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的时候,喜欢到好友家里玩,有次在她家的书架上发现了Pride and Prejudice,然后认识了Austen。
喜欢外国名著,天性浪漫的少女时代,受影响最深的是初一的这部Pride and Prejudice,还有初三的Gone with the wind。
我曾自省,造成今天局面的是否和这两部小说有关。
Persuasion在十年前读,肯定不会喜欢,那时候,爱情的标准还是Lizzie和Darcy,哪里有这种卑微痛苦,最后才峰回路转的爱情?
但是十年后 的今天,Persuasion似乎有了更现实的意义,牵强的happy ending现在看来是多么的苍白无力,根本无法自圆其说,我甚至可以说Austen是自欺欺人,掩耳盗铃。
就是这样的Austen,整整影响了我十几年。
我只能苦笑。
在读她的小说后的很多年,我都不知道她自己的感情经历,和Tom Lefroy,在传记中只有6页的篇幅。
在当时的英国社会,为了爱情而结婚是一个愚蠢的游戏。
Tom Lefroy是一位律师实习生,长相英俊、聪明过人,但也十分拮据。
不久就发现了与自己心灵相通的Jane Austen,两个人彼此找到了无数共同的兴趣爱好。
他们在小树林里唇枪舌战,在人群拥挤的舞会上翩翩起舞,两个人陷入了爱河之中。
但他们受到父母以及亲戚的反对,Tom提议私奔,导致的后果很显然将会是灾难性的。
Austen的家庭经济状况不好,而她也将面临贫困和蒙羞。
Tom在爱尔兰的家庭也指望他能够出人头地。
如果选择了逃跑,所有的一切都将毁于一旦:家人、朋友和财富。
两人最终劳燕分飞。
这部Persuasion是她最后一部作品,Anne和Wentworth不就是她自己和Tom Lefroy吗?
现实中,Tom成为了成功的律师,成家立业,有了可爱的妻儿,而Austen既无法接受无爱的经济婚姻,也无法抛弃物质与现实,依然孑然一身。
所以在Persuasion压抑凄苦的前半部写完后,她后悔当年选择留下而不是与Tom私奔,从而失去了本该属于自己的幸福。
Austen觉得自己太可怜了,才在Persuasion里让Wentworth功成名就,衣锦还乡后还对Anne无法割舍,念念不忘,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圆了自己的一个梦。
也让200多年来,所有姿色中等,家境一般,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女孩们殷殷期盼着属于自己的Mr Darcy出现。
而真实的Tom Lefroy在回忆当初这段感情的时候曾把它称为“男孩子的爱情”,也就是说有一定的冲动的成分。
男人和女人的思维方式真的不同,所谓情投意合,忠贞不渝的爱情未免不是女方的一厢情愿而已。
我没有读过原著,但在07版本中,镜头处理方法还是很现代的,Anne几次在写日记或是照镜子的时候,审视镜头,仿佛在问镜头前的我们,你是这么想的吗?
我很震撼。
Austen强调理想婚姻的重要性,并把男女双方感情作为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
但这是个弱肉强食的时代,以前被自己被Austen强烈鄙视的那些所谓因社会地位金钱而结合的婚姻在这个社会看来司空见惯。
有时我在想,这算不算也是种生存方式呢?
婚姻和爱情是不同的,而把Lizzie和Darcy之间的夫妻间因为对方的思想心灵相通这样的境界奉若神明,而且一奉就是十几年,敢情我是被Austen忽悠了吧。
因为连她自己在现实中都没有得到的东西,我为什么相信我就能得到呢?
在没去韩国之前,我一直很鄙视棒子的剧,认为这个世界上哪还有人那么NC地爱天爱,这是毒药啊。
然而到了首尔发现,他们的确是这么生活的,活在自己爱的世界中,其实这也没什么不好,只是不符合我国的现下国情罢了。
Austen的作品被英国人视为珍宝,所以我也不能说英国人没有被她对婚姻的价值观所影响,但是在中国,被Austen劝导,是行不通的。
Everything changes so quickly and I could not catch up.以前认为,Well-educated but poor,这样的女子往往因为懂得太多,才会格外痛苦。
但是现在想来,这样的女子要么没有认清婚姻的本质,要么就是不肯向现实妥协。
如果以后有了孩子,我绝对不会让他们接触不符合国情的东西,再好的东西脱离现实,也会是百害无益。
重新复习2007年的ITV的劝导,Lisa Hawkins和Rupert Penry-Jones主演。
不得不承认,这片子也已经看过很多遍了。
第一遍看并没有特别惊艳,但毫无疑问的是,它相当properly忠于原著。
2天前其实刚看过,还是想再看一遍,用它平复2022版对我的伤害。
并不是因为跟2022Netflix版对比,确实一遍一遍重温后,心境不同,才会更会理解它的味道。
惊奇的发现Anne和家人住的地方叫Summerset,OMG现在的我住的地方居然也是Summerset。
当年读书的时候从来不会想到这样一个巧合。
劝导的书是在大学里读的,还是图书馆借的书。
你看过傲慢与偏见,你看过理智与情感,你会发现劝导的不同。
还有那个年纪那些经历,你会突然发现一个19世纪的老姑娘,写出了touching你心里的东西,当年的你能想象的面对爱情的局促和慌张,你能想象自己期待的思念和眷恋,也就是这样了。
Jane所有故事都试图轻松和调侃的tone,讲一个happy ending的郎才女貌的故事。
只有劝导是一个更现实向,讲的是破镜重圆、失而复得,没有幽默和调侃,这次是欲言又止、怅然若失的痛与酸楚。
虽然最后的最后也是happy ending,可以想象Jane试图让自己对人生和爱情依然保有希望吧,或者她在希望有一天tom也能回头找她,跟她说:原来你还在这里!
其他故事里的女主都有女主的光环。
Anne是没有的。
故事里有几个key 冲突。
Time is the best healer。
8年到底会带来什么?
1、8年前后,Anne被劝导的19岁,重逢时27岁,Anne的相同与不同是什么?
2、Frederick是带着复杂的情绪回来的,他的不甘和愤恨,他的默默的关注,什么是他最底层的情感和期待?
3、Anne如何处理家庭关系4、爱情、或者人生决定,有没有所谓最好的决定,最正确的决定?
Anne和Frederick演的太好了,真的是每一个眼神都是情绪。
豆瓣上很多很棒的评论,也有一些有争议的评论。
哪有那么多应该这样应该那样,一个平凡的内心敏感的内向的姑娘,阔别8年,爱人重逢,狭路相逢;爱人是8年前被她拒绝过伤害过的,她还爱着他,但他衣锦还乡比当年更光风霁月,她失去青春和家庭财富,她会怎样面对呢?
他越在意就越愤恨?
他怎么才能知道她的心意,让她知道他的心意?
这就是当年我有限想象和体验中,所能理解的面对爱情的局促和慌张,期待的思念和眷恋。
你怎么整合guity,期待,爱,悔恨,自卑,矜持,犹豫,羡慕这些互相冲突的情感,还要装的若无其事?
好吧,内核还是小言。
所以还是饱含深情的心意如何相知。
最残忍的想象是,如果Frederick没有回来,他和Anne的人生会怎么样?
我会哭的!
先看了2007年版本,再看了1995年和1971年的版本,觉得2007年的服装、场景最符合现代的审美;在剧情方面,相较于原著做了较大改动,使得影片节奏更为紧凑。
最喜欢这个版本了,反复看了很多遍仍然会激起内心深处的悸动。
首先是服装方面,2007年的演员服装风格简洁,却又大有文章。
年轻姑娘如亨丽埃特和路易莎,她们提着洁白淡雅的裙子在绿色草坪上轻盈地欢笑奔跑,那是无忧的年华,情感可以犹如白蝴蝶般在花丛中轻易地飞起又落下。
而已是27岁的安妮,穿的多是珠灰等颜色的裙子,韶华已悄然逝去,往日短暂而又浓烈的爱情在单调庄园生活的反复思量中,熬成一颗粉紫色的珠子,在暗处沙哑地亮着。
男角色穿的多是黑白搭配(除了三妹她老公那身打猎服,哈哈),律师谢泼德穿着它配上圆框眼镜,是敬业谦卑透着一丝洞悉一切的精明;自带傲娇光环的沃尔特爵士穿着它凑在镜子前弄着那撮小卷毛,臭美得不要不要的;受过情伤的温特沃斯上校穿着它自嘲、调情、窥探和深情凝视,怨恨和深情模式反复切换都不会审美疲劳。
其次是场景,印象最为深刻的有两个地方。
第一个是开头的时候,安妮在短暂地沉默思考后,继续转身投入忙碌,长镜头跟着安妮匆忙地穿梭过摆满家具的长过道,仆人沉默地做最后的整理。
急促的背景音乐亦步亦趋,似乎是在驱赶安妮,此后一段未知的时间里,凯林奇的繁华将不再属于安妮,不再属于艾略特一家。
在原著中,并没对这一场景多加着墨,只是一笔带过。
而这却又正是安妮八年琐碎生活的一个缩影,其他版本如1975年版本中,安妮在上克罗斯来如何巧妙周旋都不如此处的孑然来得精彩。
第二个是莱姆的海堤上,原著中莱姆的风景优美引人入胜,在安妮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2007年的影片中把莱姆之行作为叙事背景,紧凑地把哈维尔和本威尔二人同温特沃斯之间的可贵友情、艾略特先生的初次登场、路易莎事故一并交代清楚,干净利落。
莱姆海边,天色阴抑,海风呼啸,海鸥嘶鸣,海浪拍打着礁石,浪花时不时溅到堤上。
在壮丽的自然风景前,高谈阔论往往显得做作。
于是,一行人,或结伴同行交谈,或二人挽手漫步,或独自对着海若有所思顺便偷窥,真是妙!
一群人相处时最舒服的方式是散步,而简奥斯汀里的人尤其爱散步(哈哈)。
此处尤其喜欢男主和女主互相偷看。
啊哈哈(YY小剧场 女主:“我在看海,我没有看你” 男主:“我也在看海,我才没有看你呢!
”)再次是剧情,2007年版本改动较大,相信看过原著的大家都发现了,我这里也就不再赘述一遍怎么个改法了。
更改过后的剧情激化了冲突,叙述更为紧凑,加快了剧情进展。
(晕有说等于没说)。
但是我对于改动过后的版本有一些遗憾。
改过之后,编剧把原本属于哈维尔上校和安妮关于男人和女人谁更为忠贞的对话挪给本威尔,这是最大的矛盾,本威尔的老婆才死半年就移情别恋了,哈维尔才有资格抱怨的好伐而这也导致温特沃斯在安娜跟前写信的那一幕无法呈现,唉总之,2007年版本比较符合我个人的观感,偏冷硬风很符合我心目中的《劝导》。
Persuasion这个单词有着不容质疑的力量,甚至带着一种迫人的权威,年仅19岁的安妮在它面前拒绝温特沃斯,究竟是出于屈服还是真的理智思考,个人认为两者参半甚至夹杂着谨小慎微的怯懦(尽管作者认为安妮真的是为了温特沃斯的前程着想)。
每个《劝导》的读者所理解的安妮是不一样的,导演看到的安妮是由怯懦变得坚定的,最终奔跑起来追上温特沃斯。
而这也是我最喜欢的地方,这样的安排似乎是给所有曾经因怯懦而失去爱情的我们一次机会。
我真想对你说:请你原谅我曾经的怯懦,请你再给我一次机会,请你等等我!
我很喜欢看电影,但也比较肤浅。
反正电影里总要有养眼的帅哥美女,才能让人有看下去的欲望,如果要靠情节去打动人。
就如和一个心地高尚却又丑陋无比的人谈恋爱,要入戏得花上一段时间,或者和大多数人一样实在受不了第一眼感觉就这么差,马上打了退堂鼓。
《劝导》是个很虐心的故事。
经过多年的等待和煎熬有情人才终成眷属。
2007年的版本中,女主长得还行,男主很帅。
所以庸俗的我觉得这是最好的版本。
但之前的95年版就差许多了。
好吧,那是大叔大妈在谈恋爱。
我看了个开头,就全部略掉了。
还是去看小说吧。
至少看文字还能充分发挥想象力。
“安妮•埃利奥特几年前还是位十分漂亮的小姐,可是她早早地失去了青春的艳丽。
不过,即使在她青春的鼎盛时期,她父亲也不觉得她有什么讨人爱的地方,因为她五官纤巧,一对黑眼睛流露出温柔的神情,压根儿就不像他。
如今她香消色退,瘦弱不堪,当然就更没有什么能赢得他的器重。
”这段话还是很能让人浮想联翩的,安妮柔弱优雅、温婉可人。
这样的佳人,就算是经历岁月洗礼,身上多多少少也会留着小女人楚楚动人的气质。
读书和看电影的区别就在于,书籍会给你想想的空间,电影却把想象的事物直观化了。
直接表现出人们想象中的人物情景。
有一百个读者,就会有一百个哈姆雷特。
电影人是造梦师,但众口难调,造出来的梦并非人人喜欢。
能迎合大多数人的口味就很不错啦。
近些年来,奥斯汀的小说人气高涨。
但有生之年奥斯汀并不被大众所看好。
在同时代的作家中,奥斯汀写的小说是“鸳鸯蝴蝶派”。
不够大气、只是女人间的嬉笑怒骂。
但故事留给人的深刻思考,却持续至今。
我们的内心需要各种各样的情感来充实慰藉。
所以总会有一个柔软的角落留给奥斯汀笔下那些可爱的夫人小姐们。
时间是一剂良药,会冲淡你的悲伤。
热闹的晚宴桌上,安妮这样用心地劝说着别人,一个沉淀了八年,仍然困惑于恋爱的剩女。
曾经有一个年轻的孩子说过,你花了十年的时间去追求她,她不喜欢你,你就算再花十年,也是徒劳。
我们的时间,可以摧毁一切。
我们执着的时光,也必然会牵扯我们的一生。
当安妮和自己的教母说出,我27岁了。
眼眸中的流动,仿佛是下辈子的伤怀。
年龄的大小决定的是女人的底线,一次又一次的退步,一次又一次的后悔。
其实这不是安妮想要的,也不是每个女人都希望的。
可是那是个世俗,除此之外,我们不能感到任何的变化。
一个剩女,一个骨灰级的剩女,其究竟原因,是因为她的执着。
我们都一样,渴望的是灵魂伴侣,将就又是怎么一回事。
年纪大了又怎么样,即使全世界都满意,我不满意,又能如何。
作为女人,孤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能看清楚自己,盲从世俗。
然而,我不得不说安妮是幸运的。
那么漫长的岁月,她的执着就在遥遥无期中,重新燃烧了起来。
不管她在努力地奔跑,用力地喘气……衰老的外表,毫无形象的话语,都让人羡慕不已。
这或许就是简奥斯汀等待一生的期盼,放下所有身段与世俗,只愿与你挣扎在岁月中。
三星for这部片子,加一星因为这小说本身。
Jane Austen的小说很适合给女青年们建立自信。
女文青们除了变成拉拉变成小三儿变成后妈,还是可以嫁得好郎君双双把家还的。
不美又咋地,没钱又咋地,剩女又咋地,总会有那么个长相家境给力的男子跟你谈得来迸发感情的。
啊,总是能嫁得出去的。
(⋯⋯)下面来看看这片子= =。
不漂亮的演员是一大亮点。
同05那幻化的Pride and Prejudice和95版Sense and Sensibility里面的帅哥美女们对比,这个Persuasion的演员们在外型上确实没那么出彩(Anne的演员是不是按照Emma Thompson来选的= =?
)。
所以正好focus on演技。
影片一开头就给了女主一个大脸部特写,时不时会有各种人的面部细节特写,要是在大荧幕上看应该会颇惊悚。
女主时不时会突然抬头直视镜头,从一开始写日记时的不安,到后面的痛苦,直到最后自信的微笑,每次的眼神都很不同。
这个处理很好。
看久了,觉得Wentworth其实挺帅的。
可惜的是这俩人在一起就是不来电。
就是不来电啊,唉。
剧情是比较符合原著的。
但我还是觉得转折过快,没有什么高潮起伏的(这是JA小说的特点...)。
尤其是Louisa跳台阶那一段,莫名其妙就跳了,没看过书的观众一定会很郁闷(不过说实话,有哪位没看过书的同志会愿意看这片子呢...就算看了也睡着了吧...)。
还有,最后让Anne万里狂奔实在很orz。
虽说我明白这是想从侧面反映这女子从被动接受现实变得坚定以及努力追随幸福,但这也太变态了吧。。。
最想吐槽的是服装。
为神马要让Anne穿成那样?
为了体现她的艰苦朴素还是格格不入还是主角身份?
别的Miss的打扮都很得体很能体现身份,Anne为什么要穿成女仆一样,还要搞大红大绿搭配?
唯一一件看得过去的是她在房间里面穿的那件。。。
睡衣?
衬衣?
就想到这么多。
Persuasion是我第三喜欢的JA小说,不知道因为啥。
这电影难说是经典,但相信我以后定会回顾其中一些片段的,比如说,Anne的各种眼神,这某种程度上给了我勇气。
大龄女青年们总是低眉顺眼,忙这忙那,天天把自己弄得比总理还忙。
用工作,用家人,用阿猫阿狗八竿子打不着的人的闲七杂八的事压抑自己,麻痹自己。
用忙碌掩饰空虚。
姐姐,您做给谁看呢?
Anne一开始就是这样,大宅院一楼二楼雷厉风行,乍一看还以为是女主人呢,可是呢,处境连寄人篱下的女侍还不如。
可悲啊!
估计还没等结婚,自己先休克了。
真应了Sleepless In Seatle那句话: 找着对象的几率比被恐怖分子挟持的几率还低。
论大龄女青年的七宗罪:1.“我很好”这句话像老太太的裹脚布一样总挂在嘴边。
您搪塞谁呢?
我们可都不是傻子。
谁都知道没对象的闺女像根草。
瞧瞧人俞敏洪叔叔说得多好:“我们人有两种生活方式,一种是像草一样活着,你尽管活着,但你毕竟是一根草,你吸收雨露阳光,但你长不大。
人们可以踩过你,但是他们不会因为你痛苦而他感到痛苦。
人们不会因为你被踩了而怜悯你,因为人们根本没有看到你...”( 尽管俞叔叔本意是教育我们成才的,热爱英语,一时半会儿找不着工作的小盆友们可以找到原版视频慢慢膜拜。
结果让我给借花献佛了。
)总之啦,老姑娘的处境就是冷暖自知啦。
2.听信叔叔婶婶大爷大妈七舅老爷之流的“当初是出于我们的负责和谨慎才不让你跟那穷小子好呢”拜托姐姐,估计你这一生都是被家长安排好的吧。
小屁孩时,他们为我们选幼儿园小学中学。
好不容易熬到18岁了,又被强行选大学念硕士一路念到烈士。
说到底自己的鞋自己知道紧在哪里。
搞对象这种事还是姐姐们有回主心骨吧。
说的不如唱得好。
人家fall out boy唱了“I don't care what you think as long as it's about me. The best of us can find happiness in misery.” 毕竟遇到真爱比嫁到大款的机会小多了。
有姑娘会问:我怎么能知道那是不是真爱呢?
要我说:如果真的遇上错的人,大不了大叫一声:妈的!
老娘错了!
好歹咱也做了把看错罗密欧的朱丽倩吧!
尽管咱已经过了长痘的年纪,也重新体验了把叛逆少女求爱记。
3.对象没找着,怪脾气倒渐涨。
Anne自从八年前拒绝人Frederick以后,连Frederick的信也不看,那您还留着时不时拿出来yy干嘛?
要么打开看,要么就扔了,拜托干脆点!
少在那装黯然神伤样。
Anne看到Frederick把Louisa抱到怀里时差点没心酸到牙根,误以为Frederick和Louisa结婚时,差点没哭到晕死过去。
您当初干嘛去了?
现在不都晚了。
Anne的精神胜利法比阿Q还略胜一筹,美其名曰“Time is a great healer”并以之为座右铭还劝告他人向前看。
殊不知历史上的智者们早已点破过去永远不会过去的道理。
要不是Frederick最后向Anne表白,估计老处女真可能像林黛玉姐姐一样抱病气绝身亡。
4.我的心情只能记在我的小本本上。
八年后,当得知Frederick仅是不同往日飞黄腾达时,Anne拿出她最最心爱的小小日记本,记下她对无处可道的遗憾心情:“像他现在那么好的条件,是不是已经有了归属吧?
他现在肯定有妻子和孩子了吧?
我的内心真是充满了深深的遗憾啊”估计这样的女青年不在少数,上至八十,下至八岁。
到了情动之处,还会眼泪汪汪的留下深一行浅一行的“Now, we are strangers”。
然后,再在ktv声嘶力竭的高唱elva的《最熟悉的陌生人》,不唱五遍不罢休。
我说姑娘啊,和活生生的人交流交流吧。
三条腿的蛤蟆难找,找听你倾诉的两条腿的人可不难。
再不行找阿檬啊!
别把自己憋坏了,把自己憋成内分泌失调就不好了。
5.琼瑶综合症。
一天到晚一边愣神,一边碎碎念“I know my chance of happiness has passed away”“我们再也回不去了”诸如琼瑶奶奶的经典语录云云。
不仅语言像琼瑶,行为更像琼瑶小说里的圣女一样。
比如Anne,放着见到心上人的机会不要,却去给人当义务保姆。
幸亏Austen笔下留情,让她后来得以见到他,要不Anne就真成剩女了。
本人年少无知装叉时,也曾跟Anne有相同的爱好--贝多芬的《月光》。
那小调一听,眉头一锁,思绪那个万千啊。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个春。
大凡思春的少女,必有偷偷看情郎的时候。
不过,10几岁正常,20出头也还好,但您到了快30了,就别这样了。
“女孩的心思男孩你别猜”的年代已经是上个世纪的事儿了。
郭达唱得好“妹妹,你大胆得看看我啊,看看我,莫转呀头!
”6.抵制不住老娘儿们的闲言碎语“在她这个年级,哎,只能找二婚的了。
”“您们家闺女怎么还不抓紧啊?
再不挑没好的了。
”“你瞧瞧人家孩子都上幼儿园啦。
”这种话听到老姑娘心里无疑是如雷灌顶悲从中来啊。
有的人最后都躲在家里,不敢轻易出门。
去你妈的!
你应该这样回应。
其实在Miss Austen Regrets里,连Austen小姐自己也被母亲质问为啥当初不找那个有钱的叉叉少爷结婚,最后母女俩吵得气急败坏。
当她的小侄女Fanny要安慰她时,Austen小姐说“你可以质疑我的判断,但是你敢同情我个试试!
”同是Austen笔下的人物,看看人家Emma,瞧瞧人家看得多开:只有贫穷让单身可耻。
姑娘们,好好赚钱也是出路。
7.找个好人结婚,结束老姑娘生涯。
相信大多数人到头来不得不这样书写自己的命运。
也许有人说婚姻和恋爱是两回事,但我相信说这话的是那种从来不缺对象而且不负责任的人说的。
也许只有从来没谈过几次恋爱的老姑娘才是最懂爱最珍惜爱的人,因为爱情对于她们来说一直是奢侈品。
七宗罪总结完毕。
七宗罪纯属娱乐,请勿对号入座。
难得最后Anne不顾一切,一路狂奔只为找情郎的情节,才多少缓解了影片不尽的阴霾与压抑,也给观众希望和新生的信心。
有一个细节:Anne总是时不时地看着镜头,好像不仅在审视自己,也在审视着观众。
只希望我们都不会变成老姑娘。
To girls who believe in love,To girls who run for love,Cheers!
重新再看一次,竟然是虐剧。
那些说不出,无法说出的,或者因为机缘巧合的而无法说爱,从一开始男主角的愤怒和恨意,然后假意喜欢另外一个女孩不断虐女主,接着到了BATH,开始变成了女主和他的COUSIN传绯闻虐男主。
虽然我觉得这本才是奥斯汀真正的想法,为了年轻时拒绝别人而后悔才写了这本小说来圆自己的梦,希望真的有某个过去的人真的坚贞不二来解救自己。
问题是,男人都像CAPTAIN Benwick一样--爱那个逝去美好的情人,但是遇到某个OKAY的很快就会走入另外一段爱情。
人生本来就这样,永远都是MOVE ON.当然这对某些剩女来说,这部是部安慰,毕竟年纪大了还有一个那么优质的男的,性情好,有钱,强壮。
可惜现实都是现实。
看ANNE的妹夫,一开始追求的是ANNE,到最后还不是因为ANNE的拒绝娶了MARY。
JANE AUSTEN,总喜欢把他的小说写得很圆满结束,但是在现实里,你总看不到有这样的结局。
ITV 2007 年的 Jane Austen Season,播出了新改编的三部 Jane Austen 的作品,Mansfield Park,Northanger Abbey,和 Persuasion。
每部都改编成约100分钟的单本电视剧。
其中,Persuasion 无疑是整体上最好的,在摄影机运动和色调掌握上有独到之处,音乐配合出色,当然其中女主角 Sally Hawkins 的演出是最出彩的。
Northanger Abbey 的编剧是改编 Jane Austen 的熟手 Andrew Davis,感觉找到了,看得很舒服,女主角 Felicity Jones 身上有一种未经世故,情窦初开的少女的纯真和好奇。
可惜在情节安排上有些问题,故事似乎在最后十分钟草草了事。
而 Jane Austen Season 的第一部影片 Mansfield Park 可以说是一次不成功的尝试,选择 Billie Piper 来演女主角是个大胆的决定,可惜证明错误。
许多人说 Billie Piper 长得就不适合演古装片,不过我相信还是导演在总体设计上的失误,因为整部片子就没有 Jane Austen 的时代感,更象是现代爱情片,只不过角色穿古装,住乡村大别墅而已。
Mansfield Park 的节目质量 (production value) 也是三部中最差的。
所以 ITV 安排以 Mansfield Park,Northanger Abbey,Persuasion 这样的次序播出,是个正确的决定,把最好的留在了最后。
ITV 还拍了一部 Making of 的纪录片,叫 Jane Austen…Behind the Scenes,记录三部影片的拍摄背后的故事。
http://taohuawu.net/2007/04/03/itv-jane-austen-season/
再一次见了他。
他一定还是不肯原谅我。
The worst is over. I have seen him. We have been once more in the same room. A bow, a curtsy. I have heard his voice. And then, he's gone. He's not forgiven me. I've used him ill, deserted him, and disappointed. And worst is showing a feebleness of character in doing so, which his own decided, confident temper could not endure. Once there were no two hearts so open, no feelings so in harmony, but now we are strangers. Worse than strangers, for we never become aquainted. It is perpetual estrangement.
补。不喜歡這部翻拍!
快进看完。舔舔RPJ。
其实我对演员也没太不满意,除了我偶尔会觉得上校有点扭曲脸,大姐不够美貌以外。不过我对itv改原著的精神表示强烈不满!最高潮的写信那段给它打乱了分成两段!!不在一个空间写信还有毛意思!!谁让95BBC版的大叔实在是看不下去呢……那版这段至少还挺忠于原著情节的!
要好看,要淑女
没看过名著用电影来补……很喜欢这样英国风的东西,女主似乎演过某个很著名的拉片?中世纪的英国实在迷人地可以。那个时候的等级阶层也是分明地很。因为这个错失的爱情,八年以后勇敢地追回。故事就是这样的。大赞画面音乐和人物。
女主角真心很。。。那个啥。
欲拒还迎
女主角实在是太丑了,怎么看也不像个千金小姐,就是个大妈好伐!剧情还可以就是原著的风格大团圆结局!
在一切还为时不晚的时候,丢弃软弱和愤怒,成就何为钟爱。
男主角虽然长相不错,但是电影还是全靠女主角的演技称着。那段最后的奔跑让人感动,但是不太喜欢这种拍摄手法~
拍的没其他几部好
Once there were no two hearts so open, no feelings so harmony, but now we are strangers. Worse than strangers for we may never become acquainted. It is perpetual estrangement.
結尾和原著不太一樣嘛
最犹豫的Jane
改变差劲。路易莎的摔倒尤其白痴。
对《劝导》越来越钟爱,可惜一直没有出现我心中的Fanny.
剧情拍摄风格都不太喜欢,人名儿是真多,看不太进。尤其最后情节设置太流水账繁琐了,显得男主是个木头人,事件中女主性格描写也并不突出。
虎头蛇尾。。。故事的结局变成这样合适么?看着Anne气喘吁吁的在马路上狂奔,感觉和之前的那个默默承受的形象完全判若两人。Anne和别人对谈被Wentworth听到、并写下信的部分完全被改头换面,而这本应是最感人的。从外形上看,Wentworth够潇洒,但是Anne还是嫌老了点。
能把古装穿出PUPPY的效果RPJ你熊的(¯﹃¯)
BBC的男主角都那么美,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