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女思维」是一个近期流行起来的词儿,指那些不软弱,不内耗,不被女性的身份所束缚,把父权社会对女性的规训统统踩在脚下的女性,拥有强悍的生命力,百折不挠越挫越勇,以强大的内心和行动力获取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很振奋,很提气,是不折不扣的大女主,我等心向往之。
但是,强女是少见的,正如强男其实也是金字塔的顶尖,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普男普女而已。
前几天一个关注我很多年的女读者给我留言,她说:“小丢,每次看你写的文章和看女性主义的文艺作品,就会在羡慕的同时自惭形秽。
很想实现自我,但还是按部就班地过上了好像被安排好的人生,做着一份稳定但没有职业前景的工作,结婚生子围着孩子转,每天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
不知道该怎么改变,也没有勇气去改变。
我想,也许不够聪明不够强大的我,本就不该奢望能成为大女主吧。
”这也许是很多普通女性的心声,看多了强女叙事,就会误以为只有足够强大足够完美的女性,才有资格做自己,其他没什么本事的人,还是认命算了。
但是《180天重启计划》以顾云苏和吴俪梅母女两代人的选择告诉我们,再普通的人,也有改变自己人生的可能,只要你想。
它不狗血不悬浮不喊口号更不贴标签,没有将复杂纠结的母女关系拍成气得观众乳腺增生的无理吵闹,而是无限地贴近我们现实生活的体验——即便母女之间有时候会口不择言地互相攻击弱点,即便我的妈妈不是完美的妈妈,但她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人。
顾云苏就是那种,就算跟妈妈吵吵闹闹之后会去投奔爸爸,但只要爸爸说一句妈妈不好,她就会跳出来维护她的人。
都说《180天重启计划》是轻喜剧风格,比如故事开头顾云苏带着前男友在妇产科遇到了妈妈和继父,母女俩都震惊于对方(可能)有孕了,四个人+医生在诊室里上演一场抓马大戏,简直笑得我满地乱爬。
但更多的时候,是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电视剧以双线叙事的形式,交叉叙述28岁的顾云苏和吴俪梅都做出了自己人生中的重要选择,她们那些跌跌撞撞不如意十之八九的日子,总能让我想起自己,也想起妈妈。
吴俪梅的28岁决心净身出户和丈夫离婚,带着女儿独自生活,因为她在家庭主妇这份工作里找不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她无法跟丈夫沟通,她想继续上学或者出去工作的想法总被对方否决,对方总认为,我已经给了你衣食无忧的日子,你还折腾什么呢?
弹幕里也有人说前夫顾康旗人不错啊,就是不着家点,不懂得怎么沟通,不支持你出去工作罢了,他不出轨还把钱给家里,这还不知足吗?
顾云苏的28岁也是失恋叠加着失业,因为前男友是她的主管领导,他们谈了三年地下恋情,结果前男友完全没和她商量就宣布要跳槽到上海的一家公司,还告诉她已经帮她也安排好了上海公司的职位,她跟着走就行了。
顾云苏拒绝了,她借着酒意在公司欢送会上宣布,前男友她不要了,原公司的职位她也不要了,不是她自己挣的东西,她都不要了。
弹幕里同样有很多人不理解她在闹什么,前男友帮你事业上都铺好路了你不谢谢他怎么还闹呢?
就是没事先和你商量,这有那么重要吗?
看看,直到今天还有那么多人认为女人应当像“家养的宠物”一样,全然接受主人给的生活,但凡你不服从主人的安排,就是你不知足,就是你作。
但顾云苏和吴俪梅不想当被人安排好一切的宠物,她们想自己做自己的主,希望得到最起码的尊重。
那些说母女俩太作了,为什么放着好日子不过非要自找苦吃的人显然认为,男人的良心比女人的自立更靠得住,而能力看上去比前夫和前男友差一大截的吴俪梅母女简直是生在福中不知福。
但离婚后的吴俪梅忙忙碌碌却乐观地仰视镜头说:“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才刚要开始。
”
在那一刻,我想到了我的妈妈。
我最初的女性主义启蒙就来自于我的妈妈,和我爸相比,她没那么聪明,能力不强,情商不高,赚的也不多,因此在我没人照顾的时候,是她办了停薪留职在家照顾我。
但她后来跟我说,自从不上班了,她成宿成宿地睡不着觉,总觉得过手心向上的日子太煎熬了。
她开始张罗着做生意,开过小超市、棋牌室、文具店、服装店……那时候她每半个月就要坐夜班车去昆明进货,坐十来个小时的夜班车到昆明,在车站用冷水刷牙洗脸,拎着折叠拉货小车和蛇皮袋去螺蛳湾进货,傍晚拖着一大车货又回到车站坐当天的夜班车回来。
她不是开挂的大女主,做的都是小生意,忙忙叨叨的赚点辛苦钱补贴家用罢了,当时我爸的工资和奖金都挺高,其实不差她赚的那点。
但她总是很高兴,跟我说最起码买卫生巾不用和我爸伸手要钱了。
那时我们一家三口都没想到,等我爸也下岗之后,全靠我妈开的小超市我们才活了下来,还供我念完了大学。
她对我说,女人一定要有让自己活下去的本事,这句话我记到了现在,她是我第一个女性主义偶像。
△我的妈妈总是很爱笑,比我开朗,比我阳光,比我有活力,我很羡慕她。
是她让我觉得,一个女人,只要有靠自己安身立命的本事,对任何的路径依赖保持警惕性,就已经足够强大了。
所以,我一点都不觉得吴俪梅和顾云苏是在“作”,我懂得她们的焦虑和迷茫,任何一个人被剥夺主体性只能依附别人的时候都会恐慌,这意味着她们的命运都得交由别人来决定。
就像吴俪梅对着酒醉回家倒头就睡的顾康旗说,顾康旗,我发现我变了,变得因为怕你不高兴而小心翼翼地讨好你了。
她们的“作”,是在自救,她们生怕自己落到完全被动的第二性的处境中去。
这也是为什么虽然吵吵闹闹,但是顾云苏就是宁愿吃苦也要跟着吴俪梅在一起生活的原因,吴俪梅是那种就算自己过得艰难,因为营养不良而晕倒,但也要给顾云苏碗底埋一个鸡蛋的妈妈,但在对顾云苏好之外,更重要的是吴俪梅是顾云苏的精神偶像和女性榜样。
吴俪梅的事业就算没有前夫顾康旗成功,没他能赚那么多钱,能给顾云苏提供很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但她教给顾云苏最宝贵的,是如何成为一个拥有独立精神的现代女性。
所以,顾云苏在失业叠加失恋的人生低谷里,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妈妈,她很想回到妈妈的怀里重新做一回小孩,180天的重启计划里,既是陪伴母亲安心产下二胎,也是在妈妈这里汲取重新出发的力量和勇气。
这是一场和自己的比赛,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比前夫或前男友更强,这是对强女思维和大女主叙事的误解,也是强行地将世俗意义的成功标准用以粗暴地衡量女性。
其实,娜拉的出走从来不是为了这个,她们只是想如何在对女性进行规训的传统语境里,活出女性理想中的自己,不再是依附于男人的挂件,而是一个堂堂正正靠自己活着的人。
就像小顾云苏对吴俪梅说,感觉妈妈在离婚后一点点变了,变得更自信更漂亮更多人喜欢了,吴俪梅说:“还不够。
”小顾云苏说:“怎么才够啊?
”吴俪梅很认真地说:“等到有一天,我自己也能喜欢我自己的时候,那就够了。
”
而这是我们每个普通女性都可以努力做到的事,我们的目标不必是星辰大海,而是自给自足,自恰自赏。
去爱自己,去做一个让自己看得上的自己,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表演上:这部剧的演员阵容真是无可挑剔,从稚嫩的幼儿组(小顾云苏演得太棒了!
)、青年组,成熟组,每个年龄段的演员都贡献了精湛的演技,令人叹为观止!
设计:片头用对亲人的念白方式来打开每一集新的故事,别具匠心,令人动容。
年轻的吴俪梅和28岁的顾云苏双线并进,两代人面临很多相似的困境,和剪不断理还乱的羁绊。
剧情上:坦白地说,前几集过于激烈的家庭冲突场面,一度让我感到有些不适。
吴俪梅在舞厅摔杯子试图摆脱婚姻(这个举动也太危险了!
),顾云苏喝醉后在送别宴上“发疯”式地提出分手(真的太疯了,职场人尴尬一辈子的那种)。
但仔细回味,她们挣脱的都是束缚自己的枷锁,是那些试图掌控自己人生的力量,最终是为了重新掌握人生的主动权。
剧情从中间开始渐入佳境,剧中对亲情和爱情的刻画都细腻动人,有笑有泪。
导演在播客中提到,他有意地用恋爱线作为开头和结尾,中间宕开一笔去讲这个家庭的事情,其实是很挑战观众耐心的结构,但是导演处理的很好,一个个剧情点非常流畅,“前妻”的乌龙事件更是为剧情增添了戏剧性。
顾云苏和徐文斌之间的许多细节都深深打动了我。
从顾云苏试图列举徐文斌的优缺点,却只能在纸上写满了他的名字。
真爱就是这样无法权衡利弊,想到他的时候,满脑子只是他。
到她在警局大声朗读检讨书,希望他听到可以直接照抄。
即使在闹别扭也还是托举对方的小心思昭然若揭。
再到徐文斌那些日常的「表白」:“你辛苦了。
”“每次我见到你的时候,心里就好像放烟花一样。
”“你累的时候,可以随时来我这里撒野。
”“我希望我的世界,是你的另外一个西湖。
”温柔又浪漫。
梅梅和顾康旗的爱情,也是坦坦荡荡,荡气回肠。
“我19岁遇见你,对于这件事情,我一点都不遗憾。
”穿着婚纱坐在摩托车上,那一刻仿佛要飞起来。
“要是一直飞,那得多高兴。
”“反正咱也年轻过了么,咱也知足了,我希望你过得比我好。
”不适合的人分开,即使有过激烈的争执,却依然不否定曾经拥有的美好,这种处理方式真的非常触好。
李健雄对梅梅的无微不至,简直是科幻片中才会出现的“二十四孝”好老公。
不得不说,耿乐的表演让这个角色变得非常真实可信,十足落地。
他戴着老花镜在小本子上记录要和梅梅一起做的事情,让人觉得,李健雄就该是这样的。
有一个细节尤其深刻,它打破了“好男人科幻片”的悬浮感:李健雄绝对是打着灯笼都找不到的好男人了,可是他也没有为了老婆怀孕真正戒烟,而是在室外窗台抽烟,结果被外婆教育,外婆头发上因此沾染了烟味,被吴俪梅发现,这种“移花接木”的误会,直到剧终也没有揭露。
这也许是对吴俪梅的一种温柔,因为她不用承受“原来这世界上最好的男人也做不到母亲为她做的一切”的愧疚。
耿乐在《装腔》、《灿烂的风和海》、还有这部剧中饰演了三个截然不同的中年男人,每一个都演得活灵活现,令人印象深刻。
李言在懵懵懂懂中,可能误解了自己想要打败徐医生,和“成为徐医生这样的人”之间的差别。
那场幼稚的放弃顾云苏比试邀约,以及徐医生那句经典的回答,“你这种物化别人的方式,真的很幼稚,包括顾云苏在内的任何一个女性,都是独立的个体,而不是toxic masculinity 竞争中的奖品”,让西湖高中前三名的李言立刻拿出小本本记单词。
他默默地在心里埋下了崇拜的种子,从那一刻开始,李言就决定报考医学系。
顾云苏和秦宇轩的感情也很搞笑,他们确实是不适合的,但是秦宇轩也是真正欣赏和理解顾云苏才华的人,而顾云苏也理解他骨子里的自负。
特别喜欢有一集片头,秦宇轩演员的念白,因为头发遗传妈妈的白发,作为演员经常要染头发,因此妈妈很自责。
但是这部剧里大家没有让他染,说这样很帅,他也觉得很帅,一切遗传妈妈的都很好。
7斋来客串的那段也太搞笑了,张新成看着徐医生那句“也是护工”的挑衅,以及后面大家的眼神表情,比台词还有戏。
徐文斌也是在这里说出「职业之间没有谁比谁更优越,在我眼里她很棒」七斋⬇️表情如下哈哈
“你是我用星星换来的妈妈。
” 这是顾云苏送给梅梅的话。
而这篇影评和五颗星星,是我想送给这个剧组的赞美。
近来追更了《180天重启计划》,感触颇深,本是抱着躺平啃老变成陪产助手的都市轻喜剧预期看的本剧,轻松愉快自是不少,但在一波波家庭矛盾闹剧,一场场女性与世界的“勾心斗角”后,我意外又惊喜地注意到了剧情里对过去与当下女性困境的关注,还有家庭中对亲密关系的相处议题。
看着一家三代女性拌嘴嚼舌这样生活化的演绎,倒是引我想了很多。
● 一个喷嚏第七集结尾,怀孕的妈妈送外婆上班车时,突然一个喷嚏,自然就引发了怀孕女性可能会碰到的尴尬情况:漏尿。
外婆立刻解下围巾为妈妈擦拭,就算妈妈和外婆平日如何不对付,这一瞬间下意识的举动终究是展现了母女之爱。
也许是因为遗憾于曾经对妈妈吴俪梅亏欠太多,外婆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说是衣来张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绝不为过,如厕担心你摔了,睡觉担心你凉了,擦个防妊娠纹的油也担心化学添加剂,可算操碎老心。
但就像天下所有的母亲与孩童,这些“母亲对你好”的爱意并非总是能被孩子们接受,我们会嫌唠叨啰嗦,我们会嫌古板教条,甚至会觉得这爱有些僭越,开了小灶反倒令周围之人都不开心。
有时候我会想,明明我是爱她的,但为什么我的爱意未能传达呢?
或许家庭关系,乃至亲密关系的付出,并不只是想当然的“为你好”就能概括。
● 这还不是为你好“这还不是为你好。
”这话听着就像是“来都来了”,“大过年的”似的,是中国家庭中常见的用语,看似爱之深,实则往往爱错了方向。
本剧前面几集写了顾云苏和吴俪梅这两个时代的母女是为何离开自己的男友或老公的,而两位被抛弃的男性最大的共同点,还是那种自作主张的行动与自以为是的态度。
他们以为自己为老婆或女友提供的选择是最好的,却忘却了女性本身的情感诉求及个人实现的愿望,凭着性别固化的刻板印象,认为女性是没有自主思想的“配件”,爱用错了地方,反而更容易招恨。
● 为你好的不一定真的“好”剧中几对母女关系又让我想到了老婆和她妈妈的一些事情。
老婆妈妈也是个很可爱的女人,自然也爱着女儿,只是有时操心则乱,嘴上还好生厉害,得理不饶人,没理争三分,很容易就生生把一桩好事搅和乱套。
因为这碎嘴,老婆没少和妈妈吵架,一把鼻涕一把泪吵了半天,我看到剧里的建雄一下子就找到了我的原型,也是被夹在其中,试图左右逢源而不得。
爱而不知其径,以为给予得多便是偏爱,以为唠叨得多便是宠溺,殊不知非投其所好,做多错多,引得母女间矛盾不断。
上面所述的,就是我看到剧中一个芝麻小的剧情后的一点想法,剧里其实还有更多婚姻与家庭之外的细节,比如大龄产妇辛辛苦苦工作了半辈子,却因为怀孕生娃被辞,怀孕女性在整个怀孕周期里身体与精神的苦痛等等,这一个一个小小的细节攒起来了一整个当代女性与当代家庭困境的迷宫。
不论在剧中主角顾云苏怎么高喊自己的作品充满个性和希望,这部剧本身就是一部披着“大女主”女权叙事的玛丽苏电影。
首先,玛丽苏电影要求剧中男性都爱自己、女主危机由男性来解救。
在剧中,女主的前任、现任、年下继弟都爱女主;女主妈妈的现任、前夫都是多年念念不忘。
而且本剧还设定了硬前提,那就是女主和妈妈都漂亮。
表面喊着不要雌竞,本身还是拿着容貌做合理性文章。
在剧里,女主妈妈离婚后的多次危机,几乎都靠了警察现任。
如归还流动小贩车、找失踪女儿、解救被家暴的女友。
我很想知道,如果没有李健雄这个警察朋友,女主妈妈和妈妈朋友胡芸喜,是否就会被胡芸喜的家暴老公打得非死即残?
只喊着要朋友离婚,却不给真正的“出走”路径,这无异于害人害己。
女主呢,小说靠前男友、弟弟、妈妈宣推,如果不是年级第一的弟弟各种推介、女主前男友的公司平台拉来明星效应、不是“顶流”出面的声明,女主的小说未必火到可操作。
何必对立性别,打着女性自由的口号却占尽红利了,这本质是一种鸡贼。
鸡贼有市场,却毫无实操性。
以后的年轻女孩,只会更加注重如何搞暧昧和提升外貌,因为漂亮、释放可得性就可以被保护。
(曲曲那些营销号教的也都是这些)试想如果没有可发展的可能、没有漂亮的外表,剧中男性对两位女主也不会进行保护。
其次,玛丽苏总在说,自己的个性、状态充满魅力,别人一比黯然失色。
剧里没雌竞,却处处雌竞。
比如李健雄前妻,一个生完孩子就几乎消失的女人;比如徐文斌前妻,一个“无趣”的女人。
一个出国、学金融、进体制的女孩真的无趣吗?
把真白富美拉下神坛,也不代表自私的、话唠的小资就真有趣,毕竟,小资会的也不过是写下家长里短,靠暴露身边人隐私赚钱。
第三,玛丽苏总有世俗意义上的好结局。
顾云苏和吴俪梅双双嫁给“体制内”,嘴上批判、身体诚实。
“体制内”一方面可以保障自己活得张牙舞爪,一方面又可以对其批判、彰显自我的不羁,两头都占。
其实,本质还不是因为进不去。
总而言之,剧有几处关于亲情我也落泪,但通篇看下来,这种“别致”的段子剧,对于年轻女孩来说,真的无异于吞鸦片,上瘾止疼、消磨意志、消耗精神。
·还可以 第一集就看哭了…有段时间看啥都没感觉 最近看啥都哭 应该有换季对情绪的影响·看到第二集突然觉得有点套路以及形式化了爱自己 不愿意当家庭主妇 那就行动起来啊离个婚带个孩子不是更没法找工作了吗这个逻辑有点没看懂·看大陆拍得这种剧嘛 就是有点怪怪的我在他乡挺好的 故乡别来无恙 都这种偏现实向 但又没有俗女养成记的那种感觉 铺垫不够就会显得无病呻吟 没有抓到故事发展的神韵 人物形象也没有立住 强烈情绪的戏不是非要靠大吼大叫发大疯摔东西来表达的 只会让我觉得吵闹以及情绪不稳定·咋说呢 更喜欢现在时间的戏 过去的戏不是很喜欢 有演的感觉 其实应该换个演员演的按道理来说 这部剧想表达的内容还行 但就是不代入 过去时空的戏让我有种空喊口号的感觉·本来一直处于想看下去又想倍速拉进度条但是看到第六集外婆说“我跟你说 你讽刺归讽刺他们 啊你生孩子还是要的” 为了这句话给四星了这就是现实 理论归理论 传统还是要传承的·渐入佳境了渐入佳境了 后面那往地上砸鱼看得我直笑其实我是带着了点偏见 感觉弃之可惜的 看进去后还真不错转场 现在与过去的转化有些许生硬 不惊艳 但是给点机会吧 这个故事文本还可以·看到八九集 给五星了 真给我看进去了还但是一旦到母女之间争吵的戏 我就有点看不进去…顾康旗不是不爱 而是不尊重 笃定梅梅离不开他 所以不在意无所谓自大狂妄这种另一半不要也罢看前面的时候我不理解要工作所以想离婚 看到这里 我知道为啥要离婚了·其实我挺期待苏苏和小徐医生的感情线 但是一旦上演吧 又有点尴尬 说不上哪里不对 再看几集·有一说 我是真喜欢陈明昊演戏 很有意思 很有自己的特点 又像自己又贴合剧里的角色文淇访谈说真正大师级演员就是这样的·这故事写得真精彩看到16集 现在秦宇轩在我心中排第一位真的 共同利益的捆绑才是最牢固的关系这是真实的现实 革命友谊坚不可破不喜欢徐文斌那扭捏劲!
我本来就是回避型的 坚决不能找一样的另一半·我其实觉得这剧有点玩弄我的情绪了我不是很喜欢 应该说 我是很不喜欢电视剧里面死人的不管是古装里面的滥杀无辜 还是现代剧里的绝症事故也许我不爱看探案剧也是因为必死人来推动剧情我还是更偏好轻松搞笑的·之前看过李漠导演的第一部戏是装腔启示录 看了几集 没看完我总会为我没看完的剧找借口 什么有更吸引人的呀 相遇的时机不对呀 这些因素都存在但更简单粗暴的原因是 没那么好看没那么吸引人我对漠导的感觉就是灵气有余 却不够浑然天成不过这部剧觉得进步了 应该是剧本更好了但是还是要说一句 有进步的空间剧情有些地方拍得非常好 让我爆笑但也有地方吊着一口气 不够舒畅本来想怪在演员 但为啥同一演员有的戏很好有的戏很一般呢那么这和导演讲戏以及过镜头还是有关系不过以后李漠拍的戏我都会看一看 下限太高了 值得·看着看着又想吐槽了刘畅褶子太多了 脸坑坑洼洼的 有点老老小小的不代入就是因为颜值不符!
选角其实还可以 但就是看着别扭·看到24集的悲伤五阶段 我确定这部剧是有俗女养成记的基调了还行吧 大概因为不是第一个这样拍的剧 所以有既视感没有惊喜感只能说180天里面某些剧情还有待删减看俗女的时候我倒没有这么长篇大论 所以说不完美反而激发吐槽欲·老戏骨老戏骨 真不是白说的很家常的戏 朱茵演得让人流泪陈明昊一出现就让我捧腹大笑他们的演技让人又代入又没有演的感觉 太自然26集俪梅和建雄的重逢把我看哭了…这戏真好呀·结局挺有意思的 改编得不错芒果的品味是真不错啊不出烂俗预制的作品 都有自我表达我有一个朋友也是出自芒果 挺好
《180天重启计划》播到结局,剧集的另一层意义,也因此显得完整,那就是“逃跑计划”对于我们的重要性。
顾云苏把她的小说取名叫《我的出逃计划》,临门一脚的时候后退了,为了保护自己的作品,没有签约影视公司,其实恰恰好成为了她和母亲吴俪梅在人生和情感关系里的关键词。
在她们的人生中,都有很多这样的“逃跑计划”的时刻。
在我们大家的印象里,逃跑往往是一个不好的词,它意味着后退、失败、离开、放弃,好像我们的人生,总是要“赢”的。
但事实并非如此。
想想看,每一步都要赢,都要踩在正确的那一步上,还要一直走下去得人生,多累呀。
于是,《180天重启计划》借由吴俪梅和顾云苏人生中“逃跑计划”的时刻,想要说的,就是对于现代人喜欢竞争,充满了好胜心和胜负欲,习惯了计划一切的人生来说,逃跑计划,反而是更需要勇气的。
因为退一步,有时候也是进。
这个故事的一开始其实就是一次“逃跑计划”,顾云苏辞职、回家,和母亲住在一起,本来就是一种暂时脱离主流生活方式的逃跑。
后来,秦宇轩好意帮她推进小说项目,却也受困于所谓流量规则,最后要把主角的性别直接换掉,顾云苏当然要拒绝。
表面上,这的确是一次“逃跑”。
可那句“但是我不认,我永远都不会认”的背后,是保护自己作品的本心。
回头再去看吴俪梅,我们就会发现她所计划的“逃跑”,甚至比顾云苏的还要勇敢。
她和顾康旗不管是当初的结婚还是离婚,都是从传统观念里逃离的行为。
有时候往往是浪漫的回忆更难摆脱,当我们看到年轻的顾康旗曾载着穿粉色婚纱的吴俪梅,在隧道里飞驰时,也就才明白吴俪梅能离婚,真的是“逃出来”的,因为这样的浪漫和真心相爱,太容易给人假象,让人更难以逃离。
在后来,我们也看到,独自带着顾云苏生活的吴俪梅被其他女性欺负,到她当时的工作单位闹事,她原本还能为了息事宁人向这些人道歉,但听到她们还要殃及女儿时,她就直接辞职了。
用她的话来说就是,我受委屈可以,让我女儿受委屈,“你想都别想”。
于是吴俪梅带着顾云苏从这个有毒的环境中“逃跑”了,这不仅不是一次落败,而是一次胜利的出走。
吴俪梅甚至还会帮助其他的女性“逃跑”。
在医院重逢芸喜的段落里,我们因此看到更多那个年代的女性群像。
芸喜被自己的丈夫家暴,却难以离开,是吴俪梅收留她,鼓励她离婚,在暴力现场冲上去维护她,也帮她寻找到真正能离开这个男人的途径。
所以这么多年以后,即便已经身患癌症、病情恶化,芸喜对于当年的这次“逃跑”,感慨是“没白活”。
当然,这种“逃跑计划”也有留下遗憾的时候。
剧情后段,李叔疑似乳腺癌,顾云苏终于回忆起来,李叔就是当年被自己拆散的、那个和妈妈谈恋爱的叔叔。
可当年吴俪梅因为小顾云苏的反对,和李建雄分手,真的完全是因为女儿的反对吗?
仔细想来,其实也不完全是。
吴俪梅或许害怕了,在地下通道摆摊的她,朋友陷入婚姻困境中的她,离婚一个人带女儿的她,遇到这样一个能在各个方面帮助她的男人,她是心动的,但她更是害怕的,怕自己又一次踏入不平等的亲密关系陷阱。
所以小顾云苏闹脾气的反对就像是推了她一把,她“逃”了,但也正是因为这一次的“逃”,在多年以后,她才能平等地与李建雄相爱。
之后,吴俪梅因为李叔前妻来找他误会的导火索,加上孕期的自我怀疑,离家出走了,花好几千住一个晚上的酒店。
回想起她们以前省吃俭用的日子。
顾云苏都说她,“有点青春期的叛逆少女”。
而吴俪梅这次“逃跑”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并不是因为什么吃醋,而是这段时间以来照顾崽崽的经历让她意识到,等到孩子出生,她就真的没有自己的时间了。
她只是“给生活按了一个暂停键,好好和自己相处一下”。
就像这一集的标题,“先好好爱自己,再去爱别人”。
而在这次的独处过后,吴俪梅也意识到,她有的时候,也忽视了老李的光芒。
所以,暂时的“逃跑”,也会让人更明白,自己想要的、忽略的,到底是什么。
在顾云苏和徐医生真正在一起的那场戏里,顾云苏说,“反正我的人生,是接二连三的失控”,这时候的她,还不太明白这些逃跑、出走、失控的本能是来自何处,又对她有什么样的意义。
徐医生在这时候的回答,反而显得比顾云苏自己,还了解她,他说:“与其日复一日的无聊,失控的惊心动魄,更好一点。
”
但后来顾云苏还是逃了,因为在徐医生家里的那两天,让她觉得为自己喜欢的人做事,似乎有点进入自己母亲当年的状态。
但在“逃跑”以后,她想明白了。
“我还没有做好准备去接受另外一段生活,所以我逃跑了。
”又一次,徐医生接住了顾云苏的“逃跑”,他说,“我们不用着急”。
失控的逃跑过程,也是找到自己的过程。
顾云苏在情感关系和面临困境前的“逃”,其实一定程度上也是受父母婚姻失败的影响。
她在小时候就会“逃”,仗着小孩子童言无忌,去破坏她想象中的母亲的“男朋友”们,其实就是想要让母亲从婚恋关系里“逃出来”,某种程度上,也是不愿意面对问题的一种表现。
在第24集里,因为崽崽的到来,她也慢慢明白这段童年往事带给自己的影响,所以她抱着小时候的自己,对自己说,不要害怕,不要自责,这一切都不是你的错,你要相信,爸爸妈妈永远爱你。
所以顾云苏“逃回家”的这段时间,就成了她慢慢学会去面对一切的时间。
李叔的患病是一个节点,最先得知病情的她,帮着李叔一起去面对事实,还扭转了李叔面对疾病的心态,在“面对病情”之外,更重要的,其实是在这个过程中,顾云苏真正把李叔当成了自己的家人。
这,才是她彻底面对母亲有了新家庭,爱这个家庭,并和这个家庭中的所有人,成为没有血缘的家人的开始。
故事的结尾,是顾云苏送吴俪梅去医院,生下自己妹妹的那天。
她帮妹妹剪了脐带,抱着吴俪梅说妈妈我爱你,吴俪梅的回应则是,我爱你,苏苏,谢谢你。
一位妈妈,谢谢女儿。
爱,从来都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爱,也是需要回应和感谢的。
这一天,顾云苏和妈妈,李叔、李言还有已经明确心意的徐医生一起迎接了这一刻。
哦对了,还有外婆。
她们往外婆已经不会回应的微信对话框里发送消息共享了这一刻。
小说里,顾云苏形容这一天是——“成为家人的一天”。
回想起顾云苏第一天回到这个家的时候,她觉得这个家不再有自己的位置,不就是离家出走,“逃”走的吗?
那些逃走的时刻,都终将让真正的自我找到路,走回来。
帶著對周姐的愛跟播了這部劇,久違再次看到暖心又動人的家庭小品劇,以女兒失業回家陪媽媽待產開啟的故事,在今昔間來回交錯,講媽媽一人帶女兒的不易,講女兒長大後在爭吵中與媽媽的和解過程。
外皮是一家子的家庭劇,內核是母女的互相理解與體諒,調性隨著母女鬥嘴、兩個父親雄性競爭當中,讓人又哭又笑、又喜又悲,雖然依舊有集數不夠精煉稍微拖戲的老毛病,但編劇對母女關係的刻畫,以至於人物在人生當中不屈服於命運的反叛抉擇,是能讓人產生共鳴的。
周姐此次一人分飾兩角,既演女兒,同時還分飾年輕時的母親角色,兩種角色性格截然不同,講話腔調也大相逕庭,但周姐在女兒與母親的角色切換流暢自如,可以明顯區分出兩者的不同,也可以明顯感受出是真的有復刻中年母親吳越的表演方式,是目前看周姐的劇以來看過她演過最有挑戰性的角色,很深刻、很細膩、很動人,尤其演青年母親時真能感受到這個角色的重量。
她是如此的做自己,即便單身生活再不易也從沒向命運低頭,看這部劇的過程再次讓我覺得周姐真沒讓我看走眼,她是如此適合駕馭都市女孩的角色,不管是高冷的、厭世的還是受過傷的,她身上散發出的獨特鬆弛感就是能自然地與角色融合在一起,此次與吳越扮母女,外加青年母親也是自己扮演的情況下,時常有過往與現今遙相呼應、二合為一的魔幻時刻,
藝術是來源於生活,同時又高於生活的,最後2集編劇難能可貴地打破第四道牆談到產業現況,讓本劇的原作者也參與到本劇裡頭,開啟一場資本與創作者的哲學思辨,創作者的作品能否在影視改編化的過程中維持原作浪漫主義的完整性,一直都是個大哉問,李漠導演大膽地拍了出來,從這點便能感受到這位導演的水平不一般。
謹守著「藝術是源自生活同時又高於生活」的改編精神,是尊重創作者同時也尊重藝術的,再樸實的家庭題材只要抓住了情感核心,不管它是否會是爆款劇它都會獲得應有得評價。
編劇韓家女繼《我不是藥神》後久違出山首次寫電視劇,作為韓三平之女編劇實力有目共睹,期待她下一部編劇作品《水餃皇后》。
★★★★#180天重啟計畫 #周雨彤 #吳越 #耿樂 #陳明昊 #劉暢 #何洛洛 #沈夢辰 #李漠 #韓家女
眼看着《180天重启计划》已经更新到20集就快大结局了,追剧时还会看到一些弹幕在纠结:“顾康旗人挺好的,秦宇轩也不是渣男,吴俪梅和顾云苏是不是有点太作了?
”
剧中的吴俪梅,在28岁选择结束家庭主妇的生活,宁可净身出户也要和丈夫顾康旗离婚,因为丈夫宁可圈养她,也不同意她继续学业和找一份工作的请求。
吴俪梅的女儿顾云苏,同样在28岁遇到了人生的重要抉择,她的上司男友在瞒着她的情况下接受了上海一家公司的offer,并且通知她要带她一起去,觉得不被尊重的她选择和男友分手同时辞职。
她们都说过一句话:不是我挣的,我统统都不要了。
吴俪梅和顾云苏这俩母女的生活、思想、选择已经巨细靡遗地摊开在观众面前拍了20集了,但还是有观众接受不了她们选择和两个看起来还不错,只是不懂得尊重她们个人尊严和自我实现需求的两个男人分手。
△其实《180天重启计划》是一部从多方面给思维解绑的剧,无论是亲情线还是爱情线都提出了跳出传统价值观念的全新理念,比如这首《写给女儿的诗》,已经可以说明吴俪梅的人设很现代。
究其根源在于,母女俩的选择对观众的观影经验是一种挑战,或者说冒犯。
这部剧第一次没有回避一个女性成长路上的重要问题:如果丈夫/男友不是渣男,女人有没有资格和他离婚/分手?
过去的很多女性题材的影视剧,包括不少爆款的大女主作品,都会巧妙地避开这个问题,将“娜拉为何出走”这一原则性的问题,归结为她们的丈夫/男友太渣,渣的人神共愤,动辄就谋财害命,害死女主一家,从而赋予女主出走、复仇、和别人恋爱结婚的正当合理性。
比如近期的强情节爆款古偶几乎都是如此,女主要被渣男前任伤害得体无完肤,甚至被亲手杀害,观众才能心无芥蒂地接受女主重生后踹开渣男另择良婿并复仇。
现代都市剧里就算没有这么激烈的冲突,女主的前任也得有严重的道德瑕疵,最常见的就是出轨,这几年都市剧的渣男前任们都可以放一起玩连连看了。
所以,到了《180天重启计划》里,观众看到了两个立体生动,优缺点并存,但没有原则性错误的前任,而非单薄刻板的渣男工具人,就会觉得很不适应。
尤其在吴俪梅因为保胎进了医院,前任顾康旗和现任李建雄展开了各种妙趣横生的雄竞,同时穿插着当年吴俪梅和顾康旗的恋爱回忆,更是显得顾康旗这个人物没什么大毛病,就是大男子主义点不懂梅梅想要什么,但人不坏还挺可爱的。
△看这一集的雄竞名场面我真的爆笑到我妈以为我家烧水壶打鸣了,导演李漠的节奏掌握得太好了,运镜、剪辑、穿插的《动物世界》雄狮打架的蒙太奇十分巧妙。
观众对顾康旗的偏爱,一方面是因为在普遍的社会观念里对已婚男性的要求并不高,按时给家用,不沾黄赌毒,不出轨就已经算得上不错了,如果再偶尔参与育儿和家务,那就是打着灯笼都难找的好男人了。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父权制下的女性更多地被要求将生活的重心倾斜在家庭中,生儿育女,照顾好家庭不让男人操心,被认为是女性需要肩负起来的责任。
相比起来,自我实现是很少写在女性人生计划书里的必选项。
人们会说:“女人不结婚生孩子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但不会说:“女人不实现自我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所以在这样的观念里浸淫许久的我们,会很自然地认为,吴俪梅和顾康旗的婚姻是可以维持下去的,只要吴俪梅像过去几千年来的传统女性那样,以家庭为重,以丈夫为天就可以。
为什么她们都行,就你要作,要没苦硬吃呢?
吴俪梅因为不接受这样既定的命运,宁愿闹得天翻地覆也要离婚,宁可净身出户带着苏苏去过贫困的日子也不肯回头,也就显得不那么可爱了。
如果主创们为了让观众们可以毫无障碍地与吴俪梅共情,只要偷懒地塑造一个极品渣男顾康旗就可以了,那么观众可以从第一集就义愤填膺地催离婚,反正下一个更好。
但《180天重启计划》没有做这样讨巧的事,没有制造极端的困境和单薄刻板的男性角色来衬托女主选择的合理性,它打破了国剧的创作惯性,细腻地展现了母女俩在婚恋关系中的窒息和绝望,让观众慢慢去接受这样一个道理:女性在婚姻中不必遭遇极品的渣男,也有选择离婚的权利。
可能连很多观众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在觉得吴俪梅母女俩作的时候,其实是默认了成为了妻子和母亲的女性,理所当然地要做为家庭牺牲的那一个。
△很多人对完整的家庭有执念,觉得有完整的家才能对孩子好,但吴俪梅在苏苏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告诉她,我当你妈妈是一辈子的事,当妻子不一定的。
和孩子平等沟通比勉强维持一个不幸福的家要更重要。
明明一开始吴俪梅多次尝试和顾康旗沟通,孩子已经上小学了,她完全可以出去接触社会,但顾康旗一次又一次地拒绝沟通,认为我现在给你的日子已经够好了,你还有什么不知足的?
在甜甜的父母爱情的回忆里,吴俪梅勇敢地选择留下孩子而退学,和顾康旗在一起,是因为他们原先构想的未来,是有两个人共同的参与的,她可以在生下孩子后继续实现她的学业和梦想。
但现实是拥有了崭新的未来的人只是顾康旗,他拥有了新的事业版图和人际关系,家里成了顾康旗的一言堂,吴俪梅成天只能在家务里打转,她的自我就快消失不见了。
△吴俪梅这段绝望的主妇的呐喊,是她试图自救的呐喊,她清晰地意识到,如果继续这样的生活,她就会变成一个没有思想的工具人。
如果二人性转一下,也许很多人都能理解和支持这个除了家庭一无所有,找不到自我存在价值的人重启人生的渴望了,怎么一旦这个人有着妻子和母亲的身份,我们就这么难以接受呢?
如果一个人在婚姻中失去了自我,需求得不到尊重,付出得不到理解,平等沟通被拒绝,那么即便伴侣没有犯错,他有没有可以结束这段婚姻的自由?
导演李漠在接受采访时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吴俪梅的潇洒转身,恰恰证明每个人都是自由的,只要不伤人、不违法、不违背底线,对自己负责,女性就不应该被社会裹挟或者被道德绑架。
为什么一定要男人出轨才有离婚的合理性呢?
她们随时拥有重新选择人生的自由和权利。
”我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这样的自由而不被性别所绑架,只要他能够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而吴俪梅和顾云苏的28岁,都在跌跌撞撞中摸索前进,尽管有各式各样的困难,但她们都对自己的未来很是笃定。
因为她们是自己这艘小船的掌舵人,自己为自己负责。
《180天重启计划》是一部很妙的剧,它在剧中借助苏苏创作的小说《我的出逃计划》来表达自己的创作理念,轻灵地传递了很多在主流观念之外的思想,不是用激烈的强情节,喊口号式的批发金句来实现,而是通过琐碎的日常生活,人与人之间的观念碰撞,真诚而平等的沟通来展现。
我从中感受到了主创对女性生存困境的理解和体恤,也从吴俪梅和顾云苏的身上看到了希望。
她们让我意识到,女人不要怕犯错,不要听那些女人选错一次一辈子就完了的陈词滥调,只要你不放弃自立,你就有能力和勇气重启人生,为自己的错误买单,你的生活就永远会有新的可能。
《180天重启计划》看到现在,如果要给这部剧下个定义,我会说它是一部深度探讨亲密关系尤其是母女关系的都市轻喜剧。
笑点很自然也很密集,但泪点却完全不比笑点少,甚至更多。
剧中三代母女相处的片段,真实,自然,动人, 是真正从生活的海洋里提炼出的珍珠。
所谓真实自有其力量,以至于每集都有大量弹幕自称“陪哭员”。
总的来说,我觉得这是一部很好看也很有意义的好剧,而且特别适合我看,因为我就有一个非典型母亲,而我自己,也算是一个非典型女儿。
大量的影视剧和文学作品聚焦于爱情,但我一直觉得,母女关系之复杂和微妙,以及对我们每个人尤其是每个女性的重要性,其实也不遑多让。
因为我们天生就是女儿,并会在某一时刻成为母亲。
无论我们和妈妈的关系原本怎么样,在人生到了某个阶段之后,都会在某一时刻忽然穿越时空理解了曾经不可理喻的母亲,或者是发现自己其实那么像她。
这种母女之间的特殊联结,是其他任何关系都无法比拟也无法取代的。
影片中吴俪梅和苏苏之间,就有非常明显的性格羁绊。
比如,因为从小就看到母亲吴俪梅亮出獠牙、撒泼打滚地渡过难关和非议,苏苏下意识的学会了“闹事”,她不怕在大庭广众制造冲突,别人眼中的尴尬场面她总是轻松应对。
因为看到吴俪梅曾经毅然决然放弃看上去圆满的家庭,勇敢追寻自我,苏苏对于为了爱情“挂靠”自己的人生格外敏感,不惜因此放弃一个有大好前途的还不错的爱人。
她继承了母亲的努力,要强,伶牙俐齿,果决坚定,也继承了母亲的冲动,情绪化,嘴硬心软,出口伤人。
可以说母亲人生的每一步,是女儿清醒时候的前车之鉴,更是她无意识模仿的榜样。
这种母女之间特殊的羁绊,我相信我们每个人看到都会感觉到像在照镜子。
她们之间的相处,由于彼此特定又相似的性格,总是一再“重蹈覆辙”,只能在挫折中艰难前行。
有时候努力许久,又会毁于一旦回到原点。
这种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复杂关系,也让我觉得心有戚戚。
等到外婆出场,祖孙三代的命运重叠交汇,我们更加看到母女之间的特殊羁绊,以怎样复杂的形式在三代之间传承,实在令人动容。
我特别想说一说的,是影片中的吴俪梅这个角色。
其实我注意到这个角色时常被弹幕诟病,说她作为女儿和母亲太自私,太任性。
但是其实我觉得,吴俪梅才是影片最核心的角色,也是最被编剧所偏爱的。
因为她既是一个非典型妈妈,也是一个非典型女儿,她的身上,承载着母女三代人的命运的交汇,是来处也是去处。
而她的个性,看似任性,自我,有时候还有些疯癫,但是自有其充满生命力的迷人魅力。
而我们也可以看到,剧中吴俪梅确实也得到了最多的偏爱。
母亲,女儿,前夫,现任丈夫,都真心的爱着她。
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个相当独特又相当幸福的角色。
然而即使是这样的角色,也一再在母女关系中败下阵来。
作为女儿,她遭遇了为人子女最痛心的“子欲养而亲不在”。
当看似一直被偏爱的姐姐对她说,你一直说妈这一辈子没服过软,但是我想说,妈对你其实一直在服软。
”当姐姐告诉她,在她眼中,其实她吴俪梅才是那个一直被偏爱的女儿,那一刻,我真的隔着屏幕都感受到了吴俪梅的心如刀绞。
作为妈妈,吴俪梅也一样屡战屡败。
在第十集中,情绪崩溃的吴俪梅倒在丈夫怀里哭着说,“我下次投胎我不想做女人了,我觉得当妈太不容易了。
做人怎么那么难啊。
”是啊。
做母亲太难。
处理母女关系也太难。
人类对母亲先天有着太高的期望和寄托,无论做的怎样好,似乎都是理所应当。
然而我们只是天生带着性格瑕疵能力也有限度的普通人。
即使有满腔的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会是一个完美的母亲。
吴俪梅作为一个从小就会认真告诉女儿“爱自己是一辈子的事”的人,她一直在维护自我和维护爱中左右平衡。
其实她的人生已经很艰难,她已经很努力,但是作为母亲这个角色,似乎还不尽人意。
这代表的其实是很多女性的困境。
该怎样做一个百分之百的好妈妈?
而苏苏所代表的,则是作为一个自我意识强大的母亲的女儿,如何在“做妈妈的朋友”和“做妈妈的女儿”当中找到平衡点。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妈妈毫无保留的爱着自己,可是毫无保留的爱和自我意识,时常背道而驰。
我们如何去理解和爱这样一个妈妈,同时爱自己,并不容易。
某种程度上,和母亲的达成和解并相互理解,其实就是我们和自己的性别本身达成和解,相互理解,这是很多女性都会面对的一个课题。
好在苏苏是一个善良懂爱的孩子,所以我也很期待后面的剧集会怎么样展开。
最后说说这部剧的演员表现。
女主角周雨彤我是第一次看她演戏,演技真的让我挺惊喜的。
饰演有有不同年代背景但又有一定相似度的一对母女,却演出了截然分明两个人的感觉。
完全不会令人感到混淆。
其他老戏骨的演技更是没的说。
有这一大片称职有余的绿叶,才使得整个花园万紫千红总是春。
总的来说,很喜欢这部电影对于亲情尤其是母女关系的探讨,充满理解与包容,在时下充满戾气的社会环境中,这样温柔真诚的发言,真的是会令人不由被打动。
以至于看到现在,我决定给我那一生骄傲却在我面前屡屡服软的妈妈打一个电话——我们在一个多月之前把彼此微信拉黑了一直到现在。
其实我的妈妈,就是一个吴俪梅那样的女性。
大部分时候我理解她,也欣赏她,但也有很多时候,我忍不住想问,为什么你比别的妈妈任性,比别的妈妈有更多的自我,比别的妈妈更不成熟。
为什么你明明是我的妈妈,很多时候却要我让着你,体谅你?
但其实,妈妈这个身份,不该剥夺女人作为一个人的喜怒哀乐,和其他一切应有的权利。
作为和妈妈同性别的女儿,作为一个未来可能也会成为母亲的女性,我们确实应该给予母亲这个身份,更多的尊重和理解。
当然这并不容易。
但是这值得努力,不是吗。
刚看完《180天重启计划》,中国式的家庭故事,有些细节让人潸然动容,中间还被某些情节逗得捧腹大笑。
这部剧是李漠导演的新作,如果一样喜欢他的《装腔启示录》或者《我在他乡挺好的》,那这部戏你也不失望。
看完之后,心里五味杂陈,既感动又感慨,忍不住想写随手写写,聊聊个人感受,也许很多朋友也会有共鸣。
这部剧讲的是28岁的顾云苏在失业失恋后,回到家里陪护48岁怀孕的妈妈吴俪梅的故事。
乍一听是不是有点离谱?
48岁怀孕,这现实里可不多见。
但剧里把这个设定拍得特别真实,母女俩的日常、争吵,还有三代女性之间的碰撞,既接地气又戳心窝子。
全程可以跟着她们哭哭笑笑,感觉像是被拽进了这个家庭,和她们一起经历了一场关于爱与成长的旅程。
外婆的离开:笨拙的爱与深刻的痛要说这部剧最让人泪奔的,是外婆去世那一段。
外婆是个固执又可爱的老太太,她修马桶、买死鱼、用围巾给吴俪梅擦漏尿的那些细节,真的感受到了一种笨拙却赤诚的代际关怀。
她走后,吴俪梅和顾云苏翻看她的日记,才发现这个操劳一生的女人年轻时也有过梦想,可后来全被生活磨平了。
她不是天生的“外婆”,她也曾是个有血有肉的女孩啊。
这一段让我哭得喘不过气,也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是不是也常常忘了,父母在成为“父母”之前,也是普通人呢?
外婆的离开就像给吴俪梅一家的生活按下了暂停键。
她在时,家里鸡飞狗跳,她走了,才让人意识到她那份不善言辞的爱有多珍贵。
尤其是她临走前用围巾擦女儿漏尿的场景,这不就是妈妈吗?
不管你多大,在她眼里永远是那个需要被照顾的孩子。
母女镜像:爱意与冲突的交织吴俪梅和顾云苏的母女关系,简直就是全剧的灵魂。
吴俪梅48岁怀二胎时,顾云苏第一反应是反对,觉得高龄产妇太危险了,甚至有点“自私”。
但她嘴上说的却是担心这孩子分钱,这种拧巴的表达方式,太真实了,哪一对母女不是这样啊?
心里明明是爱,话一出口就变了味。
吴俪梅也不是省油的灯。
她年轻时未婚先孕,辍学结婚,后来又坚决离婚,净身出户,带着顾云苏重新开始。
48岁怀孕,她顶着家人反对和社会偏见,依然坚持自己选择。
她跟顾云苏抱怨她打乱了她的生活节奏,这话听着刺耳,可不正是母女之间那种“爱意裹挟控制,依赖伴随冲突”的缩影吗?
看的时候就忍不住想,我们跟父母是不是也这样的相处模式?
明明互相在乎,却总要拌几句嘴才舒服。
顾云苏则像个叛逆者。
她失业失恋后被迫回家陪护妈妈,一开始满肚子不情愿,可后来却在陪伴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她暗中替外婆付了30块鱼钱,表面上不说,心里却默默延续着三代女性的刚烈与柔情。
这母女俩,真是既相爱又相杀,太生动了。
女性突围:从代际复刻到超越 这部剧最打动我的,莫过于它从社会学视角展现了女性的困境与突围。
吴俪梅和顾云苏的人生,像是一场代际间的镜像叙事,既有复刻,也有超越。
吴俪梅年轻时因为怀孕放弃学业,后来又因48岁怀孕被出版社解约,这种“母职惩罚”让我真的怒了——现实中多少女性因为生育就被职场边缘化啊?
她28岁净身出户,48岁坚持生二胎,每一次选择都在挑战社会对女性的规训。
顾云苏在职场上被办公室恋情拖累,愤怒之下揭穿真相,辞职走人,和当年吴俪梅在KTV砸酒瓶逼离婚的劲头如出一辙。
她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叛逆出逃”,试图打破结构性压迫。
让人特别欣慰的是,顾云苏后来帮妈妈打劳动仲裁赢了官司。
这让我看到新生代女性开始用法律武器为自己争取权益的希望。
虽然现实里这种胜利不常有,但剧里这一幕真的很解气,也让很多女性朋友对未来多了一点信心。
还有家庭分工的悖论,也让我深有感触。
吴俪梅的前夫顾康旗有钱有貌,却不懂她的内心需求;现任李建雄愿意分担家务,却被质疑“软饭男”。
这不就是社会对男女角色的双重绑架吗?
女性想要独立,又离不开家庭的支撑,这种摇摆是人之常情,值得理解。
创伤的传递与修复:爱是解药
剧里还有个让人深思的点,就是创伤的代际传递。
外婆当年因为吴俪梅未婚先孕,在婚礼上羞辱她,这根刺一直扎在吴俪梅心里,也影响了她和顾云苏的关系。
顾云苏在职场饭局上自毁式反抗,和吴俪梅当年砸酒瓶的冲动简直一模一样。
这种“焦虑型依恋”让我感慨,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真是深远。
但幸运的是,剧里也展现了修复的过程。
顾云苏陪妈妈做产检,甚至跑去体验分娩痛,喊着:“吴俪梅,这么疼你还要再生一遍啊!
”吴俪梅淡定回:“别犯病了,医院有无痛。
”这对话把估计把很多观众都逗乐了,她们在互相理解中慢慢治愈。
尤其是吴俪梅那首诗:“你不是我的希望,你是你自己的希望……我爱你,仅此而已。
”这段话让我泪目,这不就是母爱的最高境界吗?
不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延续,而是让她成为独立的自己。
叙事创新:轻喜风格下的深刻批判导演李漠这次延续了《装腔启示录》的轻喜风格,用荒诞的场景稀释沉重议题。
比如顾云苏和外婆合伙“摔鱼”买死鱼,外婆守着吴俪梅上厕所,这些细节让我笑出声,又觉得暖心。
双时空剪辑也很出彩,把吴俪梅和顾云苏的经历并置,既强化了代际呼应,也批判了“社会时钟”的荒谬。
48岁的吴俪梅执意生育,28岁的顾云苏拒绝婚恋,她们用行动告诉我们:人生不该被年龄框死。
这就像一场女性成长的社会学实验,看得人既爽快又振奋。
看这部剧,情绪像是坐过山车。
外婆去世那集,不禁眼眶一热;顾云苏体验分娩痛那段,又笑到肚子疼。
吴俪梅和顾云苏的争吵,像极了我们和父母的日常——明明爱对方,却总要犟几句。
这种真实感让我特别共鸣,也让我开始珍惜身边的亲情。
最戳我的,是吴俪梅对顾云苏说:“把你生出来,是我做过最勇敢的事,直到现在都没后悔。
”现实中,很多母亲也说过类似的话。
或许母女之间,总有这样的瞬间,让你明白爱比争吵更深。
值得一看:情理交织、笑泪相伴《180天重启计划》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文艺片,它很接地气,却又充满力量。
它用泪水和笑声,讲了一个关于代际传承、女性突围和自我救赎的故事。
剧里的人物鲜活得像你我身边的人,剧情真实得仿佛在诉说我们自己的生活。
看完之后,我对母女关系、对女性困境有了更多思考,也更懂得珍惜眼前人。
如果想看一部能让人又哭又笑、又不乏深度感悟的剧,可以去专心的看看《180天重启计划》。
相信它会给你惊喜,也会让你有所触动。
快去看看吧,最好别忘了备好纸巾!
为了表达女性独立而独立,剧情发展和人物性格演绎主要靠角色之间的争吵,情节僵硬,聒噪。请编剧理解,女性的独立不是只有在一次次生育才能体现
没想到这么好 看得又哭又笑
3.5星,周雨彤在这个赛道上可以说是无敌了,可惜人设几乎都非常相似,停留在她的舒适圈,对她来说没有突破性。电视剧显而易见是带着诚意的,可惜编剧的功力还是不够
重拍吧…
宣传主控方你糊涂啊,吴俪梅这种国产剧少见的女本位主角你是一点不宣传啊!(前3集完全立住了
评论区某些剧都没看就故意打低分的人别太离谱了!这剧压根和催生催育不搭边,明明是讲母女亲情修复的。而且周雨彤演技太好了,青年吴俪梅令我很惊喜,表情眼神很到位,一眼就能让人区分出妈妈和女儿。这部剧拍得好真实,很多母女片段都让我很有共鸣,“你可能不爱我了,但我得爱我自己”这句话说的真好,爱人先爱己。有些人说不懂吴俪梅为什么离婚,有钱不就好了。可是经济权是掌握在丈夫手里的,吵架的时候丈夫会说“你吃的穿的都是我买的”,如果不离婚她就被永远困在家庭中。真的受不了这种丧偶式婚姻,她在讲述她的痛苦,而他在呼呼大睡。
立意5颗星,可生活的对话又很不生活,充满了脱口秀的味儿,像是大数据分析观众想看什么,想听什么,各种加持叠满的剧情和对话,为了剧情推动起承转合也很工具感,怎么说一点也不生活一点也不自然
代际母女关系 不同时期女性困境 女性意识 都可
我不理解女的为什么在公司聚会中发那么大疯……也不理解男的换工作到上海为啥一句商量都没有,fine 强行接受这个设定,女的吵一顿之后能不能清醒一点,去上海工作薪资翻倍为什么不去??感觉这一大段都是为了吵而吵,看了脑袋疼。
有点陈词滥调了,相比同期能看进去但也就那样。为啥要让韩东君演前夫哥
还行吧,讲回母女关系就是好看的,讲回情侣关系就是超级难看的。
128第十集她爹说要和她妈破镜重圆这剧可以下地狱去了
我以为是我的问题。看了半集就坚持不下去了。一看评分这么高。应该是我的问题。但是看评论和我想法一样的也不少。说明和我类似的观众真的接受不了这么叽叽喳喳没素质的主角。
什么叫演技好?自然真实让观众有代入感。这部戏,为了突出某些人的表演能力显得太刻意,主要的故事就是讲母女两代人的作,已经不是不合常理而是几乎所有的细节及理由都站不住,这样的演技,即便有努力营造的家庭温馨气氛,实质上伪善无比。
我求求内娱不要再拍结婚要抚养权净身出户的电视剧了,钱都是结婚以后挣的,离婚就要堂堂正正分一半,带着孩子过苦日子纯属有病,服了
剧情狗血台词浮夸说话咋咋唬唬,没办法刚从《苦尽甘来遇见你》出来 看我们的所谓生活剧真是一集都撑不下去
以現實寫出「藝術是承載道德的實用之物」且此「用」之「用」高過功利主義而直達唯美。向內求其觀合乎道。化夢幻於實在,升維起點此。罩子里吞吐氣,呼吸作用虛空。蛇年驚蟄「人中之蟲」再驚喜。起初只當bgm卻作pistachio。歎。「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飛龍在天,顯化時也落地。今玆我感至深,是活的。
一上来就是女儿像疯了一样在全公司人都在的饭桌上撒酒疯,妈妈冲进商k大砸场子要离婚,没有一点前情铺垫就搞出这俩男的都不是东西的阵势(但根据已知剧情好像这俩男的也没有做非常过分到需要当众撕破脸的事情),导致我不仅无法共情女方反而会同情男方有这种情绪不稳定的对象…
其实是可以给4的,被吴越老师的演技狠狠征服。外婆,妈妈,女儿,三个最亲近的人,却是三个姓氏。没有坏人啊,生活就是,没有坏人,但也艰难,这就是普通人的生活。因为想要的在乎的看到的东西都不一样,那年就有攻击,误会,隔阂,自以为是,然后小小地成长一点点吧。
虽然是大女主,角度很有意思,三代人怎么吵架,东亚母女怎么互相伤害,女人之间的对话令人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