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看了不少宣称反战的战争题材电影,可是总没想看懂这些电影反战的主题到底体现在哪里,看完后只是对一些火爆血腥的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记忆深刻,可对反战的主题依旧雾里看花不知所指,不知道为什么反战。
这些电影顶多挂羊头卖狗肉,打着反战的高尚虚伪的嚼头讲一个与战争相关的故事。
我讨厌那些动不动就把战争片自诩成反战片的那些电影宣传口号,战争片就是战争片,《拯救大兵瑞恩》《斯大林格勒战役》就是这类题材;反战片就是反战片,奥利弗斯通的越战三部曲可以归类于反战题材。
这是俩个截然不同的电影题材。
说到这,我不由得想到中国战争题材电影,不禁感到一种可悲。
中国泱泱五千年文明史历史倒不如说五千年战争史,翻开浩如烟海的历史书,为了帝王将相多少大小战役犹如繁星点点不计其数,可是说,中华民族是世界上遭受战争创伤最深的群体,可竟然没有一部电影是反战的,不反战也罢,可是把战争当成炫耀的资本实在是中国战争题材的一种匪夷所思的现象,看看《大决战》《地雷战》《地道战》……把这些战争当成我党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宣传工具,实在是可笑可悲,张导的《英雄》竟把战争美化成为了一家江山的正义之战,冯导的《集结号》充其量也就是个高赞人性和反战主题相去甚远。
在中国电影中,我实在是找不出一部反战的电影,不过这也有现实的无奈和妥协。
我实在讨厌那些虚伪的观影完毕后依旧不知为何反战的反战主题思想的电影,而《疯狗强尼》则是一部看完后让人绝对对战争深恶痛绝的影片,且不说这部电影是如何体现反战主题的,单说它放映完毕的观影效果,就已经是反战主题的最好诠释和升华。
这部电影的叙事线索再清晰明了不过了,即一条主线,也是占整部影片大量篇幅的故事情节,一群非洲某国反政府叛军娃娃兵在绰号“疯狗”年仅15岁强尼的带领下,屠杀杜高族村民,烧杀抢夺,奸淫妇女……可谓是无恶不作,犹如一群丧失人性的混世魔王;另一条副线是13岁少女拉奥科蕾逃离残酷战乱,代表了非洲人民不畏强暴坚强勇敢的一面。
一主一副两天线索基本上互不干扰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只在在影片中间和结尾的一小部分发生交叉。
影片一开始就是这些娃娃兵们闯入一村庄猎杀村民的血腥场面,一下子就把人们带入混乱不堪战乱的非洲,显得讽刺的是导演别有匠心的让镜头是,一面是暴徒们手持机枪凶残的对付手无寸铁的平民,而另一面是一个暴徒在噪杂的枪声争吵中若无其事的在房间里试穿一件婚纱,洁白无暇的婚纱在被这肮脏血腥的世界所吞噬。
在其后的镜头展现中,真是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大开眼见,这群十几岁的娃娃兵与成年人无异,进攻首府,袭击占领电视台,轮奸女主播,喊着政治色彩浓厚的口号,杀人时犹如捏死一只蚂蚁眼睛眨也不眨,娴熟的训练有素的狙击战术……我实在无法理解是什么让这些还是孩子们娃娃兵们这么疯狂凶暴,电影镜头毫无吝啬的一一展现。
当叛军和政府达成和解协议,战争结束了,强尼迷茫的问将军“我们接下来该干什么”,而将军毫不客气的将他抛弃。
我们不仅发问到底谁是战争的受害者,这些孩子发动了战争,但他们无非也是政客们之间利益争斗的利用品和牺牲品而已,世界上最肮脏的就是政客的嘴脸。
13岁少女拉奥科蕾的父亲因为战争失去双腿又被暴徒枪弹击中,拉奥科蕾为了救父亲不畏枪林弹雨用拉车拉着父亲奔走于医院,当父亲死了,她平静的把父亲的尸体埋在路边,然后继续坚持不懈的寻找失散的弟弟。
拉奥科蕾则代表了大多数的非洲人民,他们饱受战乱之苦,但依旧用自己的方式勇敢的和这个世界抗争。
晃动的镜头再现了战乱的场面,类似纪录片的风格最大限度的还原了我们所不知道非洲面貌,特别是扮演这些娃娃兵们的演员们把这些娃娃兵的凶残演绎的形神兼备几乎可以乱假成真。
我喜欢这部电影不拖泥带水和赤裸裸毫不掩饰的镜头。
导演把反政府的叛军作为故事的叙事者,影片追随他们一路展现了非洲大地上的战乱和人民的水深火热,而对政府军的镜头几乎甚少涉及,这让我想起了这与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里把一个日本兵作为叙事主角有异工同曲之妙。
但遗憾的是影片有几处硬伤情节实在让我想不通,躲避叛军的拉奥科蕾与前来搜查的叛军强尼相遇,可强尼却放过了她,难道强尼良心发现对她有恻隐一心,强尼一个残暴的杀人如游戏的小头目为什么单单放过素未平生的她?
这明显说不通。
另外,另一个娃娃兵为何对抢来的一头猪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那么在乎,在这个被叛军控制的可以为所欲为的城市里,这狗屁不通,我不知道导演想表达什么。
影片结尾嘎然而止于拉奥科蕾用机关枪对准意欲对自己施暴的强尼,给观众留下一个强尼是生是死的悬念。
悬念的结局已无关紧要,重要的是留下的思考,假如社会真的变成没有约束人们可以为所欲为的世界,那么会有多少人们心中的恶之花开花结果,每个人都有邪恶之心,如果都变成了现实,那么世界又会是怎样的一个情景,战争就是是政客们心中的那朵恶之花的现实版本。
作为反战电影,《疯狗强尼》做到了,我想,因为它的确让我们憎恶战争。
当“不死将军”把事先除掉弹药的子弹射向那些被挟持的孩子时,他利用自己的知识蒙蔽了战火中的孩子。
强尼应该知道这个秘密,他上过中学二年级,读过中学三年级的课本。
这群娃娃兵的一个口号是打死那些杜高人。
在这部影片里出现了两次娃娃兵和杜高人的冲突。
第一次是在强尼带领娃娃兵攻下电视台后,另一次是强尼领着娃娃兵到一位高中教师的家里抢劫。
在电视台里,强尼和“没有好建议”堵住了一个惊恐的女人。
片刻之后,强尼认出她是杜高人,就是在电视上批评他们乱杀群众的女新闻人——塔尼亚·托友。
他们强奸了她。
在高中教师家里那次,强尼用枪指着两位老人问他们什么职业,女主人说自己是高中教师。
她立即被认为是杜高人。
强尼很生气地说,只有你有知识吗,我上过中学二年级,读过中学三年级的课。
强尼挑衅说你要回答出两个问题,就给她和她丈夫活路。
第一个问题求三角形的面积,第二个问题算出来十的立方。
她说出这两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却没有躲避到被侮辱的命运。
在影片的结尾,强尼却拿出一本书对他心仪的女孩说,你要去读书。
强尼这种矛盾的态度,很令人费解。
尤其是在他凌辱了两位接受过教育的女性之后。
这个片子说实话吧其实挺无聊的 但并不能说这事电影的失败 emmm 这可以说是一部记录片 以一个童子军头目的视角和一个战争中失去父亲和弟弟的女孩的视角 真是展示了利比里亚内战的残酷 填充着混乱 血腥 原始 不可理喻 各种查资料 查书 就想搞清背景和原型 利比里亚位于西非 美国废除黑奴后 一些有远见的政治家给黑人提出了另一条出路:遣返回非洲 由美国殖民协会具体负责 这一举措看似毫无问题 但其结果是受过美国教育的黑人返回非洲 在法殖民地区建立起一个亲美的民主政权 开国总统罗伯特为混血 长久以来 利比里亚一直保持亲美政策 二战时 盟军在此登陆 导致北非战场的开辟 当地自然资源富足 经济发展良好 在上世纪70年代初 人均收入超过一千美元 而当时中国国内普遍工资顶天70人民币 月薪 70年代美国经济滞胀 自顾不暇 利比里亚时任总统托尔伯特向社会主义阵营靠拢 77年与我国见交 而此举亦触怒美国 1980年 塞缪尔·卡尼翁·多伊上士领着17名士兵成功发动了流血政变 手刃了美国黑人后裔总统托尔伯特 并屠杀前政府的全体成员 而美国选择默许 多伊统治期间 大肆屠杀政敌 国内经济倒退 大量借债 流亡国外的“全国爱国阵线” 领导人泰勒率部打回国内 泰勒本人据传是美政府从监狱放出来遣返回国的 自此内战爆发 就在取得全面胜利前夕 “爱阵”内部分裂 形成与政府军三方混战的局面 而前总统多伊被泰勒及其手下高级军官分食 直至1995年 联合国 非洲统一组织和西共体共同作用 各派最终签署了和平协议 1997年 泰勒总统上台执政 后仍有内乱 12年 泰勒被海牙法庭审判 著名的童子军即为内战时期产物emmm好累 现在的利比里亚是全球最贫困的几个国家之一 但联合国在利比里亚的维和是全球各战区的样板 是目前唯一一个完成任务撤军的而这个电影的童子军头目在战时因一张英国记者的照片而被人所知 战后他取了个寡妇 并在那位英国记者的资助下进去大学学习表演 电影中他还客串了一名反政府武装军官 那名英国战地记者死在阿富汗战场上其他的没啥想说的 还是庆幸自己生在美好
我喜欢这样的电影,不拖泥带水,叙事干净利落。
孩子们无疑是愚昧的,他们的信仰坚定但客观上显得好笑且幼稚。
片子里除了黑人之外几乎看不到别的人种。
种族主义甚至部落主义的色彩甚是浓厚。
Johnny需要什么?
他有什么样的信仰和欲望。
在一开始General NEVER DIE给了他信仰,并用金钱诱惑,阅历不深的Johnny接受了诱惑。
而当Never die成为兵败成为政府军的一员的时候,Johnny的信仰破灭,钱也没有了。
然后他看到一个女人,并隐隐中萌发了爱的冲动,或者是强奸的冲动。
Johnny分不清强奸和爱情有什么区别。
正如那个失去爸爸和弟弟的无名少女所质问他的一样。
也许Johnny信仰的只有暴力,想要的就一定要拿到,且只能以暴力的方式得到。
穿着婚纱的‘爱的丽塔’被击毙后,Johnny守在她的尸体旁痛苦落泪。
也许Johnny在最后欲‘干’无名少女的时候是在寻找潜意识里所需要的爱情,想重温‘爱的丽塔’给他的温暖,但很不幸,爱是双方的,Johnny失败了。
圣经落在地上的时候,似是在说明,其实Johnny没有信仰,他空虚地很,可怜地很。
因为他根本不了解人性,不了解自己。
他始终只是一条MAD DOG ,尽管有那么一个时刻,人性脆弱的一面也曾在他身上发出微弱的光。
影片非常值得一看我觉得吧,这一生如果能去一趟非洲,去体验一下这种生活,哇噻,也太刺激了吧,哦也去过那里就相当于死过一次呀将生命重新的,重新的去体会...
这是一部由法国、比利时和利比里亚合拍的电影,一部直接表现非洲儿童军的电影。
在看过《血钻》、《乌干达天空下》等电影之后其实对非洲儿童军的现状已经多少有了些了解,在看过《疯狗强尼》之后还是被片中所展现的画面所震撼。
据联合国相关部门估计大约还有20万。
这个将自己的名字改为Johnny Mad Dog的15岁少校也许还能勉强算作少年,他手下那群比他还要矮一个头的小兵们只是孩子。
一群穿着裙子、背着蝴蝶装饰品,拿着卡拉什尼科夫冲锋枪的孩子。
电影的片尾有一些由战地记者实拍的儿童兵肖像,抛开背景,不看那些枪,我只看到一双双非洲儿童独有的黑白分明的大眼睛,他们对着镜头在笑,带着一丝羞涩,带着几分好奇,他们用最美丽最纯洁的微笑面对着照相机镜头。
一个孩子的微笑会有多美?
有谁能告诉我一个孩子的微笑会有多美?
只有孩子才会在端着卡拉什尼科夫冲锋枪对着人群扫射、抢走小猪和粮食之后还能在燃烧着的卡车着对着镜头微笑,在他们那已经被可卡因麻醉了的大脑里,他们是爆破小子,是少女杀手,是Johnny Mad Dog……是战士。
It is my will when I die Don't bury me , don't bury me You cut my dick in alcohol And call my wife and give it to her And when she cry , let her cry When she roll let her rock And what the fuck she think she is She fucking around with my GI dick Another man will counsel her Another man will comfort her Take my rifle and my bonnet Call my son and give it to him Let him defend or let him fight For his country ,for his people And it is my will...... 我不太想翻译《战士之歌》的歌词,稍有英语常识的朋友应该不难看明白歌词表达的含义,不能准确地说出电影中用童声演唱这首歌曲的男孩“蝴蝶”的年龄,严重的营养不良使得他从身高来看应该不满十岁,但在电影中表现了他对性的渴求看来,蝴蝶的年龄大约在十二岁到十四岁左右。
蝴蝶的名字来源于他在后背上装饰着一只巨大的蝴蝶翅膀,那种有个小背带的装饰品在我家楼下的一家精品店里买10元一个,如果到小商品批发市场去批发的话应该会更便宜,经常有一些小朋友缠着父母买一个,红色黄色蓝色紫色的翅膀背在身上很漂亮,一张张幸福的小脸像天使一样微笑着。
很小的时候看到《动物世界》介绍非洲鬣狗,觉得傻傻的样子挺可爱,直到真正了解这种生物之后,非洲鬣狗就由我认为的可爱物种变成了一种我非常不喜欢的生物,非洲鬣狗几乎什么都吃,就连狮子嘴边的食物它们也会借着狗多势众冲上去就抢,鬣狗在兴奋时会发出一种类似“磁磁磁”的叫声,听上去很像人类在疯狂的笑,它们很疯狂。
《疯狗强尼》里的儿童兵真的很像鬣狗:肮脏、凶残,吃东西不吐骨头(鬣狗的颚和牙齿特别强健,是唯一能够嚼食动物骨骼的哺乳动物),它们群居,组织严密,杀伤力极强。
儿童兵虽然在体力和耐力上不如成年职业军人,但他们身材小,体重轻,在丛林中展开伏击战与游击战时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战斗素质让人感觉到不可思议,他们杀人如同儿戏,扣动扳机的手指永远比大脑的运转要快得多,他们和成年军人一样烧杀抢掠,他们甚至可以去强奸那些比他们高出一个头的成年妇女,他们所顾忌。
电影中那个叫“没好主意”的家伙坚持着要扛着他的战利品一头小猪继续战斗眼神和另一个因为看中了另人的婚纱而抢过来穿到自己身上的表情出卖了这群战士的本来面目——孩子。
他们应该坐在教室里学习知识,而不是对着两位老人大喊大叫,给一个教数学的老师出“难题”;他们应该在操场上围着足球争抢,而不是在抢到一辆卡车为了是谁开枪打死了司机而争执不休;他们应该像所有十几岁的少年一样憧憬隔壁班的女孩快点看过来,而不给对方改个名字叫lovelita就将对方当成自己的私人物品。
为什么儿童兵会如此疯狂?
因为他们无知。
过早失学让他们几乎都是文盲,失去了家长与学校的制约之后他们发现手中的枪可以做到很多手中没枪时能够做到事:抢劫自己喜欢的物品,拥有驱使别人服从任何只能用荒谬来形容的命令,人类的侵略性与占有欲能够得到淋漓尽致的宣泄。
孩子比成人更容易失控,因为无知,所以无畏。
饿过肚子的人才会更珍惜来之不易的食物。
里面反应了孩子,人性,战争,真实的引人入胜,让人害怕。
里面有个孩子背着一头猪特别搞笑,一个带着蝴蝶翅膀,一个男人穿着婚纱裙,他把猪背了一路,领导说大家都饿了要吃了他,孩子觉得这猪是宠物,不给吃,再说了,我都背了一路了,你说吃就吃吗?
战争年代还养啥猪,周围又没啥吃的,领导一枪打死猪,烤熟后啃起了猪脸。
战争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残酷的事,童子军更是残酷中的残酷,一开始那一段,一个小孩就被逼着打死他的父亲,否则大家就会打死他,结果他开了枪,大家就像没事一样,带着他一起走了,那个小孩就这样成了童子军的一个成员,没有任何经验,拿起枪就成了一个士兵,最后在街上被人一枪爆头,还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
片子部分场景和情节非常写实,战争中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最可怕的是,甚至没有了成人和孩子的区别,当少年们将他们那种无知的勇气和可怕的幻想和思维用于战争的时候,就成为这样一部非常战栗的电影,虽然电影还有诸多不完美之处,但取材如此就已经令人非常佩服了。。。
这是一部冷静的影片,有着强烈的纪录片风格。
这部由法国与利比里亚合拍的影片《疯狗强尼》,导演让-斯蒂芬·萨瓦尔正是一位纪录片导演。
影片一开始,一派乱哄哄的气氛中,就有一种让你难以承受的沉重。
冷酷、凶残、狂热、杀人不眨眼,在血腥的场面里,在那股暴戾之气中,你感受着兽性的泛滥,人的生命与尊严的脆弱,你会惊恐,会厌恶,甚至会愤怒。
但看着那张张稚嫩而麻木的面孔,充满着迷茫的眼神,你的沉重之感会逐渐地加强,会为这群年轻的恶魔的命运担忧。
这是一群娃娃兵,这是发生在利比里亚内战时期的故事。
利比里亚在英文中的意思是自由,对于饱受战火蹂躏的这个国家来说,这个名字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在这里,你只有无法把握自己生命的自由,你只有听从于别人枪口的自由,你只有对生活彻底失去希望的自由,你只有在枪弹纷飞之中苟且偷生的自由。
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你也拥有着任意屠杀的自由,随意烧杀劫掠不受惩罚的自由。
部族之间的混战,政府军与叛军之间的血拼,都喊着正义与解放的口号,标举着和平与自由的旗帜,相互之间除了杀戮,带给这个国家的只有尸横遍野,一片凋蔽。
在这里,神已经远离,生命也变得毫无价值。
电影中的娃娃兵,是一群只有十几岁甚至不足十岁的孩子,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家乡,也不知自己的父母,甚至连名字也没有。
他们只是以“疯狗”、“蝴蝶”、“没好主意”等绰号互称,扛着对于他们来说过于沉重的枪,打扮得奇形怪状,身上带着翅膀,背着硕大的录音机,甚至穿着白色的婚纱,透露出他们还是淘气的孩子。
他们都是从各个村庄里被同伙抓来的,也许父母就死于自己的枪口之下。
在他们什么都不明白之时,被驱使着送上了战场。
小小的年纪,就已在地狱的边缘游走,在刀口之下舔血。
他们人类的情感已经封闭,只有原始的本能还存在,枪成为他们最好的朋友,他们已成为杀人的机器。
他们可以机敏而冷静地消灭比他们强大得多的政府军,也可以残忍而面无表情地杀掉与他们同龄的孩子。
他们是冷酷的杀手,只有在庆贺胜利时会发出兽性的嚎叫;他们是群野兽,面对比他们大得多的女人也疯狂地发泄着自己的兽欲。
这也是一群没有未来的孩子,生于战乱之世,死于战火之中。
即使侥幸活下来,也会失去任何利用的价值,并将无法适应平静的生活。
就如疯狗强尼一样,被“不死将军”弃之如敝履。
整部影片的气氛很是让人压抑,有点透不过气来的感觉。
你一方面为那些死于乱枪之中的悲惨人们叹息,同时又不得为这些杀人如麻的娃娃兵的命运同情,这是一种让人矛盾的情感。
影片中其实也是兼杂着狂热与冷静、喧闹与安静两种气氛的。
娃娃兵呼喊口号时的迷狂简直让你疯狂,他们战斗时的清醒却又让你惊惧。
在枪炮隆隆之后,总是一段让人难以忍受的死一般的平静,没有任何的声音,只有恐惧在你心中不断地暗暗生长。
导演让这种镜头的强烈对比,很好地传达了所想表现的主旨。
为了不让整部影片给人太绝望的感觉,导演又在影片中安排了一抹亮色,就是那个13岁的小女孩。
她总是穿着粉红的衣服,像天使一般,在这神弃的土地上奔跑着,坚韧顽强,善良勇敢。
为了救助自己只有半截身体的父亲,她面对着炮火毫无畏惧;为了寻找走失的弟弟,她数次面对凶残的娃娃兵百折不挠。
她与疯狗强尼有过数次交集,最后她冷静地将想欺负她的强尼击溃杀死。
但在那样一种环境之中,这一抹粉色是如此的暗淡,她的行动是那么的无力,面对一群失去了人性之人,善良是无法起到任何作用的。
电影中也刻画了一些娃娃兵麻木情感中的人性因素。
如疯狗强尼与他的女人之间的爱情,虽然这很难说上爱,但毕竟是强尼可以倾诉的对象;“没好主意”在战斗中始终扛着一头猪,对于那头猪所产生的深厚感情;等等。
但这样的人性毕竟太微弱,微弱的人性也无法去扭转兽性的环境,它只能给绝望的人生带来一丝的安慰。
人们从电影中感受的只有沉重,一种难以承受的沉重,既对人类,也对我们自身。
“蝴蝶”在为死去的同伴唱灵歌《战士之歌》时,声音虽稚嫩,亦充满了苍凉之感。
四寂无声,只有他的声音在飘荡。
这是对一种麻木人生的悲叹,这是对于没有希望世界的无奈:我希望当我死去时,不要埋葬我,不要埋葬我,割下我的老二放在酒里,然后交给我的妻子。
如果她哭的话就让她哭,她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她以为她是谁,就让她对着我的老二吧。
会有男人给她忠告,会有男人给她安慰。
请把我的帽子和步枪,留给我的儿子,让他学会保卫或去战斗,为了他的祖国,为了他的同胞。
这就是我的愿望... http://hi.baidu.com/weltw/blog/item/f329c9471849952bcefca3b9.html
最近一期高晓松的节目中,提出了一个观点:他说,人类总重量是3.5亿吨,而人类饲养的家禽家畜,总重量是7亿吨。
这个数量,超过了其他地球上所有物种的重量。
且不论这个说法是否准确,但其想表达的意思就是,世界很大,人类已经占据了太多的资源,为我所用,甚至是为我所浪费。
人养家禽,为了吃,即便吃不掉,倒掉,可惜了。
以前我的想法是如果把这些送给非洲的小朋友,就好了吧。
非洲的贫穷和灾难,在我们看来,最深的印象是瘦骨嶙峋的黑人兄弟。
但是在这部电影里,说的更深刻一点,黑非洲跟文明世界的距离,绝不仅仅是物质。
这里是真正无知者无畏的世界,小孩子不用上学,整天拿着一把AK满街跑,你以为他是青春期少年不经事,是叛逆期的思想以为这样很酷。
可实际上他们心里坚持的是“革命大业”,经过叛军指挥官的洗脑,他们坚信隔壁杜高人的部落是抢劫犯,是危害国家的,杀戮异族是正义的,因为杀死坏蛋的必然是好人。
小孩子的逻辑很简单,非黑即白。
但是社会的本质是复杂,人类的自以为是要把它想的简单。
战前动员,可以打鸡血,可以嘶吼,可以为了伟大事业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但是真正到战场上,一群小孩子怎能不怕,动摇了,哭着想要退缩,指挥官二话不说一枪先崩了。
疯狗强尼看了一眼,眼神复杂,好像悲伤,又有点愤怒,但是转眼这种复杂的情感就被杀戮的亢奋掩盖。
来不及思考这里面哪里出了错,为什么指挥官要杀掉刚刚还是正义使者的同伴。
为了将小孩子心中本能的一点点善连根拔去,头目纵容童子军去抽烟喝酒甚至吸毒以保持冲动,因为冲动的时候人可以什么都不想,正是“永生不死将军”想要的杀人机器,是头脑简单的。
转折发生在三个女人身上,第一个是电视台里的广播员,比强尼还高一头,强尼把她推倒强奸了。
初尝禁果,这次他没有杀死对方,面对“敌人”强尼找到一个可以不杀死对方的“解决方案”。
第二个是他从出去洗劫村庄的时候遇到的一个女孩,他问女孩想不想加入自由军——这次他不想霸王硬上弓,甚至通过炫耀自己带的护身符来吸引女孩,然后女孩把他称为自己的男人,强尼爱上了曾经自己会杀掉的普通人。
女孩死的时候,强尼第一次哭了。
第三个女孩强尼曾经救过她的命,他想说自己喜欢她,她骂他强奸不算爱情,还暴打他一顿,夺过强尼深爱的AK,指着他,女孩哭了。
镜头到这里结束,强尼是否死在石榴裙下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现在的强尼肯定不再是以前那个严重只有杀戮的童子军队长,人一旦开始思考爱情,学会流泪,就像被逐出伊甸园的亚当和夏娃,不再单纯,也因此有了人性。
剧情简单,没有《黑鹰坠落》般的惊心动魄枪林弹雨,叛军洗劫城市,抢占首都,起义军变成正规军,这一切看起来好像是那么的势如破竹,就连唯一像样点的武装联合国军都没有开一枪一炮。
这也大概也是真正的非洲,残忍原始,任何来自外界的一点点武力支援就可以打破地区的平衡,所谓的政府顷刻间就可以化为泡影。
唯一不变的就是血腥的屠杀,跟地狱一般。
改变来自女人出现带来的性,性于动物就是一种繁衍的需求,但是人类的性却需要感情来支撑,所以有了类似爱情的东西。
情感的复杂是社会复杂性的基础,暴力希望抹除这种复杂,所以不相信爱情。
在非洲的大陆上,秉持着一种原始的信仰,弱肉强食,胜者为王。
如何处置阻碍自己满足欲望的人,唯一想到的做法就是杀掉。
文明社会的人把他称作残忍,所以选择在战场上公平地较量,文明社会以前的人信奉它为传统,所以一有机会就横刀相向。
两种态度的根源是一样的,都是认为世界上存在主要矛盾,那么只要把这种矛盾祛除掉,目标就实现了。
而事实上主要跟次要是相对的,把主要敌对势力杀掉,就会有相对次要敌对势力变成相对主要的敌对势力。
只要我们把消灭矛盾当成问题的唯一解决方案,无疑就跟那些把强尼洗脑称为疯狗的人一样,是把问题想简单了。
作为自诩文明世界的文明人,我们是否也同样有这样的错误冲动呢?
希望把问题根除掉,错误地把某一个跟过去割裂的方式当成目标而奋斗,而其实本没有什么办法可以简单解决一切,世界就是这么复杂。
只记得满世界AK-47和johnny的眼泪,12岁以下少儿不宜
真实的非洲吗
knockin on heaven’s door
话题性比电影本身来的更强烈
挑这部电影看是因为十分喜欢上帝之城 这些都是讲杀人如麻的少年的黑暗故事 但还是不能比的 废话有点多 演技也还是不太够
可怕的少年兵
战场上没有孩子,只有敌人!
一场华丽的变装派对
利比里亚,美利坚的私生子。
强尼很可悲,他想好好生活恋爱,但又得面对现实,他想做个好人,但情境又不允许,那就好好做个坏人,做的有板有眼,但也别忘了,你给予生活什么,生活就回馈给你什么,这就是命啊
非洲儿童穿衣服很有lady gaga的感觉:身背小翅膀,打仗穿婚纱,滑雪帽配大裤衩……故事太平淡,没有冲突,没有高潮,就是漫无目的的杀戮,于是解放了,童子军被抛弃,国家仍然是一片混乱。本片最可贵的就是没有安插一个高大全的白人救世主,到底不是老美拍的!
就听得一群黑小子从头到尾的饶舌
疯子,疯子,一群疯子。
残酷得有点看不下去"This is my will"
战争是残酷的
拍得太浅,承受不起这个主题。
属于房间大象那类不想知道的世界
同《上帝之城》给人以视觉、精神的震撼,一帮娃娃兵烧杀抢掠,什么都抢,婚纱,肥猪,并且喜怒无常。剧情就是一群疯子在拿枪射杀。
影片是分两次看完的,拍摄手法一般,但是内容实在是太震撼了!!
这样的题材应该很有冲击力,但这部电影除了有头脑混乱的孩子,别的什么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