角被拖走了,只留下一双眼睛,冷峻地,恶狠狠地,受伤地,瞪着镜头。
他在看什么?
韩国人拍起电影来,很有血性,越是小的民族,越是有一种坚韧到固执的团结,但这种团结在这部电影里,是负面的。
一只位于韩朝边界的军队,他们的任务是全力看守海岸线,以防外部的间谍入侵,但实际上,全片没有出现任何的外部入侵,取而代之的,却是军队内部一点一点的崩坏。
这些年轻热血的士兵,面对无形的敌人,他们的荷尔蒙只能在玩耍似的足球游戏和偶尔的斗殴中得到发泄,最糟糕的是,那些属于这个年龄段的合理的性欲,在头盔里贴着的破烂不堪的裸女照片上被无情的压抑了。
所有的故事都只有一个源头,压抑,性的压抑,热血的压抑,愧疚的压抑,责任感的压抑,当这些压抑堆积到一个人的头上,那个人就是奉公执法赤胆忠心的姜汉泽。
没有人能够证明,当他开枪射击在海岸线上做爱的男女时,是误伤还是蓄意,导演透过夜视镜清晰的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的情景,那扭动的身躯和猥亵的呻吟,明显和间谍没有半毛钱关系。
也许他只是想要射出他的子弹,在他坚守的岗位上。
对方是谁和动机为何一点都不重要。
但随之而来的疯狂,却显得有几分牵强,如果有勇气射杀,为何没有勇气承担后果?
作为一个训练有素的边防军人,内心岂能如此轻易的就被摧毁?
只能说,姜上士的疯并不是这次事故造成的,从一开始,他就是个貌似正常的疯子,事故只是为疯狂打开了缺口。
故事里的另一个疯子美英就让人心疼的多。
爱人在自己面前被射杀,还被手榴弹炸成碎片,她无法接受眼前鲜血淋漓的事实,索性选择了疯狂。
可以这么说,在成为了一个疯子之后,她快乐了很多。
她天天徘徊在海岸线附近,心甘情愿成了军队发泄欲望的工具,也许只是因为在那些轮番压在她身上喘气的男人脸上,能找到男友的影子。
她怀孕了,在一群面容僵硬的士兵之间,她穿着白裙子,温柔的吻了所有和她发生过关系的人,一二三四五六七,她的笑容里只有快乐,那些平日里和她一起玩耍的哥哥们,他们全在这里。
惩罚呢?
对他们的全部惩罚,就是捉到她,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在没有麻醉药的情况下,对她进行了堕胎。
这种不言而喻的默契,就是一个军队全部的团结。
在美英下身流血潜入浴缸里时,长相怪异的鱼在晕开的血液里游动,没有什么隐喻,金基德大概只是想给这个女孩一个诗意的结局,来自大海的水,会给她以洁净和包容,就像她最终消失在海里那样,变身一尾鱼,成为海的女儿。
水是金基德永恒的命题,可以理解为他的恐惧和归宿,可是人不能永远在水中,总有一天要上岸。
对于我来说,电影到这里就结束了。
罪恶永远没有被制裁的一天,小人物的爆发很快就会被淹没在体制的洪流中。
最后姜上士枪杀了那么多战友,也只是给观众的压抑一个出口而已,他的罪没有被原谅的可能,而我们沉浸在他越发扭曲故事里,被暴力却迷幻的画面所吸引,也是有罪的。
在韩国有这样一段海岸线,一个排的军队驻守,越界者死。
有一对年轻的情侣酒局过后来到了这里,像证明勇气似的越过海岸线并在碎石海滩现场实践不可描述。
一个精神紧绷的士兵射杀了青年,热血喷溅女孩满身满脸。
青年向海洋挣扎攀爬,被手榴弹炸得残肢漫天。
当得知杀死的是平民而不是间谍,杀人者陷入自责逐渐精神恍惚。
该士兵行为日益冲动乖张,持枪与他人对峙。
终被强制退伍。
女孩因男友碎尸当前,变得疯癫。
驻守在这里的士兵借此分别偷偷诱Jian了她。
致使女孩怀孕,胎儿生父未知。
为避免东窗事发,参与诱jian的士兵在一个普通的深夜围聚海岸线旁集体对女孩实施强制堕胎手术。
赞同与不赞同这种行为的士兵之间产生纠纷,随着一声枪响。
手术中途停止。
几日后的白天,女孩坐在鱼缸里,嘴对嘴生吃一条活鱼。
这时,她流产了,下体的鲜血染红整个鱼缸,还有鱼儿在猩红的水里游荡。
那个陷入癫狂的士兵不甘心这样离开部队。
他趁夜偷走一支步枪和迷彩服。
开启了游击战。
部队每晚都有死人,凶手却神出鬼没。
人人心生罅隙,有人认为是自己人假借疯子之手清除异己。
疯子走进城市,满脸迷彩油脂,神情疲惫坚毅,眼冒红血丝,端枪与行人对峙,最终刺杀一名围观群众。
部队又恢复了以往的平静,然而每个人都知道,真正的平静早已被打破,永远不会再回来。
(在观影后半程真的产生了生理性不适,恶心想吐。
对于阅尽B片的我当属首次。
就真的荒诞魔幻变态,没有十代精神病史都拍不出这种电影。
)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创作者都刻意营造一个自己的世界,借此表达其思想。
金基德营造的世界与别人相比,更加封闭,几乎不与外界接触,可能是导演认为如果不受外界的影响会将人的本性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影片描绘了剧中每个人的心魔:汉楚的心魔是杀死间谍立功,金上士的心魔是惩罚处处与自己做对并且胜一筹的楚上士,士兵们的心魔是如何排解无聊排解孤独得环境带来得无聊,而疯妹妹的心魔则是希望重温被误杀的男友给她带来的快乐。
每个人受心魔得驱使,然而心魔超出个人的控制,每个人得行为结果便与环境产生冲突,称之为违规或是违法,起码也是离经叛道。
其实我们的一生都在同自己的心魔抗争,无论是赢了还是输了,结局都很悲惨,就像电影的基调是灰色甚至于黑色的,剧中人除了疯妹妹都没有笑容。
是否是导演想告诉我们,因为欲望造就了心魔,就注定人们的悲惨命运。
可是如何让心能够超脱欲望之外,电影没有给出答案,现实生活中也没有好的解决方法,只能依靠每个人的悟性和修行了。
生活的细节,被导演给无情的放大化了。
现代社会的种种磨差被导演放置于一个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中展开下去。
旁人的冷漠,下属于上属的矛盾,相互间的不理解,心里的压抑,个人主义的膨胀。
在这部电影里,江汉的GF是最让人厌恶的,如果你想跟人分手,就告诉他,在最需要你的时候,你都能离开,这点温存都没有留给江汉,你又何必连句分手都没说呢,怕他难过吗?
真是虚伪,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情节,但个人认为是点睛之笔,唯一能救江汉的人也离他而去,这是故事的转折点。
其实我们94生活在这种环境下。。。。
《海岸线》和金基德的很多作品一样,奉献了几个震撼镜头:男人在媾和之时中弹身亡、女人下身的血染红鱼缸、身着军装站在街头刺伤行人等。
这是一部关于韩国军人的影片,保持着金基德一贯的调子,不是一部普通意义上的战争片。
对民族伤痕的刻画,金基德在早之三年的作品《收件人不明》中就曾涉及,里面有一位参加朝鲜战争的父亲,对一个炫耀勋章的人骂道:打死的都是自己人,有什么可夸耀的。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韩国与朝鲜得一直面对这个历史造就的伤痛。
《收件人不明》是多线叙事,处理的是战争后遗症的问题,民族伤痕在其中只占一席。
《海岸线》结结实实地自揭了一次伤疤,片中人物的疯狂,皆因民族裂痕而起。
金基德一直在挖掘人性的极端一面,《海岸线》中一位士兵因误杀平民,导致一位女人发疯,自己也陷入精神错乱。
故事很简单,用风格化的镜头和悲剧事件,放大了民族之殇。
和今年上映的《义兄弟》相比,《海岸线》一点也不回避伤痛,不像《义兄弟》用握手言和作为一厢情愿的美好结局。
可想而知,如此“卖丑”,韩国军方拒绝为金基德的影片摄制提供帮助在情理之中,国人对此类逻辑和事情再熟悉不过。
故事极端,但具合理性,拍摄《海岸线》时,金基德正处于创作生涯中的最好时光。
极端故事、极致画面,如果愿意正视而非回避,一定被之震撼。
因为“分割线”导致的惨剧是主线,并描述了一众士兵按捺不住的欲望,直面人的生理欲望,是金基德的符号之一。
那时的金基德收却了磨砺期的粗糙,创作力旺盛,爆发的能量异人,有力量、有感染力、并不失优雅。
《海岸线》在金基德的创作版图上,以不太严格的标准来看,亦充当了一个“海岸线”的角色。
《鳄鱼藏尸日记》、《野兽之都》为第一阶段,金基德的磨砺期,作品的粗糙显而易见,《野兽之都》的剧情结构甚至犹如港片一般随意和巧合;《雏妓》、《漂流欲室》、《真相》、《收件人不详》、《坏小子》以及《海岸线》为第二阶段,我认为这个时期的金基德最为优秀,大部分作品都很棒,不完美但最具价值;《海岸线》流露出来的一些特质如画面日趋精致,开启了下一阶段:《春去春又来》、《撒玛利亚女孩》、《空房子》、《弓》,这时期的金基德收敛了一些外貌粗糙的锋利性,画面精美,也是金基德在各类影展成绩最辉煌的阶段,很多人认为这是金基德的巅峰时期;接下来就是目前的状况:《时间》、《呼吸》、《悲梦》,《时间》绝对是一部下乘之作,凸显了金基德在题材上的捉襟见肘,《呼吸》的画面和故事都显得比较抽象,在极简的风格上和蔡明亮有些相像之处,但蔡的电影均是用极其日常的画面来营造情绪、从日常场景提炼抽象镜头,金基德显得则有些莫名其名,到最近作品《悲梦》的神神叨叨,进一步彰显了金基德的创作困境。
在金基德导演的作品中,我最后看的是《海岸线》,这是一个巧合的选择,更加深了《海岸线》之于金基德的意义。
《海岸线》比之前作品的画面精致一些,开始启用商业明星,昭示了紧接着的几部作品特点。
新近几部作品,画面愈发精致,不过有些徒有漂亮外表、内核的力量削弱很多。
而《呼吸》、《悲梦》的抽象气息,或许从《海岸线》中士兵精神错乱的风格画面,就已显露。
正常与疯子的距离非常相近,二者之间的防线脆弱不堪,一不小心就会互相僭越,金基德以此放大民族裂痕的悲剧性。
使人性的分割线错乱的因素很多,历史为其中之一。
《海岸线》将针尖指向朝鲜民族的战争与历史,基于的仍是不变的人性。
癫狂的时代,共性总有些许类似。军人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最可怜的人。特别是某些时期,韩国恰巧全民皆兵。底层的破碎生活。绷紧的神经,无良的纪律。集体主义的火焰,在同为东亚的韩国人上更厉害,对自己也更狠。张东健退役了还喊着回来,不变的军人本能。堕胎的女主,当年这片土地上类似的人和事2013#204
悲剧从来就不是一个人能够造就的,韩朝对峙下也从来不缺少悲剧。女人流产坐在鱼缸里歇斯底里的样子,张东健结尾在马路中放肆的样子,悲从中来。
曾经发誓再不看金基德的电影,但是还是看了
看不明白
21/7/22
终于看完了金基德所有,整个人扭曲了不少。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战争的破坏对于双方的杀伤力也是相当的。
张东健!!!
男人
一群废物点心演活了
棒子😅
大学时看的,过程觉得特别煎熬
隐形的战争
断断续续看的,除了张东健那张脸别的都挺待见.
2010.05.22
我是不是看的删节版?感觉乱七八糟的,情节不连贯,也不合理
也还可以,值得看
战争中哪来那么多狗屁的“人性光辉”?对“名”的追求、对“性”的渴望、自私自利、扭曲心灵、草芥人命、践踏尊严、还要忍受被抛弃、被“戴绿帽”……这才是战争的本来面目啊!本片的名气不如五大韩战片,但制作水准绝不差,至少好过《生死谍变》。
疯倒是疯了,可是疯了又怎么样呢
无聊得都要睡着了,这电影三观真的和金基德本人一样啊,什么样的脑子才能想出这么恶心的虐女画面?流着血的女孩一步步走进鱼缸,鱼缸里的水由“白”至“红”,失智的女孩茫然地把自己埋进水中。最后片尾曲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