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为这部片子正名,其实我觉得热评里很多人可能是并没有完全理解到这个片子的角度,这并不是一个讲犯罪和破案的悬疑类电影,虽然我一开始也是抱着这样的期待看的,但看完后才发现案子其实只是背景罢了。
片子从头到尾聚焦的都是两个警察被这个案子裹挟的人生,讲的是这样迟迟不能破的大型人命案对他们两个人心理、性格、甚至整个人生产生的影响。
有的案子只是警察生命中擦肩而过的一艘小船,而有的,却是从最开始就注定要紧紧嵌入命运的。
破案并不是重点,所以什么推理、线索、包括最后的犯罪嫌疑人,这些本来就都不是重点啊!
我们都知道,现实比文学作品更魔幻,人心比黑洞更难测。
穷尽多少文字,恐怕也难以表达清楚人世间的所有狰狞和险恶。
是的,善良敢于行走在阳光之下,我们无需去探寻和研究,狞恶却是隐藏在阴影中和光明同在,随时都会伸出利爪扼住谁的咽喉拖进无尽的黑暗。
所以,我们才会从古至今都在讨论“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的问题,对那些扭曲的灵魂充满不解,同时也充满探究。
善良永远无法想象丑恶到底长着什么样的脸,究竟有着怎样肮脏狠毒的心肠,所以,在善良和丑恶的对峙中,往往落败的是善良,付出无数惨痛代价的也是善良。
兵法里说,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恶已知道善,善却不知道恶,一旦交手,结果太容易推测。
连环变态杀手,该是最恶毒的存在,有着嗜血疯狂的天性,在血腥中体味快乐,在杀戮中感受满足。
我们以为这样一个双手沾满鲜血的人必然夜夜难眠,内心煎熬无比。
可惜了,这只是善对恶的美好想象!
这样一个本该寝食难安活在地层底下的人,却能坦然地在阳光下拎着菜场买来的菜蔬,在人群中安然地走着,夜夜睡得香甜,连最响的雷都惊不醒他。
他把杀人视作寻常,把别人的生命当作他解闷取乐的玩物,一丝一毫的悔恨、愧疚、痛苦、害怕都不曾有过。
这样的人,心志之坚,强如钢铁了。
这是受害者的不幸,是所有被他的随机行为伤害到的人的不幸,也是那些负责伸张正义的人的不幸!
两个警察,十九年的追凶之旅,期间种种遭际,写满的是精神上的重负导致的失控,他们的人生除了追查凶手,没有了别的目标和动力,于是,普世的一切离他们而去,他们在执念中陷落。
从青丝到白发,从精神饱满到落魄颓唐,那个安然过着寻常人日子的凶手,用他的存在成功毁掉了两个朝气蓬勃的警察的一生。
从他们并肩站在一起那一刻开始,执着像一根绳索,牢牢捆缚住了他们的精神和肉身。
他们不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那个凶手。
时间是最可怕的敌人,不动声色地侵蚀一切改变一切,可是,当那份执念在时间里坚持的时候,他们的俗世标志在风化中一一剥除,只留下生命的最后内核。
他们病得很重,用十九年来努力寻求答案,在孤独和潦倒中始终记着自己的病因,并且从没放弃寻找解药。
万事疯魔才有得。
病了才能为健康努力,病了才会在混沌中定好方向,病了才可以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不病上!
现实主义的题材和表达,总是让人触目惊心!
不是所有的善良都有好报,罪恶都能早早伏诛。
有些漫长的等待,只有病人才会做到。
我们这些看客,健康而冷漠!
片子表面是追查案子本身,实际是案件调查参与的两名警察十九年的心路历程。
单从案件本身来看并不如其他商业化影片那么精彩且跌宕起伏,但贵在真实。
那个年代由于受技术落后和经验不足的限制,案件的侦破难度要比现在大的多,往往真的只能靠时间去找出真相。
而这对于办案民警来说无疑是受折磨的:但就算这样,何晨也没有放弃,依旧坚持到了生命最后一刻。
特别是他办案目的由最初的为妹妹报仇转变为对警察这一身份所肩负的责任,这才是本片想表达的主旨,个人觉得这样的主旋律才更加真实,也更让人信服。
包括刘一波的选择,我们不能单纯的用道德标准去评判这个人,只能说他的选择也更加真实,在经历了一众生活的打击后,他选择了做个普通人。
也从侧面说明警察也是人,并没有做到神化,这也是片子难能可贵的一点。
制作方面没啥好说的,全部在线,调色和美术很好的还原了那个年代的感觉与氛围。
片尾的《当年情》结合画面可太有感觉了,往事历历在目,回过神一看却早已物是人非。
《追凶十九年》的故事让人联想到“白银案”,原型案件关注度如此高,要拍出自己的味道并不轻松。
影片不拘泥于类型片本身的悬疑形式,而是把大案做“小”,做在两个警员十九年的人生。
这是一个非常扎实的故事源起,有股中国西部《真探》的意味,主创试图回答了一个因何到此的悲剧宿命。
而这宿命之间,有着警员的不放弃,和冥冥之中自有轮回的回环。
一直以来,西部题材是稀缺的,从最初的《西风烈》形式感极强,到前几年段奕宏主演的《暴雪将至》,那种要讲出小镇恐慌的味道,还没有特别好的专门为三四线城区服务的题材。
《追凶十九年》一看就是小成本操作,依托一个“追凶”故事去讲当地的人情变迁,小切口,大时间轴线,整个叙事策略落回到人物上。
一个是一一直懊恼无法追凶的脾气暴躁的警员,逐渐面对妻子对自己的失望,但始终投入在案情的追查里面。
一个是因为妹妹被杀差点自暴自弃的警员,通过自学考取公务员,始终未曾放弃在茫茫人海搜寻。
两个性格迥异的人因为共同的任务走在了一起,主角刘一波起初本是暗自较劲,到后来生活不断经历惨痛,但查案慢慢变成一种本能。
直到悲剧反复重演,好不容易有的儿子掉了,而妻子也离他而去,他的人生才因为这件事彻底垮了。
他像普通人一样逃避,而搭档何晨却越发勇敢,始终不曾放弃。
当他看着周围渐渐改建的城区,受害者的妹妹开始做起了小姐,那种错落而至的岁月伤痕,对两个警员有更为深远的伤害…… 让我觉得亮眼的地方是理由两个男人逗贫的很多乐子,也是影院屡有的笑声。
刘一波常年不能让妻子怀上孩子,一直要被迫吃药,以及去看生理病,一回头遇到何晨也来调查,他刚想掩饰自己也是来查案的,大夫就提醒他别抽烟,把他的底给揭露了。
银幕满溢着男人难言之隐的尴尬,何晨询问,他回答,两个男人的感情是这样慢慢建立起来的,只是横跨在他俩的大山一直没办法走下去…… 整个影片还是充分按了影视剧的叙事节奏,人物始终悬着结果,抓不到真凶,却见受害者不断出现,一直消磨着两个人的意志。
里头闲笔带出了荒凉小镇的各种风土人情,打麻将的人生,路上被尾随的风险,警察在尽力而为,但人海茫茫,没有证据查案艰难。
最终发现真凶的一整段,只剩下何晨去对抗。
我们无法想象他在生命终结那刻,是否有一丝满足,距离案情十九年之后,他终于还是找到了凶手。
而凶手正如现实中白银案里头那样,是一个没有任何人性怜悯的人,甚至很普通,但他就肆意开展着杀戮,一切看上去如此徒劳,如此无意义,这种追查如此痛苦,耗掉两个警员珍贵的人生,换来的依旧是无尽的痛苦,但这大概就是警员守护群众的力量。
影片并没有着力在多少悬疑线上,牢牢扎实在做人物。
这两个难兄难弟,是我们那些还不曾放弃的的良知与较劲,但一条艰险的路,没有指望的路,总是让人要割舍如此多的疼痛。
最终凶手得以追查还好,更多案情可能还只待时间慢慢破获。
这种无力感,弥漫在各种细节。
整个基调配合影像纪录片式的粗粝感,是一个当下西部片可做的探试。
要说美中不足,我觉得表演还是太“拿着”了,可以更纪录片质感,更拍出演员扎根在西部底层的那种脏脏破败的感觉,那处给人没什么希望的地方。
始终有人有坚持,是珍贵的微光。
我先说,《追凶十九年》是一部严肃的电影作品,细节构思扎实,创作态度认真,放弃了所有“爽”的编排设计,朴朴素素讲述了两位男主角和悬案纠缠的十九年人生。
千禧年初落后闭塞的小城市,连环凶杀的压抑,理想的破灭,现实的挣扎,坚持和迷惘,氛围营造地很到位。
(除了两位男主,长得有点太帅,蓬头垢面混在人群里也能一眼看出这俩是男主……两位主角,是因为一个连环杀人案,因为破案的执念、未破的不甘,放弃家人、放弃工作、放弃生活,失去信仰、失去希望、失去声名,活到人生格局里只剩彼此,活成汪洋中的一条船上的两个人。
之所以看出了其他想法,纯属我个人素质不高,低级趣味,思想不纯正。
(以下涉及剧透)(刘警官吊儿郎当娇小暴躁,长得漂亮;何警官冷漠生硬,高大能打,英俊;两人前期互殴,后期关系好了,相处也一直淡淡的。
)(俩人一个村一个村排查,刘警官在副驾上睡觉,何警官在驾驶座凝视一朵雏菊。
)(刘警官和妻子没有孩子,去医院检查,遇到何警官,何警官和他坐一起,问多长时间了,刘警官回答了。
)(我后来才反应过来这是什么意思,刘警官是怎么了,而何警官问出口了,刘警官还回答了!
)(何警官被捅了,刘警官飙车送他去医院,一路哄着劝着他不要睡。
)(刘警官和人打架腿断了,何警官去看他,拿了一束花。
)(千禧年初的落后内陆小城,一个男的单独去看另一个男的,送一束花。
唉。
)(为了家庭和妻子的感受,刘警官退出查案去当片警,半夜在妻子睡着后,摸摸索索给何警官发短信,打了字又撤销又重新打,终于发出去,何警官秒回,刘警官对着天花板露出微笑。
)(后来在追小贼时相遇,两人在路对面相望,刘警官说我们半年没见了吧,何警官说两个半月。
)(片子里前前后后有几次他们站很远互望的镜头,也不说话。
)(刘警官后来不是警察了,落魄,遇到以前抓过的嫌犯,折辱他,说给小妞钱小妞会哄人开心,然后给刘警官塞钱让他喊自己哥…)(被暴打,这位的脑回路,我觉得他挨揍不冤。
)(何警官夜里站在小巷里,看着崩溃的刘(前)警官喝醉,栽垃圾堆里,再爬起来踉跄往前走,何警官哭了。
)(前面说了,何警官是个被逃犯捅了肚子一刀都面不改色的人。
)(还有很多,记不清了。
)(当然,还有最后那个可以给寡妇bot投稿的,让我和身边两位观众大哥哭成狗的结局。
)(上线流媒体后又去看了一遍,部分弹幕出现“他俩才是真爱老婆像小三”之类的不正确言论,感觉也不是我一个观众思想不纯正。
)
看完这部电影,在最容易找到主线的类型电影里,居然让我最深刻的印象是毫无主线。
好的刑侦电影不外手法是:给出线索让观众一起破案,感受揪心而无助的痛楚,然后在案件侦破中针砭时弊,替社会出声。
《天注定》《杀人回忆》《那家伙的声音》等等,试问哪个导演不是借电影抒发心声,这叫电影人的社会责任。
说到电影中来:试问一个在生活中性情暴躁的警察,在侦破案件中对无辜人拳打脚踢,却对一个抓进去有证据证明是嫌犯束手无策,还要靠另外一个人在边上鼓掌讲述莫名的遭遇来让他立马认罪?
记住是立马。
既然刑侦如此儿戏,何以要19年?
何以要死11人?
一个暴虐的警察居然对罪犯无动于衷,刑讯逼供是能够回避的吗?
在那个破案手段匮乏的年代!
或者导演你丫的就不敢!
然后这个嫌犯说所有案件是我做的时候,一个即将朝副局努力的老警察居然出来就高兴的说这下好了案件破了。
导演大哥,能不能有点常识,在没有对其他案件经过和嫌疑人做对比认证的情况下,他居然高兴的说案件破了。
这样一个没有基本刑侦常识,还只打无辜人,不打嫌疑人的警察,居然为了一个案子跟踪10几年,这人是神经病吗?
剧中导演刻意把两个警察定义成直接受害者,且不论这与真实案件事实不符,更让人差异的是:居然把一个为副局努力的警察日常生活水准描述成低于当时普通百姓。
众所周知,自古以来就没有公职人员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更何况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人。
其实,让家人幸福并不可耻,所以警察拿薪水养家糊口理所应当。
之所以导演把警察描述成受害者,还违反常识的让警察夫人遇害(真实事件并没有,一个老警察家属居然没有防范意识,两年不怀孕居然不托关系去医院查看,在这片土地上,一个为副局努力的人,你信吗?
)。
导演在不留痕迹的把警察描述成白莲花,而且还是受害者。
综上,这电影是导演的投名状,他只是想表达警察是白莲花般的受害者,根本就没有想表达任何对受害者或者凶手的想法,用这种隐晦的方式表达着伟,光,正。
诚然,别人有改变国家的电影,我们是改变电影的国家。
但是我还是倡导各位导演,哪怕是乞食,请保持做人底线,考虑案件受害人的感受,不要拿真实案件当投名状,哪怕你去胡编乱造也行!
一般,是真的一般,电影重点在过程不在案件本身。
与其说它是个刑侦类型不如说是个情感类型,重点反映的就是两位警察为了一桩连环杀人案能有个结局的坚持精神因为一桩案子闹的妻离子散孤独一生,这种人设一下子让我想起了《长夜难明》中的江阳,只是希望《长夜难明》剧本能比这个精良一点,不要把案件本身含糊而过王泷正认识他是在《白夜追凶》里,之后看过他的《心理罪》还有《罪夜无间》,说实话从《白夜追凶》之后他接的剧本质量感觉在逐渐走低,都有种配不上他演技的感觉这部《追凶十九年》也是这样,完全没把他的演技展现出来关于原著的话,常年在当当的畅销榜上挂着,是根据现实中的白银案改编的一部小说,曾经也是在我当当购物车里躺了好久的,看了半本电子书还觉得拍成电影应该不错,但是明显不如人意总之也许是电影时间限制的原因。
这部片子整体不如预期,整个下来案子案子没说清,案子与案子之间跳跃分不清界限,整部片子没有高潮片段,很平淡无奇。
就连电影本身着重表现的一路并肩作战的情意其实反映的也不够充分。
花了一小时44分钟完美的诠释了什么叫做平庸电影希望王泷正以后好好挑挑剧本吧,前有《白夜追凶》那么优秀的作品,本身也有演技,也相对的小有名气真的不至于拍这种不凸显自己演技的剧本“希望,无论什么样的希望,都值得我们付出一切代价追寻”——《追凶十九年》送给那些勇于坚持,逆风而行的人们
看到三分之一的时候,我就觉得不太妙——故事迅速失去张力,影片已经进入垃圾时间了。
可以看出,故事灵感来自白银连环杀人案,但是呈现出来的情节却比纪录片还平。
叙事缺乏技巧,镜头毫无生气,桥段安排得也足够老套。
情节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一波就萎了。
这就像你小时候写八百字的作文,挠破头也只把开头作得漂亮,后面的空白就只好排着比注水了,最后结尾强行升华一下,阿弥陀佛终于写过800线了!
电影中凶手是个心理变态,但我觉得,主要的几个角色,心理状态也和普通人差得远,为人行事更是怪得可以——这怎么让观众产生共鸣?
人家局长都一年四季穿着制服,就你们俩天天毛衣夹克的,怪不怪?
影片穿帮镜头太多,像99年的那个桥上居然出现了吉利博越SUV,很多不符合那个时代的车型都出现了,2019居然警察还在开捷达?
还有大排档上的好多电话号码。
情节一般化,各个细节比较零散,没有打伏笔,何晨死的还是有些突然,警察死的太简单,警察和家属时刻处于危险之中,这一部就是警察的悲剧
很多细节,让我感到这是个用心的片子。
比如郭静走后混浊的鱼缸水,说明刘一波几天后才回家发现等等。
刘一波没当警察了,所以别人才会才敢到牌桌上嘲讽。
一个案子,两个人的人生轨迹被彻底地改变。
也许刘一波原本会有一个幸福的家。
郭静是打胎的,那一摔她没流产,但却感到心寒孤单,之前孤身走夜路回家,也不过是黑暗空荡的房子。
而何晨,一生都沉浸在这个案子里,兄妹俩都死在那个人手里。
何晨离开时是安详的表情,他从窗户飞出去的那一刻心里是宽慰的,他知道自己找到了凶手,这一生没有遗憾。
即使相框反光他也没发现背后的人,因为他沉迷于那些雏菊。
许多的连环杀手,就是这样。
看完哥哥说这个片子就是从白银杀人案改编的,还给我讲了别的杀人案,讲关于北方的那些蛮荒、荒凉,讲了警察屈打成招的事,又想想父母的经历,忽觉冤假错案或许真的有很多罢。
毕竟也是以暴制暴的暴力机构。
这些感慨不再多谈,默默奉献的英雄们,确是值得尊敬的,此篇本意也如此,本段不过引申闲扯罢了。
看完一看豆瓣竟然没及格,是对国产有偏见…?
或许从电影的角度来分析确实不是完美的,但绝不是不及格的片子。
看来以后也不能太过参考豆瓣的评分。
另外,和哥哥姐姐一起看的,为了看这个2020的2️⃣号FLAG破了。
害。
导演们,忘掉《杀人回忆》吧!!!!!!
就最后出线赵挺像高!
电影没有时代印记,角色扁平,剧情薄弱,虽然一股《杀人回忆》的味道扑面而来,但导演还是完美的诠释了什么叫做“东施效颦”。两个男主角一个生硬,一个木讷,毫无演技可言。如果《杀人回忆》是一道菜,那这位导演就是根本没有把它炒熟就端上桌了。
放过《杀人回忆》吧。
献给公安的片子。。强奸杀人犯连杀很多人,作案现场犯人身上都留下一个雏菊的图案,2个干警追查了十几年,一个死了,一个离婚落魄的不成样。最后终于偶然利用DNA破案了。公安真的不易。。百度了下白银案类似。
黄璐在夜晚被尾随的那段戏,看得我心都要跳出来了……故事有白银案的影子,但是内容却不是猎奇,更多是对案件背后人性的探讨,视角选得很有意思,看着两位办案人员被改写的命运,十分心酸又无奈。
能看啊,故事不错的,很写实,也让人能感受到刑警和受害人家属的身心伤痛。只不过感觉很委屈,拍得很穷困,摄影比较败笔,提前落点等人走到位的,其实也行,但没连城体系所以看着有点莫名。造型……落魄之后的男主那肚子也真的太假了。世界上无法水落石出的凶案很多,相比于杀人回忆那种为打造成商业片强力渲染气氛和罪恶的,我还是觉得这部更朴素可亲一些。特别是刚毅冷静的何晨濒临崩溃时,感受到了,很难过。剧本上,人物个性的刻画还可以再好点的,但也许是限于预算?文本可能到了,影像跟不上。旁白竟然还用得可以。
三星半吧。勇气可嘉,意思到了。
开始觉得挺好挺吸引的 只是怎么到后面就跑偏了呢 变成警察的友情故事 罪犯的动机呀好几条信息都没讲清楚 略失望 不过男主确实很适合这种痞警
个人感觉不错,如果没有结局那几分钟,真的特别像杀人回忆,那种无力苍白表现的都挺好。五分支持。
还是挺有意思的。最后是个悲剧。
代入感还是蛮强的,有种身在局中的感觉,一想到现实中像高承勇这样的罪犯已经落网多年,还是欣慰了一些,期待导演的更多作品。
非常压抑的片子,重点不是查案过程,片子立意是想凸显警察的不易,“英雄的路都是孤独的”戳我泪点,但还是想反驳,警察为了追凶,把自己的人生都搭进去了,也不是受害者家属想看到的。
这是我国一年一度临摹《杀人回忆》的电影中,痕迹最明显,也是最具备网大感的。可真是依葫芦画瓢都画不好,每次推进剧情都是靠新案件出现,然后时间往后推几年,不断重复,线索到最后都用不上。用《当年情》的歌曲贯穿,看得出是想表现两个“拍档”在时间长河中的变化,可惜他们的兄弟情并没有铺开。剧本偷懒的地方太多,美术和化妆又真缺钱——两个警察叔叔的老年妆失败我可以理解,为什么前面没出现的真凶最后也化了老年妆?直接找个老演员不就得了。
案件没推进,人物莫名其妙,所有演员演技都尴尬,台词苍白无力,剧本不成熟,拍摄手法还不如学生作业。照抄了《杀人回忆》的很多桥段,连警察和老婆的床戏也照抄也是尬抄了……一部神作……
虽然有黄璐,但电影还是不好看。按目前的审查制度,这个题材也拍不出什么优秀的作品。
我tm好爱这种题材!平凡英雄最后失意,依旧伟大。选择我们所相信的
剧情实在是平淡 但是平淡又恰恰是导演的追求 演员很好 一点都不出戏 王泷正这么硬气的气质能把窝窝囊囊的底层人物演活 真的潜力无穷 他和王阳一起合作应该有惊喜
这算典型的才情撑不起剧情和剧本吧...想写时代洪流里的人物命运和中年危机...该用的手段镜头技巧都用了上...但是..."太工匠"...
结构还成,作结的歌用的也挺好,但人物完全互为配角,各自为政,完全都没立起来,然后,唉这就结局了!?密度感太差了。我觉得这片子要再上升一个台阶,加点笑,有点喜剧元素就行了,主演们不需要那么用力,也能让观众放轻松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