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长条的人设让我一开始不怎么习惯,但京极堂的剧情张力无情地控制了我无法不往下看.如最终话所说,把每个人的故事拼凑起来才能看清事实,剧情的分述做得很棒,每个角色都很丰满,不似单单关口的独白来得那么艰涩抑郁一路向北.跟电影中有出入的是1.久保的动机.电影中似乎表现了儿时的创伤,而卡通中只是看到了加菜子后的癫狂.2.久保和櫌木津是战友,电影中如是说.3.电影中塑造的黑匣馆实在让人叹为观止,高大深邃,层层扭曲的楼梯就像梦中的魔境,粗细不一的管道好似动脉静脉与神经的伴行,两队人马分批走入不同的境界,探索不同的身体部分...好吧,我是变态外科医生.总之我是完全因为电影中馆的造型及含义才喜欢上这电影才喜欢上京极夏彦的.幸好人的灵魂和肉体之匣的关系一脉相承着,外加了姑获鸟之夏中的一点剧情让关口的挣扎在崩溃边缘表达得更清晰,不过就辛苦了没看过原著的各位了.还有櫌木津的超能力,似乎没有明确表达.还好,还好我认真地读了第一部.期待未读的书中能有新的惊喜.一定.
<图片1>作者:酱牛腱关于上期中提到漫改动画时出版社的主导权,这几天小编想起一个很有名的例子。
2006年MADHOUSE制作的TV动画《NANA》第一集播送前,八卦杂志《夕刊富士》忽然爆料来自于所谓关系人士的消息:“由于前两集的内容被制作方大幅改写,惹怒矢泽爱老师,几乎要闹到播送取消的地步”。
官方对这条八卦没有做出任何回复,而前两集也按时播送。
内容和漫画的开头相比,叙事确实进行了前后顺序的调整和一些删节,但剧情本身没有原则性的变化,根本谈不上 “大幅改写”。
这使得当时的观众都认定这是八卦杂志无中生有的炒作。
然而一个多月后,奇妙的事情发生了,《NANA》第六集播出时观众发现,第六集把第一集的剧情几乎重演了一遍!
只是加了点内容调了些顺序,和原作漫画更加接近,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对比一下原作漫画和第一第六两集。
这动画界极其罕见的单插一集读档重练状况,让我们对其中可能发生的争议浮想联翩。
而《NANA》第一集的演出,就是本文主角中村亮介和该片监督浅香守生共同进行,分镜则是浅香监督自己画。
当然无论我们怎么浮想,在没有官方信息的情况下,我们对这条八卦消息并没有求证的方法。
然而有趣的是,在当时浅香监督关于《NANA》的访谈中,同样大谈原作改编。
其内容也和中村监督上一期中的言论基本一致,先是对原作带来的束缚大吐苦水,之后还搬出《银河天使》的监督经历来感叹故事和分镜的自由并表示分镜负责人就是作品的神(您也不想想能有几个片比《银河天使》更自由啊)。
这一老一小不约而同的感叹,让我们对《NANA》的浮想得到了不少状况证据的支持。
不过无论是考虑到大人的事情,还是小编有限的能力,都不允许本文进一步深挖。
幸好,这类束手束脚的情况在丸山社长的努力下,在MADHOUSE的漫改作品中还是相对少见,而中村监督更是不久后就接到了稀有形式的活儿——京极夏彦原著小说《魍魉之匣》的TV动画化改编。
当时不仅是中村监督自己,整个MADHOUSE实际上都没有多少小说改编的经验。
不过正如他自己提到的,漫画的画面对于分镜有所束缚,而小说形式反而有助于动画画面方面的自由发挥,但是自由度的增加并不意味着难度的降低。
他同样要面对他自己的原则“不对原作忠实而是诚实”。
本作又应该对什么诚实?
需要体现怎样的演出意图?
下面介绍基本不含剧透,请未看过《魍魉之匣》的读者放心阅读。
中村监督实际上并不是一开始便参与《魍魉之匣》动画化的企划。
他参加项目时,故事剧本已经完成到了最终话,西田亚沙子已经画好了以CLAMP原案为基础的人设草图,以第一话为主的美术设定也已完成。
实际上这类监督中途加入的情况相对少见,估计里面又有什么大人的事情。
不过他读完脚本看完人设后开读原作,立刻被京极世界吸引,一气读完后,拍板决定接盘。
<图片2>看到CLAMP的人设原案后,监督的第一感觉就是影像必须往抒情甘美方向走。
而他为这片画面演出上定下的基本视觉概念是“光与影”。
全片所有镜头的layout都设计为光影并存,原则上不存在任何一个明暗均匀的镜头。
但是光影的并存并不是随便交给原画去打影子就算,本作中监督引入的重要流程,就是在分镜阶段就会加上光源和阴影。
通常的TV制作中,这一流程往往会被留到layout后才进行。
这一工程的提前意味着分镜负责人对于画面的控制力更强。
这也是MADHOUSE出身的演出家共通的特色之一,他们的演出方式受MADHOUSE巨匠川尻善昭的影响极强。
川尻习惯于自己负责作品的所有镜头,所有的lo和草原都自己亲自上(工作量!
)。
而中村由制作进行身份进入业界,之前并无作画经验,却也会在自己作品中亲自原画。
这正是因为在他心目中,川尻的做法才是动画监督的理想状态。
而包括他在内的MADHOUSE演出家们,尽管受到工作量和画力限制,不能完全踏袭川尻的亲力亲为。
但画不了动画,多说多写总没有问题吧。
在分镜阶段进行的详细指定,同样可以增强分镜对最终成片画面的控制能力。
那么这较强的控制能力究竟要用于解决什么问题?
看过本片或者原作的读者应该知道,这部作品的大戏都在于嘴皮子——掉书袋搞推理,打嘴炮喷敌人。
里面有四到五集,整集就是几个人屋里在那或坐或站地说说说说说不停。
所以分镜的难点在于,这密闭空间里就那么大点儿地方,角色位置还不动,那么这站桩戏画面要怎样才能不重复不单调?
先看看前文提及的浅香守生监督的解决方案,他所负责的第六集分镜就是三个人坐书斋里说了一整集。
擅长少女漫画改编的浅香监督,他尤其得意的是对于当前环境和状况的利用,场面中的背景、物品、人物都为他信手拈来(扩展阅读可以看看《花牌情缘》的屋内表现)。
第六集中,他的运镜在书斋中上下翻飞,各种小道具层出不穷,角色小动作抓耳挠腮,观众完全没有觉得单调的机会。
顺便一提,这一话的作监细居美惠子就是中村监督之后的御用原画拍档,细腻的演技当时已经初露端倪。
<图片3>浅香守生第六话分镜,可见镜头的灵活之处和环境刻画的细致。
另外和前面的光影视觉概念匹配的是,除了已经加了阴影外,第二格眼镜处的高光和透过光指定。
中村表示画那么细可以直接放个大拿去当lo了。
第七集依然是这三位窝在书斋里说说说,而负责分镜的是浜崎博嗣。
相比万物皆为我用的浅香监督,浜崎尤其突出的是他的想象力。
而第七集的谈话内容多为怪力乱神的掉书袋,需要的正是这种妄想能力,为此中村监督专门找到浜崎请他担任该集,最后各种画风不同的传说神怪,依靠浜崎对于构图和镜头节奏的独特感性,在这一集的现实和想象空间中来回穿梭,达成了一种充满个性的奇妙平衡。
中村自己也明言,这集分镜比起成片来要激进太多。
浜崎博嗣第七话分镜,可见画风和正片比较起来相当不同,另外同样在分镜阶段已经做了色彩和影的要求。
中村自己在《魍魉》中的分镜演出更多受到浜崎的影响,他在本片中的分镜特色正如前一期谈俯瞰镜头时所提到的——他的镜头是主观的,这和浜崎的调动想象力有共通之处。
具体来说就是他的画面创作一定会考虑到角色的视点。
因为原作本也是重视视点的作品,剧情从关口和木场的视点展开,分别是关口视点中的各角色的心理变化,以及木场视点中的悬疑剧情推进。
而中村监督在视点方面的尝试体现在他对于角色的代入和沉浸。
比如第一话两位少女的友情刻画受到百合爱好者们的广泛好评,但是监督却明确表示自己对百合并没有太深刻的理解,甚至因为对于百合和女同和S(以吉屋信子为代表的日本文学种类,来自于Sister的首字母,描写少女和女学生间的强力羁绊和友好关系)分不清楚遭到此间行家的西田亚沙子大姐怒喷。
但是监督表示,虽然我不懂百合,谁喜欢谁的心情我还是懂点儿的,我可以在代入角色的视点后,把感情描写体现在分镜之中,下图是其中一例。
<图片5>第一话的视点大多是女角色赖子视点,这位赖子和她所憧憬对象的同学加菜子正是成为话题的那对百合。
其中最有趣的表现莫过于加菜子一旦说话,赖子视点的画面马上就开始脱离现实进入梦幻,周边鲜花盛开,光风霁月。
脚本村井贞行看到分镜表示我根本就没写这么一段啊什么鬼,监督却回答按赖子视点就该这么画。
尽管本作的超自然要素十分有限,但是监督认为本作中应该允许世界观随着视点人物的变化而变,哪怕出现幻想式的镜头。
多个视点的同时存在,使得即使是同一个角色的同一段戏,在不同角色的视点中也会呈现不同的表现方式。
这就是中村相比于浅香的无所不用,和浜崎的奇想天外,他自己提出的避免站桩戏流于单调重复的解决方案。
来看他的一个演出例子,中村监督亲自分镜的最终话第十三集。
为防剧透和读者公众场合出丑,这个视频没有声音,请放心点击。
片段出自十三集14分22秒处,有兴趣的读者可自行寻来带声音的版本观看。
视频播放页面:http://cdn.animetamashi.cn/c65ed9b642a7c457/video/72386e这个角色被静音掉的台词是他在描述自己的理想。
而很明显这个角色的描写分成了多个视点,而这些视点中的动作是不相容的。
接近客观的普通视点下的得意微笑,另一个视点中则是面露狰狞,再是眼爆血丝,以及最后狂人般双手高举。
这些不同主观视点在时间轴上的融合,给这段画面赋予了极其高的感情密度。
而迅速切换的镜头更是使得画面不会无聊。
谈了中村监督和其他几位的不同解决方案后,这里出现了一个分镜控制力带来的问题,各话分镜都是老司机,资历高能力强。
分镜既然是体现个性的不同解决方案,那么监督要怎么修改这些不同个性的分镜来达成作品统一的风格?
结论上来说本片中,监督不修分镜,他只剪。
看过动画和原作的读者可能知道,全十三集很难容纳整本小说巨大的内容,系列构成村井对于原作进行了大量的删改。
但即便如此,每话做完分镜时一掐表,至少是成片时间的1.2倍,最终话甚至是1.5倍,总得删点啥,然而手心手背都是肉,哪段都不舍得剁,监督愁得泪流满面。
而上面的监督自己的解决方案——多视点快速切换以糅合在同一时间轴上的做法,其实也是一个增加信息密度,从而节约宝贵片长的方法。
而对于其他人的分镜,中村监督只根据时间需求进行删减,而不修分镜。
他允许,甚至说有意追求不同的分镜风格。
而他统一世界观的手法并不通过镜头,而是通过美术、色彩、摄影处理以及音响效果。
前面提到的整体视觉概念“光与影”就是其中的重要要素,我们下期接着聊。
看下来真是让我很不舒服 但是又吸引我想要去把它看完
<图片1>作者:酱牛腱这个系列的第三篇,依然由原作者和动画的关系来进行导入。
上一篇(http://movie.douban.com/review/7778993/)中我们提到过,由于小说内容相对十三话的动画而言容量过大,系列构成的删改极多。
但对此敬爱的京极夏彦老师表示,小说在付梓后就不再归作者,而是归读者所有。
无论是被改编为电影、漫画还是动画,只要有趣就没有问题。
所以京极老师在自己的著作改编上,从未给制作方主动提过任何意见,《魍魉之匣》的动画也是一样,简直是原作者的典范。
而他唯一对于制作的介入,或许就是担任片中的声优。
本片的音响监督本田保则是日本音响界的泰斗,以充满比喻的演技指导蜚声业界,比如“平田你这里要配得春天般温暖”,“森川啊你这里的碳水化合物要减两克”。
京极老师听闻此事后兴致大发,抱着送脸上门的态度就去了。
然而老师也不是声优素人,以前就配过《鬼太郎》的动画,结果他发挥演技,配一次就OK了,本田根本就没吐他槽,让老师失望不已。
幸而和老师对戏的饰演关口的木内秀信没能一次过,于是整段重配,让老师体验了再来一次的乐趣。
当然和外行对戏居然还能拖后腿的木内受的压力就很大了。
顺便一说,老师在作中配的是黑衣男子,但他本来想配的是美马坂和增冈…<图片2>除了声优之外,京极老师忠实于自己的读者身份。
他观看动画后最为感叹的便是动画并非只是撷取原作的情节拼凑后分成十三段,而是更为用心地刻画原作中所没有描绘的时代与社会的背景画面。
老师把这归功于监督和脚本的想象力,他表示小说和动画作为传播媒介的本质不同,如何将只有文本的原作扩展为影像世界,需要动画制作方把更多的原作没有提及的部分依靠想象力画出来。
而具体画什么?
由于本作拥有悬疑要素,不能是单单增加画面的信息,而是需要把增加的信息“再利用”,让原作不存在的信息也参与到故事悬念和气氛的营造之中。
而《魍魉之匣》动画有原作无的最大要素,正如老师前面所说,是对于时代与社会的背景舞台的描写。
原作大部分时间靠对话推进,不少事件来自转述。
转述的事件在原作中的环境描写自然不会太多。
而台词最多的京极堂自己也是一位不爱出门不爱运动的阿宅。
想他出门脚踩禹步怒喷教主那段,在整个百鬼夜行系列中的运动量排名第二,老师笑称京极堂回家肌肉得酸痛几天。
而出门少,自然也没什么背景需要描写。
但是动画没法和小说一样处理,无论是转述的事件,还是京极堂不多的外出,不可能不画背景。
而且也不是光画个背景就完了,如何让原作未提及、动画追加的舞台背景为整个故事的主题服务?
和上一期的内容结合起来的话,嘴炮怎么拍的问题解决了,嘴炮在哪拍?
得找个场子。
<图片3>尽管原作有很多环境景致没有直接描写,但是具体时代作中明确指出是昭和27年,也就是1952年。
中村亮介监督用于表现1952年这个舞台的,正是上一篇中提到的“光和影”。
我们已经谈过中村监督领衔各话分镜时,通过在分镜上的明确光影指定来增强演出家对于成片画面的控制力,而光影指定最终需要摄影来进行实现。
关于摄影处理,中村监督给摄影监督五十岚慎一的要求是:对于分镜已经大致指定的光效进一步具体化,对于每个镜头都给出明确的光源设定,明暗对比度要尽量高,从而给画面营造出景深效果和透明感。
而为了突出50年代初的感觉,摄影有意注重阳光射入屋内的光影分格,用以表现日本旧式房屋未进行城市化改造情况下的采光不佳。
同时也有意控制夜晚路灯的光亮,以描写当时日本电力不足造成的昏暗夜景。
除了光影之外,动画中较为明显的摄影效果还有MADHOUSE家特别喜爱使用的模糊,用以表现作中的空气感。
我们知道嘴炮动画中远景镜头有限,在距离不远的情况下出现模糊,可以表现空气中温湿度的感觉,在增加观众的景深意识同时,还可以体现1952年其时的科学技术尚不发达,对于大自然的环境只能默然接受(说的很玄其实就是没风扇没空调)。
这和《魍魉之匣》主题之一的人类依靠技术对环境对自身进行改造的矛盾也是相合的。
另外模糊效果对于不同距离对象的连续使用,可以体现当前镜头为某个角色的主观视点,如前两篇所提到的,为镜头增加感情。
<图片4>而为了实现这些摄影细节效果,中村监督再次引入独自的流程。
一般动画会根据美术担当制作的美术板来设定各个场面的场景风格。
而中村监督一直以来觉得摄影也需要同样的流程,用以增强全片的摄影统一感。
原本他为了控制每个镜头的摄影效果,需要在律表上填写摄影指示。
但这部作品摄影特效用得那叫一个多,除了刚才提到那些模糊光影外还有好多层。
监督自己也表示,有一次编辑全片的时候,有一卡上完色还没加特效的混了进来,看到这卡时简直觉得在看另一部片。
为了写这么多摄影指示,造成的问题就是律表被他写满了。
为此他采取的解决方案是从《魍魉之匣》开始引入摄影板的概念。
对于动画各集,他事先和摄影工作人员讨论制作摄影样板,用以确认这一集中特定场面的摄影风格,供进入流水线作业后摄影工作人员参考使用,之后就只需要把特殊的摄影指示往律表写就够。
这种做法既可以增加摄影工作的推进效率,又有助于整体风格的统一。
除了《魍魉之匣》外,离开MADHOUSE后的中村监督在他监督的剧场版作品《被狙击的学园》中继续使用摄影板系统,而《被狙击的学园》的摄影特效也加得更加花团锦簇,整体感觉五光十色。
<图片5>不过五光十色并不适用于《魍魉之匣》,美术方面为了表现时代感,除了某些特殊的场面之外,有意抑制了画面色彩的饱和度。
颜色的干涩而不鲜艳也是刚才提到的加特效前后天壤之别的原因。
我们知道色彩在动画中的存在感是非常强烈的。
有意对色彩进行抑制,其目的也在于之前提到的,突出光影分明的高对比度效果。
最后,光与影的高对比度对于50年代初场面的刻画,除了之前提到的对客观环境的描写之外,不要忘记了中村监督是一位注重主观多于客观的演出家。
76年生人的他终究没有亲历当时,而他也很清楚地认识到这部作品的观众同样不会有多少实际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
对于执导作品的他和观看作品的观众而言,与其努力去接近实际的1952年,不如去试图挖掘他和观众心中对于1952年的主观印象。
有趣的是这个思考模式恰恰和百鬼夜行系列小说第一部《姑获鸟之夏》开篇的话题近似。
那么现代人对于1952年的主观印象最多来自哪里?
视觉印象上必然更多地来自于文艺作品。
中村监督和系构村井在寻找资料时发现,当时的图像资料非常难找,除了电影。
而1952年恰逢日本电影战后黄金时代的开端,中村监督为此观看了大量描写当时时代的电影,深刻感受了一把沟口健二和小津安二郎的伟大,其中他尤其感受到共鸣的是小津安二郎的作品画面。
而小津的黑白电影正是在画面不具备色彩这一要素的情况下,利用黑白分明的光影配置对画面进行构图,体现出空间的层次感和人与物的立体感。
而想来小津作品在当时其他图片资料缺乏的状况下,也成为了现代人了解当时风土环境的主要途径。
在这个前提下,无论是高对比度的光影还是对于色彩饱和度的有意降低,都可以看出监督对于“黑白电影中的1952年”的刻意追求。
这刻意追求想来同样触动了从电影中了解那个时代的现代观众,并从中唤醒心中那个主观的1952年。
而看到小津安二郎,相信有心的读者应该可以猜到,我们终于要讲到大腿了(撒花)。
<图片6>小津安二郎1949年监督作品《晚春》。
注意构图中光影的配置所要表达的情绪。
另外他们是父女。
<图片7>《魍魉之匣》之后,中村监督在MADHOUSE监督了青之文学动画中的《奔跑吧梅洛斯》,这片基本就和魍魉没区别,演出一个味道,美术流用,摄影照来,BGM都直接借用魍魉,另外演技略显浮夸,不是非看不可。
2010年后,中村监督因为和丸山社长理念不同退出MADHOUSE,之后受他的老同学,日升八组的平山理志制作人所约,在日升制作了剧场版《被狙击的学园》。
这片有些不错的作画和先前提到的绚烂摄影,不妨一看。
但是下回将要成为主题的《AIURA》,作为中村监督登上大腿监督宝座的里程碑作品,一定要看。
而且这片是泡面,12集看完一个小时都不用。
一定要看!
一定要看!
我们置身于地球这个匣,又置身于个人身体这个匣,在职业分明上又是一个匣,层层推进,殊知魍魉就是本身。
而个人出发点又能看到别的魍魉,又或者,本身沉溺于魍魉这个状态中区分不同的魍魉,或是自身魍魉,无法置身事外,更容易被魍魉所迷惑 ,这能决定成为匣或为魍魉,当中也包含更大一层的匣与魍魉了 个人既是匣本身,魍魉也是呢 其实作品不错,对没看过原著来说,人设不错(榎木津好棒)但一出场发现谁谁认不清这对剧情走向完全走迷惑线,时间线各种穿插表示这剧看得更困惑了中后又插入佛鬼蛇神念经…说的是理却意外混乱(其实作者本身就喜欢这方面的,加上其实中禅寺就是作者吧,有种作者就在面前的感觉,必须稍微了解下作者呢,才能理解原著)解迷篇各种跌宕起伏,等迷雾散去(稍微感觉被骗的感觉,因为百合戏份过多啦)但也是最精彩部分,只是,这个故事何其凄美对各种当事人,或许作者只是觉得,这只不过是匣子与魍魉构成的层层故事,有感而发的也只是评价一一幸福的方法是,只要不当人就行了-是啊,我们寻觅的只是幸福,但那不是人能拥有的,但福祸相依,才让人刻苦铭心
先看的小说原著,所以对会出现的画面有一定的心理预期,感觉视觉冲击并不像某些人渲染的那么过分,毕竟不是恐怖片。
情节很大程度上忠实了原著,特别是关于京级堂的鬼扯部分XD。
但的确如很多人所说,整体节奏把握得不是太好,最后的结局收的太匆忙。
实际上,原著结尾是非常有条理的抽丝剥茧的揭谜过程,给人的惊奇感也是层层递进的,是整个故事的“戏核”。
不过不知道如果先看动画的话还有没有这么好的感觉。
说说动画版缩水的部分:一是由于画面表现力所限,木场对阳子的情感渲染得不够。
这也导致最后两集木场的行为缺乏说服力。
二是整个砍掉了久保与“御筥(原来这个字念ju么……)神”的亲属关系。
虽然这条线在故事情节展现方面很鸡肋,但是作为推理故事来讲,如果缺少这条线,少女分尸案就不能和“御筥教”联系上,故事前面将注意力引到“御筥教”上让其作红鲱鱼的手法,就显得有点作弊了。
所以,还是推荐先看小说呢。
有一点,我始终不太明白。
为什么久保和关口都异常羡慕雨宫拥有那样一个匣子呢?
匣之少女是雨宫的幸福。
因为雨宫很爱她。
那久保呢?
勉强解释为,无法忍受缝隙的强迫症的关系?
而关口呢?
代表幸福的彼岸的诱惑?
= =笨蛋都知道幸福不能照搬吧。
这么可能别人的幸福就是自己的。
难道都是抑郁症太重盲目了?
对白很长很难熬。
所以看的很辛苦不说,还不能快进。
不然就会漏掉重点。
这两天做梦都是妖魔鬼怪的,主要是这作品的名字起的太神仙了。
悬疑的也很过分,包含了乱伦,分尸,机器人什么的情节。
重口味哈。
晚上睡觉怕怕,就和lg讲了一下这个剧情,lg刚听完魍魉专吃美女这个释义就拍拍俺的肩说“没事儿,你安心睡吧。
”
客观地看这部剧,感觉没有任何悬念。
基本上能预测到谁是凶手,谁是最终的恶魔。
从两个少女的畸形谈话就知道,畸形的爱恋无法容忍一点点瑕丝。
因为一个粉刺有杀人的冲动。
事发后不冷静的态度,已经知道了谁是凶手。
剧情推移,了解少女成长背景,萌发出两个少女畸形的内心。
敏感又单纯、想改变什么又无能为力,只能通过前世的谬论来寄托内心的空隙。
从少女的谋杀案件拉开帷幕,接着是分尸案,开端就已经告诉了谁是分尸案凶手,那个名为久保竣公的男人——同样是内心的空隙,坠落为“魍魉”。
魍魉之说,利用时代背景下无知的人群,对鬼神的相信,把金银财帛奉上。
到科研秘密基地美马坂医生进行人体实验,不死军队的研究,然后到拿自己的女儿做实验。
剧情里每个人都有不可告人的私心。
人的欲望与生存背景紧密相连。
每个人内心畸形,都是有根据。
现在看来这是一部工整的作业式作品。
每个人都有原因,而出现最多的关口君因为本身有精神疾病,至于什么原因导致的,剧情没有交代。
木场警官是战后心理综合征。
雨宫看似是最平凡的角色,却痴恋直至疯狂。
美马坂是科学狂人,因为妻子的病态让他厌恶人的肉体,演变成对不死学说的迷恋和追求。
柚木阳子对父亲的痴恋,对母亲的厌恶变成不伦的悲剧。
悲剧的开始,注定是悲剧的收场,无法幸免。
最精彩的一部分就是最终“魍魉”吃掉了“鬼”。
中间男主京极堂那些长篇大论的解说魍魉、灵能力者等,真的比福尔摩斯还长篇大论。
这个已经超出了剧情本身需求,属于硬塞文化吧。
这个应该是男主京极堂个人背景的原因,实力话痨男主。
认真看完这部作品,剧情没有任何悬念。
只能说杂乱的穿插让人很迷惑。
但是发现主线任务就知道了,一切都是为了混淆视听。
有炫技巧和学识之嫌疑,总体评价一般。
胆小的我被吓得一愣一愣的,都忍着没放弃。
重口味,慎入。
故事真是超高能啊,看到一个正常人就好激动的那种……魍魉真的是在人的心里。
每个人内心的一点点阴暗面,促成了一连串的犯罪,真的有点像作者说的,杀人只是突然的偶遇,某一刻恰好对于杀人者来说“天时、地利、人和”都存在了。
虽然作者对偶遇似乎并不是这么解释的……
结尾A咬死B简直是神来之笔,终于成了真实的食尸鬼怪,魍魉。
差点撑不下去,主要是分线多,时间轴复杂,再加上科普有些长,导致前面看的晕乎乎的,但是结尾全串起来了,是福尔摩斯似的写法吧…虽然我还是更喜欢阿加莎那种一层一层推理,让读者有成就感的写法。
憋到最后才揭晓,太考验记忆力和耐心了。
但这一点被优美的昭和画风和轻柔又略带诡异的音乐渲染得恰到好处,有一种朦朦胧胧的恐惧感。
本来人的思维也是有些迷茫和混乱的。
据说小说特别长,所以只看了动漫,感觉剧本还算有意思。
觉得作者最后借敦子之口说出的作家与世界的交流那段话特别棒,特意截图留存了。
还是书更好看一点
哎呀,这个剧真是太妙了!案件和推理并没有多与众不同,主要这故弄玄虚的讲故事的方法真是太妙了!原作不必说,这个剧的编剧也是非常厉害。加菜子真的太惨了,一家子、朋友全是神经病,这里能有一个人对她的爱不是7形的?PS.看着木场大爷穿着日本军装做着警察的工作,这感觉真是一言难尽。
都说很经典,但实在看得我很昏闷。。。
玄片er哈……到了05才有点点眉目……没看过京极夏彦小说,也没看过电影……这片子太难懂了
非常优秀的还原与塑造,画面与音乐加上叙事节奏营造的风格时而优美闲适时而有妖冶的阴暗,细节用心,角色吸引人。除了《魍魉之匣》之外也涉及了一些《姑获鸟之夏》和《邪魅之雫》的内容,小说中的“作中作”的演绎是一大亮点(原作者亲自配音了一个角色……)。十三集完结了故事后加了一集中禅寺敦子视角经历的该事件,以及宛如原作者本人心声的结尾独白。
所以归根到底还是乱……么
我想说原作动漫真人版电影中,我还是比较接受动漫,人设还是挺对味的,剧情也够诡异,开篇尤其很不错,中间有点拖沓,但是收尾还是很好的,极其疯狂啊
狂想般的结局,不愧是妖怪堂出品!京极夏彦话唠般拖拖拉拉的文风在动画里得到生动展现!&lt;(* ̄▽ ̄*)/ (嘛.....反正这也是让京极粉欲仙欲死【雾很大】的G点所在)剧中感情线其实数美马坂父女正常(专注工作的男人最有魅力,况且又存在着血缘这种自然而然的牵绊,被吸引从而积累成迷恋很正常嘛(够!)
靠~果然是你推下去的么!?
好看是好看,但由于过分卖弄恐怖诡异氛围导致剧情拖得有点干,不够流畅。赖子母亲从门缝里探出头来,阴阳怪气说着“魍魉”那一幕被惊到
动画精致,每个人物都很棒,优秀的原作功不可没。
整体计调 灰暗
那个晦涩啊中间几集忍不住狂按右箭头,可能是作为动画不应该这么多哲理宗教分析的道理的吧......my humble opinion........
不看书我很难保证我能看得懂,看的不是很认真
又是一部审视人性的动画,人设完全没有问题,声优很强大,叙事排布越来越好。
我不懂,我愚蠢
抱着认真的态度看这部动画还是有点累人,想要娱乐用的话还真是心里扭曲。在经历第六集整集都是为魍魉和预言师的解读后果断弃了。
看原著,再看动画。
開始還真沒明白,經他人講解才略微清晰。搞的氣氛挺怪異的,最后幾集揭底。
私小说 雷声大雨点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