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挤出时间观摩了这部影片,没想到情节相当简单,苏菲作为德国评选出最伟大的十人中最年轻的一员,年仅21岁就由于参与白玫瑰行动,在慕尼黑校园散发白玫瑰传单而被捕,经过人民法院的审判最终被处死。
影片拍的非常的简洁干练,如浴春风的背景音乐与审判官的咄咄逼人交错出现,展示了苏菲内心对于信念不懈的追求以及作为一个年轻少女生命的美好,在最后的审判期间,这两者成为了矛盾体,只能舍弃其中的一样,伟大的苏菲选择了坚持信念,放弃生命。
就像她说的,她如释重负,因为我用生命保全了信仰,可以让信仰继续下去。
从片中可以看出,即使对于反党叛国的嫌疑犯,纳粹党还是表现出了极度的文明,没有严刑拷打,没有宁可错杀一百也不放过一个,而是收集证据,公开审判。
就我们所知道的礼仪之邦中国的历史中,也是不多见的。
德国尽管有一段血腥的二战历史,曾经那么疯狂的纳粹党,怀有那么遥不可及的梦想,但是不可否认,他们确实是个优秀的民族。
即使战败后,如今德国人民热爱和平,敢于承认历史的错误,歌颂苏菲这样牺牲生命的白玫瑰成员,这绝对不是任何国家和民族都能做到的。
德国人民的觉醒是需要惨痛代价的,这个不仅是德国,任何国家不都是如此吗?
苏菲索尔,(或者**尔)是这样一种人。
爱听古典乐,比如舒柏特。
也爱爵士,因为她还很年轻。
对咖啡豆的品质很敏感。
长得和明星一样好看。
才华横溢、无所畏惧。
我在很久以前就已深深倾慕苏菲索尔了。
以至今天在碟片店里看到她的名字时,忍不住怦然心动。
片中索尔的发型、容貌,都符合中国式审美传统,是英雄人物的典范。
她稳重、早熟(才21岁)得令人惊讶。
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支撑着她一句接一句为了高远理想而编造的谎言。
索尔无疑是语言的天才,她坚决冷静的态度竟然令对方失控。
即使到了被戳穿的那一刻,她也只淡淡一笑,轻描淡写地说,不错,我为此感到骄傲。
索尔唯一的发泄,是在死囚禁闭间。
她发出一声短暂的低吼,令人崩溃。
苏菲索尔立刻恢复了勇气。
女监守悄悄放她与哥哥及战友见面。
三人轮流抽着一支香烟。
她第一个被带出去,临了,她使劲别转过头,对剩下两人粲然一笑,说,太阳还很灿烂。
走过空气清新的小广场,她被带入一个密闭空间。
我猜想是电刑,或者枪决,或者绞刑……然而都不是。
她看到的是一个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断头台。
受过良好教育、品位高雅的苏菲索尔,她在那一刻是什么心情?
她是不是也和我一样,先前对于死亡有过无数种浪漫的想象?
她的恐惧真正开始。
她没有像刘胡兰一样,喊着口号光荣就义。
此时,只有黑场。
她是闭上了眼睛,在等待最后时刻的来临么?
一个德国人喊了句奇怪的话之后,你会听到巨大的响声。
索尔到最后也没有战栗。
她听到了自己的头颅撞击地面的声音。
那是从影片开头,她与同学一起哼唱着流行歌曲时便开始的等待——这原本在她计划之中,不过现实终究充满着不完美的意外。
与纳粹警察的对话是我观影以来看过最平静也是最惊心动魄的对话。
警察一上来的张牙舞爪,到色厉内荏,再到同情怜悯。
而女主人公始终是坚定的平缓的沉着的语气在叙述自己的理想,对纳粹的控诉。
两厢鲜明的对比,将一种深层次的力量完全地表现了出来,令我动容。
莫尔:“朔尔小姐,德意志的幸福也涉及到你对吗?
”索菲:“是的。
”莫尔:“你不像那个埃泽尔一样卑鄙地在慕尼黑酿酒厂地窖里制造爆炸,你虽用了一些错误的谣言,但却以和平的方式斗争。
”索菲:“那你为什么还要惩罚我们?
”莫尔:“因为法律是这样规定的,没有法律就没有秩序!
”索菲:“你所引用的法律在1933年权力被篡夺之前还能保护自由的言论,但现在希特勒统治之下,自由言论导致牢狱甚至死亡之灾,这与秩序何关?
”莫尔:“如果人们不遵循法律那应该遵循什么?
同样的,谁来赦免?
”索菲:“遵循良知。
”莫尔轻蔑地回应:“是这样。
”随即拿起法典和索菲的记录本,“这是法律,这是人。
我作为侦探需要检查两边是否全等?
如果不是的话,必须找出哪里出错了。
”索菲:“法律是会变的。
而良知不会。
”莫尔:“那如果每个人都自行决定其良知正确与否会怎么样呢?
特别是当罪犯想要推翻首领的时候,又会怎样?
这必然是一场罪恶的混乱,所谓的自由思想、联邦主义、民主?
我们曾经拥有这一切,我们也已经知道了这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索菲:“没有希特勒及其政党人们最终也会拥有权利和秩序。
法律保护是让每个人免于专制而非为了随大流。
”莫尔:“专制,随大流者?
你怎么可以如此轻蔑地谈论?
”索菲:“是你在轻蔑我们。
当你因为一纸传单把我哥哥和我称为罪犯,虽然我们什么都没做,只是试图用言论说服别人。
”莫尔:“正因为你和那群人不知廉耻地享用着特权,你们才得以花我们的钱在战争期间继续读书。
而我在那该死的民主时代只学会了做裁缝。
是什么让我今天成为警察?
是占领了普法尔茨的法军,而不是德国的民主!
如果运动没有爆发的话,我至今还只是呆在皮尔马森斯的一介乡村卫士。
《凡尔赛条约》的耻辱记录、通货膨胀、失业率、经济危机都是由我们的首领希特勒解决的。
”索菲:“让更多的人徒劳地送命!
”莫尔:“这是英雄之战!
你拿到的食品配给票和我们是一样的,和那些你鄙视的战斗着的人们一样,你拿到的和我们还要多,还要好!
你完全没有必要这样,你为什么会有牢骚呢?
我们的首领和德意志民族在保护你!
”索菲:“或者留在这维特斯巴赫的宫殿里,或者我的家庭受到株连?
”莫尔:“我们的士兵是在解放欧洲,使其摆脱富豪统治和布尔什维克主义,建立一个更强大更自由的德国,避免再一次在自己的土地上被人奴役,我告诉你!
”索菲:“当不久以后这场战争结束,德国又重新进军另一个陌生的国家,那里的人民就会指着我们说,我们毫无反抗地忍受着希特勒。
”莫尔:“当我们获得了所有战争的胜利,流血牺牲后终于换回了德国的幸福和自由,就像你当初在女子青年团所梦想的那样,你又会怎么说?
”索菲:“这样的信仰会在希特勒的德国消失的。
”莫尔:“如果我说的成真了呢?
你是天主教徒?
”索菲:“是的!
”莫尔:“教堂也要求你们要坚定信仰,哪怕是你出现了怀疑。
”索菲:“但在教堂里,人人都是自愿的。
而希特勒和纳粹份子剥夺人的其他选择。
”莫尔:“为什么你年纪轻轻就有这样的想法且甘愿冒险呢?
”索菲:“因为我有良知。
”莫尔:“我不能理解,以你的天赋和智商竟然不能思考和感觉国家社会主义:‘自由、忠诚、幸福’,有道义、有责任的国家政体就是我们的思想意识!
”索菲:“难道纳粹假借自由和忠诚的名义在整个欧洲造成的可怕的流血牺牲还没有让你睁开自己的眼睛吗?
如果不在希特勒羽翼未丰时去除他的权力同时建立一个新的欧洲,那么德国的名义就会一直蒙受耻辱。
”莫尔:“新的欧洲只能是纳粹的。
”索菲:“当你们的首领精神错乱的时候是吗?
你只需想想种族歧视就够了!
在我们乌尔姆,以前有一位犹太教师,被抓到冲锋队前,所有人都要在他面前走过并遵守命令朝他脸上吐口水,当晚他就消失了,就像1941年在慕尼黑消失的上千人一样。
据说他被送往东部进行义务劳动。
”莫尔:“你相信这样的胡说吗?
他们是自己迁移走了。
”索菲:“来自东部的士兵都说他们是消失了,希特勒是想让整个欧洲的犹太人灭亡,这种癫狂的想法他20年前就有了。
你怎么会相信犹太人是与我们不一样的人呢?
”莫尔:“这种分类只是为我们带来了不幸,但是你属于疯狂的,少不更事的青年,因为错误的教育,可能我们也有责任。
如果是我会用别的方法教育像你这样的女孩。
”索菲:“你信不信?
我非常地震惊当我得知纳粹份子竟用毒气和毒药来消灭患有精神病的孩子,我母亲的朋友们曾向我说过,那些孩子是怎样被护养院的护士送上货车的。
其他的孩子问,‘车子开往什么地方?
’护士回答说,‘车子开往天堂。
’然后余下的孩子们唱着歌登上汽车。
你认为,我受了错误的教育是因为感受了这些人的缘故吗?
”莫尔:“那是毫无生活意义的人生。
你也学过护理,你肯定也碰到过精神病人。
”索菲:“是的,所以我更加确定,无论什么情况,没有人有权对此进行判断,只有上帝才有这权力。
没有人知道一个精神病人的灵魂是怎样的。
没有人知道,痛苦中会形成怎样神秘与内在的成熟。
任何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
”莫尔:“你必须得适应,因为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你所说的与现实无关。
”索菲:“我所说的当然与现实相关。
与道义、道德和上帝有关。
「帝国的毁灭」、「苏菲索尔:希望与反抗」、「希特勒男孩」,被列为止战三部曲,所谓"止战"这个帽子扣的多少有点不伦不类,应该称为二战反思三部曲。
三部电影之所以被凑在一起,是因为他们有节奏的表达了希特勒的崩溃:法西斯教育系统的崩溃、法西斯信念的崩溃、希特勒本人的崩溃。
先说说法西斯教育系统的崩溃,即「希特勒男孩」,这部片子严格来说是一部关于青春成长的校园片,是批判教育体制的,来自学校和父母的残酷高压,最终迫使少年结束了自己生命。
这样的情节是不是让人想起死亡诗社和放牛班的春天?
用法西斯做背景显然削弱了批判的力量,希特勒死了半个多世纪了,教育逼死人的事儿一点不比他在的时候少。
电影把纳粹脸谱化了,纳粹都是邪恶的,因为纳粹的邪恶才导致了悲剧,这种思想十分危险,会煽动人们认为,消灭纳粹才能停止邪恶,实际上,不幸的是,现在人们就是这么想的。
首先,认为消灭某一类人才能有美好生活,这本身就是法西斯思想,其次,每个人都知道纳粹消失后邪恶根本没有停止。
最后,把纳粹妖魔化,无法解释当初人们为什么狂热的支持希特勒,难道当时的人们都是魔鬼吗?
以此代入,想想我们的文革,把罪责都推给毛泽东,能解释当时全国那么多人的疯狂行为吗?
毛泽东比希特勒还惨,希特勒好歹有一堆法西斯分子和纳粹整个政党作陪骂,毛泽东就孤零零一个人,好像他周围都是纯洁无瑕的天使。
「希特勒男孩」的导演十分年轻,但勤于思考,关于教育和体制还有很多话说,于是又拍了另一部电影「浪潮」,「浪潮」是优秀作品,展示了集权思想的魅力和蛊惑性,显然他想以此解释法西斯思想蔓延的原因,可惜还是不够深入,另文再评。
接着是希特勒信念的崩溃,「苏菲索尔:希望与反抗」,三部中个人最爱,女主角表现十分出色,不辜负她饰演的这位少女英雄。
这部电影通过对话把人物性格刻画的非常有趣精彩,即使在所谓的"法西斯铁蹄"下,施暴者也不是青面獠牙,都是普通人,做着自己的一份工作,个人面对个人的时候,没有你死我活的恩怨,都会有正常的同情心。
导演据说对女英雄被捕时最初的百般抵赖很感兴趣,果然,这段拍的简直是绝妙。
电影透露出的一些思想我很赞同,即每个人的境遇决定了他的思想,审讯官本来穷困潦倒,靠希特勒的政策才有这体面工作,他当然要拥护这个带给他荣誉的体制,那苏菲呢?
家境优越,教育良好,也正因如此有宽广的视野,知道屠杀的残忍,出于人类的天然良知反抗法西斯,所以,每个人做事都有个人的动因,把一群人绑在一起批判永远是片面的。
电影最后审判的情节太理想化了,两个罪犯在法庭上的几句演讲就把希特勒的军人们说的坐立不安,一副信念坍塌的样子,所有导演都犯这个毛病,为了表现而表现,完全不顾常识,法西斯信念这么容易坍塌,戈培尔这个天字第一号宣传部长也太失职了。
苏菲索尔是德国十大人物,是位英雄,她壮烈牺牲的时间是1943年,两年后,希特勒自杀,孩子啊,为什么不再等两年,任何理想都比不上珍贵的生命。
不过换了我是她,同样的机遇下,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她也不是故意赴死,没想到发发传单就会送命而已,还是太年轻,也好,生命无常,怎么都要死的。
最后轮到希特勒本人的崩溃,「帝国的毁灭」,记录希特勒最后的日子,饰演希特勒的演员简直是个神,希特勒本人活过来都未必比他演的好,要把大人物演出平常人的一面,是老生常谈,他完全做到了。
可是,这样的人物本来就不是平常人,到那个位置,尤其像希特勒这样把世界搅的天翻地覆的人,他早已忘了当平常人是什么滋味,这样看不到太多真实人类感情的片子,个人不大喜欢,尽管它很纪实。
这部片子完全没有探讨法西斯灭亡的原因,只是记录了过程,但要说导演没有意识形态是不对的。
戈培尔夫人在自杀前,残忍的毒杀了自己的六个孩子,一个一个毒杀,六个,一个镜头都没省略,导演把全过程拍出来给观众看,这绝对是限制级的镜头,作为大人我都受不了想大叫,这样做毫无必要,极大的挑战了观众的神经,完全是一种冷暴力,以暴制暴,导演想展现法西斯的邪恶,但这样的镜头遗憾的展现了他对暴力的喜好。
我心目中真正的止战作品是「西线无战事」和「永别了武器」,这两部书能唤起人对生命起码的恻隐和怜悯,想想那句催人泪下的话:"脱下彼此的军装,我们能成为兄弟",没有人会不反对战争,讽刺的是这样优秀的反战作品诞生于一战后,却依然没能阻止迄今为止人类经历的最大规模战争二战。
经典文学的思想内核都是普世的、人文的,这是人类的共同底线,其影响力是深刻久远的,但某个短促激进的行为依然足以把人类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在审讯室里、在拘留所的临时关押处、在赴死前的牢房中,索菲曾多次透过窗户眺望天空,脸上露出一抹令人迷惘的笑容。
这个场景让我想起一部七十年代的阿尔巴尼亚老片:《宁死不屈》。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中,银幕上英雄不少,《宁死不屈》里和女游击队员高唱游击队员之歌奔赴刑场的女学生米拉,就是其中光彩照人的电影形象之一。
片中有一个假枪毙情节,盖世太保故意把米拉带到阳台上,让她放眼自由的天空和美丽的城市,以激起她的好生恶死之心。
那个表面上道貌岸然的敌人还用一段充满诗意的台词去诱惑米拉,原话忘了,这段台词的大意是:窗外阳光明媚,人们过着美好的生活,可是,姑娘你却在这里坐牢,最终你会死去!
这段台词是邱岳峰配的,它成就了一位表面温文实则凶残的纳粹刽子手,也成就了一位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女英雄。
时至今日,英雄和献身提的少了,不过面对类似的牺牲,我们多少还会有些动容:谁不知道活着是好的呢?
为什么有些人为了自己认定的事业,为了自己理念中可能能拯救也可能拯救不了的某个群体可以做到殒身不恤?
太史公有云鸿毛泰山,他们的死是轻于鸿毛还是重于泰山?
吾知也有涯,这些问题恐怕还真不是很好回答就是了。
当今不轻言献身和英雄,好在人道主义这个东西还可以谈。
这部片子里的索菲,大致也是为了它而死的。
我看片儿有个习惯,就是比起正面角色我更喜欢注意反派。
从严格意义上讲,真正同索菲针锋相对最多戏份的警察摩尔——他对索菲的审讯从一开始的铁面无情到第二天的铁板松动,直到最后去刑场送索菲最后一程——并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反派。
他并没像许多片子里表现的那样对索菲残虐无情严刑拷打,而是冷淡但周到地礼貌待她,为她倒了手磨咖啡。
当索菲对他说起犹太孩子被成批送到集中营,护士还骗他们是去天堂的时候,摩尔的嘴唇抽动了一下,感觉他的心也跟被拧了一把似的,却还是强迫自己说那是国家必要的举措。
但谁都看得出他已经开始想方设法要拯救索菲,让她承认自己不过是被胁从才一时糊涂做出散发传单的愚蠢行为,借以躲避死刑。
尽管摩尔的努力是无效的,甚至也不能说他就一定理解索菲的理念,但索菲还是在他看似冷酷的心肠中打开了一丝缺口。
死刑执行前,摩尔去监狱里见了索菲。
索菲对他说她的父母会理解她的做法,摩尔点了点头——不发一语,却胜似万语千言。
摩尔和索菲又让我想起另一对很有名的审讯者和阶下囚:李忠岳和秋瑾。
李钟岳字申甫,清末山阴县令。
他作为满清官吏,却一直都很欣赏秋瑾的才华。
常用秋瑾“驰驱戎马中原梦,破碎山河故国羞”的诗句训教自己的儿子:“以一女子而能诗,胜汝辈多矣!
”到秋瑾事发,“犹思竭力保护之。
”秋瑾被捕后,李忠岳不忍心对秋瑾动刑,居然在公堂为秋瑾设座,两人就像主宾那样以平等的身份交谈,除了案情还交流文章书法。
秋瑾更是用朱笔给李忠岳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这句令后人传颂的绝命诗。
上官对李忠岳厚待秋瑾十分不满,勒令李将秋瑾“就地正法”。
李悲愤进言“供证两无,安能杀人?
”遭申斥,不得已而行刑。
刑前李对秋瑾说:“余位卑言轻,愧无力成全,然死汝非我意,幸谅之也。
”秋瑾死后,李更是力保秋瑾最后的尊严,不枭首,不剥衣,虽被革职,也并不后悔,只是“未能保全大局,是所憾耳”。
卸任归家,李忠岳的精神也垮了,他经常独自一人“注视默诵”秋瑾遗墨“秋雨秋风愁煞人”,边诵边哭,甚至到了一天三五次、甚至七八次的地步。
这份悲愁无法自解,李忠岳最终选择自缢以谢秋瑾。
死时距秋瑾赴义之日不过百余日而已。
李忠岳之殉秋瑾,“浙人追思之,及秋案昭雪后,乃为立祠西湖上,岁时祀之。
”李的神位最终入祀秋瑾祠。
秋、李两家也成为至交。
如果非要说摩尔同李忠岳都是志士,显然是不对劲的:他们不过是在当时的现存体制下选择捍卫体制本身的普通人。
摩尔最终批捕了索菲,李忠岳选择审讯而非援救秋瑾,都证明了他们同对方并非站在同一个阵营里,更谈不上理解索菲和秋瑾的所作所为。
但他们却也出于某种原因,对自己审讯的对象表现出了或多或少的善意,我愿意将它们归结为“人道主义精神”,又或者借索菲之口将其归为“良知”一类。
他们不知道怎么做是对的,但却明白如何做是错的——或至少是隐约觉得“这么做或许不对”,这也就有了摩尔为索菲送行,李忠岳为秋瑾自杀的两幕。
秋瑾殉难,我们或许只会扼腕,而不会怎么后怕,因为秋瑾之死是完全没有法律程序的合法可言的,你可以说清廷昏腐,但也只是如此罢了,能怎么样?
但索菲之死可就吓人了,她所经受的审判程序几乎完全(非全部)是合法的,没有严刑拷打,鲜少精神虐待,该有的法律程序都有,但法律本身的内容却是恶的——你们看,有时候合法比非法更善于杀人。
这是两种不同的严丝合缝密不透风,哪种都有残酷的地方……但索菲和秋瑾们却仍旧敢于在这间铁屋子里用生命发出呐喊,我想或许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由于摩尔和李忠岳们的存在吧——如果在制度的维护者身上,你都能看到策反成功的希望,那就更没什么理由去怀疑自己的信仰和选择了。
《希望与反抗》影片结尾处,女狱吏出于同情,明知违反规定,还是给了索菲一根烟的时间让她和同志见面……索菲的眼眸中溢出的除去笑意,还有希望。
说起狱吏,我就又想起十几年前读过的一本书。
书名和主要情节印象不深了,但对里面一位狱吏的名字——韩加德尔——倒是印象深刻。
原因很简单,作为一名狱吏反动派,他简直太不称职了,居然为监狱里关押的革命者们提供良好的饭食、住宿条件甚至图书,还带领他们制作植物标本……总之在韩加德尔的管理下,监狱实在不像监狱,折磨和惩罚也实在不像是折磨和惩罚,但这个形象却让人愿意相信它是真实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只是普通人,做不了索菲和秋瑾能做出的壮举,但在最大限度秉持个人良知的范围内,并不妨碍我们做一位警察摩尔,或是一位没有自杀的李忠岳、一位活在现实中的韩加德尔。
我们可以说,英雄用他们的牺牲换来了我们今天享受的和平;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说,是那些心存良知的普通人、那些韩加德尔们,保护了英雄心中的希望呢?
索菲的希望,或许其中有一部分就来源于他们。
于是,索菲的反抗,才是那样无悔而毅然。
迎接死刑的那一天是明媚灿烂的阳光,微微有坠落之势但仍然温暖和煦,透着橙色的光。
无尽的蓝天,就算我千万次看你,哪怕有一次你朝我看一眼?
你孕育着仁慈,孕育着万众,孕育着礼赞的殿堂。
我年轻的生命就要朝你奔去,虽然不是我计划之中的,但是我情愿,因为在有生之年,我已向往很久。
那些人如此急于将我们审判,是因他们知道自己行将终日。
是因他们挖掘了我们身上的病痛,让人民看到。
阳光依旧灿烂,小夜曲和童谣还会通宵演奏,新鲜的血液流的更快,这些,我已经看到。。
我愿选取Sophie在行刑以前对Hans和Probst说的这句,作为标题。
故事发生在二战时的德国,慕尼黑的大学生秘密地在一些公共场合写标语,表达对于纳粹统治的反抗,其中Scholl兄妹决定涉险将传单在大学中分发。
他们的行动很轻易地就被发现了,他们被逮捕,被审问,到最后行刑。
这故事不过几天时间。
整部片子,仿佛德国这个民族,不多一分一毫的修饰,在影片情节内容安排,拍摄技巧运用等方面都十分的精要。
希望·天空·阳光在最初的审讯时,Sophie面对严峻的检察官,在空隙间会望一望窗子,仍能够望到蓝天。
这蓝天客观上不过是蓝天,但是更多的代表着Sophie心中的希望。
在最初一轮审讯结束之时,Sophie被短暂地逮捕,随即又将被释放。
Sophie望望此时的窗外,是红砖砌成的墙,黯无天日,她笑了,她不必面对这样的窗口。
然而就在此时,一通电话宣告Sophie她无法重获自由,就差那么一点点。
审讯继续,检察官妄图 Sophie能够供出更多叛国罪犯,此时的天空被拉起的窗帘挡住了。
尽管Sophie把她的智慧、信仰真诚地与检察官分享,检察官并不为所动。
检查官也无法动摇一点点Sophie的世界观,她的理想,他拉开窗帘,背对着窗,然而Sophie看到了灿烂阳光,看到茫茫天空。
即使是Sophie被关在监狱,她也时常伫立于窗边,那个小小的窗,却有充足的阳光,能看到辽阔的天。
在空袭的晚上,她似如春笋兀立迎接春雨的洗礼,她勇敢地站立,彷如不畏惧盲目的爆弹,彷如自己是自由的,而不是被监禁的。
Sophie对着小窗口,呼唤她的上帝,呼唤又是宣告着她的希望。
最后Sophie被带出监狱,她即将面对死亡,却如一个初生的孩子,闭目沐浴着纯净的阳光,那一刻,仿佛世上没有了杀戮,每一个人的生命都被尊重,没一个灵魂都是自由的。
反抗·言语·神情贯穿全剧的是,那些为理想的争辩,到处都迸发着希望的信念,反抗的坚定。
人的思想、信念通过语言这一载体得以传达。
在Sophie与检察官对峙之时,自从她明白自己已经无法逃脱,只有承认自己的“罪行”时,她毫无逃避,她为自己的行为自豪。
她一直都是那样坚定和骄傲。
她反问检察官为什么犹太孩子和他们一样却被无情地用煤气、赌气杀害;为什么一个在他家乡的犹太牧师受到所有人的侮辱,而后毫无悬念地被杀害……她质疑检察官,他依据的法律妄图带来秩序,不过是希特勒用来高压统治,剥夺人们言论的自由的凭借。
她认识到,她的民族正在被引导向一条死路,当希特勒失败之时,她的民族,会被世界人民排斥、指责,指责民众没有反抗希特勒的暴行。
她回答检察官尖锐的问题,民众触犯法律,检察官觉得应该让民众遵守法律,Sophie镇定地说,法律是人制定的,法律是可以修改的,依据人的良心。
人们,在民主社会,每一个人都可以享有自己的权利,免于专制的伤害……德国是一个寒冷的国家,人们时常说寒冷环境中长大的人更理性,而德国就是一个盛产思想家的国家。
然而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通胀,失业这些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以及德国在一战后的耻辱:凡尔赛合约……这,使得德国一部分人沉醉在希特勒的蛊惑中……然而在此情况下,仍然有清醒的人,大学生——他们是这个国家的未来,青年能带来希望。
在所谓的诉讼时,一个身着红袍的法官几乎把整个诉讼的发言几乎都自己说了。
所有的审讯程序都是虚设,辩护律师,听证人,全部都鸦雀无声,更不要说反对的声音。
没有反对的声音就不可能有公平的审判,当只有一条所谓绝对正确的信条时,它必然是需要被怀疑的。
真理是不需要歇斯底里的,真理并不需要强词夺理,指鹿为马,而法官恰恰只会抢断被告的反驳,只会大声呵斥,你看他额上青筋暴起,再看看镇定凛然的Scholl,正如Sophie所说,正因为法官以及所有纳粹思想的拥护者,纳粹之所以逮捕、审讯、处死他们,是因为纳粹的恐惧。
在影片中,让人为之一振的除了那间歇出现的天空、阳光以外。
还有坚信希望坚定反抗的拥有共同理想的青年们的眼神。
无论是他们独处时流露出的勇敢还是他们相互传递的鼓励,相互传递的希望与爱。
你能在他们的眼睛中看到他们的力量,能从他们的眼睛中获得力量。
就在行刑前,监狱的看守给了我们一个小小的安慰,虽然这不符合规矩,三个“战友”——Sophie、Hans、Probst.围成一圈,同抽一支烟,他们微笑,为共同的理想而死,有能够分享思想的知己一同赴死,或许是一种英雄之泯灭的安慰。
他们拥抱,仍旧微笑。
Sophie首先被带去行刑,她说:太阳依旧照亮天空。
她被押向刑房的路上,充分汲取着阳光。
她美丽而年轻的面庞,在阳光下温暖,彷如新生的婴儿。
思想是不死的。
我想起了《V for vendetta》中,最后的枪战场面,惊慌失措的官员一个劲的放弹,嘶吼:Die! Die! Why don’t U die? 接下来就是:Beneath this mask there is more than flesh,beneath this mask there is an idea.And ideas are bulletproof.
人民法院(德语:Volksgerichtshof)为1934年由德国总理希特勒所创立的一座特别法院。
由于希特勒就当时法院对于国会纵火案的审判结果感到相当不满(因为其中一些人被宣判无罪),所以希特勒便在宪法框架外另外设置了一个独立运作的法院,称之为“人民法院”(Volksgerichtshof)。
本法院的管辖案件为广义的“政治犯罪”,包含了像是黑市、怠工、失败主义,以及叛国这类的案件。
这些案件将被人民法院视为“腐蚀战斗力”(Wehrkraftzersetzung)并且因此判处相当严厉的惩罚。
进入到人民法院审理的案件中,有相当多数的案件会被判处死刑。
人民法院死刑判处率的最高峰是在罗兰德·弗莱斯勒担任院长之时,像是意图谋杀希特勒的7月20日密谋案即是在其主政时进行审判。
大多数被人民法院判处有罪的案件都会在普芦茨恩湖监狱执行刑罚。
而人民法院的审判过程多为“摆样子公审”,像是对于苏菲·索尔和她哥哥汉斯·索尔以及其他参与白玫瑰反抗运动之人的审判多在一个小时内便审判终结,且其中不允许任何一方提出证据或对案件加以争论。
法庭上的审判长往往像是检察官一般,对被告加以指控,接着便对被告加以定罪,并在被告律师未为任何反对意见的情况下加以宣判(不过被告律师往往也选择保持沉默)。
毫无疑问的,此种审判程序完全背离了当时德国的通常诉讼程序和法律,人民法院也因此被称为“袋鼠法庭”。
星期天在家看电影,是德国2005年拍摄的《Sophie Scholl - Die letzten Tage》《索菲—绍尔:希望与反抗》,国内有翻译名为《帝国的毁灭II》,说的是慕尼黑的兄妹俩作为白玫瑰反希特勒组织成员,在一次散发传单行动中不幸被捕,索菲秀尔,一个21岁的姑娘,坚持立场,视死如归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45年的2月份,虽然故事中审判是政府精心安排的闹剧,但前面的大量侦察过程仍使我感到震撼。
已经有了纳粹的残暴先入为主,索莫秀尔又是一个女人,从她被捕的那一刻起,边看边为她担心 ,她一定会面临痛苦的折磨。
但没有,侦察员先是完全相信了她看似圆满的辩解,第二天就要决定释放她了。
就在要签字时, 又取消了释放。
因为侦察员发现新的证据,在新的证据面前,索菲承认了散发传单的行为,并说有关的都是由她一个人完成的。
侦察员明知她在撒谎,从桌上站起来,大声咆哮,这时候我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残暴的纳粹,惨忍的手段,什么抽指甲,老虎凳,辣椒水,还有专门针对女性的污辱,一定无所不用其极的...多亏我没有捂住眼睛不看,原来,并没有这些花样,侦察员给索菲一杯咖啡,就从咖啡的品质开始辩论起了公民的责任问题。
回到监室,也没有什么软暴力的折磨,比如什么“熬鹰”、“吊人”等,怎么了?
难道这些都是共产党的专利不成?
这些手段到了21世纪仍在中国流行,这里面的问题到底在哪里呢?
这样说也许并不恰当。
记得前几年看过一部国产主旋律电影《风声》,那里面国民党折磨周迅主演的共产党女主角也 是这些残忍的手段。
该如何解释施暴者的动机呢?
在他们摧残同类的时候,他们没有把被折磨的人看作人类,他们的一举一动说是兽行都是对野兽的污辱。
这样的执法者,其实他们心中并没有对法律的敬畏,他们的行为只是自己阴暗心理的泄露。
法律的内容就是权利和义务,但在权力的异化下,没有道德的人权力看作没有边界的力量,而没有考虑自己也应受到约束。
西方基督教中“人的原则”是:你希望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别人。
我们的教育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但这些人以否定的逻辑来推论这个问题,他们的逻辑是:我的地位特殊,当别人确切地不能以我对待他的方式对待我时,为什么这作为我自己必须以好像我是另一个人的方式来行动?
(这是卢梭在《爱弥尔》中的话,原义为什么这作为我自己必须以好像我是另一个人的方式来行动,如果我基本上可以自己永远不会陷入他那种处境?
)但所谓天意并非如此简单,“天道好还”是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
你所对待的这个人可能没有能力以你的行为还于你,但你的行为所培养的环境中成长的人会以你的方式还给你。
因此,当我们看到文强一只脚把一个人的脑袋踩在地上大摆POSE的时候,基本上能够猜到他的命运归宿了,不必再听江湖的传闻说被踩的人发狠说“你比我死的还殘。
”果然,有一个更强王立军用比文强更强的手段来对付他了,也收拾更多的人,可王立军也没有接受教训,又以为他是“特选”的,到头来持剑伤身,不得不弃剑寻求制度外的保护。
因此我认为,一种法制理念,一种道德义务和对法律的敬畏是最重要的,无论良法恶法,严格遵守是最起码的前提。
不是为纳粹唱赞歌,但这样的观点也许已经不是电影要表达的主题了。
我听见他们在发抖!共产党在发抖!一切压迫人的人在发抖!
我们不就是电影中描述的民众么?
这不是一部红色影片么?电影中我党地下工作者不也这样?不太喜欢女主嘴边的笑容……
最讨厌这种电影
没有沉重的历史 便没有今天的昌盛!
追求的阵痛是十级的疼痛,但每一个母亲都知道,诞生的将是世界上最完美的造物。大学生的天真到现在仍然是一种痼疾,它赋予了我们理想主义和热血,却教不会我们到哪里寻找自己的出路。没有成为牺牲者的,必将抱着那种自以为神圣的信念走下去,然而事实是,只有遇见了死亡,才会懂得经过反思的坚定。
审讯官和法官歇斯底里逼问的形象简直就跟大家印象中的元首翻版一样;女主令人钦佩,将“坚毅的灵魂和善良的心”诠释得非常到位(有时我真觉得某些素质是天生的,后天只能强化);行刑竟然不用枪决而是铡刀!这点惊到我。
最爱电影之一
那个是审讯的警察没那么令人憎恨,最后审批的法官就令人厌恶了
那个时期的纳粹法律与秩序,的确值得研究
还行。
热血学生革命史
有多少人和他们一样,为了自由为了人民真正做到始终如一。又有多少人会被历史铭记。感谢他们。
女猪脚淡定的一腿啊。有些个人东西,特别是一对一的审判。看着看着,女猪脚快憋不住了.....3.5stars。2011,,0120,20:25
CCTV-6 初3
悲伤。。。泣不成声
某种意义上说,对于「政治正确」的主题和「反抗纳粹」义士的渲染都过分,当真实而设身处地在某个暴政下,其实不存在纯粹的反抗精神,影片将重点放在索菲娅和审讯官的辩论上反而显得空洞且充满对当下观众的说教。
两星半。感觉就是把真实对话记录原封不动搬上银幕,无论是反抗与勇气都表现的特别教科书
如果世上只有大海,蓝天和微风该有多好
好题材被导演给拍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