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我就在你的怀里,但却没有读懂你歉意。
只把这当成又一个游戏,因为你双臂将我高高举起。
那时我无法理解你的离去,我跨上单车,前往我们分手的翠堤。
在那里度过了又一个夏季,回家路上,又一次超过那位老妪。
岁月让我明白死亡的含义,而青春她想独自把我占据。
但任何幸福和痛苦都不足以洗去我梦中你的笑意。
风吹过沙留下的痕迹,时间也无法将其抹去,因为那是沙漠的呼吸。
这世界就在风的怀里。
苍老已使我不相信奇迹,我却无法不再独自前去。
如果遇见你,这毫不为奇,我的世界就在你怀里。
献给我失去的亲人和他的孩子,愿他们原谅我的拙劣。
下好这个片子是8分07秒,看完我却想了好几个小时。
我估计自己还是念想很多天,因为在我生命中有一种永恒叫做父母。
这个片子,短短八分钟,把我的永恒变成了动像。
悠扬的手摇风琴一直回荡在我脑海,看后心里只剩震撼和振动。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中都会有一次远行,这如同片子中的父亲当初离开女儿一般,我们为了人生、为了理想、为了爱情或者为了生计,我们迟早有一天会踏上人生的航行,离开守护着我们的父亲母亲。
我们曾经一起玩耍,一起吃饭,一起生活。
可是有一天他们只能送我们到这个渡口,然后看着我们远去。
我们成长经历的每一件事情,他们都像看待年轻时的自己一样,是如此的熟悉。
一次次选择,一次次迷茫,一次次成功或者失败——这都是他们年轻的时候做过的事情。
就像影片中,小女孩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追寻和等待的路上所遇到的人一般——从小女孩面对少女和妇女,再到自己结婚生子,渐渐老去之时面对的少女和孩童。
只不过现实中的父母跟小女孩正好逆行,他们从现在年迈的自己,看到了曾经朝气蓬勃的光阴。
后来父母要离我们而去了。
当我们看到他们的白发苍苍,看到他们垂暮的晚年之后,我们体会的只有人生的无奈和苦涩。
我们才知道,当失去父母的庇护,是如此一般的孤单。
父母用一生的守候来爱着我,而如今我只有下半生的遗憾留给自己。
我该怎么办?
于是我将这份遗憾,变成另外一种守护,伴随着我的儿女。
看完片子我眼睛热热的。
我从一个女儿对父亲的守候,看到生活中父母对我的守候。
也许我不该让他们期待太久。
没事渡船回来,看看他们,毕竟其实,他们是我一生的守候。
爸爸为什么离开,爸爸去了哪里,爸爸为什么还不回来?
几十年了,明明知道爸爸再也不会回来,明明知道事情是怎样的结局。
小女孩儿还是一次又一次心存希冀地去湖边守望,然后一次又一次地失望。
“爸爸的离去”事件大约已经成了一个牵挂,吊在了心里,不上不下,迟迟没有一个结论。
或者说其实早就有了个结论,却总是接受不了这个事实。
终于年老的小女孩儿发现了当年的木船,不仅是她,连观众也一并松了口气。
这么多年,这么多年的期盼,总算是有了个尽头。
于我们自己,很多事情,总是悬在心里,寝食难安,无非,也就是要一个结果罢了。
其实我写这个是为了记录一下免得以后我忘记了 = = 当然也希望对有困惑的人有所帮助,在国际动画节上有幸听到爱迪•胡克斯(ED HOOKS)教授关于动画师表演的讲座,期间他分析了父与女这部片子,先全片放了一遍,然后又分析着拉了一遍,很多原来没有注意的细节都被串起来了。
教授说他也认识这片的导演,我觉得他的分析和理解基本上还是对的.....第一次看这个片好像是在大勇老师办公室他给我们放的,然后回来自己又看了几次好像,不过很多地方还不是理解得很透彻......胡克斯教授挑选了很多细节来说明,我觉得他应该和该片导演有过交流的,虽然大勇的理解和胡克斯教授的理解和分析有一点点差别,但是我是比较倾向于胡克斯教授的分析,因为我原来的理解也大致如此。
首先教授提到,自行车和车轮,是象征着生命,车轮不停,生命不息,所以片里每个人都是在自行车上的,而离开了自行车去往远方,便是象征生命的终结。
开始的时候,小女孩和父亲一起骑车,她便骑得很轻松,在那片上坡的地方,也能轻松地骑上去,没有什么困难。
但是父亲离开了她,离开了自行车,划向了大海,也就是说,小女孩的父亲去世了。
在这里,教授还特别提到了小女孩父亲离开的时候,导演对于此处的把握和表现非常好,把情感传染给了观众。
就是他第一次走向码头,走到船边上,但回过头去,看了一会,又冲回去一把抱起女儿,这样动画角色的表演才是富有感情的,人在去世的时候对于生命和爱的人的不舍便传达给了观众。
然后当他第二次走向船,音乐才慢了下来。
他坐上小船。
之后父亲划向大海,小女孩做了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这个决定将会影响她的后半生,那就是独自一个人骑车回家。
这意味着此后她的生命里将不再有她父亲的陪伴和保护。
此后的一个场景里,小女孩稍微长大,但是当她骑车上那个坡的时候,却不像原来有父亲陪伴时那样轻松,反而吃力了,这就是象征着她的生活因为失去了父亲的保护和帮助,而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变得艰辛。
而她每次的守望,是在等待父亲回来么?
我觉得开始的时候,也就是她还是小女孩的时候是的,因为年幼失去父亲,小孩都会理解为离开,而不是去世,都会以为父亲会回来,但是懂事以后,就会真正懂得生命的离开是不会返回的,而她父亲划船远去的那个地方,其实是象征了她心中的那个父亲离开或者空缺的位置,(我表达的得不好,但是我能理解),或者说是那一道伤痕,她并不是在不停地想父亲回来,而是在不停地回想父亲的离去这件事,每想到这件事,她都会忧伤和惆怅。
推广到每个人都一样,每当你的思绪经过那个位置,都会停下来,然后久久的怀念和回想,最后又不得不跳回现实中来,你并不能期待亲人回来,但是还是会去远目。
就像我每次看到家里的旧书就会想起买这些书的爷爷,然后思绪停在那里不停地怀念他和他的事情。
接下去,在狂风里,钢琴的节奏变得更快,女孩在风里只能退着车上坡,这就意味着她的生活变得更加的艰难。
然后,女孩变成了少女,她和同学一起骑车,但是她在上坡的时候,比她其他的同学要艰难,在平路上,大家都骑得轻松愉快,她也显得吃力,然后又来到那个地方,她渐渐慢了下来,最后停住。
又一次远目。
过了很久才跟上去。
然后导演给了车轮和树荫的特写,这个应该是在象征着车轮向前,女孩渐渐地长大。
然后,女孩有了男朋友,由于坐在男朋友的车上,也就是说生命中有了他的保护和帮助,前进的时候便不再艰难。
她也没有再驻足在那个父亲离开的地方。
但是我注意到一个细节,胡克斯教授在分析的时候没有讲到,但是我注意到,在经过那个地方的时候,她还是回头看了一下。
导演实在太细心了,真的把感情注入了角色。
接下去的一个场景,我原来真的不太能理解透,就是在黑夜里,月亮高挂,然后是女孩骑车,开着灯,车灯的光经过路面。
胡克斯教授要我们特别注意了这里,他说,这里的意思是,大家都会有体会,在夜里,特别在黑夜里,思念和探寻会变得愈发的强烈。
我不知怎么表的,但是我理解和体会了,但愿大家也能体会到。
然后接下去,女孩有了孩子和丈夫,她变成了一个女人。
当经过那个位置的时候,他们一起停了下来,结婚以后,两个人的悲伤喜悦,都会理解交融吧。
但是接下去这里又是一个重点了我觉得,导演真的太厉害太细心了。
在来到这个生命离开的码头的时候,女人,丈夫,孩子的表现,是完全不一样的,孩子们还无法理解死亡和生命,于是他们在水边嬉戏,丈夫则是坐在岸边,有一点茫然地看着大海,而女人应该对生命和死亡有着更深刻和沉重的理解,她只是站在她以往远目的地方,尽力地向大海那边看去。
然后暑往寒来,在于年轻的孩子错身而过的时候,女人的车已经开始摇摆了,这就意味着她已经开始老去。
当她来到那个地方,她终于走下了那个码头,但她的背已经开始弯了,当她眺望远方,原来的大海已经干涸,有的地方也变成了湿地。
生命的车轮继续向前,这时候原来的女孩已经变成了一个老奶奶,她已经不能骑车了,只能推着她的车向前。
车轮越来越慢,这就意味着她的生命就要结束了,她要离开她的车了。
然后,片子又来到了一个重点,我们不得不再次佩服导演的功力。
当她停车在那,然后要走下去的时候,她的车摔倒,她回去扶起来,再摔倒,再扶起来,一直到第三次摔倒,她只是回头看了一眼,没有去扶车,而是走向原来的码头。
这意味着什么?
每个人在出生的时候和临死之前,唯一想做的事,就是活下去,就算是那些自杀的人也一样,在最后最后的一刻,也会有挣扎。
角色的鲜活和感情,便在这里,老奶奶不停地扶车,便是象征着她生命最后对于生的向往。
但最后她还是死去了。
她慢慢走下去,来到原来的岸边,大海里长满了草。
她想草海的深处走去,寻觅父亲的足迹。
然后她来到了那条小船。
我觉得这个设计太屌了真的。
这个小船的场景和意境,设计得太屌了。
她看了一会,走向父亲的小船,然后扶着船,伸出手指触碰了一下。
这个细节,胡克斯教授说他虽然看过这个片子不下200次,但是讲座那天他是第一次注意到。
老奶奶慢慢地走过船尾,然后躺到船里,感受着父亲感受过的一切。
她似乎睡着了。
然后她像一只猫一样,似乎注意到了什么,突然醒来。
然后起身,走过去。
她越走越快,最后变成跑,身体也变得越来越年轻,最后变成了小女孩。
然后她看到了父亲,她停了下来,两人对视着,我们几乎能体会到他们之间的心里对话,父亲充满了愧疚,而女孩似乎是在问他,这么久了你去了哪里。
然后父亲向前一步,女孩快步跑过去,两人停顿了一会,最后紧紧拥抱在了一起。
看到这里,教授长叹一声,然后张开双臂,说, It's a magic!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女孩最后没有变回她父亲离开的时候的年纪,而是要比那时候年长一点,胡克斯教授的有解释,他说那是因为在开始的年纪,女孩还无法理解父亲离开和去世,你看在她第一次一个人返回的时候,并不显得悲伤失落。
最后与父亲相见的年纪,正是她能体会父亲的去世的年纪。
我这里还是表达不好,但是我想我理解了。
这个片子,没有什么特效和花哨的表演,人物角色甚至没有面部的表情和对话,配乐只有钢琴,但是导演却赋予了角色深厚的感情,向我们述说了一个非常感人的关于爱和生命的故事。
胡克斯教授说,在社会里,艺术家要所起到的作用,就好似古代氏族里的萨满巫师一样,要运用自己的“魔法”,把整个氏族联系在一起,对于今天,也就是要用艺术的魔法,把爱,把真正人性的最美的最真挚的东西坚持下去,让人们联系在一起,他用的词好像是“connect”, 不至于人们孤立互相仇恨自私,最后导致氏族的灭亡。
他说,希望我们都能成为像这部片子的导演一样出色的萨满。
我想这段话值得我受用终身。
就算是黑暗的灰色的作品,其内核也应该是美的,是善良的,是能让人们向善和感动的,我想这才是艺术的责任啊,我想我如果要做一部漫画或者动画,我一定会让它是善良的,能让人们联系在一起的。
以上...北京下雪了...打字戴手套.....好冰冻啊我屌。
这样言情的标题请允许我献给一部短片《父与女》,很简单的黑白色线条描绘出的简单情感。
我不太擅长复述故事,不过小小尝试一下。。。
父亲把女孩独自留在岸边,自己驶着小船往湖中心行去……渐行渐远,看不见了。
此后的日子里,女孩再也没有见过父亲,上学了、工作了、恋爱了、结婚生子了女孩度过生命中的每个必经阶段,她总是记得在父亲离开的湖岸边守望,记忆中的小船还会再次出现在自己的眼前吗?
我想女孩总是会梦到与父亲重逢的那一刻。
终于,女孩蜕变成垂垂的老人,她依旧骑着自行车来到湖岸边守望,这个时候的“湖”已经不再那么不可接近,湖水退去、干涸,青青野草丛生于此,曾经的女孩终得以接近曾经隐没父亲身影的湖——湖床中心,是一只被淤泥掩埋了一半的小船。
女孩大概意识到了什么,满足的趴在船舷上轻轻抚摸着——远方父亲出现在夕阳下,女孩跑向父亲,距离远近,女孩的身影越年轻,终于变成开始懂得等待父亲的那个年纪的样子,她和父亲终于再次拥抱在了一起。
最后一幕我哭了,直到故事梗概的情况下看了还是哭了,我有点把自己想象成那个女孩,从12岁快满13岁的那天起,开始等待着那一天——那一天和你重逢见了面说什么呢?
“嗨,老爸,我来实现我的承诺了,我说过长大给你买酒喝的。。。
”
当吃饱喝足的我坐在电脑面前的时候,没有预料到,这短短八分钟的动画,竟会让我痛哭失声。。。
黑白两色简洁的画面,父亲带着女儿骑单车来到了小河边,当父亲要上船之前回头对女儿的那个拥抱,突然让我有了不祥的预感,说不上来为什么,只是眼泪不停地掉落,无声无息。
离开的,果然只有女儿小小的孤单身影。
时间就像车轮一样,无声无息的向前走,女孩在慢慢长大,恋爱,结婚,做了母亲,老去。。。
她依然每天都来河边,等待父亲的归来。
可是我已经知道,父亲再不会回来了。
我在女孩等待的身影后,痛哭失声。
爸爸,我很想你啊!
你最爱的女儿一直一直都在孤单的等待,我知道你不会再回来了,如果,生命就像片子中那么短暂就好了,那样,我很快就可以等到你,我亲爱的爸爸,这世上最爱我的男人,来接我回家。
爸爸,等到那一天,也许我已经白发苍苍,可我一点也不担心,我知道,无论我变成什么样子,你都会记得我。
因为你曾说过我是你心尖尖上的肉。
可是爸爸,你怎么就舍得丢下你的宝贝疙瘩自己走了呢?
爸爸,我一直在等待,等你接我回家。
在晚上一遍一遍反复看,导演迈克尔•度德威特( Michael Dudok de Wit )的个人动画短片《父与女》( Father and Daughter )。
皎洁的云朵下面,父亲与女儿对骑着自行车,从高远的地平线驾风而来。
穿越路旁孤独的树影,高地的斜坡,来到河边。
父亲停住单车,靠在高岸上繁茂笔直的大树旁。
在河边时,他迟疑了一下,激动的冲上高岸,抱抱女儿;然后,放下女儿,登上了木船,消失在水天交际的长河尽头。
一片落寞的皓白,远逝一个黯伤的点。
所有的情感,就在那一点浓缩的模糊。
离去,仿佛象征父亲仁爱的决绝。
惟有给予女儿一次关于放弃的体验,她才能真正解会拥有的珍贵和长大的全部含义。
如此伟大的父亲,他用牺牲和血脉换作人生的路途,只希求女儿最后的恍然大悟。
分离,宛如动人的谎言和暗喻。
它以隐逸的哑言提示一种深爱的缄默。
女儿站在高岸,呼喊远处父亲的名字,难过的奔跑在岸边。
一只白鸟绕过树丛,飞向了高远的天空。
从此,女儿开始了漫长而执着的等待。
她远望的眼睛里只剩对父亲的专注。
温暖壮烈的日出,夏日的狂风,骤然来临的雨,周日越野的集体远行,依偎的单车恋人,阴暗的月夜,带小孩的夫妇,白雪覆盖的秃树和原野,直到河流干涸,成为荒芜的滩涂。
暮然年老的女儿推着自行车,转动的车轮已经无法承载她堆积一生的思念。
佝偻的她也无法支撑住自行车的破旧。
终于,她穿越了沙砾白泛的河床,躺在载过父亲的木船里,如同躺于温煦的旧梦。
向着你的方向,飞奔,从老年到儿童。
这一段追逐的路途上,在你凝眸注视的地方,我永远是任性孩童。
结局的美好处,我们紧紧相拥。
父亲,就是女儿对感恩的一种到达。
隔着死亡,我完成了对你的接近。
等待与死亡,并不可怕,只要轮回里还依存爱,不管来自何种方式何种立场以及何种坚守。
唯有爱能超越巨大庞杂的沉默。
在爱的坚韧慰藉面前,时间的沧海桑田也变得如此轻易卑微。
女儿对于父亲的想象,就这样化作一场生命最美好的追溯。
以简洁的方式来讲述复杂的故事。
但这个故事不是粗糙的局促。
它宛如一枚带核的酱青橄榄,尖尖小小,一口津绿的甜蜜酸涩,回味无穷。
阴郁而空旷的背景,是从影片一开始就呈现的广阔平地。
简约,干净到无限。
他故意把视野拉开得很遥远,模糊人物面部夸张细微的表情,通过充裕而活泼的肢体语言,加之自然环境和季节的悄然变换,完美准确地匀染了一种深切的冀望。
然而,这种情感又把握得恰到好处,哀而不伤,简而有蕴。
延绵悠扬的音乐贯穿始终,恰似弥漫的芬芳。
东方写意的笔墨和清静的哲学明显地深植于影片中,使得整个动画散溢着睿智轻捷的性灵与卓越超脱的气质。
中国画里大量的留白,也被天才似的运用到影片的画面构筑上。
空与静的空间逾越,有与无的交映和谐。
空余的素白,反而给予影片一个充实、饱满而厚重的灵魂。
迈克尔•度德威特( Michael Dudok de Wit )曾说:“ Father and daughter is film about longing, the kind of which quietly, yet totally, affects our lives. ” 也许,冀望不仅是吃力的渴求,而且是永恒的归宿——在生老病死的流转之间嫁接的一个出口,抵达生命白如盛雪的本初。
“你穿越死亡之河离开。
很多年后,我经历成长、死亡,最终河水干枯。
我来到彼岸,发现你一直在等我。
” 经典不在于天长地久,短短八分钟诠释一生一世,已经足够。
在《父与女》里,年少时分女儿与父亲一同出去游玩,成长像风吹过的衣角,觉然父亲消失不见,距离我们越来越远。
简单主义:简笔画、短片、粗略看不清楚细节的人物肖像、简单到无情节的故事,没有对话,手风琴的音乐为全片奠定唯一的动处。
这些简单的元素为看似复杂的人生回溯了本源,亲情的爱,在宏然天地下渺小的人类去构筑什么复杂绘程,其实本源在于孩子与父亲的爱。
用"等待"讲述完了整个短片的故事,这是整个短片唯一的贯穿行为。
因为片子用的是孩子的视角,在我的理解当中,年少的时候在孩子的心中父亲消失了,那个我们爱,我们一同欢笑的父亲消失了,消失在这个宽广看不见尽头的世界之中。
是否是因为偶与我们陪伴但却对我们而言一场重要的父亲,为了征战这个世界,而与我们渐行渐远,这种消失是世界和社会的法则所带来的,生而为人,成家立业,就要参与这个世界的游戏,有所舍才有所得;同时这是否也是人性法则所自生的呢?我们看不见近处的父亲,寻找一个理想意义的父亲?即使看见近处的父亲,也在内心当中假想一个更完美的父亲?当然从短片中不太像,因为"等待"二字,这是我自发想到的人生。
这一切的一切都在此生终了,在这个无尽头的世界末端,在人生的末端找到父亲,还是那个最初的样子。
是本真,是原初的爱让我们完成这个故事,完成这一生。
读此文之前请先观看此片,八分钟的短篇,意象丰富http://6.cn/watch/5056264.html随手记一下我对这个东东的理解虽然这个东东叫做《Father and Daughter》,我觉得叫《Death and Life》更确切一点关于父女亲情的问题,我就不分析了,各人有各人的体验,我要说的是生和死片中的大海,象征的是死亡。
因此一开始的父亲不是要去哪里上班,而是已经死去。
令我倍感郁闷的是,去死还要自己划船,真辛苦。
此处需注意父亲返身跑回高地紧抱女儿,然后无奈离去。
蒙神恩宠,谁叫召唤他的是死亡啊。
然后是女儿每年来岸边。。
等待父亲归来。。
此处注意天气变化及路人变化,构成了此片的互文和复调结构。
还要顺便说一下的是日文译名:《岸边的两个人》。
突出岸边(生和死的界限),很明智。
不过还是原名更朴素些。
对小孩子来说,死亡是远远眺望的神秘大海,它带走我们的亲人。
人慢慢地变老,掩在死亡之上的海水渐渐退去,变成了滩涂。
原来这滩涂上也有复杂的地形,有水鸟,死亡从平乏残酷的海面变成了涵义更丰富的地域。
此处需注意,大海变成滩涂时,正是女孩成为老妇人时。
理由是那时已失去了丈夫和孩子。
当她最后一次到来岸边,破旧的自行车几次摔倒。
她扶起,又摔倒,扶起,又摔倒(我觉得我还可以再抢救一下)。
终于,她放弃了,回头看了一下,不再去扶(抢救无效)。
横躺的自行车留在身后,象征已无归路。
她走下堤岸。
这时,堤岸已经从“水鸟栖居之地”(沼泽)变成了“人可企及之地”(草地)“在抵达死亡的核心之前,要穿过齐脖的深草。
”这是我最喜欢的意象。
从垂死到死的路也很长啊。
一路上,高草被如残烛的生命碰得沙沙作响。
最后,老妇人找到“将父亲带走的”“半埋在沙里”小船,试探着摸摸船舷,踩踩沙面,终于心满意足地躺下。
(此处我的哭点。
之前还在悠然地吃西瓜,到这儿就像被人砍了一刀,痛死了。
)这时死亡和父亲合二为一,她是躺在死亡的怀抱里,也是躺在父亲的怀抱里。
之后极易懂,不赘。
(同时感叹人家这动画做得节制,父女相见两次停顿,如果是我国动漫界处理,恐怕就是啪啪啪啪四个角度的五官特写,然后女儿飞奔上去扒在父亲身上+一分钟旋转镜头+哈哈哈咯咯咯的傻笑声回荡在天际中寒我们果然是单细胞的国度)P.S. 我也有不明白的镜头,比如女孩和朋友们在一起的时候,她在和父亲分别的地方停下,又跟上伙伴的脚步,可是为什么要特意去拍一个道道树荫和车轮的特写?
这象征着什么呢?
一次又一次的恋爱?
很多人会在人到中年的时候出现“怎么觉得生命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我是不是就快要死了”这样的念头。
非常遗憾的是,生命对你们来说还远未结束,你们只是幸福度比较低一点而已。
在这个片子里,中年人所面对的死亡,不也还是呈现出大海的模样吗,所以,加油吧!
keywords...简直就是俳句表 蒙神恩宠的父亲 自己划船去赴约 仅能远眺的海,下面藏着什么 水退了,沼泽上有水鸟栖居 在抵达死亡的核心之前 要穿过齐脖的深草 垂死到死的路,很长 路上高草被生命碰得沙沙作响 一只小船半埋在沙中 父亲,我走到了。
也许是缘分吧,第一次看这部短片正是我心里最艰难的时候,那是我长大后第一次理解失去。
看完写了一句话:其实爱都是一样的,那个爱着你的人,就是一辈子的依恋。
后来在豆瓣上看别人的影评,才关注到一些细节上的处理。
影评虽然多,但我还是重新梳理了一遍,因为过程中的感动和喜悦才最重要。
长久以来,我对爱有着近乎魔怔的信仰,这大抵是缺爱的表现。
我用真挚的心爱过很多人,有人说我是同性恋,我只能一笑置之,每个人对于爱的理解不相同罢。
以下只是我的个人感受,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欣赏。
片名:父与女(Father and Daughter)导演:(英)迈克尔·度德威特(Michael Dudok de Wit)风格:水墨背景音乐:伊凡诺维奇《多瑙河之波》创作时间:2000年观看地址: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gwODcwMTQ4.html关键词:自行车:生命转动的车轮:光阴道路:生活坡与大风:生活的坎坷大海:彼岸停车与眺望:眷恋与思念第一幕:父亲带着女儿骑行在路上,画面温馨轻快。
在孩子心中,父亲在是高大温厚的存在。
小女儿天真童稚,无忧无虑。
此时车轮飞转,时光过的很快。
这段同行的路十分明亮,和父亲在一起的时候,遇见上坡路女儿也能很顺利的骑上去,父亲是一种保护的姿态。
第二幕:骑行至两棵树的位置,父亲忽然停下了,天真的女儿不解的望着父亲。
在东方文化里,彼岸名曰黄泉,人死后会在忘川遇见一叶小船,将人接引渡到彼岸去。
尽管对女儿眷恋不舍放心不下,父亲却只能乘船而去。
船渐行渐远,消失不见,女孩最终独自离去。
第三幕:失去了保护和依靠,女孩要开始独自面对生活了。
天色昏暗起来,上坡路开始显出艰难。
害怕、急切、倔强的心理会影响她的一生,这是一种宿命。
第四幕:女孩是个小少年了,青春期是一个不稳定的过程。
大风和晃动的树叶代表了生活的艰难和内心的疾风骤雨。
成长是迫使自己坚强起来面对现实。
此时出现了第一个路人,是位推车缓行的老人。
在全片中,路人的出现与女孩的成长是相反的,代表着生命的轮回。
第五幕:女孩长大了,表现出成人的安静和稳定。
有一个细节,一直倚靠在大树边的父亲的自行车没有了,代表着她接受失去和不再依赖。
在全篇中,女孩总是守望着父亲离开的码头,小时候是一种无法释怀,长大后是一种眷恋。
父亲的离去在女孩心里是一个位置的空缺、一种情感的缺失,也是一道深深的伤痕。
第六幕:美好的青年时代,女孩身边有了同伴,色调明快起来。
再一次路过码头的时候,她甚至来不及缅怀和感伤。
车铃声代表了青春的明媚和活力,光阴飞逝。
第七幕:女孩恋爱了,音乐优美。
这样的情感稳定而厚重,生命中重新拥有了依靠和保护。
以至于她回望从前的时刻变得很少,委屈和伤感变的很轻。
但也是在人生的这个阶段,女儿对父亲,或者说对于拥有和失去的理解尤为深刻起来。
第八幕:当为人父母,当自己也高大而温厚起来。
一家人分享彼此的情感,是一种温暖的陪伴。
然而对于失去,每个人感受是不一样的。
孩子单纯不畏生死;丈夫若有所思。
而身处其中的人,孤独的守望着逝去的时光。
第九幕:很多年过去了,日升月落物换星移。
女孩很久不曾提起早逝的父亲,只偶尔在记忆空隙里缅怀。
人生至此而知天命,彼岸安静的存在着,那是每个人平等的必然的归处。
第十幕:光阴荏苒,女孩垂垂老矣。
河水在不经意间干涸,露出片片荒土。
父亲离开的地方,隐约出现了可以行走的路。
第十一幕:自行车不能再骑了,有时还要停下来调试。
车轮缓慢的转动,意味着生命的枯竭。
河水彻底干涸,荒草丛生。
女孩再一次来到岸边。
当她穿过重重荒草,终于靠近那一叶搁浅的小船,她蜷缩着躺进船里。
此时钢琴声响起,画面出现了转折:女孩站起来开始奔跑,回到了少女时的模样。
父亲静静的望着她,像是从未离去。
这个结尾太美好了,就像看见了天堂。
小片只有8分钟,含盖了人一生的长度。
没有语言,却呈现出丰富而真挚的情感。
我很喜欢影评里看到的一句话:把真正人性的最美的最真挚的东西坚持下去,给人以温暖和力量,使心灵能够相通,使人类联合在一起,这是艺术家的责任。
……泪止不住了
父亲其实也在一直看着你,只是已经没有可以拥抱你的身体
向善的人性,洗
8/10。视听分析课。隐喻蒙太奇:大树和自行车象征父亲的依靠,女儿渺小的剪影依靠着树木林巨大的倒影(对比蒙太奇),骑车路过陡坡、风雨摇曳地前行是因为人生路上没有了父亲的帮助,最后树旁的自行车不断倒下象征父亲生命的终结;云彩的大远景空镜头属于抒情太奇,从老年过渡童年拥向父亲是心理蒙太奇。 @2017-07-28 12:32:05
完全靠《多瑙河之波》撑到2分……
亲情 有时候也是一生的等待
此处爱的深沉是指无望的希望与执着的等待?原谅我无法苟同这父女间的关系。
每次看都时间心情感觉不对啊。。
不评价是因为我真没什么大感觉
我准备好哭的...结果居然没有感觉..也许要再等一会才有感觉吧.
她爹到底干啥去了??最烦等待
爸爸为什么不回来了?
听着我最爱的《多瑙河之波》,内心跟随片中的气氛一同起伏。看着父女在这边离别,又在那头重聚,揪心欲哭。
心颤抖一下~
父亲是永生的恋人
可能是我心不在焉的缘故吧,看着没啥感觉,不过仔细读了短片的故事简介以后,脸上还是麻麻的,对于亲情我也一直看的很重...
如果有一天时间已走远当沧海都已成桑田。
?
导演出生在荷兰乌特勒支,短片十分感人,短短几分钟我都动容了。
我真的还没get到那个点,但是反思了一下,我确实对爸爸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