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我以为只是一个破案悬疑剧 看的比较多没报什么太大期待 实际上这是一种我完全没看过的风格 并不是俗套的法理道德反思 拍摄了无数的现实细节 蜻蜓点水般的小故事意味非常复杂 有卡夫卡的风格 台词和剧情的构思深思熟虑 最后监狱大哥和naz的对话意味深长 每个到这里的人都说自己是无辜的 但他只看出naz说的是实话 他是稀有的东西 像独角兽 所以要帮助他 现实中不是每个人都是满嘴仁义道德吗 斯通的广告 律所的大律师 加班的警察 检察官法官 睡着的陪审团 动物救助广告 这精神那主义 都是道德绑架的谎话 监狱里的人是见过世面的 而监狱大哥并没有因为见多识广而不能明辨是非斯通的湿疹 贯穿全剧 这种疑难杂症就跟naz一样 被同一种自然力支配 无法根治 到处乱投医 药物引起各种副作用 影响工作生活 无意间被中医仅仅几服药完全治好 出乎意料 观众被引导认为湿疹象征着案件的过程 从无解到峰回路转 一种常规破案剧的套路 这是观众的误解 结果庭审急转直下 湿疹再度复发 这次遍布全身 斯通作为一个几乎没有辩护经验的律师 在史无前例的病症状态下 做出了精彩的庭审结束陈述 引出了核心内容 疑罪从无 为什么要维护疑罪从无 它如湿疹 如果不吸取过去的教训 为了眼前利益使用各种偏方 它看起来效果完美 实际上病毒更扩散全身 就如尽管naz被释放之后已经判若两人 犯罪的产生不是个人的意外 更应是一种社会反思 对自然规则的破坏是无法通过其他规则弥补的神作无疑
整个基调和真探的确很像,但是各人更喜欢这部。
美剧看出了小说的质感,阴郁中却有一丝丝温暖,律师的选角太好了,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需要去抗争的东西。
看了这部戏,我想这大概是为什么我爱美剧的原因吧。
即使把你打的粉身碎骨,也还是会留给你一点点温柔和希望。
无限放大的人性背后,每个人都有无法逃避的阴暗面。
种族,司法,想说的东西实在太多~
第八集观看完毕,结局就像你预料的那样,检方撤诉,naz释放——似乎命运对年轻人开了个玩笑,将他从原本的生活轨迹里拽出来,待一切结束,他还能回到原本的生活轨迹里吗?
生活像一个无底洞拽着人往下,你所能做的唯有挣扎The night of成为了一个高级冷笑话,关乎选择:孤家寡人的瘪三律师忍受着过敏症,与猫同居女律师选择了“坏小子的爱情”,永远丢了工作母亲选择了“看见的真相”,失去了她的好儿子女检察官选择了程序的正义,杀人案得有人接锅,不是你,就是他探长选择推翻重来,回到岗位重拾尊严偏偏naz,偏偏无视了周围还有关心着他的人,任由生活拽着他向下。
一开始,他聪明,他打工挣学费,他打架还击校园种族歧视,他在庭上说not guilty不愿意接受斡旋来的15年有期徒刑——他下意识地在挣扎,而现在他聪明,选择了吸毒和成为gangster。
只是,在他吸毒的时候他也会回忆起那一夜的河边,他和安德里亚,那是他逝去的青春
"The Night of"大概是这两年我看过的最耐看的美剧了。
乍一看是传统刑侦剧的题材,可编剧和导演楞把它拍出了伦理片的韵味。
就如第一集中 John Stone 反复强调的,这部剧与“真相”无关,它要探讨的就是整个过程。
说来有趣,今天早上在某群组里看到有人在讨论瑞典一个判决穆斯林社区童婚合法的案例。
虽然我不知道这个判例的细节,甚至不知道其真伪,但如果假设它是真的,那我想裁决的依据应该是“Margin of Appreciation”原则作出的。
几个网友都觉得不可思议,为什么面对儿童婚姻这种赤裸裸违反人权毫无人性的事情,我会拘泥在程序正义的讨论上。
我想着也正是本剧呈现的千疮百孔的美国司法的症结所在。
以程序正义为最高原则司法系统,却因为越来越复杂的程序,越来越偏离“正义”与“真相”这些原本明白无误的起点,更像一场腐败的游戏。
当Nazir放下逃避的幻想,想要用真相换取自由时,无论是游走在司法界最底层的Stone,还是律政明星 Helen Weiss都在劝Naz放下无聊的天真接受15年的认罪协议。
看到这一幕时真的感到窒息。
巴基斯坦裔的穆斯林移民二代,出生在美国却要饱受歧视,努力挣扎着眼看就能大学毕业进入主流社会,现在却不得不面对十几年的牢狱之灾。
而在整个过程中,Stone要的是钱,Weiss想要名声,老刑警Box想给自己的职业生涯画上圆满句号,甚至连自己的母亲,都对看色情杂志藏避孕套的儿子绝望了。
父亲虽然始终如一的相信儿子,经济的压力和穆斯林社区的排斥也几乎让他崩溃。
Chandra Kapoor这个素未平生的小律师曾几何时是Naz整个家庭坚持下去唯一的支柱。
可是Kapoor除了一腔热血外,却几乎什么都没有。
所幸,编剧仁慈的给予了接下来的剧情发展童话般的设定,Kapoor感动了早已玩世不恭的Stone。
Stone不堪的外表下,却有出人意料的坚韧与才干。
而最后DA与BOX一起良心发现,主动放弃了对Naz的追杀,找到了真正的嫌疑人,更是只能用神迹了描述了。
如果仅仅是这样一种剧情走向,那本剧就难免沦为心灵鸡汤,甚至成为美国主旋律。
所幸,编导给出了另一条情节线索,也就是Naz在监狱中的蜕变。
血泪让Naz认清现实,投奔牢头狱霸 Freddy Knight, 应该说这段剧情也是充满玄幻气息,但总算结局还是合理。
跟世界上所有的号子文化一样,Naz通过在“监狱大学”的学习,从一个偶尔使的小坏的大学愣头青,“成长为”纹身、光头、抽可卡因,用眼神就能吓破同学胆的“老炮”。
迟来的正义并不能改变岁月留下的痕迹,出狱后的Naz恐怕注定无法再回到过去的生活轨迹,等待他的又将是什么呢?
导演在此处留给观众灰色的留白以供更为阴沉的想象尽情抒发。
正如上文所述,剧集里确实还是存在太多过于一厢情愿的美好设定。
但是美国司法系统宛如Stone的湿疹一般千疮百孔的惨淡景象毕竟还是有所展现。
特别有趣的是,作为剧集的两条可爱副线,湿疹和🐱 似乎表现的是编导对现实的一种辩证理解。
丑恶注定不可能根除,哪怕是靠着中药偏方暂时压制,结果只会爆发的更剧烈。
但是,如果我们如Stone对待猫那样,最终放下戒心,坦然面对过敏的副作用,直面挑战,最终依然能够收获一份温馨。
希望这不是我太过过度诠释,毕竟人总还是需要点美好的想象来支撑。
这不仅仅是对案件的理解中产生的误解而导致的隔阂,更是因为在监狱中男主的三观被慢慢刷新而导致的。
作为穆斯林,男主也曾经保守,晚上不出门不泡妞不吸毒,但这段经历已经改变了他。
他变得强壮、学会吸毒,学会了如何在监狱的复杂环境中生存,而且还和年轻的女律师有一腿。
开放式的结局已经足够了,不需要第二季了…这部剧的主线剧情并不复杂,但还能做到在多个细节反映社会问题,遍布漏洞的司法体制、种族歧视、程序主义的办案系统……全部被一个个饱满的人物形象诠释得淋漓尽致。
编剧和导演试图不偏不倚地对各种情节、场景、人物进行细致的刻画,导致整部剧的节奏略显拖沓。
第一集简直就是作大死少年的行为范本。
不顾父母反对去party,偷开父亲的出租车去party,不认识路,不知道怎么切换出租车载客状态,一看到上车的妹子很正就色迷心窍不赶人家下车且放弃去party的念头,接受妹子的摇头丸,陪妹子回家路上还给自己招惹目击证人,接受妹子的安非他命,陪妹子玩刀斩手游戏。。
更别说发现妹子尸体之后的一系列脑残举动了。。
在各种铁证之下,警方和检方都确信Naz就是本案的凶手。
尽管律师大叔看起来一脸力挽狂澜像,但是架不住对悲剧收场更能引人深思的忧虑,一直担心到整部剧的最后一秒(就算出了监狱也可能会被某些狂热分子伏击呀- -)。。
Naz童鞋虽然一路作死,但他的运气实在也好到不行。
进到这种有去无回的监狱,居然能受到黑大哥如此的赏识、喜爱和照顾。
就算把人暴击到重症监护室,参与运毒、吸毒活动,也没有被揪出来。
黑大哥还在关键时刻把律师妹子行为不检的光碟寄给律师大叔,试图让审判无效(虽然这个请求最终被法官驳回,但律师大叔精彩的结案陈词无疑也给Naz夺回了赢面)。
此外,女律师对Box警官的问询也是一大重要转折。
作为抹黑以往美剧中侦探光辉形象的Box警官,在法庭上被各种问句连击之后,突然良心发现去重查案件,发现了另外一名重大嫌疑人,并把这一结果告知了检方阿姨。
尽管检方阿姨出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考虑,并未为其所动,但一颗希望的种子已经埋下。
当她在结案陈词时想尽力说服陪审团Naz有罪时,显得特别力不从心,似乎此时她连自己也无法说服。
而当陪审团以6比6僵局宣告无法给出审判结果,法官无可奈何地询问检方阿姨是否要重新选择陪审团再审时,检方阿姨望着Naz、律师大叔、律师妹子三人六双水灵灵无辜可怜的眼睛时,她终于选择给这个少年一次机会。
不得不说,虽然剧情的略微拖沓可能会导致某些弃剧冲动,但完整看下来还是觉得非常值得,并且十分感激编剧和导演的良苦用心。
正好最近在看菲利普的《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其中一章节就是讲社会影响与司法制度的种种关系。
其中,从警察的证据搜集,到法庭上说服的战场,到陪审团的合议庭,方方面面都充斥着社会影响。
这些影响也都切实在剧中表现了出来,足见其写实。
Box警官对Naz、目击者的诱导式审讯;双方律师在法庭上对各自传唤的目击者的影响和控制,试图让对己方持有力供词的目击者显得更加可信,并破坏对己方有不利供词的目击者形象;在开庭陈述和总结陈词时采用的技巧,尽量避免首因效应或近因效应对自己的不利影响;合议庭中陪审团成员之间的相互说服和影响。
虽然最后的合议庭环节没有在剧中得到直观的呈现,但是就从裁决的时间和6比6的僵局来看,这样的判决结果就算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了。
根据《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的观点,陪审团常常很快就做出裁决(少于2小时),而且多数派常常会在陪审团评议中获胜。
只有当人数较多的少数派(5-6人)赞同无罪裁决时,多数派才可能会被动摇(本剧的平局,可以看做是某一个多数派成员被少数派所影响带来的结果)。
总之,无论是从故事性还是写实性角度看,本剧都值得一看。
矮大紧吹嘘美国爹的才华,但真正厉害的还是英国人。
剧是好剧,确实增长见识,但还是有很多我看不懂、不明所以的地方,就不提各种乱七八糟的琐碎情节了,贯穿全剧的两个意象——湿疹和猫,我是真的不明白着墨这么多的意义在哪,尽管后面在评论区看到了一个还凑合的解释,我仍是觉得矫情——也就是修辞过度。
开篇让我摸不着头脑,但之后的节奏的确让我感到一点停不下来的魔力,司法与人性是本剧的中心主题,前者让我学到了新的知识,但对于后者,如时空穿梭题材一般,我已经有了非常高的抗性,尽管是很高超的描写,但在我心里还是只有四星水平,我不是没有感触,事实上,最后Naz收拾东西,走出一道道铁门,面对着一个物是人非的世界,这一套流程我基本上完整地经历过,但更能让我共情的还是unbelievable里不那么类似的女主,对我来说,这才是五星的人性。
大奇特带着上帝视角来批判剧中的有色眼镜,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最低级的切入方式,他给了五星,但算是白看了。
还有我不觉得结尾有什么特别地细腻动人。
可爱的动物,每天都在受难。
他们的生活环境脏乱不堪。
没有食物,没有住所,也没有关爱。
这些是被遗忘的生物。
这些遭受虐待和忽视的可爱动物,独自承担痛苦,生活在恐惧之中。
请不要忘记它们,伸出你的援手,告诉这些动物,你会帮助它们。
拨打电话或是登录网站,每个月送出资助礼物吧。
每个月只需要18美元,你就有机会,把这些动物从绝望的深渊中解救出来,把它们从痛苦的生活中解救出来。
多么美好的画面,是吧?
然而这个广告只是这个世界的政治正确,是这个世界想要表现出来的,最假惺惺虚伪的一面。
即‘对异己者的同情’和‘虽然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Fuck that,我们从来也没做到过,我们只是嘴上说说而已。
在911之后,人们仇视并躲避着每一个穆斯林,就像他们全部都是自杀袭击的凶手。
人们看到John脚上的疮,就好像撞见了疾病本身,唯恐避之不及。
但是血统无法选择,疾病无法躲避。
可人们确实会因为一些无法选择的事情去疏离其他人,这是基因赋予我们的自我保护。
然而名为道德的假象,在大多数时间里并没有使我们超越自身,只是让我们自我感觉良好罢了。
旁人的冷漠在剧中是Khan和John共有的精神链接,John内心深处视Khan为自身投影的一部分,所有Khan正在遭受的,他也遭受过,或者说也将遭受,所以John才能设身处地的帮助他。
流浪猫狗被虐待被忽视的境遇大多是人为造成的,可是广告却能将之变成一种同情的展示。
为什么是捐出18美元,而不是领养回来,真正给流浪猫狗一个家,让他们脱离痛苦?
因为动动手指就能让自己被自己的善良打动,这是一桩多么合算的买卖。
齐泽克在《从悲剧变成闹剧》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他说当今的资本主义形态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资本主义”。
这种“文化资本主义”是指60年代以后,在消费行为中出现的一些道德导向,比如利益至上的同时又要环境保护,或者企业在挣钱的同时以慈善的形式返还给社会,即“当你消费的时候,你同时也为社会环境尽了消费者的责任”。
他在这里举了一个星巴克的例子,走进任何一家星巴克,在你买到一杯咖啡的同时,你买到的还有星巴克的“咖啡公平”。
它声称,我们比任何一家其他公司在购买咖啡豆时都要公平,并且,每一杯咖啡里的利润,都有一部分用于改善种植咖啡豆的小农的社区环境和规则,所以,你购买的不仅仅是一杯咖啡,还有你为资本主义添砖加瓦后的赎罪卷,甚至是一种改善了世界的错觉。
(要理解这个例子,需要一个共识,即资本主义制造了更多穷人,极大的加剧了贫富差距)为什么只要电视上出现了可怜的人可怜的事,围坐在电视机旁的我们就会深表同情,并谴责坏人,而不是真正去了解这件事,去帮助那个人。
因为不过动动嘴皮就能让别人知道我们满怀爱心,善良无比;因为买一杯咖啡就可以为这个世界奉献出一点爱,让我们自己感觉良好,这多么划算。
不,我们根本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个样子,这个世界也从来不像电视上展现出来的那么美好。
但是在剧尾,在这个冰冷又精准的隐喻之后,John接回了那只连他的病痛都承受不了的猫,它缓缓地在John家中踱步。
You may never change the world,but it makes you warm when knowing that some can change themself at least.
来,让我们谈谈流浪猫流浪狗的问题,等等,我们不是在说《罪夜之奔》吗?
是的,想清楚流浪猫流浪狗的问题,我们也许就能了解《罪夜之奔》。
不然为什么全剧的最后镜头是那只差点被“人道”的ugly cat呢,对不对。
你大概猜到我想说什么,那些流浪狗流浪猫就是一种隐喻,一种借代,隐喻了剧中所有出现在court,jail,station和太平间里的人。
其实不复杂,每个人都生活在权力的网中,自己都有自己的体会。
这不是悬疑剧,这不是律政剧,不是《CSI》,不是《Boston Legal》,完全不是。
是的,你可以借此讨论凶杀,讨论法律,就像你讨论任何“should be”一样。
人们讨论起一些大道理后,就容易忘了活生生的人。
我曾经很爱关心流浪猫。
在学校的时候经常喂他们。
但是讲真的我从来没有这么关爱过流浪汉,至少八岁以后吧。
看到可怜楚楚的小猫小狗,我往往同情心泛滥;对流浪汉呢,对有皮肤病的人呢,对所有被贴上标签的人呢,sorry I am not sure。
很多ugly cats被人道毁灭了,在收容所里,这是肯定的。
很多ugly cats被人道毁灭了,在监狱里,在街上,在怀疑和抗拒的眼神中,这也是肯定的。
这部剧说了一只lucky cat的故事。
故事的最后它没有被关在小房间里。
Better than gas room I guess。
他叫约翰斯通,是一名自由辩护律师,专门替不入流的小毛贼提供所谓的“法律援助”,不管成与不成,均收250块钱。
这个数字在我国有辱人之嫌,但纽约皇后区的下等人们没有这样的觉悟,并且对斯通给出的付款要求——只收现金,不能刷卡,必须当面结清——他们也毫无异议,因为斯通实在是他们能找到的最后人选了,其他稍微正规一点的律师都按小时收费,费用是他们就算在最美的梦里都不会出现的天文数字。
这个被业界看不起的律师,在一个寻常的夜晚做完一单寻常的生意,正打算迈着他那烂皮的双脚离开21片区的派出所,不经意间看到了铁笼子里的纳西尔可汗,一个巴基斯坦裔的二代移民,他卑微但倔强的眼神成功的引起了斯通的注意,让他在离开警局一段路之后,毅然折返,在不知具体事由的情况下自荐当起了纳西尔的辩护律师。
这是第一集的剧情。
时间来到第八集的结尾,因为年轻的主辩律师犯了个低级错误,法官提前一天通知由辅助律师——也就是斯通——来做被告方的结辩陈词。
为此斯通一晚上没睡好,他写稿子,逐字逐句的推敲,在杂乱狭小的房间里坐立难安,焦躁的情绪引发了皮肤过敏症,于是狂喝来自遥远东方的神秘中药,濒临死亡边缘,只能动身求医。
所以第二天呈现给陪审团、对方辩友和法官的,是一张仿佛用不种颜色的皮拼接起来的脸。
斯通的结辩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按照时间进度和既有的证据,给两名案件当事人确定了九项罪名,但是其中没有谋杀罪,因为围绕谋杀罪的所有证据都不是事实证据,而只是公检两方的推断,所以这起罪名不应成立;二、在整个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公检两方的眼睛死死盯住纳西尔,想尽办法判他有罪,而对其他几名嫌疑人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很不法治;三、基于以上两点,斯通引述了大美利坚宪法赋予每个人的权利:聘请律师为自己的自由辩护,接受公平公正的审判,以及对无罪推定的高度怀疑。
他特别强调,这个权利每个美国公民都有,既包括在坐的陪审团的每一个人,也包括正在接受审讯的纳西尔。
相对于检方律师咬着纳西尔记忆空白不放的狠辣作风,斯通以退为进的招数显得非常高明。
虽然他没有反败为胜,但是他关于宪法权利的说辞成功击中了陪审团心里的一根弦,那根弦能奏出最能引人共鸣的和音。
原本已被检方律师带出很远的陪审团,最后被这个声音惊醒,而选择往回奔,最后达成了6比6持平的结果,也就是没有结果。
检方律师放弃提问,此起案件撤诉,纳西尔重获自由。
是的,沉冤并未得雪,凶手并未落网,但电视就这么结束了。
被告方主辩律师被公司开除,她答应斯通的3万块钱有没有兑现呢?
我想没有,因为他还是继续过着窘迫潦倒的生活。
他虽然可怜猫,但因为过敏不能养,所以他那间户型糟糕的房子里,依然只有他的影子与他相伴。
被他的总结辩词羞得无地自容的检方老女人律师和老警探博克斯都联手做起了新生意,但斯通只能继续接250块钱的快餐,吃简单的食物,炮廉价的妓女,和儿子的距离也在不可避免的疏远。
生活并没有因为他的出色表现而优待他一点,归根结底,就因为他走的是野路子。
他是本剧我感受最深的角色,因为演员演得实在太好。
看《变形金刚》的时候,我对这个演员很是反感,因为我不喜欢在激烈的打斗中穿插毫无营养的搞笑,但这个从他出现在本剧的第一个镜头开始,我知道是时候抛开这个成见了。
另外,男主角纳西尔的演员也演得非常棒,从一开始的边缘小屌丝,到入狱后变成肌肉男,形体变了,眼神也沉静了下来。
简述我推荐此剧的几个理由:1、沉稳扎实。
第一集就把核心事件前后两小时展现在我们眼前,此后的每一集都在这个基础上不断生发出旁支剧情,共同推动主线的缓慢发展。
剧情的伸展和画面的色调一样,沉稳、内敛、扎实,在丧尸乱跑、子弹乱飞的美剧堆里,它显得那么从容自信。
不与百花争艳,我自魅绝天下。
2、心理VR。
你会跟着角色体会到进入监狱时的那种压迫感,你会感受到法庭庄严慑人的氛围,仿佛在心理用VR经历了一次发生在万里之外的审判。
换言之,剧情的代入感非常强。
3、只做展示,不作说明。
这有点像本格推理,就是我们知道的线索和编剧是一样多的,但是我们缺乏编剧的思维能力,所以他能编出让我们大吃一惊的剧情来。
不过本剧的编剧显然不想玩得这么商业,他在最后的关键点戛然而止了。
翻看资料,这个剧有三名编剧,代表作分别是《辛德勒名单》、美剧《火线》和美剧《皇家律师》,我想他们是各有分工的,但本剧浓重的人文色彩,多半是拜《辛德勒名单》的编剧所赐。
总之,这是一部非常棒的剧,适合那些有耐心,希望在看剧的过程中有收获的人看。
如果你喜欢打打杀杀和悬念丛生高潮迭起的商业气息浓厚的剧情,而对静水流深的生活化写实剧情没什么耐心,那么就不要看这个剧了。
微信:野评人2016年10月28日
不知道8.7是怎么打来的
第一集单独拿出来完美,后面就一直减分,尤其监狱和女律师的部分,导致走向非常牵强。最后一幕大概意在因果,还是看的我一颤...
没有好人恶人的刻画 都是命运的苦苦挣扎 命案开始所有不利证据都指向主角 最后一集才出现真凶真是好厉害的呈现 另外庭审中出现两次离席一次是汗的母亲 另一次离退休的警探颇有意味 本片的光线帮助观者快速体会无常的绝境
最后谁是凶手!
人与命运徒劳的抗争;每一个错误都是有重量的,会弯曲周边的时空、造成不可挽回的改变
高晓松又推荐烂片浪费我时间!煎熬一般看完。人物塑造老套脸谱化,幼稚的一逼,苦心经营的烂脚律师的反差萌实在无好感没意思,穆斯林主角没亲和力无好感,莫名傍上监狱大佬也毫无可信度,抨击制度啥的看厌了,花了心思的摄影剪辑也不出彩,#傲骨贤妻#随便一集的反转信息量和提供的思考都超过这部
故事尚可, 太拖沓.3.5/5
对美剧的悬疑开始无感。
真没觉得好在哪,感觉把一个电影拉长了8集,一方面说犯罪现场的证据重要,大篇幅讲出租车还不回来,另一方面把现场证据inhaler还给犯人这也太不专业了,而且法庭上不带手套就可以随便拿犯罪道具么?? 湿疹稍微一带而过就好了,有必要60分的一集非要5分以上都是跟湿疹有关的剧情吗。
法庭戏全线扑街差评
不是我的菜
太无聊
不好看,演员厉害
吹高了 小哥有蛮蠢 警察读了米兰达法他就应该知道自己有权保持沉默可找律师而且可以打一通电话 因为如果扣押时没读此法嫌疑人所说的内容都不能当作法庭证据 ps要我自己清楚我没前科无指纹在案完全没必要拿走刀 因为根本就查不到 回去把钥匙拿了就好 要知道一般刑侦案破案率神极低的
喜欢这种写实的风格 几个主演也是挑的很特别好 整体条理上再清晰点就完美了 结尾很赞 情绪和背景音乐一起 在心里缓缓晕开 4星半~
纽约社会生活的氛围做得很逼真。
哎 男主终究被改变了 再看不见小鹿斑比一样的眼神了 猫咪一闪而过的时候戳泪点and真的没有在黑中医吗...
大家说的不走寻常路是此剧的优点,而我却偏偏难以享受这些优点。无力感极强。律师演得真的好!悬疑片是一个常规角度。如果导演要着重强调背后的社会问题,不应该放弃悬疑追踪的动作,要做,不是重点和主线,但不能放弃。正常第一集就是犯罪悬疑片的开篇,这是导演引导观众的预设,失误。
3.5 这部剧过半之后才着墨男主的命运走向、才开始有点好看。男主角的前后变化表演得挺好的,但剧情的素材和方向多、前期剪辑偏碎不够重心的感觉。探底深以为傲的司法系统/生活像块顽疾牛皮癣吗...警方、检控方、辩律方、多方角逐、每一方只要完成自己认可的“真相指标/KPI”然后赢下就够了...真实的真相是什么重要吗、哪方关心...即使纳以这种方式不被起诉、也确实清白,但这个人的轨迹、人生已再也不同...
目的是营造沉浸式体验,把观众推向极其真实的局面, 不过,这也只是剧本上的真实,从谋杀现场到警局到监狱到法庭的流程上的真实,准确地讲,是节奏上的真实。而细节上,情理上,我怀疑。比方说,在这些犯罪悬疑的影视剧,要是警察角色不是主角,就总会有人比他们更接近真相。在这里,是律师充当了更好的警察,是退休的警长还在试图找到真相,透过走访,关系,在种种蛛丝马迹里试图找到其他的嫌疑犯,现役警察们的角色也因此被自然弃置,甚至会被归类为不负责任的一派,这就属于很典型的刻意设计,而如果以“真实”为主打噱头的作品还是挣脱不了这种典型的话,它好极也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