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仍是朋友
Enklava,飞地,Enclave,Енклава
导演:戈兰·拉多万诺维奇
主演:菲利普·舒巴里奇,丹尼斯·穆里奇,内博伊沙·格洛戈瓦茨,安妮卡·多布拉,米奥德拉格·克里沃卡皮奇,戈兰·拉达科维奇,昆·拉杰萨,梅托·约瓦诺夫斯基,米
类型:电影地区:塞尔维亚,德国语言:塞尔维亚语,德语,阿尔巴尼亚语,意大利语年份:2015
简介:在科索沃地区的一个小地方,只有十岁的Nenad和他的父亲、爷爷,还有东正教的牧师和30岁的教师几个人在这里生活,Nenad是学校里唯一的学生,每天都由维和部队的车辆把他从父亲的农场送到学校,Nenad渴望有同龄的孩子与他一起玩耍。一天,他从装机车的缝隙看到了两个与他同龄的阿尔巴尼亚男孩,其中十三岁的牧羊人Bash..详细 >
误会的仇恨
还以为那个小男孩会被烧死。。。
作为现实风格的电影,这片的场景和道具干净的有点吓人了。揭示民族关系还在用最老套的小孩子梗,用的还非常令人作呕,和“朋友”二字相离甚远。#看完想打人#
本片其实适合作为电影课的分析素材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无处不在的对立关系 说是对立 其实有的是矛盾 有的只是单纯的对比
影评虽是塞尔维亚人拍摄的,但从影片中可以看到塞尔维亚和阿尔巴尼亚民族对彼此间包括民族矛盾在内的一系列问题的共同思考。 科索沃的动荡,让住在里面居民变得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如有机会就逃离。 动乱让塞族和阿族人民的生活都不好过。 科索沃境内的塞尔维亚人遭受“特别关注”,与二战时期在欧洲的以色列人、如今在以色列的阿拉伯人受到的待遇相似。阿尔巴尼亚人仇恨塞尔维亚人,塞尔维亚人同样排斥阿尔巴尼亚人,甚至与之关联的人。小男孩在新学校自己介绍时,就受到同龄孩子“无意识”的嘲笑。 影片最后,两个男孩友情的呼唤,更是两族和解的呼唤。 作为遥远的局外人,我同样希望两族能早日和解,科索沃问题能早日解决,早日让两族人民过上辛福安稳的生活。
装甲车和神父的马车错身而过,巴尔干半岛上的隔阂与仇恨依然不动声色。男孩伏于一方窗口望出去的荒芜,是作文里没有朋友的寂寥、贪玩被鞭打的抽痛、半躺在洪钟里发呆的落寞。弥漫日久的硝烟味熏染了孩童无暇的双眸,当阿什金怀揣巧克力一瘸一拐来到钟架的时候,男孩的作文里,朋友的称谓终于有了归属。
小男孩演得真好。结局的发展让人感动。
塞尔维亚视角的科索沃
孩子们眼中的家国仇恨
以儿童为主要视角解释前南斯拉夫地区各民族的隔阂之深,明明天真烂漫可以一起无忧无虑玩耍的年纪却只剩下仇恨。还好被压在钟下的塞族男孩内纳德没事,压抑着的种族仇恨才得以释怀。
政治倾向太明显
对该地区,完全陌生。
成人世界充满民族矛盾和区别对待 不清楚南斯拉夫解体科索沃战争究竟缘何,但民众生活艰难倒退。Nenad在乡下被阿尔巴尼亚人欺负,在贝尔格莱德却又被当成阿人嘲笑实在讽刺…克制不煽情的镜头下孩子们的友情还是容易得多,我想把恩怨算你头上但你是我朋友,我不想因此害了你,多希望友情纯粹些
以Nenad的所有视角来讲述这个残酷的故事,宗教和族裔的差异以及历史纷争让塞尔维亚人和阿尔巴尼亚人生来就成为死敌,他们唯一的桥梁是欧盟的调解。两个不同民族的孩子都懂得浅显道理,成人却并不明白。有点可笑。
从孩子视角审视科索沃民族冲突,难以消融的隔阂不仅深植于成人之间,也给孩童的心灵带来难以治愈的伤害,影片以以小见大的方式反思民族对立与仇恨。看看民族冲突都带来了什么,破败的村庄,心怀仇恨的孤儿,漂泊异乡的父子,无处安葬的老人,两个民族之间隔了一层厚厚的铁甲。孩子的情感较为复杂些,既纯真又心怀仇恨,然而善良本性使然,两方小朋友之间的友谊为民族和解带来了一丝希望。
透过孩子渴望朋友的视角连接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两国矛盾,因战乱而孤独的孩子是一个好的切入点。包括片中的一个婚礼、一个葬礼都是在对比,重要道具:枪。结尾角色的情绪和小提琴配乐还可以,收尾呼应,整体有点平淡,三星半。
再见仍是朋友,只是一句祝福,然而现实总是,老死不相往来
战争带来了断壁和残垣,更埋下了仇恨与偏见,但我们总能在孩子的身上看到未来的希望。★★★☆
牛逼大了 以小见大 透物见人 讲生死的自然过程是如何成为政治事件的
战争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磨难。更是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