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了,看了下故事背景,昨天正好是巴西结束军事独裁40年。
看电影又get新知识。
巴西军事独裁指在1964年3月31日,巴西军方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发动政变,推翻了民选总统若昂·古拉特,建立了一个威权的、反共的、发展主义的政权,直到1985年3月15日,通过间接选举让位于反对派领导人,结束了21年的军政府时期。
这一时期,巴西军政府颁布了一部新的、限制性宪法,并且扼杀了该国的言论自由、审查所有媒体以及镇压反对党和流放持不同政见者。
据估计,在此期间,共有434人被杀或失踪,并且有20,000人受到酷刑 。
不过巴西军方对这一数字持有异议。
这部电影由真实事件改编,描述了其中一家的父亲被军方秘杀后,母亲在面临危难时的坚强、勇敢、决断和担当,拍的好,演的也好!
(眼睛也就看湿5次,面膜都哭热了)
看这部电影的精神压力不亚于看一部恐怖片,尽管提前看过简介,明了会有逮捕迫害的部分,电影里每次电话响起和信件送来我也都会紧张一下,但这么多铺垫后的急转直下,还是让人恐惧。
政治恐怖感让心跳一直随着监牢的铁门和殴打声砰砰作响,而从时间上第二幕开始后,渐渐意识到这是一部真人真事的改编电影,加之结束后的原型人物介绍和真实影像资料,每年的全家福照片,时间和真实给了它让人落泪的厚重。
开篇时,海边、足球、小狗、胶卷、蛋奶酥和潘趣酒,一个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实在拍摄得太好,于是破碎后给人的感触也就更加强烈。
中产阶级在强权猛政面前总是那么脆弱。
女主的表演堪称完美,一个人撑起的家庭,一个人生命背后的国家酷刑。
保持体面,保持不接触也是一种反抗。
保持发声,保持记录也是一种控诉。
我仍在此和还有明天,今年最好的两个电影名。
当其他困难重重,普通人唯一能做的不遗忘也是一种力量。
希望永远在此,永远还有明天。
电影开篇的的海滩带上飞过的直升机便透露了本片将将个人家庭与巴西的政治相关联,随后电影便转至家庭,小家庭在大环境下所遭受的故事跃然纸上。
电影以马塞洛的母亲为线将整个家庭和国家政治相关联,通过消失的父亲展示军统政府对于个人的迫害,整部电影时间横穿40年从母亲的中年一直到老年,同时缅怀了被政治迫害的父亲,情感真挚。
总体电影给我带来的感受偏相于去年的《利益区间》不过视角从加害者变为了被害者,胶片质感的画面赋予了电影一种年代感,而照片,录像等桥段也将足以展示家人们对于父亲的缅怀个人评分:7.0分,总体无功无过的电影,情感真挚但略缺乏特色,缺少让人眼前一亮的特色。
不算影评,但一部片子看下来确实在不停地想。
乍看开头,我想,这么精致完美幸福到虚假的场景,不会又是《利益区域》那种“恐怖片”吧?
看到男主角失去自由前的种种表现,我想,时代的巨浪下,他这样积累了财富和地位的人,即使不选边站队自发做些什么,也难逃被裹挟,被利用。
普通人有时反而能钻在浪底,运气不错的能浑浑沌沌苟且着度过,反而更加安全。
看到尤妮丝被放出狱,我想,何必打造一个这样完美的,没有一丝破绽的女性,她够坚强,但未免太疲惫。
看到后半截,我想,也许这不是被打造的形象,她就有这样全能的,智慧又坚毅的原型,永远像一棵树一样笔直地站着。
果真如此。
也许她真的很疲惫,她不可能不疲惫,可树不可能折腰,他们要开花结果,要笑。
再到近乎结尾,我还在想:电影这样直白的表达,未免不是一种意识形态占领高地后对另一种意识形态彻底的抨击,我是否应该警惕站在这一种意识形态的镜头背后看这段历史。
可当结尾真实的历史数字出现了,我想,就像很多国家都会回避一段历史,如果没有人紧咬着不松口,如果没有通过文学艺术的记录和反思,自大的人类是不可能承认自己的错误的。
我们需要这些大声嚷嚷的人。
我们这些还能每天笑一笑的人,不能嘲讽那些打碎牙往肚子里咽之后还在笑一笑的人。
当然如果只有笑一笑这样的立意和落点未免太简单,但我真的想着,笑一笑吧,过好每一天。
各种形式的战争的碎片一旦落下来呢?
谁又能逃脱。
该电影是由巴西导演沃尔特·塞勒斯导演(《中央车站》)改编自马塞洛·鲁本斯·派瓦的同名回忆录,在2024年第8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得到了最佳剧本奖,并提名了奥斯卡的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国际影片,最终获得了最佳国际影片的奖项,成为奥斯卡历史上第一部获此殊荣的巴西影片。
该影片讲述了生活在军事独裁时期的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幸福中产家庭在遭到非法军事审讯后失去了父亲鲁本斯,一家的生活重担落在了母亲尤妮斯身上,她没有失去生活的希望开始参与对证明鲁本斯被捕的行动,并主动想办法平衡家庭经济状况、稳定子女心态,并在大女儿回归后出租房子搬去法国生活,此时她已确定丈夫死亡。
而后尤妮斯一直从事维护保留地权益的工作,并最终等来了丈夫官方的死亡证明,国家进入民主时期,他们的遭遇得以诉说。
而在后面的字幕中可以看到,尽管许多时任军官承认了罪行,但并没有得到惩罚,但鲁本斯一家依然繁盛伫立。
这部影片将一个家庭放置在一个国家的特殊政治历史时期与流变下,通过一个家庭的故事展现对非人道的非法政政治独裁行为的谴责,以及对在这样历史重压下依旧生生不息、顽强抵抗的人类意志的礼赞。
影片用了大量篇幅表现一家人生活的温馨与美好以及对未来的希翼,他们在海边与朋友玩要、领养小狗、做美味的舒芙蕾、跳舞,爸爸会把小女儿的掉牙偷偷藏起来等等,但当鲁本斯被非法带走后一切都产生了变化,除了与尤尼斯的牢讯生活的对比外,最显著的就是最后他们不得不离开里约的热土——独裁改变了一切,该影片使用这样重白的情节对比配合影像建构来表达对政府行为的控诉。
另外该影片通过母亲尤妮斯身为一个普通家庭妇女到面对突发事件后成长为一名负担家庭负责任与不法分子斗争的斗士的人物线索,来表现在任何条件下都反抗到底的决心,直到影片的最后一场戏,一家人人口更多、更加繁荣,对这种人的生命力的赞美达到顶峰。
这部影的主题表达具有历史的反思性以及人道主义色彩,具有其表达价值,但不论从主题呈现或是表达方式上,似乎都没有更加新的东西呈现,也没有在人物的塑造上达到较高的水准,观者没有办法看到尤妮斯一步步成长的具体过程,只能看到一个一直不放弃的女人,因此没有挖握掘出其特殊性,只能看到最广泛的泛泛而谈,现众达不到从同情到共情的进一步跃升,削减了情感张力。
另外,影片较有趣的是对于手持摄影机的使用,其复古效果在视觉上打破了正在进行与过去的时空,使得“转瞬即可思念”的情感盈满而出。
巴西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在某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下,一个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因此分崩离析支离破碎!
一部讲述家庭破碎的电影,却没有太过描述悲情的情节。
拍摄手法中却无丝毫的悲剧色彩,从一些生活场景里描述着那个时代的苦痛。
其实整部电影观看下来,电影是采用的直叙的手法,但我感觉更像一部倒叙的回忆录。
仿佛笔者从一开始就是站在故事的末尾回望着25年前的家庭变故。
我非常喜欢电影中所塑造的女主角色。
在面对一切困难面前,她所表现出的愤怒、悲伤和坚强都不够突出强烈,但作为妻子、母亲和一个女人的她,她用自己温和但坚定的方式去对抗不公。
她不仅是一个失去丈夫的妻子,更是5个孩子的母亲。
身为女人,她独自支撑着家庭淌过蕞难熬的岁月,终于在真相大白的日子里,举着丈夫地s亡证明坦诚一笑,“拿到s亡证明,我松了一口气”。
几十年的光阴,我也如同女主一般会心一笑了!
真的非常值得推荐的一部好作品!
希望你也和我一样喜欢!
两个场景印象很深,一个是带着孩子们吃饭,看着远处一家团聚吃饭的笑脸,然后立马眼眶有点湿润抱住女儿。
一个是破碎家庭的生存现场,另一个可能是大家一直以来认为的的“家”的投影。
好像这个拥抱能勉强的修补已经存在的事实裂隙。
另一个是拿着丈夫的死亡证明,然后笑了。
把死亡证明放在最后一页。
是对当初暴力的控诉(证明丈夫“非存在”)也是对存在本质的确证(她一直以来的抗争“存在”)。
就会想到加缪笔下的西西弗神话,推石上山的终极意义,或许也在于推石本身。
在这篇被归训的空间里,主人公以惊人的毅力守护着家庭的完整与尊严。
费尔南达托里斯的表演太震撼了!
我不知道她把我变成一个章鱼,还是她的表演像章鱼,细微的神态都让我能完整的捕捉到。
很想给她饰演的这个角色一个拥抱。
从开始与丈夫抽烟下棋时的从容自信,到在监狱被关好多天之后,镜子里的那张憔悴的脸。
我觉得妆是可以画出来的,但是状态塑造成这样真的很厉害。
支持家庭的同时还不断学习,不断发生,如此的坚韧。
回到前面提到的印象很深的场景,她拿到丈夫的死亡证明,是向镜头展示,是面带微笑。
或许是这么多年,她内心其实已经知道这个结果,但是这份死亡证明也是她抗争这么多年的结果。
你的死亡是我“胜利”的“褒奖”。
最后在电视上,丈夫的名字播报出来,像一个call back。
活着,本就是对某些行为最优雅的反讽。
整部电影不知道是不是在刻意回避暴力的暴力。
并没有过多的渲染他在监狱中受到多么非人的待遇,也没有人她如何25年边学习边照顾家庭,付出了多少意想不到的痛苦,还有最后儿子也做着轮椅。
好像很多东西没说,但是就是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力量和坚韧。
让苦难获得了更广阔的想象维度。
在漫长岁月中,保持尊严最黑暗的时刻,心中的爱和责任依然支撑着他前行。
最后突然想到一句话,请务必一而再再而三三而万次的拯救自己于人间水火。
(原来老年扮演者是费尔南达托里斯的母亲,太像了,真的是血缘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
剪辑太差,节奏太差。
前面关于美好生活的描述堆砌各种镜头,对白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必要的,但是后面逮捕释放后的煎熬与觉醒非常的无力冗长,无意间消散了原本该有的力量。
导演的中央车站让我看的泪流满面三月不知肉味;这部电影让我看的昏昏欲睡,两小时睡过去三次。
近期奥斯卡的入围电影水准都出现了雪崩式的质量下滑,这种下滑不只是本世纪以来一直未能治愈的剧本创作瓶颈,而是连原本他们比较讲究的学院派最基本的节奏,技巧,台本都出现了雪崩式的衰退。
譬如此次的野兽派,什么玩意儿?
阿诺拉,什么玩意儿?
很难想象是佛罗里达乐园导演的作品,就像这部片子看不到中央车站的巧思,节奏和深情一样。
奥斯卡怎么了?
虽然本来也没对他们的公正性有过高期待,但没想到现在连底线都没了。
周五的晚上,在万达影厅,还是只有我一个人,安静地看完了《我仍在此》。
空荡荡的影院,没有人交头接耳,没有人走动,只有银幕上的那个女人,尤妮丝·派瓦,一点一点地,把她的故事讲给我听。
这不是一部声嘶力竭的“受害者宣言”,也不是苦大仇深的“政治控诉”。
导演沃尔特·萨勒斯用了最平静的方式,把一段极其沉重的历史娓娓道来。
丈夫被军政府强迫失踪,原本平凡的家庭主妇,被命运逼迫着,一步步学会了面对强权、面对失去、面对生活的恶意,最终从家庭主妇走到了人权律师的位置。
作为中国观众,看这种题材,很难不在心里泛起涟漪。
尤其是熟悉近现代史的人,看得时候情绪澎湃、激动难平,是很自然的。
但当我决定写下这篇影评时,反而要努力熄灭这种情绪。
因为这部电影本身,就是在克制中让人疼痛。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场“搬家”的戏。
明明是一次被迫的离开,却被拍得安静、平和,几乎冷酷。
没有撕心裂肺的哭喊,只有一辆车、几只行李,和孩子各自不同的表情。
有人天真,有人隐忍,有人愤怒。
而尤妮丝,坐在驾驶座上,一言不发。
那个背影,比任何台词都更有分量。
作为传记电影,每一场戏都节制、冷静,却在不动声色中,把观众的情绪推向崩溃边缘。
电影最后,以一张家庭合照收尾。
年老的尤妮丝,已被阿尔茨海默折磨得记忆模糊,被子孙们簇拥着,拍下了这张看似平凡的照片。
她或许已经记不起,自己曾经为了什么与命运抗争。
可正因为当年的坚持,今天的这一幕才能存在。
她也许忘了自己是谁,但身边这一群人,会记得。
这场平静的合照,比任何煽情的结尾都更动人。
生命终将走向遗忘,但那些曾经做出的选择、坚持过的信念,会以另一种方式留下来——在人心里,在后代身上。
另外这部电影的力量,很大程度上来自费尔南达·托雷斯的表演。
她几乎没有大幅度的情绪起伏,连表情都克制得近乎冷淡。
但“咬牙”的质感,藏在她的每一次呼吸里。
眼神中,是死死压住的恐惧;动作里,是快要崩溃又被自己拉回的自持。
没有痕迹,却让人完全相信,这就是那个时代无数个被迫坚强的女人之一。
她不靠哭戏博同情,也不靠声嘶力竭去“演”坚强。
而是用近乎沉默的方式,把“无路可退”演得极其真实。
她的尤妮丝,从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但正因为如此,她才显得格外伟大。
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奖项实至名归 电影结束后,走出影厅,商铺有些已开始关灯。
空旷、热闹中的寂静,像极了片中那个被掩埋的年代。
但我知道,那个名字,那个背影,仍然留在我心里。
她仍在此。
巴西电影《我仍在此》通过真实历史人物和故事,用泛黄的老照片与旧日记录影像,掀起了历史回忆的幕布。
将一个家族的痛苦经历与一个国家不堪回首的往事,重新上色深沉道来。
从斑斓的七十年代开始,从欢乐和谐的家庭景象到遮光蔽日的黑暗降临,再到失去至亲的女主角以坚强的状态奔走与坚持,展现时代浪潮下不屈不挠灵魂带来的冻人力量。
巴西市井的怀旧与灵动,在强权蠢蠢欲动的阴影之中,像是阳光洒下的吉光片羽,耀眼美好得让人回味。
当秘密戳破之后,阳光明媚也似乎被粗暴的打断,这更显得之前合美时光的珍贵。
在窒息的环境中的状态让人惊悚,残酷的阴影超脱了肉体直戳精神。
一个家庭主妇为了生存与内心的爱,默默承受被摧毁的情感与现实的压力,这种伟大足以让人膜拜。
仍在此的守护,仍在此的争取,仍在此的回忆,仍要面对的痛苦与伤痕。
这只一种对于人信念力量的书写,以被时代摧毁的家庭与情感,来书写历史与国家不堪回首的过去。
也正是有了一个坚强无比的女主角,用自己的力量守护家庭与为爱努力,用布满伤痕的情绪去抚慰子女的伤痛。
女主角演得太好了,从之前不问世事的优雅,到深陷困境的敏感憔悴,到成为法学教授的沉稳定力,展示的层次分明深入骨髓一般的细腻深刻,金球奖最佳女主角拿得底气十足!
电影着墨的七十年代怀旧氛围太有感觉,从人物造型到房屋布置,还有音乐的运用,都将当时摩登嬉皮的中产生活状态展示得很细致。
特别喜欢片里已然长大的弟弟妹妹对于父亲去世感知的对话,你是什么时候确定的?
是在妈妈将爸爸的衣服都捐出去之后。
你呢?
是在我们搬去圣保罗的那一刻。
这段台词记载了两个最小孩子对于父亲缺席之后的感知,带着抽痛的感觉,很难忘。
很迷人的胶片质感,拍的冷静克制,“杀人于无形”的手法,最后看哭…
拥有五个孩子的大家庭突然没有了父亲,并不是简单的从里约搬回圣保罗,辞掉女佣人,以及女主人回校深造,这个家就像一直被戴上头罩,不知身处何方,并没有激烈可怕的迫害展示,却给家里的每个人造成了永久的隐性的伤害,合照的笑容是勉力的内心安慰。
颁奖前仅剩的一部还没看的最佳提名影片今天看完后也感觉年度最佳外语片实至名归比较为这位巴西女演员没拿影后感到惋惜可惜在我看来表演是完爆米奇麦迪森的有那么一瞬间感觉她很像麦克多蒙德那是我的最爱!
除了展示被捕前议员一家人的奢华生活和完美家庭外,并没有讲述他的事业和他的信仰,以及完全没有在他为之不惜牺牲而保护的同志身上有所着墨。
2.5,浪费好题材。作纪录片欠缺广度,作传记片重心模糊,作剧情片平淡跳跃。谈历史对真实矛盾浅尝辄止,描苦痛对人物心理缺乏深究。有的只是拨乱反正后骤然的和解,和自以为记忆的遗忘。“从头到尾/忘记了谁/想起了谁/从头到尾。”
虽然电影获得多项提名和奖项,但我认为某种程度还是对它过誉了。电影前期铺垫很长,而相较于此,高潮部分则显得过于平静了。原以为更激烈的冲突并没有上演。不仅没有视觉冲突,连情感与情绪的冲突也没有。似乎都是女主角默默的隐忍。电影对于女主角几十年来成长的描述非常笼统,没有奔波的过程,只展示了结果。有种我小时候写命题作文的即视感:开篇洋洋洒洒,刚准备切入正题,发现还有10分钟交卷了,于是潦草收尾…这个故事本身对实在没有吸引力。
只有丈夫入狱到举家搬迁之间是精彩的,视听和文本都是。其余部分首先完全跌入了各种类型顺拐的窠臼(冰激凌店戏蠢地好笑),其次不加遮掩的平铺直叙,甚至不如人物简报来得精彩。对于女主角的角色塑造也很值得吹毛求疵,其平生最大的个人成就被放在片尾字幕一语带过,而影片中极力放大的却是母职、妻职身份及其发挥的“重要”作用。相比于一个反抗独裁军政府的学者与自由斗士形象,影片更希望观众看到一块望夫石,在此语境下,所有的政治表达都显得可笑。
5.5。The director “confidently returns with very little to say”.
8th PYIFF# 基于历史自觉的写作,却完全是老旧套路的年代剧的再现:政治背景-家庭单元-个人意志的权衡与博弈。几乎是对原始素材的最为平庸的简单戏剧化加工,情节发展的每一步进程都是可预料的、拖沓的处理,没有任何破碎和重建的余地。
3.5分。
能想像這部電影對許多巴西人意義非凡。喜歡他們的性情,羨慕人與人之間親熱的肢體接觸。音樂也好聽。有良心的導演。(女主讓我想起我的勞拉,堅韌熱情美麗,想念她,siff uptown)
可能因为是由小儿子的回忆录改编,关于母亲如何抗争的呈现其实比较少,因此让影片后半段(一家人搬去圣保罗后到拿到死亡证明时)的部分显得较为薄弱,稍微有些可惜。尤妮斯很强大,她的每一套穿搭都很fit很利落有气度,印象深刻。
+,有一些较好的时刻,但还是很难对一个几乎没有存在过的人产生什么感情。最根本的问题其实是美好和邪恶的双重缺席让女主角的反抗变得像是在虚空索敌,在这一点上做得甚至不如拉索罗夫。
3.5 详略安排上能理解聚焦的是时代而不是女主个人 但字幕里寥寥几句就太过精彩 实在难免觉得太“略”了 二女儿长得好像布鲁娜•马尔科辛 这竟然成为印象中巴西与电影里巴西的连接锚点 其他的锚点不能说了
【5】无感。不太喜欢这种假借平平淡淡中生活过往却来凝视创伤的腐朽表达方式,一方面可以凸显剧作的“真”,另一方面可以减少说教意味。但在本片如此漫长的拉扯下,最后还是变成了说教与控诉,立场和主题逐渐偏离了创伤与回忆这件事。讲述一个女人失去丈夫后如何面对国家,继续生活的态度固然可贵,但电影意味并非如此,结尾又真人真事说法,令人困惑。i mean看完就知道《秋菊打官司》,同样是讨要说法,没有结果的电影。前者为什么能拿金狮和影后了,而这部只有剧本奖。
现在同质片真的太多了。。拍得还都无聊得很呐
好无聊好无聊好无聊 怎么能这么无聊
似曾相识的故事,其实在每个国家都会发生,有现实意义,有批判作用,但还是太普通,有点看不进去,而且头重脚轻,其实我更想看这个母亲在重大家庭变故后如何应对生活,这部分没讲好
相较刻画一个妻子一个母亲,更值得浓墨重彩的是她是一个战士,她如何微笑以对,她如何忘记舒芙蕾。
非常漫长的故事,主打一个当事人不会遗忘。时间跨度从1970年到25年后,接着又是2016年,女主角已经得了老年痴呆,依旧没有遗忘。当国家不愿意承担责任,普通人除了记录发声和争取权益,唯一能做的就是不遗忘了吧。成年后的小女儿问弟弟,你是什么时候意识到父亲不会回来了?弟弟说,一年后当母亲捐赠掉父亲的衣服时。小女儿说,她是在一家人搬家时。弟弟很惊讶的问,这么早?作为观众,看到导演在第一幕里把一家人拍得这么幸福,看到父亲被警察带走时,就知道他永远不会回来了。对于这类题材,弱化冲突,把重心放在了不遗忘上,几次全家福的合照后劲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