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开始似乎想批评国家(或政府)对个人自由的干涉。
突然地出台一份禁止养狗的政策,而这政策又未经辩论或听证,合法性可疑。
而且花五千元办一个狗证就可以继续养狗,这很明显是政府敛财或偏帮富人的手段。
这让我想起了BBC的纪录片《今日中国》中的第一集:自由与正义,确实,这两样东西在中国不被重视。
尤其是社会底层的自由与正义,可以说是被践踏的。
从这一点上讲,今日中国就是工业革命时代资本原始积累的欧洲。
男主角为救出卡拉,先找朋友帮忙,朋友再找朋友帮忙,如此转了四五层关系,才终于找到和这件事直接有关联的人。
荒谬地让人心酸。
为了救出一只狗,竟然找到了工厂的门卫和公交车司机帮忙,但这些关系还是没能解决卡拉的问题。
这就是中国社会的写照,办什么事都得靠关系,连小孩子都懂得半夜走后门求叔叔帮忙。
片中人物住在北京老城区——一个被迅速破坏、前卫和古老对立的地方。
如尹丽川在《为北京的纪念》里形象的说法:在希尔顿饭店华贵的背面,一百米远处就是一片荒地,有白羊在吃草;在和平里一片破烂泥泞的贫民区,猛然就冒出高尚挺拔的外交公寓,互为风景。
电影里奶奶主的胡同的阳光被新建的高大写字楼挡住,屋子阴暗,连白天也要开灯。
但是奶奶还是笑呵呵着煲着她的中药——导演想隐喻什么?
导演很用心的制作这部电影,尽管不太懂镜头语言那一套,但台词和场景处理得真是好。
喜欢他的这种对今日中国理性的观看。
这部电影整个很棒,一气呵成,到结局却很突兀,至少令大多数观众“大呼意外”。
查了半天,终于看到网上有说法称导演路学长原来的意思不是这样的,现在的版本只是为了通过审查。
虽然这也只是个传说,来源模模糊糊,无法考证,但看到这个说法的卡拉观众(包括我)仍然感到了欣慰:自己欣赏的电影的导演,果然原本在结尾上也是与我们有共鸣的。
换句话说,我们还是能够理解导演的,无奈那帮电影局的人太浑了。
但是总觉得奇怪,网上所说的“被毙版”结局虽然悲凉,但远不至于会被“封杀”,于是忍不住再把电影在头脑里过了一遍,却突然理解了现在这个貌似败笔的结尾。
我们看了太多电影,阴郁暴力的或是阳光励志的,无一不是一波三折甚至一波多折。
我们爱刺激,爱意想不到,习惯了剧情的不落俗套。
却不知渐渐地,不落俗套已经成了最大的俗套。
我们总想着老二这么个窝囊的人,卡拉这么个窝囊的狗,和一个快活的结尾格格不入。
就算要好结局也罢了,好歹来个轰轰烈烈些的,替老二出个头,卡拉也行啊,怎么能这么平淡,简直不负责任,演都不演了,直接黑底白字打上两行,拉字幕完事。
可是仔细想想,生活呢?
生活也就是这样平淡的。
当然生活也能发生得更惨些,或者更好些,但那是个别的。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所以艺术家们更热衷于抓典型。
固然典型带给我们震撼,偶尔也需要一些《卡拉是条狗》这样的电影来给生活一些真实的写照,让我们看的入戏,再为自己撒一把泪或是自嘲地笑笑。
让同样无奈地和生活拔河的人看着眼熟,哎,那不就是我吗。
如果要问城市化带来了什么,宠物风行大概算一种。
农村也有人养狗,只不过是用来看门户的;也有人养猫,但目的是捉老鼠。
它们都不是宠物。
小孩子可能把家里养的猫狗当玩伴看待,可大人眼里看到的却是实实在在的用途。
草原人家的狗是羊群的保护神、主人忠实的仆人,地位比平原地区的狗高。
牧民把他们从小喂大的狗当作家庭的一员,同吃同住,死了和丧子一样悲伤。
然而,亲子般的藏獒也不是宠物。
城市化便是人口的聚集,形成新的生活社区。
聚集的主要动因是工业化。
城市化之前也有城市,或治所,或军镇,或市集,但只有与工业扩张伴生的新老聚居地的崛起和膨胀才称得上城市化。
资本主义生产形式催生了城市文明,城市文明包含了新型的交往形态。
就中国而言,工业化背景下的交往与传统农业社会相比无异于天壤。
人的活动大体可分为公私两方面。
如果说农民天天被束缚在土地上,那么城里人便是日日被绑在机器旁,绑在车床、模具旁的是产业工人,绑在电脑、打印机旁的是白领工人。
打钟卡的那一声“哒哒”是比鸡鸣更催人的存在。
“高高兴兴上班去”,表明一日公共活动的开始,直到“平平安安下班来”,白天大部分时间用在了这里。
协作化的职业劳动增加了自然形态的农牧生产所没有的人际互动内容,但更显著的事实是,“公事公办”原则下的交往即使再频密也是应付性的,无论上下级的的分工、同事的合作,还是对外业务交涉,无不以尽快完成工作任务、顺利实现预定计划为目的。
它们是外在于劳动者的,唯一的联系是工资。
他们忙忙碌碌,实际上是翘望月结薪金的静态过程。
工业流水线上多边交往的增多带来的不是可能高于“独乐乐”的“众乐乐”,而是不得不忍受的煎熬。
只有等到下班——一个令人愉悦的词,人们才迎来自由的快感和自主的活力。
然而塞翁失马,刚刚结束办公室痛苦的人儿迎来自我支配权的同时也迎来了令人不知所措的孤单。
的确如此,虽然机器旁的劳作意味着你和螺丝钉处在同一地位,甚至是资本论描述的盘剥和欺压,但至少构成一个你来我往的交际圈,尽管可能是消极的,与下班回家后的独语空间比对实可见出其特殊意义。
当钟摆从公司摆向住宅,人们迅速没入屋檐下的黑暗里,形单影只,小区内纵有车马之喧,却不闻男女老少欢欣的交语,偶尔一两句招呼的话,却是当不得真的。
在缺乏人际互动的环境中行走着的是一颗颗空虚寂寞的心灵。
除了可以整日与上帝或艺术为伴的少数,无附著、无挂搭的私人生活必须找到新的东西来填充。
无人,故托于物,聪明灵巧的猫狗自然而然地担起了“历史”重任,扮演着弥补城市化背景下人类社会交往断裂的角色。
如果说牧民的狗是人的四肢和视嗅器官的延伸,那《卡拉是一条狗》中的卡拉就是一个穷工人的心的延伸。
当作为情感寄托的狗被派出所逮走,纵使妻子俱在,生活也完全没了意义。
这与一老人把朝夕相处的猫而非儿女立为遗产继承“人”何其相似乃尔。
宠物,即宠人也。
《卡拉是条狗》讲述的就是一家人为了把养了多年的小土狗——卡拉从公安局里捞出来的一波三折的故事。
故事线很明显,但是围绕故事线发展的内容才是电影的正文。
千禧年代,为了整治社会环境问题,要求必须给狗落户才可以养狗。
但是对于收入并不高的老二一家来说,五千块钱是笔大支出,大可不必为了一只狗而掏出;可是这条狗对于整个家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成员,所以老二费尽周折,用尽办法——最后在前暧昧对象的帮助下找回了卡拉。
卡拉被抓的时候,家里人的心里其实都显现出一把秤——卡拉这条土狗值不值这五千块?
我认为这里是在影射社会以钱的多少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高低——对于我们固化的思维来讲:卡拉这条狗几十块钱就能在街上买一条长得差不多的;但是对于我们感情来说:卡拉就值这五千元,它配拥有这个身份。
(我觉得这就是老二的心理活动:从一开始的求人办事,到后面决心取钱落户,这是他对卡拉再一次的认识)到后面他知道没钱赎回卡拉时,他去狗市亏钱买了个相似的白狗来代替他心中空缺着的卡拉的位置——这里再一次强调了卡拉对于老二的重要性(也就是影片里玉兰说的“我还不如一条狗”的具体体现)
为了卡拉,老二还去找前对象杨丽借用狗证、拜托杨丽帮忙托人赎狗……(这里我觉得是社会生活的写实:放下脸来找前任帮忙也不是不可以)。
后来听说自己母亲得到了一笔三千块的赔偿金,他嘴上一口拒绝表示不会麻烦母亲,但他行动上还是去了母亲家(即使最后他没开口要钱、反而给母亲留下了月用的生活费)。
他纠结过,也想方设法的尝试过——这不就是一直在社会摸爬滚打的我们吗?
其实我个人觉得《卡拉》这部电影的好评多是来自于它拍的情节很真实。
就是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中会存在的事儿。
整部片子节奏都很缓慢,唯一让人捏把汗的就只有第三环(所有杂事儿全部绕在了一起的时候)。
平平淡淡的把生活的细节放大,我觉得这就是这部影片最大的成功。
卡拉,当我还可以抱着你的时候,忘记对你说。
你不肯吃我带去的狗粮,也不再那样兴奋地迎接我,我知道,你还不明白,所以萎靡下去,一点一点的,让时间盘剥你快乐的精神。
我看见你萎靡下去了,只能站在铁笼外,束手无策、充满歉疚地看着你被死亡盘剥。
临离开的时候,你从铁笼的间隔里探出头来,那呼求的动作是无声的,却尖锐地刺痛了我。
卡拉,我的狗。
在我还可以抱着你的时候,我忘记说——你并不知道自己生命的卑微,也看不到我生命的卑微。
所以你才在无知中享用快乐,无忧无虑地爱我、哄我、崇拜我。
而我,正是利用了你的无知。
卡拉,来不及告诉你。
但是后来的你也看到了,到处,都是铁笼。
世事荒唐。
我甘心为你犯险。
但是,所能做的只有那么多。
我们都卑微地低着头。
并不看天空中悬挂的太阳——太刺眼。
卡拉,我抱着你到处跑。
一直到那个角落,我们蜷缩在一起,还是逃不过那几盏明晃晃的手电筒,齐刷刷地照过来。
他们带走了你,我的生命不能抱紧你、守护你。
我的生命支离破碎,不值一提。
你,想不通吗?
卡拉,我跟他们淡化你给与我的快乐。
因为怕被那些人笑话。
他们不明白。
卑微的我拥有快乐的你,多满足。
但是,我走到茫茫人海再次寻找你,与你相似的身影,带我回到曾经的温暖记忆。
但是,这世界上再也没有你了。
卡拉,即使没有你。
我仍然要生活。
可是,如果没有你,我的生活有什么意思?
如果能像你一样生活在无知的快乐里,躲开那些牢笼,该有多好。
如果没有你,我像狗一样生活在这孤独的牢里,静静地等待死期。
卡拉,最后的你明白了吗?
如果你明白了,要告诉我。
卡拉,我被他们关起来,他们说要控告我。
我不知道他们要控告我什么,所以我不怕。
我没有错。
但是,我被关在这三五步的高墙内,目光凋萎,心神惶惑。
我听见你。
我高声叫你的名字——卡拉!
我怕我再也见不到你。
我要回应你,告诉你,我卑微的生命爱着你,所以,不要怕。
但是那些雄伟的声音呼喝说:不许嚷!
不许嚷!
多可笑!
我想起那夜他们也这样呼喝你们:不许叫!
让我的生命安静下来,静静地等待死期。
把我从温暖快乐的童话中带出来,丢到这铁笼里,高墙下。
他们说:不许叫!
世事荒唐。
卡拉,我们遵从那些规则吧!
卡拉,我们从缝隙里溜走吧!
卡拉,我们是一无所有的!
卡拉,我都说了——你还爱这样一个我吗?
卡拉,你都懂了——你还有时间和精力来爱我吗?
《卡拉是条狗》是一部表现小人物的喜怒哀乐的平民电影,主人公老二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市井小民,但是他具备了小草的坚韧和生命力,倔强的生活着。
影片围绕老二“拯救”爱犬卡拉的故事展开,但该片并不是一部反映人与动物之间感情的电影,而是通过老二对卡拉执着的爱,表达了一种小人物在社会中的无奈与痛苦。
该片的导演、编剧:路学长,主演:葛优;制作人:冯小刚、王中军。
当年《卡拉是条狗》也许不会是最卖座的影片,但一定可以列入制作精良的诚心之作。
编导演的那份诚恳,体现在他们对平民故事的关注以及对生活细节的捕捉上,他们的内心流露出那份浓浓的感动与理解。
《卡拉是条狗》将观者的视线引向“底层”这个关键词。
片中所有矛盾都来自于葛优扮演的老二无证养的狗狗“卡拉” 被派出所的警察拉走,他拿不出5000块钱来救回。
随后的影片里,路学长将镜头伸向更为宽广的底层社会,杨丽带着老二一起托朋友找狗成为影片的核心。
两人低声下气地在杨丽所谓的熟人之间撞来撞去,你托我我托他的层层人际关系里透出的却是一片冰凉。
在这个喧闹拥挤的城市里,每个人似乎都成为被支来使去的小人物。
这,或许才是《卡拉是条狗》在人性意义之上的现实意义。
小草总能在任何环境下坚强的生存着。
穷人惨,穷你连条狗都不配养,在某站看到解说影评下评论区都在讨论什么文明养狗倒是可以再深入一点,这不是养不养狗的问题,一个月几百块工资,一个狗证五千,什么人才能办狗证?
当然是能负担得起这五千块的人。
那么掏得起五千块的养狗人真的就爱护狗讲公德吗?
未必。
就是一种资源的不合理分配,穷人保不住自己的一点精神寄托,就像现在网上动辄“穷人不配生孩子”,穷是原罪的具象化罢了。
想起曾经有专家发论文提出要设计一种制度,实现生育指标的买卖,每对夫妻两个生育指标,想多生的可以向不想生的买生育指标。
既然都谈到买卖了,言下之意,穷人可以出卖他们的生育指标,卖给富人。
那位专家美其名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我只觉得彻骨寒冷。
很多评论感叹这样的片子现在可能过不了审,其实我倒是认为影片已经尽量温和了。
其实真实情况可能是老二拜托打麻将的朋友“找关系”,“熟人”随口一句话,老二的狗就回来了。
记忆中葛优早期演艺生涯中角色较为单一,不管是《甲方乙方》,《编辑部的故事》,《大撒把》,还是《顽主》,都是顶着个滑稽的地中海脑袋满嘴跑火车的主儿。
不得不说葛优碰上王朔,或者王朔精神的继承人冯小刚,确实是一绝。
这次的《卡拉是一条狗》,葛优破天荒戴上了软塌塌的假发,演了一个有十分复杂心理活动的小市民。
决定跳出原先人设的桎梏自然要选个好平台,《卡拉是一条狗》没辜负他。
从镜头设计上,《卡拉是条狗》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开篇,和老婆带着狗和画框外人物对话。
首先这个镜头把老式石楼梯的几何美感展现了出来,很美很有味道。
其次,它极其精妙地利用了楼道里常见的声控灯。
每次老婆讲话时,声音小,没底气,灯不亮,也就处于暗处。
相对的,没牵着狗的人,底气十足,一讲话灯就亮,时刻在明处。
4:53,本片一大特色,固定长镜头。
一个镜头设计好了不动,由演员动。
有几何美感。
9:00,老婆带着狗跑下地下车库,钻入死胡同,营造紧张感。
11:24,固定长镜头。
老婆因为丢了狗,得以坐在电梯里,却尽是悲凉气。
几何美感。
蓝色地电梯灯作为高光点吸引观众注意力。
老婆第二次开门突然站起来,却没来得及走出电梯门,让观众在一种悬念中等待第三次开门。
开门后老婆走了,镜头却没跟着。
电梯门关上,这次不会再开启,但是给观众以感觉它会开启。
精彩!
13:14,母子俩对话,为了让镜头有意思,把儿子支走去洗脚。
这样就不用使用特土的对着切中景。
两个任务在完全不同的色调和构图的画面里遥遥对话。
特有艺术性。
21:13,典型固定长镜头,主要人物在画面里来回行动,和画面外人物对话,推进剧情。
26:41,特别棒的固定长镜头,葛优彪演技。
特地把在同一个房间的老婆切到画面外,就葛优一个人来回找狗,同时和老婆对话。
如果是我拍,那一个短暂的老婆画面不会拍进去。
不过估计是在同一个镜头里要演出这么大的情绪转化,葛优也有点为难吧。
27:38,葛优和老婆在同一个画面,葛优静,老婆动,对话推进剧情。
下一个镜头,老婆洗拖把特写,水声巨大,流水是动,老婆的手也在动。
切回葛优,葛优扇扇子,画面没声音,静。
对仗!
29:25,葛优对厕所骂街,人物塑造!
高效且有趣。
42:09,固定长镜头,主要人物在半睡不醒,虚化的背景中次要角色产生互动。
43:53,漂亮的对话镜头。
两个人物对称,物品摆放也很有美感。
46:51,“后来一直没找人家。
”简单一句话,把两人关系勾勒得清晰。
54分钟,大特写,音乐变调。
幽默!
有张力!
结尾处,偏要四点多五分钟。
让观众等了一整部电影的重要时间点被随意地跳过了。
调皮!
戏谑!
后半段葛优和老婆在家吃黄瓜的对称对话和警局汽车开走的长镜头不细说了,下次拍片儿记得回来参考这部影片的镜头。
1994年《北京市严格限制养犬规定》出台的初衷我想重点在于“限制”两个字,原因片子里说的是为了落实实名制养犬,进而减少恶犬伤人的事件发生,怎么办的呢,一句话:可以养,得交钱,交多少,不多——就普通人的几年工资吧,这个事儿就很中国特色了,艺术性的把“不准养狗”这件事儿给办了。
老百姓呢,还是秉承着中国几千年来承袭的模糊信仰——逆来顺受,既然还有可以养狗的余地,一心想的是如何托关系、凑钱办证,却没有深究5000块钱收的合理不合理,没有拧成一股绳去维权,一个人逆来顺受、一群人逆来顺受,哎,这事儿还就合理了!
那我就想聊聊这交的5000块钱到底践踏了谁的尊严: 1.践踏了普通公民生而为人的尊严 老太太老了老了才知道平常晒的太阳光还能是每个人的权利,你占了我的就得拿钱赔,谁告诉他的——律师;儿子蹲局子蹲到怕怕到哭才知道错了要承担,谁告诉他的——警察,那不禁要问了:为什么让老百姓更好的了解并且维护自己权利的不是公职部门而是律师,为什么教育子女错了就要认、挨打要立正的不是父母而是警察……这一切的本末倒置在我看来都是从根上坏的,都是国家机器长时间得不到有力的正反馈导致的,明白点说,都是接受逆来顺受的悲剧使然,!
老二如他自己所言“也只有在卡拉面前还像个人样”,甚至活的还不如卡拉呢…… 2.践踏了家里顶梁柱的尊严 老二为这个家在外奔波,工资上交给媳妇,偷偷藏私房钱也只为给卡拉办个证更好的保护它。
为家人拼搏,不辞辛劳是多少中国男人的缩影,无论工作贵贱,工资几何,他们都是各自家里的顶梁柱,正是这种社会体系,各个岗位各司其职才有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而这些顶梁柱他们最受不了什么,受不了家里人、爱的人受委屈!
老二媳妇向老二诉苦,家里的积蓄不多,吃饭要花钱,孩子要花钱,没多的 钱给卡拉办证,说话间几乎要哭出声了,老二这时一头猫进厕所修起马桶盖来,半天蹦不出一个屁来,最后只是中气不足地说了句“你别哭啊,这不和你商量呢吗!
”老二是这样,那些个经历过类似人情冷暖的顶梁柱们、那些选择逆来顺受默默让委屈憋大自己胸怀的顶梁柱们,他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那我不禁就要问了,政府你收5000块钱办个狗证是不是就等于说有钱就可以为所欲为,没钱老实人就连狗都不让养了,你定的这个标准有没有考虑普通家庭的承受能力,这不是践踏那些顶梁柱的尊严还能是什么…… 3.践踏了自诩民主国家的尊严 < 2003年9月5日北京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北京市养犬管理规定。
《北京市养犬管理规定》删除了1995年以来的“严格限制”字样,把养犬管理费从过去的5000元降至1000元,对一些养犬规定也做了一定的放宽。
> 试问:94年的5000块钱和03年的1000块钱是一个概念吗?
不合理的存在了9年,在它降低不合理的强度(还是不合理)就貌似趋于所谓的“合理”了,这时候不拍个手叫个好仿佛都是不识抬举。
9年时间才去修正了这样一个可笑的、有待权衡的规定,嗯,这很民主!
这上交的1000块钱让狗主人体验到了它等值的管理和服务了吗,并没有,嗯,这也很民主!
北京办狗证这1000块到底该不该交,最终是到了谁的手里,办理狗证对我们养狗人到底有什么保障?
- 知乎 - 还记得给我们上课的文教授,在最后一节课给我们话家常,说到自己的妻子因为有关部门录入信息时的失误致使他妻子辛辛苦苦考取的行医资格证因为与本人信息不符而得不到认可,为这个事他没少奔波,可改完市里的系统信息发现省里的系统信息还是错的,改完省里的国家录入进信息系统里的也还是错的,就为这个事前前后后跑了两年还是没办下来!
和我们说话间他的情绪越来越激动,我猜一是他对政府办事效率底下的无奈,二是对因这件事而耽误他妻子和自己正常生活的心酸,最后他也总结了一下,中国现在的政府大门是门好进,笑脸迎,贼客气,完事儿事难办!
后来我在想:他一个大学教授懂得走正常程序办个正事都这么麻烦,那么平头老百姓遇到这样的事不是更束手无策了吗!
对了,为什么他突然谈到家里的事呢,因为他说湖北省纪委电话怎么打都打不通,他试过😂;为什么突然提到纪委呢,因为有个同学找他请病假;为什么请病假呢,因为那个学生被学校“危房”掉的砖给开了瓢,而那个刚刚提到的危房才用了7年不到…… 唉,最近戾气比较重,心里还是坚信我党的领导的,也希望我的国能够越来越好,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能够越来越触手可及!!
1
1,老二领了工资,进门前拿出一张藏了起来。
2,加了一夜的半,回家后问,“卡拉怎么没欢迎我啊?
”3,知道狗让媳妇给溜丢了,老二出去找个角落把媳妇骂了一顿。
4,“我们的大中国呀,啊好大的一个家——唱——”中年音乐老师都这么上音乐课的。
5,老二的老情人杨丽比现任漂亮多了。
6,“这么说吧,从单位到家里,我每天变着法让别人高兴,只有卡拉每天变着法让我高兴。
说白了吧,只有在卡拉那儿,我才有点人样。
”老二说的。
7,老二提一袋水果找人办事,上客车时关门太急全给挤外面了。
8,亮亮朋友被人欺负,犹豫了一下,还是用自行车把那黄毛挡了一下。
朋友得救。
9,老二拿出私存的1500,给媳妇,凑5000,办个证吧?
10,你背着我找你老情人干什么?
11,……12,C'est La Vie
“要不要”“大白天的”“白天怎么了”“一回来人呢”“谁来啊,孩子上学去了”“别,拉帘a”
那年在电影院看这部片的时候没专心= =
狗在这儿显得那么贱.北京昏暗残破的平房怎么让我想到小时侯了..
爱奇艺和腾讯资源没字幕,咪咕上的版本有字幕。合着公安整天没吊事就抓狗呗,抓狗比抓贼起劲多了,太讽刺了,抓一个没办证的要么就把狗没收,要么就是要人5000,还有比这来钱更快的吗,那么问题来了为啥办狗证要5000这么多?跟打劫有啥区别?最后结局太仓促了,而且字幕说狗已经回到家中,第二天仍然去上了户口,这个字幕完全多余而且狗屁不通,我狗拿回来了还给你5000块钱,脑子瓦特了我,就好比山寨版的误杀一番折腾脱罪了然后自首了莫名其妙别跟我说审核我不管这么多,这样设定不好就是不好
过3⭐。北京的城市景观被如实描述,一个个小人物活得憋屈,狗却能给予温暖,这是一种黑色幽默。然而他们都没有想到,20年过后,他们会用另一种尊严活着。
结尾犹如含在嘴里阳痿
一个对外对内都软弱的男人,过着平常却并不如意的生活,养了一只狗,却被警察抓走了,这是一个普通又耐人寻味的事件。这部电影全部由对话推动剧情,语言精练,没有一句废话,然而每一句话都必须放在文化背景内去理解。
中国第六代导演路学长执导,影片关注到底层生活一些最真实的地方,由一条狗引发的故事。那时候五千可是几年的工资,单论对于一条狗来说不值,对于有情感的陪伴者是真的需要考虑,更多想展现的是不合理的政策对人的打击以及人民的麻木隐忍,不管出了什么事情先想到找关系,当时也是现在更是,我们大陆人民逆来顺受惯了,警察权力地位是有话语权的,人民终究是百姓,得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最后结尾的那段话也是为了过审,电影是结束了但是现实生活还是一团乱麻。卡拉也是老二,老二也是卡拉,都是被关进了笼子里。
太奇怪了,明明题材很有意思,明明演员发挥在线,为什么没啥力度?有点像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看上去人物事件地点都是我们身边的,都是再真实不过的中国式,为什么我没看出来啥探讨,各种意象都没有发挥作用啊,就只是单纯架了个摄影机。看完完全没有任何感觉。
女主角叫丁嘉丽么?一直觉得她演技满不错的~
妻不如寡,儿不如犬,五千太贵,老二很烦……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不管笑与悲,卡拉也会OK!
果然没有任何高潮就结束了,这里面的每个人都是演小人物的最佳人选。抛开客串不说,简直就是葛优+重案六组的演员嘛。
就算有葛优,也是耐着性子看完,对于中间各种支线也好,通过一条狗引出的一家子事也罢,就这?
請和范偉的《耳朵大有福》承續著看,都好看。
本来节奏hold的很好,最后30分钟慢慢破功了...
彻彻底底地链接了独属于德·西卡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概念。主人公寻狗的过程,从社会现象的展示,逐层递进到社会现实世界与主人公精神世界的双向变形。实体出现的外景废墟,注脚了个性化主人公在地下无秩序世界与地上秩序之间的双重矛盾。生活的真实,有时候,就是那么的荒诞。
老二是条狗……
一直在想,这部片子除了剧情的介绍之外的内涵和深意,但或许又没有。只是自己想太多罢了!虽然老二想用5000块钱办狗证,但是狗不理他,很生疏的关系,就像他和他儿子,老二独自在厕所发牢骚时,看得出,老二是有担当的,但在家里的位置,并不是很高,老婆和儿子都不待见他,以及老妈一个人住,儿子捡了一只猫送给奶奶,正好有个伴?所以主题是陪伴?一只狗引发的家庭风波?中年危机?
演员演技太棒,小市民的生活方式,语言习惯,心理描述都表达出来了。
很多年前看的,印象不深了,应该继续看第二遍。