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太过多细节与线索的黑色幽默片,太多关于残酷现实的刻画,让人无法再冷静下来细细在回味一次这部片子,现实太残酷,人们太冷漠,是非和公正已经没有了绝对的定论……故事的主人公纳塔,大概是对白最少的电影主角了吧,在影片中只是畏畏缩缩的躲在角落的一端。
平时都是由哥哥代替他发言,由哥哥替他决定任何事情,他就傻傻的生活着,就连要自杀了,也能唱得出情歌,踩到狗屎了,还能笑得出来。
这样单纯的人,怎么会知道自己一个要自杀的决定竟然上了新闻的头条,惊动了总部长,甚至还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个新的政策。
可是这一切由于自杀引起的浮华的闹剧,最终还是一片浮云,喧哗过后,连回音都不剩,就这样消失了。
从纳塔决定了要自杀的消息由《人民先锋报》的地方记者勒凯什开始报道,并且提供给印度电视台的著名女记者作为独家报道开始,媒体就完完全全加入了这场收视率竞争的游戏。
在印度电视台的报道出来之后,短短几个小时之间主流的媒体全都涌到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聚集在了纳塔的家门前。
可笑的是,每个媒体都在现场报道着他们眼中想要吸引观众眼球的事实,而不是真正的事实。
看图说话,自己胡乱添加注解——目的只有一个——收视率。
就像凯勒什看到有个贫困的农民最终被饿死了,开始疑惑,媒体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这样子直播报报道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是为了真正的挽救纳塔?
还是通过纳塔挽救和他一样处在贫困线下的农民?
还是根本为了吸金而日夜不眠不休的收视率?
有谁会想过,一个贫困农民的自杀的现场报道,竟然会演变成一个村庄的谋生方式,甚至当地的人们因为这件事情开始有了收入,幻想经济会因此发展起来,自杀现场被弄成了节日庆典,除了纳塔的妻子,没有人真正为纳塔生死未卜的问题感到悲哀……究竟媒体的责任是在报道披露真相,还是追求真相背后的结果?
是为了报道而报道?
还是为了报道之后有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
就像著名的秃鹰与女孩的问题一样,我们到底是需要伸出手拯救那个少女?
还是在一旁冷静的拿摄影机记录下这一切。
如果说我们报道的事实,可以拯救一批人的话,那么牺牲掉的这个人,就正的死的重于泰山了吗?
我们是谁?
不是上帝的我们怎么能够有权利决定别人生死的价值?
怎么能够评论一个人是不是值得死?
是不是他的死,能够拯救别人?
如果他的死真的能够拯救他的同类们,那么就一定要牺牲掉他吗?
这是一个永恒要探讨的问题,因为人性本是自私的,其实我们早就做出了定论,却在假装矜持的表示说这是记者面临的两难问题。
其实道理有多难?
如果连你身边的伸手就能拯救的一个人你都不关心,不拯救,你怎么能期待你的报道出来以后,一定能够拯救其他人呢?
凯勒什开始怀疑,为什么那个饿死的农民难道就不重要了吗?
他的生命就不值得报道了吗?
为什么大家只关心纳塔的死活?
那个女记者很明确的就指出了,因为收视率说人们喜欢看到关于纳塔的新闻,所以只能报道纳塔的。
所以最终,是不是还是小梁哥的体会才是最正确的:“观众们,请你们放下你们手中万恶的遥控器。
”突然想到了金凯瑞的《楚门的世界》,因为人们喜欢看,竟然就这样愚弄了楚门一辈子,硬是活生生的让他出演了一出真人秀。
绕了一圈,问题还是回到了原点,我们关心的到底是什么?
是幸灾乐祸别人的问题,还是管好自己好好的生活?因为人们好奇与猎奇,让多少人上演了这种闹剧似的真人秀?
我们看过瘾了就换台走掉,可是当事者呢?
他们得到了什么?
纳塔和哥哥幻想因为纳塔的死亡能够得到一笔抚恤金,可是最后纳塔却被判定为意外身亡,没有抚恤金。
他的妻子问得很好,现在把纳塔都弄死了,可是结果却连一笔钱都没有。
至始至终,他们只是这场新闻竞选游戏里面的棋子,被迫的承受着每一步。
将军一句话,千万将领前仆后继的等着去死……执行者与管理者是接受命运,还是无力的反抗?
政治就是一场权力的阴谋80/20法则新闻记者的责任与义务周围的人对于自己身边朋友生死的态度(虽然很悲伤,生活还是要继续)旋风一样的出现,残云卷落叶一般的离去明明是故事的主人公,到最后结局落幕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只是画中画。
我们最后所拥有的,只是我们的躯干。
简短评论估计不能表露我全部的想法,看完该片后,心里是有沉重过的。
印度这几年发展挺快,但问题还是相当多,不得不说,2012里面的物理学家是印度人着实让我大吃一惊,考试最厉害的其实不是中国,应该是印度,他们的条件艰苦的让人寒心,可还是出来了那么多的计算机能人和富翁。
这和他们顽强的毅力和不拔的意志力是分不开的。
自杀现场直播只能是反映了万恶的社会了吧,感觉十分荒诞但是也是沉甸甸的现实,每个地方都是这样子吧。
写到这里的时候,搜狗的热门词汇框弹出来了,首词是牛肉膏,说是能把猪肉变成牛肉,看来人民的生活是越来越富裕了呢,欲望也在不断的膨胀,猪肉有的吃还不够,牛肉也是供不应求啊,想想自杀现场直播里面艰苦的生活,谁不心寒呢。
和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比起来,两者的生活境地是一样的,场景不会出现强烈的反差,反而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里的故事有点不真实,这里面就显得更为真实了。
万恶的社会,万恶的媒体,看见女主播自以为是的样子就觉得不屑,乐凯什的没有归来倒真让她碎念了一下,可以看出还是有点职业底线在那里,当初她也是那样走过来的,听见勒凯什平淡语气的感叹后没有歇斯底里的鄙视而是慢慢教导,她其实是认可他的观点的,但是现实逼着她不能按勒凯什那样子做,她要保证收视率和新闻的爆炸性,这在中国已经很普遍了。
万恶的政府官员,什么话都不会说,就只那一句,我们在等待最高法院的命令,反正要么你根本是在拿最高法院当挡箭牌,要么你根本没有递上什么政策建议,即使递上的话,最高法院办事效率也太。。。。
好意思拿国家的钱不办民众的事啊,这在我们中国也很常见,信访被劝回的问题。。。。。
还有不得不说这天气预报的事,这几天一直在关注天气预报的情况,我不要求你能预报地震,可是每小时更新一次的天气预报压根就不准,我******!
说要下雷阵雨,结果半个屁都没响。。。
万恶的媒体潜规则,收视率和商业利益才是第一,挖土地的老人每天经过你的跟前也不搭把手或是思考下,最后静静地死去也没有换来你们鲜明观点的报导,嗯,在中国也很常见,很多不好的新闻常常被。。。。
要么是虚假数字。
什么东西膨胀了,什么东西就会变质,这似乎是个规律。
我们常常怀念我们纯真的时候,那时候的我们虽然现在想起来十分的天真,可常常令我们的父母或者朋友莞尔一笑,无限回味,比起现在长起的胡须,我们的思想也要跟着空气多着越来越多的杂质了。。。
勒凯什是个潜力股,如果他没死,谁知他以后有成就了还会不会保留着对女主播的爱慕一直跟随下去呢?
真实的往往是最底层的,那歌曲,那衣衫褴褛,那不问世事一心操劳着家的纳塔卡的媳妇。。。
剧情和题材很出众,不过,我更喜欢后面的那段晃动着倒退的画面。。。
象征着什么呢?
难说。。。。
我们只是尘土……在政治、新闻和利益面前,一切都是浮云。
在贫穷面前,连亲情都显得一文不值。
当可怜的纳塔从没心没肺变得心事重重,最终成功逃离这癫狂的一幕时,我为他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一场事先张扬的自杀案,一个不小心中了哥哥的阴招而鼓起勇气宣布要自杀的人,一场荒唐的黑色喜剧。
其实我们和Aamir Khan饰演的小记者一样无力解决什么问题。
它是好电影,在贫富差距令人堪忧的印度,至少还有可以客观地展示这种客观真实的自由。
Aamir Khan真是帅得很哪,这个集乐天、幽默、悲悯和窝囊的角色被他寥寥几个画面刻画得很真实,随着最后那一声爆炸意外挂掉,死得真冤。
——“纳塔到底是死是活,他的家人到底会不会得到10万卢比的赔偿,一切都是未知,让我们期待更多的消息。
”——美女主播声情并茂地解说;——“这是个令人绝望的社会,纳塔作为一个普通的贫穷农民,连自杀的自由也没有,观众们,他最后却死于一场意外。
这里是**电视台,正在为您现场直播。
”——大胡子记者忧国忧民地播报。
沉默的纳塔木然地坐在某建筑工地的壕沟里,满脸尘土。
生无所谓,死无所惜。
他人地狱。
昨天跟一个同事聊天和他一起探讨记者的职业素养问题。
他给我举了个例子,日本发生大地震,大批中国记者跑去做采访,问的问题不外乎你家到底死了多少人,以及你现在目前的感受是什么等等这些之类的问题。
我同事一直认为中国记者太没有职业道德,人家都已经处在了极大的悲痛之中,还要在进一步的刺痛他们。
从上新闻课之初,老师就跟我们探讨过这个问题,我也只能表示很深的同情。
但是从工作的角度来看这又是我们不得不这样做的,如果等人家过了好久之后再去采访,等他们心情平静了才去采访,这一方面会丢失宝贵的时间(对于新闻来说时间意味着生命),另一方面被采访人地表现出来的悲伤是不是我们想要的效果呢。
这个问题永远是记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如果你不这样做我只能说你选错了职业。
今天一大早看了印度电影《自杀现场直播》,看完之后心里说不上什么可能对我上面提到的问题给了一个更好的解释。
一个因为生活所迫偶然间听说到只要自杀就能获得大笔钱的农民,没想到还没有自杀就成为了全社会的焦点,由此引来全社会的关注,甚至大选也有可能因为自己而改变大选。
同时各种媒体充斥着大量的报道,可笑的是连主人公失踪前拉的屎都要有请专家来检验,从中得出某些关于此人的猜测和去向。
这真是一个极大地笑话,常人是无法理解的但是我们新闻工作者来说,这是我们经常采取的手段,只不过“屎”换成了另外一种线索。
影片最后主人公被误以为意外死亡,这时候媒体纷纷撤离,留下的仍然是这个破碎的家庭以及腐败的社会。
接下来是一小段对白:A是电视台的知名女主播。
B是一名有点良心的小记者(他的性格注定也只能当小记者)。
B为什么n(主人公的名字这里简称n)对我们这么重要A一个农民想要自杀因为他欠了债,你认为这不重要B是重要,但是这个村子里还有其他农民,难道他们不是同样重要吗A你这不止是要放弃报道而且还要转移话题,这样不行。
你要继续跟踪报道直到得出结论。
B这个村子里有另外一个农民,他的土地被拍卖了,所以他就挖荒地的土去卖,他的劳动大概能赚20卢比。
A你的重点是什么B他被发现死在了自己的坑里。
人们说他是饿死的,这就不重要吗A好吧如果这能让你高兴,我会派个记者给他做个专题节目(很不屑的口气)B但是他死了A让我解释给你,调查表明我们的观众只对n(男主角)感兴趣,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他是第一个要自杀的人,你知道这多重要吗?
B找到n就会解决问题吗A不,不会,不会有任何解决方案。
有人选择成为了医生,有人成为工程师,我们是记者这就是我们应该做的。
如果你不能处理那你的职业是错的。
很简单的几句对白,我认为值得我们学新闻的人好好思考一下,如果你过不了自己良心这一关,那只能放弃这个职业,我选择了放弃。
我也希望想从事新闻的时候应该好好看看这个电影---《自杀现场直播》。
《自杀现场直播》避开了印度电影中常见的歌舞升平和主题先行,以讽刺喜剧的面目冲奥,也算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影片中有穷乡僻壤,也有灯红酒绿,有包袱笑料,也有血泪唏嘘。
直到这出荒诞闹剧以意外收场,人们仿佛才重新意识到自己一直在干嘛,电影也终于坦白说自己要干嘛,而留给荧幕前的人的思考空间可以说绵延广阔。
政府答应给自杀农民以经济抚慰,一项不可思议到引人发笑的政策揭开了这场闹剧的序幕,不知道这个灵感与中国黑煤窑矿工有无干系。
天下各地各色人等集聚Natha家里,一时间这位走投无路的农民成为了全国关注的焦点。
Natha的庭前屋后从未有过如此场面——媒体日夜守候,大人物络绎不绝。
这其中,有人希望Natha履约自杀,有人希望他改变主意另谋出路,更多的人是观望。
并非观望Natha最后有何出路,而是观望他到底自不自杀。
所以,当Natha以谁都没想到的方式意外身亡时,无疑让众多看客大失所望——人们希望他活着或者自杀,却没人盼着他死于事故。
也就是说,人们从Natha身上看到了没兴趣看到的东西,却最终没有看到任何想看到的结果,正如车马纷纷离去时的失落。
没有人关心Natha这个人,大家关心的只是Natha自杀这个事件是否会出现,这不由得让我联想起《孔乙己》结尾处掌柜反复重复的话:“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片中颇具行为艺术气质的刨地老汉,可以看做是农耕社会的一个标志。
他面朝黄土、背朝青天,刨出一具足以埋葬自身的深沟,而他本人也最终死在了出卖土地的路上。
显然,这位老汉是一位极端象征性的角色,现实中没有人会买他刨出来土,他大概也不会没日没夜地刨到自己不见天日。
这是一个典型的“土里刨食”的农耕形象,而他的命运也恰恰预示着整个农耕文明的归宿,这看起来是不可逆转的。
当一心想要从业媒体的年轻人持续关注这位老汉时,当然遭到了前辈的训斥:媒体关注的是新闻价值,不是孤立的人。
所以尽管Natha尚且安然无恙而老汉已然驾鹤西去,媒体也不应该有任何兴趣关注这位老汉。
年轻人可以无奈,可以不理解,但前辈所言确属事实。
这里面没有人有错,如果说有不尽合理之处,也只能说工业社会生来如此,追逐效率是工业化无可比拟的优势,而泯灭人性也是工业化与生俱来的弊端。
Natha的大便拥有老汉生命所不及的新闻价值和公众关注,这不能不说是现代社会的荒诞。
片尾字幕:“1991-2001年间,印度800万农民离开土地。
”工业化进程中,农民的处境尴尬而艰难,印度甚至出现大规模农民自杀潮,他们注定是这个过程中遭难最多最深的群体。
未来的工业社会或许安逸遍布,而此刻的转型犹如巨轮掉头,必然出现无数需要解决的问题。
电影中呈现了Natha自杀现场直播过程中社会各色人等之百态,也借美女记者之口诉说着无奈——没有解决方案,你只要做你该做的。
这部电影会引人苦笑,却不会让人开怀大笑;会发人神伤,却也难以失声痛哭。
它就像这个转型社会一般尴尬、棘手、却又动弹不得,这是一曲献给工业化进程中的农耕印度的挽歌,也是对现代印度的一张积极却并不乐观的描摹。
当纳塔由于家庭债务被哥哥忽悠得打算自杀以换取政府补助时,所有的人都来了。
媒体忙着抢收视率,反对派忙着批评,政客忙着推卸责任,所有的人都在从中寻求对自己有利的东西,甚至连纳塔的儿子都在期望父亲的死能圆自己当警察的梦想。
但是没有真正关心纳塔到底要什么,更没有人关心像纳塔一样生活窘迫,默默的在劳作中死去的人。
阿三的电影确实不错,刻画出一场极其生动的人生秀,其实这种事情在我们国家又何尝不有?
可以解读的很多,媒体对于新闻事件嗜血的狂热以及对于缺乏新闻价值事件的冷血,发展过程中弱势群体的卑微,各种不同体制下相同的农民的命运……无力改变什么,只有一声叹息
这是我看的第二部印度电影。
眼见赖以维生的农地即将遭到拍卖,一对活宝兄弟决心求死以获得大笔政府补偿金。
岂知自杀传闻不胫而走,大批媒体闻风涌入小镇,原本无人关心死活的穷农夫顿时成了全国注目焦点。
网友熊眼观影的评论“如果有思想罪,那么一定不是在印度。
”说的好。
又见阿米尔汗。
演员的选角和出色表演把每个人物形象都塑造得极其到位。
中国最缺的就是现实讽刺主义。
对现实的辛辣讽刺和对政客的调侃都展示这生命和生活的无奈。
一开始就不喜欢纳塔,长得真的很抱歉,而且一副要死不活的样子,实在废人一个。
妻子说得很好“你活着的时候没什么用,死了又有屁用”影片开始半个小时,被不断出场的叽里呱啦的人物弄得头脑发昏,开始怀疑为什么这个电影有豆瓣7.9分。
从记者报道开始,越发对剧情了解,纳塔畏畏缩缩的人物形象刻画的很好。
印度的很多电影真的让人对这个国家深感痛心,两个四肢健全的人每天想着怎么捞腐败傻逼政府的钱,脑残政府和帮派整天搞斗争,出台各种名目的智障福利,条款骗人民,媒体带领一群乌合之众玩得high起,却并没有关心真正发生的问题,勤劳的老农民的死真的让人心疼。。
最后,应该是正直的记者被炸死了吧,发现问题的人死亡了,这个国家还会困顿跌落下去。
而最后大批记者离去留下满地垃圾,和妻子与兄弟对话的内容又一次讽刺了这个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社会,这个需要证明证明你很贫困的社会,这个由一个个没有梦想,头脑发昏的人组成的社会。
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情境是,我们“目睹”越来越多的死亡,同时又越来越无法“投入”其中。
尤其当这死亡发生在陌生人中,藉由媒体告诉我们——由此,“某某人之死”成为了一个并不新鲜却在一段时间内过度活跃的事件性名词——我们越多地知道他的死,我们离开那死的真实感就越发遥远。
仿佛有一只习惯性的大手,把我们连推搡带勾引地拉离开这“他人之死”,把我们合理地转化为对这死亡的漠然而客观的见证,甚至,在我们准备成为一名不合情理的看客之前,已经被编剧成了屏幕前的观众和有权或无权投票的“选民”。
“他人之死”,成全了有幸或有意继续生活的人们的正当公民身份。
2010年的印度电影Peepli Live(《自杀现场直播》)将这一情境推向了极致。
这个可以概述为“一个想死的农民”的故事,与其说是剧情片、喜剧片,不如说是戏剧化了的纪录片。
虽然事情发生在一个莫须有的,甚至连名字都带着滑稽和低贱色彩的印度乡下Peepli(类似中文的“皮村”),但从农民、农民的老婆和邻居、地方记者、地方领袖、地方领袖的打手、政党领袖、政府部长、部长的助理,直到国家电视台美女记者和她的竞争对手,没有一个人物不是他们所处环境的典型,而这一揽子的典型人物,在一起不是排演,而是推演出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遭受围观的印度农民的自杀。
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农民自杀,就像中国人的自焚一样,已经是印度日常的一部分,只不过在频率上更高一点——每天一个。
影片的开头,在乡间摇晃着前进的公交车内,弟弟Natha问哥哥Budhia:“如果我们没了土地怎么办?
”在哥哥模棱两可的不动声色下,Natha旋即因为晕车而往车外呕吐,在路面上留下了一串白色液体。
这时,欢快的歌声响起:“七彩之河流淌在这片土地,每个拐弯处都是染色的伎俩,每个细节都是一个谜,看上去浅,其实很深;印度,你看,是个聪明的混杂体;巨大的心灵,干瘪的口袋;谁知道我们要去哪里,轮子照样转,往前进;没有食物没有水,找个理由活下去;古怪的眼神,模糊的梦,眼泪也是咸的,我的朋友,要是掉下来就尝一滴⋯⋯”失败者Natha和Budhia回到家。
在得知银行因为他们无法还贷而要把土地拍卖后,Natha的老婆愤怒地把这两个没用的男人赶出了家门。
于是哥俩决定去找当地的领袖Bhai Thakur帮忙。
即便在这个时候,心智幼稚的Natha还在田埂上唱着情歌,结果滑倒在了牛粪上。
可是Bhai Thakur正在为即将到来的选举,更确切地说是贿选的事情忙得焦头烂额,根本不搭理他们,更何况他们一开始就去问政府贷款,怎么现在倒想到他了呢?
Budhia以为自己或许可以在选举上为Bhai Thakur“做些什么”来换到他的资助,换来的却是阵阵讥笑。
一个较为恶劣的家伙“开玩笑似”地给了他们一条建议:南印度的政府出来一条新政策,因为负债而自杀的农民可以得到10万卢比(约15000元人民币)补偿金。
现在,全印度的农民都在自杀呢!
“活着就像一条过时的喇叭裤,而自杀,就是条时髦的牛仔裤!
”“政府也喜欢公平地给予和索取。
至少你可以给出一样东西——你的命!
”这种无稽之谈,当然谁都不会理会。
兄弟俩怏怏地往回走。
路上他们碰到一群在树下聊天的村民。
有的人说,政府应该干脆拿走我们的土地,给我们一笔钱退休算了!
种地有什么好呢?
美国种子,美国化肥,都要花钱买,最后还要祈求老天下雨。
还不如到城里去!
Budhia说:“难道先在村里被耍,再去城里被耍?
”还没走到家门口,他们已经听说邻村的一个农民卧轨,一个牧师的媳妇跳井,寻死的人真的不少呢。
——反正人人都会死嘛,村口的老农说。
走投无路之下,兄弟俩找来刊登自杀补偿政策消息的报纸研究了一番。
经过一番奋勇争抢,最后哥哥还是拗不过弟弟,两人决定以弟弟Natha的自杀,来换取赔偿金,保存祖上传下的土地。
此时,远在德里、一脸正气的女主播Nandita正在大选的背景下采访农业部部长:“每8个小时就有一个农民自杀,从1998年开始已经自杀了17万了,我们是否可以认为政府对此态度冷漠?
”部长回答:“解决的方案只有一个:工业化。
没有一个发展中国家可以靠农业获得发展!
”至于选举,他说:“印地语中有句话说得好:政治中或许有分歧,但永远没有敌意!
”此言一出,为后文各政党之间隐含的共谋关系埋下了伏笔。
与此同时,该邦执政党Samman党的主席正为自己如何在选举前再拿到15则正面报道而发愁。
在记者镜头前,他说到自己执政的最大成就是“农民的繁荣!
农民的繁荣就是国家的繁荣!
”在皮村这个首席部长的选区内,地方小报的记者Rakesh无意中听到Natha提起自己要自杀,当即采写报道《皮村有人说要自杀》。
结果小报的执照被立即吊销,兄弟俩遭受当地领袖的一阵殴打,回家后却发现政府给他们送来了一台绿色的抽水机,是为“夏斯特里重新安置计划”——签字领取后,他们被告知“这下可不要再自杀了哦!
你们已经享受到政府的计划了。
虽然不给安装费,但你们本来可是要死的人,应该感谢夏斯特里(1964-66年的印度总理)救了你们!
”本来事情就可以终止于这台无法抽水的抽水机——无奈这则小报道通过当地线人,传到了女主播Nandita的耳中。
虽然她不跑农民这条线,但意识到在这个选战关键时刻,虽然每天有很多农民已经自杀,但也比不上一个宣称正要自杀的农民来得重要啊。
她立即赶到乡下对Natha采访。
面对惊恐的Natha,她安慰道:“什么都不会发生,这只是台摄像机。
”而Natha长期卧病在床、天天抱怨的老妈则大叫:“天啊,政府又来人啦!
”电视中,Nandita在自杀农民的小院里质问:“他是否会自杀,并指责我们?
这个政府是否会介入,拯救他的生命?
”一夜间,所有的电视台都派直播车赶到了皮村,尘土飞扬中,全村的人都被抓来采访。
大家描述自己多么遗憾即将失去Natha这样的邻居:“唉,Natha和我从小一起抽烟,一起吃蛋;没有他,再抽烟和吃蛋的感觉都会不同!
”Natha穿梭在这些对他的无比怀恋的哀悼中,继续生活。
媒体的传播,让首席部长非常生气。
他问手下:“就不能给这家伙一个什么计划参加么?
”手下捧着一叠资料说,英迪拉住房计划是给无家可归者的,Jawahar就业计划是给失业者的,Annapurna计划是给饥饿者的,而Gramin Vikas计划是针对整个村子的,其他的计划是和平与发展,进口与出口,增长促进,减缓发展——没了!
没有其他计划了!
“那么就给他专门搞一个计划!
”当地贱民领袖也趁机高调来访,给Natha带来一件贵重的礼物:电视机。
——所有人都站在媒体这边。
他授予Natha花环,并宣布:“战争就要打响,Natha要牺牲,Natha要死!
”在将人们的视线转到种姓问题上来的时候,他也为自己拉了把选票。
皮村突然变得异常热闹,人们在边上兜售棉花糖和气球,甚至开了游乐场和杂技表演,以至于当地方领袖来上门探望的时候都不免说:“我从没见识过对死亡如此隆重的庆祝!
”但他同时带来一个消息:“你两天之内要自杀!
否则,我就把你哥哥杀了。
”警察过来包围了房子,将Natha一家保护和监视起来。
一边是选战两头对Natha的威胁和利用,一边是全村人基于他的将死或不死的狂欢。
这个时候,突然谁都不知道Natha是谁,是那个提着罐子准备去取水或者去大便的矮个子么?
他为什么要死呢?
为什么那么多人关心他的死?
不仅天真的Natha不知道,我们也不知道,这个问题在摄像机,在瞭望台,在印度式的五颜六色中被淹没了。
注意力就是这样一样容易被迷惑的东西,它一时在这里,一时在那里,热切地游走,却无法专注。
只有一个人,坚持在同一个地方挖掘。
这个叫Hori的、胳膊只有杯口这么粗的老人,好像是几根棍子搭起来的枯柴般的农民,每日拿锄头挖地,不言不语。
在Natha出逃的那一天,他死在了自己的茅屋里。
这是一个农民的现在,也是Natha的一种可能的未来。
他的土地也被拍卖,他以售卖闲耕地里的泥土为生。
他的身体已经很糟,但每天能赚20卢比(不到3块钱人民币)的挖地,是他唯一的谋生办法。
他拿着锄头,却不在耕种;他在挖土,而不是翻土。
他似乎在给整个村子,或者说所有的乡村掘墓,这个农民的标志性动作,在过去是为了播种和收获,在今天是为了埋葬和死亡。
而土地,原本是为了种植和繁衍,现在却成为了不孕不育的商品;而这被降解为泥土的、可被兜售的属性,又诡异地拖住了一个与土地脱节了的农民的性命。
最后,枯柴般的Hori毫无意外地死于饥饿和贫困,死于他贫贱的茅屋,留下的是茅屋边巨大的空洞和站在茅屋门口慨叹的若干邻人。
这另一个卑微的农民的死亡,唤起了小记者Rakesh的觉醒。
但小记者Rakesh也不能挽救任何人——已经死去的Hori,或者已经在死亡日程上的Natha。
在围追堵截Natha的最后的混乱中,竟然是Rakesh,这个媒体的觉醒了的线人,被意外地活活烧死。
而所有人都达成共识:死去的肯定而且只能是Natha。
Natha终于死了。
故事终于有了结局,而这个结局能在所有的通向外部的渠道中得到妥当的打理和收拾。
记者兴奋地说:“他不死于谋杀,不死于自杀,而死于意外!
甚至连命运都不让这个可怜的灵魂实现他最后的愿望——自杀!
”自始至终,Natha的死的愿意局限在媒体的、公众的和政治的意识内,他没有过自己的死,就像没有过自己的生。
或者说,最初他还有过(决定过)自己的死,但现在,就连他的生都不存在了。
记者需要线人,政客需要选票,人民需要电视,没有人需要死亡的真实。
Rakesh是Natha的死的替代品,或者说,在底层的世界里,谁死都一样。
Natha逃遁到了城市,和其他“先在农村被耍,然后跑去城里被耍”的人一起,用那把似曾相识的锄头,翻挖着城市的建筑工地的尘土──不孕不育的尘土。
而他的并非自杀的“死”没有给家人带来任何好处。
正如他老婆对他哥哥说的:“三个月了过去了。
他丢了性命。
而你却连一张贫困证明卡都拿不到。
”在这个没有英雄也没有救赎的故事里,所有的单位和个人都袒露出本来面目。
记者们在尘土飞扬的穷乡僻壤里死守坚持,农业部长也真的相信工业才是最终出路;中央政府凭空想象地端出“A计划B计划”给地方政府出难题,而地方政府则利用农民对他们的信任和欺软怕硬的弱点,哄骗基层的选票。
当然,美国种子公司是商业上永远的赢家,而在最后时刻走上街头的社会运动分子,则在幻觉中为一个遥远的,但自认为很真实的命题呐喊。
死亡中的血肉被掏空,只剩下死亡的皮囊,亦如农村的生产力和生命力被抽干,只剩下名为“农村”的驱壳。
在这出全体人员自编、自导、自演的色彩斑斓的悲喜剧里,无力者继续无力,有力者继续前行——只是不知道要去哪里。
1、影片整体立意很新颖,主题很明确。
2、但是,这个故事的发挥空间好像不太大,或者编导挖掘的不够深。
总觉得影片叙述比较单一,缺乏更多的趣味性。
3、看片子时就想,印度真的在好多方面都和中国挺相像的,《三个白痴》中表现的教育体系、本片的贫困农民生存状况等等,隐性的方面更多。
4、演员集体表扬,都不错。
5、总体来上,故事新颖,比较幽默,但可看性其实并不大,不推荐观看。
我们觉得荒谬,他们却习以为常;我们觉得痛苦,他们却漠然处之;我们为贫苦感到绝望,他们却编歌拿自己的破产开玩笑;我们把生命的逝去视作灾难,他们为那条命能换来水泵而开心;我们在银幕下为了他们哭,他们却在电影里笑。这就是苦难毫不矫情的模样。
阿米尔汗越发牛逼了。。。演员 导演 制片 样样优秀~!沉重的片子,低种性和政治。。。推荐!
跟预期有点不一样,政治讽刺喜剧,有点《倒扣的王牌》的意思,想法题材不错,但是总觉得少点什么东西,没有看进去。
显然印度比我们民主很多啊。
荒诞现实主义,生活就是一出最跌宕起伏荡气回肠的闹剧。
好题材!
荒诞离奇又很真实的故事,但又有点小无聊,可能当你看透了的时候,就不能引起共鸣了
印度的电影都那么有深度。。。
哗众取宠的媒体,利欲熏心的政治家,贫困交加的家庭,却因为一个人的自杀而发生改变,但这一切都只是一瞬间而已,最后以他本人命名的证件却不能用于自己家人的救济上来,
题材不错,但总是不知道哪里觉得不对劲,以致索然无味。
纯属因为迷恋阿米尔汗才看的。结果人家也就真只是制了个片儿
一个人的自杀成为了众人博弈的筹码,真正弱者的死亡却无人问津。欢快的音乐配合着荒诞的剧情,把对社会、对政府、对媒体的讽刺展露无遗。
太荒诞了...剧中就没有一个真正做事的..除了那个挖坑最后死在坑里的老头...太惨了...
当事人的悲剧,竟然成了看客的喜剧,真的是又悲催又搞笑,他后来不想自杀了,可是却已经由不得他了。哗众取宠的媒体,利欲熏心的政治家,贫困交加的农民,这三者竟然以这种荒诞的形式联系在一起了。
Staged, but fun.
这个类型不感冒!
当事人的悲剧,往往成为看客的喜剧。
没劲
剧情节奏有问题
将"自杀""死亡"这类沉重命题通篇做了荒诞的戏谑。黑色幽默下结实的调侃了政治和媒体。虽然看似夸张,却处处写实。最后没有变化的结局才是真实的人生。你以为一切改变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