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相似扶起摔倒的老奶奶的辩论。
看完之后,我心中有两个非常明显的声音。
1. 我觉得“好奇心害死猫”不是空话,我相信“爱猫人士”最初的追捕是他继续犯罪的动力之一。
2.他做到了,成为了世界的“臭名昭著”焦点,搭上了一辈子的性命,自导自演了一场电影,名流千古。
第一点:对于我们是不是共犯的问题,我觉得是的。
或者说,社交网络的传播性。
就好比很多哗众取宠的人,是需要观众的。
luka也是,他需要的是关注、点击量,大家骂得越凶luka心里反而越高兴,因为这便是他想达到的效果。
但另外一个问题又冒出来了,如果“爱猫人士”最初就放手不管呢?
如果他们最初就知道luka的动机,并且不给予他关注,是不是代表他就会放手呢?
所以这就如扶摔倒的老奶奶,左右为难。
撒手不管叫“没良心”,上前帮助结果又“帮倒忙”。
有时候世界就是这么矛盾。
只是人们选择了帮助这条路,走了下去。
不可否认,社交网络的点击量,确实是推动他作案的一大动力。
第二点:看的时候我也一直在问自己,他到底图什么?
如果他做每一步单纯只是为了杀人,那他很多地方却还是不谨慎,因为他并没有完全考虑到科学的发达,会让他露出马脚,更易被追捕。
比如监控这些。
但越到后面越发现。
他其实根本没有在意过这些,反而他在留线索给警方,让他们来追捕,好让他达成目的。
其实luka把一切都安排好了,而我们,也只是他的演员。
他想要的,只是活在他自导自演的世界里面,向他热爱的电影致敬,热爱的演员致敬,甚至到最后进入监狱了,他还不忘演着自己的独角戏。
万幸,有一帮“狂热的人”,跟随他的脚步,一路追捕到了最终,坚持不懈的解开他一个个的圈套,发现了“真相大白”。
在大家恍然之间,他的目的也达成了。
他的案件将会名流千古,社交网络、或者历史,会永远记录他。
而去到网上搜索他名字的我们,却还在为他苟且的人生增加点击量。
不得不说,从某种程度,他成功了,他做到了。
以这种牺牲了一切的形式,让所有人陪他演了一场luka导演版《本能》。
看了十四季的CM,尽管里面大部分故事都是虚构的,但是经历过章莹颖案和本案的洗礼,我不禁要以最坏的想法去揣测也许编剧所说的那些都有可能发生,而且现实里也没有了每集最后一个失踪者被拯救的剧情。
看了几评影评,心情复杂。
一,如果此片是纯属虚构的伪纪录片电影,我顶多抱着猎奇的心态看完就罢了。
二,如果我没看过CM和中国大案纪实,以及前些日子B站大神科普的资本的逐利和无情,我也不会无端揣测此片制作者的用意。
“给嫌疑人贴上标签和起外号,只会满足嫌疑人的犯罪虚荣心”,原话大意如此。
好吃叔和JJ对地方警局无数次说过这段话。
我觉得说的有道理。
对于基于真实事件的这类影视作品,我觉得今日说法里的犯罪嫌疑人X某的说法足以。
太多关于犯罪分子的描述已经让我有点分不清这是关于如何猎杀好人的手册亦或是本恶人的传记。
资本是逐利的,这点毋庸置疑。
网飞不是开善堂的,这也无需赘言。
然而,如何保持传记的客观公正,考虑仍在世的受害者家属,还原案件脉络,还有最重要的盈利上做到平衡很难。
不过显然就我个人的观感而言,看完之后,我有要吐的感觉,生理上恶心的反应。
一种无言心痛的感觉。
一条线,左侧是犯罪者的视角,右边是我们的视角,镜头在中间。
导演如何分配镜头偏左或偏右的视角,掌握好镜头的节奏,长短和深浅很重要,因为过犹不及。
比如导演由于种种目的或失误,将一些并不适合的镜头和言论放出。
PS.政治正确在西方很重要,包括维护所谓的人权。
因为犯人仍享有各种权利。
然而对于制定此类法律的人,是否这法律本身真的达到或者接近了它应有的作用了么?
我忍不住要思考这件事。
因为作为不同制度下的中国人,我仍认为保留死刑是有必要的,之前作为威慑力存在是有必要的。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陀螺电影最初看到这部纪录剧集的豆瓣页面时,它还没被翻译成《别惹猫咪》,而是叫做《猫不可杀不可辱:网络杀手大搜捕》,评分9分(目前降至8.5分),一个更为浮夸的名号。
作为一个容易被各类“都市奇闻”吸引的观众,我自然而然点击了下载。
大家想必和我一样,看着网飞Netflix出品的这部纪录片剧集的名字,必然会认为这是个关于“虐猫狂”,或者是在网上人肉搜捕“虐猫杀猫狂”的纪录剧集。
这种想当然般的天真,让我对接下去所要发生的一切,都完全没有做好心理准备,以至于在看的过程中直接被吓哭了两次。
▲ 最初受到伤害的两只小猫在此事先说明一下,这部作品分为三集、三个小时,而上述内容仅是其首集所展现的,几乎是“口味最轻”的部分。
面对极度恐怖的“十八弯回环究极体过山车反转”,最好事先看片再来读影评。
此外,下文涉及杀人分尸等内容,也许会造成不适,不能接受的朋友请不要往下阅读了,而能接受的朋友也请不要以猎奇的心态来看待严肃的案件。
这个案件里包裹的,不仅仅是一场网络上的较量,更是我们这个“10年代”的“时代症候”。
▲ 犯罪者卢卡·马尼奥塔*再次预警,以下内容需要做好心理准备2012年5月29日,加拿大渥太华的警方接到了来自联邦保守党总部打来的电话,他们收到了一个可疑包裹,里面装有一只冰冷的人脚。
随后,另一边的自由党总部也收到了包裹,里面装有人手。
一瞬间舆论哗然。
四天前,Best Gore上发布了一段名为“1 Lunatic,1 Ice Pick”(《一个疯子,一把冰锥》)的10分钟的视频,在昏黄色的灯光下,一名男子把类似冰锥的凶器反复刺入另一位男子的身体。
继而,他把死者的头颅割下,切肉、放血、肢解、奸尸,之后吃掉了他的部分尸身,并进行自慰。
更具体的内容就不再描述,总之,这个视频在网络上逐步火爆,凶手的行径就是为了给自己博取眼球和流量。
▲ “1 Lunatic,1 Ice Pick”(《一个疯子,一把冰锥》)这段被几十万人观看的视频被证实为真,警方表示,受害者就是上述所言的身体部位的主人——中国留学生林俊。
而嫌疑人则锁定为卢卡·马尼奥塔,一个从事援交行业的年轻男子。
▲ 林俊遗照、卢卡·马尼奥塔被捕照而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在两年前(也就是2010年),这个残暴的杀人犯卢卡就已经被一群“网络爱猫人士”盯上了。
他们不断对他实施“网络追捕”,并且预言他之后会成为变态杀人狂,没想到一语成谶。
《别惹猫咪》这部纪录剧集就是从2010年的一个“虐猫小视频”开始讲起。
一个名为“1 boy 2 kittens”(《一个男孩两只猫》)的视频被上传到了油管,画面中,两只可爱的猫咪被放在了床上,一个身穿深绿色连帽衫的神秘人轻轻地抚摸着它们,将它们举起并放置入吸尘器的真空密封袋,把里面的空气吸光。
两只小猫一直在挣扎,直至死去。
▲ “1 boy 2 kittens”(《一个男孩两只猫》)这段视频立刻引起了公愤,动物保护者们联合了起来,并且发动了赏金,上万人加入到“人肉”的行列中,但信息大多是无用的。
与此同时,“虐猫狂”的视频并没有完结,而是接二连三地到来,比第一段更加恐怖:第二段是把猫活活淹死;第三段是把猫投喂给一只大蟒蛇,画面血腥,截图就不上了。
随之而来的,还有他的挑衅——他对自己的个人信息做了越来越多的“自爆”,甚至用马甲私信给群组的核心成员们,提醒他们最新的信息和可能的调查方向。
可以看得出来,虐猫者也在这个群组中潜水,“享受”着大家对他的关注,并主导着这场他心目中的“猫鼠游戏”。
群组的核心成员们为了提防“被渗入”,建立起了可靠的“核心群”,开始深度追踪虐猫者的网络痕迹。
一场较量随之展开。
▲ 虐猫者留下的线索,电影《猫鼠游戏》(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2002)《别惹猫咪》这部纪录剧集与传统犯罪人物纪录片不同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以受害者/加害者群体作为主要的切入视角,而是从一群看似无关的人出发。
尤其是他们组建的这个以“线上群聊”为唯一交流方式的网络社群,无所不用其极地找寻卢卡的痕迹,并在隐约之中与两年后的凶杀案有所联系——这一切的“神展开”,背后暗合的是网络社会的肌理与症候。
随着信息技术渗透进当代人生活的各个角落,信息时代生来便以一种快速率计算的方式而存在。
在线搜索、参与社交网络平台等,成为了每个人的日常行为,并由此带来了大量网络上的留存隐私与自我披露。
对于“人肉搜索”,已经有很多的影视作品对其进行批判性的探讨,但在这起案件中,它表现出了更为复杂的维度:刻意引导下的“人肉搜索”。
一方面,这群“爱猫人士”们的确找出了网络信息中的有效信息点,即便这样做有点不顾网络上的隐私与伦理。
在这些段落里,这部纪录剧集和去年的《网络迷踪》有异曲同工之处,都以虚拟界面展开,处理得非常类型片化,情节抽丝剥茧、跌宕起伏,拥有丰富的戏剧张力。
比如在一张商场的镜子映像中找出拍摄当天的时间地点:
又比如在这张日常照中,靠精密搜索加油站,找出卢卡的公寓住址:
但同时,这些“网络侦探”们查得再深入,最终都会“无功而返”。
他们给了媒体消息,媒体最终仍旧不了了之;他们给了警局消息,但仍旧被忽视了;再找上门去,卢卡早已搬走。
凶手引导着这场对自己的“人肉”。
他在网络上刻意布下自己的虚假信息,每次“被人肉”的过程中,他都能获得心理满足,并在被发现前上演逃脱。
最终,他发出了杀人预告:“我会继续拍更多视频,下次你们看到的视频里,主角会是人。
”卢卡的一切信息,包括他的心理画像、过去两年的各类资料,都在“核心群”的成员们每天的网络搜寻中了如指掌,并且给到警方。
然而,以往耸人听闻的东西,现在不过是偶尔划过就很容易忘掉的页面——包含着卢卡的资料邮件,就在这样的心态下,被“遗忘”在警局的电子邮箱里了。
▲ 在命案发生后,警局的负责人加入了“核心群”,向群员索要卢卡的信息警方的视若无睹,让卢卡最终杀人成功。
但我们又不能因为警方的“不作为”而责备他们,毕竟在这个时代,有谁能说这一切不过是一个“网上的玩笑”、一次“网上的发泄”。
在没有证据的前提下,无论是警方还是“核心群”的成员们,都无法做出更多,直到尸块被发现。
“当你望向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望着你”。
从“虐猫”到“杀人”,从“网络搜捕”到“协助警局”,缠斗着的双方在这两年中转变着自己的行为和身份。
他们从未谋面,却在网络上构成了“猫鼠关系”,一方追逐,一方逃窜。
而双方之间的追跑,则类似于一种“喂养”,进一步激发了卢卡的作案心理和过激行为。
两年间,无论是现实发生的种种事件,还是纪录片的呈现,都包含着无数的小反转和阶段性的大反转。
在此层面上,这部纪录片以最“抓马”的方式,展现着各路人马的推理与论调,将案件各个视角的“戏剧性”都挖掘并发挥得淋漓尽致,让观众获得有如“情感过山车”般的观看体验。
▲ 自由党议员的反应但同时,这样的处理也势必造成纪录本身的伦理问题得以凸显:比如在第一集中,有一位患有抑郁症的网友为了让其他网友注意到他,而谎称自己就是那个“虐猫者”。
虽然“核心群”的成员们通过网络数据排查而认定他在说谎,但不在“核心群”的其他网友们却对他进行大肆的网络暴力。
几个月后,那位网友自杀(不能确定是否与网络暴力有直接关系)。
此处是一个值得被大书特书的批判点,但由于它和主线关系不大,为了快节奏的观赏性,创作者直接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导致在表达上不够完整。
又如在第二集中,虽然已经花了笔墨去树立林俊较为正面的、作为无辜受害者的形象,但还是出现了一些失误之处。
创作者错误地把林俊当天出门进卢卡房间的行为,倾向于描述成“looking for sex”,这是一种很严重的、没有拿捏好尺度的错误。
而且由于纪录剧集本身采用了过多的视听技巧和情节反转,给人过于“强类型化”的刺激观感,反而显得喧宾夺主、不够稳重,导致受害者这条线索的心路历程被刻画得浅薄空洞。
显然,这部纪录剧集还是有许多值得商榷的细节,但我又的确很欣赏它这种剧集之间产生巨大落差的架构方式。
这种架构必然会导致过火,却又非常有效,让每一集探讨的东西都是不一样的。
受益于前两集的层层递进,到第三集中,整部剧集的尖锐锋利之处展露了出来。
▲ 林俊生前爱猫如命开头时我曾提到,在观看这部纪录剧集时,短短三集却被吓哭两次。
但直到此刻,其实我仍旧未写到这两个把我吓起一身鸡皮疙瘩的段落,它们分别来自第二集的末尾和第三集,关乎于——卢卡为什么要犯下虐猫与杀人的案件来引发轰动效应?
他在追求什么?
他的成长历程中究竟充满了些什么,他的爱好又是什么,让他变得如此变态乃至人格分裂?
他又是如何在普通的生活中获得大量关于杀戮与逃亡的知识储备,并一点点规划,从而完成一起又一起的犯罪?
为了保证各位影迷朋友们能有更好的观感,我决定不详写下去,同时也是因为我实在是不忍回顾了。
一个小小的提示是:最近上映了一部华语片《误杀》,里面的男主角靠一年观看八百部电影的观影量救了家人。
而这部纪录剧集的第三集,几乎就是《误杀》的反向操作。
▲ 电影《卡萨布兰卡》(迈克尔·柯蒂兹导演,1942) 从此再也不敢正视所有在第三集中提到过的电影....“每一次点击,都会鼓励作恶者发布更多视频,直到最后的杀人视频被上传。
”《别惹猫咪》中,沉迷于电影与虚拟世界、企求获得关注的凶犯卢卡,为了搜捕卢卡而聚集起的网络社群,都是这个时代的最新产物。
这样的故事在每个时代中都不罕见,就算是在古早年间的“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也有脑袋发热的青年人会因为“电影和流行娱乐制造了我们这一代,教会了我们杀人,所以我们要反杀”。
不过,在最新的媒介环境下,这一切显得更加荒诞。
正如纪录片最后的终极拷问——
“核心群”的群友们发现,自己在这两年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去制止卢卡的行动,最终却又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他的“共犯”,被他所利用。
除了这些群友外,吃瓜的路人、施加网络暴力的不明真相网友、收到资料后没有及时作为的警员们……是否整个社会,都被卷入了这场犯罪,承担其中的某个角色?
陈浩基的小说《网内人》、去年的《网络迷踪》和今年的《别惹猫咪》,其实都发出了这样的质问——网络催生了新的犯罪形式,也催生了新时代的杀人狂,形成上述的闭环,并不断恶性循环下去。
▲ 《网络谜踪》无论叫什么名字,《别惹猫咪》亦或《猫不可杀不可辱》,在看完这部纪录片后,你都会明白,这种命名是导演刻意为之的一种误导。
创作者们把犯罪者们及关于案件的前后发展,制作成一部“类型化”倾向浓重的、所谓的“纪录片中的爽片”以供我们观看——甚至有不少观众可能会如我一般,起初点开的心态就是猎奇的,因为名字好玩、题材有噱头,有着“都市奇闻”的吸引力。
但这其实是很荒唐,很悲哀的一件事。
我们的情感表达,已经彻底被“网络媒介”化。
而这又是另一个闭环,它从你打开这篇文章开始。
10年代就要过去了,但这个世代的社会症候并不会被遗留,它会跟着时代继续往前蔓延,与我们继续如影随形。
作为一部真实案件纪录片,本片选取的角度比较独特。
也就在案件之外,延伸了一个值得探讨的命题——信息时代,每个人在多大程度上参与了悲剧的发生?
就案件本身来说,这位凶手挺可悲的,他没有实现像曼森邦迪达莫等连环杀手一样遗臭万年的心愿,而是更像一个双重抄袭者——作案手法抄袭自经典电影;这种行为本身更是抄袭自推理小说中最常见的“模仿文艺作品杀人”桥段。
然而,这部纪录片除了还原案件本身之外,亦提出了一个更为高级的“帮凶论”——“我们一腔热血的正义,究竟是不是满足了他的哗众取宠、喂养了他的虚荣心、最终促成了从虐待动物到杀人的犯罪升级”。
这是追猎者在自我反思的一个问题,有人赞同,也有人反对。
但对于我们来说,更大意义或许在于,它敲响了一个警钟。
这个警钟,是关于一种隐形的权力——信息与舆论;而这种权力,无关乎真实的人生,而是因网络的发展而无缝不入,并且掌握在每个有能力表达的人手中,并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如果回顾刚刚过去的几年,不难发现,我们日常接触到的看似不经意的信息背后,往往隐藏了一条长长的产业链。
鼓吹精致生活的背后,藏着利用消费主义收割钱包的商人;贩卖焦虑的背后,藏着利用放大的矛盾收割流量的变现者,更不用说诱导全民舆论、利用键盘侠发动的大型战争。
有趣的是,键盘侠的英文有时候被翻译做“hater”。
藉由网络,拥有了信息渠道,便拥有了左右舆论的权力。
这部纪录片在反思发生在网络上的每一次追猎或是围殴,是否为凶手众筹了一份恶意。
而在现实生活里,很多(不良的)消费诱导被包装成一种善良的情怀或是美好的生活主义。
我们不经意间被影响的观点,被利用的正义、情怀、向往、愤怒、焦虑,影响着一个个商业团体的崛起,或是毁灭。
其背后,仍是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天下熙熙攘攘,皆是利来利往。
在这个虚拟的社会里,如果你拥有了(有目的地)输出信息或是(因具备独立思考能力而)免疫信息的能力,已经算得上是一个手握权杖的强者;而如果你习惯于被动地接受信息,那便很容易在自己的认知盲区成为一名被煽动、被收割的韭菜。
信息时代的发展速度永远都超越我们的预测,如何不在这个不安的世界安静地活着,就牢牢记住——拥有成为网络刽子手的能力时,不去作恶;处在认知盲区时,尽量保持清醒。
三集纪录片,逐步深入,值得一看。
第一集讲网络出现虐猫视频,手段逐渐升级,先用吸尘器令猫咪窒息,再将猫咪放入水中淹死,最后使蟒蛇生吞猫咪,非常残忍。
两个民间网络侦探根据视频中的种种微小细节,分析虐猫者的身份和地址——卢卡,加拿大。
卢卡的变态行为使他们预感到他会杀人,两人提前向加拿大蒙特利尔警方报警,但是警方没重视,果然不久,一个男性尸体被发现。
而且,卢卡将断脚、断手寄给加拿大保守党、自由党总部。
第二集讲网络上出现了卢卡杀人的视频,警方根据监控调查被害者并追逐潜逃至巴黎、柏林的卢卡,受害者是中国留学生林俊,是同性恋,与双性恋的卢卡YuePao时被绑在床上肢解。
传送门:留学生林俊遇害案(以下文字剧透)第三集主要讲卢卡的犯罪动机和落网经过。
两个民间网络侦探在破案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指出卢卡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获取关注度。
还指出卢卡超级自恋,他的潜逃轨迹和杀人模式都是仿照他喜欢看的电影《本能》。
卢卡已是国际刑警通缉的要犯,柏林的网吧老板认出了上网的卢卡,随后报警,卢卡被带走。
卢卡一直辩称说自己受到曼尼的指使,属于被迫杀人,网络侦探观看《本能》之后,发现曼尼是影片中提到的已经去世的人物。
警方调查后,认为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曼尼在本案中的存在。
卢卡入狱。
网络侦探
网络侦探
蒙特利尔警方
渴求关注的自恋狂
卢卡的妈妈
评论区某些高赞,都有浓烈的攻击欲望。
指责两位业务网侦两年来并无实质性收货,加拿大女演员无能弱势。
什么时候看纪录片也需要站在道德高地职责他人了。
熬夜看完,凌晨五点。
故事讲述流畅,情节紧凑,剪辑手法与前年大火的社交网站探案的那个电影相似。
掠过暴力画面,可直接食用。
这三集是艺术,正义的一方有各自的社会角色,网飞得写实记录居然还能有一群喷子说谁谁谁应该怎样。
什么时候影评成了国剧弹幕了?
内容上,可以说是抛给了大家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
网络方便大家的交流,扩宽了交流边界,给予了受众更广的监督权的同时,是不是另一方面也滋生了网络暴力。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探讨这个问题了,但真实案例的呈现却可以引起人的足够关注。
我给出自己认为的两点不足,一个是标题起的与实际的不同,这个纪录片整个的重点并不仅仅是猫辱杀,它更多体现的是网络对辱猫案的一系列追查与其中的过程;另外一个就是对那个无辜男孩的自杀,仅一个小小片段轻描淡写地带过网络暴力对他造成的伤害。
我知道他只是纪录片的一个小小的插曲。
但我仍希望的是纪录片能够正视这样的事件出来之后,谩骂的网民之后的发表的态度与所作的一些举动,或者社会对于这一事情的回应。
他也是暴力的受害者之一。
当然,这部纪录片仍有熠熠发光的地方。
它不是传统的电视纪录片,没有足够华丽的镜头语言。
它花了许多的功夫,到了该案件的事发地点,剥茧抽丝地还原了事件过程。
其中用了很多的网页弹出镜头、当事人的受访镜头贯穿其中,十分冷静客观地再现了真相。
另外就是题材的新颖,它没再像往常一样,只是简单地给出了检查官的破案过程,而是让网友的观点与探寻作案者的过程作为这个纪录片的主线,这是极具开创性意义的一次探寻。
它全新地展现,每个网友都是活生生的个体,都是在某一领域的人才,他们的结合能够产生不一样的色彩。
前半部分故弄玄虚,后半部分总算步入正轨。
猫抓老鼠,属于人类的朋友,一般都不会吃猫肉。
川话用“你的话听得,猫肉都吃得”形容一个人撒谎成性,意思是,你的话可信,那猫肉都可以吃。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中外猫奴对虐猫者深恶痛绝,卢卡将虐猫视频上传网络,猫奴全球人肉搜索,誓要挖出此人。
猫奴不乏网络高手,奈何视频提供的信息有限,极度自恋、想出名想疯了的卢卡疑似主动提供线索,发布更加残忍的虐猫视频,猫奴当时就震惊了,断定此人下一步就要杀人。
遗憾的是,警方从未遇到过从虐猫到杀人的案件,显得有些麻木不仁。
2012年5月,惨剧发生,卢卡将中国留学生林俊杀害后分尸并上传血腥的现场视频,寄发尸块,国际刑警组织开始全球通缉。
6月4日,卢卡在德国被捕。
监控视频留下了林俊生前的最后影像:
媒体云集,卢卡终于出名了,臭名昭著:
据其母亲回忆,卢卡自幼喜欢《本能》(1992),钥匙扣上都是《本能》的海报:
卢卡残杀林俊的情景,包括凶器和现场布置,都在模仿《本能》:
可怜林俊风华正茂,成了变态杀手的猎物——虐猫与杀人有无关系?
研究显示,很多连环杀手、变态杀手都有一个不幸的童年,会向比他更弱小的人或动物发泄负面情绪,以此获得心理平衡和变态的快乐。
如迅哥所言:“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要卑劣、变态到什么地步,才会从小动物的痛苦中得到快乐,并以杀人视频臭名远扬?
任何虐待、虐杀动物并以此为乐的人都应被唾弃、警惕。
最近才补了这个2019年的纪录片,看完真的难受,久久无法平静。
我在2012年没有注意到加拿大这个死去的华人学生的新闻,也许因为没有发生在美国。
但现在看起来他真的与章莹颖一样,都是在海外十分不幸地遇到了变态,就这样被夺去了年轻的生命。
本片不像是去年的《寻找章莹颖》那样以死者为核心,而是以犯罪者为核心的纪录片,因此对死者林俊的描述比较少,可是还是能看到他是一个很英俊的男生,父母来自中国,在葬礼和法庭上也是泣不成声。
林俊死得与章莹颖一样惨,虽然尸体找到,却被残忍分尸,还挨了55刀。
而他并没有做错什么,真的是无辜地成为一个变态杀手的虐待和发泄对象。
这个纪录片的切入点是凶手是从虐杀猫并录影放到网上开始,被一群动物保护组织网友在网上追踪了两年,可是就算他们找到了他的身份,却因为无法引起警方的关注,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从杀猫变成杀人,甚至还把杀人过程录影再次放到网上。
这位凶手很喜欢获得注意,总是不断地给别人留下蛛丝马迹,达到被关注的目的。
他甚至在网上给自己建立了很多假新闻和粉丝群,并有很多不同的账号,常常把自己幻想成电影里的角色,真的是看了令人毛骨悚然。
想象一下搜一个人发现他是大明星,结果仔细研究才发现,图片都是P的,粉丝群都是他一个人做的,连各种留言都是他一个人写的。
这是不是很可怕?
这部纪录片本身拍得很全面的,大部分案件相关人都采访到了,包括受害者林俊的朋友,可惜没有林俊的父母。
我们可以了解到林俊与凶手之前不认识,只是在craiglist上看到凶手发的帖子就见面并跟着他回家,确实有点掉以轻心。
这也再次提醒大家千万不要随便跟一个才第一次见面的网上认识的人回家或去任何只有两个人的地方。
一定要小心警惕。
我比较喜欢的是片中对那些网友如何追踪凶手的详细描述,真的是令人大开眼界,介绍了很多人肉和在网上查询线索的技巧。
不得不说,这些网友真的跟侦探有一拼。
此外,纪录片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位凶手深深受到了很多犯罪类型电影的影响,比如《本能》、《Catch me if you can》、《美国精神病者》等,并试图模仿片中的凶手,甚至在作案时使用片中的音乐,平时也常常会用到电影角色的名字来伪装。
他还因为喜欢《卡萨布兰卡》而一度逃亡巴黎,真是生活在电影里的人物。
这让人不得不再次怀疑,电影究竟会不会给人带来负面的影响?
其实很多犯罪类型纪录片中,都常会提到凶手或某个精神病患者的行为是受到某部电影的影响或启发,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分得清现实和虚幻世界的。
另一方面,这个凶手的背景又是家庭残缺、从小遭到校园暴力,并且可能在生活中也常常被虐待的人,而他自己也成为了一名虐待者。
虐猫是凶手暴力倾向的最先表现。
任何在生活中会虐待动物的人,真的都是有暴力倾向的人,绝对不可以轻视。
如果你周围有人虐待动物,哪怕他只是一个孩子,也一定要警惕和给予足够的重视,及时防范和引导,不然真的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凶手。
观看这部纪录片时,很多凶手曾发布的视频镜头我都不敢看,一直抬着右手挡住银幕,最后看完手臂都酸死了,但就算听案件描述,都觉得胆战心惊,睡不着觉。
希望林俊和章莹颖的惨剧不会再继续发生。
非影评,本文仅试图从纪录片伦理的角度来为自己消费完这部纪录片之后的无限痛苦进行开脱。
Don‘t F**k With My Ethical Boarder!!!每年都要为Netflix的内容来批判这一下这个给观众带来无限guilty pleasure的流媒体巨头。
“Don't Fxxk with Cats: Hunting an Internet Killer”触及了许多纪录片伦理问题,才会令人看完之后抑郁难抒,但是仅限于ethical issue 而不是ethical problem。
为什么说是issue而非problem呢?
因为纪录片毕竟不是新闻报道,并不被所谓的“客观”/“公正”所严格地规范与要求。
纪录片作为影视作品,归根结底是一门艺术,而艺术向来崇尚框架之外的东西,作者有对于其艺术内容的无限创作空间与阐释的权利。
但观众为什么要选择看纪录片而不是电影,恰恰就是基于对纪录片里的“真实”的期待。
“Audiences value the truthfulness of factual programming. The more fictionalised factual programming becomes, the less the viewers value it.”(Hill 2005)但是我向来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测Netflix的内容,并且对称其内容为“艺术”表示相当的膈应。
尽管Netflix支持了众多诸如《罗马》《爱尔兰人》这样的好电影,但是无可避免其更多的考量还是对于一个作品的商业价值而非艺术价值。
纪录片,作为影视市场供应链里相对“低端”与”弱势“的产品,较之大部分的电影与电视剧来说,其制作周期较长,可控性较低,戏剧冲突较弱,因此商业回报率低。
普通观众对于纪录片的理解也大多落在公益性/猎奇性两个极端里——要么是跟着BBC或者Discovery走遍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要么跟着众多独立纪录片制作者们孜孜不倦挖掘的一些小偷妓女毒贩子们的“生猛故事”。
但有制片人就致力于挖掘纪录片的商业价值与商业模式,努力的在拍摄上精致唯美,在内容上九曲回环,所以True Crime Documentary成为了纪录片市场里的一朵奇葩。
Netflix在2019年仅自制的真实犯罪记录片都不少于20部,在过去的几年里,《Making a Murder 制作杀人犯》,《伊卡洛斯》这些拍的比悬疑片还要精彩的纪录片,有了“真实的生活比电影还要曲折离奇”的加持,制片人们都觉得用真实犯罪故事做纪录片用来成为大众娱乐的新消遣是一个再好不过的选择了。
毕竟人人都爱看“《今日说法》和《走近科学》”,并且大家还能一边得奥斯卡奖,一边试探纪录片与真实犯罪与大众娱乐的边界。
(前戏的铺垫竟然有点太长了)总之,真实犯罪纪录片是纪录片产业中的商业精英,观众可以获得持续强烈的快感,又不需要像正儿八经的新闻一样面面俱到的还原真相,但容易出现一些伦理问题,会让玻璃心的观众(比如我)感到非常强烈的不适。
好了,接下来讲讲这部片子,“Don't Fxxk with Cats: Hunting an Internet Killer”讲的是加拿大最近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犯罪故事之一,也是网上冲浪时代犯罪的代表故事,凶手卢卡·马格诺塔(Luka Magnotta)极度渴望关注,于是在网上上传了一个极为残忍的虐猫视频,Facebook上的爱猫人士于是成立了一个小组试图人肉出这个杀猫凶手,但这反而给了Luka更多的热情,他先后再次上传两个虐猫视频,并私信小组管理员,借此来进行他们的“猫鼠游戏”。
形势逐渐升级,小组成员担心他会从虐猫上升到杀人,结果也的确如此。
纪录片创作伦理的第一要义就是MINIMISING RISK OF HARM而本片没有做到(在我看来)。
以下几点是我认为为什么圣母+玻璃心如我“被消费完”这个片子之后痛苦了的一些ethical issues(欢迎探讨,求异存同):1.凶手是用来赞颂的VS.观众是用来背锅的我们先来看看作者是怎么打造这个行凶者的。
从影片的塑造里,我们可以知道他是一个从小被校园霸凌的可怜儿,一个忠实的影迷,热爱电影,醉心于经典电影桥段,并且梦想成为演员。
然而尽管有着姣好的面容,演员梦也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在为了自己的理想孜孜不倦北漂好多年之后迫于生计走上了一条不归路...Luka的背景这么一还原竟然有些楚楚可怜并且情有可原了起来,谁不怜惜一个情感脆弱逐梦失败的大男孩?
而对于所有的真实犯罪纪录片,尤其是连环变态杀人狂来说,如何准确的讲述这个故事并且描绘这个人格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因为如果在智商情商或者任何一项人类指标上没有一点天赋秉异的地方是很难成为一个series killer的,那如何不被Luka的“迷人的魅力”所催眠,如何不将他打造成一个“汉尼拔式”的犯罪精英从而进一步满足了他的极度自恋呢?
本片的作者似乎没有经过太多的挣扎就直接放弃了。
作者为Luka量身打造的这一部影片,无论从运镜,打光还是调色配乐,都是一部精致到几乎无可挑剔的献礼片。
无数次将他与一些经典电影互文,《Basic Instinct》《American Psycho》,再将他与里面的经典角色做比较,无一不是冷酷无情的天才杀手。
再通过包括警察,他的其他的情人的话语来表达“他的行为举止彬彬有礼,并不像是一个杀人犯。
”(呵呵,看到这里都差一点要忘了之前他虐猫和杀人的时候有多么的残忍了呢。
)而这不就恰恰是他所梦寐以求的东西吗,他渴望获得关注,渴望人们对他的恶心且令人愤怒的罪行(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进行偷窥。
这部片子里Luka Magnotta是绝对第一位的男主角。
而每一个观众都在给他他想要的东西,聚光灯目光,更多的的目光,无数的目光,无论这种注视是正面还是负面他都不在乎,他只渴望更多的关注。
而真实的罪犯并不是像明星一般闪耀的存在的,链接是英文,里面有讲更多关于这个所谓的犯罪天才的其他故事,退却电影滤镜光环的这个人,并没有那么的“神”化。
https://screenrant.com/dont-f-with-cats-true-story-magnotta-case-missing/应该如何处理这个人物的描绘而不将其打造成为凶手自己会满意的梦幻人设从而进一步的feed his ego,是本片完全没有处理好的问题,然而更惊人的是,导演甚至将这个锅甩给了观众。
在影片的最后,导演打破了第四面墙,迫使观众直接与影片对话,并从根本上归咎观众对Luka的犯罪行为给予了如此多的观众,作为共犯之一帮他赢得了他梦寐以求的名声。
导演在试图撕开真实犯罪纪录片内在的窥探,迫使观众审视自己的窥探欲望。
但这个问题是,谁该承担这个伦理负担?
到底是影片的制作者还是影片的观看者?
为什么要在影片的最后将这个无法承受之重转嫁给观众?
我非常怀疑导演和剪辑在这个ending的逻辑,作为创作者你要做的是帮助观众梳理混乱,minimising the harm,而不是将叙事责任推脱给观众,将观众带入一个更大的错误的混乱中。
导演似乎真的相信它做出了一个明智的选择,我甚至都能看见他兴奋的击掌并沾沾自喜于天才的结尾的表情,仿佛已经看见了电脑屏幕的另一头有多少人在奋笔疾书对于这种“看”与“被看”的希区柯克后窗式的社会心理进行剖析并大呼高明。
但我们真正应该要反思的是这个吗?
是我们何以至此吗?
难道不应该是他何以至此吗?
Luka Magnotta何以至此?
病态的媒介生态,互联网文化的发展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digital media与流行文化的环境如何催生出了这样的惨案?
2.对于消费真实的痛苦的痛苦血腥暴力镜头(真实的)是剥削观众的恐惧感与创伤感作为普世的情感,博取观众的眼球,抓住观众的呼吸,一种guilty pleasure.观看这一场真实的犯罪会带给观众一种参与感,而这个犯罪越残暴,参与感越强烈,为观众带来道德上的困惑也就越多。
任何纪录片创作者在创作一部纪录片的时候都要面临着多重挑战,其中不仅包括一系列过程中固有的道德问题, 如何描绘电影的主题?
拍摄什么,不拍摄什么?
如何进行编辑以使影片忠实于主题,同时又能为观众带来引人入胜的故事?
如果在国外或文化(或亚文化)工作,那么如何表现出对那个地方的经历与文化一种尊重与理解?
纪录片制作的核心是导演与拍摄主体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通常是导演占上风。
纪录片观赏的核心是观众与被拍摄主体之间的关系了,而在这种关系里,往往观众是被动的那一个。
仅仅给观众一些心惊肉跳的感官刺激,却在最应该讲清楚的真相上潦草带过。
一方面你可以在片子里反复的看见死去的小猫,小猫逐渐死去的声音,包括一系列将猫帮在扫帚上淹死在浴缸中的画面,导演可能觉得他必须放出这些画面,否则观众无法感同身受Luka做的有多过分。
对于虐猫视频以及Jun Lin残忍遇害的视频的展示,尽管这些镜头给予了本片更多的credibility,同时也给予了观众伦理的困惑。
另一方面在犯罪的手法上运用各种天花乱坠的剪辑手法,反而掩盖了最基本的一些事实包括,Luka究竟是怎样将Jun Lin骗到家中杀害的,使用的是何种手法?
我很能理解纪录片创作者的dilemma, 纪录片伦理需要满足尊重主体和观看者的尊严和需求,并承认争夺权力和代表不同观点的权利正在受到争议。
Alice Bolin 认为我们应该停止包装与装扮这些真实犯罪故事了,"I’m not saying I’m proud of it, but in its obvious failures, I enjoy this brand of true crime more straightforwardly than its voyeuristic, documentary counterpart, which, in its dignified guise, has maybe only perfected a method of making us feel less gross about consuming real people’s pain for fun."人人都爱犯罪小说和侦探故事,我们从中获得愉悦的感觉因为我们知道这不过是故事而已,但如果将一个真实的事件打扮成一个故事,那么观众是不是能够继续没有负担的获得愉悦的感觉呢?
3.对于受害者的剥削剥削这段杀人故事的同时是对于受害者的再度伤害。
Lin Jun是来自武汉的中国学生,从影片里我们能得到的信息大致是:一个安静好看的同性恋男子,在加拿大留学学习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系,因为约炮惨遭不测。
Lin是同性恋,他移居加拿大,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自由。
他被Luka杀死, 肢解, 一部分肢体被寄送到保守党,一部分被寄送到自由党。
这大概就是本片对于Jun Lin的所有了,关于他的信息我们是从他的朋友口中极短的篇幅了解的,但完全没有时间讨论林先生在蒙特利尔的爱好,个性,友谊等,他对于观众并没有形成一个有血有肉的形象。
但此时我们对于杀人犯却已经了如指掌了,他最喜欢的电影他的家庭背景兴趣爱好,我们仿佛在最短的时间里已经成为了“朋友”,而被害者对于我们来说,还只是一些残忍而冰冷的尸块。
有报道称,“玛格诺塔(Magnotta)宣判后,林的家人在通过CBC的一份声明中承认,该罪行‘不仅剥夺了林军,而且使我们能够思考和谈论他而又不感到痛苦和耻辱。
’ 直到今天,要找到与Jun Lin的死亡无关的信息,或者使Magnotta不在叙述中的信息,都非常困难。
”这是纪录片创作伦理的第二要义 Protect The Vulnerable,保护弱者。
到这里我并不是在否定这部片子的做法,正如我在开头提到的如果我们只将其看作一种“艺术”或者一个夺人眼球的商业手段好了,看过就算了。
但是看过之后内心深处的不安实在是想要拿出纪录片伦理来反复论证。
在纪录片里到底什么更加重要,是A.运用奇淫巧技来讲一个故事,将真实犯罪(用视听语言)打扮的漂漂亮亮,让观众一步一步地被“催眠”并对这个故事深信不疑?
还是B.捍卫真实,保护弱者?
其实没有一个标准答案的,在制作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是按照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阅历来作为参照标准。
-怎么样是违反了道德标准?
(这就牵扯到每个人对于道德与不道德的界限在哪里,阈值有多高)-谁可以执行呢?
(导演?
制片?
剪辑师?
观众?
市场?
审查部门?
)-制作者有什么义务在伦理上作出完美的选择?
(这甚至是不可能的事情)-制作者又有什么义务(或许有责任)不扭曲事实不隐藏真实(无论是公开的还是极其微妙的),即使这些行为似乎具有更高的目标,例如“讲故事”或“揭露不公正”?
关于纪录片伦理,上课的时候老师是这么一条一条教我的People are often being interviewed/filmed during times of crisisPower differentials are not absolute (who can sue? who can construct their own mediated image?)Cable companies and other distributors frequently ask for “drama” for the sake of ratingsThere’s a value in relationships, but also a need for boundaries within those relationshipsSituations where filmmakers witnessed something that they deemed unethical on the part of the subjects. (who do we protect? When does a need to intervene outweigh the need to document?)“Don't Fxxk with Cats: Hunting an Internet Killer”无论从拍摄,剪辑,叙事节奏的把握,音乐,对于桌面电影的把玩,各种风格与形式的杂糅,房间的那几个空镜甚至还品出了些《细细的蓝线》的味道,里面多视角反复论证的描摹,场景再现里梦魇般的镜头运动(走廊那一颗低角度的镜头慢慢往前推气氛简直不能更闪灵了。
)都可以说是纪录片中的优中之优。
可...说了这么多,可我还是有种说不上来的难受...唉...感觉要Panic Attack了。
我讨厌这种消费与剥削的感觉。
idk...R.I.P. Jun Lin & Jamsey
杀了几只猫就大肆搜捕,都忘了这个人最恶劣的行径是肢解了一个中国的同性恋,案件本身被模糊了,成了一场猎巫狂欢。这个son of bitch 现在还在加拿大奢华监狱里找了个老公,过着幸福生活,这些爱猫人士怎么不去结果了他?
不管是这个纪录片的制作者、还是片中的“internet nerds”、还是看了这个片子的你我,谁也别想要judge别人,大家都为凶手增加了知名度和曝光率,谁也不比谁更高尚…
史密斯的那首歌是suffer little children(。所以最开始给Deanna说他们要找的人是Luka的那个人就是Luka本人吧,这样说脸书组那群人什么都没找到,就是被凶手推着走,最后凶手看不下去了才告诉他们自己的名字。
一部不能客观反应道德和事实的纪录片。
bias, total bias。我看之前并不知道是林俊案。凶手模仿本能完成了对林俊的谋杀,但是林俊本人像本能开头那个被杀的男人一样被撇在一旁。片子后期不断渲染凶手母亲提到manny、凶手本人柔弱,最后来一个反转,通过剪辑来嘲讽观众。u r not fucking making a suspense film。我们可以接受本能,是因为它不是纪录片;但片里的林俊和小猫咪们是真真切切的死亡了(还tm一直不停放clip)。最后这个片子名字也起得过于草率。恶心。真的恶心。评论里说缺乏伦理道德真的很正确。
一群“追蹤2年”即有資格敘事的網友和一位消費兒子毫不悲傷的母親獲得話語權,將關注點側重引導塑造出一個“不得志”的殺人犯形象,但對於動機則都是揣測。被害者死了,但在片子裏他彷彿和貓貓狗狗毫無區別,他的死只是luka成名和影片形象塑造的犧牲品。所以片子要探討什麽呢?殺人者真實的變態心理?網民的聰慧與正義?片子為上述兩種人做了頌歌,卻再消費了受害者一次。
这个神展开相当震惊了...我觉得全片最sick的是lucas母亲,这么多荒唐的言论e.g.他只是个孩子 etc 可想而知,有其母必有其子
如果这是一部电影,它值得四星,然而这是一部纪录片。
单纯从纪录片的拍摄角度,是一部好纪录片。But it's the most disturbing documentary i ever watched. 建议不要看。想了解犯罪,可以去直接搜 Luka Magnotta
都是自恋狂,都是自我感动
没想到走向会发展到与当年造成极大轰动的林俊案牵扯在一起,导演这个扣做的非常好。网民在线追捕凶手的剧情,任谁看了都大呼过瘾。attention whore 一旦把这个角色变成犯罪者,值得探讨的东西一下子就多了起来。互联网的反馈机制(也就是数据)不止能让普通人迷失自我,也能让有犯罪倾向的人逐渐走向具体和疯狂
there's price to pay there's consequence for your actions! 2009年有人在油管上穿了一则虐猫视频,一群整天玩脸书的猫奴死宅怒了,他们立志要人肉这个虐猫人渣。虐猫人和死宅们玩起了猫鼠游戏,他先后上传了另外两部虐杀视频,并且预告他下一个目标将不是猫,而是人…臭名昭著杀手(此处不剧透)的纪录片,一口气撸完,好看(。・ω・。)ノ♡
这。。。网络人之力
So everyone is so proud of themselves being a hero huh?
So sick 刚看以为是猫鼠游戏,中间以为是一级恐惧,最后发现是本能;拍得和网飞蓝可儿案一样,啰嗦又cheessy
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悬疑感塑造得还挺好的,但整体还是一次猎奇的呈现,和营销号没差啊,网络暴力这趴一笔带过也是最让人遗憾的地方
堪称教科书级的悬疑作品,让人看着很爽,但这不是一部纪录片该持的立场和态度。
不是我的菜啊。第三集(最后一集)差点没看完,因为已经差不多猜出结果。感觉 Netflix 类似这样的纪录片实在太多,看一下他们的 Murderer 系列,有一大堆…看几部之后就会发现基本大同小异,很难再提得起兴趣了。
罪犯和整个事件的发展、追踪、结束都非常当代、非常网络时代、非常流行文化时代了。或许根本没有结束。
不可否认这部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很高明,请来了追踪凶手18个月的两名网友、参与追捕的警察等人沉浸式还原了整个案件。许多画面精致得仿若大手笔的好莱坞电影。而整体架构完全是悬疑片的路数,甚至为了保持悬疑感把细枝末节注水渲染。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地为凶手立了个小传记。部分情节有美化之嫌。比如把凶手的杀人手法及被捕后的举动引导为向《本能》里的莎朗斯通致敬,仿佛他的一切犯罪行为均是一个影迷的行为艺术。我能看出制作方想探讨一个恶魔是怎么被制造出来的,可惜挖掘力度不够。 本来只想了解这个事件的来龙去脉,结果我花了三个小时看了一部精心制作的悬疑大片《本能2》。 纪录片也是经过加工的艺术品,想了解纯正的真相,还是看新闻联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