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抖森看了这部电影,从漫威系列到夜班经理再到摩天大楼一路看下来,我发现漫威系列真的是抖森最欢脱最简单的作品了。
说实话,摩天大楼我真的看不懂。
皱着眉静静看下来。
这部电影是典型的文艺片。
作为文艺片,它挖掘得太深了,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已经上升到了人类,阶级和制度的层面。
它没有独立地批判某一个社会问题,而是批判了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以一种隐喻的方式。
喜欢这部片子并不是因为抖森的存在,而是因为它的大胆和勇敢,因为它无情犀利的讽刺,因为它对整个社会框架的思考。
所有的这些都藏在一个个隐喻当中,带着特有的英式含蓄与内敛。
克制平淡而冷静的电影语言,浓浓的反讽意味,都让这部电影具有无穷的张力,颇有些欲盖弥彰的感觉。
这是一幢虚拟出来的大楼。
一个虚构的世界。
没有人从这里出去,因为没有出门的必要,不同的楼层有不同的功能,楼层越高代表着阶级越高。
大楼里的人们一开始过着井水不犯河水的生活,贵族有贵族的party,穷人有穷人的狂欢。
可是当电力供给突然中止,一切都乱了。
酒精 毒品 尼古丁 滥交 垃圾 肮脏 暴力 杀戮 冷漠 旁观 欺骗 怀疑 疯狂 自私 跨性别 没有底线 没有道德 没有秩序。
这是一部挑战人类道德底线的电影 所有不可为之事在这里皆无禁止。
一切由阶级决定 ,楼层就是阶级,地位决定一切。
当有人站出来反抗, 世界就会陷入混乱。
从这里我仿佛看到了未来的某一天,当资源变得有限,所有的人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开始抛弃掉自己的理智和道德,罔顾社会的规则与制度,在他们眼里,资源和生存才是全部。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恶念的种子,当资源和空间变得有限,这颗恶的种子就会生根发芽,肆意生长,疯狂蔓延,占领人类的头脑,使其丧失理智,沦为野兽。
人类开始争抢,殴打,卖身,欺骗,吸毒,逃避,躲藏;我们和狗争夺资源,我们仗着先天的优势杀掉了狗,因为狗也有阶级。
贵族虐杀了平民狗,因为它不属于他们的楼层;平民杀死了贵族狗,因为它代表着贵族的挚爱。
这不就是人类的倒退吗?
我们从原始状态逐渐进化到今天,我们自诩创造了文明,可是在有限的资源面前,文明又算什么?
在物质和生存面前,数万年建造起来的文明都可以瞬间垮塌。
这就是人性。
就算人的本性经过了这么多年的进化,有些原始的东西依然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只是它隐藏得太深,缺乏一个合适的时机和发泄口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住在高楼需要一种特定的行为——逆来顺受,克制,或许还有些许的疯狂。
真正危险的,就是你这种沉默寡言的人,不受高楼生活的压力的影响,不懂感情,过得很好,就像中性大气中的优越种族。
”谁能想象,说出这些话的人,居然叫做Wilder。
人如其名,Wilder是最早开始疯狂的人,从内到外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神经病。
电影里的警察叫White, 贵族叫Royal,密谋者叫Mercer。
但是当有人自杀时,White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是red blood,人们享用的美酒叫做Bloody Mary;断电后,口口声声叫自己为royal的人,干着最原始最丑恶的勾当;叫Mercer的人谋划着利用底层人自相残杀。
White不是white,Royal不是royal,Mercer没有merce。
我们还能相信什么。
其实朗说得没错,在这栋大楼里,Wilder才是最正常的人。
而我们把这所有的一切叫做party。
这部电影真是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尽讽刺之能事了。
这是一栋把人逼疯的楼,只有变得疯狂才能在这里生存。
Wilder是个神经病,但他才是胜利者。
贵族与平民在生存面前没有区别,跨越阶级的媾和是对不平等的反抗。
朗买了一桶白色的油漆,让我想起了叫做white的警察。
警察和油漆有时候的作用差不多——粉饰太平。
他们只是把所有的罪恶用纯洁的白色掩盖住了,我们社会表面上看起来风光靓丽,和谐美满,可是内里已经烂透了。
很多东西并不是不存在了,只是你不再能看到它了。
朗把房间涂白只为洗刷心底深埋的罪恶感,他是互相伤害的丛林法则的牺牲品,但同时他又保有一点点良知。
他豁出性命抢下白色油漆,或许是人生中第一次使用暴力,从彬彬有礼的绅士变成暴走野兽,因为白色的油漆是自我救赎的途径,是制造错觉的工具。
蔓延的白色掩盖住自己的恶意。
他是个医生,他喜欢白色,白色没有洗刷掉那些事,它只是覆盖掉了。
他自己看不见,谁也看不见。
没有人会知道这一切。
死人和鲜血在他心里掀不起波澜,因为他是个医生。
他甚至解剖他们的头颅,他用锯子锯开过人的颅骨;他用手剥下过人的皮肤;他见过一切恶念产生的源泉——人类的大脑——不过是一堆碳水化合物。
看久了会觉得它是一坨软软的豆腐。
没有人比他更熟悉死人。
因为他知道,只有死人才永远没有机会说出真相。
这些血腥混乱肮脏的场面,被布置在明亮、轻快、盛大而华丽的背景音乐中。
我想这是制作者对观众保留的最后一份关怀,现实已经如此沉重,唯有音乐这种无国界的东西才会让整个人类产生共鸣。
但是看似无私的音乐又何尝不曾有过阶级之别呢?
又或许这是一种更高级的讽刺。
这部反乌托邦的电影阴暗致郁,深深批判了资本主义的腐朽和罪恶,这样悲观的社会预言有其所依。
如果人类再不反思和做出改变,或许我们真的会迎来穿着沾满血迹的西装,在阳台上烤资本主义狗腿的一天。
小男孩Tobby总是在玩万花筒,朗问;“你从里面看到了什么?
” Tobby回答说:“Future.”那一刻我觉得自己从来没有像这样厌恶过万花筒。
超级期待甚至看了原著片段的人真是太失望,好好的题材反而本末倒置,从头到尾的抖森耍帅卖肉,明星光环太耀眼加上本身的剧本缺陷,整个片子简直歇斯底里。
冲突的发生用几个镜头简单概括,本该是可以深度挖掘的地方反而略过,就像上山时快速冲到了顶峰,反而在下山的过程中筋疲力尽。
配角的的故事铺的太开反而让人觉得什么也没有讲,浮夸做作。
抖森最近的角色真的个人色彩太重,完全向花瓶发展,先是《夜班经理》后是这个,都是超级期待的故事最后看完觉得不伦不类。
一个开发商,造了一栋设计不合理、经常停电、物业配置差(连垃圾都不清)的公寓,他居然还敢和业主们住在一起,事情就成了我们看到的那样。
电影里展现的场景并不算夸张,看看现实中流传的用抗结核药物给宠物狗下毒的教程,就知道邻里矛盾能尖锐到什么程度。
如果社区经常停电,监控探头不起作用,有个别激进的人,把讨厌邻居那老在电梯里尿尿的狗摁在游泳池里,也不是没可能的事。
这不是什么反乌托邦电影,这是社会版新闻预演。
一栋现代化的高层公寓,分别居住着一群小市民、中产精英、有钱人富二代,住户之间亦敌亦友,关系暧昧,表面繁花似锦井然有序,实则勾心斗角互看不惯,有钱人在大house开party,以戏弄中产和小市民为乐,但关键时刻又总要找中产精英救场,精英表面与有钱人虚与委蛇,实际性格孤僻,内心充满心理疾病,还有个下落不明的亲人,小市民工作不错,内心自卑,表面混蛋,个性耿直,善于打砸抢,请问以上描述的是新晋网红大剧《欢乐颂》还是你森又一卖肉力作《摩天大楼》?
是啦就算我牵强附会吧,但归根到底两部片子的核心冲突都是阶级,万恶的阶级,阶级冲突放之四海而皆准,搞到最后,生出了乌托邦和反乌托邦。
关于乌托邦这里不多说,非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你背一遍就知道了,可能因为画面太美,至今也没什么导演染指。
不过反乌托邦就不一样了,拍的人那叫一个多,分分钟折射出资本主义的腐朽和罪恶。
反乌托邦是什么呢,是一种悲观的社会预言,简言之就是我们的老祖宗觉得我们的未来不能好了,别看你们丫挺的一个个穿的人模狗样尊老爱幼擦完屁股要洗手,其实里面早烂了,烂透了,有钱的嫌弃没钱的,没钱的嫉妒有钱的,你斜眼看我,我斜眼看你,搞到最后,不要了,什么文明,什么道德,统统不要了,丢茅厕里了,来啊,互相伤害啊,正面肛啊,痛快的撕到宇宙尽头啊。
反乌托邦的代表作,随便说说就有《黑客帝国》,《十二猴子》,《少数派报告》,还有这部《摩天大楼》。
不怕剧透,《摩天大楼》基本上就是以抖森视角把上面那一段实体化拍下来的全过程,当然我知道你们这些不要脸的都是冲着抖森老师的美好肉体点开的链接(啊当然我也是,这不废话吗),然而抖森老师在本片中的重要职能除了卖肉和接下来他们疯狂的搞在了一起,还要撑起全片的价值取向。
在老外的视角里,中产精英是社会(大楼)的中流砥柱,抖森老师扮演的医生结实,性感,高知,冷漠,腹黑,承上启下,永远能在动荡中置身事外,用电影里姑娘们打完炮评价他的话说:“amenity”,电影接近结束,该死的基本也死绝了,而你森还能白衬衫大长腿,淡定的烤了一条资本主义狗腿吃,这是一种恶毒,也是一种肯定,肯定了这个阶层生存的能力、存在的价值,如果人与社会的存在本身就是恶,中产起码是他们千百年来被证明最合适的幸存者。
不过这种恶毒,终究还是资本主义的恶毒,图森破,要我看,反乌托邦程度不及《欢乐颂》百分之一。
《欢乐颂》,实话港,看不下去,倒不是拍得假,其实深究起来拍得演得都挺认真的,然并卵,掩盖不了从根上烂掉的气味。
这部剧表面上看戏份是海归刘涛女一,也就是说主视角其实选了个跟抖森定位差不多的努力奋斗中产高知精英,妄想做出大都市女性独立自主力争上游活出精彩范儿。
然而实际上呢,王子文演的曲筱绡存在感压倒一切,按现在网友一边倒的评论看来,这个人没被打死已经是一个巨大的奇迹了,有钱没教养,不学无术,卖弄风骚,宽于律己严于待人,别的女人跟男人走得近一定是小三,我抢人家男朋友绝对是真爱。
结果这样一个人,就因为富,半点苦头没吃,最后混得比谁都好。
还记得《摩天大楼》里同样有个不学无术的富二代,抖森医院里的实习生,一样是曲筱绡的人设,将将撑过电影一半就被抖森玩得跳了楼,这才是画风正确的不学无术富二代的下场好吗?
实话港我不是一个道德楷模,也从来不觉得影视作品里非得三观正,恶人可以笑到最后,杀人犯也能有真爱,反正是搞闯作,什么都可以试一试的嘛。
国外也有“有钱坏人”担正的影视剧,比如汉尼拔,作为富裕阶层代表,你可以狠辣,傲慢,算无遗策,也可以狡猾、贪婪、贪图享乐,甚至到最后还能有个善终,但你不能既狠辣又纯洁,既傲慢又可爱,狡猾被人夸机智,贪婪被洗成真性情,大熊猫拉的屎也没人给镀金呢,怎么到了我们这里,仅仅是一个天生的有钱人就可以被宠爱到如此地步?
古往今来也就咱们的电视剧里独一份:让一个讨人厌的有钱作逼笑到最后,不是因为需要表达钱权的可怕社会的现实智商的差距屁民的无可奈何,而是因为创作者发自内心的爱她认同她。
更何况《摩天大楼》演到最后,社会结构塌缩,穷富互殴互杀,看着挺惨,至少谁都不是好鸟,谁都罪有应得。
而《欢乐颂》呢,电视剧不知道,书的结局查了下绝望一百倍:没有对撕,没有抗争,没有反杀,穷的更穷,富的更富,小职员活该凄凄惨惨一辈子,富二代真爱与钱两手抓两手都很硬。
我知道你们看着觉得恶心,我也觉得恶心,这种恶心不是只针对这个人的,而是我们都明白,童话里都是骗人的,这特么的才是真的。
同样是螺狮壳里做道场,一栋楼里折射人生百态,放到中国,是富二代坑完中产坑小资,仗着有钱有势活出婊气真我,最后还能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赢取高富帅,走上人生巅峰;放到外国,是中产精英浴血大逃杀,在秩序崩盘时坚挺到最后,为有钱人送葬,为小市民接生,在一群神经病里疯都疯得比较帅,高唱一曲 I Will Survive。
如果《摩天大楼》是一个预言,想告诉我们建立在贫富分化的阶级之上的社会终将倒塌,那《欢乐颂》就是一剂麻药,她告诉我们:钱买不来欢乐,钱就是欢乐本身。
<图片4>原载于:Junkyl出生于1972年的Ben Wheatley,是这几年英国电影界倍受瞩目的一位cult系导演。
上一次看他的电影,还是2012年出品的《观光客》,这部讲诉一对情侣出门旅游结果变成一路血腥杀戮的电影相当惊世骇俗,混杂着暴力与黑色幽默,当时就让我着迷不已。
Wheatley的新作《摩天大楼》,将J.G.Ballard被视为『unfilmable』的反乌托邦题材同名小说搬上了银幕。
这部小说在70年代的英国构筑了一个幻想中的城市孤岛,一个以超高层公寓住宅组成的,看上去富有秩序的大型居住区,却迅速走向了毁灭。
在本片中,Wheatley使用了两处富有韵律感的交叉剪辑片段,将主人公Robert Laing医生(Tom Hiddleston饰演)的私人世界和大楼的全景交错在一起。
它们就像衔接上下的幕间戏,将影片分为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用插叙的手法,先向观众展现了它的结局:一片末日般的混乱、血腥与狼藉。
这时出现了第一段『幕间戏』。
镜头回到三个月前,带领观众随着新搬入的Laing一起认识这栋大楼内部与外在的结构,并探寻所发生的一切。
不管是Laing的新生活,还是整洁的环境,和谐的秩序和意气风发的居民(至少看上去如此),都和三个月后的景象截然不同,伴随着Clint Mansell创作的雄壮配乐,仿佛一齐宣告着大楼壮志凌云般的野心。
值到最后,才埋下了一个危险的暗示。
等到第二段『幕间戏』出现的时候,Laing的内心和大楼的秩序已经摇摇欲坠,一连串的暴力和失控即将来袭,此时,熟悉的旋律和节奏再度出现,但是它的调性已经转为阴暗与混沌。
等级性是封闭社会的属性之一,尽管这栋大楼的住户其实都属于working class,但是在他们的内部还是形成了由上至下的等级体系。
在这之中,有几个角色不但分别扮演着不同阶层的代表,也成为剧情叙述的关键。
<图片2>Jeremy Irons饰演的建筑师Royal住在大楼顶部,这里有私人电梯和大面积的阳台、花园(甚至养了一匹马)。
在这个孤岛式的社会里,Royal象征着已经远离基层而失去控制能力的掌权者。
这个居住区被Royal视为一个关于未来社会的实验。
事实上,他是瑞典建筑师Le Corbusier在1924年提出的『光辉城市』(the radiant city)理论的实践者,无数试图用『乌托邦』式的城市规划来改造社会价值的建筑师之一。
《摩天大楼》发生的地点并不明确,大约是某大城市(可能是伦敦)郊区,正在建造的一座我们现在通常称之为『高层花园小区』的地方。
它的中心是一个人工湖,旁边树立着5栋四十层的超高住宅楼。
只有故事所发生的这栋楼投入了使用,而其他几栋都还在建造之中。
在『光辉城市』的指导下,它看起来为居民提供了所需的一切设施:超市、健身房、按摩、游泳馆等等,当然最不可缺少的是宽阔的停车场,以至于我们可以感受到它试图将一个人的世界全部吞噬的野心。
<图片3>电视台上班的Richard Wilder(Luke Evans饰演)和妻子Helen(Elisabeth Moss饰演),带着两个孩子以及还未出世的孩子一起住在底层的公寓里。
这里被称为『阴影笼罩下的地方』,住着收入较低的上班族,所谓的『真实的家庭』。
Wilder象征着那些时常因为生活不够好而被社会视为『不安定分子』的人物,而他的愤怒和怨怼也制造出了一系列的风暴。
住在26楼的单亲母亲Charlotte(Sienna Miller饰演)则是一个有些神秘的存在。
她将自己的孩子丢给保姆,却热衷于大楼社会里的各种事务。
她住在中间层,却似乎和最顶层的Royal到最底层的Richard都有不清不楚的联系,甚至控制了大楼里的八卦。
在我看来,她在某种意义上象征着大厦本身的存在意志。
一开始的时候,也正是她通过掉落在下层阳台上的酒杯将原本离群索居的Laing带进了这个社会里面。
<图片5>而住在25层的Laing则是大楼里『中层阶级』的代表,中层住客的特征是似乎离上层和下层都很近,又似乎离的都很远。
Laing因为打壁球而跟大楼的最顶层建立起了关系,但是当他踏入上层居民举办的中世纪贵族式派对时,却遭到无情的嘲笑和驱逐。
Laing被描述为一个『拜伦式风格』的人物,他在精神上独来独往,对现实的桎梏不满,却迷失在自我的世界里找不到出路。
Wheatley将这个人物的过去式描绘得语焉不详,让我隐约感受到《观光客》里某些熟悉的影子。
他被视为大楼里『最有礼貌』的人,但是他对上层居民的一次报复却拉开了大楼秩序崩塌的序幕。
构筑《摩天大楼》这样一个复杂和充满矛盾的社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Wheatley和妻子Amy Jump(本片的编剧)并没有为这个故事设下界限,而是试图向观众展现出这个社会的多重维度。
最终,他们十分出色的完成了这样一部叙事层次分明,镜头语言流畅的作品。
而喜欢Wheatley的暴力和幽默风格的观众也可以在本片中继续获得满足:与『看,我好可怕』的暴力镜头和『看,我好好笑』的搞笑意图不同,它充满了英国式的格调,在暴力上笼罩着戏谑,而在幽默后却隐藏着不安。
<图片1>作为70年代对社会生活的构想,它所描述的世界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
因此对比影片中的世界与我们现实世界,特别是中国城市的生活体验,有哪些不同,又有哪些相似,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对于这部影片的意图,有人认为是彰显了无政府主义的混乱,有人认为隐射出女性世界的独特意义,甚至还有人认为它显示了『多元化社区』和『多样化使用』的错误(这样的结论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但是我更愿意回到『摩天大楼』世界的本源,它所描述的,是Le Corbusier心中的理想世界。
这个世界看上去高效有序,光鲜亮丽,将居民的活动需求控制在它的范围内。
但是当上层居民要求身为脑科医生的Laing为此时已经被视为社会暴乱来源的Wilder实施开脑手术时,后者说出了这个『光辉城市』所忽略的最重要的事——人类追求自由的天性所带来的不可预知:Living in a high-rise requires a special type of behavior.住在摩天大楼里需要一种特定的行为模式Acquiescent.逆来顺受Restrained.克制Perhaps even slightly mad.甚至可能需要一点点病态它所讲诉的,是一个以对抗人性为目标而设计的生活所面临的失败。
这是一部完全没有科幻色彩的科幻电影,如果你是带着猎奇的心理想要一览抖森的迷人身姿,才打开这部电影,也许你会倍感失望,因为除了抖森,影片中频繁出现的酒池肉林反而令人感官不适。
J.G.Ballard构想了一个可以包罗万象的迷你社会并把它放置进一个超级摩天大楼,它干净整洁、秩序井然、气派得体,走进它一切生活必需都可以足不出楼得到满足,比如可以去位于15层的超市购物,去位于20层的游泳池、25层的壁球馆和30层的健身房运动……但这一切在下层频繁停电、进而停水等资源匮乏之际,被长久压抑的下层住户群起抗议,而纪录片的导演王尔德带着被驱逐的孩子冲向富人们封闭使用的游泳池是冲突升级的号角。
随着仇恨加深的混乱日复一日进行,这座摩天大楼终于变成了垃圾堆积如山的狼藉之所,所有不堪入目的、 藏于暗夜的、小心遮蔽的事情被拉到众目睽睽之下,人们在失序下面目全非,一切生机都在腐败中被腐蚀,毫无希望,由此摩天大楼逐日变为蛮荒之地。
本片的主角朗医生作为顶层设计建筑师罗伊尔先生和平民代表小导演们的中间层,原本企图缝合两者的绝大沟壑,然而却在一切溃败之际选择躲起来。
他本人也是表面体面的迷茫者,他会为了报复门罗的嘲笑羞辱而诛心告诉其病情,他为了一罐油漆放下斯文与哄抢者大打出手,他会跟绝望而即将临盆的友人之妻做爱;但他也会坚决拒绝为王尔德做脑切页手术,并喊出王尔德是唯一正常的人。
这部作品难以直接用科幻电影来定义,这或许源于有医学学术背景的J.G.Ballard对科幻小说的独特理解,从他弃医从文投入科幻小说的创作开始,科幻小说界最炽手可热的全部是阿西莫夫、海因莱因和克拉克们,巴拉德认为以上作家并未充分发掘科幻小说的潜能,他们只认同外层空间,像什么太空船、外星人等,对科学的态度完全是虚假的,是毫不合理的。
他认为描绘内心世界和外部现实相处之道的“内层空间”才是真正值得投入热情去描绘的,“认为科幻小说应该探索那个领域,那个心灵撞击外部世界的领域,而不只是描绘幻想。
……于是我开始了写作……我所有的小说都发生在今日,或者离今日不远。
”(Jannick Storm,“An Interview with J.G.Ballard”,Speculation,No.21,February 1969,pp.4——8.Interview recorded at Shepperton,5 July 1968.)此后,他不断地修正关于“内层空间”的认识,“内层空间——我指的是你在梦中,特别是超现实主义绘画中见到的那个被创造出来的空间,但它也存在于高度错乱的现实中,诸如战争区、飞机失事现场、地震废墟、被遗弃的建筑,观察者在那儿叠加了他自己的畏惧、梦境、恐怖症——我认为这样定义的内层空间在我后期的小说中有一定程度的出现。
”(Samuel Francis,“J.G.Ballard: A Few Brief Queries (Interview)”,April 2005,published in The JG Ballard Book,The Terminal Press,2013.)《摩天楼》所代表的是巴拉德基于群体的创作方向:小型封闭社会的建模。
该片改编自英国小说家J·G·巴拉德的同名小说,原著小说出版于 1975年,《摩天大楼》是他对战后非理性的城市规划作出的回应。
小说中的大楼设计者罗耶尔(杰瑞米-艾恩斯饰)的原型,是20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大师、城市规划家勒-柯布西耶及其追随者。
影片情节设定是这样的:1970 年代,在一所与世隔绝的高层公寓中住户之间的阶级斗争与暴力事件。
这一座高级公寓共40层,拥有超过2000套独立的套房,超市、游泳池、小学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各楼层通过高速电梯连接,形成一个完全独立于外界的小社会。
不过这个看似完美的世界异常脆弱,一次小小的停电以及琐碎的邻里纠纷就能引发冲突,随着冲突的不断升级,大楼里的人也分成了三个阵营:居住在底层的下等居民、居住在中间的中产阶级、以及坐拥高层豪华寓所的富人阶级。
不同阵营的居民为了有限的公共资源开始暴力相向,文明世界的规则在这里已经不再适用,取而代之的是丛林法则。
即便仅仅在过去的几年间,也有很多关于财富不平等的电影问世。
就好像奉俊昊的《雪国列车》里,下层阶级攻向养尊处优的头等车厢一样,《高楼大厦》里的大楼作为隐喻的意义远大于对于剧情的意义。
但在一个阶级差异人尽皆知的世界里,真正的问题是当你既不用为生存而挣扎,也不在享受奢华,换言之,就是当你是个舒适的中产阶级时,你会怎么做?
罗伯特就代表了这种人,以及他们深陷的两难境地。
但这部影片却拒绝给这个问题提供一个答案。
影片结尾通过广播式旁白表述了反乌托邦的思想:世界只有一个体制就是资本主义,区别只在于资本是属于国家还是国民,国家资本主义条件下是没有民主自由的……
刚看完抖森的《摩天大楼High-Rise》,设定、美术、卡司什么的都蛮好,结果剧本崩了... 唉,其实反乌托邦题材想讲好世界观,暴乱起义走流程到最后全员恶人或者破罐破摔没关系,但是这个中间逻辑情节要过渡好,不然就挺突兀的。
角色动机其实可以多描述一下,甚至世界观完全为人物服务也没事,把角色情况讲清楚也有意思。
主角的100%中立人设其实蛮有趣的,人物背景可以深挖的点也蛮多,世界观也有意思,但是好像两边都没完全弄好,就模模糊糊的很可惜,够荒诞却各种意义上浮于表面,可惜。
看了编剧,一般般,导演导过神秘博士8季,那季也没有太大记忆点,节奏就有点慢,可能是导演通病了。
去搜影评发现好多和雪国列车比的,的确是差了。
不过就设定而言,工业风的摩登大楼,近未来乌托邦,而且是未封闭状态,角色全是自我选择留在故事场景里,真的很吸引人。
故事就我个人而言也是我毕竟青睐的反套路,没有具体英雄角色,所有人都烂到底,可惜没把故事讲好,甚至不如直接英雄主义效果好。
srds,说得再多,抖森也太帅了。
哦他美丽的肉体,看到就无比快乐。
在这幢大楼里,楼层的高低决定了居民的社会地位。
住楼层越低的人越情绪化,思考的内容相对简单;越高的人越冷静和理性,同时占有相对较多的资源。
但双方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压抑。
下层居民长期处于被歧视的侮辱中,为了满足上层居民的聚会,下层的电力经常被切断;下层的孩子因为太吵被禁止去上层的游泳池游泳。
上层的居民则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必须举办高雅的聚会,遵守贵族的礼仪,呈现出理性而克制的表象来;同时他们还要时时防备着来自下层居民的挑衅,为此谋划对策。
终于,下层居民终于无法忍受了,他们的情绪和感情更加接近原始,采取的策略也更真诚和直接:怎么爽怎么来!
最暴力的居民wilder采取的行动引发了上下楼层之间的直接冲突。
当他因为听说孩子们被赶出游泳池而发怒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一位毛姓青年在振臂招呼自己的小伙伴们:干他丫的,俺们中流击水去!
这一幕是如此熟悉,童年的课本中描绘了许多这样揭竿而起的故事,他们或悲惨地失败了,或成功后建立了一个全新的王朝,不管怎样,他们身上闪耀的光芒总是正义地、道德的。
而在本片中wilder仅仅是一个空有野性的破坏者,他并没有提供解决方案(比如建立一个更合理的新制度),而是代表下层居民进行压抑已久的发泄和破坏。
而让上层居民彻底打破枷锁的,在于门罗的死。
这场死亡彻底将上层居民释放了:原来大家都在熬着过这看上去文明的生活!
大不了像门罗一样用死亡作为结局也行啊,反正受够了!
压抑个屁!
当文明的束缚从上层居民的内心中被拿走之后,他们引爆出来的欲望、发泄和下层居民一样强烈和混乱,他们的失控同样彻底。
剥去楼层,他们和下层的居民其实是同一类人。
这幢大楼里只有两个真正的"文明人",其中一个是大楼的设计师。
他是真正认同文明、礼仪的,用修养阉割了自己的野蛮和血性。
因此他在设计大楼的时候,按照自己的文明标准来要求居民,越上层越高贵,所有人都向着最文明的顶峰努力。
这看上去似乎会走向一个不错的文明社会。
然而,他并没有给向上爬的人们提供他们原始本能的发泄渠道。
他自己则是把本能的发泄寄托在自己的妻子身上,虽然他一直嗤之以鼻,吐槽她的行为(在楼顶种树骑马)愚蠢,但他很清楚自己不能离开她,否则他就只是一个机器。
在丧失性能力之后,设计师自我定位为上帝,想要给大楼里每个人设置角色和位置,这实在有些冷漠而想当然,不接地气。
另一个“文明人”则是片子的主角,抖森饰演的医生。
设计师一上来就看出了医生的潜质:这也是从内心深处认同文明和教养的贵族,尽管他所处的楼层并不高。
医生是一步一步从底层走上来的,并没有自我阉割过,而是诚实地承认着自己的欲望。
所以他遵循身体的欲望追求设计师的情人;同时对wilder更多是欣赏和认可,觉得这样的生活比自己的压抑真实痛快多了。
但医生终究没有放弃过文明。
他的教养已经成为骨子里的价值观,他不是为了向上爬、向别人证明自己有教养而克制,而是真正认同了这样的克制。
所以他始终坚持锻炼身体,在最混乱的时候也不曾伤及无辜、失去风度,对所有女人和孩子一直很温柔。
他的坚持几乎要崩溃,但他仍然通过“刷墙”的方式咬牙守住了自己的原则。
医生对设计师设计的“文明”表示了反对。
他始终对wilder怀有敬意,他不同意设计师之前“直接抹杀、否定野性”的策略,那个文明和教养仅仅是一个表象,他们骨子里都有着和wilder一样的不受任何束缚的愿望。
但医生也找不到如何在文明和野性之间找到共存的方式。
医生和设计师共同努力想要让wilder(大楼中人们的野性)能在大楼中以某种方式存在着,但他们都失败了。
Wilder不可控,杀死了设计师,随即自己也走向毁灭。
而存活下来的医生,也终于放弃了自己原来坚持的文明,开始杀狗烤腿,重新回到野蛮。
影片给人一个悲观的视角:对野蛮和本性的束缚是注定失败的,现代“文明”终将毁灭。
这个视角是由几十年前的作家提出的,他把当时的普遍的人放在一个未来的科技社会中进行假想。
所幸的是现实并不是那么悲观,随着教育和观念的变化,像那个设计师和医生那样的“文明人”在“高楼”中所占的比例正在逐渐增多,社会越来越成熟。
这就导致了那些中间层和上层的住户,并不那么容易发生彻底崩溃和丧失理性。
稳固的关键还是决定上下层位置的标准是否合理,以及是否每个人都有机会。
另外,关于文明和野蛮的故事,可以参考一下老舍先生的短篇《邻居们》,讲得更入木些,且对于我们更有代入感。
刚刚N刷完活着,接着看了这部据说抖森卖肉的大片!
自由企业制度,只是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这世上只有一种经济体系,那就是资本主义。
区别在于资本是在国家手中还是大部分资本在人民手中不受国家控制。
只要有国家资本主义,就不可能有政治自由!
可笑的是,少部分人掌握并肆意挥霍绝大多数资本而且可以堂而之的说,我代表人民。
我为人民服务!
隐喻性极强的片子,倒是觉得王尔德这个角色演得挺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mixed landuse和mixed habitation不太好。。。抖森还是太年轻,幸好这部戏他演技也够用了。Luke倒是不错。音乐蛮好听。但是并不觉得特别好看的电影。
很少见啊 演员们都演的很认真 但剧情一半就完全失控了
前戏的铺垫太长,墙上的切格瓦拉海报也时刻暗示着暴乱与革命,后半段又没收住,用虚假的暴力作为包装,实则骨子里还是太文艺范了,不够野,欧洲人终究不会玩这类脏兮兮的题材,只能用性和迷乱作噱头来弥补故事的种种不足,这一点应该跟韩国人多学学,甚至一些美剧单独拿出来几集都能把本片轻秒
应该去看一下小说。反乌托邦get 别的依旧懵逼…抖森真好看啊真好看。
没看懂#摩天大楼# 一直在看抖森的颜值...还有1米8的腿...
又一个浪费设定的反面教材。
厄舍府的倒塌,摩天楼的倾圮。反乌托邦主题有形无魂。退一万步不谈世界架构,就说时装大片式的包装都质感平平。简而言之,装逼失败。(铁叔比抖森更型。
一部融进了罗马帝国衰亡史、法国大革命和人性内窥的故事,有人说烂?也许是因为有人根本不看历史吧?
电影没有明说医生为什么搬到大楼里,但是隐隐觉得跟他姐姐的死有关。
致郁暗黑系,BGM美,节奏紧凑,表演很有张力,最后影片狠狠地讽刺了state capitalism。PS二刷的时候可以数数抖森一共抽了多少根烟,PPS抖森除了露咚之外什么都露了
不是科幻题材吧。看过之后有一种感觉,可能自己层级太低,还没有机会看到电影中的部分映射入生活的情节,目前所处的层级要么消极的一匹,要么佛的一匹,要么正能量的一匹,不知道是否能定义“真实”。抖森牛逼,一众叫不上名字的演员牛逼,感觉导演想表达的太多了,观影感受上稍显凌乱,但是不影响这还是一部好电影。
黑人问号
我只是想看抖森的西装和肉体,导演却非加给我那么多潜意识层面的隐喻,但是又没把象征社会的这座摩天大楼里屁大点的小事说明白…………
一栋大楼住进这么多深井冰也算有缘了。以后导演进片场请先尿检,嗑嗨了就别瞎导...
大题小做,不堪细品
补一下,剧情忘了,设定很好
设定蛮有意思的,开始乱了之后就很催眠了。。。有抖森在我都能睡着也是醉醉的。
第二遍觉得能更明白了,不过依然吃不消这类片子...
现代化的贪嗔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