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雨林天地20220111 第1期就惊艳到了,非常养眼护眼,4K的画质配上杜比音效,真的贼享受。
绿色的天堂,大自然太美了!
感觉每一帧都可以截图下来当做壁纸。
在雨林里面植物之间的竞争关系,这让我看得浑身热血沸腾,看时非常期待那棵树能够打败纠缠它想要把它绞杀的藤蔓,这就像是一场战争,植物之间的战争,可以说是植物大战植物,这里的藤蔓的卷须,就像是动物的触手一样,让我感觉它们就像是在打架一样,胜就胜在树叶上,有一层绒毛是可以让卷须上的倒钩没有办法挂住树叶,是可以看得激动人心的一幕。
植物想要获得阳光就必须不断的向上层生长获取阳光,在雨林里面植物的生长是很快的。
一棵大树的倒下,意味着它倒下的底层的植物可以获得更多的阳光,可以获得更多的生长环境和空间,它们就会不断的向上生长获得阳光。
一年里面可以吃叶片多达五万片的东西,是一个叫做白环菇属的真菌,真菌通过释放神经性激素影响切叶蚁,让蚂蚁为它切割树叶运输到地下五米的地方给它食用,树也不是吃素的,树会通过叶片释放一种毒素,蚂蚁将树叶给真菌食用的时候,就会被树叶生产的毒素所影响,真菌又会产生一种新的神经信息素,影响蚂蚁通知蚂蚁给它换一种树叶运输。
在相互制衡,相互生长。
树木有着硬木和轻木之分,硬木的重量很重,生长缓慢。
轻木是因为它有一种特殊,生长快速,雨林里面基本都是,但是它很容易折断,所以他在雨林里面的寿命不会超过20年,在这20年的时间以内,会为了繁殖自己的后代而努力。
繁殖后代就开花,吸引异种蜜熊来吃他的花蜜蜜熊身上粘着花粉传播到其他的花上面授粉。
(这个熊太可爱了,吃花蜜的小熊) 有一种植物它没有茎也没有叶子,是一种寄生植物,通过寄生在一种藤蔓的身上生长而获得养分,长成花苞开花,他就是凯氏大王花,直径有一米,散发一种腐臭的气味吸引苍蝇来为它传粉授粉。
(原来大王花是寄生植物)#纪录片《绿色星球》20220111第一期:雨林天地接昨天晚上的一半,今天是后一半。
见血封喉把自己毒死了:见血封喉的树果里面有毒素,鸟类吃了它的果子,再拉到粪便在树周围,毒素又渗进泥土里,渗进见血封喉的根系里面,再自己毒死自己。
雨林世界里面有100万种不同的真菌,真菌吃枯枝落叶以后会发出一种光芒,我第1次知道真菌还会发光,这种光就是那种荧光,微微的光还挺好看的。
真菌吃饱了东西之后就会长出实体蘑菇,蘑菇发出孢子,一个蘑菇能够发出10亿颗孢子。
这些包子飘散在天空中,变成了凝结核和水珠结合,便形成了雨,在雨林内部下雨每滴雨内部都有一颗孢子。
植物和植物之间的生态平衡制衡太让人惊叹了,食物链中缺少了其中任何一个都没有办法形成一个完整的圈,这就是我们所生活的生态圈。
缺少了任何其中一个植物环境,或者说是动物对我们所有的生态都是一种破坏。
同时世界经济在发展,雨林的破坏也日渐严重,一片又一片的原始森林被分割开来,被种植地所包围,就像是一个绿色的荒漠。
现在想要找到一片,完全没有人类所踏足的森林是几乎找不到的。
现在雨林在被破坏的同时又有人在保护他们,生态也在逐渐的恢复。
最后还有拍摄的幕后故事,能制造出拍摄如此镜头的机器的人实在是太厉害了!
给他们点赞!
在人类眼中,植物是什么?
它们可以是食物和氧气的来源,也可以是用来观赏的装饰品。
但很少有人意识到,植物世界的攻击性、竞争性和戏剧性,从来不亚于其他生物。
《绿色星球》就是这样一部从全新视角观察植物世界的纪录片。
正如“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大卫·爱登堡说的:“(在《绿色星球》中)我们可以进入真正的森林,亲眼看到植物和它的邻居一起生长、战斗、迁移、甚至死亡。
在我看来,正是这些情景能使它们真正鲜活起来,让观众情不自禁感叹:天哪,这些非凡的生物简直和人类一模一样。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也有生存和死亡,要战斗,要学会繁殖,诸如此类,只是它们做得很慢,所以我们以往从未见到过。
”从热带雨林到戈壁沙漠,了不起的植物们为我们带来了无限美的盛宴,也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
时值一年一度的植树节,推荐大家一起来欣赏这部纪录片,感受植物世界的全新魅力。
慕名而来,尽兴而归!
《绿色星球》是全球首个通过沉浸式的呈现方式聚焦植物的4K纪录片,为我们揭开了这个不为人知却又和人类紧密相关的隐秘世界。
“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大卫·爱登堡爵士前往美国、哥斯达黎加、克罗地亚和北欧,从沙漠到山区,从雨林到冰天雪地的北极,带领我们进入一个超出人类想象的世界。
不得不感叹,BBC的自然风光纪录片确实有它的独到之处。
技术设备,拍摄思路和运镜都胜人一筹,而且工作人员为了达到理想的拍摄效果学习了各种知识、技能以及做出的各种尝试,都十分令人敬佩!
整个片子最具特色的便是拍摄的思路—把植物当作动物来拍摄。
利用延时拍摄等方法,制作组给我们展现了群魔乱舞的攀爬植物、横扫千军的亚马逊王莲、随风流浪的还魂草等等,充分地表现了生物链底层的植物们的旺盛的生命力及其无与伦比的环境适应能力。
看过这节目的人都会知道,植物并不是世人眼中的不可移动,逆来顺受,安静无为,它们拥有一切生物该有的本能,为了生存挤掉竞争对手,欺骗和引诱其他生物成为自己的养分或者为自己工作,为了应对恶劣的生存环境还可以壮士断腕……不一而足。
我想,一些宗教如果是从如今这个时代开始建立并发展,应该就不会把吃素当作爱护生灵的规定来执行,因为植物明显也是千万生灵中不可被忽视的一部分。
然后,制作组凭借过硬的技术设备,带领我们前往了世界上人迹罕至的地方去欣赏当地的自然风光和生态循环,也让我们见识了一些平常难得一见的多种震撼场景。
澳大利亚的山火,墨西哥沿海的贫瘠岩石岛--圣佩德罗马蒂尔岛、遍布真菌网络的地底世界……这些场景都值回票价了。
当然,片子还让我知道了很多从前并不知道的事情,例如沙漠中的绿洲,并不是长期存在的,很多时候是昙花一现的,一场雨过后,荒漠变成绿洲,植物迅速生长开花和孕育种子,随着水分的逐渐干涸,一两周内这片绿洲又会恢复到从前的荒漠样子,直至下一场雨的来临;例如这个世界上真的有活了几千年的植物,真的太神奇了!
节目的最后的一集,讲的是人类与植物的休戚与共,升华了主题。
有几个点也是让我印象深刻。
卡西族人利用榕树的枝条的生长特性,通过人为引导,让榕树枝条成为了各个居住点的来往的桥梁,这些桥梁是有生命的,随着时间的过去以及榕树的生长会变得更加牢固!
另外就是巴西已经有人在致力于恢复消失的热带雨林,成效显著。
尽管破坏仍在继续,但是已经有人行动起来了,令人稍感安慰。
还有一个就是美国的夏威夷岛的生物入侵—绢木。
当地有一支专门的团队会定期去清除在岛上生长过多的绢木,而在人迹不能至的险峻地区,则是由飞行员开着直升机带上射击员向绢木射出特定的药用子弹来精准消灭。
虽然很用心,但是我感觉似乎花费的成本有点过于高昂了。
我不禁疑问,为什么不利用和引进绢木的生物天敌呢?
除了有趣又新奇的内容,还要称赞制作组的用心。
根据介绍,制作组用了12年的时间来拍摄这组纪录片,时间之长!
而且,制作组真的去到了世界各地去取材,甚至还自己搭了一个热带雨林水池去拍摄亚马逊王莲!
为了拍摄垂筒花,还特意向当地的消防员学习相关山火知识,做好充足准备,在消防员的带领配合下去到山火现场忍受高温去拍摄!
还有坐船十几个小时去圣佩德罗马蒂尔岛拍摄武伦柱仙人掌、褐鲣鸟和蓝脚鲣鸟,其中有些工作人员严重晕船也没有在花絮中卖惨卖累!
这样的工作精神真的令我动容,也令我反省自己。
现在能有多少人有这样的坚持和毅力去从事自己的工作呢?
另一方面,尽管制作组也有在花絮中揭露拍摄过程中的艰苦和困难,但是并没有就此大肆宣扬,和某些别的制作组形成了鲜明对比。
没有大讲特讲,却能让人体会到其中的辛苦和乐趣,我认为这是很高明的拍摄技巧和想法,真的很不错!
尽管知道拍摄这节目肯定会很辛苦,但是我还是狠狠羡慕其中的工作人员,我觉得他们的生活、工作以及人生真的好精彩,可以去那么多地方,还是常人难以到达的世外之地,以及拥有各种各样的特别的经历,例如拍蚂蚁、睡觉、醒来继续拍蚂蚁、然后睡觉……(哈哈哈)真实的痛并快乐着,比我波澜不惊,一成不变的坐井观天的人生好多了。
此外,我觉得这个节目还对我的人生态度产生了一些启发。
花絮中有谈及,高端拍摄设备三角树是一位BBC粉丝在业余自己捣鼓制作的,延时拍摄也是自学的!
这让我对业余以及自学都有了新的认识,有时候真的,只要用心,有心,是可以做到自己想做的事情的!
节目的主持人大卫·爱登堡爵士听说已经九十多岁了,难以想象的高龄,他的状态太好了,名副其实的老当益壮!
连高龄老爷爷也在发光发热,自己是否应该适当地努力一下呢?
总之,千言万语只有一句话,《绿色星球》真的很优秀!
第一集:1.片头从地面的树林慢慢升起,直到看见地球的嶙峋一角,呈现出绿色星球的直观画面,同时符合植物对这个星球的重要意义。
这个片头既贴切片名也符合主旨。
2.从一颗老树的倒下切入来表现森林中植物生长的竞争,还没有人类痕迹的情况下,达到了展现雨林植物竞争的目的。
同时表现了“死亡-新生”这样一种生命循环,诠释了雨林是一个有机的系统。
3.轻木不受羁绊地生长,却只有短暂的生命:从“绝云气,负青天”般挺身到最高处的光亮到留下繁花散的陨落(还把花蜜留给蜜熊,一夜七次),它流星般的一生闪耀出绚烂的生命弧光。
4.大王花是世界上最大的花却依靠腐臭来吸引丽蝇来传粉,甚至能通过猴子捂鼻子来展现;五年开一次花,却要在一天内完成授粉,甚至雌雄异株;最大的花却无根无叶只是寄生植物(20:17通过变焦点来体现寄生)。
确是奇葩。
5.真菌的荧光又被非洲人称作猩猩之火(chipanzee fire),莫名搞笑。
6.真菌的孢子在雨林环境中充当了雨滴的凝结核,并以此切入来表现雨林的雨,构思绝妙。
7.美妙的画面结束后却是道路和汽车以及单一的农田。
伴随着汽车的轰鸣声,观众心里不禁咯噔一下。
然后通过灯蝠花和蝙蝠的关系说明了森林规模的重要性。
这种宣传保护环境的方式很深入人心。
第二集1.最令人震撼的就是虹河苔了。
红河台的英文是Red Macarenia,将red翻译成虹,真的是翻译的很好。
最喜欢的镜头是5:08的画面,搭配上圣歌的配乐,真的能让人感受到涌动的生命,浮跃的梦幻,让人想永远沉浸在这粉红色的梦中。
我宣布卡诺克里斯塔莱斯河就是世界上最美的河!
2.大薸的根系不是固定在土壤中的,而是悬浮在水中的,这是它能够在水面上旅行。
同样能履行的还有在日本河底的湖球藻,为了躲避大天鹅的捕食而到了湖水的深处。
到了深处后越长越大,还能通过“跳舞”的摩擦还擦掉覆盖自己的沉积物防止阻隔阳光。
3.亚马逊河的王莲挥动刺棒可以占领水面,见血封喉却被自己的毒药毒死:可以努力开辟征途,但不能使用毒计诡诈的手段,王前本无路,唯自辟征途。
4.在奥克拉罗河中,水底甚至能形成由植物长成的微型山脉和峡谷,英文形容其河水像水晶一般清澈。
乍看之下这一幅很美的画面是只有水滴与水面的参与,但背后仍然是植物的美妙:因为这是水生生物产生氧气的气泡,是从另一个水的侧面表现植物之美。
(22:58)5.26:28用剪影的刻画突出狸藻这种寄生植物“悄然杀手”的形象,很好的营造了惊悚感。
6.捕蝇草通过连续触碰的记忆来识别是否是可消化的食物,同时使花高出叶片以免误伤传粉昆虫。
7.38:30苍老的手指和香蒲蓬勃的新生不仅是生命传递的体现,也是人与自然相统一的体现。
8.45:41用organism形容绵延10km的海底草甸,而不是life,避免引起生物学上的歧义错谬。
汉语翻译成了生命,是在没有那么有个体感的汉语词汇中的一种权衡选择,但也远不及原文。
而弹幕中确实有人在争论这样的海底草甸算不算一个个体的问题,如果他们看的是英文原句,就不会产生这样的争论了。
第三集1.菟丝子虽然是寄生植物,但当它缠住一个一个种群后又能充当互相传递情报的联络线,整个河岸形成了巨大的防御网络。
曾经的对手一起迎来了美好未来。
2.雏菊通过让花絮一直朝向太阳来提高自己的温度,从而提高对传粉昆虫的吸引力。
3.垂筒花也叫fire lily,只在森林山火后生长,通常十几年才能够开花一次,可以说是浴火重生了。
这一种在大火之后给断枝残叶增添第一抹生机的花朵真的很奇妙。
在山火之后,它是附近唯一的花蜜来源,等他的竞争者都长成之后,fire lily又悄然凋谢了。
它的英文名不仅反映了他火红的颜色和它生长的方式,反映了它这种在火之中生长的精神。
4.喷瓜和喜马拉雅凤仙花沟通过射的方式来种子传播的更远。
5.银白灯草镊镊被灯草通过让自己的果实来像羚羊的粪球来吸引蜣螂帮助它传播种子,甚至连蜣螂埋果实的深度都很适合这种植物种子的生长。
6.真菌的菌丝连接了森林中许多树的树根,形成了所谓的树维网。
今年可以通过数树维网来传播电子和化学信号,从而来互帮互助。
在一棵树遇到虫害时,会通知其他树来让它们有时间分泌防御性化学物质。
母树也可以通过树维网来识别它的子树,来向子树输送营养物质,从而让它们赢在起跑线上。
其实真菌也属于寄生生物,它的作用与菟丝子在某种程度上很相似。
7.最后以北美的巨杉结尾,他们高大强壮,但是却需要很多的水。
全球变暖导致季节性冰雪融水不稳定,有10%的巨衫因此死亡。
所以要保护环境啊。
第四集1.沙漠中随便一把土就有很多种植物的种子。
只要一下雨,它们就会burst into life.这种植物在下雨的时候生长并传播种子,干燥的时候死亡。
2.采取另一种策略的是沙漠中的巨人柱,他们通过缓慢的生长,保存水分来一直生存。
牧豆树可以帮助生长缓慢的巨人柱遮挡酷热的阳光,它发达的根系也可以给巨人柱提供便利,在下雪时他也能帮助巨人柱隔绝冷气,所以牧豆树又被称为保姆树。
当巨人住超过把武术的高度时,他们已经强壮到可以独挡一面了。
人们如果砍伐了保姆树,就会导致巨人柱的数量减少。
3.巨人柱能通过改变自己褶皱的紧密程度来更好地储存水。
这么多水在沙漠中会引来偷窃者。
吉拉啄木鸟会在巨人柱的身上筑巢,这种鸟也会帮助巨人柱传播种子3.泰迪熊圆柱掌的刺密集地像绒毛一样所以被叫做泰迪熊,它的果实掉落之后会通过白喉林鼠的搬运来传播。
白喉林鼠不仅吃他的果实还使用它的果实来防御巢穴。
4.仙钗寄生的种子会通过小嘲鸫来传播,小嘲鸫通过排泄把种子移动到仙人掌的刺上,这样仙钗寄生就能吸取到仙人掌的水分了。
5.三齿团香木在40年间内只长了3cm。
他们不依靠种子繁殖,而是从基部长出新的枝条。
6.圣佩德罗马蒂尔岛屿上的鲣鸟以武伦柱为巢窝。
鲣鸟粪中的磷含量很高,会使其他植物和死亡,但是武伦柱进化从而能够吸收其中的营养物质。
7.大象在迁徙途(为寻找水源)中会以猴面包树为,而猴面包树有惊人的自愈能力,很快恢复被啃食掉的部分,从而形成了微妙的平衡。
但是全球变暖导致旱季时间变长,猴面包树难以自愈,很多猴面包树已经倒下了。
这种中心植物的死亡又会导致荒漠中其他生物受到影响。
第五集1.卡西族会通过印度榕来形成阶梯。
当雨季来临时,卡西族会通过在河流上架竹筒来引导印度榕的根系在里面生长,根系不断长大之后就会形成有生命的桥。
这些根系联通卡西族人的生活,是卡西族的生命线,也是他们互帮互助的感情纽带的象征。
2.以色列的野燕麦有两根很长的芒,这两根芒在白天干燥的时候会收缩,在晚上湿润的时候会伸直。
这种收缩伸直的运动会使它的种子向前移动或者钻进缝隙里面生长,从而达到传播的目的。
人们希望种子不要走那么远,从而选育出了没有芒的个体。
3.绢木在夏威夷是很严重的入侵物种。
在人类达不到的山地,有一支队伍会驾驶直升机来向绢木射除草剂从而杀死它们,从而避免误伤。
4.刺毛樱莲在野外只剩下57株完全成熟的个体。
他们进化出了独特的花型来适应一种夏威夷独有的鸟类镰嘴管舌鸟的喙。
这种鸟现在很稀少了,所以这对动植物搭档很难相遇,刺毛樱莲传粉的机会也微乎其微。
汉克每年都会来到夏威夷岛上为它们传粉,他走之前也会播放连嘴管蛇鸟的叫声来使仅存的这种鸟过来为刺毛樱莲传粉。
5.在肯尼亚,人们会用木炭粉包裹住本土树木的种子散播到野外来防止他们被动物吃掉,使它们能够等到雨季到来。
当地的学校会组织学生以游戏的方式将这种木炭包裹的种子散播到野外,木炭中的有机质也会为种子生长提供养分。
植物动作大片,拍摄和配乐都很牛,推荐正常倍速大屏幕播放▶️,也特别下饭,边记录边思考对我来说是观影意义。
01.切叶🐜真是动物界的好牛马,轻木的树龄很难超过20年,看到种子疯狂繁殖的过程真是令人肃然起敬,忽然思考起自己这么喜欢吃菌菇,是不是也算为树木报了仇🙈,真菌孢子以量取胜,人类以质取胜,看到夜间花开后突发奇想:啊,想拍昙花一现。
02.粉红色的虹河苔(让我想起了日常鱼缸里的水生植物),水中霸主亚马孙王莲让我惊叹连连,植物们为了繁殖采取了损兵不折将的方法令人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03.欧洲菟丝子是从属于植物界的好牛马,而蒲公英一定是天选的降落伞兵,喷瓜则是植物界的前排士兵(笑死我了),巨杉真的好高大呀,人家是攀岩,咱是攀树(主打一个高攀不起),这集想拍吹起蒲公英的场景。
04.大象与猴面包树的关系让我想起了过去很多人在极度饥饿的情况下通过吃树皮、草根来维持生命的情况(再度想起来儿童基金会),看完花絮更想学无人机了。
05.我们还是可以在城市中漫走找寻绿色奇迹呀,养植物是希望借此更透彻地了解大自然与生态系统的内在关联,进而培养保护自然的意识。
种子银行挺了不起的,但其实也蛮好奇种子的来源地以及冷冻技术是如何形成的。
最后想说人类可以是植物的天敌or守护者,比如像绢木这一类植物界中的霸王龙。
最后,我才发现原来我想当农民!
植物毕竟是人类最古老的盟友呢。
绿色星球 (2022)9.72022 / 英国 / 纪录片 / Paul Williams Peter Bassett Rosie Thomas Elisabeth Oakham / 大卫·爱登堡
好电影观影分享124:《绿色星球》2022年上映。
植物王国的史诗,镜头下的生命狂想曲。
2022年BBC出品的《绿色星球》以革命性的拍摄技术和诗意的叙事,将植物从静态背景推向了动态叙事的中心。
这部由96岁大卫·爱登堡爵士解说的纪录片,不仅颠覆了人们对植物的传统认知,更以绝美的延时摄影和深刻的生态哲思,呈现出一部关于生命、竞争与共生的绿色星球史诗。
一、延时摄影:让植物成为主角的动态史诗。
《绿色星球》最震撼的突破在于其超高速延时摄影技术,将植物生长的缓慢过程压缩成惊心动魄的视觉奇观: 热带雨林的“光之战”:镜头下,藤蔓如蛇般缠绕树干,每秒几毫米的生长速度被加速后,变成一场生死竞逐。
树冠层的枝叶彼此推挤,争夺阳光的每一寸领土,宛如一场静默的战争。
沙漠植物的“生存博弈”:百年兰在纳米比亚沙漠中,用数十年时间积蓄水分,最终在一场雨后瞬间绽放。
镜头捕捉到它的花瓣舒展的刹那,仿佛整个荒原都在为它欢呼。
真菌的“暗网操控”:地下菌丝网络的延时画面揭示了一个隐形世界——植物通过真菌传递养分和警报信号,形成“树联网”(Wood Wide Web),堪比自然界的互联网。
这些画面不仅美得令人窒息,更赋予植物以“性格”和“策略”,让观众意识到:植物并非被动存在,而是充满智慧的生存大师。
二、文案叙事:爱登堡的诗意与科学的严谨。
96岁大卫·爱登堡亲临现场解说是纪录片的灵魂,他的声音沉稳而富有魔力,将科学事实转化为寓言般的叙事: 1.拟人化的生命故事:他将藤蔓比作“野心勃勃的攀登者”,将仙人掌的刺形容为“沙漠骑士的铠甲”,让植物世界充满戏剧张力。
在讲述捕蝇草的捕食过程时,他说:“这不是杀戮,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伏击——植物版的《碟中谍》。
” 2. 生态哲学的深度思考:当镜头展示亚马逊森林被砍伐的伤痕时,他低声说道:“每一棵倒下的树,都是一座图书馆的焚毁。
”在呈现珊瑚礁与海藻的共生关系时,他反问:“如果连植物都懂得合作,人类为何还在争夺?
” 3. 幽默与震撼并存:描述猪笼草诱捕昆虫时,他调侃:“这是植物界的‘黑店’,欢迎光临,但别想离开。
”而当展示一棵巨杉在火灾后依然挺立时,他的语气转为肃穆:“有些生命,连火焰都无法征服。
” 三、策划逻辑:从微观到宏观的生命网络。
纪录片的叙事结构精妙,每一集围绕一个生态系统展开,但最终回归同一主题:生命的互联性。
雨林篇:展现植物如何利用光、水、动物甚至真菌构建复杂社会。
沙漠篇:揭示极端环境下,植物如何进化出惊人的适应力。
水生篇:探索藻类如何塑造地球氧气史,并支撑整个海洋食物链。
人类篇:反思农业、城市化对植物世界的重塑,同时展示“无人全智能垂直农场”“生态修复”等未来希望。
这种由小及大的视角,让观众意识到:每一株小草的存在,都在影响整个星球的命运。
四、终极启示:人类是绿色星球的参与者,而非主宰者。
《绿色星球》最深刻的颠覆在于——它不再将人类置于自然之外,而是揭示我们如何深深嵌入生态网络: 我们的呼吸依赖植物的光合作用,我们的食物链始于土壤中的微生物,我们的文明建立在森林的遗骸之上。
当最后一集展示“城市荒野”中顽强生长的蒲公英时,爱登堡说:“生命总会找到出路,问题是——我们是否愿意为它让路?
” 结语:一部改变认知的植物王国视觉百科全书。
《绿色星球》不仅是一部纪录片,更是一封写给地球的情书。
它用最先进的技术捕捉最原始的生命力,用最美的画面讲述最紧迫的生态危机。
看完后,你或许会第一次真正“看见”路边的野草、窗台的绿植,甚至餐桌上的蔬菜——它们不再是背景,而是一部正在上演的生存史诗的主角。
(最终评分:★★★★★ 不仅是纪录片,更是一场视觉与灵魂的双重震撼。
)2025.5.29第3次观看分享。
#公众号 大家好,我是鲸落,一个喜欢读书,正行走在写作路上的普通人,今天是我连续更新的第391天了。
今天推荐一部纪录片《绿色星球》,是讲述我们这个星球上植物的故事,我刚看完第一集,讲的是热带雨林中的植物。
很有意思。
雨林是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其中的生物种类占全球的一半以上,有各种各样的植物,还有与他们共生的动物,以及一些真菌之类的。
其中真菌与动植物的共生系统,很是让我着迷,我在其中看到了很多之前看过的小说中出现的生存体系。
阳光是雨林植物需要抢占的生存资源,而为了争夺阳光,让自己生存下去,很多植物都进化出来自己独特的技巧。
比如更大的叶子,可以增加接收阳光的面积,获得更多的能源,树干的结构,密度小,类似蜂巢的结构,可以更方便的运送水分。
这种植物叫轻木,很形象的名字,它的树干密度下,相比其他树木更轻。
可以在一年只能长到十几米的高度,通常能在生存竞争中获胜。
但是也正因为这样,轻木长到二十多年后,会因为树干无法承受上面的重量而死亡,从而在它的尸体上开启下一轮的生存竞争。
还有切叶蚁与真菌的共生系统,真菌在地下四五米深的地方生存,它需要植物的叶子来进行生存,而这需要切叶蚁的帮助。
它会利用激素告诉切叶蚁它需要什么类型植物的叶子,让后切叶蚁就会切割那种植物的叶子来喂真菌,真菌会产生微小的菌类供切叶蚁食用。
一群切叶蚁可以在一天只能切割五千枚叶子,而树木为了生存下去,会在切叶蚁切割它的叶子之后,产生一种毒素,抑制真菌的生长,等到真菌发现之后,就会让切叶蚁去切其他树的叶子。
这样原来的树木,就会留下能让它继续生存下去的树叶。
这个过程太有意思了。
和一些无限流小说中,主神空间培养一批战士,去各个世界获取资源让自己成长,是一样的模式。
就感觉很神奇。
还有那种十年才结一次种子的树木,所有的同种类树木一起结种子,一颗树能结非常多的种子,利用数量的存在,为一些种子赢得生存下去的机会。
还有那种夜间开花,花会分泌花蜜,利用喜欢吃花蜜的蝙蝠来进行授粉的树木。
很多独特的生存技巧,很多相生相克的生存技巧。
不得不让人感叹生命的神奇。
当然,现在人类的活动大大压缩了雨林的面积,让很多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以至于无法进行它们过往的生存方式。
虽然它们会根据外在环境的变化来改变生存策略,但是人类给它们的时间太短了,他们的改变跟不上人类的破坏速度,这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看这个记录片,让我意识到,自己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是生活在一个大的系统中,在有意无意之间,会对外界造成一些影响,让我觉得自己与这个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了。
这也算是一个很有感触的地方,期待接下来的内容。
好了,我继续去看了,大家明天见了。
每集说一两个记忆深刻的场景吧。
Tropical Worlds:切叶蚁跋涉成百上千米将树叶麻利的割下送到一种叫做白环菇属的真菌,并换取微小的蘑菇作为食物。
来来往往形成了绿色的河流(这里延时摄影很赞)Water Worlds:日本阿寒湖的湖球藻怎样滚动着跋涉然后数量壮观的堆积在一起,相互摩擦着让整体都轮流沐浴阳光。
Seasonal Worlds:林火熄灭后的第四天几朵Fire Lily绽放出来,成为焦土上的一抹亮色。
而他的种子等待这场大火已经等了15年。
Daivd 那小木棍去触碰喷瓜时像个孩童一样天真的笑。
Desert Worlds:David在1982去美国的Mojave Dessert拍摄creosote bush—— 一种长在沙漠中几乎是生长最慢的植物,与这次隔了40年去拍摄,长了3厘米也不到。
看到那么年轻的David,感慨他真是带我去了好多好多地方啊。
还有沙漠就像个种子库,那样多的种子,只要遇上水就能生长。
即使看上去漫漫黄沙,其实也有那样巨大的可能性。
Human Worlds: 大篇幅讲了monoculture的危害。
在心理上就有一定的压抑感,就比较难去欣赏那满山的花朵。
失去了生物多样性的扁桃树还要靠人为地带来蜜蜂进行授粉。
希望这个世界和自己都能 “Be more wild”。
每一集后面的花絮也都看了,了解拍摄拍摄用到了怎样崭新的技术,以及寻找拍摄目标的艰辛。
甚至是冒着危险去拍摄森林火灾。
其实我相信中国也能拍出这样高水平的纪录片,只是,去做的人还是太少了。
在居家隔离时期可以看到世界上那么多震撼的场景,那么多植物与动物共生的模式,跟着爱登堡爵士去到那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真是说不出来的美好。
热带雨林里看似充满生存需要的一切条件:丰富的水汽和阳光,植物们卷的程度却不比996的社畜们好多少: 技能差的必将遭到淘汰,生存的王者长成参天巨树或是如菌类将整个网络铺满地下。
云淡风轻的背后是不言而喻的强者生存; 营养丰富的池塘湖泊更是水生植物的修罗场:看着亚马孙王莲一步一步将自己的势力半径扩张到整个水域,仿佛人类世界铁马金戈踏平一切的重演; 本以为自然法则就是赤裸裸的弱肉强食,但转眼到了条件艰苦的荒漠,胡杨却在广袤沙丘上让人肃然起敬。
他们共生共存,根系交织,一旦其中一棵得到水分滋润,一整片胡杨林就一起得到供养; 是的,黑塞说的没错:树木就是言辞恳切的传教士。
他们虽然站在那一动不动,只静静看着我们相互厮杀又相互和好;纷争不断却又抱团取暖。
在岁月的无数轮回中,他们早就知道这最初的法则和那最终的结果。
绿色星球20231015 雨林天地 巨杉(美国加利福尼亚) 龟背竹,藤蔓,轻木,红木,切叶蚁,白环菇属真菌,蜜熊,凯氏大王花(又名腐尸花)世界上最大的花,丽蝇,婆罗洲须猪,龙脑香科植物,大叶见血封喉(自己通过鸟毒死自己?
),群晖椋鸟,树懒,灯蝠花,科式长舌蝠拍摄花絮:三脚树摄影机器20231016 水生世界 虹河苔(又名 瀑布兰花,位于哥伦比亚,河流被称为彩虹河),大薸,凤眼蓝,虫根丁香蓼,菱叶丁香蓼,亚马孙王莲,湖球藻,大天鹅,亚马孙河流域腹地的里奥克拉鲁河(水中有谷精草属,水盾草属,沼车前属) 委内瑞拉的小花凤梨属植物,洪堡狸藻(食虫植物,其有捕虫囊,长有感应毛),叉叶茅膏菜(长有红色腺毛),捕蝇草,英格兰南部的笔刷毛茛(将花朵抬升到水面开花),香蒲的蒲棒,黑帽悬猴与希氏石脂鲤,海草,海龟,剃刀鱼,儒艮拍摄花絮:英国德文郡的微型潘塔纳尔湿地。
20231017 四季更迭 加拿大森林里的糖槭,黄腹吸汁啄木鸟(吸食槭糖浆),红喉北蜂鸟,松鼠,异株荨麻,悬钩子属植物,攀援植物,啤酒花,泻根属植物,欧洲菟丝子(菟丝子使得各植物组成了网状的防御),日本樱花,加州金原菊,雏菊(向阳性提高温度,以吸引蜜蜂,黄蜂等昆虫),铅色槌唇兰(伪装成雌性)——刺臀土蜂,刺叶树,长眠地下十多年的垂筒花——南方重领花蜜鸟,蒲公英——收割鼠,喷瓜,喜马拉雅凤仙花,银白镊被灯草——蜣螂,蘑菇(是一种真菌),菌根网络,霜冻,植物结出冰花,巨杉(可以存活3000多年,依赖季节性冰雪融水20231018 荒漠世界 胡杨(塔克拉玛干沙漠),毛沙马鞭草,沙丘月见草,红蛱蝶,北美洲索诺拉沙漠中的巨人柱——牧豆树(保姆树),圆柱掌属仙人掌(以 泰迪熊圆柱掌 为例),白喉林鼠,小嘲鸫,仙人掌裙钗寄生——蜂鸟,多肉植物之石生花属植物,毛犀角(完全开放的毛犀角花被称为荒漠海星)——丽蝇,三齿团香木(40年只长了三厘米),鳞叶卷柏(卷柏属),郊狼烟草——天蛾——大眼长蝽,鞭尾蜥,武伦柱(摩天柱属,在墨西哥北部加利福利亚湾的圣佩德罗马蒂尔岛),褐鲣鸟,蓝脚鲣鸟,猴面包树——大象,巨人柱与吉拉啄木鸟20231019 休戚与共 城市中的杂草,蔓柳穿鱼,苦苣菜,榕树,印度榕与卡西族人,以色列的野燕麦的芒,农作物(大豆,小麦,水稻),单种栽培,扁桃树(巴旦木)——蜜蜂,纽叶松——中欧山松大小蠹,邱园的千年种子库,夏威夷的入侵植物——绢木(原产墨西哥,被夏威夷毛伊岛当地人称为紫色瘟疫),夏威夷本土植物——刺毛樱莲——镰嘴管舌鸟,肯尼亚内罗毕的种子球,金合欢树(位于基布韦济),芥菜,车轴草,混合种植,非洲牛草——在泰拉研究所,鬃狼——狼果树,美洲狮第二遍:20231204——20231211全部看完啦计划入手同名书籍一本😁,2023年年底已经买到了哈哈哈哈。
绝美和牛逼说厌了
都是植物,催眠影像,唉😔
生命扑面而来
切叶蚁
每个植物都好智慧
前面看着还不错,第一集结尾开始把主题落到环保上时问题就出来了,你澳大利亚没保护好雨林,怎么偷换概念说是“人类”干的呢,然后一堆弹幕开始自责,哎呀,我们人类真坏......搞得好像是我们干的一样......凡是西方自己干的事,便会偷换说是人类干的。翻看了一下弹幕,结尾处骂这一套路的不在少数哈哈,清醒的人还是很多的。资本家把雨林的树砍了,种成棕榈树赚钱,你应该去骂资本家啊,你和远在中国的我说这是人类的错,错你mmp,我的自责能解决雨林的实际问题吗?
动物都有死亡恐惧,植物没有,就是生杀予夺,所以它们世界的逻辑更加野性、直接、密集。从创作角度看,拍植物比拍其他事物更费财力精力观察力,也只有BBC做得到。
bilibili,4.5分。植物真奇妙。
这些新设备拍的真不错。看了很放松,爵士96岁了,这身体我以为刚七十……还进雨林
4K UHD顶级的摄制技术与制作理念,带给我们这样的一部美伦美奂的人文自然纪录片,大爱大喜大赞,除了再看一遍,没有比这更为合适的表达喜爱、赞美之词了。
开着直升机拿冲锋枪消灭入侵植物,这种事情大概也只有美帝干得出来了hhhhh
无论BBC在其他方面多么让人吐槽,但在自然纪录片方面,的确是精益求精。短短的每一集,50分钟,拍摄起来,至少耗时一年以上,为了这一集,特地打造新的高科技设备,特地千里跋涉地球上的各个角落,无论是险境还是绝地。就连每集的配乐,都能给你音乐会一般的享受。96岁高龄的老爵爷也一如既往的敬业,甚至有些玩命!使我印象最深的植物,还是南非大火过后绽放在灰烬中的小红花——15年一次的森林大火,于是它15年才从地底下爬出来,开放一次,授粉、结种,都在短短的一星期内完成,然后凋零,重新潜伏于地底,静待下一次火灾,不管是十年后,还是百年后——如此精彩而又罕见的生命,怎能不让人叹为观止!
前面几集想给5星,到了倒数第二集,哦豁,图穷匕见,又开始了。就魔幻,一个吃得白白胖胖的老白男号召大家少吃肉,多吃蔬果,你倒是和你美爹去说啊,给个亚洲人种水稻的镜头是几个意思
最后两集,花絮,大可不必输出意态,偏过于过于画面包装
惊叹!疯狂截图!每一帧画面都考究。特别好。BBC棒棒哒。
催眠。听老头说教不如看植物学书。
延时拍摄能用的地方都用上了...有几集讲述得零零散散的....画质挺好,科普就科普,不论讲个啥最后都要直码码点出来呼吁啥保护环境,跟啥政治任务一样,差不多得了。。。。
视觉盛宴,无脑五星。
一群专业并执着的人,给我们呈现了一场熟悉又陌生的震撼生命之旅……看过之后,我第一次模糊的感觉,或许之前对植物的刻板印象都是错误的……
植物就像祖先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