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 王怡 2006-12-05《南方人物周刊》电影专栏 今年12月,北京剧院隆重推出了歌剧《圣诞颂歌》。
1843年,是狄更斯成年后最穷乏潦倒的年份,他提笔想出版一个圣诞故事,赚点钱摆脱破产的厄运。
你很难想象,这样也能写出“人类史上第二个最伟大的圣诞故事”。
狄更斯后来说,他在写作中不可抑制的“哭泣,大笑,又哭泣”。
160多年来,这部从他个人生存绝境中迸发出来的名著,被改编成电影就有至少7次。
我手中有1988年和1999年的版本。
狄更斯描写了一个文学史上有名的吝啬鬼,三位精灵在平安夜带领他看见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景象。
象征着基督虽然诞生于一时一地,他所带来的却是“昔在、今在、永在”的改变。
这位财主领悟到“施比受更有福”的真理,从此心意更新,成为一个乐善好施的人。
现实很残酷吗,那么真理就像童话。
电影史上另一部最好的圣诞电影,是1946年好莱坞的《美好人生》。
乔治在一个小镇上,从小梦想周游世界,瞧不起他父亲一辈子就做一个帮助穷人贷款买房的职员。
结果命运就如预定,乔治每次离开小镇的人生计划,都被邻居们的突发事件打断,他最终继承了父亲的职位,甘愿为他的邻居们服务。
平安节的晚上,乔治的事业被垄断商摧毁,他心灰意冷,跳河自杀。
一个糟老头子似的守护天使救了他,带领他回顾一生的历程。
然后领他到他未曾降生的这个小镇上,乔治发现如果他没有来到世上,他身边很多人的命运都变得更糟了。
乔治恳求天使让他回到了现实中,这一生纵然艰辛,却如此美好。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对他人的祝福。
无花果纵然不结果,橄榄树也不效力,圈中也没有牛羊。
但乔治在这个夜晚却遇见了真正的平安喜乐。
他奔跑在街上,如同母鹿的蹄,稳行在高处。
他冲每个遇见的人喊道,圣诞快乐,我爱你们。
我排在第三位的圣诞电影,是《34号大街的奇迹》,有1947年和1994年两个版本。
什么是圣诞老人呢,你若不相信童话,他就等于神汉巫医,你若不修改宪法,圣诞老人就犯了非法经营罪。
34号大街的奇迹是一个司法的奇迹,法官最终裁决,法律相信童话的存在是可能的。
能排第四位的,就是这部获得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圣诞快乐》。
虽然算作法国电影,其实差不多是整个欧洲的一个合作。
和前面三部电影不同,这个关于圣诞节的故事是真实的。
伊夫·布弗多在他的《1914——1918年弗兰德和阿图瓦的战事》中,记载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次难以置信的战场上的圣诞节。
法国导演克里斯蒂安在心中酝酿了十几年,去年底终于把这个三方“通敌”的故事搬上银幕,因为切合了一个欧洲统一的梦想,而在欧洲国家赢得广泛的赞扬。
欧洲梦从来都有两种。
一种是罗马帝国的大一统,另一种是在基督里的合而为一。
或者说所谓欧洲梦就是罗马梦,只不过从来都有两个罗马。
一个是罗马帝国,一个是罗马教会。
虽然“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
但这两个梦从来都是纠缠不清的。
一千五百年来,无论是法兰克国王还是德国诸侯,无论是拿破仑、亚历山大沙皇还是希特勒,欧洲每出一位强人,都无不以罗马帝国的继承人自居。
而基督化的理想,简而言之就是“你们受洗归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
并不分犹太人,希腊人,自主的,为奴的,或男或女。
因为你们在基督耶稣里都成为一了”。
基督的信仰,花了差不多三百年的时间使欧洲基督化,借助罗马教会,使欧洲成为了同一个欧洲。
二战以后,一个支离破碎的欧洲,在某种程度上更加渴求他们的“合而为一”。
但曾经的帝国是一场噩梦,曾经的信仰已经衰微,那么“欧盟宪法”到底在什么意义上,能成为两千年欧洲梦的一个更新换代产品呢?
宪法,是第三个欧洲梦吗?
对欧洲人而言,这部《圣诞快乐》以真正的故事作答,将一个衔着橄榄枝的圣诞节,放置在自由、人权和民主的梦想之上。
1914年的法国战场,在前线对峙的,是苏格兰、德国和法国的三支军队。
三方的战壕相距很近。
在平安夜,参战国都放假,德国军队准备了3万颗圣诞树,在前线每隔5米摆放一个。
一位德国士官本是男高音歌唱家,他和前来演出的妻子一起来到前线,为士兵演唱。
苏格兰军队中一位担任医务兵的牧师,以苏格兰风笛远远的为他伴奏。
这位男高音鼓起勇气,受执圣诞树走出战壕,唱起了著名的圣歌《平安夜,圣善夜》。
不可思议的“合而为一”发生了。
士兵们在圣诞歌声的召唤下,纷纷走出战壕。
他们放下了枪,相互握手、互递香烟,把妻子的照片拿出来给敌人看。
恍如兄弟重逢。
并不分英国人、法国人和德国人,在耶稣降生的歌声里都成为一了。
三方的军官开始谈判,私下决定停战一个晚上。
他们坐在一起,在彼此杀戮的疆场,由苏格兰牧师主持了一场弥撒。
第二天,他们再次商议,将各自的阵亡者领回,为他们举行了葬礼。
士兵们发现从小仇恨的敌人,如此有血有肉,这场仗还怎样打下去呢。
三位军官继续通敌,每当某一方的后方要开炮,他们就通知其他一方,到自己的战壕来躲避。
想想那些专挑对方的宗教节日宣战的战争吧。
到底什么是幼稚的荒诞,什么叫真实的童话。
不久事情败露,当晚走出战壕的官兵们,被各自军队以“在前线交往过当”的罪名秘密处置了。
你可以想象,到了二战,已不可能再发生类似的奇迹。
失去信仰的欧洲大地,在车轮大战中已没有了人与人、国与国的平安。
这部电影最令人感动的,是将当年的圣诞节,与今天的欧洲梦勾连了起来。
因为首先的和平是内心的和平,首先的平安是人与神的平安,首先的联合是亚当和夏娃的联合。
说到战场上的圣诞节,大岛渚1983年也有一部类似的名作《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根据英国作家劳伦斯的小说《种子与播种者》改编。
只是在日本导演那里,没有明显的基督教信仰背景。
只是暴力与人性的对峙。
在1942年的日军战俘集中营。
英军俘虏杰克在圣诞节那一天走出队列,出人意外地拥抱了日军首领,并像初代教会的使徒那样亲嘴问安,亲吻了敌人的双颊。
那位笃信武士道精神的日本军官,在那一瞬间如遭雷击,全身恍惚欲坠。
在罪人的里面,也有鸽子降临的瞬间,使人的心不再刚硬。
我的孩子还没降世,不然今年的圣诞,我想给他看这四部电影。
今年看過的電影中最出色的一部 感人、不煽情、不斷有驚喜、編導演皆出色 誠意之作, 有伴侶o既你, 快 d 襯假期去睇 Merry Christmas (Joyeux Noel) 編、導:Christian Carion 我的導演偶像又要添加一名了
电影“圣诞快乐”(Joyeux Noël 2005)的历史背景是一战中比利时北部战场的伊珀尔战役。
4次战役让这里几乎被夷为平地,只剩墙基,英国先后共计50万军人为了守卫这个地方长眠于此。
这一切开始于什么,又怎么结束的,人们一直在讨论,在研究,光是有关战争为何开始的书籍就有7000多种。
不管最初是如何开始的,反正其中的仇恨肯定的是根深蒂固的。
电影一开始就能看到三个国家的孩子,站在黑板前,分别用母语背诵他们接受的“仇恨教育”:法国人念念不忘的是在普法战争中丢失的阿尔萨斯和洛林,都德的《最后一课》记录了这个开端;英国人则咬牙切齿的说德国人不是人,他们的女人与孩子都该死,这样其后代才不会贻害人间;德国人比较简单,他们的敌人只有英国一个。
多图预警圣诞前夜,他们吹奏乐器
他们把圣诞树放在战壕上点缀战场
德国士兵,法国士兵,苏格兰士兵,他们从战壕中小心翼翼地走出来,遵从向往和平的内心的指引,最终汇聚到一起。
他们分享家人的照片
他们交还从战场上捡到的对方弄丢的物品
他们交换巧克力和香槟
他们为一只猫不同的名字争辩
把照明弹当做烟花
一起欢呼鼓掌
在大雪覆盖的战场上做弥撒
聆听着歌手曼妙的歌声
互道一声“圣诞快乐”
敌对阵营的将军们相互致敬,士兵们彼此问好
此刻枪炮声远去了,战争的影子在节日的氛围下无处遁形
圣诞日,本应停战结束的时候,他们商量着交换双方阵营的士兵尸体
安葬牺牲的战士
在本应子弹交错的战场上,取而代之的是足球交锋
围炉谈话
空袭来临的时候,他们互通情报,请敌人来自己的战壕中躲避轰炸
把最真诚的祝愿送给对方
传教士开始怀疑自己的信仰,不再信奉以天主之名把杀戮挂在嘴边妄称正义的主教
士兵穿上敌对阵营的衣服穿过战壕,因为敌人可以带他和母亲喝个咖啡
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放下仇恨,他被一个哥哥已阵亡的同阵营的弟弟误杀,但没有人会怪他,战争把人变得畸形
长官从敌人那里知道了自己孩子的姓名,他开始质疑战争的意义
和平之光转瞬即逝,因为擅自违纪被冠以背叛的他们被上级调离。
也许他们马上就要倒在下一个战场,但是在这仅有的人生回忆中,这个停战的圣诞夜必然成为每个士兵永生难忘的一夜。
二战反法西斯的正义性无可置疑,但是一战实在是毫无意义的战争,前赴后继为了不知所谓的权力卖命。
没有绝对的正义方,每个参战国的民众与士兵甚至将军将领都是在战争泥沼中挣扎的苦命人。
反战片的意义在于此,让每一个看了影片的人,不会为哪一方的失败沮丧不会为哪一方的胜利自豪,有的仅仅是对于战争的极度厌恶与排斥。
《圣诞之夜》做到了,最反战的反战片。
“今晚,人们像寒冬里围着营火一样来到圣坛,就算非笃信上帝者也前来取暖。
也许只是在团聚,也许只想遗忘战争。
”“但战火不会遗忘我们。
”这两句台词真的是精准的概括了整部电影的剧情。
我看过的最治愈的战争片了即便战争残酷,可是仍旧有些东西是无法用战争抹杀的,那就是情感看着那些温情的画面,我心中的担心也在一点点变多。
战争仍在继续,可是他们已经相熟,甚至成为了彼此的朋友,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又怎能向对方开出那一枪呢?
紧接着发生的事情也是我能想象到的,被批斗被不理解,甚至加以种种罪名被送上另一个战场。
这样的结局让我松了口气,也好,也好。
虽然战争还在继续,但他们的心灵已经进行了一次小小的休憩,换战场也不会伤害到他们的朋友,这样也好。
ps:神父真的是太暖心了,最后他将十字架摘下来挂在了旁边的木头上,这个镜头含义深刻。
在这场战争中,他简直就是上帝的代言词。
ps:不知为何,德国人礼貌的邀请英法躲一躲炮火,随后英军也礼貌的回敬德国人让他们也躲一躲炮火,这段剧情让我莫名觉得有意思。
战争还在继续那又如何,他们的情感并不会因为战争而消逝。
结尾出法军的那段台词也很有意思,贴在这里。
“我也不懂你在想什么,国家有一部分被占领,你却和敌人饮酒作乐。
”“国家?
我们究竟为何在此受苦?
我们为何任劳任怨?
跟吃着满口火鸡,大叫‘杀光德国佬’的人相比,我和德国人感觉更像兄弟。
”“瞧你满口蠢话”“不,你只是和我不在同一场战争上。
”
《圣诞快乐》是一部由法国导演克里斯蒂安·卡里翁导演的战争片,它讲述了一战时德国、苏格兰、法国三方士兵在圣诞夜举手言和的感人事件。
本片从结构上讲,更像是一部散文诗的结构,以战争主线和男歌唱家人物副线来推动叙事。
而这两条线的叙事并不像其他战争片那样标准,它们的节点设置更为随心所欲一点,或者说更偏情感一点。
这体现在战争主线中三方言和时并无过大的情节转折和波动,而是情感氛围发展到了最浓郁的地方,然后理所应当地言和了。
这种极度不理性的行为是文艺片中才会表现出来的,不过在本片中,它以一种战争硝烟下被包裹住的美好而直勾勾地表现了出来。
水到渠成、理所应当,这就是本片叙事结构的原理和精华。
所以在影片后半部分,男歌唱家为了逃离战争而投降、德军长官私下帮法军长官送信、苏格兰牧师为所有死者祷告,这些看起来荒诞的部分反而变得合理起来。
因为观众已经开始接受了这种情感设定。
总的来说,我更愿说《圣诞快乐》就是一部真正的文艺片。
影片的结尾尤其感人。
因为和敌人友好和平地共度圣诞而被换防的德军部队坐在闷罐子车皮里,突然门开了,所有军官士兵起立立正,显然进来的是高级别军官 -- 尽管心情沮丧,意志消沉 -- 但没有忘记纪律。
等待他们的是严酷的俄国前线。
丹尼尔·布鲁赫略显稚气的脸庞(也许是我对他在列宁再见里的表演印象太深了)现在蓄起了大胡子,在受到上级军官的严厉斥责后痛苦地把头低下。
在这一瞬间,他的眼神透露出的是一个经历过血雨腥风洗礼的战斗部队连级军官对于那些坐在后方的大喊大叫指挥的高级军官所发出的严厉斥责的无奈、屈辱和绝望。
士兵们哼起了I'm dreaming of home,一首非常优美动听的圣诞歌曲,在这种悲戚的环境下显得尤其打动人心。
列车缓缓开动,载着他们驶向一个更加残酷的战场。
本片是超越一切文化、种族和意识形态的反战影片。
看过一本英国人写的圣.埃克苏佩里的传记《小王子的爱与死》,里面写到圣.埃克苏佩里的家族神甫一次在一战的战场上,就是象电影中的晚上。
神甫唱起了圣哥,后来对面战壕里的德国神甫用德语也唱起了圣哥。
看书的那一会儿,眼眶着实热了一会。
想象和平友谊……电影讲的就是这样的故事,一个基于战争真实的场景的故事。
不过不知电影后面部分是否属实,应该夸张了吧。
电影里就一个女角,标准的金发女郎(似乎更像丹麦的那种)。
电影戏剧的色彩挺浓。
文章内容首发于个人公众号:裴三说电影更多内容敬请垂阅关注公众号 一部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电影,电影的片名取得不太好,很容易让人误以为这是一部合家欢的类型喜剧片。
影片中的这个真实故事发生在1914年圣诞前夕,当时正值一战期间。
作为敌对方的德、法、英(以苏格兰士兵为主)三国各有一支部队在同一块高地上驻守对峙,随着圣诞夜的到来,这个本来战火一点即燃的纷争之地却令人意想不到地发生了极为罕见的温情一幕——这三方不同阵营的官兵居然因为一个共同的节日而不约而同地放下手中的武器聚集在一起共同度过了一个和平安详的圣诞节。
这些官兵们一起踢球,一起歌唱,一起分享食物和美酒,到后来他们更是发展到交换彼此那些遗留在战场上的同胞尸体,甚至当后方开始炮击前他们还主动邀请对方的官兵躲到本方的战壕来避难。
在这一天,敌对的杀戮难能可贵地因为一个共同的节日而停了下来,放下一切成见的追求和平成了这个战场上最为暖心的一幕。
这样的一幕无疑是整个一战史甚至是人类战争史上无比光辉的一个亮点,与之相比人类战争史上任何一场著名的战役都只能让我们为自身的残暴而深感羞愧。
这样合情又离奇的真实故事多少难免让人对我们人类自身的命运心存希望。
这部电影的重要意义显然就在于把这段不为多数人所知的史实告知了世界,可以想像要是没有这部电影的话,那么了解这段史实的人恐怕就不会太多。
无论是新闻报道还是影视或文字作品,我们总是有着太多的官方或以官方立场为视角的作品,这样的作品总是基于某种目的而试图引导我们从某个片面狭隘的立场作是非善恶的判断。
而受此影响,我们则一次次被埋入敌视仇恨和对立的种子。
但我们也必须应该清醒地看到,作为整体的人类,我们自身显然有一些共通的价值认同,而真正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的也正是这些共通的价值认同。
这部电影所展现的史实正好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自我审视的视角,它告诉我们虽然战争一直以来都伴随着我们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但好战的本性却并不是我们人类基因里与生俱有的东西。
作为一个个体的人而言,我们绝大多数人并不会无缘无故地拿起武器互相杀戮,我们显然更愿意用一种和平的方式彼此相待。
不过可悲的是,我们却不能因为这样的一部电影而对整个人类的现状和未来过于乐观。
毕竟我们要看到这样充满人性光辉的真实事件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一种偶发的闪现而已,类似的事件在已知的过去和未知的将来都不可能作为一种常态频繁地发生。
而且我们还应该看到,这样的事件如果换到世界上其它的战场,那它发生的可能性显然就小之又小了。
它之所以会发生在欧洲战场显然有它特殊的前提背景,纵观整个欧洲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欧洲大陆的那些国家在政治、经济、民族、宗教、文化等各方面都有着极大的相近性,这些国家之间在历史上也从来都不缺乏相应的交流,他们的发展一直以来都互相影响互相传承,任何一个欧洲国家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完全独立封闭的。
可以说欧洲的这些国家(虽然不一定是全部但至少也是大部分的国家或其中的几个主要国家)从来都不缺乏共通的价值认同,他们在很多方面都有着相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所以影片中的这种事件会在局部地区上演显然并不完全出人所料。
但这样的偶发事件对于整个人类文明史来说显然并不具备任何的代表性也没有多大的现实参考性,这里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当时的战场不在欧洲那几个国家间,如果战争中的各方既没有相近的宗教信仰也不属于共同的人种或种族,那这样的事情还会有发生的可能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我们人类总是习惯于把自己归属于各种各样的团体从而寻求依附感,这样的团体大到种族、国家、民族、信仰,小的则根本无需一一例举。
为此我们不自觉地把整个人类分割成一个个的小块,我们划出各种各样的界限区分出各种各样的你我,我们由此人为地给自己制造分裂和对抗,我们用各种各样虚幻的概念和理由为各自的行为寻求借口,我们组成各种各样的团体然后又不由自主地任由自己变成这些团体操控的工具。
于是争战杀戮就这样有了冠冕堂皇的理由,我们由此就可以借着正义之名行非正义之事,我们由此也可以借着对某个团体的爱和责任而对其他团体的人施加各种暴力残害。
可以说战争就是上述情况的直接产物,它就像是我们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恶性肿瘤,它是我们人类最荒诞的一种集体行为。
纵观整个人类文明史我们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各种战争,而且显然也永远都不可能会停止类似的战争。
毕竟这是我们自己制造出来的自我对立的怪物,它就像是我们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共生物,要想把它消灭简直是难如登天。
所以这才是真正令我们替我们自身感到悲哀的地方,就像这部电影里所展现的史实一样,就算我们真的知道了这样的事情又能怎么样呢,一切有过任何的改变吗,一切会有任何的改变吗?
显然不太可能。
这部影片所展现的东西只不过是黑暗中一点摇曳欲熄的烛火而已,看看影片后面那些当局对这些官兵的处理就知道了,这才是常规的应对措施。
而且不难想像,即使这样的事件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但如果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任何当局必然还是会采取同样的应对措施。
这样的事件官方的正史和操控的媒体显然不可能会大张旗鼓地记录和宣传,这样的事件无一例外的只会一次次被抹杀或掩盖。
前面剧情铺设稍欠,直到圣诞夜三方会谈才知道有三个国家…对于看外国人脸盲的我,到影片中后期才分清各自阵营,但是,也不影响剧情推进。
最开始在剧院唱出圣母玛利亚的歌词,之后,在前线,圣诞夜,面对战火相向的敌人,再次唱出,柔美的女声响彻夜空,比炮火动人,比战火温暖,也许这就是战场的靡靡之音,刺激了每个人心底的良善,明明没有战争,大家都是互通友好的朋友,近在咫尺间的国家边界似乎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只是战争将分界线变得愈发分明,跨过即决定了你的生死。
安逸的歌声让人想到安逸的生活,所以在第二天,尽管一夜休战停止,要你对着昨夜狂欢的友人开火,曾经的信仰出现了动摇,在战场,瞬间的犹豫就决定了你将要退出,那一场自作主张的休战也成了前线军官的战略失误,战斗污点,他们纷纷被遣散他处,可他们却不曾后悔。
面对以主的名义输入战争观的布道,神父放下了自己的十字架;身处送往俄国战场的火车车厢内,战士们哼唱着那日圣诞夜的歌;面对从敌人那里获得的妻子平安的消息,硬汉也流下了眼泪。
战争总会结束,抛开战争的笼罩,在熟悉的街角喝咖啡,这件事或许真的可以自然的发生。
最近看了几部战争影片,战争可怕,发动战争的人可恶,但可能这就是历史的洪流,躲不过逃不掉,参与战争或许是无奈,只是希望人性的善,不会被炮火炸的灰飞烟灭。
小猫的情节太有爱了!
虽然被判定为叛国罪,但你怎么确定这只猫到底是哪个阵营呢?
平得要死
西洋版《缅甸的竖琴》。
电影上映的那个年代,圣诞节在中国还不是禁节,但现在是了。片中展现出的英法德人民当时的矛盾冲突,可以演化成现在的政治矛盾,但圣诞前夕的停战和解,恐怕是再也不会有了。天朝一味地强调民族文化、文化融合,却一再拒绝外来文化的涌入,恶其名曰''文化入侵'',殊不知大举入侵的正是贵国,一方面为世界各国都在过春节洋洋自得,一方面下令整改国内洋节习俗,不知是中国人失去自信了,还是这盲目到看不清现状?
战场上的新年快乐
差点看得我飙泪的一部影片,感动得不想去做什么理论分析了。我们只是政权下的机器,但是这仍无法让人性的闪光发出自己的光芒。在圣诞节的晚上看完这部电影,内心里除了伤感,还有温暖。如果真有神灯里的精灵能让我实现一个愿望,我希望从此之后不要再有战争,让我们以平等的身份喝上一杯。
8.5
103年前的今天,苏格兰法国德国的士兵,在交战区,伴随着I'M Dreaming Of Home悠扬的音乐,走出战壕,走出铁丝网,庆祝圣诞,享受转瞬即逝的平静。这个极端的事例,更加让人反思战争,反思这一人类独有的行为,违背人性的事物。之后,这些军官都受到处分清算,但内心的火种一旦燃烧,那将燎原式不可阻
都是献给好人的歌声
…though I walk through the valley of the shadow of death, I will fear no evil,当仇恨消失战争的意义又在哪里?
纵使战争布满浓重的阴霾,也挡不住人性光辉的闪耀
愿圣诞过后也快乐。
女主角漂亮
非常感人的战场故事...第一次见识到Diane的惊艳...
德国朋友介绍看的,十分的不错
非常好看
太sweet了,3 parties聯誼。。。//都好乾淨,好像天天都能洗澡換衣服的感覺。。。
战壕的两边,圣诞树,黛安克鲁格...
整部片子给我一种滑稽感,就像吵架气到眼球充血,最后忘了为何而吵。
这种故事必须是由真实事件改编。因为它的“离奇”程度超越了观众的对于特定情景下的逻辑预期!雷诺阿的大幻影还只是矛盾烈度相对和缓的战俘营之谊,本片竟然是一战三方浴血沙场间歇欢度了一场有女高音战地助兴的温馨圣诞!完成度颇高,某些情景也颇为感动和引人深思,但就是觉得整起事件……不可思议。
记得还读过这本书,故事很好,但感觉拍得有点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