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违的是,最近回归的日剧,演员阵容总是让人欣喜。
小田切让跟加濑亮是日本最钟爱的演员,嗯,真正的演员,电视剧跟电影只要有他俩的名字,自然是不在乎是什么剧都会想要看一看。
点心之家里,太郎从小失去父母后就跟爷爷奶奶同住,爷爷奶奶经营着小卖部,就是那种啊,在我们家的巷子里,我们看了十几年都没变过的那种小卖部,嗯。
老旧的装潢,各种零食新奇小玩意塞满的小空间,小时候最喜欢的小卖部。
长大以后,接手了家里的小卖部,可是现在7-11、全家这种24小时的便利店那么多,小卖部在渐渐入不敷出,太郎白天守着小卖部,晚上定八点的闹钟去建筑工地打工到早晨七八点的空档拖着满身污泥回家,奶奶很心疼,总是在八点太郎要出发去打工的时候给他做饭团,太郎分明说奶奶,不要这么麻烦了,奶奶说,我能为你做的只有这个了,不好意思呢。
爷爷过世后,太郎接手下这个店想的是,爷爷奶奶照顾了我这么多年,我理应是要好好照顾他们的,理应把小卖部继承下来的。
所以在奶奶说,太郎啊,要不我们把这个地方卖了吧,这个地段的话你还能拿到独立生活钱,奶奶也可以有一点,这样就足够了。
太郎却说,奶奶你别多想,我可以的。
可是啊,太郎在跟朋友在一起的时候,大家却还是那样的废柴,说着,啊,如果那个女生喜欢我的话就困扰了啊,我养不起她的啊这种话,对着十几年没见过面的礼子,依然开着小时候的那种玩笑,过了十几年初次相见的礼子吓得立马逃走了,第二次在小卖部遇见的时候,太郎却还是依然还是打着招呼,像这十几年没相遇的时光不曾存在一样,礼子说,啊,还好啊,你还能正常说话。
嗯,想到这里,开始脑子里只能闪现出画面了,礼子买了小卖部的零食跟太郎在后院吃着,跟着太郎把脚搭在另外一张椅子上,不拘束,礼子笑着说,真好,跟小时候一样;太郎打完工,拖着满身泥泞去帮礼子的儿子春马买了一个没有滴答响的闹钟,因着自己小时候其实最怕的就是房间里时钟的滴答声,感觉像是一分一秒在流失很快就会失去身边的人,非常恐惧。
他的温柔,像一个温暖而柔软的怀抱瞬间拥抱了自己。
所以说,演技派真的很厉害啊,日剧里的深夜剧里的演员真的很厉害啊,这些日常里的生活演绎得简直好得不像话。
继续期待咯
小小食杂铺,表面是讲述了一个小小食杂铺最终如何走向结束的故事,但实际上讲述的确实我们人内心的感情变迁。
小田切让和八千草薫真正让这部剧活了起来。
这部电视剧不像一般的日剧那么正能量。
虽然画面很温馨,但是全篇总是充实着一种堕落、慵懒与颓废的感觉。
就像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一样。
最初坚持继续讲食杂铺的理由,是对奶奶的感情。
但是到了最后,甚至到了接近半年都没有去养老院看望奶奶。
这就是我们人性最真实的一面。
你追求的东西,在一点点慢慢变化。
刚开始你追求着亲情。
但是有情却不能饮水饱,然后我们为了让爱的人过得更好,开始努力奋斗。
也就是在这个奋斗的过程,我们被那所谓的成功迷惑了,我们成为了追求成功的傻子。
只看重结果,忘记过程的傻子。
然后,我们的世界崩塌了,不是轰的一声突然崩塌,而是唏嘘一声悄悄逝去。
你只有看到世界崩塌了,才反应过来,失去的不止那么一点点,而且再也找不回来了。
但是,人们就是这样,只有真正知道了失去的痛苦,才会后悔曾经自己是那么的无知。
然而,已为时太晚。
一直到后三集才看起劲来,前几集清粥一样的叙事让我发现自己的口味变了…但这小小的故事其实很贴近我平凡的生活。
我的生活中也有那么一家一直还营业到现在的小杂食铺,在时过境迁的街道上,只有它还是老样子,从门面看去,四周和柜台里都填满了琳琅满目的零食和小杂货,小学绝对是放学后会光顾的地方,而现在也只是路过它而已。
小学时候各种记忆都在它周围发生,和同学相约吃早点,就是在它家旁边角落里的小锅米线,这家的小锅米线也是我记忆里最好吃的,长大后再没有吃过那样的味道。
小学中学的朋友家都在小杂食铺上下些的位置,外婆家也在附近,上下学都是和外婆一起来回,我总是坐在外婆卖拉拉粉和木瓜水的小桌车里,来回的路上最喜欢坐那里头看外面,矮矮的沿途的街景。
对于记性不好的我来说,这些回忆都是宝贵的。
然后和剧里一样,我身边的老友也是老同学,而长大了会发现,记忆里的其他同学也只是当时自己的印象中的样子,长大了再聊起来,才会发现自己小时候注意不到不懂的事情。
也有欺负过的同学,有被漠视的同学,有没被自己记得的同学,各式各样的同学都和自己有微妙的联系,一直到现在。
而同学们也经历着各式各样的人生。
这部剧从同学们的故事散开来,很容易让我们每个人都联想到自己,因为我们都多少有过同样的经历。
所以即使前几集差点让我想弃,也还是让我想起了我的各种同学,以及和他们之间的故事。
再加上前不久,我也经历了我的高中同桌不幸意外去世的事情,不禁感叹……差点让我想弃剧,还因为我现在有点看不下去这种都多大的人了还不能踏出一步的情节,三十几了都做不到,还要到什么时候才觉悟?
不过还好后面也还是有进步了。
其实也知道,人总是有些想一直守下去的东西。
我也一直赞成,有赤子之心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可是你不能不成熟。
可是往往也觉得悲从中来,什么都想抓住,在匆忙的人生旅途中,却不得不有些被冲淡的部分。
看到两个好友各自有了好的发展,看到他们神采奕奕的样子,我是很喜欢的,觉得啊帅帅的小田切和胜地凉终于回来了,但这其实也是出于自己对两个俳优的私心。
在曾经谁也会想我不会忘记,一定一定,可在时间的洪流中,有些心中的执念还是很难再坚持,就算是曾经最最重要的东西。
当三枝质问太郎时,也是对忙碌于当下的自己的质问。
看到这样的质问,让本来觉得他们现在这样很好的我,也想起了偶尔,自己也会在一个安静的间隙,觉得自己疏远了的曾经深爱的东西,心中的那种说不上来的感觉……我也曾经同样想着,不管以后怎么样一定要记得,一定要继续,一定要去做,可不知不觉时间就这样溜走了很久很久。
看到太郎居然有半年没去看过奶奶,我很惊讶,然后顺便庆幸自己前天刚去探望过外婆。
是的,在和太郎差不多的年纪,已经感受到时间的流逝有多可怕。
我深知有很多事情不能拖延,一定要抽空去做一做,因为我不想后悔,所以我也随时提醒自己,努力去践行。
食杂铺看了,发现好多东西是要重复看才能品出更多的意味。
我的感觉是这是一部心情好的时候看会觉得很温暖爱的家人和朋友都在身边,心情不好时候看会觉得很压抑,一群找不到生活的重心的人...看这种剧如果隔得时间太长会很容易只记住给人不好的那种感觉。
讲不忘初心的吧,太郎初心是想让家人能都在一起过上好的生活,第二集那个IT男自称丢了重要的东西,编剧好朋友一向感性,想的很多看的很透。
结果走着走着都不一样了。
还有就是前面说过的对不起这句话,都挺客气的...男主女主的结合,这么隐晦和彼此心照不宣,有一些话里藏的话和眼神交流稍不留意就要错过了,成年人的感情是不是就该是这样的,根本不需要很清楚明白...咱们,哦不我现在太像过家家了小田切让最后的造型,不错。
还有,这部剧挺安静的,不会叽叽喳喳咋咋呼呼,看不进去的人可能会觉得无聊,想感受的更多还是得安安静静用心去看。
That's my feelings.嗯我确实太多不懂的了。
不懂你不懂我不太懂生活不太懂世界。
我,慢慢来吧。
修养不够。
写给推荐给我这部剧的一个很好很好的朋友。
最近有点焦躁,生活脱离轨道。
即便在以平淡著称的日剧里,这部剧也显得格外慢。
民谣一般的音乐始终不徐不疾,演员几乎从来不大声说话。
比起后半段,我更喜欢前半段。
什么都不改变,剧情一点起伏都没也好。
就连遇上天使这样超自然事件也不发生都好。
就那样平平淡淡的,活在一个时间仿佛都停止的空间里。
以为自己永远不会变老。
以为大伙儿悠哉闲哉的生活一定是有什么意义的,虽然都说不出来这意义是什么。
这更像是猫的生活。
太阳出来了,就伸展身子享受阳光;倦了,就小睡一会;到了吃饭的时间,就去吃饭。
这种生活对我有一种说不出的魔力。
看《三丁目的夕阳》的时候,也对龙之介开着破破烂烂的杂货店,挣扎着写小说的生活很向往。
他的生活就像那间店一样破烂,但总觉得很温暖。
从那个时候开始,也萌生了在一个小小的地方开一家书店的想法,最好是海边的小镇,养一只拉布拉多,傍晚牵着他一起享受夕阳和海风。
如果身边还能有老婆和孩子那就更好不过了。
读舒国治的《理想的下午》的时候,也有这样的冲动。
说起来,应该是在我明白了人生本质上就是一个从来都没存在过的东西的时候,便有了这种,与其急迫,不如慢悠悠死去的想法。
在那个晴朗的午后,太郎和三枝终于想通了非洲饥荒和中东战争和自己没有一点关系,就算可以理解,但因为太远了,也不可能感同身受。
说的宽一点,生活其实和我们也没有太多关系。
所有要紧的事情,只是因为你觉得要紧而已。
同样的,所有的爱,恨,苦,乐和我们的关系,也没有想象的那么近。
人近中年的时候,如果不全身心地投入到某种东西里去,这种恍惚感就会很快膨胀起来。
对绝大部分人来说,这种东西叫做家庭与事业。
什么不甘心,什么悔恨,等你埋怨自己是个笨蛋一千遍以后,就会明白,所有痛苦根源都是欲求不满。
所以,好想有一个樱之屋这样的地方。
不但可以寄存儿时的回忆,还可以安置当下的生活。
噢,差点忘了说了。
龙也的出现真是好大的惊喜。
喜欢藤原龙也本人自然不用说,他出演的角色也好有力。
坚持了他永远不演正常人的作风。
对人生怀疑的时候,龙也的那句话可以作为一个评判:“过了30岁的时候,不是会回顾自己的人生吗?
然后我震惊地发现自己什么都没有。
”对于这个年入一亿的人来说,他说的当然不是钱。
每当灰心丧气的时候,就用这句话来评判一下吧,也许会获得意想不到的力量呢。
夜深的时候,轻微的声响会被无限放大,就像睡在爷爷奶奶之间的少年太郎,会因为墙上时钟滴答滴答的声音而无法入睡。
因为那声音仿佛一直提醒着自己时间的流逝,它会把爷爷奶奶也带走,就像带走爸爸妈妈那样。
于是,爷爷奶奶把那个会滴答作响的时钟藏了起来。
但后来,爷爷还是走了。
这个名为“樱屋”的小卖部位于一条普通的街道上。
虽然是在东京,但它和我们每个人童年时家附近的小卖部几乎一模一样,小得不能再小的门脸,极尽所能地利用每一处空间摆挂满各种花花绿绿的零食和小玩意。
“樱屋”为爷爷奶奶所有,太郎与两位老人相依为命。
爷爷去世奶奶老迈之后,33岁的太郎将小店继承了下来。
如同所有传统商业模式一样,小卖部受到了连锁便利店的强大冲击,如今的小孩子们更喜欢光顾明晃晃的现代化的便利店,“樱屋”每月的营业额不过3、4万日元,难以为继。
然而纵使奶奶多次提出将“樱屋”关掉,太郎都始终没有同意。
他宁肯夜间在工地兼一份工多赚些钱来维持这间风雨飘摇的小店的生计。
在他的眼中,这不仅仅是一家寻常的小卖部,更是他的乐园。
每一日,生意散淡的午后,他会和一起长大的朋友在“樱屋”后院聚集,吃零食,喝汽水,泡脚,有一搭无一搭地说着傻话,比如今天的腋下超级臭,或者每周去一次的红灯区……那么多年过去了,从晚上睡觉时害怕时钟滴答作响的少年,到33岁脸上布满胡渣,“樱屋”就是一个散发着温暖的安稳小窝,围墙外的植物茂盛地探出头来,小猫在墙头上打着瞌睡,脚边,绿色的蚊香升起一缕微烟。
日子疏淡如水,直至这一年的夏天,儿时玩伴礼子带着5岁的儿子离婚返回家乡……
最开始看是因为一个人,配着薛之谦的雨还在下,仿佛回到那年刚认识的时候,对方说的一切就像夏天的雨满腹心事。
尽管后来没有在一起。
现在是因为姥姥。
看的时候不懂为什么主人公不愿意回家看奶奶,现在我懂了,在姥姥离世后...因为回不去的是家乡...因为近乡情怯,因为时光带着你走,你有了更喜欢的为之骄傲的人和事情,过去的一切就像老照片一样定格了,与过去匹配的开心的或者难过的事都没办法陪伴你走了,而未知的未来向你招手。
回头只剩下了伤心,为了怕睹物思人,索性逃避。
姥姥的离开,我接到电话时是愣住的,那一瞬间镇定的就不像自己,直到看到某个小物件、枕过她珍贵的枕头,才泪流满面像孩子一样号啕大哭。
然后在平静下来的某一个时刻,我想起她,眼眶的泪夺眶而出,因为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个真正爱我的人永远的离开了,而你知道它原本就不多。
转:点心之家是一个关于时间的故事。
时间的新和旧在流动中的对比悄悄出现,关于某种生活意义的讨论也暗含其中。
这种意义不是什么好坏的争辩,而是距离的显现。
人生的进度条不断拉长的时候,你所看到的每一幕,和之前、再之前、再再之前、最之前的那一幕之间,到底有多大的差别。
没有人能倒着走回去,可是人人都能去扭过头去,看一眼那条走过来的痕迹。
幸运的人,还能看到那些脚印,再有些人,曲折得看不见,在有些人,连转过头这个动作都忘记了。
忘记了,变成一无来“自”,只能闷着头往前走,往前走,像五年后体面从容的太郎一样,只顾闷着头做一道又一道高级菜品。
当你在做这道高级菜品时,你会去想背后的代价吗。
可能是一整座被遗忘的樱屋。
小学的时候,学校附近有个小卖部,门口放一个擦的锃亮的玻璃橱窗,里头是根本不知道那批发来的三无小食品。
家长们都会严厉地警告我们不要乱买,吃了不干净会拉肚子,但每次看到五毛一包的无花果,还有各种不知道是山楂还是什么碾的粉末,中间附着一个塑料的小勺,还是忍不住掏钱买来一口吃掉。
午饭完毕的休息时间,也是溜出校门逛小卖部的好时光,昏暗的屋子里货架上摆放着各种花花绿绿的本子,攒够了钱买一个,又舍不得用,悄悄藏起来,谁知道等年纪大了打扫卫生时才发现,当年珍贵又时髦的本子早就过时了,而空白的字里行间全是年少时舍不得写字的小遗憾。
这家店大概早就不在了。
还好,让叔本季出演的点心之家让我想起了曾经的年幼。
一家小卖部从二十多年前就开始经营,一直到家里的孩子从小学生变成了三十几岁的青春早已走远的成人,仍在经营。
只是如同失去的青春年华一样,小卖部的营业也渐渐衰落,只剩勉强支撑。
不知道有多少人年少时的愿望就是长大以后开个小卖部,进各种自己喜欢的货,吃各种自己喜欢的零食。
就像让叔一样,三十几岁,依然能保留小学时同学们偷偷研究出的无敌吃法,棒棒糖沾跳跳糖,再一口含进嘴里。
如果能一直这么慢悠悠的生活下去,那可真是圆了我完美的愿望。
不过这样的话,观众就没有故事可看。
于是让叔就遇到了自己的小学同学,三十来岁的女同学带了个五岁的孩子,经过了和让叔奶奶的秘密交流,就直接带孩子跟叔告白了。
深夜剧进展如此迅速,剧情本来缓慢的好像带领观众集体怀旧,谁知神转折一下就进入正题了。
一直过着和朋友们懒散的喝个刨冰汽水吃糖的小田切让,才没马上答应妹子然后喜当爹呢。
他回到家以后,严肃地问奶奶一个问题:"你还记得小时候我睡觉时害怕钟表滴答的声音,爷爷细心地把钟用布裹好不让它出声么?"有时候,我们的碎片回忆大概不会记得那些大事,反而是一个声响,一个小小的动作,会铭记于心,一辈子。
靠小卖部生活早就支撑不下去了,所以每天夜里,男主还要打夜工贴补家用。
时代变得那么快,小时候曾经觉得当个小卖部老板,在放学时意气风发地把自己进的最棒的零食卖给小学生,是人生一辈子最风光的事。
长大以后才知道,曾经那么神圣的小卖部,终究也在时代的浪潮中没落下去。
人生大概还是不能顺着自己的愿望顺利的一成不变的走下去。
世界终究会变,即便窝在自己创造的小天地,也还是难免逃脱这样的规律。
不知道大家是怎样的,我小学时候超市,便利店还不流行。
最红火的是那种食杂店,卖话梅干,酸酸的糖,小浣熊方便面和各种贴纸海报。
还记得小时候喜欢柯南迷过飞轮海,大冬天冷得不行,全副武装的几个小孩放学了不会先回家,钻进暖和的小卖店,摘掉一身的手套帽子围巾,在成堆的海报里翻找自己喜欢的偶像海报,很厚的一摞,一张张不厌其烦的翻来翻去。
夏天的时候,手里顶多有个五毛钱一块钱的,五块钱应该是一笔巨款了吧,攥着手里的五毛钱,买一块浸满了色素的大冰块,咬一大口含在嘴里,真是太凉爽了,还会咯吱咯吱咬碎了吃,吃完冰块,伸出舌头都是橘子的黄色,葡萄的紫色,鲜艳得很。
还吃那种话梅干,芒果干,跳跳糖,真知棒,大大泡泡糖,无花果丝,干脆面,初中还很迷恋吃校外卖的电烤的香肠,洒多多的辣椒末。
现在那种店越来越少了,有时已经候散步会路过我的小学和初中,已经没有勇气再进去逛逛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已经不是可以随意逛食杂店的年纪了。
好像就一瞬间,就长大了。
这剧很妙,节奏缓慢,却又在不经意间发生了很多,猝不及防,却又情理中,并不突兀。
就像生活一样,看似没什么改变,我们依旧像模像样的活着。
可是内在的东西,那些我们曾经珍视的,熟悉的,亲近的,以为永远不变的已经不知不觉不见了。
但是我们又有了新的珍视,熟悉,亲近,以为永远不变的人事。
演员也很妙,小田切让有多帅,即使打扮成蘑菇头,胡子拉碴,穿着随意不过的衣服,好像睁不开的眼睛也能让我无数次在出现他脸部特写的时候被迷晕(这都是一个晚期颜控的胡言乱语)。
看着他们四个聚集在樱屋后院,幼稚的吃着零食,闲聊着,好像时光倒流回到了小学,几个小朋友背着大书包,回家的路挺远的,踏着夕阳懒洋洋走着,手里拿着棒棒糖或者大冰块,心满意足的拥有了全世界的甜蜜。
每个演员的演技都很自然,自然到你以为像是夏日的悠长午后,怠惰的,有点困,吹着风,下一秒就要闭眼睛睡上一觉,以为这样的午后就是一辈子了。
可能是长大了,不再喜欢那种非常跌宕起伏的剧,每次看到有人大仇得报,看到有谁喜极而泣,看到谁仰天长啸,看到谁志得意满都觉得不真实。
(也可能是我有病,别搭理我)快意恩仇,天崩地裂,干柴烈火,电闪雷鸣,深入骨髓,有情有义,仗剑江湖,翻鱼翻身,壮士断腕,我都不那么迷恋了。
人生好像又缓慢又重复,不可能是一条直线,人心也是复杂得不可说,哪有那么多痛快。
好在这部剧,也有奇幻和意外,却是以纯正的生活做底色,朴素又真实,另一种真实,也因为真实才痛。
一开始以为是治愈,后来有弹幕说是致郁剧,要给编剧寄刀片,才慢慢感受到编剧的用心。
他用好多集铺垫了一个无限接近童年的樱屋,却在时间的流逝中,渐渐揭开了生活的真相,我们会变,亲人会走,朋友会疏远,初心会忘,但是我们还是要这么活下去。
任性的人类喜欢如同小王子一般的孩子,却又不得不抛弃所谓的纯真,所谓的可能性。
说了很多扫兴的话,其实你是怎样的人,大体上不会变太多,而且我们被爱也是因为我们心里最真实的那个样子,掩饰不了。
这一生,我们想要长大,想要改变,却又在这过程里忘记了自己本来的样子,但是也别怕,那些走过的爱过的都留下痕迹了,这一辈子我们要做的不过就是不断地成为自己,变得更像自己,而所谓的长大便是更有勇气更坚定去做自己。
即使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励志热血,即使所有的天长地久,所有的快意恩仇鲜衣怒马都是一种戏剧,永远都追求不到,那么保持想要变好的姿态也好。
没有人可以真的离开自己的童年,无论好坏美丑
看第三集的时候,因为那段时间没有刷微博不知道有饼哥,简直惊喜!
不喜欢这种风格的,只看了几集,弃。
那么慢的节奏实在是看不下去了,男主的颜的确欣赏不来
本以为是治愈的故事 没想到这种安静的时间一点点过去的悲伤简直延续到了结局的最后一秒
让的表演看起来很舒服。
2018.5.22标记想看。已存。2018.5.23看1,2;2018.5.24三,四五六七:“小刚不会再来了”(看这片子,想到《纪实72小时》拍过一个小卖部的题材)。每集二十多分钟都是微缩的人生。后面是大概看的。整体4/5
如果就只是每天围绕食杂铺的缓慢日常,或许我会更喜欢
感觉应该是一部日系节奏慢慢的剧,但是各种跳跃。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家和亲情。努力拼搏,告别废柴,功成名就,回首望去,可能当年最为珍惜的时光,渐渐遗忘,一去不返,覆水难收。
打着治愈的旗号,结果完全是致郁剧嘛!从小住到大的房子,为了冤案卖了;相依为命的奶奶,不得不分开生活了;相识多年的伙伴,出车祸死了;一直被欺负的女同学,好不容易找到真爱,又得绝症了;最后虽然发了财,可那是2020年的事,怎么看也是幻想啊……
5.0 剧情好平…实在是太温吞了 结尾好套路 功成名就后的反省好虚伪 感情戏也让人摸不着头脑 这就结婚了可还行
唱歌那段太魔性了,先让我笑会儿……
小田切让打完夜工回家路过大桥,应该可以看到自己的大川端侦探社吧…
慢慢的一部日剧,讲述了几个人很慢很慢的人生~·~
实在是受不了这温吞的剧情了 5集弃
3.5;人生就是永远在告别,到最后发现自己孤身一人对抗世界时,就是长大了;奶奶宛如定海神针,守住旧时光的最后一篇乐土;后半段脑洞开得太大,天使音笑死我了。
好温馨
虽然有让叔这样行走的苏和绝配的尴尬美学,还是觉得这剧情太平淡了。每集的剧情都没什么关联,感慨的世事也没到点上。
看了3集看不下了,有一种为了平淡而平淡的牵强感,跟西瓜不能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