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尘埃》 :为什么说秦勇做什么都能成事儿?
中岛一直对著名摇滚歌手秦勇充满了敬意,这不仅源于他对中国摇滚音乐的独特艺术魅力的贡献,更在于他内心一直保存着那份执著的爱;他有踏踏实实的生命诉求,有饱受坎坷从不认怂的精神,他用爱战胜了一切困苦,赢得了他的今天和未来!
在摇滚群体中,他独立于自己,用人格折服世界;在生活中,他融于善良,用付出给予家人温暖,他可以用黑豹的方式在中国乐坛天然般“撒野”,更可以为了爱而放弃自己辉煌的人生自我,他让坎坷变得那么的有温暖,他为自己的人生搭建一次次让人为之激动,为之鼓掌的舞台。
因此,奇迹总会在他的身上发生。
当他发现儿子更需要呵护与陪伴的时候,他毅然绝然的退出正如日中天的黑豹乐队,把全部的精力和爱给了儿子大珍珠。
爱的力量往往可以扭转乾坤,改变生命,成就奇迹!
曾经,秦勇把黑豹乐队推向了中国摇滚乐的巅峰,曾经,他陪护儿子大珍珠走出了生命困境;今天,秦勇又把自己送上了电影的舞台,而且凭借他在《走出尘埃》里对方和平精彩饰演,以及他的专业的表演功夫,迅速走红荧幕,获得第1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最佳男主角。
有人说,干摇滚的,当演员不靠谱,因为演员的人物塑造与承担,摇滚歌手一定做不了,即使参与表演也无法摆脱自己的那股狂野所赋予的孤傲的性格。
因为摇滚歌手过度自我,除了唱摇滚,其它一无是处,因此无法“化为”他人。
这会是所有摇滚歌手的命运吗?
而曾经也有摇滚歌手参与电影人物的表演塑造,都以无法完成另外一个“自己”而失败告终。
但是,电影《走出尘埃》恰恰是通过丧失自我的痛苦经历和找回自我的生命历程的人生故事,这样的生存状态,用摇滚歌手来演绎,是不是又会丧失“自我”呢?
如何来理解“自我”,实际上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特定环境中丧失“自我”也未必是件坏事情,过度的表达“自我”也许会无地自容。
在这个世界上,“自我”的含义极其复杂,我想也只有秦勇这样有过丰富经历的人能够懂得。
他的呐喊,他的付出,他的坎坷,他的大爱的给予,这些都成为他非常重要的生命人生,所以他更能够感受“自我”的意义。
秦勇的触电完全打破这些对摇滚歌手触电的误读,对“自我”也会重新定义。
从电影《走出尘埃》的国内国际上业内和观众的呼声看,秦勇又一次被时代高高的举起!
作为独立制片人和导演身份活跃在影坛谢晓东 此次选择启用秦勇为《走出尘埃》的男一号,我想一定是出于对秦勇情感的理解上而选择了他。
秦勇不负众望,脱颖而出,成为近几年中国电影演员中的一匹大黑马。
导演谢晓东认为,电影《走出尘埃》这部片子是一部温暖包裹着锐利的艺术商业片,从始至终都捍卫着真实生命的尊严。
观毕电影的我表示赞同,这的确是一部充满温暖并且具有艺术价值的电影。
群体也好,个体也罢,个人角色的选择不能以他曾经在干什么论高下,而是看他心里拥有了什么,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我完全有信心相信秦勇是一个做什么都会与众不同,做什么都会赢得掌声的人。
走出尘埃,顾名思义,从尘埃里走出来,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抬起头向前看,不忘梦想,不忘真爱,才是人生之正途。
不过,我更喜欢它的外文翻译名,“坚不可摧”,令人想起海明威,想起《老人与海》,想起那句著名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走出尘埃》里,秦勇饰演的方和平正是如此,他曾是一名摇滚歌手,为生活所迫,转行做起代驾,却尝尽世间冷暖,再遭遇种种不公过后心灰意冷,准备和同行夏晓云共度余生。
谁知,正在此时,一个叫黄一冰的年轻人出现在他面前,声称是他的儿子,并且,要他在歌坛选秀节目中充当他的助唱。
这让方和平不得不重新面对他深深挚爱的摇滚,也注定要因此和儿子一起改变命运。
没有华丽的镜头语言,只有平实的命运视角;无需强烈的戏剧冲突,却尽显对生活的真情实感;不用为赋新词强说愁,可体会人到中年苦作舟的感慨。
当潜伏的梦想遇到蜗居的现实,是否还有勇气飞越迷雾,找回真正的自我。
观看《走出尘埃》,是一个令人感动的过程。
片中摇滚歌手方和平的生命际遇,与饰演者秦勇这个前黑豹主唱的人生轨迹,居然是如此贴近与重合,叫人看到戏里戏外的逐梦人,同样深陷挣扎、同样遭遇迷茫,也同样不甘沉沦。
简而言之,故事讲述的就是一个中年男人重新上路找回自我的故事。
曾经的摇滚歌手方和平,干着代驾司机的职业,人到中年过着困顿的日子,疲于应付生活的各种琐事,过去的激情在其身上早已荡然无存。
可在不经意间,他的命运突然出了拐点,心中的梦想再次被音乐所点燃,鼓起勇气重新踏上生命的新征程。
戏里的人物方和平是虚构的,戏外的秦勇真实存在。
两个互不相识的人,竟然借助光影世界,在身为落魄摇滚歌手的意念上心意相通。
与其说秦勇在表演上极富魅力,不如说他是在生动地展现自己的生活经历。
遥想当年,作为黑豹乐队的主唱,秦勇曾是激情无限的象征,用一首首张扬不羁的歌曲,来震荡我们的灵魂。
可他却因家出现变故,不得不在事业正值巅峰之际归隐。
现实中秦勇的老爸在其举办演唱会之时撒手人寰,而戏里的方和平也因父亲的猝然离世而退出舞台。
角色与饰者如此高度契合的状况,使得秦勇演绎起角色来完全是感同身受。
代驾送人碰到奇葩顾客,失忆老妈屡屡走失,老爸之死更是生命中无法承受之重。
片里的方和平生活上极不顺遂,他既不愿被生活裹挟着随波逐流,也无法反抗现实的无奈,内心孤独的他有着无所适从的迷惘,只能在辛酸中徘徊、在痛苦中彷徨、在迷茫中挣扎。
那对于音乐的理想与激情,对于人生的追求与奋进,似乎成了飘浮在空中的气体。
而生活的压力与生命的尊严,到底哪一个重要,让他在深陷疑问中难以自
虽然我们无法探知这些年,秦勇个人具体遭遇到何种不顺心之事。
但凡明眼人都可看出,片里方和平的困苦生活,既是秦勇在当下的自况,也是那群风光一时的摇滚音乐人的现实写照。
在媒体的报道上,我们不时可见那些摇滚老炮儿经济窘困与精神不佳的图文。
有多少人能理解他们激情过后,只剩下岁月的苦楚。
曾经为理想高亢呐喊、呢喃哀鸣的他们,成为乏人问津的音乐边缘人,怎不叫人唏嘘感叹。
时间磨灭了激情,却磨平不了记忆。
虽然片里的方和平一度自我放逐,但却没有泯灭骨子里对音乐的热爱,那摇滚精神中的永不妥协却被他深深刻进生活。
正是这种对于理想的坚持、对梦想的追寻,使其能遵从内心发出的声音,不屈服于选秀歌唱节目的压力,最终在舞台上用激情摇滚出灵魂圣歌,用带有力量、自由、叛逆的忘情嘶吼,来表达对命运自我主宰的勇气。
秦勇在表演上朴实自然,将角色诠释得很到位,首次触电便有不凡表现。
而戏里戏外两个摇滚老炮真幻交错的音乐人生,都在显露着摇滚不死、梦想不坠。
第一次写影评,而且是在工作非常忙的时候挤时间写的……是因为 的确是被触动了人都希望,成功 然而真正扪心自问的成功,就是以自己的方式去渡过一生,秦勇也好,方和平也罢,都希望如此 坚持着自我,最终被生活所击败,被现实所击败,人们开始越来越多的用诸如“收视率”这种可衡量的方式去衡量所有的一切,也越来越多的在意别人的眼光,其实这很可悲,很多人,都如此,熬了一辈子,熬成了好丈夫,好男人,好哥们,好儿子……到老最遗憾的却是,自己喜欢的 想做的事 全都为了这些名头,大帽子 放弃了。。。
片名,走出尘埃,所指的尘埃,是什么?
是生活的低谷吗 是人生的不如意 是困境吗 其实都不是 而是障目的一叶,如果真的是为了困境,他大可忍了,继续完成这次的任务,拿劳务费走人,甚至会火起来,然而 最终 他选择做自己 坚守内心最后的那块净土。
如果以一个歌手的角度,我喜欢秦勇 远胜于汪峰,可两者相比 怎么比呢?
比钱 比名气?
都没法比,可作为听众 走心的去欣赏 我喜欢秦勇 艺术如果没了内心的那点自我释放 还叫什么艺术呢如果以一个女人的角度,我选择汪峰这类人做老公,毕竟现实摆在那里如果以一个男人的角度,我羡慕秦勇,留下了内心的净土,留下了坚守它的勇气
我要和你飞向自己做任意选择的天空。
二十年前,秦勇时任黑豹乐队主唱,推出《黑豹III》专辑,主打歌《无是无非》唱得气势如虹。
现在回想起来不由感慨万千,竟是中国摇滚的最后一次锋芒毕现的呐喊,黑豹为代表的黄金一代就此低沉,深陷尘埃,再没有恣意孤傲的灵魂,没有坚定的方向。
摇滚和电影是两样非常相近的艺术,一样的喜于表现却又忠于灵魂。
二十年之后,谢晓东执导《走出尘埃》,秦勇作为主演登场,台前幕后共同打造一架为摇滚精神重振旗鼓的战车,载着对生活、梦想、亲情的满满感悟,指引处于迷茫中的人们走出尘埃的泥潭,让阳光照亮曾经的疲惫与伤痛,用微笑面对曾经的一切。
就像海报上的那句话:春暖花开,走出尘埃。
影片表现了生命的常态,从尽情挥霍的青春,到困顿中年,在时代的潮流里,秦勇饰演的方和平不仅是一个摇滚老枪,也是每一个都市赶路人的人生缩影,也曾少年轻狂,热力四射,一切都无所畏,后来渐渐被现实抹去了棱角,成为夜色中忙碌簇拥的身影,代驾司机也好,贴膜老哥也好,还是饭店灶台上挥汗如雨的大厨,每个人都有过梦想,讲起来可能与方和平的故事一样精彩。
影片以细腻而又富有时代质感的情节,演绎了方和平从当年的热血青年,到后来困顿潦倒,又重新回到摇滚舞台上的故事,秦勇对于人物的感同身受,使其表演比专业演员更加没有痕迹,无论是身为代驾司机品尝着生活的苦涩,在浑浑噩噩中拆东墙补西墙,还是拿起吉他,用双手重新触碰曾经的梦想,那份目光中的涟漪,也或是在情感风暴中的撕心之痛,都深入的刻画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
这份形与神、内与外的契合,已不是表演,而是生活。
根本就不用表演,秦勇就轻松演出了方和平的热血与沉痛,包括曾经的打击,现在的迷茫,内心对现实的逃避,还有自以为已经消磨殆尽,其实还未完全熄烬的火焰,于是,他走出了尘埃,完成了精神世界的升华,无所谓成功或失败,留给我们的是一个大写的人生。
就像前面说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尘埃,小人物有小人物的尘埃,一日三餐和衣食住行组成的尘土之惑,大人物有大人物的尘埃,由名利和富贵组成的光鲜囚笼,那些放纵不羁的摇滚英雄都不知所措,何况是我们循规蹈矩的碌碌子民呢。
如何走出你的尘埃,或许,《走出尘埃》给出了一个的答案,那就是向前走,在任意一个结点重拾自我,都没有过不去的尘埃,哪怕你现在一无所有,也永远不要万念俱灰,做司机也好,在别人规定的路线上行驶,做吉他手也好,向着自己的梦向前进,拥有一片可以让自己做任意选择的天空,只要心向着前,托得起责任,对得起自己的人生,对得起亲情,那么,你就可以像方和平一样走出尘埃,重见辽阔的大海星辰。
所以说,《走出尘埃》的故事可以让我们这些行走在尘埃之中的人感受到一点星光,每一个正在得意或失意中的人都会感到温暖,越是在失落和彷徨时,这星光越是明亮。
除了主演秦勇,本片的导演解晓东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此谢晓东非春晚舞台上那个高唱“今儿高兴”的解晓东,而是著名的现实主义电影缔造者,以制片人的身份与王竞导演先后合作了《无形杀》《我是植物人》《万箭穿心》等杰作,本片的女主演冯波也是经年合作的金牌搭档,这一次亲自执导《走出尘埃》,和同样处女作的秦勇一起,给2017的中国电影奏响了一个响亮的音符,精神可嘉,才气亦值得鼓掌。
我的梦想,我的生活,我的音乐,不需要你评判。
这是电影的最后一句话。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谁敢说这句话?
老方为了开餐馆押房子,算是比较极端的情况。
然而除了一部分先富阶层之外,谁不背房贷,谁不是上有老下有小?
贷款还不上的时候,当真是为了钱什么都做得出来,梦想就是狗屁。
年轻的时候都摇滚过,都抵抗过。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棱角一点点被磨平,成为回忆。
最后大抵都像老方一样,一边安慰自己就是来挣俩钱,一面看着面目可憎的自己,咬牙切齿地说跟耍猴似的。
有时候感觉喝醉了之后才是真实的自己,犹如电影里总找老方代驾的那位,戴着眼镜打着领带,一边甩头一边喊摇滚不死。
第二天醒来,觉得自己就是一个SB。
看完电影之后决定每天去买彩票,奖池有没有八千万不知道,但如果中了头奖,第一件事就是到领导面前,跟王大勇一样大喊一声,老子TM不干了。
当电影中,那位个性的摇滚少年,对着中年大叔、颓废的方和平(秦勇)说道:现在的你,和过去的你,哪个才是真正的你呢?
换来的答案,就是那沉默的回眸,以及孤去的背影。
曾经黑豹的主唱秦勇,用了这样一部电影,这样一种方式,来描述自己的音乐之路。
《走出尘埃》,看完之后表示,秦勇演得太棒了,又是一位被唱歌事业耽误了的影帝。
这部电影其实很难界定类型,说其是一部讲述摇滚乐的电影吧,却又不如《迷墙》那般纯粹,只是讲述一段摇滚音乐人的生活,有点类似《天鹅绒金矿》或《几近成名》。
但问题又来了,这样的电影卖点是什么呢?
难道正如片中所描述的那样,一个摇滚老炮,到了中年之后竟然落魄到那种地步,恐怕摇滚乐迷是不会接受的。
这部电影关键的转折在于后半段,新生力量的崛起,摇滚老炮儿后继有人,这部电影其实是通过音乐这种特殊的载体,来描述两代人的“代际”的纽带。
少数人的经历,描述的确是大多数人的人生说到代际关系,前不久的《乘风破浪》用了奇幻的方式,内容是让儿子进入到了老爸的生活,两代人关系得到了缓和。
但电影毕竟是虚构,这种情况现实绝对不会发生。
那么现实中如何完成这种代际关系的和解呢?
其实,在《走出尘埃》中,给出了一个解决的办法,让两代人寻找到一个共同“人生体验”即可。
一个是沉寂多年、生活落魄的摇滚老炮儿,他如同现实中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深陷忙碌的见招拆招的生活中,年轻的激情早已不在,被时光磨平了棱角,被岁月碾压了锋芒。
《走出尘埃》用这样一种方式来描述生活,并不是缘于秦勇玩摇滚这件事,重点是通过这种表达方式来展现当代社会重压下大部分人的真实生活写照。
激情不在,生活?
其实是在生存。
而此时,一个摇滚少年无意中进入到他的生活,在这个毫不起眼的少年身上,沉寂多年的激情逐渐在不安的躁动。
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部电影,秦勇与少年的交集过程中,故事安排了大量戏剧化的情节和桥段,不免有些刻意。
但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让原本没有交集的二位,最终站到了同一个舞台上。
让玩摇滚的上选秀?
听上去有些不可能。
其实本片种种这样情节设定,正如经理人大放厥词一样,没错,他说的就是现实。
这种现实是建立在这个“为了生存而苟且”、“被现实埋没梦想”的两代人的“被动觉醒”之中。
《走出尘埃》的片名起得非常到位,要么骄傲如烈日,要么卑微如尘土。
当让他们走出尘埃的动力,不是自我觉醒,而是隐藏在内心深处坚不可摧的能量,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个能让其燃烧的引信。
回到开篇那句话,这就是引信,颓废、迷失,昔日摇滚青年不在,但铿锵有力的音乐永不言败,两代人的执着串起了梦想的乌托邦。
少年对音乐的执着,让秦勇饰演的方和平看到了当年自己的风采,在这个规则重重、与自己格格不入的选秀舞台上,电影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尾,结尾并没有描述两代人的代际关系是否发生改变,但其实结局已经不重要了。
我们可以被生活击垮,我们可以选择对现实妥协,但我们的梦想,不需要别人来评判。
这是电影最大的亮点。
这部《走出尘埃》,就像摇滚老炮儿秦勇半自传体的故事,听他用音乐交织的雄浑之路。
昔日的风光,时光飞逝,二三十年的光阴,仿佛一挥而过,到了现代,却必须要每个人都仰望天空,脚踏实地,因为曲终梦醒,摇滚的时代也早已翻篇。
《走出尘埃》虽说讲述的是一段虚构的故事,片中的故事也可能是大部分人一辈子都经历不到的事情,但故事中人物的感情却是每一个人一生中都会经历到的。
从爱情到亲情,令人回味的是那重金属味道的不羁年华,晃动的镜头以及声嘶力竭的呐喊组成了这样有力量的音乐,这就是秦勇的首部大银幕作品,那个落魄但执着的中年的形象被诠释太真。
那一首《虎口脱险》,表达了秦勇对过往的眷恋,以及对未来的召唤。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生活可以让你骄傲如烈日,也可以让你卑微如一粒尘土,然而,当尘埃落定,已漫天席地的耀眼。
光,是我们终日的向往,生活在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秦勇,从摇滚歌手能从容的放弃事业回归家庭,勇气只是前提,亲情才是根本。
电影《走出尘埃》由秦勇来主演再合适不过,讲述的是一个迷茫的男人重新找回自己的故事。
一位曾经的摇滚歌手,二十年后是一位普通的代驾司机,这个曾经的摇滚青年身上已看不出丝毫当年的激情,他如同现实中大多数同龄人一样,被生活蹂躏,被生活打磨,最后被梦想所唤醒。
从摇滚歌手到演员,秦勇的转身有些突然,但这一转身从方和平这个角色看,是那么的华丽,那么的从容。
1994年加入黑豹乐队担任主唱,1996年凭借《无是无非》和《不能让我的烦恼没机会表白》,黑豹乐队成为内地音乐极具人气的组合之一,并且也捍卫了摇滚在内地歌坛的地位。
然而,正当他的事业处于最繁荣的时期,秦勇突然退出黑豹乐队,选择回归家里从此淡出人们的视线。
是什么让他选择急流勇退?
又是什么让他从歌坛走向平淡生活?
亲情,是的就是亲情,直到2014年秦勇携子参加中央电视台《出彩中国人》节目,才让所有人了解了他当初的选择,父子情深的故事也让亿万观众感动落泪。
当接受媒体采访时,秦勇直言婚姻和家庭对自己而言,是一辈子的承诺,无论生老病死,都要与爱人和孩子厮守。
说出去的事情就要负责,要不就别说,这是秦勇的一个生活准则。
他说到了,也做到了。
从音乐,到电影,秦勇在用另一种方式在向所有人诉说着他的生活,也通过“方和平”这个角色在给观众传递梦想的力量。
秦勇没有在电影里设定一个儿子来影射自己的经历,这一处细节,是令人感动的。
同样聚焦亲情,同样的感同身受,这就是电影的力量,能通过对亲情的表达给观众带去震撼与感动。
《走出尘埃》以细腻而又富有时代质感的情节,演绎了方和平从当年的热血青年,到后来困顿潦倒,又重新回到摇滚舞台上的故事,可以说方和平这个角色就是秦勇本人,因为他和人物的那种感同身受无缝连接,这也升华了他的表演,无论是身为代驾司机品尝着生活的苦涩,在浑浑噩噩中东拼西凑,还是拿起吉他,用双手重新触碰曾经的梦想,那份目光中的涟漪,也或是在情感风暴中的撕心之痛,都深入的刻画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
总体感觉,这部电影是一部有力量的电影,首映当天一干摇滚界的老炮们都来了,这是一种对朋友的支持,也是对曾经过往的一种追忆。
一个中年男人面对家庭、事业、爱情的各种矛盾与纠结,而又用极暖的画面诉说,从而给观众带来一种亲切感。
在这方面,谢晓东导演做的很出色。
走出尘埃,就能见到光,走出尘埃,就能实现梦想。
《走出尘埃》可以让我们这些行走在尘埃之中的人感受到光的力量,给每一个正在得意或失意中的人都会感到温暖,秦勇的身上有光,方和平的身上同样有光的力量。
文/满囤儿电影作为一项艺术,力量何来?
是奇幻的想象力吗?
貌似可以算。
是震撼的视听轰炸吗?
貌似不太算。
是对现实的批判吗?
绝对应该算。
批判现实主义,向来是电影艺术最核心的力量所在。
而且在批判现实的道路上,电影人还走出了多样化的形式。
魔幻片发展出了魔幻现实主义,如《潘神的迷宫》;战争片也有很多在批判战争,比如《细细的红线》;连超级英雄电影都能被诺兰抹上一层批判色彩。
不要以为批判现实主义就等于沉闷的剧情片。
批判现实主义照样可以燃起来。
如果你还不信,那就看看这部《走出尘埃》来纠正一下错误思想吧。
和上述几个其它类型带批判不同,《走出尘埃》的本体依然是剧情片,但是他用巧妙的设计,把超燃的摇滚演出放在了一个具有现实批判价值的故事之中主人公方和平(秦勇 饰)年轻时曾是一位摇滚歌手,而二十年后的他却只是一位普通的代驾司机,过着忙碌且疲惫的生活。
理想和自我早已离他远去。
当生活的轨道来到了不可预知的拐点,势态的变化超出了他的可控范围。
他心中从未熄灭的梦想与音乐的火焰,使他鼓起勇气重新踏上生命的新征程。
摇滚虽然不是影片的类型元素,却是故事核里便带有的基因。
这种燃,必然是从骨子里燃出来的呀。
秦勇本身便是摇滚歌手,本色出演让这个故事的可信度大增。
虽然他是第一次演电影,但是导演给了他足够的自信。
可能因为导演也是第一次导电影吧。
^_^ 不过本片导演&编剧谢晓东可是华语批判现实主义的一名老炮儿。
他的第一部编剧作品《一年到头》就用轻喜剧的方式,批判了内地特有的春运现象,是国内首部春运题材贺岁片。
当年国家广电局特别批准组建国产电影专映厅联盟,开幕片选的便是本片。
这片子充分诠释了汉语中的一个老成语悲喜交加。
后来谢晓东和该片导演王竞成为了批判现实主义的黄金组合。
他们编导合作的第二部作品《无形杀》改编自真实网络事件“铜须门”,是第一部聚焦人肉搜索和网络暴力的华语电影。
比陈凯歌的《搜索》早了三年,且批判力度远远胜之。
二人编导合作的第三部作品《我是植物人》达到了内地批判现实主义电影的一个顶峰。
影片以知假、造假为主题,用一个悬念叠生的故事深刻地揭露了药业企业利用审批文件的漏洞忽视药品安全的内幕。
这部电影给当年每一个看过它的观众留下了深深的心理阴影。
很多人都因为看过本片,而改变了用药习惯。
该片先后拿下近十个奖项,堪称一代经典。
《走出尘埃》是谢晓东转型导演的处女作,依然走的批判现实主义路线,在批判的深度和力度上只略弱于《我是植物人》,在当今的同类型国产片中依然可排前列。
谢晓东也在尝试新的方式,比如他以往的编剧作品更注重故事的讲述,而本片则更注重人物的塑造。
这次,人物命运成为了钩观众的钩子。
以前他用故事来批判现实,这次他用人物的魅力来打现实社会的脸。
当方和平最后走出社会给他内心蒙上的重重阴霾,再次炙热发光的时刻,影片燃到了极点,也批判到了极点。
从今天看向过去,九十年代是一个浪漫至死的年代。
在上个世纪的最后十年,那面极具象征意义的柏林墙刚刚被推倒,两德统一、苏联解体,国际形势发生着坍塌和重建的巨变,卢旺达大屠杀向世界展示着人性最根本的面目,以“高级动物”自居的人类,似乎从未踏入过文明。
在这样的环境下,青年人信仰着“自由而无用的灵魂”,对人性的拷问在世界各处轰轰烈烈地发生,电影人拍出了《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红白蓝三部曲》《阳光灿烂的日子》……这份难尽其全的名单璀璨到令任何一个时代相形见绌。
音乐人则在这个年代,迸发出了摇滚乐最灿烂的光芒。
Nirvana、Suede、黑豹、唐朝、魔岩三杰带领着一代自命不凡的青年,试图劈开时代的混沌。
秦勇,是这群英雄少年中的一个,黑豹乐队的第三任主唱,他主演的第一部电影《走出尘埃》即将上映,这部影片的英文名是《Nirvana》。
从过去看向今天,秦勇干的这件事儿一点儿都不酷。
摇滚人掺和的电影儿怎么能上院线呢,得像《北京杂种》那样被禁才叫酷啊,崔健、窦唯、何勇才算没给摇滚乐抹黑呀。
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摇滚青年,在沧桑巨变中变的胸怀天下,也变的敏感和脆弱,用怼天怼地怼空气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态度。
这部影片聊透了这一代人的反思。
秦勇何尝不曾如此,即使在电影中,他也把自己为了挣钱而参加的选秀节目称为“耍猴儿”,他承认自己“怂”,我想他偶尔,一定讨厌极了现在的自己。
但每一个步入中年的摇滚青年都一定问过自己一个问题:我到底在等待什么?
等待一个从不存在的戈多?
秦勇饰演的方和平对女朋友说,等我混好了就娶你。
我们的生命被许许多多这样的等待裹挟前行,直到有一天幡然醒悟,方和平说,我们还没真正开始一切就都结束了。
是无可挽回的结束。
在2014年的一个月内,导演谢晓东的母亲、合作伙伴和恩师陆天明导演接连去世,这样的刺激让他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
影片中方和平的父亲在他演出的时候意外身亡,而在现实中,秦勇更是没时间等待——他的儿子大珍珠患有重度感统失调症,大珍珠喜欢表演,他就为他在49岁的年纪成为上海电影节亚洲最佳新人,大珍珠需要爱,他就给他毫无保留的全部。
《走出尘埃》不是摇滚英雄梦,而是生意被骗、老人住院的平凡生活,就像长发不再飞舞的摇滚青年,看上去越来越平凡,心中永存火焰。
影片的动人之处不在摇滚舞台的血脉贲张,而在不露声色的真诚——你为母亲不听劝阻险些煤气中毒、走丢在菜市场而生气,却因她日复一日购买的彩票号码是你的生日而瞬间崩溃,这些和方和平房间里与21世纪格格不入的老式录音机和CD架一样,成为一个个老去的摇滚青年百味杂陈的暗号。
一位风度翩翩的儒雅中年对我说,摇滚乐不是愤怒,而是宽容。
他是迷笛音乐学校校长张帆,中国摇滚音乐节的缔造者。
一位说话轻声细语的瘦小中年在接受采访时对我说,摇滚乐是人生的一个特殊阶段,它应该有更丰富的涵义。
他是复出后的张楚,魔岩三杰之一。
一位略显激动的中年在秦淮河畔的咖啡馆里对我说,我觉得让自己的老婆孩子过上更富足的生活,让他们更快乐,就是他妈最摇滚的事儿。
他是南京的电台主持人,摇滚前辈,一位父亲。
《走出尘埃》的文学策划是路学长,2014年去世。
死去的人比活着的人幸运,他们不用再面对过去的自己对今天的自己的责难。
路学长、秦勇、插曲《虎口脱险》都是摇滚青年、文艺青年的标签,《走出尘埃》值得我们翻出已经略显紧绷的皮衣,用一个陪客户喝酒的晚上去重逢过去的自己。
能看
四星给情怀、四星半给黑豹乐队、五星给中国摇滚和中国原创音乐。前半段煽情、后半段剧情有些烂尾、最后结尾给五星。真爱音乐、远离选秀、远离喊麦
摇滚情怀。。。为了活着而活着。。。
不错,有触动,有感动。人到中年不认怂!
音乐是可以拯救灵魂的,但这部电影不行。。。
一部只有两小时的电视剧
我最怕未来的某一天,我从梦中醒来,突然想起了我年轻时的理想却不得不接受混吃等死的当下。
6/10,这是一个好莱坞近些年喜欢拍摄的电影,故事本身非常好,但是资金整体制作水平的有限完全浪费了好剧本。
这样的电影意义何在。当初的秦勇何在。
看了五分钟,多一个星给国摇
对于一个导演处女座来说,它有很多瑕疵,但它也很真诚,人物是可以落地的,三次被打动,值得一看。
我觉得挺真实的
在飞机上看完了,不灵…
卖弄摇滚情怀 网大制作水平 瞎胡闹 一颗星给黑豹
男主演技不错,台词儿也不错。其他的就算了吧。
秦勇演的很不错 挺好看的
秦勇都老出三角眼了。
这是我看过的最烂的音乐电影,或者说打着音乐旗号瞎扯淡的电影
中国还是需要这题材的电影
难得的好片子。很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