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不知道,除了童年回忆加成以外,很多人说的电影的情怀分还源自哪里。
2021年冬天,那时我身在一个厌恶的国度,没有稳定工作,正处于人生最黑暗、最迷茫的一段时期。
某一天在微博刷到了《平原上的火焰》的宣传,监制刁亦男,定于平安夜上映。
看了电影推广曲刘昊然周冬雨版的《漠河舞厅》的MV,90年代、东北、冬天、工厂、下岗潮、杀人案,带有点文艺浪漫,是我最喜欢的氛围。
彼时的我观影量还不多,自然还没有确定我的电影观。
还没有认真思考过最喜欢的导演是谁这个问题。
如果问当时的我最喜欢的一部中国电影,我的第一反应可能会说是《白日焰火》,最喜欢的导演则可能是刁亦男。
(当然,在看了剧版的《平原上的摩西》后,已经对刁亦男袪魅了,此为后话。
)所以,我每天听着此版的《漠河舞厅》,单循了一俩月;时不时看看曾经在漠河的照片,也看网络上的视频,试着梦回漠河;密切关注着《平原上的火焰》的宣发,期待着早日网映;当然,最期待的还是早日回国。
夸张点说,这部电影是我那段黑暗时光里对未来的期待的体现,强有力地支撑着我早日回国的念头。
不曾想因为某些原因,该电影因意外没能正常上映,这团火三年多也没能燃起来。
我们总要虚构些值得燃烧的东西,才好让结冰的血管重新温暖。
如今,我已回国许久,我的生活也常有光亮和温暖,但内心深处始终有一小块黑暗等待被燃烧。
看到《平原上的火焰》突然定档时,我知道这火终于到了烧起来的时候了。
这情怀,我须得唤醒。
这团火,我该去点燃。
我该去回应我三年前的期待了。
在影院,我能看见三年前孤独地在异国他乡的那个对未来无比迷茫又无比期待的自己,正隔着时空的距离叩击银幕。
说回电影,其实很不错,改编得比剧版好,超出预期。
情感大于悬疑(对应得上宣发),强烈的刁亦男式冷浪漫主义风格:平淡、直接、阴冷,观感非常舒服。
排除掉所谓“情怀分”我也很喜欢。
只是开头看到16:9的画面直接-10分,刘昊然的演技也挺配不上这部电影…现在问我最喜欢的国内导演,我依然会认为刁亦男是个中之一。
一本文仅针对国内公映版。
二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平原上的火焰》难以逃脱类型片的定义框架,这是一部杂糅了罪案悬疑与青春虐恋元素的电影;而哪怕仅仅从类型框架的内部标准来衡量,导演张骥完成得也不算出彩。
电影有两个时代背景。
首先是上世纪90年代,随着工厂不断倒闭与改制,被买断了工龄的工人们在东北大地上苦苦挣扎。
这些人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市里接连发生了几起出租车司机被杀的案件。
作案手法如出一辙,都是先从后座勒死司机,然后夺走钱财并烧掉车辆毁尸灭迹。
年轻的警察蒋不凡召集了一群警力,假扮成出租车司机蹲点诱捕杀人凶手。
这期间有人抓住机遇,通过自身的努力成功阶级跃迁,如庄树的父亲庄德增。
顺带连他的家庭成员也过上了比较体面的生活。
妻子傅东心可以专心画画,最后还能办个艺术回顾展。
有人则因为老实本分的性情,渐渐被时代抛弃,不得不选择离开这片土地。
如单亲父亲李守廉。
就在他们准备离开前的那个平安夜,为了赴庄树和李斐那个看起来有些神经质的约会,父女俩坐上了正在诱捕杀人凶手警察蒋不凡的出租车。
阴差阳错的被后者错认成凶手。
在停车准备缉捕李守廉时,一辆失控的卡车撞上了蒋不凡开的出租车。
留在车内的李斐双腿被撞断。
两人的搏斗中,李守廉情急之下开上打死了警察蒋不凡。
从此,李守廉李斐父女人间蒸发,一起消失的还有警察蒋不凡的两把手枪。
出租车司机谋杀案与蒋不凡被杀案随即被搁置,成为悬案。
第二个时代背景是八年后的世纪初,少时顽劣的儿子庄树出人意料地成为了一名警察,决心重启蒋不凡生前未能告破的案子,并很快将嫌疑人锁定为儿时的邻居李守廉李斐父女。
他几乎是如有神助一般找到了李守廉和李斐,并顺利地将李斐约了出来。
阔别已久的二人重温了儿时那隐晦幽微的爱情。
与此同时,出租车司机谋杀案宣布告破,而警察蒋不凡的案子仍旧无法结案……影片结尾,执着于八年前对方是否赴约的二人,依偎着瘫坐在车头前,庄树拿出手铐,将两人铐在了一起。
三从文本层面来说,《平原上的火焰》脱胎于作家双雪涛的中篇小说《平原上的摩西》。
这是以前双雪涛的早期作品,行文甚至偶尔还能看出一丝生涩的破绽。
但小说采取了多视点多线条的叙事技巧,篇幅虽然不大,却很好地反映了时代氛围和情绪,尤其是其中不乏对于时代与时代之下的东北人生存境况的隐喻。
可是落实到电影里面,导演在这些方面都尽可能地在做减法。
多视点多线条的叙事被改编得单一且粗糙,很多人物关系也是尽量简化,但在另外一些人物关系的处理上却又明显的画蛇添足,如原著中傅东心与李斐的师生关系明明颇具古君子之风,导演却偏要给傅东心与李守廉加上一点隐晦的婚外恋情节。
孙天博对于李斐的感情,原著中只有一句话,在电影里却成了孙天博趁着给李斐治腿的机会揩油,最后还挟醋报复身为警察的庄树。
小说中费尽周章地推理和走访才能锁定的嫌疑人,电影中简单粗暴地就被找到了,且变成一场更为简单粗暴的庄树与截肢少女李斐的飙车戏。
而与小说最大的不同则在标题上,原著的“摩西”被替换成了“火焰”,这也构成了小说和电影精神气质上最大的区别。
《圣经•出埃及记》记载,先知摩西带领以色列人逃出埃及之后,曾在旷野徘徊四十年,最终分开红海,进入迦南之地(即应许之地)。
在原著中,摩西这个意象寄托了作者的现实关怀。
替换成“火焰”以后,这种关怀荡然无存,反而落入到“作”式青春爱情片的套路。
小说中李斐的一句话也许可以表达导演的用心:“你老是抱有希望,这样不好。
”当然,文学作品还变成影视剧,是否忠实于原著并不能作为评价的金线。
不然,也就无所谓改编之说。
意象的变更或许是为了上映而做出的去宗教化妥协,人物关系与现实背景的铺垫不足则是囿于电影这一载体的自身篇幅。
但是导演选取的故事线本身的铺垫也是不完整的。
原著中的李斐从小爱玩火,所以才有了分别时去艳粉街放一把火的约定。
如果补足这段前情提要,傅东心与李斐的师生关系,男女主角的青梅竹马都可交代清楚。
可是导演最终决定舍弃掉这一段,男女主角一出场就是青春期的模样,致使这场平原上的火焰燃烧起来的理由很不充分。
总之,这是一部在罪案悬疑和青春虐恋故事左右摇摆却又两头不靠岸的作品,阴差阳错的巧合,最终没能反映出命运无常。
整个的叙事没有重心。
四当然,导演的改编并非一无是处。
电影前半段,庄树找到李斐,送给了她一副羊皮手套。
手套是寒冷北方的必备之物,是庄树隐晦的挽留。
李斐却执意要在大冬天里买塑料凉鞋,那是温暖的南方才会用到的东西。
人物心绪借由道具得以传达,可惜最后李斐失去了双腿,凉鞋被搁置在了窗台上。
虽然所谓温暖的南方,无论从现实中还是电影里,都只是一厢情愿的偏见。
6分,不能再多了!
电影色调很暗,对于我这种视力不好的人来说看起来很费劲。
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调色。
剧情上大幅度删改,小说的文本是有力量的,电视剧的改编虽然将背景改在呼和浩特,隐晦提及下岗潮,总体是自洽的,也展现那个时候的风貌。
电影本来将在21年平安夜上映,结果撤档。
四年后删减11分钟归来。
王学兵在片中演李斐父亲李守廉,他的角色换了演员,有明显删改处。
不过21年有他出演的《第十一回》照样上了,片方这样是审核有新规还是别的。
下岗潮是不能提的,李守廉和傅东心的剧情也砍没了。
整部片子都是突兀的,中段字幕实在省事。
特别关键的剧情庄树当警察的原因、李斐和父亲去孙家诊所都没了,小说中每个人的命运都因着时代。
电影中一切都是稀碎的。
庄树和蒋不凡关系怎么就那样好,他们之间的刻画明显不足。
李斐孙天博部分又是魔改,三角恋都整出来了。
泛舟湖上那段也没了,原著中庄树和李斐更像是亲情友情皆存。
电影后段完全垮掉,只有周冬雨的表演令人印象深刻,刘昊然中规中矩。
这个演员配置还是不错,可是剧情怎么就成了这样?
文/梦里诗书 作为改编于双雪涛小说《平原上的摩西》犯罪悬疑电影,《平原上的火焰》其实底子并不差,然而,电影将青春疼痛文学嫁接到犯罪悬疑电影的过程,却显得那么的尴尬。
从节奏掌控的失衡,到角色塑造的苍白,再到无从共鸣的情感,电影从始至终都只是流于了文艺爱情的表象,而从没有真正去展现出时代与人物。
电影最为明显的诟病,在于导演对非线性叙事掌控的力不从心。
这种叙事手法本就尤为苛求导演的能力,而从成片来看作为导演的张骥,显然并没有在这个上面去展现出自己的天赋,作为一场本就跨越了八年时间的案件,电影多线并行的结构没有抓住重心,导致主线模糊,次要角色的支线情节缺乏深度,又明显的能感受到删减对电影节奏的进一步破坏。
这就例如电影前半段的节奏本身是缓慢的,而到了后段的收尾,则越发的匆忙。
节奏的失控,在电影中所导致的直接结果是角色塑造的无力。
周冬雨饰演的李斐也好,刘昊然饰演的庄树也罢,这两个核心主演的人物,都没有给出多少情感铺垫的空间,女主李斐没有内心变化的挣扎,刘昊然的庄树,他所呈现的“平淡”,放在这部电影中,根本演不出庄树身上那种被宿命所困的沉重感,至于其他配角人物,如梅婷、袁弘等资深演员也能沦为了功能化配角,进一步暴露出了导演对群像刻画的乏力。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由此《平原上的火焰》想要作为卖点的冷峻风格,实则陷入了形式大于内容的陷阱。
大量低照度镜头和暗色调画面,非但没有服务于剧情,刻意营造的压抑更进一步破坏了电影的整体观感。
角色内心的挣扎与情感纠葛,也在这样的视觉处理下实则变得模糊不清,这种刻意为之的风格体现,无异于刻舟求木,根本难以形成电影的美学表达,反受其累。
其实《平原上的火焰》,同《漫长的季节》一样,展示的同是经济浪潮背景下东北下岗潮的社会阵痛,本身都有很好的内在底蕴,本该都有着让人足够共鸣的时代情感,电影的问题,本质上还是创作野心与执行能力的错位。
它试图融合犯罪类型、青春疼痛、作者电影与社会寓言,但试问有几位大师级导演能将这么多的元素,驾驭的游刃有余?
贪多求全的改编丢失了原著的精神内核,迷失了自身的方向,最终只是将东北的衰败沦为了一场泛善可陈爱情的背景板,什么也讲不出,什么也讲不好。
一个好剧本诚然犹如基石,但更为关键的是导演如何去诠释与雕琢,《平原上的火焰》开始有着佳片的气质,最终呈现的却是一场杂乱无章的拼贴,内里空洞,缺乏灵魂,宛如一缕冰冷的虚光,点不燃平原的火。
《平原上的火焰》改编自双雪涛小说《平原上的摩西》这事大家肯定都知道了,小说讲了个什么故事?
电影又有怎样的改编?
从目前发出的预告,我觉得基本故事还是按照原著在走的,也会有一些新的内容,网上看了一条微博,觉得讲得挺透以下转自微博@黑光乍泄,有删减,如侵删:因为很喜欢刘昊然和周冬雨,想提前知道《平原上的火焰》的故事,就去看了双雪涛的小说《平原上的摩西》。
发布的#平原上的火焰火的约定版预告#中,可以看到很多原著里的色彩,以及为了丰富人物而增加的新情境。
小说以作者生长的东北沈阳市铁西区为创作背景。
有关铁西区的事,王兵拍过一部非常著名的纪录片,有9个多小时,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第二集的名字叫《铁西区:艳粉街》,在本片的故事中也出现了这个地方,都是真实地名。
这是整部电影所处的时代基调。
预告中那把枪、以及一个男人朝着另一人开枪的画面,就是这个背景下的一场意外,也是李斐与庄树这场错过的“祸根”。
8年前,一个县城接连发生出租车司机被抢劫杀害的案件。
袁弘饰演的刑警蒋不凡带领人手假扮成司机,守株待兔等凶手露面。
而他没有想到的是,小李斐和她爸坐上了这辆车。
预告中的这一画面,给雪夜中的那声枪响留下了悬念。
这天是平安夜,李斐和庄树原本约好要去玉米地烧秸秆,“烧起来像棵圣诞树”。
就是这样一个关于火的约定,让二人错过多年,直到长大后的庄树成为一位刑警,重新调查这起案子,才意识到当时车上坐着的人可能是李斐。
原著中的李斐从小就喜欢火,所以电影里也保留了很多“火焰”元素:燃气灶的蓝火苗、燃烧的玉米地、二人烤鱼的篝火、出租车焚毁后的熊熊烈焰。
预告开头和结尾,时隔多年未见的二人终于重逢,小心翼翼地互相询问,“那年平安夜,你来了吗?
”,希望电影版给一个不负众望的结局。
值得一提的是梅婷饰演的傅东心(庄树母亲,李斐幼年的导师),文雅理性,暗藏心绪,这个选角我觉得非常贴合。
另外,上映时间和李斐庄树的约定一样在平安夜,挺有仪式感的。
今日份的失眠读物是#平原上的摩西# 原著小说。
除了喜欢双雪涛不露声色的文风,就是感慨女主真的是又一个极其适合#周冬雨#的角色。
可能因为之前在平遥影展看过N次的电影预告片,看书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就把周冬雨刘昊然带入到故事中去了。
三金可能只是个开始,只要不出大岔子,李斐这个角色将再次巩固周冬雨的圈内地位,毕竟是原著里让人印象最深的存在,一粒孤独又耀眼的珍珠。
以东北老工业基地下岗潮为背景的影视作品在近年来越来越多,或许是因为当一代放下了集体创伤,长大后的二代又开始向前追溯。
其中不乏在集体创伤的基础上加以类型化的优秀作品,在犯罪案件的悬疑表象之下,是无序的失业、家庭的离散、逐利的劣根引发了道德的堕落、秩序的崩坏,给人留下难以抹消、代际传递的心灵阴影,这是这些类型作品遵循的内在逻辑,也是它们被某种相似的忧郁气质贯穿的原因。
因为看过剧版《平原上的摩西》,所以更直观地感受到了两部作品在改编同一个文本时侧重各有不同。
剧版的时长更有余裕,铺陈了很多与主线关联度不高的细节,在刻画时代风物与人情的闲笔里,罪案真相不动声色地藏在其中。
在不追求叙事效率的前提下,剧版也使用了更契合的外聚焦叙事视角,以非人格化的态度叙述所见所闻,与所有人物保持冰冷的距离感。
相比之下,电影只能把讲好一个悬疑故事作为首要任务,在零聚焦的全知视角下,不再存在半遮半掩的冰山叙事,对时间线的处理更加通畅,对真相的袒露更加具体,对情绪的触达更加充分,对边角料的裁剪更加干净。
原作中象征挣扎和救赎的“摩西”意象被改编成更印象派的“火焰”,并在片中反复强化这种视觉提示,作为故事核心之一的“出走”话题也借由主人公之口反复提及,诸如“平原烟”等悬疑片的破题要素也被重点放大,这其实都是方便观众消化叙事的简单做法。
虽然让余韵散去了大半,但电影已经把故事的精华部分清除地保留了下来。
循规蹈矩的父亲李守廉误杀了急于立功的警察而东躲西藏,而一心逃离的女儿李斐在车祸之后断手断脚、饱受胁迫之苦,反倒是投机倒把的父亲庄德增过上了好日子,而同李斐青梅竹马的庄树从茫然的混混当上了警察。
一个社会共同体彻底没落的标志就是底层同底层之间彼此刁难甚至谋害,而过错只能让更底层的人去承受。
通过庄树和李斐更迭的主视角,在感受到庄树的平淡实则轻盈、放空实则蒙昧的心态之后,会更深切地感受到并没有任何过错的小人物李斐被城市抛弃的颓丧,以及被她的经历证实了的城市离心力。
虽然电影对人物形象和关系的刻画不如剧版,但比起将李斐完全客体化的剧版,电影给出了一个更丰满的李斐,身体残疾却依然被迫活着的她只能将痛苦深埋心底,捂住眼睛耳朵朝着已经被毁掉的前路前进,即便如此,仍然需要遭受永远错过的爱和穷追不舍的真相的夹击。
或许因为电影改编自东北衰落后年轻后代们的首批创作,拍摄的时间也比较早,电影里超脱于生活的文青气质的确太过缱绻浓郁,淹没了一些现实纹理和活人气息。
而单从文本来看,耐人寻味的程度并不比《老枪》逊色。
感觉在这部逻辑稀碎叙事混乱的影片里讲的最清楚的一个道理就是,不要在可见度低的雪天里把车停在道路中间,否则有可能引起非常恐怖的系列血案。。。
整部影片最大的亮点可能就是周冬雨秀演技了,当然6年前的《少年的你》就已经证实周冬雨是有影后级的演技了,而问题在于,和《少年的你》不同,这部影片除了有周冬雨影后级的演技之外,就几乎一无是处了。
另外虽然周冬雨身材娇小,但演一个15、6岁的女学生还是有点儿让人看的出戏了。。。
整部影片的感觉很怪,搞了个连环杀人案但不是破案片,平安夜的真相已经都明明白白的演出来了,之后却还硬要搞悬疑,而且到了后面好像要搞反转,但结果最大的反转就是没反转(而且可以比较确定这并不是编剧想要的效果)。
话说平安夜那天男主是好兄弟偷车去的玉米地,而女主却想要。。。
走路去?
后来老爹打了警察卧底出租车带她去,可以看出来那玉米地离她家至少有半小时左右的车程,那她之前想要腿着去是想走多久?
开车半小时,她一个15、6岁的女生走过去估计都到第二天凌晨了吧?
而且无论玉米地还是诊所,开车都得至少半小时左右,她竟然骗她老爹说肚子不舒服要走着去诊所,确定她脑子很聪明?
男女主的关系也感觉很奇怪,开始感觉两人像是兄妹,后来貌似是男的有意思但女的对他没意思(男主想吻她,她本能的躲开),但到了后面貌似女主是和某违法医生搞了8年的柏拉图划船之后终于对男主也有意思了?
那个违法医生也是个怪胎,貌似是个变态但8年里却只知道和女主搞柏拉图划船?
结果发现男女主好上了之后才愤然爆发然后。。。
又去和女主划船?
还差点把自己淹死。。。
这变态都变态的好奇怪。。。
完全搞不懂编剧想要把女主塑造成什么样的角色,开始感觉是个愤世嫉俗的少女,出车祸之后又好像变成了幕后黑手级人物,勾着利用违法医生来获取吗啡,威胁利用老爹给她处理麻烦,慢慢注视着违法医生流血死亡的时候那兴奋的反应让人以为她是变态大BOSS,后来偷了老爹的枪导致老爹死亡还以为她是在处理弃子,结果到最后她是想要。。。
和男主殉情?
一直以为男主是拷了她的假手她会成功跑掉呢。。。
所以她偷拿老爹的枪害死老爹还是因为她的脑子不太好使么?
感觉编剧和导演非要在一件本来很明白的事情上故弄玄虚,把一个本来很清楚的故事搞的逻辑凌乱,最后搞出来一个颠三倒四的玩意儿。。。
今天聊聊新上映的这部电影,它原定于2021年12月24日——也就是平安夜上映,恰好是这部电影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时间节点,但因为演员以及内容问题被雪藏了三年,才于2025年3月8日正式登上大银幕。
先说结论:我觉得它是为数不多原著优秀、影视化后也同样优秀的电影。
这部电影起源于一个西方的典故:摩西带领犹太人逃离埃及,却遇到了大海,摩西用神的力量分开了红海,摆脱了追兵。
摩西分海 如此带有魔幻色彩的神话,讲述希望与意念的故事,在电影中却很难找寻出什么希望的踪迹——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末的东北,彼时国企改革,大批工人下岗,经济萧条天气严寒,杀人案频发,前四十分钟每个人都在无意义地絮叨,想要去南方,想要摆脱东北凋敝的生活,想要摆脱与死亡相关的沉重的呼吸,这样慢节奏的叙事一直持续到了影片最后,好像与摩西分海讲述的完全是两个故事。
我们接下来来探讨一下这部电影。
(以下涉及严重剧透) 故事很简单,二十世纪末的东北,庄树和李斐一家是邻居兼好友,儿时的李斐邀请庄树在平安夜去放火,却和父亲误被认作杀人凶手,随着一连串事件的发生,李斐和父亲最终过上了改名换姓的生活,李斐也失去了一只胳膊和一条腿,而小混混庄树则当了警察。
八年后,庄树再次调查这件案子,才发现原来李斐和这件案子息息相关……1. 平原上的摩西的隐喻2. 删减掉了哪些情节 应该删减掉了跟工人运动有关的情节,不影响剧情发展。
3. 与原著的不同、不足与升华之处 先说好的:加入了更多更戏剧化的情节,很好的运用到了周冬雨的情绪感染力和表现力(疯批式凄惨式演技)。
李斐用假肢切入孙天博动脉后,对着濒死的孙天博又哭又笑,看得笔者头皮发麻。
情绪张力很好地体现了出来,几乎你就是那个逃亡了八年、失去了一切、被命运凌辱得已经淡然的人。
以及暗喻恰当的运用。
用羊皮手套与塑料凉拖形成照应,一方面,李斐迫切地想逃出没有生机没有希望的现实生活,另一方面,命运的推动却又使她丧失了开始新生的权利。
再说不足:父辈的叙事并未具体展开描述,缺乏一定时代性。
原著中,双雪涛为庄德增、老李、傅东心各安排了一个背景。
庄德增是与时俱进的典型“有为“青年,在文革时争做红卫兵,在经济发展时开办工厂,在萧条时转行开烟厂,他是积极响应改革开放的头号人物,他也是粗暴蛮横的大男子主义者。
庄德增(陈明昊饰) 傅东心是上个世纪知识女性的缩影。
她嫁给了自己不爱的人,在得知自己丈夫曾经当红卫兵害死自己亲属时选择了疏远家庭,她从事一份职业谋生却更爱阅读绘画,遇到了跟她相似的李斐便将她当作亲生女儿对待。
最终她封闭自己沉浸在文学世界中,也是彼时知识女性应对包办婚姻的写照。
傅东心(梅婷饰) 老李是没受过教育却正义感颇强的中年男子,他会为了弱小而大打出手,会为了帮助下岗工人去厂里闹事,穷困潦倒也要捐助孙氏诊所。
符合经典的小人物叙事,代表了一种被社会遗弃、忠厚老实却容易冲动过激的小人物形象。
老李 这些在原著里丰满的人物形象,到了电影里却一笔带过,更着重讲述庄树李斐这一辈的故事,削弱了时代感,加强了共通情感的叙事。
但笔者认为还是有必要体现父辈的纠葛,来更反映出一种命运无常的人生命题,以及时代变革下给小人物带来的巨大冲击。
4. 关于结尾 读过原著的朋友们知道,最大的不同是为原先的开放式结尾补上了一个结局,我们放到这里集中叙述。
笔者摘取《平原上的摩西》小说、《平原上的摩西》电视剧、以及电影版为大家比较。
这是原著的结尾,留下了开放式命题: 我把手伸进怀里,绕过我的手枪,掏出我的烟。
那是我们的平原。
上面的她,十一二岁,笑着,没穿袜子,看着半空。
烟盒在水上漂着,上面那层塑料在阳光底下泛着光芒,北方午后的微风吹着她,向着岸边走去。
剧版则是两人在公园划船,老李却害怕庄树警察的身份,所以携枪跟随,最后向船上开枪却击中了小斐。
最后结尾是儿时的庄树去平安夜赴约的画面。
剧版《平原》结尾镜头 电影版是李斐庄树二人相见,李斐向庄树右胳膊开了一枪,欲开枪自杀却又放弃,最终两人倚靠在出租车上,庄树打开手铐,将两人的手系在一起。
最后,李斐和庄树都受到了警方调查。
我认为三种结尾各有千秋,受限于上映需要,影版可能不会给我们一个杀人犯逍遥法外的结局,却也最大程度尊重了原著。
用依偎消解了孤独,用手铐弱化了悲剧,却用一个长镜头展现两人互相依靠的画面:李斐靠在庄树肩上,庄树望着远方,就像年少时心事重重。
结尾真的是李斐得到了救赎吗?
其实不然,这一段长镜头,就足以表现二人的迷茫与无力的哀叹。
从李斐买机票起,就隐约感到这注定是四张被闲置的机票。
电影中,除了李斐和傅东心,没有人想过要搬去南方,南方只是一个虚构的伪命题。
似乎在小城居民眼里,根本不存在一个春暖花开、亘古常新的乌托邦,能吞噬掉一切苦难与不幸为他们给予安宁的生活;而在儿时的李斐眼中,机票是可以买到的,新生活也是触手可及的,这难道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吗?
我们从一个细节可以发现:不是的。
儿时的李斐并未有小女孩一样的活力与憧憬,她始终是一个人出现在镜头里。
一次老李和别人在街上大打出手,去孙氏诊所包扎时,李斐哭了,她重复着诸如“离开这里”“不要这样”的话,用脚踹着父亲的凳子,等来的是什么?
是父亲的沉默。
李斐竭力想改变的,是这个已不再被社会需要的下岗家庭,是每天闹事死气沉沉的东北小城,她用力去撼动椅子,迎来的却是一段无疾而终的叙事。
也象征着抗争注定没有结果,“南方”是不存在的,这一点李斐比谁都心知肚明,却比谁都不愿意承认。
八年后,我们看到李斐家中,凉鞋被摆在窗台上,似乎依然喻示着希望与远方,但穿鞋之时寒冷,穿鞋之人无脚,这双鞋也注定不会再起作用。
人生似乎充满了错位。
平安夜未完成的赴约、出租车司机杀人犯的误会、警察向老李开枪前庄树没来得及喊出的“住手”……看完只会觉得密密麻麻的刺痛,没有人做错,却一步步走向了绝望。
但人生中似乎充满了必然。
庄树会变成警察,傅东心会脱离家庭,李斐会开枪杀人,蒋不凡会怀疑老李。
你会震撼却不会讶异,人物的活动都符合人物动机,一切悲剧行云流水般发生,让你搞不清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影片最后的最后,是一段插叙。
儿时的庄树赶去了稻草场,也真的放起了一把火,在熊熊火焰中,故事走向了尾声。
林清玄老先生的《煮雪》,我觉得特别适合用来做结尾:“等不到冰雪尽溶的时候,就放一把大火把雪都烧了,烧成另一个春天。
” 只要你心里的念是真的,只要你心里的念是诚的,高山大海都会给你让路。
水与火的暗喻结束了,不知道现实生活中的各位感受怎样,毕竟,没有人可以永在,却可以永远同在。
常去的电影院里有一张 平原上的火焰 海报,大概从22年就在那里了,上面写着12月24日上映,21年的圣诞档。
每次去都会看一眼,等到25年正式上映的时候,已经提不起去电影院看的兴趣了。
开篇的确非常惊艳,下岗潮背景的东北,人物和环境极为拧巴。
又是个青春片,青春被环境压抑到极限。
一度怀疑豆瓣评分被黑了或者是我老到不能和豆瓣的用户审美同频,这么好的电影怎么可能不到6分。
到47分钟的中场字幕出现,交代是八年后,刘昊然成了警察。
后面就符合评分了。
电影在中间改变主题改变风格,哪怕改变性别都行,但你得把事说圆了啊。
后半段变成了命运的掌控,刘昊然和周冬雨的角色松松垮垮,因为没了环境的压抑感。
不是所有电影都能拍成《三大队》或者《集结号》,想拍宿命,就把宿命勒紧了,让主角喘不了气。
人物一松,就得靠场面撑,显然这个电影的钱花在演员身上了,没有钱也没空间拍大场面。
难为刘晓世了,估计抠抠搜搜的剧组,还能把美术做的这么好。
还是看电视剧吧
2.5 周姐slay
这导演下次见了张大磊先磕一个吧。
看哭了。剧作上其实设置了三条麦高芬,第一个是连环杀人凶手,这个麦高芬不重要到一半就收线了。另外两条麦高芬自此继续接力,但是暗藏在了角色之中。六年以来,庄树的麦高芬始终是是“你去哪了?”,李斐的麦高芬始终是“你去没去?”。当庄树说他去了的时候,我是相信的,所以我哭了。最后的镣铐是枷锁么?我觉得正好是两人六年来心结的解放。
周冬雨和刘昊然仿佛陷在自己的圈子里走不出来了,演多少个角色都像是同一个人,没有任何改变和突破,拍来拍去就那几个情绪和表情,没有任何惊喜,实在是无趣
这片子看着不错啊,不明白为什么打这么低的分,刘昊然非常符合庄树的人设呀,周冬雨演的李斐有点过火了。跟原著改动挺大的,没看过的人一开始有点摸不着头脑,拍的整体效果也很好。最后文字交代所有坏人都被绳之以法了,现在是不是都要这样才行?
影像质感绝佳,刁亦男的肃杀的东北雪景,喜欢画画的女孩,偷东西的男孩,年少时期点燃玉米地的约定,多年后,世事变迁,重逢后的拥抱,真是令人动容,男孩成为警察的追凶,女孩断腿,被性侵,终于和父亲做了同一个决定,痛下杀手,平原上烧起的火焰,有青年时的约定,也有长大后的苦难。周冬雨演的太好了!#2025院线16,评分:7.5/10。
看了这部电影我又爱上他俩了。所以燃冬不行只能说是燃冬的问题了…也可能是我能get这种调调的电影,虽然看完感觉有点紧凑了,有些地方可以交代得清楚一点,结尾也有点戛然而止了。不过看完还是感觉比预期好点,算是有触动的电影。
冷静克制,仿佛放大后的《白日焰火》中冰刀划开的平静江面,每个人物的伤痕都历历在目,每个角色的火焰都暗潮涌动,或许是这个冬天最热烈的一次燃烧。
在电影节看了,不算差,但也确实说不上好。同样是九十年代下岗潮中的东北犯罪故事,同样的风格,真的很难不让人想到白日焰火(连名字都有交集),但是又整体不如白日焰火。看了一下导演是新人,可能真的是刁亦男手把手教的吧。刘昊然只能说及格,无法像廖凡那样给电影加成和提高,不过也不拉胯,周冬雨倒是比桂纶镁好很多(突然发现她俩还有点像 桂纶镁主要输在口音 ),就中规中矩吧,没有惊艳表演。电影一个比较明显的缺点就是真的太暗了,不知是放映厅的问题还是导演的,好多镜头人物全背光根本看不清脸,看得我几度觉得自己要瞎了,以后谁再这么拍电影罚款好吗?(刚配了新眼镜,因为近视度数增加已经很难过了,还要在电影院里再扎心一次!)
补
感觉一直在推剧情,不,是给剧情,从目前的成片来看,即使没删减,应该也不咋地
28。给你一张车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没看过原著与剧,也不用看了,周冬雨表演比刘昊然好太多了,后者究竟是谁在捧,
#ffmuc 同样是华语电影,真正的佳作《椒麻堂会》没几个国人问津,《平原》却全场售罄坐满八成留学生,聊天录屏不断。刘昊然的演技太平,无法作为核心主演撑起整部电影。虽有刁亦男监制,却只习得《白日焰火》的皮毛,叙事节奏也十分混乱。故事是好故事,没有讲好。
看到最后竟然还挺带感,有点亡命鸳鸯那味儿了
简直是魔改。且不说原作重要情节无一再现出来,看到一心一意奔向南方/深圳,哪怕残了都要在窗台上留一双永远洁白不蒙尘的水晶凉鞋,真的坐不住了。简直可以用出离愤怒来形容。
我等了一千一百六十九天,春暖花开。
周冬雨把每个角色都演成了她自己。
这把多少有些可惜 拖拖拉拉到现在才得见 无形之中拉高了期待也就更加失望//忘了小说的讲述也忘了剧版的内容 纯纯当个新故事看了//周冬雨的表演问题似乎和金泰梨的是一样的//我们有我们的秒速五厘米(。
双雪涛的书是不是挺难改编的…电视剧和电影都差点意思,看到半小时左右的时候困得不行了…周冬雨演技现在完全是开窍了啊,作案后的反应不落俗套又让人起鸡皮疙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